安居的智慧:非暴力溝通與正念練習

安居的智慧:非暴力溝通與正念練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薩琳.居.卡登
图书标签:
  • 非暴力沟通
  • 正念
  • 人际关系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自我成长
  • 心理学
  • 幸福感
  • 安居
  • 内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倘若「和平、慈悲、智慧」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每天的生活經驗,會是如何呢?
 
  如果能夠在言語和行為中體現慈悲與智慧,真正對家庭、社群和世界產生影響,會是什麼樣子呢?「安居」(Ongo)這個詞語,是向日本禪宗傳統致敬,代表著努力不懈進行精神修習。本書結合「禪宗」深厚的佛教智慧,以及近年持續發揮廣大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模式,提供為期十二週的實踐過程,幫助人們在現實世界中活出安定、慈悲、同理等特質。這是一系列簡明、易行的練習,以簡單的冥想與正念,逐步引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安居的智慧,並靈活提供個人、兩人和多人小組的練習方式。書中運用清晰、日常的語言來解釋正念冥想、非暴力溝通、感恩和寬恕等練習,並帶領我們一步步落實於自身的生活。從基本的身體覺察開始,到找出慈悲的界限與說出真實性,本書具備實用性和深度,便於初學者與有經驗的實踐者深入學習。
深度探索人际关系与内心宁静的实用指南 书名: 沟通的艺术:构建有效连接与自我觉察的实践手册 作者: [此处请自行填写一位富有洞察力的作者姓名] 页数: 约 480 页 装帧: 精装/平装(可选) --- 内容梗概:重塑你的沟通模式,激活内在的和谐力量 《沟通的艺术:构建有效连接与自我觉察的实践手册》是一本旨在为现代人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工具集,以应对复杂人际交往中的挑战,并实现深层次的内心平和。本书摒弃空泛的理论说教,专注于提供经过时间检验的技巧、深刻的案例分析以及循序渐进的练习,帮助读者从根本上理解沟通的本质,并将其转化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实际能力。 本书的核心思想建立在对人类交流机制的精细解构之上:语言的力量、非语言信号的暗示,以及情绪在信息传递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不仅探讨“如何说话”,更深入探究“为何这样说话”以及“如何倾听而不带评判”。 全书分为三大核心模块,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稳步提升沟通的深度与广度。 --- 第一部分:解码语言:有效表达的结构与技巧 (The Architecture of Effective Expression) 本部分聚焦于语言本身的精确性与影响力。作者认为,清晰的表达是有效连接的基石,而模糊不清或带有指责的语言是冲突的温床。 第一章:精确性高于情感强度:如何准确描述事实 本章强调区分“观察”与“诠释”的重要性。我们提供了一套“锚定事件”的练习,教导读者如何剥离个人情绪和预设,仅描述客观可见、可听见的场景。详细分析了那些在日常对话中常见的、充满判断性的词汇(如“总是”、“从不”、“懒惰”),并提供了替换为中性描述的实用句式。 第二章:探寻需求背后的动力:从情绪到核心渴望的桥梁 这是本书最具操作性的章节之一。我们深入探讨了情绪并非终点,而是指向未被满足或已满足的深层需求的信号。通过大量的“情绪词汇表”与“需求清单”,读者将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在表达愤怒、沮丧或喜悦时,背后真实驱动力的究竟是什么——是安全感、归属感、自主权,还是理解与尊重。提供了从“我感到很生气”到“我需要被倾听和尊重”的有效转化路径。 第三章:提出请求而非命令:构建可操作性的沟通目标 有效的请求必须是具体的、积极的、并且是可执行的。本章详细拆解了“含糊请求”的危害,例如“我希望你多关心我一点”。随后,我们构建了“SMART-R”模型(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 Requesting),指导读者如何将模糊的愿望转化为双方都能清晰理解并愿意合作的具体步骤。重点阐述了处理拒绝的艺术,确保在请求未被满足时,关系依然能保持开放和尊重。 --- 第二部分:倾听的深度:超越言语的共情实践 (The Depth of Listening: Empathic Engagement) 真正的沟通是双向的流动。本部分将读者的注意力从“说”转移到“听”,强调倾听不仅仅是保持安静,而是一种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内在世界的心理活动。 第四章:静默的力量:培养非评判性的接收空间 本章探讨了“带着耳朵倾听”与“带着心倾听”的区别。我们分析了评判、打断、提供建议(在不被要求时)这些常见的“倾听杀手”。提供了“暂停与确认”的练习,教导读者如何在接收到信息时,先进行简短的心理缓冲,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对方的观点,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而非急于回应或辩护。 第五章:镜像与验证:建立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共情并非同意,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感受。本章引入了“情感反射”技巧,通过捕捉对方未言明的语调、姿势和微表情,来验证和表达你的理解。例如,当同事语气低沉时,你可以回应:“听起来你对这个结果感到非常失望,是这样吗?”这种验证能迅速消融防御,开启更深层次的对话。 第六章:处理冲突的内在导向:将指责转化为对话邀请 冲突往往源于双方都感到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看到。本章专注于如何将接收到的负面信息(指责、抱怨)转化为一个邀请,邀请对方共同探讨未被满足的需求。通过大量的“重构练习”,将“你总是迟到,你根本不在乎我”转化为“当你迟到时,我感到时间被浪费了,我非常看重我们的约定,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对我们都公平的解决方案。” --- 第三部分:内观与连接:维护自我边界与关系韧性 (Introspection and Resilience in Connection) 沟通的质量最终取决于个体的内在稳定性和自我认知。本部分将沟通技巧与个人的情绪管理和自我关怀相结合。 第七章:边界的艺术:尊重自我与他人的界限 清晰的边界是健康关系的基础。本章帮助读者识别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不可谈判的个人空间。提供了设立和维护边界的语言模型,特别是在面对过度索取、情感勒索或不合理的请求时,如何使用坚定而温和的“我声明”来表达立场,同时不损害关系。 第八章:情绪的炼金术:压力下的自我调节 在紧张的沟通环境中,个体的应激反应常常破坏沟通效果。本章引入了快速的情绪降温技术,如深层呼吸、身体扫描和“五秒规则”,教导读者如何在被触发时,先稳定自己的神经系统,再进入有意识的反应模式,而非被本能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所控制。 第九章:关系的持续维护:定期检查与感恩文化 健康的关系需要定期的“维护”。本章提倡建立一种积极的反馈机制,鼓励在冲突解决后,主动表达对对方努力的欣赏和感激。通过“积极事件回顾”练习,帮助读者关注关系中成功连接的时刻,从而建立更具韧性和信任感的长期互动模式。 --- 读者群体 本书适合所有渴望提升人际交往质量的人士,包括: 职场人士: 需要进行有效谈判、团队协作、向上或向下沟通的管理者和员工。 家庭成员: 父母、伴侣、子女,旨在化解日常摩擦,建立更和谐的家庭氛围。 教育工作者与咨询师: 寻求更深层次理解和共情工具的专业人士。 任何对自我成长和有效沟通抱有热忱的个体。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巧的书,它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邀请你以更真诚、更清晰、更有力量的方式,走进你与世界的每一次连接之中。 推荐语: “读完此书,你将不再只是‘进行’沟通,而是真正地‘参与’连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薩琳.居.卡登(Catherine Cadden)
 
  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說書人和舞蹈家。1997年創立「TEMBA學校」,將非暴力原則、正念、藝術以及對和平的研究結合在一起。2006年與人共同創立「野孩子!」(Play In the Wild!),為青少年、家庭以及教育工作者發起非暴力活動。2012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教育會議的主題發言人,目前是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的認證培訓師,著有《透過教育實現和平的革命》(Peaceable Revolution Through Education)。
 
居傑(Jesse Wiens Chu)
 
  ZENVC的創始人,為一種整合冥想、正念和內在工作的非暴力溝通實踐方式。曾經歷七年禪院生活和佛學禪修(2000-2007),並受訓於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2003-2007)以及理解衝突中心的聯合創始人葛列格.弗里德曼(Gary Friedman)。自2009年至今擔任非暴力溝通中心的認證培訓師,也是《一千隻手:關愛你的佛教社群指南》(A Thousand Hands: A Guidebook to Caring for Your Buddhist Community)的合著者。

图书目录

中文版推薦序/呂靖安  9
譯者序/李夏  11
推薦序一/約翰.凱淵  15
推薦序二/簡.拉札爾  19
歡迎來到安居—一封邀請函  25
如何使用本書—快速開始指南  29
個人練習:總目標  30
為夥伴練習做準備:安居夥伴練習指南  32
建立支持圈:如何啟動新的安居小組  34
帶領小組練習:小組帶領人指南  36
 
第一週
小組聚會:安居圈  42
夥伴練習:安全、信任和尊重  48
個人練習:起始地/正念呼吸/身體正念  52
 
第二週
小組聚會:同理圈  64
夥伴練習:同理傾聽  69
個人練習:需要的正念/滿足需要/活出需要  72
 
第三週
小組聚會:自我同理  82
夥伴練習:與比較心結盟  88
個人練習:「計劃活出的需要」清單/自我同理日誌/自我同理冥想  94
 
第四週
小組聚會:靠近苦難以及比我們更偉大的力量  108
夥伴練習:面對苦難,尋找安寧  114
個人練習:生命盒子/每日奇蹟/拜訪先人  118
 
第五週
小組聚會:核心信念  128
夥伴練習:同理傾聽  135
個人練習:解鎖核心信念/習慣和選擇/請求  138
 
第六週
小組聚會:結束未竟事宜  150
夥伴練習:理解、接納和歸屬感  156
個人練習:看見禮物/清點庫存/寬恕冥想  160
 
第七週
小組聚會:寬恕  170
夥伴練習:感恩  176
個人練習:感恩清單/分享感恩/慶祝和哀悼  180
 
第八週
小組聚會:慶祝和哀悼  188
夥伴練習:誠實交流  193
個人練習:對執著的正念/靠近執著/請求幫助  198
 
第九週
小組聚會:執著  208
夥伴練習:同理傾聽  214
個人練習:正念行走/為了所有生命而練習/同理反映  218
 
第十週
小組聚會:說出真實性  228
夥伴練習:慈悲的界限  234
個人練習:正語/連結性請求/「心」的正念  238
 
第十一週
小組聚會:心靈之語  248
夥伴練習:鉤子  254
個人練習:收穫/安居結束後的支持/只是坐著  258
 
第十二週
小組聚會:安居之旅的收穫  266
夥伴練習:只是相聚  269
個人練習:生命還剩五天/生命還剩四天/生命還剩三天/
生命還剩兩天/生命還剩一天  272
 
附錄
需要輪  280
感受  281
身體感覺  282
自我同理(又名「我們把什麼帶進了房間」)  283
溝通流程圖  284
需要卡  285
 
引文介紹:向我們的老師們致敬  287
感恩  297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469597
  • 叢書系列:非暴力溝通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中文版推薦序
 
呂靖安(Lucy Leu)—非暴力溝通中心前理事長
 
  我在西安出生、臺灣長大,之前曾經在日本、美國和歐洲生活,現在住在加拿大的溫哥華。迄今為止,我已經禪修了很多年。這幾十年裡,我一直很想了解和平,以及如何實現和平。在這裡,我最感興趣的是,理解並分享內心和平與外在世界和平的品質和體驗。
 
  你手裡拿著的這本練習書,是多年來我一直希望在這個世界上能看到的。它以佛教的智慧和修行為根本,又從頭至尾整合了非暴力溝通(NVC)。我很榮幸自己是同時傳承NVC與禪修的一員。現在,看到新一代的實踐者堅定地繼續傳承我所喜愛的這兩種修行,並讓它們在他們的關懷、內外一致和智慧中綻放,我感到非常喜悅。
 
  在一次NVC研討會上,我問我的老朋友和導師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怎樣做才能讓我「真正學會這些東西?」他回答:「練習、練習、再練習。」我寫的實踐手冊提供了學習NVC模式的練習,現在居傑和凱薩琳帶我們進一步深入,提供我們把NVC深入骨髓的練習,幫助我們由內而外地活出NVC。我強烈推薦《安居的智慧》,並通過本書把馬歇爾的教誨銘記於心!
 
  我也非常感謝李夏翻譯了本書。翻譯經典NVC語言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如果譯者只是直譯文字,翻譯NVC的意識幾乎是無法做到的。幸運的是,因為李夏自己多年學習和分享非暴力溝通,包括與凱薩琳和居傑一起學習和分享,所以她的翻譯帶著深度的敏銳性,並融入了個人體驗。她不僅翻譯了凱薩琳和居傑的語言,而且還翻譯了其中蘊含的精神。
 
  看著身後幾公尺外馬歇爾的照片,我意識到他的誕生如此珍貴,也看到在短暫的生命裡,我們每個人都在奉獻自己有幸得到的東西。看著面前的《安居的智慧》,我感到一種圓滿的滿足感,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的貢獻已經落地生根,下一代已經長成了高大的橡樹和森林。願這本書盡可能地造福世界各地的人和萬物。
 
譯者序
 
李夏—非暴力溝通中心認證培訓師
 
  這是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我們似乎需要拼盡全力才能適應和勝任。我們苦苦掙扎,卻在變化的滾滾洪流中愈陷愈深,疲憊而麻木地生活。在這個充滿競爭、對錯和比較的世界中,我們與自己內在的節奏感和穩定感逐漸斷開連結,任由某種外界標準衡量和撕扯自己。
 
  近年來,我致力於分享非暴力溝通,看到人們因為各種問題來學習,如:親子溝通、夫妻關係、課堂管理、家校溝通、職場困境、個人療癒等等。初來學習的人們常常會帶著一種控制不了所發生的事情的挫折感或者沮喪感,希望學習一種方法「搞定」問題。人們的注意力常常放在外面,放在別人做錯了什麼上面,希望有方法讓別人改變。
 
  然而,無論是使用外界的標準衡量自己,還是期待別人改變,如果沒有真正地與自己內心看重的生命價值—我們的需要—合而為一,任何方法所產生的效果和力量都是有限的,帶來的結果常常不盡人意,甚至與我們的願望背道而馳。另外,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很難靜下心來思考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是機械地用以前習得的方式應對生活「扔向」我們的東西。
 
  深刻地了解自己看重的價值,並札根其中,就能找到生命的穩定感和清晰感。看清自己每個溝通的當下想要滿足的需要,能夠幫助我們看清每一次溝通的核心目的,也能讓我們更清醒和理智地做出選擇。認識真正的自己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自我同理。如同凱薩琳和居傑在書中的溝通流程圖所展示給我們的,非暴力溝通永遠從自我同理開始。
 
  居傑說過,自我同理有兩個組成元素。一是覺察自己當下的體驗;二是和善慈悲地對待自己當下的體驗。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第一個元素已經不容易做到,而第二個元素更是尤其困難。我們常常在事情發生時,迅速陷入並迷失在各種想法中,很難真正處在當下。當一些體驗讓我們感到痛苦時,我們也常常傾向於忽視、逃避、壓抑或發洩這種痛苦,但這通常會引發更大的痛苦。
 
  那麼,我們的各種想法從何而來?這些處理痛苦的方式又從何習得?這和我們個人的成長經歷有很大關係。記得幾歲時,弟弟和我追逐打鬧之間,我氣惱地拍了他一下,父親從廚房衝出來,作勢要打我,並斥責我說從小到大沒人捨得動我一個指頭,我為什麼要打弟弟。我心裡感到很委屈,弟弟已經戳打了我很多次,我剛好拍他那一下的時候被爸爸看見了。當時,我沒有膽量和父親爭辯,所以閉口不語,但心裡悄悄種下了一個信念:我是不重要的。
 
  在翻譯本書關於核心信念的章節時,我看到作者們說:「我們的核心信念,最初只是自己的需要、父母的需要、老師的需要或社會環境的需要,在當時的表達。」是的,父親的斥責讓我覺得委屈。我閉口不語只是在表達愛、連結和歸屬感的需要。父親的斥責也只是在表達保護和關愛的需要。我帶著這個信念生活了很多年,基於它應對和處理過很多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回想過去,這個「我是不重要的」的信念主導著我,讓我看待和回應很多事情的方式都如出一轍,而我渾然不覺。現在,我逐漸看清了這個信念對我的巨大影響。
 
  一個週二下午,我去家附近常去的理髮店理髮,想簡單地修剪一下瀏海。到了門口,發現店裡沒有像往常一樣開著燈,而且只有店主一個人在。他說沒辦法給我剪髮,因為週二全員休息,請我第二天再來。我從來沒有注意到他們常年貼在店裡的「週二休息」的告示,但我很需要剪一下瀏海。於是我和店主說,請他辛苦一下動一下剪刀,一兩分鐘就可以剪完,但店主說我需要先洗髮再剪。幾次請求後無果,我只好悻悻然離開。走在路上,我氣憤地想這個店主真無情,這幾年一直在他們店裡理髮,也不好好對待我這位忠誠的客戶……猛然間,我發現出現的所有想法都基於我的「我是不重要的」這個信念。我不禁啞然失笑,種種想法也消散而去。現在,我對這個核心信念有了更多覺察,它已經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時刻束縛著我,如同作者們所言:「我們至今為止的生活經歷,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這些看待和回應世界的方式的局限性,我們已經準備好要改變。」
 
  是的,我已經準備好要改變。如同凱薩琳所說,看到就能感受到,感受到就能療癒。在她帶領的一次線上課程中,她讓我們把一隻胳膊向後伸,想像一下身後是我們的祖先,另一隻胳膊向前伸,想像前面是我們的子孫後代。在做出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後,我被深深地震撼到。我的身體裡流淌著祖先們的鮮血,從他們那裡繼承了很多自己看見、看不見的東西。我們的祖先,尤其是父母對我們的影響非常深刻。我們也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兒女和後代。
 
  如果我們能夠在事情發生時,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呼吸,了解和覺察自己的身體反應,就能夠給自己可靠的線索,了解自己當下的感受,並連結到背後所看重的需要。《安居的智慧》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都和認識真正的自己,幫助自己身心合一、內外一致相關,無論是進行小組練習、安居夥伴練習,還是個人練習。
 
  《安居的智慧》從各個方面幫助我們真正認識自己。除了了解核心信念之外,活出自己看重的品質、與比較心結盟、靠近苦難以及更偉大的力量、寬恕、感恩、慶祝與哀悼、了解和放下執著、說出真實性、設立慈悲的界限、心靈之語、不咬「鉤子」等等方面,都在幫助我們更加立體豐滿地擁抱真實自我,並在這個世界中無所畏懼地表達自己。書中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相關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給予我們練習的架構。每一個練習,甚至每一段引文都充滿能量和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一邊翻譯一邊練習,因為深受觸動而淚流滿面。
 
  有人認為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溝通方式,是一種話術,但其實不然。馬歇爾博士說,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其服務的目的—創造有品質的連結,讓由衷的給予和接納得以發生。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們要時刻關注當下內在鮮活的東西,也就是我們當下的感受和需要。這和正念不謀而合,《安居的智慧》創新地將正念與非暴力溝通有機地融合起來,練習正念時就是在練習非暴力溝通,使用非暴力溝通時也在練習正念。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只學到知識和技能,而且還會收穫一個全球性的安居社群。這本書讓踏上安居之旅的所有人相遇,彼此同行,護送對方「回家」。此外,安居之旅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內心的安寧,而外界的和平從我們內在和平開始,我們的安寧能為自己可以影響到的「三尺範圍」的和平做出貢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的行銷文案中,強調了「內在的韌性」和「和自己和解」的主題,這讓我聯想到,現在很多人的心理狀態其實都是處於一種「過度緊繃」的狀態。我們習慣了在外界的要求下不斷加速,卻忽略了內在其實已經發出警報了。這本書的目標讀者群,我猜測應該是那些受夠了表面的光鮮亮麗,真正想深入挖掘自己、尋求長期穩定幸福的人。我希望它能像一個心靈的修復指南,不急著幫你「解決」問題,而是先教你如何「面對」問題,並且在面對的過程中,逐漸修復那些因為長期戰鬥而留下的傷痕。光是「安居的智慧」這五個字,就已經給了我足夠的想像空間,它暗示著,最好的生活狀態,其實是內心安定下來之後自然而然展現出來的結果。我等不及要開始我的心靈安居之旅了。

评分

我一直對台灣本土的心理勵志書籍抱持著比較高的期望,因為我們這塊土地上的人情世故和生活壓力,跟歐美體系下的書籍有時候不太一樣,比較貼近我們亞洲文化裡的情感表達和人際互動模式。這本書的作者如果能深入淺出地結合我們生活中的例子,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家庭、職場,甚至是與長輩相處時,可以應用的具體方法,而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理論。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用溫和但堅定的語氣告訴你:「沒關係,你可以這樣做。」那種感覺,比生硬的教條更有力量。我特別關注它在處理情緒爆發時的應對策略,畢竟生活嘛,總有忍不住想罵人的時候,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我如何優雅地優化這個過程。

评分

最近這陣子,生活中遇到了一些讓人心煩氣躁的事情,總覺得好像自己總是在跟別人、跟環境在「對抗」,而不是在「相處」。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心裡就覺得「對了,我需要這個!」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把那種比較抽象的「智慧」概念,轉化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操作的指引。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講大道理,而是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小練習,讓我們在面對衝突或壓力時,可以有一個穩定的錨點。我常常覺得,我們學了很多外在的技巧,卻忘了如何好好安頓自己的內在。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這種「由內而外」的感覺,好像在告訴我們,真正的平靜不是來自於外界環境的完美,而是源自於我們自己內心的那個可以安穩居住的地方。我已經準備好要學習如何建立那個「安居」的空間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那種簡約中帶著暖意的色調,配上那種像是手繪的字體,給人一種非常平靜、溫暖的感覺。每次看到它放在書架上,都覺得好像被一股柔和的力量環繞著。雖然我還沒時間深入閱讀內文,但光是從外觀和書名散發出來的氣質來看,我就覺得這肯定是一本會讓人心靈沉澱的好書。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那種標榜「立刻見效」、「快速改變」的勵志書,反而散發出一種娓娓道來的、讓人願意慢慢品味的氣質。我特別喜歡那種讓人感到踏實的設計,你知道嗎?就是那種不會過度包裝,讓人覺得內容肯定是很紮實的。我猜想,作者在排版和裝幀上一定也花了不少心思,希望讀者在翻閱的過程中,就能先感受到一種「安居」的氛圍,這對於現在生活節奏這麼快的社會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我真的很期待能趕快找個悠閒的下午,泡杯茶,好好享受一下這本書帶給我的寧靜。

评分

從書名上來看,「非暴力溝通」和「正念練習」這兩個主題的結合,顯然是想提供一個全方位的內在修煉方案。我個人對正念練習很有興趣,但總是難以持之以恆,常常因為「做不到完美」而放棄。我期望這本書能打破那種「非黑即白」的練習觀念,告訴我們,就算只是一個深呼吸,也是一次成功的練習。而「非暴力溝通」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更強調「理解」的層面,而不僅僅是「不責備」。畢竟,有時候我們不是不想好好說話,而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表達那種複雜的情緒。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腳本,讓我們在溝通卡住的時候能有個參考,那真的是太實用了。總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既溫柔又強大的工具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