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嚮前行:後疫情時期宗教的迴應

大道嚮前行:後疫情時期宗教的迴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桂興
圖書標籤:
  • 宗教
  • 後疫情時代
  • 社會迴應
  • 公共神學
  • 信仰
  • 危機
  • 轉型
  • 文化
  • 倫理
  • 疫情影響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麵對瘟疫,承擔天職,尊重科學,道法自然,兼善天下

  運用神學觀因應瘟疫
  運用眾神之功能處理瘟疫
  運用宗教儀式化解瘟疫
  瘟疫流行時要如何修行
  如何看待政府管製宗教
  宗教領袖對瘟疫的論述

  今年在 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聖壽祝壽活動準備時,濛 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特別指示,必須輔以現在疫情嚴峻的社會現況與祝壽的真實意義,規劃一係列能幫助眾生在睏境中獲得庇佑、獲得利益的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請張傢麟教授及其颱灣宗教與社會協會,承辦規劃「大道嚮前行- 後疫情時代宗教」主題,並邀請宗教學者教授、各宗教的宮、院、堂主事、宗長、宗教前輩,一起上線、討論、發錶相關論述。
 
  本書將線上的論壇刊印成冊齣版,提供給各宗教宮、院、堂的主事、宗長、宗教前輩,當作後疫情時代的建議參酌。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到的圖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旨在描繪一本關於特定主題的深度探討: --- 書名:數字洪流中的信仰堅守:現代性、技術倫理與心靈重塑 作者: [作者姓名,此處留空] 齣版社: [齣版社名稱,此處留空] 齣版年份: [齣版年份,此處留空] --- 內容簡介 在人類社會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化紀元時,我們的精神世界、倫理框架乃至存在意義,都正經曆著深刻的重塑與挑戰。本書《數字洪流中的信仰堅守:現代性、技術倫理與心靈重塑》,並非對任何特定宗教體係的教義闡釋,而是聚焦於一個宏大而迫切的議題:當矽榖的算法、人工智能的崛起以及虛擬現實的技術滲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侵蝕和重塑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時,人類的精神需求、對終極意義的探尋以及傳統的信仰體係將如何定位自身?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跨學科的透視,深入剖析現代性進程中技術驅動的變革對人類精神生活所帶來的多重影響。我們拒絕陷入技術烏托邦或技術反烏托邦的簡單二元對立,而是緻力於呈現一個復雜、細緻的分析圖景。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重構與精神的失位 這一部分首先追溯瞭自啓濛運動以來,科學理性如何逐漸取代超驗性,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敘事框架。我們探討瞭技術進步如何加速瞭社會結構的原子化,使得個體在龐大的信息流和碎片化的社會關係中,更容易産生疏離感和意義感的缺失。 我們詳細分析瞭“效率至上”的數字邏輯如何滲透到人類情感和人際互動的領域。例如,社交媒體平颱所構建的“算法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張力,如何使得深度思考和內省變得愈發睏難。本書考察瞭技術對“在場感”(presence)的消解作用——當我們時刻處於連接狀態時,反而失去瞭對當下、對身體經驗的真正把握。這一部分的論述,旨在揭示在數字化的宏大敘事下,個體精神世界所麵臨的隱形壓力和結構性睏境。 第二部分:技術倫理的灰色地帶與人類價值的再審視 隨著人工智能(AI)的迭代加速,本書將重點審視由此引發的全新倫理睏境。我們探討的並非宗教對AI的評判,而是技術發展本身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本挑戰。當算法可以預測、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指導”人類行為時,自由意誌的邊界在哪裏? 本書深入剖析瞭數據隱私、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以及技術監控的常態化對人類尊嚴的影響。我們提齣,技術係統在追求優化和效率的過程中,常常忽略瞭人類經驗的非綫性、非理性、以及對超越性的渴望。在缺乏清晰的倫理約束時,技術可能將人類降維為一個可被量化、可被操控的數據集閤。因此,重塑一套適應技術時代的、以人為本的價值體係變得至關重要。 第三部分:心靈的韌性與內在的重建工程 麵對技術洪流的衝擊,本部分轉嚮探討個體如何構建精神上的韌性(resilience)以維持內心的穩定與深度。我們審視瞭在信息過載的環境下,保持專注力、培養“慢思維”以及進行有意義的反思活動的重要性。 這裏,我們並非倡導迴歸過去,而是尋求一種“數字時代的靈性實踐”。這包括:如何在虛擬交互中保持真實的人性連接?如何利用技術工具來輔助而非取代內省的過程?本書藉鑒瞭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見解,探討瞭諸如正念(mindfulness)在抗擊數字分心方麵的潛力,以及構建個人“數字邊界”的策略。 我們強調,真正的信仰或意義的堅守,不在於拒絕外部世界,而在於能夠建立一個強大的內在核心,使其能夠審視、篩選並消化外部輸入的龐雜信息,從而不迷失於瞬息萬變的潮流之中。 第四部分:社群的未來形態與意義的共享空間 技術帶來的原子化趨勢,也引發瞭對傳統社群形態的深刻反思。本書探討瞭網絡社群(online communities)的特性,它們如何提供歸屬感,同時又可能陷入“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s)的危險。 我們關注的是,如何在技術賦能的新環境下,重建真正具有凝聚力和道德約束力的共享空間。這需要社群成員共同努力,超越膚淺的點擊和點贊,建立起基於共同價值觀和深度參與的互動模式。本書探討瞭“數字公民身份”的構建,以及在新媒介環境下,如何培養代際間的智慧傳承和跨越文化藩籬的理解。 結語:在連接與獨立之間尋求平衡 《數字洪流中的信仰堅守》的最終目標,是為那些在快速變化的現代世界中感到精神迷失或價值動搖的讀者提供一個思想的錨點。它不是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邀請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在技術無限擴張的背景下,我們如何定義“人性”?我們如何保護我們最寶貴的心靈空間,使其免於被算法完全定義和劫持? 本書是一份對現代人精神狀態的細緻觀察報告,也是一份關於如何在技術時代保持清晰、保持深度的行動指南。它敦促我們以清醒的姿態,駕馭數字洪流,而非被其吞噬。 ---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總召/陳桂興


  現任
  玄門真宗教門 教尊
  中華玉線玄門真宗教會 創會長
  颱中縣玄門真宗國際尊親會 創會長
  中華關公信仰學會 理事長
  全球和平聯盟颱灣總會 理事
  學術展演研究 主持人

張傢麟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係文學士
  國立師範大學  教育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博士

  現任/經歷
  真理大學專任教授、淡江大學兼任教授
  颱灣宗教與社會協會榮譽理事長/理事長
  颱灣宗教學會常務監事/理事長
  颱北市政府市政顧問、宗教諮詢委員
  考試院高考典試、命題委員
  宗教哲學社常務理事
 

圖書目錄

6 宗教領袖對談
8 名傢點評
10 因應疫情的精進修行與祈願祝禱- 陳桂興
12 祝聖.弘法.避瘟.精進- 張傢麟

Part 1-1 奉神之名救災抗瘟:名傢點評 16
16 那種「神學觀」適閤用在當代瘟疫? / 張傢麟
20 宗教如何化解瘟疫/ 颱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22 漢人宗教與道教的懺悔觀/ 謝世維
25 基督宗教的「天職觀」/ 王榮昌
30 對宗教神學觀因應當代瘟疫的哲學反思/ 劉久清
34 那裏找「宗教倫理道德」? / 張傢麟
36 宗教對抗瘟疫? / 颱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39 從宗教組織管理與社會互動談防疫/ 颱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Part 1-2 宗教倫理生態.科學並重:線上座談 42
42 宗教傢如何運用「宗教神學觀」因應當代瘟疫
43 養浩然正氣提升免疫力/ 黃國彰
45 環保生態.精神療養以因應疫災/ 鬍萬新
47 宗教職責-救世.救贖.救劫.化瘟/ 陳桂興
50 反思基督教的天職觀與對話觀/ 王榮昌
52 再談宗教生態倫理學/ 謝世維
53 再論宗教對話與宗教理解/ 劉久清
54 實踐儒道思想來修行化瘟/ 王祖淼

Part 2-1 謙卑祈求神祇和瘟:名傢點評 58
58 有那些驅瘟、和瘟之神? / 張傢麟
63 佛教中的驅瘟之佛? / 劉國威
66 宗教傢如何運用眾神之功能處理瘟疫 ? / 葉雲清

Part 2-2 神祇護國祐民避瘟:線上座談 72
72 宗教傢如何運用眾神之功能處理瘟疫
73 祈願關公佑民避災/ 吳光雄
74 祈求溫王爺帶走疫鬼/ 藍德俊
75 啟點浩然正氣燈,祈化解瘟疫,救贖眾生/ 陳桂興
76 醫瘟之神:孫真人、許真人、吳真人/ 鬍萬新
77 恩主公是佛嗎? / 颱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Part 3-1 以儀式安心度亡:名傢點評 82
82 有那些化瘟、安靈、安民之儀式? / 張傢麟
85 瘟疫與鸞堂/ 王誌宇
88 同島一命談防疫/ 颱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Part 3-2 配閤政策作化瘟安民儀式:線上座談 90
90 宗教傢如何用宗教儀式化解瘟疫
91 瘟疫期間宗教營運與救贖眾生之方式探討/ 陳桂興
93 因應疫情,廟宇進化/ 洪榮豊
95 祈求瘟王帶走瘟疫/ 黃瑞吉
97 瘟疫天劫唯靠「天心」化解/ 王祖淼
99 纍世業障造成瘟疫;積德行善纔能化瘟/ 蘇榮利
100 以懺悔.誦經.點燈.迴嚮化瘟/ 陳俞嬑

Part 4-1 疫期如平時修行不停止:名傢點評 104
104 瘟疫流行,信徒如何自己修行? / 張傢麟
108 打打「八段錦」/ 颱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111 禪修可以化瘟嗎?可以共修嗎?其意義為何? / 劉國威
114 疫情下的反思︰疫病與道醫養生/ 高莉芬

Part 4-2 閉關精進與線上弘法並重:線上座談 118
118 瘟疫流行時,我們要如何修行
118 數位產品.宗教儀式與化瘟/ 洪榮豊
121 踐修菩薩道,化解瘟疫/ 林蓉芝
125 閉關修行增進傢人情感/ 陳拓環
128 落實五常德修行,以圓滿聖凡雙修人生/ 陳桂興
131 修行即修倫理道德 / 高莉芬
132 以心法治療瘟毒及網毒/ 王祖淼

Part 5-1 瘟疫中求生存:名傢點評 136
136 宗教動彈不得? / 張傢麟
139 COVID-19 對宗教的衝擊/ 颱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142 疫情擴散,宗教傢如何看待政府管製宗教(1)/ 張珣
146 疫情擴散,宗教傢如何看待政府管製宗教(2)/ 陳韋銓
150 反思「疫情擴散,宗教傢如何看待政府管製宗教」/ 林明華

Part 5-2 防疫政策下謀齣路:線上座談 154
154 疫情擴散,宗教傢如何看待政府管製宗教
155 疫情肆虐下的宗教經營與閉關修煉/ 陳桂興
157 討論
165 總結
172 天德聖教:疫情期間談疾病觀與精神療養的實踐/ 鬍萬新
174 世界基督教統一神靈協會:談地上人與靈人的關係/ 陳拓環
180 中華儒道研究協會:對後疫情時代的迴應與管見/ 王祖淼
187 無極禦令閤發宮:對疫情期間政府管製宗教的迴應/ 陳俞嬑
189 天帝教:疫情與誦經、修持的關係/ 瀋明昌
195 理教:以宗教宇宙觀、生命觀、科學觀因應疫情/ 鬍文中
198 真佛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應疫情/ 蓮歐
200 關公文化與中華文明/ 吳光雄
202 基督宗教的「天職觀」與佛教、道教的「修行觀」/ 黃國彰
206 代天巡狩:驅瘟與降瘟/ 藍德俊
208 大道嚮前行 宗教精神永不朽/ 莊凱仲
210 瘟疫流行時,我們要如何修行/ 葉俊麟
214 瘟疫、政治與宗教:以颱灣COVID -19 擴散後管製宗教為例
241 參與線上學術會議名單
244 跋:共識.功德.迴嚮.感恩
「大道嚮前行:後疫情時期宗教的迴應」序列完結篇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563265
  • 叢書係列:玄門真宗
  • 規格:平裝 / 246頁 / 19 x 26 x 1.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1
 
因應疫情的精進修行與祈願祝禱
中華玉線玄門真宗教尊 陳桂興

 
  今天學術論壇的主持人張傢麟教授、線上的各位與談專傢學者,及各宗教、宮院堂的主事宗長、宗教前輩,大傢好:
 
  2020年庚子年,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絕大多數國傢對集會都頒佈瞭禁令。這對於以「人」為服務對象的宗教、宮廟、寺院,產生瞭重大影響。導緻宗教、宮廟、寺院紛紛將慶典活動與聚會…等,宣佈延期或取消。
 
  由於宗教集會的禁令,讓許多原本可以透過活動、聚會來教化眾生的宗教、宮廟、寺院,以及宗教人士們,感到憂心不已。不過,也因為麵臨這樣的睏境,纔造就今天的我們,能夠藉由網路科技來宣揚宗教教義、濟世、儀軌…等。可見線上活動此一方式,已經蔚成風潮,是宗教界不能再輕忽的事情瞭。也就是說,過去單以實體方式的宗教活動,現在必須思考視情況需要,逐漸改採網路來進行。
 
  今年在 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聖壽籌備祝壽活動時,濛 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指示,必須符以疫情嚴峻的社會現況與祝壽的真實意義,規劃一係列能助益眾生在起伏動盪的睏境中,獲得庇佑與轉機的慶典活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延請張傢麟教授及颱灣宗教與社會協會,承辦規劃「大道嚮前行- 後疫情時期宗教的迴應」為主題,廣邀宗教學者教授、各宮院堂主事、宗長、宗教前輩,一起上線來研討並發錶論述。
 
  未來,本教門也會將係列論壇內容、研討等齣版專書,提供給各宗教前輩們,當作後疫情時代的建議參酌。
 
  再者,要虔敬的邀請各宗教、各宮、院、堂主事、宗教前輩們,一起在 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聖壽祝壽期間,再一次以點燈儀式,義結浩然正氣。祈願能得到諸天神聖仙佛,廣發神威庇佑眾生,化解颱灣疫災,弭平颱灣的疫情。並救贖受疫災的眾生免除苦難,安定人心,社會能無病無災,傢庭生活正常,士、農、工、商都能恢復營運,經濟逐漸活絡,讓安康幸福和諧的社會早日運轉迴來。
 
  謝謝各宗教、各宮院堂的主事、宗長、宗教前輩們的支持,及宗教學者教授的協助,謝謝大傢。
 
序2
 
祝聖.弘法.避瘟.精進 「大道嚮前行」線上係列講座
真理大學宗教學係教授 張傢麟

 
  中華玉線玄門真宗教會為颱灣地區第26 個在內政部閤法立案的宗教,在彰化設立玄門真宗總教區─玄門山。於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道場,是一個「現代型」的恩主公信仰、修行、弘法、度九玄宗教團體。
 
  其教門領袖陳桂興教尊發願,希望在颱灣瘟疫期間內,持續弘法佈施。在諸多寺廟院堂無法作為之際,走齣一條生路來。以「廟學閤作、神人對話」的線上講座,慶祝關聖帝君聖誕1860 歲生日快樂。
 
  我深深覺得陳桂興教尊具有宗教傢「永不停歇」弘法、教化子民的情感和眼界,與教尊討論後,設定「2021大道嚮前行: 後瘟疫時期宗教的迴應」主題。預計在農暦6/24( 國暦8/1)恩主公聖誕前夕,從7/26(週一)至7/30( 週五),每天下午三至五時,作五場講座為帝君暖壽,也饗閱聽大眾、信徒。希望此係列講座,能帶來各位身心靈平安,不斷精進法喜,智慧增長、自度度人。
 
  第一場,以「宗教傢如何運用「宗教神學觀」因應當代瘟疫」題。
  第二場討論:「宗教傢如何運用眾神之功能處理瘟疫」。
  第三場從儀式的視角,談「宗教傢如何用宗教儀式化解瘟疫」。
  第四場希望你我不停止修行,論「瘟疫流行時,我們要如何修行、養身、避瘟」第 
  第五場,反思「疫情擴散,宗教傢如何看待政府管製宗教」,各宗教的睏境、迴應、發展等問題。
 
  我們邀請陣容堅強的、跨宗教、各大專院校知名的專傢學者,分別是: 中華玉線玄門真宗教尊陳桂興、高雄意誠堂主委洪榮豊、颱中南天宮主委兼關聖帝君弘道協會總會長吳光雄、基隆代天宮常監藍德俊及屏東溪州代天府主委黃瑞吉、中華佛寺協會秘書長林蓉芝、省道教會副理事長、宜蘭地母廟林明華、理教總執行長鬍文中博士。
 
  另外,尚有全球和平聯盟副理事長陳拓環、三芝錫闆智成堂正鸞華雲清、天德聖教颱南市念字聖堂鬍萬新董事長、天帝教總會副理事長瀋明昌博士、中國真佛宗蓮歐上師、無極禦令閤發宮陳俞嫡宮主、大潭保安宮省修社天恩堂蘇榮利總幹事及中華道研究協會王祖森理事長等宗教領袖。
 
  本地知名的學者: 中央研究院張殉研究員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謝世維教授與高莉芬教授、高雄師範大學副教授康韋金、逢甲大學王誌宇教授、銘傳大學劉久清副教授、故宮劉國威研究員兼科長、真理大學王榮昌助理教授兼主任牧師等宗教學領域之教授。
 
  由我專案負責,陳桂興教尊、各宮院堂領袖、專傢學者等,分別在五場擔任講座、進行對話,共同思考「阮的宗教過去、現在未來如何麵對瘟疫及化解痘疫?」這個具跨宗教意義的熱點話題。
 
  希望敬愛、崇拜帝君,關心疫情的朋友,能在7/26-30 日,每天下午三至五點上線,共同參與、學習、修行、精進。
 
  最後,本會及玄門真宗再度攜手,誠摯祈求帝君一本疼惜蒼生救贖眾生的誓願,賜福各位,願各行各業能脫離睏境,染疫者康復,健康者免疫,施打疫苗者安康,全球疫情早日止息。
 
  一切祝禱、弘法,皆奉帝君聖名祈求; 也齊聲祝福視生日快樂!
 

用戶評價

评分

從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說,我非常注重作者的文風是否能帶來一種“洗滌感”。颱灣的文化底蘊深厚,很多時候,我們處理嚴肅議題的方式,是帶著一種特有的溫潤和人情味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批判。我希望這本書的行文能夠體現齣這種颱灣特有的溫度。尤其是在談到信仰群體的脆弱和堅強時,如果能用精準而富有同理心的文字去描繪,讀者會更有代入感。我希望這本書的結構是清晰的,邏輯是嚴謹的,但敘述的節奏又能隨著議題的深入而自然舒緩或加快,避免那種平鋪直敘的沉悶感。能夠將復雜的社會現象,用大傢都聽得懂的語言娓娓道來,同時又保持瞭學術探討的深度,這需要極高的文字功力和對社會脈搏的精準把握。能讀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有人情味的好書,在如今的環境下,是相當難得的享受。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有一種嚮前的動力感,很符閤我們颱灣人“邊走邊看,但目標要堅定”的性格。麵對後疫情時代,我們都知道很多事情迴不去瞭,舊的平衡已經被打破,新的秩序還在摸索中建立。在這樣一個過渡期,宗教扮演的角色自然也得跟著轉型。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這種“轉型”的?是主動革新,還是被動適應?我總覺得,颱灣的宗教生命力很強,它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像水一樣,遇到阻礙就會繞道,但最終目標不變。我希望看到作者能捕捉到這種韌性。比如,很多教會或宮廟開始關注環保議題、社會公平等更廣闊的議題,這是否是信仰力量嚮外延伸的一種新錶現?如果能提供一些跨宗教的比較視角就更好瞭,畢竟我們這裏是多元文化交織的,不同體係如何共同應對同一個挑戰,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觀察點。

评分

閱讀這類書籍,對我來說,與其說是獲取知識,不如說是一種心靈的“對焦”。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被各種碎片化的觀點轟炸,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核心價值。所以,我非常看重作者的“提問”能力。他提齣瞭哪些深刻的問題,是促使我停下來反思我們自己是如何麵對變化、如何看待“永恒”與“無常”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集體潛意識裏對“安全感”的渴望與掙紮。後疫情時代,我們對“健康”、“生命意義”的理解都被重塑瞭。在這些重塑的過程中,信仰是如何提供一個穩定的參照係的?如果作者能溫柔而堅定地引導我們去探索這些內在的疆域,哪怕隻是引發瞭一瞬間的醍醐灌頂,這本書的價值就體現齣來瞭。我更期待那種不預設答案,而是邀請讀者一同參與思考的筆觸。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種探討社會議題的著作,最怕的就是寫得太學術化,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看完一頭霧水。我更偏愛那種敘事流暢、文筆生動,能讓人讀著讀著就産生“對啊,我也有同感”的共鳴感。特彆是在談論宗教或心靈議題時,如果能穿插一些過去大傢共同經曆過的片段——像是哪一次大型活動被取消、哪一個祈福的習慣被中斷瞭——那種畫麵感會立刻把讀者拉進去。我最近在思考,疫情是不是加速瞭某些年輕人對傳統信仰的疏離,還是說,反而因為世界太魔幻,讓他們更願意去尋求一種超越現實的慰藉?如果這本書能觸及到這種代際之間的差異和對話,那就太棒瞭。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真實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純粹的理論推演,畢竟信仰的實踐,永遠是活生生的。期待作者的洞察力能穿透錶象,直指人心深處最柔軟也最堅韌的部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帶著點沉穩又隱約透露齣希望的色調,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想要探討的議題的深度。我最近幾年其實挺關注社會變遷下,不同群體如何調整心態和信仰的。尤其是在疫情之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感似乎變淡瞭,很多原有的儀式感也都被打亂瞭。我總覺得,我們好像都在找一個錨點,好讓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至於隨波逐流。讀這本書,我期待看到一些細膩的觀察,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分析,而是真正貼近生活的、颱灣社會特有的那種復雜性。比如,我們這邊宮廟文化那麼興盛,在不能聚集的時期,他們的運作模式發生瞭怎樣的變化?是轉為綫上,還是更加強調個人的靜思?這些細微的調整,其實摺射齣的是整個社會麵對不確定性時的集體焦慮和自我修復機製。我希望作者能給我們展示,在那些看似平靜的外錶下,信仰是如何默默地支撐著我們走過那段非常時期。那種接地氣的力量,比空泛的口號更有說服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