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閱讀功:20個文學圈讀書會示例

練好閱讀功:20個文學圈讀書會示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敏而
圖書標籤:
  • 閱讀方法
  • 讀書會
  • 文學
  • 寫作
  • 學習
  • 技巧
  • 提升
  • 文化
  • 興趣
  • 社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本練就高層次、融閤閱讀內外功的武林祕笈!

  臺灣國傢教育研究研究員、美國國傢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香港教育大學首席講師、新加坡教育部和香港教育局顧問――吳敏而教授,從「閱讀理解策略」、「思考技能」、「語文發展」三大麵嚮,採用探究對話的「文學圈」讀書會模式,以「練功夫」的意象,提供20個讀書會的活動示例與招式,引領教師有新/心的方嚮,在理論研究的鷹架下,搭配實作說明、教學實證,從一招一式的輕鬆自在練習,逐漸融會貫通的運用閱讀理解策略、思考和語文技能。進而帶領孩子練習閱讀理解策略、思考和語文技能,探究多元文本,閤作討論學習,逐步培養「喜愛並瞭解閱讀對人生有益」的終身閱讀者。

  本書把閱讀討論帶入課堂,把信任和民主帶進學校,讓閱讀和聆聽同樣的自然,讓學文字和學語言接軌,建立終身自主閤作學習的文化。自主運作的班級讀書會,營造新的領導風格和民主風度,使民主不再是競爭和投票,變成互相尊重瞭解、參與討論、差異中求共識的社會。

  【本書關鍵字】
  核心素養、閱讀理解策略、素養導嚮、思考技能、語文發展、文學圈讀書會、班級讀書會、閤作學習、自主思考、終身閱讀

本書特色

  1.教師增能教學的最佳工具書

  臺灣國傢教育研究研究員、美國國傢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香港教育大學首席講師、新加坡教育部和香港教育局顧問――吳敏而教授,為教學現場教師統整「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理念的最佳工具書。

  2.理論與實作並重,提供20個文學圈讀書會活動示例
  設計20個文學圈讀書會活動示例,提供教師新∕心的方嚮,在理論研究的鷹架下,搭配實作說明、教學實證,從一招一式的輕鬆自在練習,逐漸融會貫通的運用閱讀理解策略、思考和語文技能。

得獎紀錄

  臺灣國傢教育研究研究員、美國國傢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香港教育大學首席講師、新加坡教育部和香港教育局顧問――吳敏而教授針對「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最新力作。

  *無注音
  *適讀年齡:教師、傢長、閱讀推廣者
《哲人之路:探尋人類智慧的永恒對話》 這是一部引導讀者穿越古今思想的浩瀚星河,深入剖析西方哲學核心議題的導覽之作。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的文學流派或閱讀技巧,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當代思辨的橋梁。我們旨在帶領讀者跳脫齣具體文本的細枝末節,直麵那些塑造瞭人類文明基石的宏大命題:我們是誰?我們如何認知世界?我們應該如何生活? 第一部:理念的源起——從神話到邏輯的蛻變 本部分聚焦於西方哲學的黎明時期,探究思想如何從模糊的宗教敘事中掙脫齣來,走嚮清晰的理性構建。 第一章:前蘇格拉底的自然追問 我們將迴顧米利都學派(如泰勒斯、阿那剋西曼德)對“本源”(Arche)的探索,以及赫拉剋利特“變動不居”與巴門尼德“永恒存在”之間的深刻對立。這不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對人類早期對宇宙秩序進行係統性解釋的思維模式的還原。我們將深入分析,他們是如何第一次嘗試用非神話的語言來描述世界的構成,為後來的科學與哲學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蘇格拉底的倫理轉嚮與辯證法 本書將蘇格拉底置於雅典城邦民主製的深刻背景之下,探討他“認識你自己”的箴言如何標誌著哲學焦點從“宇宙”轉嚮“人”。我們將詳細剖析“詰問法”(Elenchus)的運作機製,這種方法不僅是獲取知識的工具,更是一種自我審視與道德淨化的實踐。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蘇格拉底如何通過對概念(如正義、虔誠)的不斷解構與澄清,揭示瞭知識與美德之間不可分割的聯係。 第三章: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與城邦理想 柏拉圖的理論構成瞭西方形而上學的主體框架。本書將細緻闡釋“理型論”(Theory of Forms),闡明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二元結構。我們會用清晰的論證,解釋為什麼在柏拉圖看來,真正的實在性存在於永恒不變的理念之中,而非瞬息萬變的現象界。同時,我們將分析《理想國》中對“哲學王”的構建,探討其政治哲學中對秩序、等級與智慧統治的深刻思考,並批判性地審視其對民主製的潛在局限性。 第四章:亞裏士多德的經驗世界與邏輯構建 與柏拉圖的超越性不同,亞裏士多德將哲學拉迴瞭對經驗世界細緻入微的觀察。本章將深入探討其形而上學(“實體”、“潛能”與“實現”)與邏輯學(三段論的嚴密性)如何共同構成瞭一個自洽的知識體係。我們將重點解析亞裏士多德的目的論(Teleology),闡明萬物皆有其內在目的(Telos),以及這種思想如何深刻影響瞭中世紀的神學與後世的科學觀。 第二部:信仰與理性——中世紀的整閤與危機 本部分考察瞭在基督教思想主導下,古典哲學如何被吸收、改造,並最終在經院哲學中達到頂峰,隨後又麵臨內在的張力。 第五章:奧古斯丁的內在轉嚮與時間之思 本書將奧古斯丁視為連接古典哲學與基督教神學的關鍵樞紐。我們將聚焦於他關於時間本質的獨到見解——時間並非客觀存在的實體,而是心靈的“延伸”(Distentio Animi)。同時,我們將探討他如何將柏拉圖式的理念融入上帝的“道”(Logos)中,確立瞭內在經驗與上帝恩典在認識論中的核心地位。 第六章:托馬斯·阿奎那的集大成:信仰與理性之橋 阿奎那的工作是將亞裏士多德的理性體係係統地與天主教教義相融閤。本章將詳細介紹其著名的“五路論證”(Quinque Viae),展示他是如何運用純粹的邏輯推理來證明上帝存在的,而非僅僅訴諸信仰。我們探討的不是神學結論本身,而是他所確立的:理性與啓示之間存在著和諧的互補關係,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設定瞭標準。 第七章:中世紀晚期的解體與奧卡姆的剃刀 隨著中世紀大學體係的發展,對純粹理性的強調開始動搖統一的神學結構。我們將分析唯名論的興起,特彆是奧卡姆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Entia non sunt multiplicanda praeter necessitatem)原則,探討這一簡約主義思想如何為後來的經驗主義和科學革命打開瞭大門,挑戰瞭經院哲學的復雜形而上學建構。 第三部:現代性的覺醒——認識論的革命與主體的確立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它考察瞭哲學如何從關注“存在”轉嚮關注“認識能力”,標誌著現代哲學的誕生。 第八章:笛卡爾的懷疑與“我思”的奠基 本書將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視為哲學史上最重大的轉摺點——主體性的確立。我們將細緻地分析其係統性懷疑的方法論,並闡明他如何試圖從一個不可動搖的內在確定性齣發,重建整個知識大廈。重點在於理解“心物二元論”(Cartesian Dualism)對西方思維模式的深遠影響。 第九章:經驗主義的勝利:洛剋、貝剋萊與休謨 本章對比瞭英國經驗主義的三位巨匠。我們將審視洛剋對“白闆說”(Tabula Rasa)的提齣,強調一切知識來源於經驗;貝剋萊如何通過“存在即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走嚮激進的唯心主義;以及休謨如何以因果律的消解將經驗主義推嚮瞭徹底的懷疑論,迫使哲學傢正視人類心智的局限性。 第十章:康德的綜閤:現象與物自體 康德被視為現代哲學的集大成者與終結者。我們將深入解析他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我們的認識符閤對象,而是對象必須符閤我們的認識結構。本書將清晰地界定“現象界”(Phenomena)與“物自體”(Noumena)的界限,探討康德如何試圖在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中建立一座穩固的橋梁,並為道德自主性奠定先驗基礎。 第四部:十九世紀的激變——形而上學的顛覆與新方嚮 這一部分探討瞭康德體係之後,哲學如何轉嚮對意誌、曆史和非理性力量的關注。 第十一章: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與辯證法 我們將係統梳理黑格爾的龐大辯證體係,理解“絕對精神”如何通過“正題-反題-閤題”的邏輯螺鏇,推動著曆史與邏輯的進程。我們關注的不是其曆史哲學的結果,而是其動態、全麵的思維方法,以及它對後世馬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的間接影響。 第十二章:非理性的崛起:叔本華的意誌與尼采的權力意誌 隨著理性主義光芒的減弱,對“非理性驅動力”的探索成為焦點。本書將分析叔本華如何以“盲目、永不饜足的意誌”來解釋世界的本質,並探討尼采如何繼承並改造瞭這一思想,提齣瞭“權力意誌”(Will to Power)和對傳統道德的“價值重估”。我們將特彆關注“上帝已死”這一宣告對西方形而上學根基的徹底動搖。 結語:麵嚮未來的對話 《哲人之路》最終旨在培養讀者一種批判性的、曆史性的思考習慣。它不是一部教科書,而是一本思想的健身指南,旨在讓讀者在麵對當代復雜的世界時,能夠追溯到這些經典論斷的深度與廣度,從而形成自己獨立、堅實的哲學立場。本書提供的工具,是去辨識今天新聞報道、學術爭論乃至日常生活選擇背後,那些古老而永恒的哲學迴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敏而


  紐約市立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緻力於語文教育研究。曾任臺灣國傢教育研究院研究員、美國國傢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香港教育大學首席講師、新加坡教育部和香港教育局顧問、颱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長。主要研究項目:語文課程、教材教學、閱讀推廣、探究教學、師資培育、思維教育。

侯鞦玲

  臺灣師大教育博士,現任颱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曾任臺灣師大博士後研究員,關注弱勢者教育和語文教學。曾任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喜歡跟孩子一同探索「思考」和「學習」的可能性。翻譯童書、教學書,未來會再繼續譯寫更多好書。

賈文玲

  教學的興趣,啟濛於臺北師專。藉調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焦點轉嚮協助孩子學習。現任颱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常務理事,陪伴教師、孩子練練語文功,幫助別人獲得學習的樂趣,拉大自己認知的框架,一同享受探索未來的妙趣!

賴玉連

  我是退休比不退休還忙的小學教師,常常邀約更多教師一起探索各種教學的可能。喜愛旅行、賞鳥,閱讀自然美景,更愛讀書、聊書,跟大小朋友們享受聊書的幸福。現在最喜悅的是:常用本書的理念與活動,和兩個小孫女進行對話,發現瞭許多語文學習的驚喜。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精通閱讀,需要下功夫/曾誌朗
作者序 邀你一起往前走

壹・理論篇
  第一章 從練功到練閱讀功
  第二章 探究對話的文學圈讀書會
  第三章 閱讀理解策略
  第四章 思考技能
  第五章 語文能力發展

貳・活動篇
  01 在書中相遇:讀者想法的結閤    
  02 跟書中人對話:透過對話瞭解人物    
  03 他怎麼做:做事過程的讀圖寫作
  04 他想做什麼:瞭解角色的動機    
  05 我懂多少:判斷自己的理解    
  06 語詞處理器:用上下文揣摩詞意    
  07 這樣閤理嗎:跟主角說道理    
  08 補寫一封信:填補文本的空隙    
  09 各有各的觀點:從不同角度抓重點    
  10 跟著故事做抉擇:加入個人立場    
  11 畫蜘蛛人:瞭解線索和已知    
  12 他們都……:文本間的連結    
  13 人物櫥窗:文本的連結與推論   
  14 搞什麼鬼:概念的比對    
  15 送禮物:理解書中人物的需求   
  16 是真的嗎:從故事到資訊閱讀    
  17 停停想想:修復自己的理解    
  18 怪怪人、怪怪詩:人物分析    
  19 畫故事圖:找故事結構    
  20 變與不變:找齣故事的脈絡  
  
展望 開練閱讀功吧!            
參考文獻                   
參考圖書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4905515
  • 叢書係列:小魯優質教學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精通閱讀,需要下功夫
曾誌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半個世紀前,美國布朗大學的考古人類學傢李伯曼教授,根據人類祖先在20~30萬年前的喉頭下降,指齣人類的發音器官除瞭口腔和鼻腔之外,因此多齣瞭其他動物所沒有的喉腔,三腔交會的氣流撞擊齣上百種可易於區辨的口音。這多樣又清晰可辨的口音的混閤,可以錶達成韆上萬的訊息,使得人類的祖先走上瞭以口語作為溝通交流工具的演化道路。慢慢的,越來越複雜的社交環境,造成訊息量的擴大,語音的排列就必須有一緻性、時間次序性和邏輯性的規則。語法油然而生,成為有限的語音和幾乎是無限量的訊息之間的介麵。

  幾十萬年來的演化過程,口說語言的產生和理解所必要的生理機製,就內化到人類演化(遠古到今)以及人類成長(個人由嬰兒期經兒童期到成人)過程中所擁有的生物能量(biologically endowed)。換句話說,口說語言的習得是一項俗稱天賦的能力。說得更白一點,任何一個正常嬰兒,在長大的過程中接觸周遭成人的語言,很自然就能學會講該種語言,不必特別去教他。

  但閱讀就不是那麼一迴事瞭。文字的齣現不過五韆年,不同地區的文字成為穩定的係統也不過四韆年,而且並不是世界各地的口說語言都能發展齣文字係統。這就是說,文字係統並非人類演化的必要產物,不像口說語言經過幾十萬年的內化而成為生物體係的一環,而是三、四韆年前在某些文明較發達的地區所創造齣來的人為工具。這也意味著文字的閱讀和寫作,不可能像口說語言一樣不必教就自然學會。所以,學會口說語言,在傢庭和社區的非正式環境裡就可以,但要學會閱讀,卻必須等到學會說話之後,再學會它的文字係統,然後學會把文字轉成語音,從語音的組閤中,瞭解語彙、語法、語義,還有文章內容的因果關係,最後完成理解!這整個學習過程需要調整腦神經不同部位所承擔的不同認知功能,對某些兒童而言很不容易,纔會造成所謂的閱讀障礙學童。

  另一方麵,閱讀理解也分成不同的層次。要做到深度理解一篇文章,就必須擁有分析、判斷和批評的能力。若能再提齣自己擲地有聲的不同見解,那是閱讀理解更高的境界瞭。

  這本書談閱讀,功夫很深!它所提到的教、學策略都是建立在有科學研究所建立的理論基礎上,但可貴的是它的敘述卻能深入淺齣、簡單易懂,用瞭很多很好的比喻,例如使用便利貼、圖像化、偵探的思考、探索者的概念發展、教練的行動配閤方案等作為引導的鷹架,而且搭配實例,讓人一目瞭然。

  其實,深度閱讀的各項教和學策略,有如各門各派的武術練功,各有所長,但基本功都是一樣的,就是我常說的「成智六步:仿、藉、存/取、轉、聯、精」,套一句練功人常說的話,「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我們都來練功吧!

作者序

邀你一起往前走


  探究總要有夥伴。

  練功總要有教練。

  探究閱讀功更要有教練和夥伴的陪伴分享,纔能一起往前走。

  浪漫的理想、紮實的理論、理性的反思……一切都得迴歸教育現場,與學生真實的相遇,平等和尊重的對話,真實的實踐,滾動的修調。我們是這樣探索閱讀功,探索閱讀教練功。孩子學習和閱讀的歷程,也該是這樣不停的探究――在教練充分的信任,放心而開心!

  2010年趁著臺中幾天的教學活動結束,緊接著,敏而「邀約」夥伴,到苗栗雲霞山莊展開閉關和旅行,用讀書會的方式,探究讀書會的功能和做法,把旅行的愉快氛圍,帶入工作和對話。閉關是到有「朋友」的地方,開心的擺桌,自主探究的開始。每次閉關成員不盡相同,圍著一張大桌子,輕鬆而認真的工作,反思整理走過的課堂,也討論將前往的閱讀課堂。

  更早之前,閉關目的是為再版「聊書」係列,為閱讀運動的重點――聊書,注入聊書文化――文學圈,讓聊書活動更完整更細緻化。我們把一些試用過的閱讀活動整理齣來,一步接著一步,用閱讀圈、探究圈幫助學生閱讀與理解,期盼能協助教師在課堂實踐,帶著孩子反覆閱讀、思考、討論,把詮釋的空間留給小讀者,放心的去探索,不擔心對錯和評價。從信任建立信心,鍛鍊自主思考,建構讀者自己的意義。

  培養終身學習者,是教育工作的大事,練閱讀功,以培養終身閱讀者為核心信念。近十餘年,我們走過海內外大大小小的學校,帶著學生體驗真實的閱讀樂趣與意義。臺灣每個縣市、新加坡、印尼雅加達、菲律賓馬尼拉、香港、深圳、臺州、廈門、武漢、杭州、韆島湖、重慶、成都、北京、長春、紐約市、舊金山、芬蘭赫爾辛基,都有小語會的足跡。在每一個地方,我們認識小朋友,同時與現場教師對話,思考閱讀教練的角色定位,觀察學生反應、瞭解學生,進一步給予幫助,恰如一位優質的運動教練,總在關鍵時刻提齣「恰恰好」的建議,帶著選手邁上新的裏程。

  旅程的各地,點點滴滴,記憶鮮明,其中幾次意義特別。2011年是悲傷又忙碌的一年。那年二月,小語會前理事長趙鏡中規畫瞭兩個重要的活動:第一屆的「海峽兩岸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觀摩研討會」和第二屆的「韆島湖兒童讀書會教師研習會」。不料,他在研討會的前夕突然離開我們,夥伴們帶著沉重的心情,盡力把他構思的巨大任務扛下來。2011年和2012年暑假,我們在韆島湖舉辦連續七天的研習,每次培訓三百多個小學老師,澄清和強化讀書會的價值。成員除瞭小語會的理監事,還有大陸的王林、宋旭、蔣軍晶和臺灣的曹俊彥、林武憲。同年的12月,敏而、玉連、文玲、惠美、曉君,在臺灣南奔北跑,將啟動讀書會的閱讀暖身活動整理齣來。

  2012年,我們在花蓮鳳信國小為全校師生(學生三十多人,教師十多人)辦五個上午讀書會,下午則跟校內老師聊課。那是首次用全校混齡的運作模式和「閱讀偵探」的概念,貫串讀寫結閤的讀書會研習,效果極佳,奠定我們以讀書會作為終身閱讀閤作學習的理念基礎,並規畫全書的理論架構。

  小語會的文學圈一嚮採用「多文本」的設計,給學生自選不同的閱讀文本,再跟閱讀相同文本或不同文本的同儕聊書。這個設計似乎難度很高,引起很多教師的擔心和質疑。2013年,敏而、玉連、文玲和蔚雯在重慶辦理「群文閱讀」研習,並且介紹「迷你課」和「一學期小說文學圈規畫」,讓舉辦單位眼睛一亮,重慶立即成為大陸推動「群文閱讀」的重鎮。

  迴到臺灣,認為推廣文學圈必須快馬加鞭,趕緊重修本書架構,分為十個單文十個群文活動。我們在高雄師範大學試用,為中學生設計更完整、更自主的文學圈,交錯分配群文和學生任務。觀摩的教授、教師和大學生都同意,文學圈是自主學習必走的路,給我們很大的鼓舞。

  2014年又到花蓮去做三天的閱讀課程,和小讀者及教師們一起探究和閱讀,白天上課、研習,夜來圍在友馨傢的大桌子,迴顧、反思、修調。敏而一如常態,帶著浪漫的理想,端上厚重的「文學圈活動資料夾」,邀請夥伴閱讀,有人隨口問:「這是什麼啊!」敏而哈哈大笑,說:「擺瞭很久,擺到快爛的書,就叫它爛書吧!」

  「閉關擺桌」和「擺」書都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讓時間的巧手和夥伴的實踐成就美味。我們不停的實踐和來來迴迴擺動調整,也不停的「擺」進新的想法和體驗。「爛」是食物熟透而鬆軟,時間文火慢燉纔能熟爛鬆軟,鬆纔能再吸收。學習、閱讀、練功和食物都是如此,用時間幻化熟成美味,急不得。孩子和大人一樣,想法和體悟也要時間去架構去醞釀,急不得。後來,鞦玲建議本書取名「練好閱讀功:文學圈20招」,一本書要有一本書的樣子,敏而初心不改,爛書終於微光初露,有個樣子也有名字。

  每次和夥伴閉關擺桌寫書,都有令人興奮的對話與進展,卻也浮現更多需要增補的新角度、新想法,這樣邊辦研習活動邊滾動式的擺桌對話與寫書,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覺,已經滾動十年之久。總覺書仍有未竟之處,始終未能付梓。這一年多來,迫於疫情而閉關在傢,最糟的時刻,要做最好的事――正是催生爛書最好時刻,賴科技之賜,也能在電腦前擺桌。爛書今日問世,這臨門一腳,竟是有賴新冠病毒,更多虧小魯/天衛文化的信任及耐心等待――一張大桌子,焦急但優雅的不斷的更新滾動著。

  「十年磨一劍,今日把示君。」我們不求劍刃霜光閃爍,熠熠生輝;我們不授武功祕笈,不教套路。但願這一劍能引發老師探究的好奇心,讓教師試著邀請學生和夥伴閤作探究,跟著我們一起體驗練習閱讀功,探究自己對閱讀和學習的新體悟。更期待更多學生能有機緣習武練功,從平等和尊重的對話中,獲得新知、開啟視野,成為會思考有感知的小讀者,練成心智活化、心靈健康與滿足的終身閱讀者。閱讀的課堂風景,不再是師生孜孜矻矻、硃墨爛然的勤教苦學,不再是學生苦求精熟課文與理解測驗的高分。讓每個孩子都帶著自己「原有的樣子」,一起往前走。

  感謝夥伴(川惠、友馨、文韻、玉華、秀素、紋紋、素誌、惠美、黃敏、翠玉、翠琴、曉君、鴻銘)和我們一起真實的實踐,一起閉關、對話與書寫,一起往前走。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坊間的讀書指南琳瑯滿目,但很多都流於空泛的口號,例如「多閱讀、多思考」,聽瞭等於沒聽。真正想在讀書會上有所收穫,關鍵在於「提問」的層次。我曾經花費數週時間,試圖為一本我非常喜歡的小說設計齣十個以上的深度提問,結果真正上場時,大傢還是在第一個問題就卡住瞭,或者有人一開始就爆雷,把後麵的討論空間都堵死瞭。這本《練好閱讀功》似乎正好解決瞭這個痛點。我猜測它一定提供瞭非常具體、可操作的步驟,教你如何從文本的枝微末節中,層層遞進地挖掘齣核心的價值觀衝突或美學成就。我個人最頭痛的是如何處理「比較閱讀」,也就是當大傢對某本書的風格或主題與另一本書(無論是文學史上的經典或近期的暢銷書)進行對照時,如何引導討論而不至於變成「比高下」的無謂爭辯。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對話式閱讀」的範例,那價值就更高瞭。這種從實戰經驗中淬鍊齣來的提問結構,遠比教科書上的理論來得有力量,更能點燃參與者的好奇心。

评分

作為一個習慣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讀後感的讀者,我深刻體會到「分享」的睏難。寫心得文很容易,但要讓這份心得變成一場有意義的「集體建構知識」的過程,那就難瞭。很多時候,讀書會就像是一個小型沙龍,大傢輪流發錶個人見解,然後散場,彷彿每個人都帶著一份獨立的、未經碰撞的筆記迴傢。這本書的名字「練好閱讀功」,聽起來就很有意思,它暗示著閱讀不隻是一種接收訊息的行為,更是一種需要刻意練習和精進的技能。我特別好奇書中關於「文學圈」的設置與維護的建議。一個成功的讀書會,除瞭好的內容,更需要健康的討論文化。例如,如何處理那些「沒讀完就來參加」的成員?如何引導那些過度熱衷於錶達個人經驗,卻忽略文本細節的參與者?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讀書會人際動力學」的洞見,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讀書提問集,而是一本寶貴的社群營運手冊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場域管理」的秘訣,讓討論既熱烈又不失尊重。

评分

颱灣的讀書會文化其實相當蓬勃,從校園社團到社區大學,再到各種獨立書店舉辦的活動,大傢對知識分享的熱情從未消減。然而,這些活動的品質往往參差不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持人的個人能力和經驗。我曾參與過一個由幾位專業人士主持的讀書會,他們總能將看似無關的當代社會事件,與二十年前的作品產生奇妙的連結,那種「原來這本書這麼有預見性」的頓悟感,是獨自閱讀時無法體會到的樂趣。我相信這本書提供的20個範例,必然是從這些高水平的實際案例中提煉齣來的精華。它不是要取代主持人,而是要成為主持人和深度讀者手中最可靠的「工具箱」。我特別期待看到書中如何處理「文本歧義性」的討論,因為好的文學作品往往充滿瞭開放性的解讀空間,如何引導大傢在保有各自觀點的同時,也能共同探索文本邊界,這纔是讀書會的終極目標。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讓每個參與者都能從「聽眾」轉變為「共建者」。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我這個熱愛文學、時常參與讀書會的「老書蟲」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我記得自己過去好幾次想發起或加入讀書會,總是在「選書」和「引導討論」這兩個關卡卡住。要找一本既有深度、又能引起不同背景成員共鳴的作品,實在不容易;更別提如何設計齣一套能讓討論不至於流於錶麵閒聊的引導提問。我過去參加過一些讀書會,有些會變成作者或主持人的個人導讀場,其他一些則變成大傢輪流講自己對某個段落的感想,缺乏結構性的深入探討,往往無法觸及文本的核心議題。這本書的齣現,提供瞭一個非常實用且具啟發性的框架。光是看到目錄裡那些標題,就能感受到編者在設計這些「文學圈實戰案例」時所下的苦心。它顯然不是那種高高在上、隻談理論的學術專書,而是真正站在讀書會參與者和組織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讓一本書在多人對話中真正活起來」的實用指南。我特別期待能參考書中的不同「類型」範例,像是那些探討經典文學與當代議題如何對話的設計,這絕對能讓我的下一次讀書會更有看頭。

评分

最近幾年,颱灣齣版界似乎很熱衷於推廣一些「速讀」或「效率閱讀」的書籍,教你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掌握一本書的重點。但坦白說,文學閱讀恰恰是需要「慢」下來的,需要反覆咀嚼那些隱喻、語氣和結構的精妙之處。這本《練好閱讀功》光是「文學圈」這個詞,就標明瞭它走的是深度精讀的路線。我非常欣賞這種對「慢讀」精神的堅持。我個人在讀完一本複雜的作品後,常常會陷入一種「理解瞭,但說不清楚」的狀態。我能感受到作品的氛圍和震撼,卻無法清晰地組織齣有條理的論述來嚮他人闡述。這本書的20個示例,我預期能像是一個個「閱讀解剖室」,展示文學分析的標準作業流程(SOP),但又不失其藝術性。例如,它可能會示範如何解構小說中的時間敘事,或者如何從詩歌的音韻結構中推導齣主題,這些都是單靠自己摸索很難掌握的技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