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大紅袍、文山包種、東方美人、木柵鐵觀音……從栽種到品鑑,步入齒頰留香的烏龍茶世界

烏龍茶:大紅袍、文山包種、東方美人、木柵鐵觀音……從栽種到品鑑,步入齒頰留香的烏龍茶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遠華
图书标签:
  • 烏龍茶
  • 茶文化
  • 大紅袍
  • 文山包種
  • 東方美人
  • 木柵鐵觀音
  • 茶葉
  • 品茗
  • 台灣茶
  • 茶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北包種,南凍頂
啜飲一口,喉韻長存
從歷史文化到種植製作、茶藝活動,
一同踏入芳香四溢的烏龍茶世界

  ★什麼是烏龍茶?
  烏龍茶又名青茶,起源於明末清初,屬於半發酵茶,是經過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撚、烘焙等流程後製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全球烏龍茶主產地分別為福建、廣東以及臺灣,而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是主要產品。

  ◤高山雲霧出好茶:一觀寶島烏龍茶◢
  ◎臺灣烏龍茶按照發酵程度的不同分為輕發酵和重發酵兩大類,根據海拔高度不同分為高山茶和平地茶。一般而言,產地高度越高,烏龍茶品質越好。

  ◎臺灣不同緯度和地形中養育著許多不同特性的茶種,從北至南,由西到東,因不同的山系高度,產茶地區不勝枚舉,每個產區的茶葉都有其不同的特色。

  ◎臺灣名茶:文山包種、鐵觀音、東方美人、凍頂烏龍……其茶葉外觀、茶湯色、口感、氣味分別有什麼差異?

  ◤吃茶流小壺泡法:臺灣烏龍茶茶藝精神◢
  ◎「吃茶流」要求茶人在泡茶的過程中融入自身情感,結合禪的哲理來體會整個泡茶流程的藝術——從「靜、序、淨、省」中去追求茶禪一味的理想境界。

  ◎「靜」——在泡茶吃茶時寂靜無雜音。從舉止的寧靜,達到心靈的寧靜,在寂靜中展現美感。

  ◎「序」——擺設茶具時要依次放置,泡茶的步驟講求井然有序,使自己無論做什麼,思想都能周詳而統一。

  ◎「淨」——透過修習茶藝來淨化心靈,培養淡泊的人生觀。

  ◎「省」——茶人應經常反省自己學習的態度是否虔誠;泡茶時是否將茶的內質發揮到極致,藝茶時內心是否力求完美,是否把茶道的精神落實到日常生活態度中。

  其他還有:
  烏龍茶為何叫烏龍?烏龍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如何品一杯好茶?瓷器、水質、水溫皆不可馬虎
  由外銷轉為內外銷並重,臺灣茶產業的趨勢與發展
  最早的茶藝館在臺灣:茶業與傳統藝術相結合,古色古香的茶室文化

  附錄:安溪烏龍茶、武夷岩茶、鳳凰單叢茶、臺灣烏龍茶主要種植品種與特徵表

本書特色

  本書從烏龍茶的起源說起,詳細介紹了烏龍茶的歷史與在臺發展。從茶葉種植到採摘、製作,再到茶葉的選購與保存,以及茶具、奉茶禮儀、茶俗、烏龍茶傳說、茶事活動、商業概況等等,並鑑賞30種烏龍茶種,搭配上百張精美圖片,帶領各位讀者踏入齒頰留香、餘韻猶存的烏龍茶世界。
 
茶叶的万千风情:一部探索世界名茶与茶道的深度指南 书名: 茶叶的万千风情:一部探索世界名茶与茶道的深度指南 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茶类,而是以宏大的视角,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广袤无垠的全球茶叶版图。我们深入探寻了那些横跨亚洲、非洲乃至南美的著名茶园,解析了不同地域土壤、气候、海拔孕育出的独特风味密码。本书旨在成为一本全面、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茶叶鉴赏与实践手册,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尘烟,抵达当代茶文化的脉搏。 第一部分:全球茶树的地理足迹与物种解析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环球“寻茶之旅”。我们着重剖析了构成世界茶叶基础的几大核心茶树物种——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不同亚种及其基因差异。 一、亚洲茶脉的深度考察: 中国六大茶类的起源与演变: 详细梳理绿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红茶(如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白茶(如福鼎白毫银针)、黄茶(如君山银针)的传统制作工艺。重点分析不同发酵程度和杀青方式对茶叶内含物质转化的影响。 印度与斯里兰卡的殖民遗产与现代农业: 深入考察阿萨姆邦的高地茶园如何依靠其特有的气候生产出浓郁醇厚的红茶,以及尼尔吉里茶的清新调性。斯里兰卡(锡兰茶)的种植区划分(低地、中地、高地)及其对口感的决定性作用。 日本抹茶与煎茶的“一期一会”: 剖析遮光栽培法(如碾茶的制作)如何提升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产生高氨基酸含量的独特“旨味”(Umami)。同时,对比普通煎茶的蒸青工艺与中国绿茶杀青方式的本质区别。 二、新兴茶区的崛起与挑战: 我们不局限于传统产地,也关注近年来在非洲(如肯尼亚、马拉维)和南美(如阿根廷的苔叶茶 Mate)等新兴地区发展的茶叶种植模式。分析这些新世界茶叶在国际市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适应规模化工业生产的需求。 第二部分:制茶工艺的科学与艺术 本书将制茶过程视为一门精确控制的生物化学工程,同时又不失传统匠人精神的体现。 一、发酵与氧化:风味形成的关键节点: 详尽介绍酶促氧化(发酵)过程中的关键生化反应——茶多酚向茶黄素、茶红素的转化。通过对比不同茶类,如红茶的完全发酵、白茶的自然萎凋,来解释风味物质的生成路径。 二、萎凋与干燥的精妙平衡: 探讨萎凋——失水过程中茶叶内含物质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热源(日光萎凋、室内萎凋、热风干燥)对最终茶叶香气轮廓的塑造。例如,特定温度的烘焙如何促使“美拉德反应”产生更复杂的焦糖或坚果香气。 三、形态塑造的哲学: 为何有的茶叶被揉成条索,有的被压成饼状,有的则需手工搓揉成珠状?这一部分将探讨揉捻、整形(如包揉、做青)对于茶叶细胞壁破损程度的控制,以及这种物理形变如何影响后续冲泡时的内含物释放速度。 第三部分:品饮与感官科学:构建个人的品鉴体系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训练读者的感官,使其能够系统地描述和区分不同茶叶的品质。 一、嗅觉训练:香气的层级划分: 我们建立了一个详细的茶叶香气分类系统,从一级基础香(如青草、植物气息)到二级衍生香(如花香、果香、木质香、烘焙香),再到高级的“地域特征香”(如高山韵、陈化香)。提供实用的嗅闻练习方法,帮助读者“锁定”记忆中的特定香气。 二、味觉地图的绘制: 系统解析“涩、苦、甜、鲜、醇”这五种基本味觉在茶汤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化学基础。重点讲解“收敛性”(Astringency)与“醇厚度”(Body)的差异,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水温和浸泡时间来调节这些味觉要素。 三、科学冲泡的实践指南: 本书提供了一套超越传统经验的冲泡参数模型,涵盖了不同茶类对水质(硬度、TDS)、水温和器具材质的敏感性。我们对比了盖碗、紫砂壶、玻璃飘逸杯在同一种茶叶冲泡下,对香气和口感的影响差异,旨在帮助读者找到最能展现该茶品质的冲泡方案。 第四部分:茶器的哲学与茶文化的交融 茶叶的体验离不开与之共存的茶器和文化背景。 一、从陶土到瓷釉:茶器对茶汤的影响: 深入分析紫砂泥料(如紫泥、朱泥)的“透气性”和“吸附性”如何影响茶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对比瓷器(如白瓷、青瓷)的“不吸味性”在凸显高香茶时的优势。探讨金属茶壶(如日本铁壶)加热对水质的影响及其在某些红茶冲泡中的特殊作用。 二、世界茶道的比较研究: 本书并非仅关注东方茶道,而是对全球主流饮茶仪式进行比较分析。 中国功夫茶的“精微”: 强调对水、火、茶、器、境的细致把控。 日本茶道的“侘寂”: 探讨其仪式中的禅宗哲学,以及抹茶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重构。 英式下午茶的“社交功能”: 分析红茶与牛奶、糖的搭配如何适应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对茶汤浓度的要求。 土耳其与中亚的“红茶文化”: 介绍他们对浓郁红茶(常以小郁金香形玻璃杯盛装)的偏爱,以及在社交中的中心地位。 通过对这些多元文化的探索,读者将理解到,每一杯茶的背后,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生活哲学与历史沉淀。本书将引导读者不仅学会品茶,更学会欣赏茶叶在世界文化熔炉中展现出的无限魅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遠華


  博士,現為武夷學院茶學與生物系負責人、茶學與生物科學實驗室主任。2004年元月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博士畢業,2004年9月在武漢大學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植物發育專業博士後研究,2005年9月在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從事茶學研究生、大學生教學科研工作。

图书目录

前言
導論

第一篇 探源:烏龍茶之源
    一、武夷茶之說
    二、安溪產茶歷程
    三、潮州烏龍茶史
        (一)潮州烏龍茶產生
        (二)潮州烏龍茶發源地
        (三)潮州烏龍茶發展過程
    四、臺灣烏龍茶始末
        (一)臺灣烏龍茶起源於福建
        (二)臺灣茶葉的製作始於清
        (三)臺灣開始經營製造包種茶
        (四)臺灣開始使用機械製造茶葉
        (五)張迺妙茶師將鐵觀音引入臺灣
        (六)成立臺灣省茶業改良場
        (七)臺灣茶由外銷為主轉變為內外銷並重

第二篇 訪地:烏龍茶之地
    一、烏龍茶產區分布
        (一)安溪
        (二)武夷山
        (三)潮州
        (四)臺灣
    二、烏龍茶產區主要特點
        (一)安溪
        (二)武夷山
        (三)潮州
        (四)臺灣

第三篇 精植:烏龍茶之栽
    一、烏龍茶生長環境
        (一)安溪
        (二)武夷山
        (三)潮州
        (四)臺灣
    二、烏龍茶栽培
        (一)安溪烏龍茶栽培
        (二)武夷岩茶栽培
        (三)潮州鳳凰單叢栽培
        (四)臺灣茶園
    三、烏龍茶種植品種
        (一)安溪
        (二)武夷山
        (三)潮州
        (四)臺灣

第四篇 細製:烏龍茶之製
    一、烏龍茶採摘
        (一)採摘標準
        (二)採摘季節
    二、烏龍茶手工製作
    三、烏龍茶機械製作
        (一)機製鐵觀音
        (二)機製岩茶
        (三)機製鳳凰單叢
        (四)機製臺灣烏龍茶

第五篇 心賞:烏龍茶之賞
    一、閩南烏龍茶鑑賞
        (一)鐵觀音
        (二)本山
        (三)黃旦(黃金桂)
        (四)毛蟹
        (五)大葉烏龍
        (六)梅占
        (七)杏仁茶
        (八)鳳園春
        (九)佛手
        (十)水仙
        (十一)奇蘭
        (十二)烏旦
        (十三)桃仁(烏桃仁)
        (十四)白茶
        (十五)肉桂
        (十六)雪梨
    二、武夷岩茶鑑賞
        (一)大紅袍
        (二)水仙
        (三)肉桂
        (四)四大名叢
    三、潮州烏龍茶鑑賞
        (一)宋茶
        (二)宋種2號
        (三)棕蓑挾單叢
        (四)八仙單叢
        (五)雞籠刊單叢
        (六)嶺頭白葉單叢
    四、臺灣烏龍茶鑑賞
        (一)文山包種茶
        (二)凍頂烏龍茶、高山烏龍茶
        (三)木柵鐵觀音
        (四)東方美人茶

第六篇 工夫:烏龍茶之沖泡
    一、烏龍茶茶具
        (一)現代工夫茶具
        (二)簡易茶具
    二、閩南烏龍茶沖泡
        (一)茶甌的沖泡與品飲
        (二)紫砂壺的沖泡程序
    三、武夷岩茶沖泡
        (一)武夷岩茶的生活泡法
        (二)武夷岩茶審評泡法
    四、潮州工夫茶沖泡
        (一)潮州工夫茶茶具
        (二)泡出一杯好茶
        (三)鳳凰鄉村泡茶
        (四)潮州工夫茶泡法二十一道程序
    五、臺灣烏龍茶沖泡
        (一)臺式烏龍茶茶藝新精神
        (二)臺灣烏龍茶茶具花樣翻新
        (三)臺式烏龍茶的熱泡法

第七篇 得味:烏龍茶之品飲
    一、烏龍茶清飲
        (一)生活待客式
        (二)家庭茶室
        (三)茶藝館
        (四)潮州品飲
        (五)臺灣品飲
    二、烏龍茶調飲
        (一)藥用茶飲
        (二)保健茶
    三、烏龍茶餐點及深加工產品
        (一)茶點、茶食品
        (二)茶餐
        (三)創意茶食
        (四)烏龍茶深加工產品

第八篇 甄選:烏龍茶之選與藏
    一、烏龍茶選購
    二、家庭如何科學保鮮和儲藏烏龍茶
        (一)冷藏法
        (二)罈藏法
        (三)罐藏法
        (四)袋藏法
        (五)瓶藏法
    三、優質清香型高山烏龍茶的十忌

第九篇 頤養:烏龍茶之用
    一、烏龍茶功能成分
    二、烏龍茶的養生作用
        (一)烏龍茶的特殊保健作用
        (二)烏龍茶的精神調節作用
    三、臺灣有機茶

第十篇 問茶:烏龍茶之茶緣
    一、烏龍茶傳說
        (一)烏龍茶的傳說
        (二)鐵觀音的傳說
        (三)大紅袍母樹的傳說
        (四)鳳凰單叢茶的故事
    二、茶俗
        (一)安溪婚姻茶俗
        (二)安溪喪事茶俗
        (三)安溪敬佛茶俗
        (四)武夷山「喊山」與「開山」
        (五)潮州茶俗
        (六)鳳凰茶諺語
        (七)臺灣茶與寺廟
    三、茶事活動
        (一)武夷山鬥茶賽
        (二)安溪茶王賽
        (三)臺灣無我茶會
        (四)臺灣全民喝茶日活動
        (五)臺灣茶香書會
        (六)大型綜合性茶業博覽會
        (七)臺灣木柵觀光茶園著名的旅遊景點
        (八)美不勝收的阿里山觀光茶園
        (九)茶香悠悠的大稻埕

第十一篇 流芳:烏龍茶之傳播
    一、烏龍茶對外貿易
        (一)閩南烏龍茶對外貿易
        (二)武夷岩茶香飄海外
    二、烏龍茶內銷
        (一)潮州茶業市場
        (二)烏龍茶在上海
        (三)烏龍茶在重慶
    三、臺灣烏龍茶行銷
        (一)在臺烏龍茶的轉口貿易期
        (二)臺灣烏龍茶輸出的快速發展期
        (三)臺灣烏龍茶輸出的衰退期
        (四)臺灣烏龍茶內銷的興起時期
    四、茶事深耕
        (一)潮州茶葉百年老字型大小在清末民初的情況
        (二)現今烏龍茶知名企業(農會)

附錄一 安溪烏龍茶主要種植品種
附錄二 武夷岩茶種植品種
附錄三 鳳凰單叢茶種植品種
附錄四 臺灣烏龍茶樹品種特徵表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169602
  • 規格:平裝 / 282頁 / 17 x 23 x 1.4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論

  一、烏龍茶生產

  目前,全世界約有60個國家和地區生產茶葉。世界茶葉主產國有中國、印度、肯亞、斯里蘭卡,亞洲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84.39%,非洲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13.39%。

  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茶葉大國,產銷量約占世界的38%。中國茶葉有六大茶類,有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據中國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資料,2020年茶園總面積4,747.69萬畝(274萬公頃),茶葉總產量298.6萬噸,其中烏龍茶產量27.78萬噸,福建最高達19萬噸,廣東以3.6萬噸排名第二,此外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江西、廣西等省(區)也有少量生產。

  烏龍茶又名青茶,起源於明末清初,屬於半發酵茶,是經過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撚、烘焙等流程後製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都有烏龍茶的種植與加工,但全球烏龍茶主產地是福建、廣東、臺灣,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是主要產品。

  烏龍茶的生產與研究包括烏龍茶優質茶樹資源篩選利用、現代化生產加工、品質安全控制、深加工產品研發、茶文化與茶經濟等,特別是要構建茶區優良生態,做好烏龍茶品質安全監控,做好烏龍茶保健功能產品、烏龍茶新產品開發,做好烏龍茶現代加工機械、自動化生產線研製和工藝創新,做好烏龍茶產業鏈延伸、烏龍茶消費與市場拓展,以解決烏龍茶產業發展中品質與安全、標準化建設、品牌、行銷、效益、科技研發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促進烏龍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增強烏龍茶產業的經濟、社會效益,提升烏龍茶產業在不同茶類、不同飲品、國內外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二、烏龍茶底蘊厚、品種多、品質優異

  福建、廣東、臺灣三個烏龍茶主產區,茶文化底蘊深厚。福建武夷山在閩越古國就有了茶,「晚甘侯」是武夷茶最早的茶名,元朝在此設立了皇家焙茶局,明末清初開創的「萬里茶路」始於此,民國初年「茶界泰斗」張天福和「當代茶聖」吳覺農在武夷山,這使武夷山成為當時中國茶葉研究中心。福建安溪在清朝接連發生了幾件震撼中外茶界的重大事件,如烏龍茶製作工藝的發明和定型、名茶鐵觀音的發現、茶樹無性繁殖育苗技術的發明、烏龍茶製作技術和鐵觀音茶苗傳入臺灣等。廣東潮州在明弘治年間出產於待詔山的鳥嘴茶已成為貢品,當時稱為「待詔茶」。臺灣在1770年代,因臺北木柵山區丘陵地優異的自然環境適合茶樹生長,因此吸引了一批福建移民帶著烏龍茶品種到此開墾定居。

  福建、廣東、臺灣烏龍茶茶樹品種最多、品質最優異,這得益於這一南方茶區獨特的地理優勢。福建茶樹品種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福建武夷山素有「茶樹品種王國」之稱,歷史記載這裡有一千多種茶樹。福建省迄今已育成、認定的優質品種有27個,其中,國家級品種17個(1985年認定的鐵觀音、黃旦、梅占、毛蟹、大葉烏龍、本山、水仙,1994年的八仙茶,2002年審定的黃奇、黃觀音、茗科1號/金觀音、悅茗香,2010年鑑定的丹桂、春蘭、瑞香、金牡丹、黃玫瑰、紫牡丹),省級品種10個(肉桂、白芽奇蘭、大紅袍、九龍袍、紫玫瑰、佛手、朝陽、鳳圓春、杏仁茶和金萱)。廣東省育成黑葉水仙、鳳凰八仙單叢、烏葉單叢茶等國家級、省級良種17個。臺灣有臺茶12號(金萱)、臺茶13號(翠玉)等11個品種。烏龍茶成品茶種類劃分有很多是根據茶樹品種來命名的,這些透過茶葉科技人員選育的烏龍茶茶樹品種,經過搖青、焙火等特殊工藝加工製作成烏龍茶,品質優異,香氣、滋味都屬上乘,品具「岩韻」、「音韻」、「山韻」特點,堪稱茶葉中的精品,對人體健康很有益。著名「茶界泰斗」張天福一生喝烏龍茶,每天必須飲用烏龍茶,活到108歲高齡。

  三、認知烏龍茶

  中國是茶樹原產地,距今五六千年前就有野生茶樹。中國茶產業正迎來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代,作為中國茶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烏龍茶的一片片樹葉,正在被茶農、茶商、茶文化人、茶科技工作者、茶政人員,打造成光彩奪目的產品,圍繞這些產品進行的建市場、打品牌、做文化活動,以及在中國各地舉辦的各種宣傳推廣活動,在中國和海外掀起一波波「烏龍茶熱」,提高了烏龍茶的知名度,使得國內外的消費者認識了烏龍茶,推動了中國茶產業的發展。

  烏龍茶是一大茶類的總稱,但由於地域不同,品種繁多,山場和工藝複雜,產品的特徵和風格多樣化,品質各有特色,因此認知有一定的難度,本書擇重點進行分區分類解讀,分為福建閩南安溪鐵觀音、閩北武夷岩茶、廣東潮州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並詳細敘述它們的歷史淵源、產地分布、栽培製作、沖泡品飲、選購儲藏、茶俗茶事、貿易傳播,希望使讀者對烏龍茶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認識。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最後面那幾章關於「烏龍茶的現代應用與文化意涵」的探討。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似乎總在波動。作者很巧妙地將烏龍茶的歷史脈絡,跟台灣近代的社會發展串聯起來,像是提到早年茶葉外銷如何影響了特定茶區的聚落形成,或是現在「單品茶」的崛起,如何重新定義了「在地性」。我特別欣賞它並沒有停留在懷舊的情緒裡,而是鼓勵我們思考,如何讓這些千年傳承的風味,以更貼近當代生活的方式被繼承。例如,書中提到一些將烏龍茶元素融入甜點或調飲的創意,雖然書本身不提供食譜,但它打開了我的想像空間,讓我意識到,茶不該只在茶杯裡,它可以是更生活化、更具創意的媒介。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送給愛茶人的,它也是給關心台灣文化如何與時俱進的人,一本充滿啟發性的讀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一拿在手上就感覺到一種溫潤的質感,那種手工紙的紋理,配上幾近水墨畫的茶葉圖案,讓人馬上聯想到慢活的步調。我其實對茶的認識,多半來自於家裡長輩泡茶時的耳濡目染,知道大紅袍很「貴氣」,文山包種很「清香」,但總覺得那是一種距離感,像是只有老饕才能懂的領域。翻開內頁,作者的筆法非常親切,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用講故事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茶園。最吸引我的,是它對「風土」的描述,像是光是講到武夷山那種岩壁上的艱辛種植,就讓人對每一口茶產生了更深的敬意。雖然書名列出好幾種茶,但我最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品種介紹,或許是像中部山區那些小茶莊堅持手工製作的獨特品種,光是想像那種帶著土地氣息的風味,就讓人忍不住想馬上泡一壺來試試看。整體來說,光是從裝幀到行文風格,這本書就成功地營造了一種讓人想沉澱下來,好好品味一番的氛圍,非常適合週末午後,配著一盞清茶閱讀。

评分

我一直覺得,品茶的最高境界,不是比誰的茶具更貴,而是能分辨出茶湯中那種細微的層次變化。以前我泡文山包種,總覺得它就是「花香」,然後就沒了,但讀完這本書裡關於「香氣分子」和「嗅覺記憶」的章節後,我開始嘗試去捕捉那些更隱晦的香氣——是像梔子花還是幽蘭?差別在哪裡?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實用的引導,讓我們從最基礎的「觀色」開始,怎麼觀察茶湯的清澈度、金黃的飽和度,再來是聞「冷香」與「熱香」的對比。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品鑑」這件事變得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學問,而更像是一種日常的探索樂趣。我甚至拿我冰箱裡放了幾個月的東方美人,試著對照書中的描述去品嚐,赫然發現之前錯過了它深層次裡那股蜜糖與老熟果的醇厚感。這本書真正做到的,是為我們搭起了一座從消費者到理解者的橋樑,讓每一次的「呷茶」都有了更豐富的對話內容。

评分

坦白說,我對傳統的「茶道禮儀」有點抗拒,總覺得那套規矩太多,反而讓人失去了品茶的自在感。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在介紹不同茶類的「沖泡參數」時,簡直是眼睛一亮。它沒有強迫你必須使用特定款式的蓋碗或茶壺,而是針對大紅袍的「緊結條索」需要高溫悶泡,以及文山包種的「輕發酵」適合稍低水溫和快出湯的原理,做了非常清晰的圖解說明。這對我這種喜歡自己在家裡嘗試不同泡法的「茶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寶典。我現在可以更有信心地去調整水溫和浸泡時間,來達到我個人最喜歡的那個「黃金平衡點」。更棒的是,書中還提到了一些關於「茶葉儲存」的實用技巧,比如不同濕度對不同焙火程度的茶葉的影響,這解決了我家茶葉常常因為受潮而風味跑掉的困擾。這本書的實用性,遠遠超出了單純的知識傳遞,它是在教你如何把好茶「留住」的技術。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談茶的書多如牛毛,很多都是翻譯的,內容硬是跟我們台灣在地的風土習慣兜不攏。這本《烏龍茶》最讓我感到踏實的地方,就是它從頭到尾都緊扣著「台灣味」。作者對於「發酵」的解釋,不是用複雜的化學名詞堆砌,而是用很生動的比喻,讓我這個半吊子也能大致明白,為什麼同樣是烏龍,東方美人會有那股獨特的熟果香,原來跟小綠葉蟬的「叮咬」有這麼大的關係。我特別喜歡它在講「萎凋」這個步驟時,描述茶師傅如何憑藉經驗和天氣的變化來判斷時機,那種人與自然的互動,簡直就像是交響樂的指揮一樣精準到位。而且,書中對於不同產區的茶葉,在「焙火」上的差異處理也著墨甚深,像是木柵鐵觀音那種獨特的「返璞歸真」的炭焙韻味,光看文字描述,彷彿都能聞到那股淡淡的煙燻香氣了。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如何用華麗的辭藻來稱讚茶湯,而在於讓你理解,每一口甘甜背後,都蘊含著製茶人多少年的心血和智慧結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