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2版)

國學常識(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伯韓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常识
  • 中国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 教育
  • 普及读物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分成「概說」、「語文」、「古物」、「書籍」、「經學」、「史地」、「諸子」、「佛學」、「理學」、「詩賦詞曲」、「散文和駢文」、「新被重視的文學」、「科學及藝術」十三個章節。全書以淺白易懂的方式,全面且有系統的介紹國學領域相關知識,是影響力最深遠的國學教材。
穿越古今,领略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华传统文化精粹》 一部立体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底蕴的百科全书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不仅是无数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脉所在。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信息爆炸,如何系统、深入地触及和理解这些沉淀千年的文化瑰宝,成为了许多人共同的困惑。 《中华传统文化精粹》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对某单一领域的浅尝辄止,而是一部力求宏大叙事与精微剖析相结合的文化通识读本。它旨在为渴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读者,搭建一座坚实而清晰的桥梁,让学习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和知识的震撼。 全书涵盖的领域极为广博,从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到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从礼仪制度的规范构建到民间信仰的生动图景,无不囊括其中,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立体的中华文化知识体系。 --- 第一编:思想之源——构建民族精神的基石 中华文化最核心的灵魂,在于其兼容并蓄、影响深远的哲学思辨。本编深入探讨了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几大思想流派,展现它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人”与“社会”、“天”与“地”的关系。 第一章: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盛景再现 本章以时间为序,追溯思想的源头。儒家思想的阐述,将重点放在其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上,剖析其如何从孔孟的理想主义演变为汉代以来的治国纲要。我们不仅会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还会对比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的辩证关系。 紧接着,我们深入道家思想的精髓。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强调顺应事物本性、追求精神自由的积极人生哲学。本章会详细解析《道德经》与《庄子》中关于辩证法、相对论和逍遥境界的深刻论述。 对于法家,本书摒弃了简单的“酷吏”标签,着重阐释其在构建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理论贡献,如韩非子对“术、法、势”的精细权衡,以及其对效率与秩序的追求,如何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墨家的“兼爱非攻”、名家的“白马非马”等相对边缘但极具启发性的学说,亦会以独立的章节进行梳理,展示先秦思想的多元与活力。 第二章:经世致用的儒学演变与心性之辨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干。本编将重点梳理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转型: 汉代的谶纬与独断:探讨儒学如何吸收阴阳五行学说,以维护皇权。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衰落:分析在乱世中,人们如何借由老庄思想寻求精神的超脱与个性的解放。 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这是本章的重中之重。详细剖析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与陆王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异同。通过对比二者的路径选择,读者能清晰地把握中国哲学从侧重“修身治国”向侧重“心性体悟”的深刻转变。 --- 第二编:艺术与技艺——中华审美的形神之韵 文化不仅是思想的殿堂,更是具象化的审美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影响深远的中国艺术体系,揭示其背后的哲学意蕴。 第三章:诗词歌赋的流变与意境 中国文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凝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本章按照体裁和时代脉络展开: 《诗经》与《楚辞》:解析中国诗歌的源头——现实主义的朴素与浪漫主义的瑰丽。 汉魏风骨与唐诗的巅峰:系统介绍唐诗的成熟体系,从初唐的“初唐四杰”,到盛唐的边塞诗(高适、岑参)与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再到中晚唐的社会批判(杜甫)与唯美抒情(李白)。重点在于提炼不同诗人如何通过意象(如月、柳、梅)表达复杂的情感。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分析词作为一种更贴近市民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文体,如何发展出苏轼的旷达与李清照的清丽。 元曲的通俗与活力:探讨散曲和杂剧如何将文学带入更广阔的民间视野。 第四章:笔墨丹青的哲学意蕴 中国画(国画)是理解中国“意在笔先”美学的关键。 书法艺术的“写意”:解析篆、隶、楷、行、草五体的主要特征与历史贡献。重点剖析书法中的“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并非仅仅是技法,而是书写者精神状态的外化。 山水画的“可游可居”:探讨山水画中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揭示其并非追求客观的物理空间,而是构建一个精神栖居之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花鸟、人物画的写实与写意:以写意花鸟画为例,阐释“借物喻人”的文化密码,如竹之虚心、梅之傲骨。 第五章:园林与建筑——空间的哲学表达 中国园林被誉为“凝固的音乐”。本章对比皇家园林的规整宏大(如故宫、颐和园)与私家园林的精巧曲折(如苏州园林)。通过分析假山、水体、漏窗的设计,揭示其“移步换景”的艺术手法如何模拟自然山水的无限变化,体现了文人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 --- 第三编:制度与生活——社会运行的千年规范 文化不仅体现在艺术上,更深深根植于社会结构和日常行为规范之中。 第六章:礼乐制度与伦理纲常 周代建立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本章系统梳理礼制在宗法制度中的作用,如何通过“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和“五常”来规范人际关系。 岁时节令与祭祀礼仪:详细介绍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如祭天、祭祖),它们如何将家族记忆、国家认同与宇宙秩序紧密结合。 衣冠服饰的等级象征:解析不同朝代服饰的形制变化,以及服饰在区分贵贱、表明身份上的严格规定。 第七章:古代科技的辉煌与局限 本书不回避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同时客观分析其发展脉络。重点介绍: “四大发明”的全球影响:除了技术介绍,更深入探讨其传入西方后如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农学、医学的实践智慧:以《齐民要术》和《黄帝内经》为例,展示古代知识分子在农业生产和生命健康领域的具体贡献,体现了古代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 --- 第四编:信仰与传承——多元宗教的交融互鉴 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本土化。 第八章:本土宗教的演变与神话体系 本章梳理了源远流长的本土信仰: 上古的万物有灵与图腾崇拜。 儒、释、道三家在民间信仰中的融合:探讨如城隍、灶神、土地公等地方神祇的职能,它们如何满足了普通百姓对日常生活福祸的直接关切。 经典神话体系的梳理:解析《山海经》中的奇幻世界、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核心神话,它们作为文化母题对后世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 第九章:佛教的中国化历程 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是研究的重点。本章着重介绍禅宗的崛起——它如何吸收了道家的空灵与儒家的实践精神,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以及其对宋明理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建立一种“活的”文化观。传统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思维方式。本书不仅呈现了历史的厚重,更旨在引导读者思考: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激活这些传统智慧,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构建更具人文关怀和深刻内涵的精神家园。全书语言力求严谨而不失流畅,避免晦涩的术语堆砌,确保每一位有志于此的读者都能轻松入门,并从中获得持久的滋养。 (全书约20余万字,配有大量图表、时间轴及关键概念解析,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首选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曹伯韓(1897~1959)


  湖南長沙人,為著名的語言學家、國學大師。一生致力於語言研究和傳統文化的推廣,著有《中國文字的演變》、《國學常識》、《民主淺說》、《論新語言運動》、《語法初步》、《世界歷史》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 說
第一節 所謂國學
第二節 國學在清代
第三節 國學的分科
第四節 國學的派別
第五節 進步的方法與貧乏的內容
第六節 歐美學術的影響
第七節 「五四」以後的國故整理
第八節 國學與世界學術
第九節 專門研究與基本知識
第十節 研究的態度及準備工作

第二章 語 文
第一節 研讀古籍的階梯
第二節 所謂小學
第三節 六 書
第四節 字形的演變
第五節 字義的演變
第六節 訓詁學
第七節 文法學的先驅及其發展
第八節 方言學
第九節 字音的變遷
第十節 語言和文字的分離
第十一節 雙聲疊韻
第十二節 反 切
第十三節 四 聲
第十四節 音韻學
第十五節 字 母
第十六節 韻 部
第十七節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 物
第一節 金石之學
第二節 殷墟發掘
第三節 甲骨之學
第四節 古物與社會學
第五節 無文字的古物
第六節 古物與考證學
第七節 古物與古書

第四章 書 籍
第一節 傳寫本與刻本
第二節 版本之學
第三節 校讎之學
第四節 章句之學
第五節 目錄之學
第六節 圖書分類法
第七節 輯佚及辨偽
第八節 類書及叢書
第九節 考證學與讀書法

第五章 經 學
第一節 五經、十三經、四書
第二節 《易經》
第三節 《書經》
第四節 《詩經》
第五節 三 禮
第六節 《春秋》
第七節 《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第八節 經之傳授
第九節 今文經學與讖緯
第十節 古今文學派的鬥爭
第十一節 漢以後的經學
第十二節 清代的經學
第十三節 經學的揚棄

第六章 史 地
第一節 所謂正史
第二節 正史的內容
第三節 編年史
第四節 紀事本末
第五節 別 史
第六節 政 書
第七節 雜史傳記及其他
第八節 學術史
第九節 史 評
第十節 地 理
第十一節 歷史哲學
第十二節 新史學的產生
第十三節 新史學的業績

第七章 諸 子
第一節 諸子的學術派別
第二節 儒 家
第三節 道 家
第四節 墨 家
第五節 別墨及名家
第六節 法 家
第七節 兵家及其他
第八節 王充之學
第九節 魏晉時代的玄學
第十節 子學之興起與消沉

第八章 佛 學
第一節 初期的佛教
第二節 佛教的中國化
第三節 流傳中國諸宗派
第四節 小乘諸宗
第五節 傳自印度的大乘諸宗
第六節 中國獨創的大乘諸宗
第七節 佛學與儒學
第八節 因明學
第九節 唯識論中的心理學
第十節 現時佛學的趨勢

第九章 理 學
第一節 宋明理學的產生
第二節 周敦頤與邵雍
第三節 張載及二程
第四節 集宋學大成的朱熹
第五節 陸象山與楊慈湖
第六節 浙東學派
第七節 宋末至明初之理學
第八節 王陽明之學
第九節 清初各大師對於理學的批判
第十節 理學批判的最高發展
第十一節 宋明理學的沒落與新理學的產生

第十章 詩賦詞曲
第一節 文學的範圍與類別
第二節 最早的詩總集
第三節 楚 辭
第四節 賦
第五節 樂 府
第六節 五言詩
第七節 陶淵明與南北朝詩
第八節 唐    詩
第九節 李白、杜甫
第十節 唐以後的重要詩人
第十一節 詞
第十二節 重要詞人
第十三節 散 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駢文
第一節 散文和駢文的分別
第二節 散文與駢文的分合
第三節 周秦漢的散文
第四節 六朝文
第五節 唐宋八大古文家
第六節 明清兩代的古文家
第七節 所謂古文義法
第八節 駢文的標準化及其支流
第九節 八股文及對聯
第十節 文藝論評
第十一節 文體解放和文學觀念的變動

第十二章 新被重視的文學
第一節 戲曲的搖籃期
第二節 戲曲的成長期
第三節 唐以前的小說
第四節 宋元明的小說
第五節 清代的小說
第六節 寶卷、彈詞、鼓詞
第七節 中國文學與東方諸民族的相互影響
第八節 中國文學與西洋文學的關係

第十三章 科學及藝術
第一節 自然科學在國學中的地位
第二節 天文學和曆法
第三節 數 學
第四節 物理學及化學
第五節 醫 學
第六節 應用技術
第七節 科學與迷信
第八節 藝 術
第九節 繪畫及書法篆刻
第十節 音 樂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4054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抱持著好奇心,但又怕一頭栽進去就被艱澀古文嚇跑的人,我對這本《國學常識》抱持著一種矛盾的期待。它的優點在於其「廣度」,幾乎涵蓋了從哲學、歷史到文學、藝術的各個面向,就像是一份詳盡的目錄。但是,這種廣度也成了它的致命傷——深度嚴重不足。我試著去比對一下我以前在一些專題講座上聽到的見解,發現這本書對於許多核心概念的解釋,都停留在「定義」的層面。比如說,提到「天人合一」的思想,書中只用寥寥數語解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但對於歷代學者如何理解這個概念的演變,特別是在宋明理學中如何被深化和異化,完全沒有著墨。這就像是學做菜,它告訴你麵粉、水、酵母是什麼,但沒有告訴你揉麵的力道和發酵的環境是多關鍵。對於想要追求學術深度,或是希望能在討論中拿出一些有見地的觀點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彈藥」。它適合當作一種「知識墊腳石」,但絕對不是讓你站穩的基石。

评分

坦白說,當我翻閱這本《國學常識》時,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應試教育」的影子。內容的編排,極度強調了「記憶點」和「標準答案」,似乎是為了應付某種標準化的測驗而設計的。它的語言是清晰的,語氣是權威的,但缺乏了一種引人入勝的「說故事」能力。例如,在講述神話傳說或古典文學的典故時,它只是平鋪直敘地交代了事件的經過和人物的身份,卻沒有試圖去探究這些故事背後所反映的古代社會的價值觀或宇宙觀。我個人認為,真正的國學魅力,在於它能讓我們感受到古人的生命情境和思維模式。如果一本書只是提供了一堆乾燥的「事實」,那麼它與網路百科上的條目又有何區別呢?我寧願讀一本充滿個人見解、哪怕偶爾有些偏頗,但能激發我進一步思考的書。這本第二版雖然更新了內容,但在「如何引導讀者進入國學的殿堂」這件事情上,它顯然還停留在一個比較基礎、也比較保守的層次,未能真正點燃讀者探索的熱情。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品質中規中矩,但內容上最讓我感到不滿意的,是它在「歷史脈絡」的梳理上略顯生硬。國學知識的傳承與發展,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時代的學派思想相互激盪,才形成了我們今日所見的文化面貌。然而,這本《國學常識(2版)》給我的感覺,是把這些知識點像積木一樣,一顆一顆地堆疊起來,缺乏必要的「時間軸」概念。讀起來的時候,我常常得在腦中自己默默地把這些概念串聯起來,才能理解為什麼某個朝代的思想會突然轉向。特別是它在介紹法家和道家思想時,幾乎是將兩者視為獨立的知識點來陳述,卻沒有明確指出它們在先秦百家爭鳴中的互動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了後來的政治實踐。這種處理方式,使得知識變得支離破碎,難以形成一個宏觀的歷史視野。對於想從知識中體悟「文化演變」規律的人來說,這本書的邏輯線索不夠清晰,需要讀者自行填補大量的背景資訊。

评分

拿到這本《國學常識(2版)》,第一個感覺就是裝幀設計有點「保守」,說實話,放在一堆設計新潮的文史書籍旁邊,它顯得相當樸素,內頁的字體和排版也都是中規中矩,沒有太多花俏的圖表或視覺輔助。這或許符合「常識」二字的嚴謹性,但對於習慣了多媒體刺激的現代讀者,特別是年輕族群,可能在翻閱初期會覺得有點枯燥。我花了點時間去讀它的「古代文學」部分,發現作者在選材上相當「安全」,都是挑選最廣為人知、最不會引起爭議的篇章來介紹。例如,談到唐詩宋詞,幾乎就是套用坊間最常見的「李白豪放、杜甫沉鬱」這樣的二元對立標籤,然後就帶過了。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定位很像是某種「基礎掃盲」用的手冊,目的在於讓讀者知道「有哪些東西」,而不是「這些東西為什麼重要」。我特別想知道的是,它對於「國學」這個概念的界定,到底是包含了哪些領域?是僅限於傳統的經史子集,還是也涵蓋了如藝術、民俗等更寬泛的文化範疇?書中並沒有明確的論述來劃定邊界,這讓我覺得它的「常識」範圍有點模糊不定,讀完後,總覺得自己像是走過了一個巨大的博物館,只看了櫥窗裡擺放的標本,卻沒有機會走進任何一個展廳深入體會。

评分

這本書在書店裡擺了很久,名字取得挺「宏大」的,就是《國學常識》,雖然是第二版了,但老實說,我翻閱後的心得,跟市面上那些汗牛充棟的國學入門書,實在沒什麼太大區別。我本來還期待能看到一些台灣在地化的詮釋,畢竟我們在學校裡學的傳統文化,多少會帶點不同的脈絡和詮釋角度,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教科書的「精簡摘要版」。它把一些重要的概念,像是陰陽五行、儒釋道的基本思想,都羅列得清清楚楚,條理非常分明,對於一個完全沒有基礎,想快速建立一個知識骨架的人來說,或許是個不錯的起步點。然而,它在深入探討上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舉例來說,講到《論語》的章節,只是簡單地引述了幾段關鍵語,然後就用白話文解釋一遍,並沒有深入去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或是這些話在後世思想發展中的轉折點。對於我們這些已經在課堂上接觸過基礎知識的讀者來說,這樣的內容顯得有些淺嘗輒止,少了點「醍醐灌頂」的震撼感。整體來說,它是一本合格的工具書,但要說它能帶領讀者真正領略國學的深邃與精妙,可能還差那麼一點火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