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隊友神救援:問神的秘訣 道教的奇蹟

神隊友神救援:問神的秘訣 道教的奇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平和
图书标签:
  • 道教
  • 神灵
  • 奇迹
  • 信仰
  • 救助
  • 秘诀
  • 问神
  • 宗教文化
  • 心灵成长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高雄堯天宮創辦人吳平和與現任主持黃蘭婷,在書中分享自堯天宮創建,金府千歲賜八卦到鎮殿聖母持八卦,期間發生的種種神與人的宿世因緣。同時提醒十方善信,一樣用擲筊來問神,思維不同,問出來的答案完整性、正確性就不同,所以想要問神問出個所以然,需要先來場思維的洗禮。

  堯天宮一直以「神五分、人五分」的道教宗旨,協助信眾解決人生難題,兩位作者希望藉由本書,分享多年擲筊問神的正念與智慧,期待未來能在「神助人、人助神」的這條道路上,結下更多善緣。讓本書陪伴你重新感受人神間的互助關係,學習問世、處事、濟世,更珍惜這輩子,並願意更加努力把這一生過得更好。

本書特色

  堯天宮創辦人吳平和與第二代傳人黃蘭婷攜手,再次分享擲筊問神的正念思維與智慧。

  你對工作、家庭或各種人際關係感到迷惘嗎?
  想向神明傾訴,尋求解答卻苦無途徑嗎?
  你知道要怎麼問、怎麼解,才能真正讓自己走出困境嗎?

  ◎神明有多準?
  ‧我們得到的究竟是真病、心病還是假病?假病拖久也會弄假成真,該如何找到關鍵「痛點」,即時救援呢?
  ‧祖先「欠點」,但家族這麼多人,我該如何著手?
  「持不變的經,達萬變的易」,由解籤達人教你讀懂神明處理事情的深意與道理,感受直搗問題核心的精準。

  ◎神明為什麼不理我?
  ‧人生本來就不公平,一人一種命,難道我不能改變命運嗎?
  ‧假如我不聽神明的話會怎樣?
  很多困境其實是考驗對神的信心與配合。當我們還在為是否真心相信而擺盪不安時,是否也該試著轉念,用不同的心境、位置,看到目前的困境,重新傾聽神明的意思。

  ◎人生何所求?
  ‧我想要幸福,但幸福是什麼呢?
  ‧每個人生活都會經歷無數的考驗,人考、鬼考和神考,但那分別在考什麼呢?
  ‧面對自己與他人的生死,何時該提起?何時該放下?
  同樣的願望,有不同的達成方式;同樣的籤文,也有不同的時境詮釋。面對神明,我們學道理,學成長,學做人做事,學改變思維,以及改不完的改變思維。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道教修行的深度探讨与生活实践指南,书名暂定为《道法自然: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 道法自然: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内容简介 《道法自然: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是一部深入挖掘道家思想精髓,并将其与当代生活语境进行深刻对话的著作。本书并非单纯的历史回顾或哲学梳理,而是力求将“道”的本体论、宇宙观、生命观以及修持方法,转化为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环境下得以安顿身心、实现内在圆满的实用指南。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溯源”、“体悟”、“实践”三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旨在引领读者从理论认知跨越到生命体验。 第一部分:溯源——探寻“道”的根基与脉络 本部分着重梳理道家思想的源流,辨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与侧重,为理解其核心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先秦道家:万物之始与无为之境 详细解读《道德经》与《庄子》中的核心概念。重点剖析“道”作为宇宙本源的形而上学意义,探讨“自然”如何成为最高法则。区别于世俗的功利主义,“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事物本性、不妄加干涉的最高智慧。通过对“水”、“虚”、“朴”的深度解析,揭示了道家对权力和欲望的警惕,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由的珍视。 二、汉魏玄学:名教与自然的回应 考察魏晋时期,在儒家正统与社会动荡的双重背景下,何晏、王弼等人如何重新阐释“老庄”,形成玄学思潮。探讨“贵无”、“言不尽意”的探讨,以及玄学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部分旨在说明,道家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张力中保持其批判性和解释力的。 三、道教的兴起与体系的构建 区分先秦的哲学思辨与后来的宗教实践。重点阐述道教(如早期太平道、后期正一道与全真道)如何将朴素的道家哲学融入到一套系统的信仰、仪轨和修持体系中。分析道教对于“长生久视”的追求,并非简单的肉体不朽,而是对生命能量与精神境界提升的终极向往。 四、道教典籍的地图绘制 精要介绍《道藏》中的重要经典,如《太平经》、《道德经注》、《南华真经注》等,并辨析不同派系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帮助读者建立阅读道教文献的清晰框架。 第二部分:体悟——生命与宇宙的统一 本部分将理论转向内在的感知和体认,探讨道家视角下的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关系。 五、气化论与生命能量 深入剖析“气”的概念,这是道家体系中连接物质与精神的桥梁。阐述“元气”、“先天一气”、“后天气”的区别与转化。探讨人体生理活动如何在道家养生观中被视为“小宇宙”对“大宇宙”的呼应,以及如何通过气息的调和来维持生命的活力与平衡。 六、阴阳五行:动态的平衡艺术 超越机械的对应关系,将阴阳五行视为描述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动态模型。分析人体脏腑、四季更迭、情志变化如何遵循这一模型进行相互作用。强调“中和”并非静止,而是在对立面之间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七、心性论的超越 讨论道家如何看待“心”。庄子所言的“心斋”与“坐忘”,意味着如何去除世俗的偏见、杂念与外在的功利目标,回归到本然、清净的状态。这是一种主动的“放空”,以达到与“道”相契合的境界。 第三部分:实践——在日常中修持“道” 这是本书的实践核心,旨在将宏大的“道”落实到具体的日常修养中,使之成为可操作的方法论。 八、养生学导论:形神的合一 详细介绍内丹学的基础概念,不涉及高深莫测的炼化口诀,而是侧重于基础的导引、吐纳与存想练习。阐述“动功”(如太极、八段锦的基础原理)和“静功”如何协同作用,促进精、气、神的内化与储蓄。重点讲解“形”的保养是“神”得以安驻的基础。 九、处世哲学:顺应与圆融 将道家智慧应用于人际关系与职业发展。如何运用“不争”、“知止”的智慧来避免冲突,如何以“柔弱胜刚强”的视角来应对困境。探讨“知足”的经济学意义——在有限的资源中实现最大的内在满足。 十、现代人的精神疗愈 针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失眠、目标迷失等问题,提供基于道家思想的应对策略。例如,如何通过“慢下来”来对抗时间的加速感,如何通过对“生灭”的理解来接纳变化与无常,从而获得持久的内心平静。 十一、俭德与慈悲 阐述道家伦理中“俭、不敢为天下先”的社会责任。真正的得道者,其德行自然流露,成为无私的奉献者,而非追求世俗名誉的表演者。 总结 《道法自然: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引导读者,并非要人们“出世”,而是教导人们如何在“入世”的洪流中,保持一颗“出世”的心。它是一份对生命本源的深情回望,也是一份在喧嚣尘世中,寻回本真、实现生命圆满的行路指南。本书旨在证明,两千多年前的东方智慧,恰恰是应对当代危机的良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平和


  堯天宮創辦人,出身雲林,於創業過程中受到神明幫助,後將笨港口港口宮的香火帶至高雄立定開宮。以「神五分、人五分」的道教宗旨配合神祇濟世助人,在「與神同行」的道路上淬鍊出見解獨到的人生智慧,協助眾多信眾解決人生難題。

  曾口述個人經歷委由徒弟王崇禮撰寫《神啊!我要怎麼問你問題?》與《神啊!你到底在幫我什麼?》,後與黃蘭婷合作撰寫《神啊!我的有緣人在哪裡?》,將十幾年來配合神明問事、辦事經驗集結成冊,推廣「信而不迷」的拜神觀念及問神方法。

黃蘭婷/撰文

  堯天宮第二代傳人,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畢業,曾任職於身障社福團體,現接續吳平和師父行道濟世的任務,於堯天宮駐守主持問事。

  Facebook粉絲專頁:高雄市堯天宮。


 

图书目录

序一:一生懸命ㄟ所在
序二:學問神,讀人生的經
序三:以智慧及毅力踐行人生的劇本

第一部 真神與真人
1.緣起
2.為何而來?
3.一樣祖先多樣情
4.假病、真病
5.生死之間,救或不救?
6.吳師父解籤
7.神明有多準?
8.四十年磨一劍
9.天才?地才?
10.失敗不是失敗
11.初次見識神
12.神之所以是神
13.為何要開宮?
14.堯天宮主神「天上聖母」

第二部 神在幫人什麼?
15.幸福是什麼?
16..為什麼不理我?
17.一人一種命
18.問世的挑戰

第三部 人生何所求?
19.會問還是亂問?
20.吳師父的問神秘訣
21.修行修什麼?
22.神變鬼,鬼變神
23.神考、鬼考、人考
24.與神同行三部曲
25.飲水思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901883
  • 叢書系列:宗教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一生懸命ㄟ所在
堯天宮創辦人 吳平和


  二○二一年,我七十七歲了,回想一生,經歷過貧窮、奮鬥、失敗、成功、背叛、讚揚,吃過不少苦,也得到很多不一樣的收穫。

  我年輕的時候很鐵齒,也不懂得神明的事,因為家境十分貧困,我一心一意想要賺錢、做生意,讓我吳家能夠從我這一代翻身,誰知道命運的安排我竟然走上道教濟世的道路,我原本對道教濟世宛如一張白紙,還好神佛一路牽引著我,這樣憨憨的走,一步一步走,走到今天我所創立的堯天宮受到很多善男信女的信仰和參拜,大家尊稱我一聲「吳師父」,我也足以感到安慰了。

  時代變化實在太快,人生七十幾年好像一眨眼就過了,我小的時候很多窮苦的人連飯都吃不飽,現在吃不飽的大部分是想減肥的人;我們那年代的人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成家,現在的人二十歲還在唸書,四十歲還沒結婚的很普遍;以前的人連電腦是什麼都沒見過,現在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隨時都能上網。

  我出生於農業時代,轉眼間走過工業時代、科技時代,到現在已經是資訊時代,時代在變,社會在變,觀念也在改變,真不知是我追著時代跑,還是時代追著我跑,但是為了幫善男信女解決人生大小問題,真的要活到老、學到老,因此我認為道教濟世也不能夠一成不變。

  幾年前我把問神的經驗與智慧口述給徒弟出版了兩本書,第一本是《神啊!我要怎麼問你問題》,教大家問神的方法和概念,之後出了第二本書《神啊!你到底在幫我什麼》,讓大家透過我和堯天宮眾神的辦事經驗了解神幫助人的實蹟和道理,兩本書出版後受到眾多信徒的認同與歡迎,每到問事日,信眾大排長龍,盛況空前,雖然我知道神明若是要發揮,很多事是超乎想像的,但說實在的這種盛況也是始料未及,但既然神要發揮,我就是拚著老命也要努力去配合神,讓神能夠多幫助一些人。

  我在這幾年幫成千上萬的信徒問事的過程中,深覺感情、婚姻這一課的變化和學問最大,所以又出版了一本《神啊!我的有緣人在哪裡》來分享人生追求幸福的重要觀念。

  這本書是由堯天宮的義女之一,也是未來堯天宮第二代的接班人黃蘭婷代筆撰寫的,有一次她問我:「師父,看過那麼多信徒婚姻的問題,現在很多人的觀念覺得在一起開心就好,不一定要結婚,也不一定要生小孩,如果自己能夠獨立,婚姻裡有那麼多艱難,有什麼理由要鼓勵大家選擇婚姻這條路呢?」

  蘭婷要負責寫書,確實需要幫大家問出心中的疑問。我想了想,回答她:「說起來是『責任』兩個字。」

  「責任?」她似乎對我這個答案覺得意外。

  「對啊,人是一代傳一代,天地、父母把我們生下來,我們有責任一代一代傳下去,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中斷掉。」

  人的一生,生要做什麼,死要做什麼,這是一門大學問,也是我不斷和堯天宮眾神在研究的濟世課題。

  堯天宮四十幾年來走過許多的風風雨雨,不管受到什麼樣的打擊,我始終堅持著走在濟世的道路上,緣起之後緣滅,緣滅之後另一段緣起,我相信只要認真去做,最終能夠克服萬難。

  就如前幾年堯天宮經歷了一些人事風波,對於離開的人我給予祝福,而留下來的人我從頭開始教導,其中有五個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信女對堯天宮聖母忠心耿耿,她們挺身而出承擔起幫助聖母和我的濟世工作,服務信徒,經營堯天宮臉書,幫我和聖母寫書出版著作,那時的她們對宮廟的事也是什麼都不懂,但大大小小的事情她們都盡心去做,後來聖母收了她們五位義女,幾年下來她們已經是堯天宮的重要幫手。

  後來聖母指定其中一位義女蘭婷是未來第二代的接班人,而另一位義女秀芬已嫁進我家當媳婦,還生了我的小孫女吳彥燁,彥燁不到三歲時聖母就指示她是未來第三代接班人,神的安排也往往讓人料想不到。

  婚姻是責任,一代傳一代,堯天宮要世世代代庇佑信徒,也要一代傳一代,這也是我的責任。

  我在民國六十八年創立堯天宮,至今走過四十一個年頭,濟世的方法也不斷在改變,一開始是用傳統大家熟知的起乩方式辦事,後來聖母教導我如何擲筊問事,就不需要配合乩童起駕了。

  二○二○年遇到疫情,雖然台灣情況不算嚴重,但為了降低風險,我跟聖母商量減少現場的問事,開創了線上問事的服務,聖母也立即同意了,這樣一來不僅克服了瘟疫的問題,更服務到很多海外、遠途以及時間無法配合現場問事的信徒,我們沒有看到信徒本人,憑著他們所提供的資料及問題,問出來的結果及回覆都相當準確,受到很多信徒的感謝與肯定。

  人生窮則變,變則通,我常跟這些學習的義女、徒弟們說,人要懂得變通跟進步,不然容易被淘汰,拜神不是只等著神來教人怎麼做,而是人要去思考、去創造,只要想得正確,神明就會採納。

  感恩神佛是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回想年輕時鐵齒不信神的我,在我人生最失敗的谷底巧遇了金府千歲,金府千歲幫我解決了欠點的問題,還指引我去我的故鄉雲林金湖舊港邊萬善祠奉請與我有緣的神尊──「五萬善爺」,我的人生在祂們的幫助下逐漸從谷底往上爬。後來命運的試煉使我不得不走上開宮濟世的道路,幸而遇到笨港口港口宮開基三聖母,在祂的幫助與指引下奉請了港口宮分靈大聖母,創立了堯天宮。

  回想四十幾年重重考驗的道路,我對神佛充滿感激,祂們拯救了我的人生、事業和家庭,教導我智慧,讓我得以幫助到信徒的人生。我年紀大了,未來聖母還要繼續救助更多善男信女,我有責任將這些經驗和智慧傳承給下一代以及社會大眾,讓更多信眾有機會能夠和我一樣受到神佛的庇佑與牽引。

  我這個年紀,有些老朋友都陸續離開了,大部分與我年齡相仿的人也都過著退休享清福的日子,而我還在為建廟、濟世打拚,甚至比一些年輕人都還要忙碌,很多信徒叮嚀我要保重身體,跟我說還有很多人需要我,不過我相信未來的事聖母都有安排,而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堯天宮從我手上光榮的交給下一代。

  這些年我配合聖母幫信眾們處理祖先欠點,受到全台各地宮廟眾多神佛的幫助,在此我要向幫助過堯天宮的眾神佛以及善男信女表達感謝,期待未來的堯天宮在「神助人、人助神」的這條道路上,結下更多善緣。

學問神,讀人生的經
堯天宮第二代傳人 黃蘭婷


  民國一○九年(西元二○二○年),動盪不安的一年,全球性的災難瘟疫、水災、火災頻傳,國際局勢也詭譎多變,許多人陷入了惶惶不安之中。在高雄鳥松山腰上的堯天宮,少了車水馬龍的喧囂,多了蟲鳴鳥叫的天然,網路和電視裡播放的苦難,像是另外一個世界,靜下心來看看周遭,「平安是福」這句話顯得如此貼切而深刻。

  民國一○六年堯天宮從高雄五甲遷移到鳥松,位置雖然僻靜,但行道濟世的腳步卻更加入世,回想這三年的年初神明所指示、暗示的年運,也都一一應驗了,民國一○七年聖母提醒到中國投資、工作要注意,到了一○七下半年忽然開啟了中美貿易戰,一○八年聖母指示要注意天災地變,到了年底忽然新冠肺炎病毒開始在人間傳播,世界為之劇烈改變,一○九年聖母指示天助自助、平安無事,勉勵大家保持一顆良善的心,就是在自助,果然台灣猶如獲得上天的眷顧,成為全世界最不受瘟疫影響的地方。

  人心的變化,上蒼的天意,兩者之間互相牽連。

  當世界不斷變化,個人難免受到大環境變動的影響,如何安身立命,「天助自助」這句話細細想來有極深的含義。

  堯天宮是宮主吳平和師父於民國六十八年創立的,至今已四十餘年,創宮之初只是一間「人家厝」的小小宮廟,歷經重重的考驗與進化,到現在受到許多善男信女的認同,持續朝著建廟的目標前行,這些奮鬥的故事,以及神明與吳師父如何用神力與智慧來解決善男信女的困苦,用這本書記錄一些人世間的試煉與成長,或許能夠為正身處在迷惘痛苦的人提供一盞明燈。

  平凡的我,走進堯天宮,踏入與神同修的世界,是一個奇特的緣分,未來要承擔堯天宮濟世的重任,也絕對是無法事先料想得到的生命軌跡,但人的生命或許本來就有很多料想不到的事,細思極恐,不如就隨遇而安。

  二○二○年疫情爆發之初,我問吳師父:「這個世紀好像變化很大,道教在這個時代可以做些什麼呢?」

  吳師父說:「世道愈艱難,愈需要神明下來救世。」

  確實,神明是聞聲救苦,人的困苦在哪,神就往哪去。

  我大學唸的是社會工作學系,在我讀大學的那個年代實在是個冷門的科系,很多人問過我:「唸社工出來要做什麼?有薪水嗎?」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好像社工不是一個行業,只是做愛心的義工,好像幫助人只要有愛心就可以了,不用什麼學問。

  我跟隨著堯天宮眾神以及吳師父學習了這些年,愈發覺得幫助人是一件高度困難的工作,要解決如此多人世間的疑難雜症,需要神與人共同發揮高度的智慧與默契,否則助人和誤人之間只怕是一線之隔。

  問神的方法是一個工具,重要的是人的生命要如何活出健康平安、活出幸福。

  記得唸書時大學教授有一次在課堂上說:「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需要幫助的人,那麼我們社工是不是就都要失業了?」

  說得……也是,沒有個案就沒有社工,沒有病人就沒有醫生,供與需是並存的。

  隨即老師又笑了笑,說:「但是應該不會有那一天。」

  這話聽來……是該安心還是感慨?或許只能說這就是真實世界的樣貌吧!

  但其實吳師父也常說類似的話,他說:「這個世間的人救得完嗎?救不完。」

  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會空嗎?我的頭自動的搖了搖。

  救不完,還是要救。

  我發現很多人都對「問神」這個學問有興趣,拿著書研究擲筊、研究解籤,但是嘗試學習之後都說:「好難!」

  也有很多信徒來問事,吳師父幫他們問出答案之後,他們發出一陣感嘆:「還是吳師父厲害,這個叫我們自己問怎麼問得出來!」

  因此常有信徒向吳師父建言:「可不可以出一本書教大家怎麼擲筊問神?為什麼我問不出三聖筊呢?該怎麼問才問得出來呢?」

  其實,重要的並不在於如何問出三聖筊,因為若是不懂得人生的道理以及分析神明指示的深意,就算勉強問出了三聖筊,也可能是偏誤的方向和答案,或是一知半解的誤解。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神明不準嗎?

  其實不是神明不準,而是人不會問。

  遇到這種情況,有的人會虛心受教,但也有人義憤填膺的說:「神明怎麼可以這樣呢?如果我問錯,就不要允筊就好啦!為什麼要給我三聖杯呢?!」

  我想神明應該也很無奈。

  當祂們坐在那裡回答信眾的問題,但是聽著這些問題彷彿像是無頭蒼蠅一樣東問西問找不到重點,祂們想必也很頭痛。這就像是一個三歲的孩子來問大人一個複雜的人生問題,而且追問不休,大人明知再怎麼解釋這個小孩也聽不懂,於是大人只好回答:「對啦!對啦!」

  吳師父常說:「人若是『灰』,神就『灰』。」台語的「灰」就是亂掉的意思。人沒有先釐清「道理」,要神明怎麼回答呢?

  其實神不會亂掉,而是人自己亂掉,人若是亂掉就會亂問、問錯,錯的問題再怎麼問,答案都不會正確。

  所以不要怪神明為什麼錯的答案也要允杯,神明有時也必須要考考人,看你到底懂不懂得思考,這也是學習問神的一種必經過程。

  很多人都想學問神的方法,到底問神有沒有SOP?

  易經的「持經達變」這四個字也可以用來說明問神的原理,「持不變的經,達萬變的易」,擲筊問神是千變萬化的,可以說是那所謂萬變的易,而人要學的是「不變的經」,才有可能通達「萬變的易」,而這本書要談的正是「經」。

  聽起來好像很深奧,但其實我沒有要講什麼很艱深的東西,人世間的「經」,就如同「平安是福」一般存在你我身邊,只是平常沒有發現、沒感覺到而已。

  這些年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信徒的人生受到堯天宮眾神與吳師父的幫助而改變,問神、拜神能夠得到這樣的收穫,是一種福份,也是生命的奇蹟,因為道教和神明可以是人一生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的依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看見書名中有「道教的奇蹟」這幾個字,這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深層的、結構性的改變,而不是偶發性的好運。道教在台灣的影響力是無所不在的,從建築到節慶,都深深烙印著道教的影子。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將道教的龐大體系濃縮成一套可以讓人「立即見效」的秘訣。我推測這本書的結構可能是由淺入深,先解釋基本的宇宙觀和能量運行法則,然後才進入到實際操作層面,例如如何淨化空間、如何建立與神祇的連結頻率等。我個人對於這種強調「內在修為」與「外在行動」相輔相成的論述特別感興趣。真正的奇蹟,我想應該是源於自己內在的覺醒,而外在的指引只是輔助我們更快到達那個狀態的工具。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如何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導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那它的價值就非常高了。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組合非常有戲劇張力,「神隊友」聽起來有點現代網路用語的俏皮感,配上「神救援」和莊重的「道教」,形成了一種跨越時代的對話感。我特別欣賞這種將嚴肅議題用輕鬆方式包裝的寫作手法,因為這樣能吸引更廣泛的讀者群,讓那些原本對傳統宗教有些距離感的人,也能願意翻開書頁一探究竟。我猜測,作者在書中應該會強調「信念」的力量,以及如何將我們日常的祈願轉化為一種具體的、能夠被宇宙接收的電波。這種從日常語言切入,逐步引導讀者進入更高層次心靈探索的路徑,是我非常欣賞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轉換視角」的能力,讓我能用更寬廣、更具包容性的態度去看待生活中的挫折。總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是一座橋樑,連接了現代人的焦慮與古老智慧的寧靜。

评分

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聊著所謂的「內耗」,大家都在尋找一個能夠真正安定心神、找到內在力量的方法。這本書的書名,恰好點出了我一直以來在尋找的那個核心訴求——如何獲得「神救援」。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角度來詮釋「問神」這件事。在我們台灣的文化裡,問神明、求籤詩、擲筊,這些都是非常生活化的場景,但要如何將這些行為提升到一個「秘訣」的層次,而不是流於迷信或隨意求個心安,這才是關鍵。我預期這本書會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方法,可能是關於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或者如何解讀神明給予的訊息。如果能從這本書裡學到一套真正有效的溝通模式,那對我處理工作上的瓶頸或人際關係的複雜性,一定會有巨大的幫助。畢竟,生活中的難題往往不是缺乏資源,而是缺乏一個更高維度的視角來幫助我們釐清頭緒。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盞明燈,照亮那些我看不清的盲點。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吸引力,那種傳統又帶著一點神秘感的風格,讓人一眼就知道裡面講的肯定不是現代那種輕飄飄的勵志口號。我特別喜歡那種有點歷史感、彷彿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歲月沉澱的設計,尤其是在台灣,大家對傳統信仰的連結是很深的。光是看到這個書名,我就忍不住聯想到,這肯定是一本深入探討如何與「神」建立連結,並且在生活中實際運用這些智慧的指南。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收到了一份來自長輩的私房筆記,裡面藏著祖先們流傳下來,關於如何在困難時尋求指引的獨門心法。我猜測作者應該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田野調查,或者親身經歷了許多事情,才能將這些看似玄妙的教導,用這麼具體、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將古老智慧與現代困境結合的能力,在市面上其實不多見,大多數的書要嘛太過學術化,要嘛又太過商業化,很難找到這種恰到好處的平衡點。光是想像翻開書後,能學習到一些古老的儀式或心法,就能讓我對生活多一分踏實感,這種精神層面的滿足感,對我來說是無價的。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關於心靈成長或宗教探討的書籍太多了,很多都是翻譯過來的,少了點在地化的語感和情感連結。這本《神隊友神救援》光是書名就充滿了台灣廟宇文化特有的那種親切感,而且「神隊友」這個詞彙用得非常巧妙,它暗示了神明不是高高在上的審判者,而是與我們並肩作戰的夥伴。這讓我對內容充滿了期待,我猜測作者在闡述道教義理時,一定會用許多我們熟悉的民間故事或廟口傳說來做比喻,這樣讀起來才會特別有味道,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我非常重視作者的說故事能力,因為唯有好的故事才能將深奧的哲理紮根到讀者的心中。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他親身參與的、與神明「協作」的案例,那將會更加引人入勝。我期待讀完之後,能更自信地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並且能夠有意識地將這種精神力量融入日常的決策過程中,而不是只在極度恐慌時才想起求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