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概念史談藪

中文概念史談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鍾少華
图书标签:
  • 概念史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哲学
  • 学术著作
  • 中国文化
  • 知识史
  • 思想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是北京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鍾少華教授以概念史研究方式,梳理中文「觀念」「概念」「思維」,以及「藝、藝術」「美、藝術美」「政治、政治學」的概念史。從一個詞的產生和來龍去脈,到該詞的從觀念形成積澱,到學者們探索該詞的概念的綜合形成過程。

  本書強調「思維」在人類發展進化中重要功能,通過人類思維,能夠從初步的觀念混亂叢中,昇華出公允的概念,從而促進人際間的清楚準確交流。在當前人類面臨各種困境時,特別需要關注思維的認知功能。

  本書是筆者研究中文概念史的第四部專著。
 
《典籍钩沉:中国古代文献学探微》 图书简介 《典籍钩沉:中国古代文献学探微》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典籍整理、流传、辨伪与考订过程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视角,理解历代文献学家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辨识真伪、厘清源流、重构文献原貌的艰辛历程与卓越成就。 本书的架构清晰,内容涵盖了中国文献学的核心议题,从基础的文献分类、版本源流,深入到具体的考证方法与疑难问题处理。全书的论述,建立在对大量原始文献的精深研究之上,力求展现古代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超的文献分析能力。 第一部分:文献学的基石——中国古代典籍的分类与流变 本部分首先对中国古代典籍的传统分类体系进行梳理与评析。不同于后世的图书馆学分类法,古代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深刻反映了历代士大夫对知识结构的认知与价值判断。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些分类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指出其在反映学术思潮变迁中的作用。 随后,重点探讨了“文献流变”这一核心概念。从先秦竹简木牍到魏晋的写本,再到宋元的刻本,直至明清的活字印刷,每一种载体的更替都伴随着文献整理和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书中以具体的案例,如《尚书》的今古文之争,展现了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增删、讹误与重构。我们详尽分析了历代官修典籍的编纂过程,如“敕撰”之书的体例特征,以及民间私刻本在保存某些佚失篇章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版本学的辨识艺术——古籍的版本形态与鉴别 版本学是文献学中的关键环节,本书将大量篇幅聚焦于如何识别和判断古籍的版本价值。我们不仅讨论了纸张、墨色、版式、讳字、校勘记等传统版本学要素,更深入探究了“版刻时间”与“刻工地域”对版本定性的影响。 书中设立了专门章节讨论“宋椠”的权威性与特殊性,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实物,详细描摹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面貌,并区分了北宋、南宋不同阶段的细微特征。对于元代的“蒙元修本”以及明代的“私家刻本群像”,本书采取了多维度考察,揭示了不同刻书集团的文化旨趣与技术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抄本”的辨识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时代,抄本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文献的可靠程度。我们引入了“笔迹学”的初步概念,结合藏书印鉴、题跋等旁证材料,对那些被误认为“善本”的抄本进行了审慎的去伪存真工作。 第三部分:文献的辨伪与考订——校勘学的实践路径 文献辨伪与考订是文献学家智慧的集中体现。本书细致剖析了古代校勘学的发展脉络,从汉代的师承校勘,到唐代的官定校勘,再到宋代学者对底本的苛刻要求,展示了校勘标准的不断提高。 书中系统梳理了校勘学的基本方法,包括: 1. 异文校勘: 对比不同版本间的文字差异,探求最接近作者原貌的文本。本书援引了大量涉及古代字形、字音、字义变迁的实例,说明文字的演变是校勘中必须考量的动态因素。 2. 义理校勘: 以文章的逻辑和儒家经典的基本义理为准绳,判断文字的得失。这要求校勘者不仅是文字专家,更是对相关学术领域有深刻理解的学者。 3. 互见校勘: 考察不同典籍在引用或转述同一内容时的相互印证关系,以期通过上下文的交叉验证来确立正确的文本。 我们特别关注了“伪书”的识别问题。通过对成书时代、文风、用典习惯乃至纸墨特征的综合分析,本书揭示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伪书是如何巧妙地混入正统文献体系中的,并阐明了辨伪工作对于维护学术史纯洁性的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特定领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为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献领域进行专题探讨: 史学典籍的整理: 以“二十四史”的纂修历程为中心,探讨了官方史学的规范性与局限性,以及民间史学的补充作用。特别分析了宋代以来对《资治通鉴》等通史类著作的注疏情况。 子学典籍的存亡: 聚焦于先秦诸子散佚篇章的辑佚工作,如对《墨子》、《慎子》等文献在历代典籍中的零星保存与后世学者的重新汇集。 诗文总集与小说戏曲: 考察了这些旨在娱乐或记录世态的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如何从“不入流”的地位,逐渐被纳入主流文献视野,以及其版本形态的复杂性。 《典籍钩沉:中国古代文献学探微》不仅仅是一部方法论的总结,更是一部对中国古代知识传承事业的深情致敬。它试图通过严谨的学术梳理,让当代读者真切体会到,我们今天所阅读的每一部古籍,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代文献学家披星戴月、呕心沥血的劳动与智慧。本书适合于历史学、古典文学、古籍修复、目录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与研究人员阅读,亦可作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精神感兴趣的读者的深度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鍾少華


  1938年生,廣東汕尾人。
  1949年隨父母從香港到北京,進育才小學、101中學。1998年自北京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目前已經出版學術專著13部:
  《中文概念史論》(2012年);
  《中國近代人文科學研究》(2016年);
  《中國近代認知科學研究》(2019年);
  《中文之變革》(2017年);
  《人類知識的新工具》(1996年);
  《中國近代辭書指要》(2017年);
  《中國言語文化簡史》(2018年);
  《學問之途》(2003年);
  《中國近代新詞語談藪》(2006年);
  《進取集》(1998年);
  《早年留日者談日本》(1996年);
  《ぁのころの日本》(2003年);
  《學術啟功》(2019年)。
 

图书目录

自序  001
第一章    引言-概念史研究 007
第二章    中文「觀念」之概念史 047
第三章    中文「概念」之概念史 072
第四章    中文「思維」之概念史 122
第五章    中文「藝、藝術」之概念史 160
第六章    中文「美、藝術美」之概念史 209
第七章    中文「政治、政治學」之概念史 252
跋 37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43091
  • 叢書系列:小學研究
  • 規格:平裝 / 382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自序

  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研究,是在20世紀30年代才興起的新的研究方法。陳寅恪前輩曾說過:「一個字就是一部文化史」。筆者改為:「一個詞就是一部文化史」。即,通過對於一個詞的概念形成與發展的追尋,一個詞從觀念到概念的昇華過程,展現民族語言文化的進步歷程。

  六千餘年的中文發展進程中,在傳統以字為單位的基礎上,積累成今天的中華文明基礎。但是到近代面對極大量新詞和舊詞新義,已經成為現代漢語的主要表達詞語,卻一直沒有對於詞義、語義的全面梳理,甚至連梳理的途徑都在混亂中。筆者從80年代開始,在茅以昇、賀麟等前輩們的指引下,重點嘗試按照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對中文詞語歷史性剖析研究。簡單地說,就是將關鍵字展開古今中外轉一圈地搜尋梳理,在極大量古今文獻基礎上,系統地梳理前輩們關於該詞從觀念到概念的表達狀況。記得筆者寫的第一篇關於「哲學」的概念史論文,耗費兩年時間,到1992年才得以發表。該文從語言學視角看,涉及古希臘文、拉丁文、英文、日文,以及甲骨文等;從哲學角度看,涉及思辨的形式與內涵、邏輯的建立與發展、哲學的本質與功能等;從史學角度看,是漫長的六千年民族進步發展史,也是在世界大家庭中互相學習演化的結果。語言表述追求概念清晰準確,造成語言的深化變革恰是民族進步的證據;從文化學角度看,則是民族文化優勝劣汰、去偽存真的結果,恰恰表現在語言文化的科學性方面。當然,從文獻學角度看,搜尋極大量文獻將成為基本功,還要找到關鍵的有關「概念」的文獻內容。

  接著,筆者在2012年出版《中文概念史論》一書,書中闡述概念史的關鍵字包括:概念、文學、科學、哲學、文化、方法、真理、知識、人、生命、民俗學、標準、印刷、衛生、繁體字與簡體字、宣傳等字詞。

  在2016年出版《中國近代人文科學研究》一書,書中包括有:中華民族性、法律與革命、倫理與道德、價值觀、真理、社會與社會學與社會主義、信仰與靈魂、語義與語義學等詞。

  2021年已經出版《中國近代認知科學概念研究》一書,書中包括有:認識、心靈、心理、認知、注意、記憶、行為、學習、情感、情緒、情操、智慧、智慧、智力等心理學關鍵詞。

  目前交付的是新著《中文概念史談藪》,書中包括:觀念、概念、思維、藝與藝術、美與藝術美、政治與政治學等關鍵詞。是筆者第四部研究概念史專著。其中一組「觀念——概念——思維——」的概念史研究,也讓筆者深深感到人類幾百萬年來的進化,至今已經在地球、太陽系間馳騁折騰多年,迎來全新的困境和機遇,而我們能夠依靠的關鍵,還是人類思維的獨特優勢,用心研究,才可能有人類的未來。

  總結筆者研究中文概念史的體驗有:(1)概念史研究能夠很好地表述出各個民族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脈絡。筆者只是將概念史研究方法,用到中文的梳理中。(2)把一個個中文詞古今中外地搜尋一圈,不僅梳理了這個詞的來龍去脈,而且特別是關注其詞義的內涵的變化,也正是今天我們詞義、語義的特徵。(3)中國古人喜歡用字詞表達自己的觀念,豐富多彩,但是缺乏成為社會公允的概念,在古代已經造成許多不便,出現交流上的差錯。只是到了近代,由於西方傳來的新詞語,都是需要具備準確的公允的詞語概念,於是在17–20世紀的中西交流中,中國人在中文裡融入新知識,把大量詞語觀念昇華到概念,通過這樣具備概念式的中文,整體擴大了我們學習認知世界的能力。(4)概念史研究的難點在於,第一需要搜尋大量古今中外的文獻來作基本原素,特別是近代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第二是要清楚掌握概念史的本質,特別是觀念與概念的區別和昇華變化,同時是以史學考據的基本功力,準確表述前輩們的成果。而表述的原則是倉庫保管員對主人(讀者)的態度,以提供給讀者全部需要的理念和證據為根本,而絕不是教訓式的師爺作風。(5)筆者專注于中文概念史研究已經三十餘載,才完成這四部書數十個關鍵詞。從中深深感受到研究的魅力,只要能用中文表述的知識,不管哪一學科概念都可以並進行概念史研究,「跨學科」一詞都是多餘的。到目前,中國已經有一些學者開始關注概念史研究,理論闡述不斷。至於國際上研究概念史的情況,可以參考已經在2010年翻譯出版的《劍橋學派概念史譯叢》。或者參看日本鈴木貞美教授的研究成果。而筆者只是關注概念史研究實用在中文裡。

  到目前為止,筆者在多年認真梳理後,真實感受到概念史研究方法,實在是太符合目前中國語言文化發展的需要了。

  要想在世界舞臺上與各民族平等交流,最基本的是要把互相的詞語概念弄懂,我們講的讓外人能明白!外人講的我們別弄錯概念而已。
 
2020年9月22日  寫於北京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唷,最近剛去逛獨立書店,看到架上那本厚厚的《中文概念史談藪》,第一眼就覺得封面設計很有味道,那種墨色暈染開來的感覺,配上樸素的書名,很有文人的氣質。聽說作者在學術圈內小有名氣,專長是古典文獻的考據,所以這本書大概可以預期會是個硬底子的作品。不過,說實話,光看書名,我就有點卻步了,畢竟「概念史」這三個字,聽起來就讓人頭皮發麻,深怕一頭栽進去就出不來了。我個人比較喜歡那種可以輕鬆翻閱、帶點生活氣息的書,像是講懷舊電影啦,或是紀錄台灣老味道小吃的,這種需要絞盡腦汁去理解深層意涵的書,真的需要找個天氣很陰沉的下午,泡杯熱茶,才敢打開來讀。不過,我也認識一些學術界的朋友,他們對這種探討語言基石的著作可是愛不釋手,說那種從根本上去解構詞彙演變的過程,看到的是整個時代的脈絡,聽起來是很有道理啦,只是我這俗人,可能比較適合讀點輕鬆的。總之,這本書擺在書架上,散發出來的氛圍,就是那種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學術作品,讓我覺得自己可能還沒準備好面對它。

评分

說到這本《中文概念史談藪》,我身邊那位愛鑽研古籍的表哥,簡直是奉為圭臬,天天捧在手上啃。他跟我分享了一些書裡關於某個古代哲學名詞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意涵轉變,聽起來確實很有意思,像是從一個極小的點,輻射出去影響到整個時代的思想風向。然而,光是聽他描述那些嚴謹的學術分析和引經據典的方式,我就覺得心頭一緊。我向來是個視覺導向、偏好線性敘事的人,對於這種需要反覆咀嚼、在抽象概念間跳躍的寫作風格,實在難以適應。對我來說,讀書的樂趣往往來自於被故事牽動,或是被作者敏銳的觀察所觸動。這本概念史,對我而言,更像是那種放在圖書館最深處、需要特定許可才能翻閱的珍本,雖然知道它價值非凡,但目前的生活步調和心態,實在無法讓我有心力去「解讀」它,只能保持一種敬而遠之的欣賞態度了。

评分

哎呀,那本《中文概念史談藪》,光聽名字就覺得它很「重磅」,一看作者是那位專精於漢學研究的學者,心裡就有個底了,這絕不是能隨便翻翻的輕鬆讀物。我最近都在忙著準備一些生活雜事,心思比較零碎,所以對於這種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去消化複雜論證的書籍,實在提不起勁。我猜想,這本書裡一定充滿了各種繁複的引註、對比不同時期文本的細膩考證,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工具書輔助才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這種「學術的深度」固然可敬,但有時候,對於我們這些只想在通勤時間殺點時間的人來說,未免有點門檻太高了。我比較喜歡那種能直接帶入情境的書,譬如說,關於台灣戰後移民的口述歷史,或是探討現代社會人際疏離的觀察筆記,那種能立刻產生共鳴的內容,才是我現在比較需要的精神食糧。

评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不少人推薦那本《中文概念史談藪》,雖然我還沒親手翻閱,但光是看那些書介的描述,就足以勾勒出這本書的樣貌了。聽說裡面探討了不少我們日常掛在嘴邊,卻很少深究的詞彙,像是「理」啊、「氣」啊,是如何在不同朝代被賦予新的生命,這點倒是挺引人好奇的。想像一下,我們現在隨口說的「道理」,在古代可能完全不是這個意思,這種轉變的過程,想必是非常精妙的。不過,對於我這種非本科系出身的讀者來說,這種跨越數千年的脈絡梳理,難度確實不小。我更傾向於讀那些有明確故事線、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或是那種能讓人會心一笑的散文集。畢竟,讀書對我來說,主要目的是放鬆和獲取娛樂,而不是去進行一場艱鉅的知識考古。所以我猜測,這本書大概會被我放在「等我有空閒,心境平靜下來再說」的書單裡,目前看來,它就像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山,我可能還在山腳下觀望而已。

评分

最近跟幾個喜歡歷史的朋友聊天,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中文概念史談藪》這本新書。大家對作者的學術功力是給予高度肯定的,畢竟他長期耕耘在這個領域,無人出其右。不過,朋友間也私下打趣說,這本書大概是「知識分子專屬的下午茶點心」,需要配上頂級的單品手沖咖啡才能消化。我雖然嘴上笑笑,心裡其實也明白,這類探討概念源流的著作,往往是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語言結構,一層一層剝開來看,過程中可能會揭示一些令人訝異的文化斷裂或延續。這對學術研究者來說是寶藏,但對我這種業餘讀者而言,可能更像是走進一座巨大的迷宮,深怕迷失在各種術語和註解之中。我還是比較偏好那些情節鮮明、人物性格立體的作品,能讓我暫時逃離現實,沉浸在另一個世界裡,這本概念史,可能還是得等我「修煉」有成後才能領會其精妙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