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仰故事研究

媽祖信仰故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瑞隆
图书标签:
  • 媽祖信仰
  • 台灣宗教
  • 民俗信仰
  • 宗教研究
  • 媽祖
  • 文化人類學
  • 台灣文化
  • 信仰
  • 宗教史
  • 媽祖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媽祖因其信仰故事等傳播而拓衍出各種信仰文化,諸如神性發展、神格衍升、神人交流、信仰與地理環境等都可以看見信仰與敘事的交雜鏈結。本研究論文透過媽祖信仰故事的發展與演變來探討媽祖形象的衍化、媽祖信仰故事與漢人傳統文化的繫聯、媽祖靈應故事的衍化與民間信仰的互動、媽祖信仰故事在中國沿海地區、台灣等空間的發展特點,從而揭舉作為民間信仰載體的神明信仰故事是探索民俗極為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這些為數頗眾的敘事傳統饒富著民間知識與民俗情趣,是研究民間信仰的重要素材。
历史的洪流与俗世的祈愿:一部探寻中国民间信仰变迁的著作 书名: 烟火人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信仰、仪式与社群构建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陈立群] 页数: 约 580 页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岭南文史出版社] --- 内容简介: 《烟火人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信仰、仪式与社群构建》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神祇崇拜的专著,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致的社会学观察为双翼,深入剖析了自宋元以来,直至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民众精神世界的构建、信仰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宗教实践如何成为维系地方社会结构与文化认同的核心力量。本书旨在跳脱出传统宗教史中对“正统”教派的侧重,转而关注那些在田间地头、街巷闾里间流传的、充满“烟火气”的民间信仰现象,探讨它们在社会变迁中的适应性、韧性与能动性。 本书的结构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信仰的在地化与世俗化、仪式的社会功能与权力运作、以及信仰网络对社群认同的塑造。 第一部分:信仰的在地化与世俗化——从“天人合一”到“日用之道” 本部分着重考察中国传统信仰如何从官方意识形态的抽象概念,逐步沉淀并固化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实际指引。 第一章:权力结构的边缘与信仰的“去神圣化” 本章首先梳理了宋代以后,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潮对民间信仰产生的双向影响:一方面是官方对异端邪教的压制,另一方面则是精英阶层对民间智慧中“实用理性”的吸收。我们通过分析明清两代地方志中对庙宇香火记载的变化,论证了信仰中心是如何从宏大的祭祀场所,转移到更具亲缘性和互助性质的社团组织中。探讨了“求子”、“求财”、“消灾”等世俗诉求如何成为驱动信仰传播的主流动力,使得神祇的角色更接近于一个“社会契约的执行者”而非高高在上的裁决者。 第二章:神祇的职业化与地方“能人”的崛起 深入探讨了地方神祇形象的“职业化”倾向。例如,某些神祇的职能被细化到与特定行业(如盐业、航运、手工业)紧密绑定,这反映了特定区域经济结构的成熟。更重要的是,本章分析了懂得“通神之术”的士绅、巫师、或是具备特定知识的社群领袖(如药铺老板、地方文人)如何通过主持仪式、解读梦兆、书写符箓等行为,将抽象的信仰转化为可操作的社会资源,成为地方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非正式权力中介”。 第三章:节令、物候与信仰的日常嵌入 本章以节令更迭(如春节、清明、端午、中元)为切入点,考察信仰实践如何与农业生产的物候周期深度耦合。重点剖析了“斋醮”活动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社会目的差异——春季的祈丰、秋季的酬谢,以及中元节的超度,这些活动并非单纯的宗教仪式,而是社区成员对时间流逝的集体确认和对未来劳动的集体动员。强调了“香火”的流动性如何模拟了物质财富的流通,成为社区内部财富再分配的一种隐性机制。 第二部分:仪式的社会功能与权力运作——从公共展示到私密许诺 本部分聚焦于信仰活动中的“表演”与“实践”,考察仪式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如何构建和维护社区的秩序与等级。 第四章:庙会、戏台与公共空间的争夺 通过对华北、江南地区大型庙会活动的案例研究,分析了这些集会不仅仅是宗教活动,更是地方精英展示经济实力、巩固社会地位的公共剧场。探讨了在庙会期间,不同群体(商贾、士绅、贫民、流动人口)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规范和潜在的冲突点。戏曲、杂耍、特种表演如何被纳入祭祀体系,成为吸引信众、维持庙宇财政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信仰活动对世俗娱乐的强大吸纳能力。 第五章:善堂、义庄与民间互助网络的制度化 本章关注了宗教慈善的世俗化路径。善堂和义庄的设立,尽管往往以宗教名义进行募捐,但其核心功能在于提供养老、赈灾、教育等实际的社会保障服务。分析了这些机构如何成为地方士绅实施“教化”和“维持地方稳定”的重要工具,揭示了在国家权力干预薄弱的基层,信仰如何催生出半官方的社会福利体系,并由此产生的内部监督与权力滥用的张力。 第六章:身体、符箓与“私有”的救赎体验 与宏大的公共仪式相对,本章转向个体化的信仰实践。通过对“收惊”、“请神附体”、“吞符水”等微观仪式的分析,探讨了信仰对个体身体经验的影响。符箓(Talisman)的绘制与使用被视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知识产权和精神抵押,它代表了信众与神祇之间直接、排他的契约关系。研究了这些私密仪式如何帮助个体处理现代性冲击下日益加剧的焦虑感。 第三部分:信仰网络与社群认同的塑造——超越血缘的联合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放大,考察信仰社群(Cult Associations)如何超越传统的宗族和地域限制,构建出新的社会网络。 第七章:会党、公所与信仰的跨地域流动性 重点分析了行会、同乡公所与特定神祇信仰(如关帝、王爷信仰在商帮中的传播)之间的复杂关联。探讨了移民社会中,信仰如何成为维系远距离联系、提供安全保障的“情感基础设施”。例如,一个特定的行业神祇如何成为来自不同省份的从业者共享的“身份代码”,并在异地建立起排他性的互助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宗族结构的权威性。 第八章:神祇的“公民权”与地方主权的协商 研究地方神祇的“人事”——即神祇的塑像重修、神位升降、以及地方性的“神权”争议。这些争议往往是地方精英之间关于资源分配、社会声望乃至实际土地管辖权力的隐性斗争。通过对几次著名的“请神”或“驱神”事件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民间信仰体系内部的政治博弈,以及地方政府在调解这些“超自然”纠纷时所采取的实用主义策略,揭示了信仰“合法性”的建构是一个不断被协商、被授予的过程。 第九章:信仰的韧性与现代性的挤压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目光投向近代。探讨了在西方传教士的批判、国家政权的现代化改革(如废除迷信、推行新式教育)面前,民间信仰表现出的惊人适应性。许多信仰元素被“转化”为地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或道德教育内容,实现了从“宗教”到“习俗”的软性过渡。本书认为,这种韧性并非源于神祇的超自然力量,而是源于其作为一套高效的、适应性极强的社会组织工具和心理慰藉体系的内在价值。 总结: 《烟火人间》试图描绘一幅立体的、充满张力的传统社会图景,其中,神灵与凡人、仪式与政治、个体焦虑与集体认同交织共存。它向读者展示了,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里,无数生动的信仰实践,是如何默默地支撑起庞大帝国的基层社会,并延续了数百年的人间烟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瑞隆


  臺灣彰化縣人,國立中正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明道大學副教授兼中華文化與傳播學系主任兼媽祖文化學院主任,曾任《媽祖信俗研究》、《彰化文獻》、《中臺灣生活美學》等雜誌學刊主編以及彰化縣文化局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彰化縣民俗才藝活動推展委員會委員以及《雲林文獻》、《嘉義縣文獻》、《雲漢學刊》編審委員,曾任教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中國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等校系。撰有《濁水溪流域彰化縣東南區的客家文化傳衍之研究》、《媽祖信仰故事研究》、《日本近世漢文笑話集研究》、《臺灣歷史文化場域的新體驗》等專書方志。擅於人文報導寫作,相關作品散見《文學台灣》等刊物,曾獲北市青年金筆獎、第六屆磺溪文學獎等文學類獎項,並獲臺灣省政府表揚為「100年度臺灣鄉土文史教育及藝術社教有功人員」、雲林科技大學表揚為「100年度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傑出校友(學術類)」。
 

图书目录

序/顏清標 2
序/鄭銘坤 3
自序/謝瑞隆 4

第壹章 緒論:媽祖信仰故事研究概述 9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0
第二節 媽祖信仰故事的內容與取材範疇 14
一、媽祖信仰故事的界定 14
二、媽祖信仰故事的取材範疇 15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23

第貳章 媽祖身世故事的發展與衍化 27
第一節 媽祖身世故事的歷代發展 29
第二節 媽祖身世故事衍化的考察 55
一、「神性英雄」的衍化趨勢 55
二、以「巫」為發軔的信仰原型 64
三、海(水)神信仰神話思維之疊合 67
四、儒釋道三教文化質素的融入 73

第參章 媽祖靈應故事的發展與特點 91
第一節 媽祖靈應故事的類型與發展 93
第二節 媽祖靈應故事的特點 130
一、巫術顯靈解厄的想像 131
二、媽祖「海神」造像的聯繫 134
三、媽祖靈應故事與儒釋道三教的文化疊合 145
四、媽祖靈應故事的異彩:助戰禦敵的女神 156

第肆章 媽祖靈應故事的衍化與民間信仰的互動 161
第一節 媽祖靈應故事的衍化與其全能之神的拓展 163
第二節 媽祖靈應故事的衍化與其原型、轉型、典型的演變 174
第三節 媽祖靈應故事與其海神權威的建立 182
第伍章 媽祖故事在中國沿海的傳播空間之考察 189
第一節 媽祖故事圈的起源點與核心點 192
一、媽祖故事圈的起源點-聖墩廟或湄洲廟 192
二、媽祖故事圈的核心點-從聖墩廟到湄洲廟 198
第二節 媽祖信仰發祥的鄉土環境與媽祖故事的衍化 203
一、媽祖信仰的核心地區-從聖墩到莆田 203
二、媽祖故事的發祥地與其故事衍化 204
第三節 媽祖信仰故事在中國沿海的傳播與演變 212
一、媽祖信仰在中國沿海地區的傳播 212
二、中國沿海地區媽祖故事的演變 229

第陸章 媽祖信仰故事的新核心:台灣 237
第一節 台灣媽祖信仰的發展概況 239
第二節 台灣媽祖身世故事的傳襲 243
第三節 台灣媽祖靈應故事的發展趨勢與特點 245
第四節 台灣媽祖故事空間傳播的考察 273

第柒章 結論 279

參考文獻 286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468803
  • 叢書系列:萬卷樓文叢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9 x 26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媽祖信仰故事研究》,聽起來就讓我覺得它是一部非常「接地氣」的學術著作。在台灣,媽祖信仰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從漁民的保庇到農家的祈福,無所不在。我推測,這本書的精彩之處,或許在於它如何處理「地方性」與「普世性」之間的拉扯。畢竟,媽祖的故事雖然源自湄洲,但傳到台灣後,經過數百年的融合與在地化,已經成為獨一無二的「台灣媽祖」。作者是否有辦法捕捉到這種轉化過程中的微妙之處?比如,當媽祖被賦予了某些特定的「在地神格」,這些新的故事元素是如何被編織進原有的神話結構裡頭的?我個人對研究中對於「儀式行為」的描述非常感興趣——那些擲筊、求籤、收驚的過程,這些行為本身不也是一種故事的展演嗎?如果能有系統地分析這些儀式語言,將會比單純的文本研究更具啟發性,讓人更貼近那份樸實的虔誠。

评分

說到媽祖信仰,我總覺得它跟台灣的歷史命運是緊密相連的,畢竟那是多數先民渡海而來的守護神。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研究能更宏觀地看待這些「故事」所承載的政治意涵。歷史上,統治者對媽祖信仰的態度,從扶持到限制,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控制策略。書中是否深入分析了媽祖故事是如何被用來建構或挑戰地方權力的?例如,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對民間信仰的規範,是如何影響了媽祖故事的演變和流傳?而戰後,國共內戰後續的族群關係,又是如何投射到不同宮廟間的信仰交流或競爭之中?媽祖的故事,往往是地方勢力展現其社會資本和文化影響力的舞台。如果作者能將「故事」的文本分析,與宏大的歷史政治經濟脈絡做細膩的對照,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宗教民俗層面,而能成為理解台灣社會發展史的一把關鍵鑰匙。

评分

這本關於媽祖信仰故事的研究,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深厚的文化底蘊。雖然我手邊沒有這本書的實質內容,但光從「媽祖信仰故事研究」這幾個字,我就能聯想到它可能涵蓋的面向。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台灣各地媽祖廟宇的歷史淵源,從早期漢人渡海來台時對海洋女神的依賴,到後來的社會發展中,媽祖如何從一個單純的宗教信仰,逐漸演變成凝聚地方社群、甚至影響政治角力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台灣,媽祖繞境活動的盛大程度,幾乎是全民的共同記憶,書中應該會詳細描繪這些儀式背後的文化意涵,例如進香隊伍中的各種陣頭文化、信徒們如何透過參與這些活動來實踐他們的信仰,以及這些故事在口耳相傳中如何不斷地被詮釋和轉化。我個人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不同地區媽祖傳說的異同,畢竟每個宮廟都有自己獨特的媽祖故事,這些故事往往是地方認同的核心。這類研究,對於理解台灣的集體意識和文化認同,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

拿起一本探討媽祖信仰故事的書,腦海中自然浮現出那些香火鼎盛的宮廟畫面,以及那股瀰漫在空氣中的檀香味。我猜測這本專書,肯定不只是簡單地整理傳說故事,更應該是一種社會學或人類學的深刻剖析。它或許會側重於「故事」本身如何建構出一個信仰體系。畢竟,媽祖的故事,從林默娘的生平到神蹟顯赫,每一個情節的選擇與強調,都反映了不同時代信眾的期盼與焦慮。比如,在面對天災人禍或生活困頓時,人們如何從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研究者是否嘗試去比對不同版本故事中的敘事策略差異?例如,早期文獻記載與當代信眾口述之間的張力,這往往是研究宗教變遷最引人入勝之處。我期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揭示這些故事背後隱藏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而不僅僅是記錄那些光怪陸離的神蹟。這種深入的文本分析和脈絡爬梳,才能真正讓讀者感受到媽祖信仰的生命力所在。

评分

要研究媽祖信仰故事,絕對不能忽略「媒介」的力量。我猜想,這本研究或許會探討在不同歷史時期,這些故事是透過什麼管道傳播開來的。在早期,可能全靠口述和廟會戲曲,那些布袋戲和歌仔戲裡的經典橋段,至今仍是許多人對媽祖故事的最初印象。隨著時代演進,是不是也有分析報章雜誌、甚至現代網路論壇中關於媽祖的討論?特別是當代社會,當傳統信仰面臨現代化的衝擊時,信徒們又是如何透過新媒介來重新講述和詮釋媽祖的故事,以維持其重要性?例如,在社群媒體上,信徒們分享的「感謝文」或「神蹟照片」,其敘事邏輯和傳統故事有何異同?如果這本書能跨越傳統文獻的範疇,觸及到這些當代現象,那它無疑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作品。對我來說,一個成功的信仰研究,必須能說明該信仰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保持其核心精神的同時,又能靈活地調整其外在表現形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