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詞筆記

讀詞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鈺
图书标签:
  • 阅读笔记
  • 读书心得
  • 学习笔记
  • 语言文字
  • 文化
  • 教育
  • 个人成长
  • 知识管理
  • 思维导图
  • 写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無論在現實中是束帶立於朝的官員,或落拓江湖的浪子,是流離在茫茫宦海中,還是掙扎於卑微的生存困境,在詞的創作世界裡,呈現的只有超然與純粹,留住的是天地與人情的絕美瞬間,是凡人都嚮慕的心靈淨土。

  詞原是感官與心靈的召喚,即使失去了樂曲,讀來仍韻律猶存,彷彿與內心的節奏隱隱合拍;縱使詞語千錘百鍊,讀來卻似渾然天成,如同畫出內心真實風景,道出難以言說卻始終纏繞的心情。

  本書從精選唐代、五代、北宋、南宋詞闋:
  1. 唐代詞:敦煌詞、盛唐、中唐、晚唐等。
  2. 五代詞:韋莊、《花間》、馮延巳、李煜等。
  3. 北宋詞:晏殊、歐陽修、晏幾道、張先、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等。
  4. 南宋詞: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吳文英等。
  每一闋詞都加以細膩、完整的解析,呈現詞中之境、傳釋詞作之意。

  在詞的世界裡,交會著最細膩深沉的情感,無論時空相近或遠隔,總能讓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詞來自文人心靈,來自生命經歷與情感體驗,因此讀詞更須以心相待,用情交感,方能重返詞境,探尋字句間流動的情思。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墨痕心语》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 墨痕心语:在文字的迷宫中独自行走 卷一:笔尖下的光影——关于观察与记录的哲学 《墨痕心语》并非一本刻意雕琢的散文集,更像是一场在时间长河中打捞碎片的旅程。全书开篇,作者以一种近乎偏执的细致,带领读者走进日常生活的“灰度空间”——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被迅速遗忘的细节。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观察的艺术”。作者认为,真正的洞察力并非来自宏大的理论构建,而是源于对微小事物的深切凝视。书中详述了作者如何花费数周时间,仅仅记录一个老旧钟表的运行轨迹,如何捕捉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窗棂时,在木地板上投下的不规则几何形状。这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对“存在感”的追问。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些转瞬即逝的瞬间的捕捉,探讨时间、空间与感知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例如,在题为《玻璃与尘埃的辩证法》的章节中,作者细致描绘了一面蒙尘的镜子。他没有停留在镜子反射的景象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覆盖物”本身——尘埃的来源、堆积的密度、以及它们如何扭曲了真实。这部分内容探讨了一种深层次的哲学命题:我们所见的世界,有多少成分是介质(如偏见、习惯、或仅仅是灰尘)为我们过滤和重构的? 书中穿插了大量作者年轻时在城市边缘游走的记录,那些关于废弃工厂、无人问津的车站和被遗忘角落的速写。这些片段充满了旧日的气息,仿佛能闻到潮湿的泥土和生锈金属的味道。作者用近乎手工业匠人的耐心,描摹着这些“被抛弃的物证”,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叙事。这种对物质的尊重,构成了全书沉稳的底色。 卷二:隐秘的对话——人际关系的碎片化重构 如果说第一卷是向外求索,那么第二卷则将焦点转向了“人”。《墨痕心语》的魅力之一,在于它对人际互动中那些微妙的、未被言说的张力的精确捕捉。作者深谙“沉默的力量”,他记录的不是滔滔不绝的对话,而是对话之间的“停顿”。 作者深入剖析了“三次偶遇”的叙事模式。他记录了三次在不同情境下与同一位陌生人擦肩而过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拥挤的地铁上,第二次是在一个雨天的画廊门口,第三次则是在一家深夜食堂的角落。作者从未与此人交谈,但他通过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眼神的游移、以及环境对对方情绪的影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充满悬念的人物侧影。这种基于观察的“推演式叙事”,极具代入感,迫使读者去填补缺失的信息,参与到叙事的构建之中。 更进一步,本书对“独处”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构。作者并未将独处浪漫化为高雅的隐逸,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必要的“心理重置”。他详细记录了自己与“自我”进行辩论的过程,那些在深夜反复咀嚼、最终被搁置或采纳的想法。这些记录坦诚而赤裸,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自我局限性时的挣扎与和解。 其中一篇名为《邻居的灯光》的短文,尤为引人深思。作者描述了常年观察对面公寓楼一扇窗户的灯光变化。白天,灯光是熄灭的,象征着日常的忙碌;深夜,灯光时而微弱地亮起,时而稳定地通宵,这微小的变化,被作者解读为邻居生活节奏、情绪波动乃至生命状态的无声信号。这是一种极度内向的、却又关怀备至的观察视角。 卷三:语言的边界与重塑——对表达本身的探究 《墨痕心语》的第三部分,开始探讨语言的局限性以及如何超越既有的表达框架。作者对惯用语、套话和陈词滥调进行了细致的“解剖”,试图剥离它们被日常使用所覆盖的表层意义,探寻其最原始的语境。 作者在书中提到,许多情感之所以难以传达,不是因为词汇匮乏,而是因为我们过于依赖那些“安全”的词汇。他因此设计了一系列“概念置换”的小实验,例如,尝试用气味来描述一种复杂的情绪,或者用音乐的节奏来描摹一段记忆的质感。这些尝试虽然充满失败,但过程本身却揭示了表达的艰辛。 书中有一个关于“失语”的深刻讨论。作者回忆了一次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在完全不通语言的环境下,他发现自己不得不依赖更基础的交流方式——手势、表情、共享的动作。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我们赖以构建文明的语言系统,其构建基础是何等脆弱和偶然。这种对表达工具的反思,使得全书的论述多了一层结构性的厚度。 结语:在未完成中寻求安宁 《墨痕心语》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或明确的指导方针。它是一本关于“过程”的书。作者始终坚持,生活和思考都是一种动态的、不断生成和消解的运动。 全书最终回归到对“记录”行为本身的意义的探讨:为什么要写下这些?作者的回答是,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对抗遗忘、对抗虚无的微弱但坚定的姿态。每一笔“墨痕”都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段探索的起点。 阅读《墨痕心语》,如同跟随一位敏感而固执的向导,在日常的表皮下,挖掘出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纹理和韵律。它适合那些不满足于既定叙事、愿意在细微处寻找世界脉搏的读者。它邀请你放慢脚步,重新审视你手中紧握的日常,并体会到,最深刻的真理,往往潜藏在那些我们匆忙走过的地方。 全书的笔调沉静、内敛,但字里行间蕴含着对世界持久的好奇心和深沉的爱。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却能带来一种久违的、与内心深处进行了一次真诚对话的满足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文鈺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職臺大中文系專任副教授,專研唐宋詩學、詞學及神話學。多次榮獲臺灣大學校級教學優良教師、通識課程教學優良教師,及臺大文學院院級教學優良教師。於中文系開設「詞選及習作」、「詩選及習作」、「花間詞選」(國際學士班)、「歷代詩選」(國際學士班)、「神話與文學」等課程之外,通識「唐宋詞選讀」、「中國神話選讀」及全校共同必修「大學國文:文學鑑賞與寫作」皆廣受佳評。著有《嫦娥神話的形成演進及其意象之探究》、《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以及〈漂泊與思歸――從東坡詞中的他界意象論其內在追尋〉、〈流逝與尋回――試論韋莊〈菩薩蠻〉五首中的春意象〉、〈從〈神女賦〉到〈洛神賦〉――女神書寫的創造、模擬與轉化〉、〈火焰之歌――試論《花間集》中的燈燭書寫〉等學術專論。

图书目录

前言:讀詞歷程 (3)

壹、緒論 1
一、詞為何物 2
二、如何讀詞 5

貳、唐代詞選 15
一、敦煌詞:素樸的天籟 17
無名氏〈望江南〉(天上月) 17
無名氏〈望江南〉(莫攀我) 18
無名氏〈浣溪沙〉(浪打輕船) 19
無名氏〈浣溪沙〉(雲掩茅庭) 21
無名氏〈菩薩蠻〉(清明節近) 22
二、盛唐詞:華麗的歌聲 25
李隆基〈好時光〉(寶髻偏宜) 25
李 白〈清平樂〉(禁庭春晝) 26
李 白〈菩薩蠻〉(平林漠漠) 28
李 白〈憶秦娥〉(簫聲咽) 29
三、中唐詞:酒筵的競技 32
張志和〈漁父〉(西塞山前) 32
韋應物〈調笑令〉(胡馬) 34
王 建〈宮中調笑〉(羅袖) 35
白居易〈憶江南〉其一(江南好) 36
白居易〈憶江南〉其二(江南憶) 36
白居易〈憶江南〉其三(江南憶) 36
四、晚唐詞:夜夢的心曲 39
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 40
溫庭筠〈菩薩蠻〉(水精簾裡) 42
溫庭筠〈更漏子〉(柳絲長) 44
溫庭筠〈更漏子〉(星斗稀) 46
溫庭筠〈歸國遙〉(雙臉) 48
皇甫松〈夢江南〉(蘭燼落) 49
皇甫松〈夢江南〉(樓上寢) 51
皇甫松〈摘得新〉(酌一卮) 52

參、五代詞選 55
一、韋 莊:似直而紆,似達而鬱 57
〈菩薩蠻〉其一(紅樓別夜) 57
〈菩薩蠻〉其二(人人盡說) 59
〈菩薩蠻〉其三(如今卻憶) 60
〈菩薩蠻〉其四(勸君今夜) 62
〈菩薩蠻〉其五(洛陽城裡) 63
二、《花間》詞選:鏤玉雕瓊,裁花剪葉 66
薛昭蘊〈浣溪沙〉(紅蓼渡頭) 66
張 泌〈浣溪沙〉(馬上凝情) 68
張 泌〈浣溪沙〉(小市東門) 69
歐陽炯〈南鄉子〉(岸遠沙平) 70
李 珣〈浣溪沙〉(紅藕花香) 71
三、馮延巳:思深辭麗,一往情深 73
〈鵲踏枝〉(誰道閒情) 73
〈鵲踏枝〉(蕭索清秋) 75
〈拋球樂〉(酒罷歌餘) 77
〈浣溪沙〉(轉燭飄蓬) 78
四、李 煜:身世之感,赤子之心 80
〈浣溪沙〉(紅日已高) 80
〈玉樓春〉(晚妝初了) 82
〈相見歡〉(林花謝了) 83
〈浪淘沙〉(簾外雨潺潺) 84
〈虞美人〉(春花秋月) 86

肆、北宋詞選 89
一、晏 殊:以理節情,情中有思 91
〈浣溪沙〉(一曲新詞) 92
〈浣溪沙〉(一向年光) 93
〈清平樂〉(金風細細) 95
〈木蘭花〉(燕鴻過後) 96
〈山亭柳〉(家住西秦) 98
二、歐陽修:疏雋深婉,莫非性情 101
〈蝶戀花〉(庭院深深) 101
〈蝶戀花〉(越女采蓮) 103
〈生查子〉(去年元夜) 104
〈玉樓春〉(尊前擬把) 106
〈采桑子〉其二(春深雨過) 107
〈采桑子〉其四(群芳過後) 107
〈采桑子〉其十(平生為愛) 107
三、晏幾道:清壯頓挫,動搖人心 112
〈御街行〉(街南綠樹) 113
〈臨江仙〉(鬥草階前) 115
〈臨江仙〉(夢後樓臺) 117
〈鷓鴣天〉(小令尊前) 119
〈鷓鴣天〉(翠袖殷勤) 120
〈蝶戀花〉(醉別西樓) 122
四、張 先:含蓄發越,轉移古今 124
〈千秋歲〉(數聲鶗鴃) 125
〈天仙子〉(水調數聲) 126
〈謝池春慢〉(繚牆重院) 128
五、柳 永:鋪敘展衍,長調作手 131
〈長相思〉(畫鼓喧街) 131
〈鶴沖天〉(黃金榜上) 134
〈婆羅門令〉(昨宵裡) 136
〈蝶戀花〉(獨倚危樓) 137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 140
〈望海潮〉(東南形勝) 143
〈雙聲子〉(晚天蕭索) 146
六、蘇 軾:逸懷浩氣,海雨天風 149
〈采桑子〉(多情多感) 150
〈江城子〉(十年生死) 153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55
〈永遇樂〉(明月如霜) 157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160
〈定風波〉(莫聽穿林) 162
〈念奴嬌〉(大江東去) 163
〈臨江仙〉(夜飲東坡) 165
〈鷓鴣天〉(林斷山明) 167
〈定風波〉(常羨人間) 170
七、秦 觀:一簾幽夢,哀婉傷情 173
〈滿庭芳〉(山抹微雲) 174
〈鵲橋仙〉(纖雲弄巧) 177
〈八六子〉(倚危亭) 179
〈浣溪沙〉(漠漠輕寒) 181
〈踏莎行〉(霧失樓臺) 183
八、周邦彥:軟媚纏綿,氣魄渾厚 186
〈瑞龍吟〉(章臺路) 187
〈六醜〉(正單衣試酒) 192
〈滿庭芳〉(風老鶯雛) 195
〈夜遊宮〉(葉下斜陽) 198
〈浣溪沙〉(樓上晴天) 199

伍、南宋詞選 201
一、李清照:揮灑俊逸,別是一家 203
〈如夢令〉(昨夜雨疏) 204
〈醉花陰〉(薄霧濃雲) 205
〈一剪梅〉(紅藕香殘) 207
〈漁家傲〉(天接雲濤) 208
〈永遇樂〉(落日鎔金) 210
〈武陵春〉(風住塵香) 212
二、辛棄疾:肝腸似火,色貌如花 214
〈水龍吟〉(楚天千里) 215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217
〈西江月〉(醉裡且貪歡笑) 218
〈醜奴兒〉(少年不識) 219
〈浪淘沙〉(不肯過江東) 221
〈永遇樂〉(千古江山) 223
三、姜 夔:野雲孤飛,幽韻冷香 225
〈揚州慢〉(淮左名都) 225
〈點絳唇〉(燕雁無心) 228
〈暗香〉(舊時月色) 229
〈鷓鴣天〉(肥水東流) 232
四、吳文英:七寶樓臺,幻麗空靈 234
〈八聲甘州〉(渺空煙四遠) 235
〈浣溪沙〉(門隔花深) 237
〈點絳唇〉(捲盡愁雲) 238
〈思佳客〉(釵燕攏雲) 239

後記 243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1145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掌握一门语言的深度,往往取决于你对它“死词”的理解程度。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痛点。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一个词,但实际上只是停留在中学课本里那个僵硬的定义上。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示了词语的“生命力”——它们如何被时代浪潮冲刷,如何被不同的作者“借用”和“改造”。它不是一本字典的替代品,它更像是一位深谙文字之道的“老丈人”,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家族里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我喜欢它那种跳跃性的思维结构,可能上一页还在讨论某个唐诗中的动词用法,下一页就跳到了某个明清小说里对同一词语的戏谑性使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探索欲。读完后,我不仅对某些词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学习”这件事重新燃起了热情。我开始主动去寻找那些我不太熟悉的古籍,试图在原始语境中去验证作者的观点,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阅读反馈机制。

评分

说真的,现在市面上关于“文字美学”的书多如牛毛,大部分都浮于表面,充斥着各种精致的排版和空洞的口号,读完后第二天就忘光了。但《讀詞筆記》给我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它更像是一本“内功心法”秘籍,讲究的是厚积薄发。我注意到作者在选择词汇时,往往会挑选那些看似平平无奇,但实际内涵极其丰富的“小词”。比如对某个介词或连词的深入挖掘,就能揭示出古代汉语逻辑思维的精妙之处。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观察视角,对我这种平时写作需要推敲措辞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写华丽”,而是“如何写精准”。而且,这本书的引文选择非常讲究,既有经典大部头的引用,也有一些冷门但极具代表性的古籍片段,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不同时期文风的理解。我经常会带着这本书去咖啡馆,点一杯最简单的黑咖啡,然后沉浸在那些字里行间里,时间好像都慢了下来。它成功地将枯燥的词源学,转化成了一场充满趣味的智力游戏,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我太太前阵子迷上了某种手工艺制作,整个人都沉浸在那里面了,我呢,总觉得生活里少了点什么能让我“专注”下来的东西。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找到了一块能让我静下来的港湾。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极好,它不会急于告诉你一个结论,而是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展示一个词语是如何演变、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我很少在阅读工具书时产生“故事性”的感受,但这本书做到了。它的笔调很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或者卖弄文采,完全是基于对语言最本真的尊重和热爱。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一些成语典故的考证部分,作者的考证非常细致,不像有些书为了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而过度演绎,而是扎扎实实地追溯源头,让人读了心里踏实。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合上书本,默默在脑中复述一遍刚才学到的那个“小典故”,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对于我这个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上班族来说,是一种极佳的“精神按摩”。它不要求你读完后立刻能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但它保证了你的每一次提笔都会更加从容、更有底气。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文字控量身打造的!说实话,我平常看书追求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共鸣感”,但有时候啊,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硬着头皮翻字典查来查去,那种乐趣一下子就消失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他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拽着一堆理论来轰炸读者的姿态,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旁边轻声细语地跟你分享,哪些词汇的来龙去脉特别有意思,哪些用法其实藏着一个时代的小秘密。我尤其欣赏那种把词语放回历史脉络里去解读的方式,读完后,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不再是孤立地记住一个定义,而是把这个词汇装进了我自己的知识地图里。而且,排版上那种留白的处理,读起来特别舒服,不会让人有压迫感。对于我这种喜欢在阅读时做些批注、画重点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笔尖划过那些精心挑选的案例时,真的感觉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进行一场文字的寻根之旅。我期待未来还能看到更多这类能够真正走进文字肌理的作品,而不是那些浮光掠影的“速成指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重新学会用一种充满好奇心和敬畏感的眼神去看待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个汉字组合,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我太太的表妹是教语文的,她最近在准备一个关于古代文学研修的培训材料,我随手把这本书借给了她。她反馈说,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可操作性”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但又对传统文化抱有热忱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语言学概念,但它总是能用最亲切、最贴合现代人理解的方式去解释它们,就像是给复杂概念披上了一件易懂的外衣。特别是关于词义的“偏旁部首”解析,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字会带有特定的褒贬色彩。我很少会读完一本书后立刻去重读我以前读过的很多经典作品,但这本书让我产生了这种冲动,我发现当我带着这本书里新获得的知识回去重读某些篇章时,那些原本模糊的意境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文字的力量感也随之增强。这绝对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它更像是一种“思维工具”,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