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位育:中庸證釋白話本 至聖至誠章第九

中和位育:中庸證釋白話本 至聖至誠章第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德出版社
图书标签:
  • 中庸
  • 程颐
  • 朱熹
  • 理学
  • 儒学
  • 注释
  • 白话
  • 传统文化
  • 国学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庸首章揭露性道的本源在天,而其實是人人具足,並且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所以君子想要時時葆其天性之真,就必須要二六時中,謹愼自己的心念發動,不使有點背離良知,這和《大學》所說的「誠意」,是如出一轍。而修道的終極成就,便是「致中和」。「中」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喜怒哀樂是「情」,情還沒有發動為「性」,所以「中」即是人的「本性」。又說「和」就是「發而皆中節」。因此,恰到好處的情感發動,就是人的「本能」。這「本性」和「本能」如果能守住並充分發揮,就可以位育天地萬物了!
 
  本書《中庸證釋白話本》的編輯大意,以列聖講述的《中庸證釋》本為主,以每一篇章(天命章第一、自誠明章第二、鬼神之德章第三、君子時中章第四、君子之道章第五、大德受命章第六、聖人之道章第七、哀公問政章第八、至聖至誠章第九、序言及全書大旨)分十本出版。每本在「原文」之後增編「白話」,以言簡意賅的文句,標明該段落之要旨,以利於讀者導讀章節大意。俾益讀者更進一步體取聖人之言,能與平常修辦精進及道化生活中相契合,而不悖離經旨。
 
  至聖至誠章第九是子思子講述孔子的道德文章。無為叫作道,自然叫作德,知天叫作文,知人叫作章,這是聖人的道德文章。從孔子的道德生命看到建立中庸教化的教義,也證明至誠至聖所完成的結果。由此證明聖人的道德、事功、文章不是空話,聖人所成就「自然、清靜、無為、知天、事天、順天、敬天、配天」的聖德,以及「真誠光明、至誠不二、至誠無息、至誠如神」的生命,聖人道德生命的厚度、高度、深度、廣度的境界實實在在,可以驗證。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简介,不涉及《中和位育:中庸證釋白話本 至聖至誠章第九》的内容: --- 《乾坤之始:周易哲思探源与应用》 内容简介: 《乾坤之始:周易哲思探源与应用》是一部深入探讨《周易》这部中华文化源头经典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周易》的起源、演变脉络、核心思想体系,并结合当代语境,阐发其在哲学、伦理、治理乃至个人修身方面的深远启示。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细致,力求在保持对原典敬畏与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展现《周易》思想的当代价值与生命力。 第一部分:易学源流与经典结构 本书开篇追溯了《周易》的诞生背景,探讨了其从远古的卜筮活动逐渐演变为哲学经典的漫长历程。我们首先梳理了伏羲画卦、文王演易、周公制爻、孔子作传的经典传承链条,力求还原这部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形态变迁。 重点分析了《周易》的构成要素,包括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爻辞的文辞内涵以及“十翼”(如《彖传》《象传》《系辞》等)的思想发展。我们特别关注了“象、数、理”三者的关系,认为《周易》的智慧并非单纯的占卜术,而是蕴含着古代先民对宇宙生成、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象”是直观的符号,“数”是背后的逻辑框架,“理”则是贯穿始终的哲学思辨。 第二部分:核心哲学概念的深度解析 本书的核心部分是对《周易》中关键哲学概念的精微阐释。我们认为,《周易》思想的核心围绕着“变易”、“不易”、“简易”三大范畴展开。 变易之道: 详尽分析了“变”在《周易》中的多重含义,从卦象的更迭到爻位的升降,强调了事物发展永恒运动、生生不息的动态本质。通过对《咸卦》《恒卦》《泰卦》《否卦》等关键卦例的剖析,揭示了如何理解和顺应变化,避免刚愎自用或消极避世。 不易之理: 探讨了隐藏在变化背后的恒定法则。这种“不易”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指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和人伦道德的根本准则。书中特别讨论了《系辞上传》中所蕴含的“道”的概念,将其与后世儒家、道家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对比参照,以凸显其超越性的智慧。 简易之功: 阐述了《周易》思想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通过“简”的方式,揭示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背后的基本原理。这种简易性,使得普通人也能通过对卦象的体悟,把握事理的精要,指导自身的行为决策。 第三部分:乾坤阴阳与天地人伦 《乾坤之始》将重点放在《周易》中的宇宙生成论和伦理学建构上。 乾坤的本体论意义: 深入解读了乾卦(天)和坤卦(地)的象征意义。乾卦代表刚健自强、积极进取,坤卦代表柔顺厚德、含容万物。这种二元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构成了《周易》整体世界观的基础。我们探讨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被奉为圭臬的箴言,将其置于古代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核心要求中进行考察。 中和与泰否的治理智慧: 本书详细分析了《泰卦》和《否卦》的辩证关系,认为这是古代政治哲学中关于“通”与“闭”、“和”与“塞”的深刻论述。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析,本书提炼出古代政治家在处理人际关系、协调社会矛盾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强调中正平和的治理之道是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 第四部分:易学在当代社会的实践维度 在对传统经典进行深入挖掘之后,本书的后半部分致力于探索《周易》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当代价值。 决策与风险管理: 探讨了《周易》的辩证思维如何帮助现代人进行理性决策。它教导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需要全面考量各种可能性,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保持审慎的态度。这与现代风险管理理论有着惊人的契合点。 个人修身与德性涵养: 侧重于《易经》对个人道德实践的指导。例如,如何从《谦卦》中学习谦逊,从《否泰》的转换中理解进退的智慧,从《鼎卦》中体会自我革新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构建健康人格和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路径。 跨文化对话的潜力: 简要分析了《周易》的符号系统与后世的哲学思辨,如何为当今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一个独特的东方视角,特别是其对系统论和复杂性科学的潜在启发意义。 结语: 《乾坤之始》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全面且富于启发性的《周易》思想图景。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份引导读者回归经典,体悟中华文明深层智慧的指南。通过对这部古老经典的重新审视,我们期望能激发读者对宇宙、社会与自我存在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至聖至誠第九/4
第九章之一/8
第九章之二/41
第九章之三/59
第九章之四/60
第九章之五/78
第九章之六/89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68834
  • 規格:平裝 / 172頁 / 15 x 22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名中那種莊重感來看,這應該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書。在台灣,追求效率和快速回饋的文化氛圍下,願意投入時間去啃讀這種經典的讀者群其實是相對小眾的,但卻是極具影響力的一群人——老師、學者、企業領導者,以及那些渴望心靈成長的知識分子。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對傳統經典的「證釋」工作,它不只是翻譯,更是一種對經典生命力的再確認。特別是「至聖至誠章」,光是章名就充滿了對人倫極致境界的嚮往。我期待作者能透過詳盡的註解,帶領讀者進入孔孟思想的核心,理解「誠」如何成為一切德行的根基,並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為我們搭建起一座通往內心安定的橋樑。這本書的價值,也許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引導我們去進行更深刻的自我提問。

评分

老實說,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和書名時,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那種嚴謹的學術著作,可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才能消化。不過,聽聞這本白話本的譯註相當用心,特別是針對一些難解的古文進行了生活化的闡釋,這對於像我這樣,雖然對傳統文化有興趣,但苦於缺乏深厚古文底子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大福音。台灣的教育體系,雖然強調中華文化傳承,但對於經典的白話解讀,有時還是略顯生硬。如果這本書能真正做到「通俗易懂」又不失「原意精髓」,那它在推廣儒學思想上絕對功不可沒。我很關注它如何處理「誠」這個概念,在現今社會,「誠信」的價值常被質疑,若能從經典中找到堅實的基礎,對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塑造會有很大的幫助。

评分

這本《中和位育:中庸證釋白話本》聽說在學術圈子裡討論得挺熱烈,尤其是在探討儒家經典的現代詮釋上。最近在書店翻到,光是書名就很有吸引力,「中和位育」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連結感。台灣的讀者對於傳統文化的重新發掘,一直都抱持著一種既敬重又好奇的態度,希望能夠從古人的智慧中找到一些應對當前社會紛亂的線索。我看了一下目錄,內容涵蓋了對《中庸》核心思想的深入剖析,特別是對於「中」與「和」的現代意義的闡發,這點非常切中台灣當前社會追求和諧與平衡的氛圍。書中對於儒家倫理在現代生活中的實踐性,似乎有獨到的見解,讓人期待能一窺究竟。畢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內心的定靜與清晰的思維,是每個人都在面對的課題。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對於台灣的文化界來說,或許是一個重要的信號,代表著我們對於自身傳統根源的再探求。台灣的文化底蘊,深受閩南文化與日本時期影響,再加上戰後接收的中國文化,形成了一種多元而複雜的結構。在這個基礎上,如何重新定位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的角色,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中和位育》如果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們理解「位育」——即宇宙萬物各得其所——這種宏觀的秩序觀,也許能幫助我們跳脫眼前的瑣碎紛爭,以更開闊的心胸去看待社會的運作。我希望它在詮釋的過程中,能保有對現代多元價值的尊重,而非一味地復古,那樣才能真正被台灣社會所接受並發揮影響力。

评分

最近跟幾個朋友聊起台灣社會的種種亂象,大家都很感慨,覺得好像失去了某種核心的價值支撐。於是,大家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儒家經典,希望能從中找到安定人心的力量。《中和位育》這本書,聽說就是在探討如何透過「中和」的智慧來應對這些複雜的現實問題。台灣社會近年來在政治、社會議題上的對立與衝突 काफी顯著,如何「和」而不流於妥協,如何「中」而不至於偏廢,這本書的觀點想必會很有參考價值。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將古代的哲學思辨,轉化為可以操作的行為準則,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面。畢竟,我們期待的,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的智慧,能讓我們在面對抉擇時,多一分沉穩與遠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