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首刷限量附2021年白沙屯媽祖進香紀念明信片組】

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首刷限量附2021年白沙屯媽祖進香紀念明信片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逸宏
图书标签:
  • 台湾民俗
  • 宗教信仰
  • 妈祖
  • 王船祭典
  • 摄影纪实
  • 文化人类学
  • 台湾文化
  • 地方信仰
  • 进香
  • 祭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首刷附贈!2021年白沙屯媽祖進香.LIVE精選紀念明信片2張

神明欽點的攝影師 陳逸宏
三十年庶民信仰影像全記錄

  疫情時代,最撫慰人心的信仰參與,
  世紀瘟疫籠罩,最閃耀的人性光芒。


  從燒王船到媽祖遶境進香,
  身兼攝影記者與拱天宮志工的陳逸宏,
  用三十載光陰與數以萬計的影像,
  為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記錄下最珍貴的感動與瞬間。

  三年一次、千萬王船平安祭,最震撼視覺的火焰儀式高潮;
  步行超過三百公里、數萬信眾瘋媽祖,全台最龐大的進香隊伍;
  還有外人鮮少參與,深入鄉野的白沙屯二媽遊庄,首度披露……

  橫跨台灣兩大民間信仰的廟會記錄,
  影像與故事交織的庶民信仰紀行,
  帶你一同深入台灣人的百年記憶。

  ◆    ◆ ◆

  信仰有如空氣。在太平盛世、健康安定的時候,不覺得可貴;但當世紀疫情肆虐全球、奪走成千上萬生命,人們陷入恐慌時,敬天畏神、對生命保持謙卑的信仰,帶來安定人心的龐大力量。

  王爺信仰的燒王船祭典,源自古代為了對抗瘟疫的儀式。從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到白沙屯媽祖進香,之所以形成台灣最龐大的長途進香隊伍,是先人渡海來台,面對各種生命挑戰所依賴的生存護佑傳統。

  不論是燒王船或遶境進香,廟會活動與宗教儀式是先人長期生活智慧的累積,也是台灣民間信仰的歷史軌跡。對此台灣兩大最重要的民間信仰活動,本書作者陳逸宏跨越30年最近距離的影像拍攝,忠實保存三十年來的演變記錄。介於傳統和現代之間,如何從過去留下的信仰傳統,重新因應社會需求因時制宜,陳逸宏用鏡頭反映時代的軌跡,也用鏡頭提出了他的思考。

本書特色

  ◆第一手跟拍,猶如親臨現場:攝影作者累積30年廟會與新聞攝影專業,逾300幅撼動人心的第一手畫面,讓您彷彿置身現場。

  ◆廣開本裝幀,震撼度超還原:可完全展開的特點,無論是穿透力十足的震撼場面,或是內心最深處的祈求,在在令人感動。

  ◆廟會知識,看熱鬧也看門道:「長知識」及「小辭典」專欄穿插補充,讓您在觀賞或參與之際,更能深入瞭解廟會儀式的知識。

  ◆祕訣分享,掌握拍攝好技巧:「攝影經驗談」專欄,分享多年來作者拍攝燒王船、媽祖遶境進香的職人訣竅與心得。

  ◆近身觀察,信仰面貌全記錄:聚焦廟會的神職人員與信眾,充滿人文關懷與影像社會學的視覺張力,為最令人動容的見證記錄。

名人推薦

  ◆台灣民俗信仰學者 林茂賢——專文作序

  ◆攝影家 張照堂、陳伯義/台南國際攝影節總策展人 黃建亮/白沙屯拱天宮主委 洪文華——專家推薦

  ◆白沙屯拱天宮文化組執行長 洪建華——專業審定
追尋信仰的足跡:跨越時空的影像紀實 一趟深入台灣心靈版圖的巡禮 這是一部透過鏡頭凝視台灣土地上數百年來信仰傳承的深度影像作品。它聚焦於台灣社會最核心的精神支柱——那些在歷史長河中歷久不衰的民間信仰與年度祭典。本書並非單純的攝影集,它是一部融合了人類學觀察、社會變遷記錄與個人生命體驗的長篇誌。作者以三十年的時間,穿梭於廟宇的香煙裊裊、遶境隊伍的喧囂以及信徒們的虔誠面容之間,試圖捕捉那些轉瞬即逝,卻又定義了台灣人集體記憶的瞬間。 書中所呈現的,是對「祭典」這一複雜社會儀式的全面解構與重構。祭典,在台灣,不只是宗教儀式,它更是一種社會凝聚力的展現、一種文化身份的再確認,以及一種與祖靈、神祇溝通的古老契約。 廟宇的建築美學與空間哲學 本書開篇,便引領讀者進入台灣廟宇那令人屏息的建築世界。這不僅僅是對雕樑畫棟的細緻描摹,更是對其背後空間哲學的探討。從閩南、客家到在地風格,每一座廟宇的屋頂剪黏、壁堵交趾陶、乃至於石柱上的蟠龍,都蘊藏著精細的符號語言。書中詳盡記錄了修復中的老廟宇,展現了傳統工藝師傅如何以近乎失傳的手藝,維繫著這些神聖空間的完整性。特別是對於「藻井」結構的解構,以及對廟宇壁畫中「勸世故事」的圖解,讓讀者得以一窺廟宇作為「社會教育機構」的功能。 遶境的動態史詩:人與神的共舞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無疑是對大型遶境活動的現場記錄。這部分內容超越了一般紀實攝影的範疇,它將遶境視為一場流動的、群眾性的戲劇。 一、陣頭的文化符號學: 紀錄了從傳統的北管、南管,到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神將、舞獅、宋江陣等各式陣頭的組成、服飾變遷與技藝傳承。書中深入訪談了幾代陣頭師傅,探討在現代化衝擊下,這些表演藝術如何掙扎於「保留傳統」與「吸引年輕世代」的兩難。同時,也探討了陣頭元素如何被挪用、轉譯進入當代藝術領域的現象。 二、信眾的群像速寫: 鏡頭鎖定在參與進香隊伍中的各色人物——從扛轎的壯漢、穿著特定服飾的香燈腳、到沿途設壇的信眾。書中透過深度訪談,勾勒出他們參與祭典的動機:或許是還願、或許是尋求心靈慰藉、或許僅僅是為了參與這份獨特的集體經驗。這些文字捕捉了他們在長途跋涉中的汗水、疲憊,以及面對神明時那份不加掩飾的真摯情感。 三、時間與空間的壓縮: 遶境隊伍所經過的路線,本身就是一條歷史的斷層線。本書細膩地對比了幾十年前的田野路徑與今日的都市景觀,記錄了當隊伍穿過高樓林立的商業區或快速道路時,那種古老儀式與現代脈動碰撞出的奇異火花。 歲時祭儀的細節與轉化 除了大型的公開祭典,本書更著重於「歲時」的儀式記錄,這些多半在廟宇內部或家宅中進行,更具私密性與儀式性。 一、祭祀工具的演變: 仔細呈現了祭祀用品的變遷。從傳統手工製作的壽金、刈金,到工業化生產的香燭;從古老祭器(如銅爐、香插)的工藝細節,到現代祭典中出現的電子化設備(如LED燈、音響系統),這些細節的對比,直觀地呈現了台灣社會的物質文明進程如何滲透到最核心的精神生活之中。 二、女性在祭典中的角色: 傳統上,廟宇管理多由男性主導,但本書特別闢出篇幅,關注女性在祭典籌備、神壇布置以及特定儀式(如過火、收驚)中的重要且往往被忽略的作用。透過女性視角,呈現了祭典作為維繫家庭倫理與社群支持網絡的功能。 三、禁忌與迷信的現代詮釋: 對於一些常被現代人視為「迷信」的儀式,如擲筊、收驚、收孤(普渡),本書試圖以人類學的眼光,去理解其在特定社會情境下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和秩序感。書中收錄了數篇對這些儀式實踐者的訪談,揭示了「信仰」如何作為一種應對不確定性的生存策略。 跨越世代的對話:傳承與失落 本書的最後部分,著重於「傳承」這一永恆的議題。作者以其三十年的影像累積為基礎,進行了前後對照的記錄。 一、年輕世代的參與動機: 探討當代年輕人如何看待傳統祭典。他們不再完全遵從長輩的教誨,而是以更個人化、更具批判性的視角來參與。例如,在環保意識抬頭下,如何減少金紙燃燒;或者將傳統陣頭元素結合當代街舞風格的創新嘗試。 二、記憶的失焦: 記錄了隨著都市化與人口外移,一些小型、地方性的歲時祭儀正在逐漸式微或消失的現場。透過對老一輩廟宇執事者的訪談,捕捉他們面對傳統儀式逐漸失去參與者的失落感,以及他們對於文化根脈可能斷裂的憂慮。 總體而言,這部作品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史詩,它用光影和文字,編織出一幅關於台灣生命力、韌性與不斷變化的信仰圖景。它不預設立場,而是以一種溫柔而堅定的筆觸,記錄下這片土地上,人與神祇之間永不停歇的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攝影.口述/陳逸宏


  同時具有攝影記者、東港東隆宮王爺公子民、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香燈腳三個身分。

  1967年出生於台灣屏東東港。13歲在父親(台北市攝影學會成員)的耳濡目染之下,第一次開始接觸底片相機,從此踏上攝影人生。從小喜歡去廟裡看剪黏和神像,床頭書是《山海經》跟《封神榜》。談戀愛時很少在約會,都在衝廟會。

  曾任職蘋果日報副刊攝影記者14年,主跑旅遊與美食。時尚、人像、婚紗、美食、商品,都曾是他鏡頭下的主角。30歲之後,或許是歲月的洗禮,或許是神明的召喚,他開始全心全意記錄廟會與祭典。曾獲多次新聞攝影比賽生活民俗類大獎,亦舉辦過多次攝影個展,經常參與各地民俗與文化類記錄片平面攝影與製作統籌。現為陳逸宏攝影工作室(EyeShot Photo Studio)負責人。

  【平面攝影】
  《發現肯園》、《揉美的力量》、《市長的口袋食堂》、《家在蘆竹湳》等書。

  【展覽】
  「祭特洛伊‧本事紀」、「近未來的交陪」、「出社會: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

  【獲獎記錄】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第二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生命紀錄類.首獎」。

  facebook:陳逸宏的逸想視界 The Image world of Y.H.Chen

文字撰述/沈維巖

  曾任職傳播工作15年,工作足跡包括雜誌、報紙、出版社,歷任採訪記者、企劃主編、編輯主管,現為自由撰稿/編輯。擅長與熟悉領域:旅遊、美食、歷史人文、工具書。參與社會運動20年,關注同志與愛滋人權。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神明欽點的攝影師/林茂賢
 
推薦語
有道光,引導他的鏡頭朝向聖靈/黃建亮
跟著神明移動的鏡頭/洪文華
 
之一.開場
我與廟會的淵源
我與攝影的淵源
三個身分
 
之二.王爺信仰
東港迎王平安祭
大王海上來——請水
全鎮參與
遶境
遊天河.燒王船
王爺靈光乍現——尋找台灣其他王船
東港溪系王爺信仰
曾文溪流域的王爺信仰
其他地區的王爺信仰
 
之三.媽祖信仰
媽祖概論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白沙屯媽祖起駕
白沙屯媽祖進香路上
白沙屯媽祖回鑾
白沙屯二媽遊庄
神祕經驗
追隨信眾
九份媽祖
 
之四.廟會人物
女性神職
為神服務
誠心誠意
休息一下
異國風
 
之五.被發明的傳統
表格|辛丑正科東港迎王平安祭時程表
表格|台灣兩大媽祖盛會相關資訊對照表
地圖|本書介紹曾文溪系王爺廟
地圖|大甲鎮瀾宮遶境進香路線圖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61240
  • 叢書系列:Beings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2.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神明欽點的攝影師


  民間廟會不僅是單純的宗教信仰活動,神明的聖誕祭典、遶境進香、酬神謝平安等各種慶典,都會附加陣頭遊行、傳統戲曲、音樂等表演藝術。地方宮廟是民間的文化中心,廟會現場就是「民間劇場」。此外,廟會活動也兼具安定人心、社區組織動員、促進地方產業經濟、建立人際關係、社群交陪聯誼等多重社會功能。直言之,民間的廟會可以反映當地的社群組織、經濟狀況、文化藝術和政治生態,是社會觀察最真實的對象。

  陳逸宏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出身東港漁村,大學就讀社工系卻熱衷攝影,畢業後從事攝影記者工作。東港子弟讓他成為王爺轎班繼承人;攝影記者使他必須站在第一線記錄活動現場;廟會愛好者讓他自願義務為神明服務。歷經三十載歲月,他依然站在現場不曾離去。

  逸宏原本是拍攝時尚風潮題材,但童年的記憶、鄉情的呼喚,讓他回歸原始的初衷,以宗教廟會作為拍攝主題。因為王爺子弟的宿命,讓他理所當然成為民俗參與者;攝影記者的專業,使他能精確掌握廟會的精神、內涵,為活動留下最真實的記錄。一切彷彿冥冥中都早已註定,他必然是台灣民俗文化的見證者。

  第一次見到逸宏的廟會攝影就深受感動,或許是東港人、王爺信徒的背景,使他對廟會有真實、深切的感情。也許是社工系的基礎使他的作品充滿社會關懷,逸宏以相機鏡頭記錄王爺與王船、媽祖遶境進香等民俗活動,這些民俗廟會就是台灣常民文化的特色。他拍攝廟會中的陣頭、香燈腳、乩童、轎班、信徒,這些廟會中最基層、卑微的人物,他們不是宮廟的領導幹部、不是地方仕紳角頭、不是廟會的決策者,他們沒有發言權,不會出現在媒體中,但這群默默無名的參與者,卻是廟會活動中的主體。因為他們的存在,神明才神威顯赫,民俗廟會才熱鬧精采!
       
  逸宏拍攝對象包含媽祖、王爺……等眾多神明的祭典,記錄民間廟會活動中的影像;為了拍攝最真實的畫面,逸宏衝鋒陷陣義無反顧、實際參與各項民俗活動,還身體力行去爬孤棚、吃炮、遶境。逸宏的民俗攝影不僅有精彩的畫面,且在作品中都附有精簡的文字說明,或敘述自己的感想,他的作品不只是一張張美麗的圖片,更兼具深度與溫度,經由他的鏡頭,可以讓未能親身參與的讀者,也能認識台灣廟會文化之美。如今逸宏將其三十年廟會作品集結出版,我欽佩他的熱忱、堅持,樂於推薦本書,作為認識台灣廟會文化的開始。

  逸宏是王爺的子弟、媽祖的志工、廟會的參與者,我認為他是神明欽點、指定的「駕前攝影師」。我經常會碰到自稱「帶天命」、「奉神諭」因而投入救人濟世的神職人員,此說如果成立,那逸宏東港王爺子弟、媒體攝影記者、廟會觀察者的背景,或許不僅是他自己的選擇,而是神明賦予的使命。

  《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讓讀者看到民間祭典活動精彩畫面,也讓我們體會民間信仰的力量,感受到信眾的虔誠,更期待逸宏「好膽麥走」,繼續為台灣廟會文化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林茂賢/台灣民俗信仰學者.台中教育大學台文系主任

推薦語

有道光引導他的鏡頭朝向聖靈


  東港人陳逸宏是服侍王爺的子民,信仰是存在他血液裡活生生的日常,而攝影陪著他熟成。從原本的興趣到專業的新聞工作,他對攝影的真愛執著,就連休閒也只想拍攝不同的體裁。

  根植在地的身份認同,記者的好奇態度,專業的追求三十五年如一日。既要完成現實生活中繁重、分秒必爭的工作,休假時還要緊跟著南北各地不同神明的科儀時程 。

  我幾次在廟會現場,親眼目睹他輕巧地殺進殺出的快狠準,那是「火力全開+熱情+專業+頂真+固執」的總和。

  貼心的他,不藏私地將相關拍攝技術完整公開。對於好奇廟會活動的熱鬧,但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的攝影愛好者,這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書。
 
黃建亮/台南國際攝影節總策展人

推薦語

跟著神明腳步移動的鏡頭


  東港子弟陳逸宏先生,是職業攝影記者出身,三十年來以其專業攝影技能,拍攝寶島台灣的燒王船、媽祖進香珍貴影像。近期集結成冊出版《朝聖台灣:燒王船、 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一書。

  其中「白沙屯媽祖起駕、進香路上、回鑾」、「白沙屯二媽遊庄」等篇章,圖文並茂,盡顯白沙屯媽祖進香的感動。

  特別是「白沙屯二媽遊庄」單元,更是完美呈現二媽帶領白沙屯地區角頭廟宇的神明及香燈腳一同遊庄,巡視鄉土與賜福居民,與土地結合的美不勝收,令人驚豔。

洪文華/白沙屯拱天宮主委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介紹了多少知名的宮廟,而在於它記錄了「時間」的重量。三十年,足以讓一個攝影師從青澀走到成熟,也讓被拍攝的信眾經歷了人生的起落。我猜測,書中收錄的照片和文字,必然會展現出強烈的「對比」——老一輩信徒的皺紋裡刻著歷史,而新加入的年輕面孔則帶來了對未來的希望。這場持續了三十年的「朝聖」,其實也是作者對台灣社會進行的一場深刻的「田野調查」。它不僅僅是宗教的巡禮,更是對「台灣人是誰」這個問題的持續追問。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從那些充滿汗水與香火味的影像中,重新認識這片我們生活著的土地,以及深埋在我們血脈裡,那份對傳統的溫柔以待。

评分

翻開任何一本介紹台灣民俗的書,總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而這本《朝聖台灣》,顯然走得更深、更遠。三十年的時間,足以讓許多事物變樣,但有些傳統的堅持卻始終如一。我想,作者在這本書裡,不只是記錄了時間點上的場景,更記錄了「人」的樣貌。畢竟,祭典的主角永遠是那些信徒,那些扛轎的壯丁、那些隨香的信徒,他們為什麼願意風塵僕僕地走上千里?那份對神明的交代,對祖先的敬畏,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光發熱的?我很想知道,在作者長達三十年的追蹤下,那些祭典的形式有沒有改變?參與者的組成有沒有擴大或縮減?是新一代的年輕人接棒了,還是老一輩的信徒依然是中堅力量?這類貼近生活脈動的紀實,往往比教科書上的描述來得生動有力,因為它告訴我們,信仰不是死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實踐。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帶著一股濃厚的台灣味,那種屬於土地的記憶和信仰的力量,隔著書頁都能感受到。看著「燒王船」、「迎媽祖」這些詞彙,腦中立刻浮現出那些熱鬧滾滾、香火鼎盛的場面。這不只是一本關於宗教儀式的紀錄,更像是一部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作者用鏡頭捕捉下的,想必不只是那些華麗的陣頭和神轎,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參與者臉上的汗水、虔誠與期待。我總覺得,台灣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就體現在這些代代相傳的祭典裡。無論是外來觀光客的眼光,還是我們在地人的情感投射,這些儀式都承載了太多說不出口的故事。光是想像那個「三十年行腳」的過程,那份堅持與耐力,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期待書中能有那種,讓人彷彿身歷其境,聞得到空氣中燒金紙的味道,聽得到鑼鼓喧天的震撼感,真正體會到「信仰」是如何凝聚一個族群的心的。

评分

說到「燒王船」,那種帶著悲壯和儀式感的送別,總是讓人動容。它象徵的不僅僅是送走瘟疫或穢氣,更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的寄託與祈求。而「迎媽祖」,則是生氣蓬勃、人神共慶的盛大狂歡。這兩種看似極端的儀式,卻共同構成了台灣重要的精神風景。我特別想從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平衡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能量。一個儀式是沉靜的告別,一個儀式是熱烈的迎接,它們如何交織在台灣的土地上,滋養著人們的心靈?尤其在現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人們對於「穩定」和「連結」的需求越來越高。我想,這些古老的儀式,恰恰提供了我們對抗現代性焦慮的一種錨點。作者花了這麼多時間記錄這些,想必也體會到了這份無可取代的文化價值吧。

评分

從攝影記者的角度切入祭典,視角一定很獨特。攝影這門藝術,最考驗的就是「捕捉決定性瞬間」的能力。在那些轉瞬即逝的遶境隊伍中,在媽祖鑾轎經過的那個霎那,究竟有哪些表情、光影被鏡頭鎖住,並且成功地轉化為永恆?台灣的宮廟文化,那種金碧輝煌與草根氣息並存的美學,本身就是一場視覺的饗宴。我好奇的是,作者在面對如此龐大、複雜且色彩斑斕的祭典時,是如何取捨畫面?是偏向紀實的冷靜旁觀,還是帶入了更深層的情感共鳴?畢竟,三十年的累積,不可能只是一次性的遊客心態。這位記者顯然對台灣的信仰體系有著深刻的理解與尊重,才能在鏡頭後蹲點這麼久。我期待書中能有那種,讓你「啊」一聲,驚嘆於台灣文化細膩層次的攝影作品,而不只是流水帳式的圖文記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