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星圖:國民散文手藝課

創作的星圖:國民散文手藝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曉楓/主編
图书标签:
  • 写作技巧
  • 散文
  • 创意写作
  • 文学
  • 写作指南
  • 技巧
  • 提升
  • 国民阅读
  • 思维
  • 表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讓生活物事、人情流轉蛻衍為宇宙中一顆顆燦亮星塵,
32位各具姿采的名家作品與解析,帶你循線鑽探文學人的創作手藝;
將散文編纂成日常絕美星圖,
採擷翻飛於文字間的恆久輝芒。

★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石曉楓主編,透過各篇精萃選文與賞析,突破寫作體例框架,美學鑑賞X創作心法X書寫技巧全面解鎖,
★ 自生活的靈巧物事淬煉熠熠光燦、展開與生命哲思的多重對話,擴延散文寫作的深度與廣度。

洪淑苓(作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瑞芬(作家、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須文蔚(詩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唐捐(作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徐國能(作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林皇德(作家、臺南一中國文科教師)
賴鈺婷(作家)
楊富閔(小說家)
——誠摯推薦

【本書內容】

32位跨世代作者,燃亮散文宇宙裡的點點繁星——


王安憶|王盛弘|石曉楓|西西|朱天文|何其芳|言叔夏|李勇達|李桐豪|李廣田|阿盛|林文月|周作人|房慧真|胡晴舫|柯嘉智|徐志摩|凌性傑|翁禎翊|陳黎|張惠菁|黃國峻|黃麗群|楊牧|楊佳嫻|楊富閔|董橋|劉叔慧|劉梓潔|蕭紅|簡媜|豐子愷——(按姓氏筆畫排序)


散文易寫而難工,在這部選集裡,我提出所謂「散文手藝」的進程,無非是希望提供入門者關於創作前提、素材開發、手法創新以及風格樹立等相關思考。
而創作教學的最終目的,其實更在於反省生活。當我們討論創作時,我們其實是在談論生活,唯有深切體驗生活的實感,才可能進一步發展散文手藝,並常保新鮮活潑的觀物眼光。
——石曉楓(作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潛入生命內核,探勘發夢自轉的星球,
那裡有山海、有野櫻,有靜謐的谿壑,
還有遠行的記憶,更有風風火火的時代正熱烈行進;
也或許,那裡有你私藏的淚水,
靜靜地,釀成一湖不容翻攪的喜悅和傷悲⋯⋯



被雨季侵擾的房間,她和櫃中的衣蛾共享末日前的孤獨,
以及不知從何處傳來的地底嚎哭;

在他陪伴母親看電視、穿衣、吃飯、澆花灑水的日常瑣事下,
看似淡然卻深刻的情感,低迴著身為人子隱而未宣的同志心事;

充盈著荒誕緊張又諧趣橫生的父後七日,
悲傷忽濃忽淡繚繞在嘈雜的人語儀式間,
直到尾聲末了,一條黃長壽的念想讓她足足哭了半小時,
耳邊彷彿響起父親的叮囑:「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

本書延續「中文好行」國民讀本系列,更聚焦在「創作教學」導向,蒐羅各式不同主題、領域與風格式散文,除了以精闢賞析解構文本,更深入提示創作動機意象,啟發寫作的靈感泉源。
全書分做五輯:「如果在夜裡,一個文字手藝人:為何寫作?如何寫作?」、「那些遙遠的星光:歷時性題材的表現」、「在『我們』的時代裡:共時性題材的表現」、「文字如何棲身於容器:體類的發想」、「你有歸路,我仍在旅途:風格的呈顯」。除了優先思考創作的根源意義,自文本探尋為何創作、如何創作的問題,並就主題揀選、不同時代的撰寫精髓與情感鋪陳,體類的開發及如何鮮明塑造風格等方向切入,蒐羅並解析愛情、親情、自我及旅遊等主題;甚至透過同志散文、音樂散文、運動散文、飲食散文等素材,見證時代的變革與勃興。
在「體類開發」層面,更擴延至「書信體散文」、「日記體散文」等,消弭文字界限、突破體裁限制,讓散文創作有更多元廣袤的呈現。並透過幽默、穠麗、疏淡而雋永等多元風格作品,期許讀者經過閱讀與手藝鍛鍊,可以甄別風格之傾向,各自取法於前輩,日久或也能在創作旅途中,成就獨特的自我風格。
希冀透過這本選集,無論自品味視角,抑或有興趣投入散文書寫的人們,都能從中得到實質助益及閱讀樂趣。

【精選摘文】

生也好,死也好,食物也好,排泄物也無所謂,在同一個房間裡舉行著的,我那自我消化的儀式。
很想被房間緊緊地包裹。書櫃、雜誌、蓋過的棉被、喜歡的鞋子,和重要的回憶,全數捨棄。希望房間能從四面八方把我重要地抱住,溫柔地告訴著我:「這裡已經沒有痛苦的事了噢。」在我與房間之間,只有空空的、像是胸腔般的洞,被風咻咻地經過。發出哭聲般的哀鳴。
——言叔夏,〈袋蟲〉

遊覽車窗望出去,層層疊疊的大樓,乾淨的街道,交通女警美貌得可以去參加少女時代……眼睛看的是風景,耳朵聽的是金小姐的解說:孩子課後學芭蕾學小提琴都不用錢,國家栽培到大學畢業。這棟大樓是給藝術家住的,那棟大樓是給退休老師住的,那一整棟大樓是等南北韓統一,給南朝鮮同胞住的。沒玩到北朝鮮迪士尼其實也沒什麼好可惜的,這個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巨型遊樂場,共產主義的主題樂園。
——李桐豪,〈樂園〉

回想被鑲嵌在千禧年過後、臉書崛起之前的部落時光,便覺得同在網海浮沉,但歲月靜好、時光悠長。沒有那麼多被誘發出來的膝反射反應,焦慮無處不在:被演算法淹沒不被看見的焦慮、按讚分享數的焦慮、交友邀請送出未回覆,以及終極大魔王:被解友封鎖的焦慮,不,最後一項不是焦慮,而是恨意,陰惻惻地恨著沒說過幾句話的泛泛之交,在線下世界從無經營這段關係,但關係一旦藉由浮泛加好友而微弱連結,締結輕易,斷絕卻有傷。
——房慧真,〈我的小村如此多情〉

水蜜桃好看在哪裡呢,水蜜桃好看在於它全身都是身體。這句話文理不通,但似乎非得這樣說不可。自然界為什麼有模樣這麼直白的物產,想想都覺得充滿幽默感,而且在夏季這種身體全面開放的季節,坦蕩蕩地結實出來,更是非常促狹。像皮膚,就連汗毛都模擬了;像頰腮,就連血色都模擬了;至於像大家最熟知的,帶有肉感的身體部位,則連左右的分野,都隱約一線凹弧優雅地模擬了。即使「請勿隨意觸摸」、「請勿捏」,也模擬了:確實是不適合自行其是地伸向不熟的他人的身體。身體當然同樣是考究各種拿捏的事情。
——黃麗群,〈吃水蜜桃〉
书名:《寰宇探秘:古今文明的奇幻旅程》 引言: 人类文明的宏伟画卷,犹如一张由无数璀璨星辰编织而成的古老星图,横跨数千年时光,连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本书《寰宇探秘:古今文明的奇幻旅程》,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时代的局部风景,而是以一种宏观而又细腻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长廊,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伟大文明的兴衰起伏、独特智慧与不朽遗产。我们将一同追溯人类文明的源头,领略不同文化在艺术、哲学、科技和制度上的非凡成就,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之下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尼罗河与两河流域的奇迹 第一章:大河的馈赠:古埃及的永恒之谜 我们将从尼罗河畔开始这场探索之旅。古埃及,这个被时间温柔包裹的国度,其成就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本章将深入剖析尼罗河周期性泛滥如何催生了统一的王权与精妙的灌溉系统。我们将考察法老的统治结构,解读象形文字背后的宇宙观与来世信仰。金字塔的建造之谜,不仅是工程学的奇迹,更是古埃及人对秩序与永恒的极致追求的体现。从阿蒙神到太阳神拉,宗教信仰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他们的艺术风格、丧葬习俗乃至国家治理。此外,我们将探讨埃及在医学、数学和历法上取得的突破,这些知识是如何为后世文明奠定基础的。 第二章:两河流域:城市与法律的摇篮 巴比伦、苏美尔、亚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了人类最早的城市文明。本章聚焦于此地人类社会的复杂化进程。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作为最早的书写系统,记录了人类最早的史诗、法律和商业契约。汉谟拉比法典,这部刻在石碑上的古代法律体系,展示了早期社会对“以眼还眼”原则的早期理解,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我们将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的成就,他们对星象的观察如何服务于农业和宗教,以及那些早期的数学体系——如六十进制的沿用至今的影响。城市国家的兴衰,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早期帝国间的争霸,构成了这片“文明十字路口”的动态历史。 第二部:古典世界的辉煌与衰落 第三章:爱琴海的哲思:古希腊的民主与理性 从东方转向西方,古希腊的城邦文明以其独特的政治实验和哲学思辨,为西方世界的精神内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章详细考察雅典民主的运作机制、局限性及其对公民身份的界定。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这些思想遗产至今仍是西方教育的核心。从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到悲剧中对人性的拷问,希腊艺术、建筑和戏剧的黄金时代,体现了对和谐、比例和人类潜能的极致追求。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则促成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融合,为后续的罗马帝国铺设了广阔的文化舞台。 第四章:罗马的秩序:法律、工程与帝国的边界 罗马,一个从小型城邦崛起,最终统治了地中海世界的庞大帝国。本章着重分析罗马人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和实用主义精神。罗马法——其严密性、普适性和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成为现代法律体系的蓝本。从宏伟的渡槽、道路系统到万神殿的混凝土结构,罗马的工程学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我们还将探讨罗马帝国的扩张、行省的管理模式,以及早期基督教的兴起如何重塑了帝国的精神结构。帝国的衰落并非一蹴而就,本章会分析内部的政治腐败、经济压力与外部蛮族入侵的多重因素。 第三部:东西方的交汇与独立发展 第五章: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响 在古典时代晚期,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的流通渠道,更是思想、宗教和技术的生命线。本章将聚焦于这条贸易网络如何促进了文化间的相互影响。我们将探讨佛教东传的过程及其在不同文化中(如印度、中亚、中国)的演变。同时,罗马的玻璃器皿、中国的丝绸和茶叶,以及香料贸易,共同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网络。本章还将考察波斯萨珊王朝作为东西方缓冲地带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在艺术和管理上的创新。 第六章:东方的智慧:儒家社会与秦汉帝国的构建 转向东方,秦朝的统一与汉朝的巩固,标志着一个高度集权、以文官制度为核心的帝制时代的成熟。本章将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如何从一种哲学流派转变为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家庭结构和教育体系。从甲骨文到成熟的汉字系统,书写艺术的统一性保证了帝国的文化延续性。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体现了古代中国在科技层面的领先地位。我们还将审视汉代与匈奴的长期对抗,以及由此形成的“天下”观念。 第四部:中世纪的转型与新世界的曙光 第七章:拜占庭与伊斯兰世界的勃兴 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而是东西方文明进行深刻转型的时期。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继承了罗马的法律和希腊的文化,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并在艺术和宗教建筑上发展出独特的风格。与此同时,七世纪爆发的伊斯兰教,以惊人的速度建立起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庞大帝国。本章将详细介绍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术成就,特别是在代数、医学、光学和哲学领域的巨大贡献,他们如何系统地吸收、整合并超越了希腊和波斯的知识遗产。 第八章:欧洲的复兴与文艺复兴的序曲 在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基督教世界的巩固,以及大学的兴起,标志着缓慢的复苏。本章将考察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它如何体现了对神圣空间的向往;以及经院哲学的理性思辨如何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埋下伏笔。最后,本章将过渡到14世纪的意大利,探讨商人阶层和城邦经济如何催生了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价值和世俗生活的重新关注,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文艺复兴的到来。 结语:永恒的探索 《寰宇探秘》带领我们穿越了文明的潮起潮落,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构建社会、探求真理过程中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每一个被我们短暂驻足的角落,都留下了智慧的火花和不朽的印记。这部探索之旅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不同文明间持续的对话与相互塑造的过程。理解这些古老的奇迹,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我们身处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位置与方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曉楓/主編
福建金門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為該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及中國現當代文學,兼事散文創作,曾獲華航旅行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跳島練習》、《無窮花開──我的首爾歲月》、《臨界之旅》;評論集《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論文集《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白馬湖畔的輝光──豐子愷散文研究》;另與凌性傑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

图书目录

【主編序】創作的手藝,生活的實感      /石曉楓

如果在夜裡,一個文字手藝人:【為何寫作?如何寫作?】

王安憶 〈思路〉、〈綠色的葉子〉
劉叔慧〈懷石〉
朱天文〈來自遠方的眼光〉

那些遙遠的星光:【歷時性題材的表現】
蕭紅〈他的上唇掛霜了〉
陳黎〈父土〉
劉梓潔〈父後七日〉
柯嘉智〈答問〉
李勇達〈蝸牛〉
李桐豪〈樂園〉
凌性傑〈秋天的散步──北投紀行〉

在「我們」的時代裡:【共時性題材的表現】
王盛弘〈種花〉
石曉楓〈浪漫而孤傲的靈魂之樂〉
翁禎翊〈指叉球〉
黃麗群〈吃水蜜桃〉
房慧真〈我的小村如此多情〉
楊富閔〈桌遊故鄉:文具行〉
言叔夏〈袋蟲〉

文字如何棲身於容器:【體類的發想】
楊牧〈野櫻〉
李廣田〈一粒砂〉
楊佳嫻〈鬼臉的時代〉
簡媜〈秋夜敘述〉
阿盛〈怪吃目睹記〉、〈乞者〉
西西〈石上〉、〈搖椅〉            

你有歸路,我仍在旅途:【風格的呈顯】
周作人〈蒼蠅〉
董橋〈榆下景〉
胡晴舫〈記憶是一台時光機器〉
張惠菁〈鬍子少女〉
黃國峻〈現代名勝〉、〈一分天才加九分長相〉、〈日新又日新〉
徐志摩〈想飛〉
何其芳〈獨語〉
豐子愷〈作父親〉
林文月〈遙遠〉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3184
  • 叢書系列:中文好行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0歲~99歲

图书试读

【主編序】
創作的手藝,生活的實感◎石曉楓
   
在學院裡教授「現代散文」多年,始終苦於缺乏合適的教材,坊間關於現代散文的讀本儘管品類繁多,但不盡符合個人從「創作」角度循序發想的課程理念。偶然間與友人交流,他表示非常希望了解我對散文教學的規畫與想法,於是而有了這部面向大眾的讀本誕生。

讀本從「創作」的進程與概念出發,開宗明義思考為何創作、如何創作,亦即「寫作動機」與「散文本質」的問題。我希望所有的問題討論、創作心法都能從實際文本出發,因此規畫每回討論二至三篇散文,王安憶的 〈思路〉、劉叔慧的〈懷石〉,我取以為激盪讀者思考進入散文創作課堂的理由;王安憶〈綠色的葉子〉、朱天文〈來自遠方的眼光〉則希望討論散文虛實的本質問題及目光安放或關注之所在。而作為創作課的開端,選取由小說家之文入手,亦可以發現不同於散文創作者的觀察角度與寫法,作家「身分」與文本中的「眼光」討論,因此可以內外互濟,形成有趣的思考對照與另類詮釋。

在觀念的廓清之後,我所設計的討論軸線,便依序區別為「題材發想」、「體類開發」及「風格呈顯」三個大單元。在「題材發想」部分,我想指出的是愛情、親情、自我及旅遊等主題,相應於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詩經》、遊記、悼亡文等種種經典著作,屬於「歷時性」題材,經千百年猶能被書寫不歇。所謂「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些主題在當代相異的生活情境與個人體會中,還可能有什麼樣的創發與獨特性展現?其次,台灣自一九八○年代末解嚴以來,創作素材得到很大的釋放,小說部分的表現尤其明顯。但相對而言較為保守的散文界,並不見得便不受影響,因此在此單元中,我選取了同志散文、音樂散文、運動散文、飲食散文等「共時性」題材,見證邊緣族群與休閒化社會在一九八○年代後之勃興。至於房慧真、楊富閔的作品,則示範了新世紀以降,網際網路籠罩於日常生活情境下,創作者所因應而生的思維轉變;言叔夏散文則另成一內向世代風景,亦可以展示「我們的時代」某種心之所向所趨。

「體類開發」單元,乃是針對晚清詩界革命、文界革命以來關於白話文主張的相關反省。隨著文類發展日趨成熟,所謂「我手寫我口」的寫作信條,顯然必須依隨時代變化,產生大幅度的觀念翻新與體類變革,「中間文類」正是因應而生的實驗手法。早期對於文類的觀念較為混淆,類詩類散文,或類小說類散文的創作,可能基於作者對文類的認識混淆不清所致。然而當代創作者則是有意識地汲取現代詩中的意象、節奏等詩質,小說、戲劇、寓言中的情節及對話等要素,進行散文內部體制與規約的活化。我分別以早期的李廣田及當代的楊牧作品,作為中間文類討論之範本依據。此外,原始性日記與書信,如何去蕪存菁,轉化為「日記體散文」、「書信體散文」體裁而為作者所活用,此部分我則以簡媜、楊佳嫻的作品為例。至於阿盛特殊的筆記體形式、文白混融創作手法,西西看圖說話的慧心巧思,亦足以開展出散文創作體類的新視野。

最後在「風格呈顯」單元,我希望回到五四時期周作人、林語堂、徐志摩、豐子愷等所樹立的典範,討論廣義定義下的散文所呈顯的知性與感性特質。其中周作人所成就的「學者散文」代有傳人,例如香港有董橋繼之,台灣的胡晴舫、張惠菁等女性創作者則尤擅勝場。林語堂的「幽默散文」,自吳魯芹以來亦別立一傳承脈絡,發展到黃國峻的黑色幽默手法,其間對於幽默的定義與展示有何細微的區辨?至於在感性的抒懷部分,如徐志摩、何其芳等詩人手筆固然華麗豐贍、美不勝收;豐子愷、夏丏尊等人的作品以平淡入文,情懷亦綿長動人,琦君、林文月便鍾情於此,並傳承得其淡雅路數。本單元名之為「你有歸路,我仍在旅途」乃借用簡媜文字,所期許者無非希望經過閱讀與手藝鍛鍊,讀者可以甄別風格之傾向,各自取法於前輩,日久或也能在創作旅途中,成就獨特的自我風格。

散文易寫而難工,創作心法則尤屬虛妄,在多年的教學經驗裡,我深知具有文學稟賦者,自有其不可拘限之才氣,他不被各種規則所綁縛。在這部選集裡,我不自量力地提出所謂「散文手藝」的進程,無非是希望提供入門者關於創作前提、素材開發、手法創新以及風格樹立等相關思考。讀者當然不可能由此門徑直達優秀的創作者之列,但我深切期望在日常生活裡,每個人都能培養出辨識秀異作品的鑑賞眼光。更進一步來說,誠如朱天文所謂「再怎麼寫,也寫不過生活的本身」,創作教學的最終目的,其實更在於反省生活,因此當我們談論創作時,我們其實是在談論生活:我在日常中發現了什麼?寫作是生活之必要與必然嗎?唯有深切體驗生活的實感,才可能進一步發展散文手藝,並常保新鮮活潑的觀物眼光。

二○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於台北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散文集,我的第一感受是,作者的文筆真的非常「有溫度」。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教條式的寫作指導,而是像一位很有經驗的學長姐,拍拍你的肩膀,告訴你「別怕,勇敢地把你的心裡話寫出來」。書中對「情感」的剖析特別深刻,它不只教你怎麼堆砌華麗的詞藻,更著重在如何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並且找到最貼切的語言去表達。我記得其中一段講到「書寫的孤獨與陪伴」,讓我深有共鳴,原來寫作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療癒。這種真誠的交流感,讓我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感覺就像上了一堂非常充實的心靈工作坊,不只是技法,更是心法的傳授,讓人讀完後迫不及待想拿起筆來試試看。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的寫作指南那樣線性前進,而是採取了一種更像「星圖」的引導方式,你可以隨機跳躍到任何一個你感興趣的點,都能獲得啟發。我個人很欣賞作者在不同主題間切換的流暢度,有時候是關於語法的細膩探討,有時候卻是關於人生哲理的沉思。它讓我意識到,好的散文不是靠「想出來」的,而是靠「體會出來」的。特別是其中提到「尋找屬於自己的語言節奏」,這點對我影響很大,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的語氣不夠突出,但透過書中的示範和練習,我開始懂得如何讓文字更貼近我真實的說話方式,而不是硬套用別人的腔調。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微微泛黃的紙張質感,配上幾個手繪的星星圖案,讓人一翻開就彷彿掉進了一個充滿靈感與可能性的宇宙裡。我特別喜歡作者在選材上的用心,光是看目錄,就能感受到那種對文字的細膩觀察,不只是教你怎麼寫,更是在引導你如何去看這個世界。像是有些章節提到如何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瞬間,那種「原來這樣也能寫」的驚喜感,對我這種常常覺得無話可寫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書裡介紹的寫作練習,都不是那種死板的作業,而是像跟朋友聊天一樣,很自然地引導你去思考自己的故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日常風景的視角都變得不一樣了,好像空氣中多了些可以捕捉的靈感粒子。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在文字世界裡摸索的台灣讀者,我得說,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很「接地氣」的寫作觀點。它沒有過度美化創作的過程,反而坦誠地揭露了寫作中的瓶頸和挫折,並給予務實的建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強調「觀察」的重要性,教導我們如何從最平凡的事物中提煉出意義。例如,作者分析了一段關於「早晨通勤」的文字,寥寥數語卻捕捉了都市人的集體焦慮與希望。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實在是高超。它讓我體悟到,寫作的起點,其實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書,而在於你願意花多少心思去「感受」你所處的環境,這對我這個習慣觀察生活細節的人來說,是極大的肯定與鼓勵。

评分

這本散文的排版設計也值得一提,字裡行間留白的藝術處理得恰到好處,給人一種呼吸感,不會讓人感到壓迫。內容上,我最喜歡它探討「聲音」在文字中的運用。作者非常細膩地描述了如何將聽覺的記憶轉化為視覺的文字,這在許多寫作書中是不常見的重點。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平常寫作時是不是太過依賴視覺描述而忽略了聽覺、嗅覺的立體呈現。這本書就像一個老派的工匠,不教你用最先進的機器,而是教你如何打磨手邊最基礎的工具,用最純粹的方式去雕琢出有靈魂的作品。每次讀完,都覺得自己的文字庫裡好像多了幾把新的鑿子,可以去鑿開更深層次的表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