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向前行:後疫情時期宗教的回應

大道向前行:後疫情時期宗教的回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桂興
图书标签:
  • 宗教
  • 后疫情时代
  • 社会回应
  • 公共神学
  • 信仰
  • 危机
  • 转型
  • 文化
  • 伦理
  • 疫情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面對瘟疫,承擔天職,尊重科學,道法自然,兼善天下

  運用神學觀因應瘟疫
  運用眾神之功能處理瘟疫
  運用宗教儀式化解瘟疫
  瘟疫流行時要如何修行
  如何看待政府管制宗教
  宗教領袖對瘟疫的論述

  今年在 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聖壽祝壽活動準備時,蒙 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特別指示,必須輔以現在疫情嚴峻的社會現況與祝壽的真實意義,規劃一系列能幫助眾生在困境中獲得庇佑、獲得利益的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請張家麟教授及其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承辦規劃「大道向前行- 後疫情時代宗教」主題,並邀請宗教學者教授、各宗教的宮、院、堂主事、宗長、宗教前輩,一起上線、討論、發表相關論述。
 
  本書將線上的論壇刊印成冊出版,提供給各宗教宮、院、堂的主事、宗長、宗教前輩,當作後疫情時代的建議參酌。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到的图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描绘一本关于特定主题的深度探讨: --- 书名:数字洪流中的信仰坚守:现代性、技术伦理与心灵重塑 作者: [作者姓名,此处留空]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此处留空] 出版年份: [出版年份,此处留空] --- 内容简介 在人类社会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化纪元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伦理框架乃至存在意义,都正经历着深刻的重塑与挑战。本书《数字洪流中的信仰坚守:现代性、技术伦理与心灵重塑》,并非对任何特定宗教体系的教义阐释,而是聚焦于一个宏大而迫切的议题:当硅谷的算法、人工智能的崛起以及虚拟现实的技术渗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侵蚀和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时,人类的精神需求、对终极意义的探寻以及传统的信仰体系将如何定位自身?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透视,深入剖析现代性进程中技术驱动的变革对人类精神生活所带来的多重影响。我们拒绝陷入技术乌托邦或技术反乌托邦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复杂、细致的分析图景。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重构与精神的失位 这一部分首先追溯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科学理性如何逐渐取代超验性,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叙事框架。我们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原子化,使得个体在庞大的信息流和碎片化的社会关系中,更容易产生疏离感和意义感的缺失。 我们详细分析了“效率至上”的数字逻辑如何渗透到人类情感和人际互动的领域。例如,社交媒体平台所构建的“算法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张力,如何使得深度思考和内省变得愈发困难。本书考察了技术对“在场感”(presence)的消解作用——当我们时刻处于连接状态时,反而失去了对当下、对身体经验的真正把握。这一部分的论述,旨在揭示在数字化的宏大叙事下,个体精神世界所面临的隐形压力和结构性困境。 第二部分:技术伦理的灰色地带与人类价值的再审视 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迭代加速,本书将重点审视由此引发的全新伦理困境。我们探讨的并非宗教对AI的评判,而是技术发展本身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挑战。当算法可以预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指导”人类行为时,自由意志的边界在哪里? 本书深入剖析了数据隐私、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以及技术监控的常态化对人类尊严的影响。我们提出,技术系统在追求优化和效率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了人类经验的非线性、非理性、以及对超越性的渴望。在缺乏清晰的伦理约束时,技术可能将人类降维为一个可被量化、可被操控的数据集合。因此,重塑一套适应技术时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变得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心灵的韧性与内在的重建工程 面对技术洪流的冲击,本部分转向探讨个体如何构建精神上的韧性(resilience)以维持内心的稳定与深度。我们审视了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保持专注力、培养“慢思维”以及进行有意义的反思活动的重要性。 这里,我们并非倡导回归过去,而是寻求一种“数字时代的灵性实践”。这包括:如何在虚拟交互中保持真实的人性连接?如何利用技术工具来辅助而非取代内省的过程?本书借鉴了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见解,探讨了诸如正念(mindfulness)在抗击数字分心方面的潜力,以及构建个人“数字边界”的策略。 我们强调,真正的信仰或意义的坚守,不在于拒绝外部世界,而在于能够建立一个强大的内在核心,使其能够审视、筛选并消化外部输入的庞杂信息,从而不迷失于瞬息万变的潮流之中。 第四部分:社群的未来形态与意义的共享空间 技术带来的原子化趋势,也引发了对传统社群形态的深刻反思。本书探讨了网络社群(online communities)的特性,它们如何提供归属感,同时又可能陷入“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的危险。 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在技术赋能的新环境下,重建真正具有凝聚力和道德约束力的共享空间。这需要社群成员共同努力,超越肤浅的点击和点赞,建立起基于共同价值观和深度参与的互动模式。本书探讨了“数字公民身份”的构建,以及在新媒介环境下,如何培养代际间的智慧传承和跨越文化藩篱的理解。 结语:在连接与独立之间寻求平衡 《数字洪流中的信仰坚守》的最终目标,是为那些在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中感到精神迷失或价值动摇的读者提供一个思想的锚点。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在技术无限扩张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定义“人性”?我们如何保护我们最宝贵的心灵空间,使其免于被算法完全定义和劫持? 本书是一份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细致观察报告,也是一份关于如何在技术时代保持清晰、保持深度的行动指南。它敦促我们以清醒的姿态,驾驭数字洪流,而非被其吞噬。 ---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總召/陳桂興


  現任
  玄門真宗教門 教尊
  中華玉線玄門真宗教會 創會長
  台中縣玄門真宗國際尊親會 創會長
  中華關公信仰學會 理事長
  全球和平聯盟台灣總會 理事
  學術展演研究 主持人

張家麟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文學士
  國立師範大學  教育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博士

  現任/經歷
  真理大學專任教授、淡江大學兼任教授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榮譽理事長/理事長
  台灣宗教學會常務監事/理事長
  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宗教諮詢委員
  考試院高考典試、命題委員
  宗教哲學社常務理事
 

图书目录

6 宗教領袖對談
8 名家點評
10 因應疫情的精進修行與祈願祝禱- 陳桂興
12 祝聖.弘法.避瘟.精進- 張家麟

Part 1-1 奉神之名救災抗瘟:名家點評 16
16 那種「神學觀」適合用在當代瘟疫? / 張家麟
20 宗教如何化解瘟疫/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22 漢人宗教與道教的懺悔觀/ 謝世維
25 基督宗教的「天職觀」/ 王榮昌
30 對宗教神學觀因應當代瘟疫的哲學反思/ 劉久清
34 那裏找「宗教倫理道德」? / 張家麟
36 宗教對抗瘟疫? /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39 從宗教組織管理與社會互動談防疫/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Part 1-2 宗教倫理生態.科學並重:線上座談 42
42 宗教家如何運用「宗教神學觀」因應當代瘟疫
43 養浩然正氣提升免疫力/ 黃國彰
45 環保生態.精神療養以因應疫災/ 胡萬新
47 宗教職責-救世.救贖.救劫.化瘟/ 陳桂興
50 反思基督教的天職觀與對話觀/ 王榮昌
52 再談宗教生態倫理學/ 謝世維
53 再論宗教對話與宗教理解/ 劉久清
54 實踐儒道思想來修行化瘟/ 王祖淼

Part 2-1 謙卑祈求神祇和瘟:名家點評 58
58 有那些驅瘟、和瘟之神? / 張家麟
63 佛教中的驅瘟之佛? / 劉國威
66 宗教家如何運用眾神之功能處理瘟疫 ? / 葉雲清

Part 2-2 神祇護國祐民避瘟:線上座談 72
72 宗教家如何運用眾神之功能處理瘟疫
73 祈願關公佑民避災/ 吳光雄
74 祈求溫王爺帶走疫鬼/ 藍德俊
75 啟點浩然正氣燈,祈化解瘟疫,救贖眾生/ 陳桂興
76 醫瘟之神:孫真人、許真人、吳真人/ 胡萬新
77 恩主公是佛嗎? /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Part 3-1 以儀式安心度亡:名家點評 82
82 有那些化瘟、安靈、安民之儀式? / 張家麟
85 瘟疫與鸞堂/ 王志宇
88 同島一命談防疫/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Part 3-2 配合政策作化瘟安民儀式:線上座談 90
90 宗教家如何用宗教儀式化解瘟疫
91 瘟疫期間宗教營運與救贖眾生之方式探討/ 陳桂興
93 因應疫情,廟宇進化/ 洪榮豊
95 祈求瘟王帶走瘟疫/ 黃瑞吉
97 瘟疫天劫唯靠「天心」化解/ 王祖淼
99 累世業障造成瘟疫;積德行善才能化瘟/ 蘇榮利
100 以懺悔.誦經.點燈.迴向化瘟/ 陳俞嬑

Part 4-1 疫期如平時修行不停止:名家點評 104
104 瘟疫流行,信徒如何自己修行? / 張家麟
108 打打「八段錦」/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111 禪修可以化瘟嗎?可以共修嗎?其意義為何? / 劉國威
114 疫情下的反思︰疫病與道醫養生/ 高莉芬

Part 4-2 閉關精進與線上弘法並重:線上座談 118
118 瘟疫流行時,我們要如何修行
118 數位產品.宗教儀式與化瘟/ 洪榮豊
121 踐修菩薩道,化解瘟疫/ 林蓉芝
125 閉關修行增進家人情感/ 陳拓環
128 落實五常德修行,以圓滿聖凡雙修人生/ 陳桂興
131 修行即修倫理道德 / 高莉芬
132 以心法治療瘟毒及網毒/ 王祖淼

Part 5-1 瘟疫中求生存:名家點評 136
136 宗教動彈不得? / 張家麟
139 COVID-19 對宗教的衝擊/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
142 疫情擴散,宗教家如何看待政府管制宗教(1)/ 張珣
146 疫情擴散,宗教家如何看待政府管制宗教(2)/ 陳韋銓
150 反思「疫情擴散,宗教家如何看待政府管制宗教」/ 林明華

Part 5-2 防疫政策下謀出路:線上座談 154
154 疫情擴散,宗教家如何看待政府管制宗教
155 疫情肆虐下的宗教經營與閉關修煉/ 陳桂興
157 討論
165 總結
172 天德聖教:疫情期間談疾病觀與精神療養的實踐/ 胡萬新
174 世界基督教統一神靈協會:談地上人與靈人的關係/ 陳拓環
180 中華儒道研究協會:對後疫情時代的回應與管見/ 王祖淼
187 無極御令合發宮:對疫情期間政府管制宗教的回應/ 陳俞嬑
189 天帝教:疫情與誦經、修持的關係/ 沈明昌
195 理教:以宗教宇宙觀、生命觀、科學觀因應疫情/ 胡文中
198 真佛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應疫情/ 蓮歐
200 關公文化與中華文明/ 吳光雄
202 基督宗教的「天職觀」與佛教、道教的「修行觀」/ 黃國彰
206 代天巡狩:驅瘟與降瘟/ 藍德俊
208 大道向前行 宗教精神永不朽/ 莊凱仲
210 瘟疫流行時,我們要如何修行/ 葉俊麟
214 瘟疫、政治與宗教:以台灣COVID -19 擴散後管制宗教為例
241 參與線上學術會議名單
244 跋:共識.功德.迴向.感恩
「大道向前行:後疫情時期宗教的回應」序列完結篇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563265
  • 叢書系列:玄門真宗
  • 規格:平裝 / 246頁 / 19 x 26 x 1.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1
 
因應疫情的精進修行與祈願祝禱
中華玉線玄門真宗教尊 陳桂興

 
  今天學術論壇的主持人張家麟教授、線上的各位與談專家學者,及各宗教、宮院堂的主事宗長、宗教前輩,大家好:
 
  2020年庚子年,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絕大多數國家對集會都頒佈了禁令。這對於以「人」為服務對象的宗教、宮廟、寺院,產生了重大影響。導致宗教、宮廟、寺院紛紛將慶典活動與聚會…等,宣佈延期或取消。
 
  由於宗教集會的禁令,讓許多原本可以透過活動、聚會來教化眾生的宗教、宮廟、寺院,以及宗教人士們,感到憂心不已。不過,也因為面臨這樣的困境,才造就今天的我們,能夠藉由網路科技來宣揚宗教教義、濟世、儀軌…等。可見線上活動此一方式,已經蔚成風潮,是宗教界不能再輕忽的事情了。也就是說,過去單以實體方式的宗教活動,現在必須思考視情況需要,逐漸改採網路來進行。
 
  今年在 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聖壽籌備祝壽活動時,蒙 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指示,必須符以疫情嚴峻的社會現況與祝壽的真實意義,規劃一系列能助益眾生在起伏動盪的困境中,獲得庇佑與轉機的慶典活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延請張家麟教授及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承辦規劃「大道向前行- 後疫情時期宗教的回應」為主題,廣邀宗教學者教授、各宮院堂主事、宗長、宗教前輩,一起上線來研討並發表論述。
 
  未來,本教門也會將系列論壇內容、研討等出版專書,提供給各宗教前輩們,當作後疫情時代的建議參酌。
 
  再者,要虔敬的邀請各宗教、各宮、院、堂主事、宗教前輩們,一起在 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聖壽祝壽期間,再一次以點燈儀式,義結浩然正氣。祈願能得到諸天神聖仙佛,廣發神威庇佑眾生,化解台灣疫災,弭平台灣的疫情。並救贖受疫災的眾生免除苦難,安定人心,社會能無病無災,家庭生活正常,士、農、工、商都能恢復營運,經濟逐漸活絡,讓安康幸福和諧的社會早日運轉回來。
 
  謝謝各宗教、各宮院堂的主事、宗長、宗教前輩們的支持,及宗教學者教授的協助,謝謝大家。
 
序2
 
祝聖.弘法.避瘟.精進 「大道向前行」線上系列講座
真理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張家麟

 
  中華玉線玄門真宗教會為台灣地區第26 個在內政部合法立案的宗教,在彰化設立玄門真宗總教區─玄門山。於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道場,是一個「現代型」的恩主公信仰、修行、弘法、度九玄宗教團體。
 
  其教門領袖陳桂興教尊發願,希望在台灣瘟疫期間內,持續弘法佈施。在諸多寺廟院堂無法作為之際,走出一條生路來。以「廟學合作、神人對話」的線上講座,慶祝關聖帝君聖誕1860 歲生日快樂。
 
  我深深覺得陳桂興教尊具有宗教家「永不停歇」弘法、教化子民的情感和眼界,與教尊討論後,設定「2021大道向前行: 後瘟疫時期宗教的回應」主題。預計在農暦6/24( 國暦8/1)恩主公聖誕前夕,從7/26(週一)至7/30( 週五),每天下午三至五時,作五場講座為帝君暖壽,也饗閱聽大眾、信徒。希望此系列講座,能帶來各位身心靈平安,不斷精進法喜,智慧增長、自度度人。
 
  第一場,以「宗教家如何運用「宗教神學觀」因應當代瘟疫」題。
  第二場討論:「宗教家如何運用眾神之功能處理瘟疫」。
  第三場從儀式的視角,談「宗教家如何用宗教儀式化解瘟疫」。
  第四場希望你我不停止修行,論「瘟疫流行時,我們要如何修行、養身、避瘟」第 
  第五場,反思「疫情擴散,宗教家如何看待政府管制宗教」,各宗教的困境、回應、發展等問題。
 
  我們邀請陣容堅強的、跨宗教、各大專院校知名的專家學者,分別是: 中華玉線玄門真宗教尊陳桂興、高雄意誠堂主委洪榮豊、台中南天宮主委兼關聖帝君弘道協會總會長吳光雄、基隆代天宮常監藍德俊及屏東溪州代天府主委黃瑞吉、中華佛寺協會秘書長林蓉芝、省道教會副理事長、宜蘭地母廟林明華、理教總執行長胡文中博士。
 
  另外,尚有全球和平聯盟副理事長陳拓環、三芝錫板智成堂正鸞華雲清、天德聖教台南市念字聖堂胡萬新董事長、天帝教總會副理事長沈明昌博士、中國真佛宗蓮歐上師、无極御令合發宫陳俞嫡宮主、大潭保安宫省修社天恩堂蘇榮利總幹事及中華道研究協會王祖森理事長等宗教領袖。
 
  本地知名的學者: 中央研究院張殉研究員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謝世維教授與高莉芬教授、高雄師範大學副教授康韋金、逢甲大學王志宇教授、銘傳大學劉久清副教授、故宫劉國威研究員兼科長、真理大學王榮昌助理教授兼主任牧師等宗教學領域之教授。
 
  由我專案負責,陳桂興教尊、各宮院堂領袖、專家學者等,分別在五場擔任講座、進行對話,共同思考「阮的宗教過去、現在未来如何面對瘟疫及化解痘疫?」這個具跨宗教意義的熱點話題。
 
  希望敬愛、崇拜帝君,關心疫情的朋友,能在7/26-30 日,每天下午三至五點上線,共同參與、學習、修行、精進。
 
  最後,本會及玄門真宗再度攜手,誠摯祈求帝君一本疼惜蒼生救贖眾生的誓願,賜福各位,願各行各業能脫離困境,染疫者康復,健康者免疫,施打疫苗者安康,全球疫情早日止息。
 
  一切祝禱、弘法,皆奉帝君聖名祈求; 也齊聲祝福视生日快樂!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类书籍,对我来说,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对焦”。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被各种碎片化的观点轰炸,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核心价值。所以,我非常看重作者的“提问”能力。他提出了哪些深刻的问题,是促使我停下来反思我们自己是如何面对变化、如何看待“永恒”与“无常”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集体潜意识里对“安全感”的渴望与挣扎。后疫情时代,我们对“健康”、“生命意义”的理解都被重塑了。在这些重塑的过程中,信仰是如何提供一个稳定的参照系的?如果作者能温柔而坚定地引导我们去探索这些内在的疆域,哪怕只是引发了一瞬间的醍醐灌顶,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更期待那种不预设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思考的笔触。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我非常注重作者的文风是否能带来一种“洗涤感”。台湾的文化底蕴深厚,很多时候,我们处理严肃议题的方式,是带着一种特有的温润和人情味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批判。我希望这本书的行文能够体现出这种台湾特有的温度。尤其是在谈到信仰群体的脆弱和坚强时,如果能用精准而富有同理心的文字去描绘,读者会更有代入感。我希望这本书的结构是清晰的,逻辑是严谨的,但叙述的节奏又能随着议题的深入而自然舒缓或加快,避免那种平铺直叙的沉闷感。能够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同时又保持了学术探讨的深度,这需要极高的文字功力和对社会脉搏的精准把握。能读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有人情味的好书,在如今的环境下,是相当难得的享受。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种探讨社会议题的著作,最怕的就是写得太学术化,读起来像在啃教科书,看完一头雾水。我更偏爱那种叙事流畅、文笔生动,能让人读着读着就产生“对啊,我也有同感”的共鸣感。特别是在谈论宗教或心灵议题时,如果能穿插一些过去大家共同经历过的片段——像是哪一次大型活动被取消、哪一个祈福的习惯被中断了——那种画面感会立刻把读者拉进去。我最近在思考,疫情是不是加速了某些年轻人对传统信仰的疏离,还是说,反而因为世界太魔幻,让他们更愿意去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慰藉?如果这本书能触及到这种代际之间的差异和对话,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推演,毕竟信仰的实践,永远是活生生的。期待作者的洞察力能穿透表象,直指人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向前的动力感,很符合我们台湾人“边走边看,但目标要坚定”的性格。面对后疫情时代,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回不去了,旧的平衡已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在摸索中建立。在这样一个过渡期,宗教扮演的角色自然也得跟着转型。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转型”的?是主动革新,还是被动适应?我总觉得,台湾的宗教生命力很强,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像水一样,遇到阻碍就会绕道,但最终目标不变。我希望看到作者能捕捉到这种韧性。比如,很多教会或宫庙开始关注环保议题、社会公平等更广阔的议题,这是否是信仰力量向外延伸的一种新表现?如果能提供一些跨宗教的比较视角就更好了,毕竟我们这里是多元文化交织的,不同体系如何共同应对同一个挑战,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观察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带着点沉稳又隐约透露出希望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想要探讨的议题的深度。我最近几年其实挺关注社会变迁下,不同群体如何调整心態和信仰的。尤其是在疫情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感似乎变淡了,很多原有的仪式感也都被打乱了。我总觉得,我们好像都在找一个锚点,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至于随波逐流。读这本书,我期待看到一些细腻的观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而是真正贴近生活的、台湾社会特有的那种复杂性。比如,我们这边宫庙文化那么兴盛,在不能聚集的时期,他们的运作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转为线上,还是更加强调个人的静思?这些细微的调整,其实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集体焦虑和自我修复机制。我希望作者能给我们展示,在那些看似平静的外表下,信仰是如何默默地支撑着我们走过那段非常时期。那种接地气的力量,比空泛的口号更有说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