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閩南話研究(附隨身碟)

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閩南話研究(附隨身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孟宓
图书标签:
  • 高雄市
  • 小港區
  • 大林蒲
  • 閩南話
  • 語言學
  • 方言
  • 台灣語言
  • 口語
  • 地方文化
  • 數位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實際田野調查方式,帶您窺探一個具有特殊腔調,面臨瀕危的臺灣閩南話─「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閩南話」。本書共分上、下篇。
 
  上篇採傳統方言學的調查整理,描述大林蒲閩南話的音韻系統,並與其他相關閩南話次方言做比較,以顯示其音韻和詞彙特點。此外,透過社會語言學的調查,記錄老中青三代音韻變化及語言使用情況,以呈現整個大環境對大林蒲閩南話的影響性。
 
  下篇為語料篇,包含4,000條以上的大林蒲閩南話詞彙、同音字表和長篇語料。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閩南話研究(附隨身碟)”这本书的任何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带明显的生成痕迹,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古城漫步:失落的港口歲月與庶民生活誌》 作者: 陳韋翰 出版社: 台灣歷史文獻學會 裝幀: 精裝,附珍貴歷史照片圖錄一冊 --- 書籍簡介 《古城漫步:失落的港口歲月與庶民生活誌》並非一部專注於特定語言學領域的專著,而是一部深入挖掘台灣南部特定歷史時期、聚焦於城市肌理與底層社會變遷的社會文化史著作。本書以宏觀的歷史視角,結合紮實的田野考察與檔案文獻梳理,試圖重構一個特定港口城市在日治末期至戰後初期,由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聚落的複雜歷程。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基石」、「浪潮」與「餘韻」三大板塊,以多重敘事線索交織,勾勒出一個逝去時代的群像與場景。 第一部:基石——港灣的奠基與傳統的堅守(約1900-1945年) 這一部分著重於探討近代化初期,該地區如何被納入殖民體系的經濟版圖之中。作者並未停留在宏觀的政策分析,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如何深刻影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第一章:填海造陸與空間重塑 本章詳細記錄了初期海埔新生地開發的艱辛歷程。透過比對早期的地籍圖和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圖,我們得以一窺傳統漁村聚落如何被迫向內陸遷移或進行高密度重組。作者特別著墨於傳統信仰中心(如廟宇、公會堂)在空間挪移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適應,這不僅是地理位置的變動,更是集體記憶的重塑。 第二章:海上的生計與內陸的轉向 此處聚焦於「海」與「陸」的經濟互動模式。在漁業面臨工業化衝擊的同時,周邊農墾地帶的土地利用結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本書引用了大量的早期水利設施的維護紀錄與農會章程,分析了傳統農業慣習如何在新式農業技術與政府徵收政策下被逐步瓦解或改良。作者對比了不同階層的農民在轉型期的經濟表現,揭示了社會階層的固化與流動性。 第三章:巷弄裡的日常秩序 這是本書最具人文關懷的章節之一。它描繪了在特定歷史高壓下,庶民社會如何發展出其獨有的生活規範與社交網絡。從早期的自治組織、鄰里間的互助體系,到家庭結構的變遷,都以生動的田野筆記和口述訪談為基礎。例如,作者細緻地描述了傳統婚喪嫁娶禮儀在面對現代化衝擊時,如何在私密空間中尋求保留與變通。 第二部:浪潮——戰後衝擊與身份的重塑(約1945-1970年代) 隨著政權更迭,這座港口城市經歷了劇烈的社會與人口結構變化。第二部旨在分析外部衝擊如何內化為地方社會的深層結構調整。 第四章:遷徙者的湧入與文化張力 戰後初期的大量人口移入,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也引發了資源分配與文化衝突。本書聚焦於新舊居民在居住空間、就業機會及社會認同上的競爭與融合。作者透過對特定時期設立的眷村(非特指某單一特定眷村,而是指該區域普遍現象)的初期發展脈絡進行考察,探討了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在這個新的熔爐中碰撞出火花。 第五章:工業化的初響與勞動階層的興起 隨著大型工業計畫的推進,這座城市開始從傳統商業轉向製造業中心。本章深入剖析了新興工廠對當地勞動力的吸納過程。書籍詳細呈現了不同世代勞工在工廠體制下的工作條件、工會的早期活動,以及他們在家庭經濟地位上的提升或困境。透過對特定時期工廠周邊飲食文化和休閒活動的描摹,展現了勞工階層作為城市新主體的誕生。 第六章:公共記憶的塑造與空間的符號化 此時期,城市景觀開始出現重大轉變,許多舊有地標被新的公共建築取代。本書考察了政府主導的城市美化與文化推廣活動,分析了這些活動如何試圖建構新的集體記憶,以及地方居民對這些「自上而下」的符號化的反應與抵抗。例如,對戰後公共紀念碑建立的程序與民間反應的對比分析。 第三部:餘韻——記憶的沉澱與未竟的敘事(1970年代至今) 最後一部分,作者將視角拉回到當代,探討過去的歷史如何透過空間遺產、口述歷史和地方意識,延續至今。 第七章:舊區的消逝與空間的記憶殘片 隨著城市更新的加速,許多見證了前兩個時代的街區和建築逐漸消失。本書試圖以「空間考古學」的方式,記錄下這些即將或已經消失的場所,探討「拆除」行為對地方認同的影響。作者強調,記憶往往附著於具體的建築細節和環境氛圍之中,一旦空間結構改變,修復記憶的難度便會倍增。 第八章:口述史的拼圖與多重歷史觀 本書的最後幾章極為重視第一人稱的敘事力量。作者整理了數十位不同背景受訪者(如資深教師、老店主、地方仕紳)的口述資料,用以填補官方文獻的空白。這些未經修飾的個人故事,揭示了在宏大敘事之外,地方社會在特定歷史節點所經歷的個人掙扎、犧牲與韌性。 第九章:地方感的新生與文化的反思 總結部分,作者反思了當代社會對「地方感」的尋求。在全球化與快速變遷的背景下,如何定義和維護一個城市的歷史紋理?本書並非提供簡單的懷舊答案,而是倡導一種更具批判性的地方史書寫方式,鼓勵讀者在理解現代化的必然性的同時,珍視那些構成城市靈魂的細微之處。 --- 總評 《古城漫步》是一部極具野心且細膩入微的社會史作品。它成功地從一個地域的微觀切片,折射出台灣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普遍課題——在快速發展的洪流中,傳統如何被保存、被改變,以及庶民個體如何在巨變中尋找立足之地。本書文筆流暢,論證紮實,無疑是研究戰後台灣地方社會變遷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書。它提醒著我們,每一座快速發展的城市背後,都承載著無數失落卻依然鮮活的港口歲月與庶民生活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孟宓
 
  生長於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高中到外地就學才發現從小使用的閩南話音調與同儕有所不同,因此在外都用國語交談來迴避因為口音特殊所引起的訕笑。直到2004年進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進修,才開始對閩南語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與研究,並於後來實際從事田野調查中進一步發現閩南話有蘊藏豐厚的文化之美。希望抱持著一份愛鄉愛土愛語言的心,能為大林蒲閩南話的保存奉獻心力。

图书目录

高雄研究叢刊序
瀕危方言的調查是語言學家重要的社會責任 
寫在前面 
國際音標標音使用說明
導言
論述篇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高雄市大林蒲的人文自然地理概況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三節 田野調查說明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高雄地區方言之相關文獻探究 
第二節 傳統方言調查之文獻探究 
第三節 臺灣閩南語社會方言學相關文獻探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步驟 
第三節 本文音標使用之說明 
第四節 其他符號說明 
 
第四章 高雄市大林蒲閩南話的音韻系統 
第一節 語音系統 
第二節 語音特點
第三節 特殊變調-「仔」前變調 
 
第五章 大林蒲閩南話和其他相關次方言的語音比較
第一節 聲母比較 
第二節 韻母比較 
第三節 聲調比較 .
第四節 特殊的元音變化 
 
第六章 大林蒲閩南話和其他相關次方言的詞彙比較 
第一節 詞形、詞義和音讀的分析 .
第二節 特殊詞彙 
 
第七章 大林蒲閩南話三代同堂的語言使用調查 
第一節 大林蒲閩南話三代同堂的語音變化 
第二節 大林蒲閩南話語音變化的社會因素分析 .
 
第八章 結語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與展望 

社會調查發音人資料說明
大林蒲閩南話社會方言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
語料篇(隨身碟)
〈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閩南話同音字表〉凡例 
〈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閩南話語彙集〉說明 
〈高雄境內閩南話詞彙比較表〉說明 .
〈大林蒲閩南話諺語〉 
長篇語料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寫在前面
 
  自從上了高中,接觸到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後,才發覺出自自己口中的閩南話和別人不同,因而出門求學在外,多以華語交談為主,回到家裡才使用大林蒲閩南話。2002 年參加高雄醫學大學開設的閩南語師資培訓課程,每當進行寫作練習時,我總是謹守「我手寫我口」的準則,但一經批閱,文稿內容總是錯得離譜,只好改採硬背的方式,將音韻記下來,但心中不免存在「哪會按呢,問題佇佗位?」。也因此種下我走往臺灣語言領域的契機。
 
  2004 年9 月進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就讀,期間不時想將大林蒲閩南話的語尾詞「噠」(ta31)做一番研究,但是張屏生師認為「不止大林蒲有噠(ta31),許多海口地區都有,這不該是研究重點。」研究大林蒲閩南話的念頭並未因此而澆熄。有幸於張屏生師的指導下,進行大林蒲閩南話的調查與研究,讓我蘊積已久的問題,得以撥雲見日般的被化解。
 
  自2006 年5 月起展開大林蒲及紅毛港地區閩南話調查,過程中常為了尋找適當的發音人選而苦惱,除了邀請親友擔任發音人,或請親友們協助推薦、介紹適當人選外,就是騎著小綿羊(輕型機車)繞遍大街小巷尋人去,而廟口往往就是最佳的尋「寶」地點!不論是廟公、廟口乘涼閒聊的阿伯們,都是我們尋覓中的「寶物」。訪談過程中偶會遇到樂於分享的發音人,尤其問到以前的生活或工作經驗,常會聊到欲罷不能、興味正濃,不願回家休息。調查期間適逢紅毛港遷村在即,常會遇到發音人不經意地述說著紅毛港歷時三、四十年的禁建辛酸史,紅毛港遷村案已於2007 年底完成,那個與我共成長的老鄰居被臺電廠區與貨櫃碼頭取代了,心中那淡淡的憂傷油然而生。
 
  方言調查工作甘苦並俱,憑藉的就是一股勇往直前,與時間賽跑的精神與衝勁。由衷感謝我所有的發音人、家人與鄉親們,有大家的支持、協助與付出,才能使調查工作得以順利完成,並完成這份難得的語料,全書內容分為「論述篇」與「語料篇」(收錄於隨身碟),希望能藉此對大林蒲閩南話作完善紀錄與保存。
 
  在此由衷感謝張屏生師,於知識與經驗的不吝傳遞,開展我專業領域的視野,更親自帶領我進行田野調查,從實際的訪談經驗中,更加體會「做中學」的道理。由老師身上學習到對研究工作的投入與執著、處理語料的悉心與嚴謹態度,以及對語言保存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後學者的最佳典範。此外亦感謝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的補助與審查委員的寶貴意見,使本書得以出版。書中尚有一些未能及時處理而待解決的問題,值得再深入探究,如有不盡完善之處,敬請諸位先進不吝指正、賜教。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的装帧和排版来看,就能感觉到这是一部相当严谨的学术作品。纸张的质感不错,印刷也很清晰,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本钱的。虽然内容主题聚焦在一个相对小范围的地理区域,但这种深入在地、扎根于田野的语言研究,往往能提供比宏观研究更扎实、更有细节的观察。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一般读者可读性的?会不会有很多艰深的语言学名词?但即便如此,我也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因为这种对地方文化脉络的梳理,对于我们认识台湾多元的语言面貌是极其重要的。它提醒我们,每一个角落的闽南语都有其独特的演变轨迹,绝非铁板一块,这种细微的差异性,正是台湾这块土地迷人的地方。

评分

收到这本书时,那个附带的随身碟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在现今数位化的时代,光有文字记录实在少了点什么,尤其是涉及到“话”的研究,听觉的佐证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我猜想,随身碟里头应该收录了不少田野录音,可能是访谈片段、可能是生活场景中的对话,甚至是当地特有的谚语和俗语的实际发音。这对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毕竟,书面上的音标符号永远比不上亲耳聆听来得真实、有感染力。我非常期待能对照着书本的文本,去听听那些活生生的声音,感受语调、语气的细微差别,那才是真正活着的语言。如果内容丰富,我甚至想试着跟著模仿几句,或许能从中体会到一点点大林蒲阿公阿嬷的生活哲学呢。

评分

老实说,对大林蒲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过去工业区、污染议题的讨论上,对当地的语言文化接触不多。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提供了一个从文化和生活角度重新认识这个地方的契机。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处理一些社会变迁对语言带来的冲击。比如,随着年轻一代的迁出、外来人口的进入,大林蒲的闽南话是否也正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那些老一辈才懂的特定用词,是否正在快速流失?如果书中能触及这些议题,并结合具体的语言例证来分析,那就太有价值了。这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对当下在地文化生命力的关注与保存,充满了人文关怀。

评分

翻开目录的瞬间,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油然而生。我猜想,这本书的章节编排一定很精妙,从语音、词汇到句法,再到可能的社会语言学观察,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对于长期关注台湾本土语言的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我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相关研究的参考基石,同时也希望它能被更多在地居民,特别是大林蒲的年轻人看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日常使用的语言,其实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对一个地方文化认同的一种重要肯定与支持,值得所有关心台湾语言生态的人们致敬和珍藏。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好奇心大起,高雄小港区大林蒲这个地方,我虽然去过几次,但对那里的闽南话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一直很有兴趣。这本书的厚度和重量,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田野调查上花了不少心力。光是想象要怎么把一个地方的生活语言记录下来,并且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意涵,就觉得这不是一本轻松的学术著作。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窗口,带我们走进大林蒲居民的日常生活,听听他们到底怎么说话,那些词汇背后藏着什么历史记忆。毕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人情味,往往都浓缩在日常的对话里头。希望这本书不只是枯燥的词汇和语法罗列,而是能生动地展现出大林蒲的“声景”,让我能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独有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