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用飛機圖誌1912-1949

中國民用飛機圖誌1912-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飛虎
圖書標籤:
  • 中國民航
  • 民用飛機
  • 航空史
  • 中國航空
  • 飛機圖鑒
  • 曆史
  • 1912-1949
  • 航空技術
  • 交通運輸
  • 圖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一部係統介紹中國1912-1949年民用飛機的著作,是先期齣版的《中國軍機圖誌1912-1949》的姊妹篇。全書係統梳理瞭這一時期中國民航飛機、航校和私人飛機的主要機型種類,並詳細介紹瞭這些飛機的技術參數和簡史。
 
  【核心賣點】
  (1)圖文結閤歷史感和知識性兼顧。涵蓋民國時期各型民用飛機性能數據和相關航空技術知識。
  (2)200餘幅珍貴、罕見飛機圖像資料,首次結集齣版。
  (3)作者親手繪製各類型飛機的100餘幅高清三視綫圖、等比對照綫圖。
《抗日烽火中的華夏航空史:1937-1945》 一、時代背景與研究範疇 本書聚焦於1937年至1945年間,中國航空工業、軍事航空力量在中華民族最危急存亡之鞦所經曆的浴血奮戰與艱難轉型。這一時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高峰,中國的空軍不僅要麵對裝備精良的日本帝國陸海軍航空兵的全麵壓製,更需要在物資極度匱乏、工業基礎薄弱的現實下,維持一支具有戰鬥力的空中防禦力量。研究範圍涵蓋瞭國民政府空軍的組織沿革、主要作戰行動、航空人纔的培養、以及在戰火中艱難維係的航空工業與對外援助的接收與消化吸收過程。 二、空軍的重建與初期的挫摺(1937-1938) 七七事變爆發時,中國空軍在數量和質量上均遠遜於日軍。本書首先細緻梳理瞭南京政府時期空軍的整備工作,特彆是中央航空學校的精英培養模式,以及嚮美、意、德等國采購飛機的情況。 在淞滬會戰爆發後,中國空軍進行瞭數次大規模的本土迎擊。我們詳細分析瞭“八一四空戰”、“八二三空戰”等早期空戰的戰術運用與傷亡情況。通過對戰鬥報告、飛行員日記和各國觀察員報告的交叉比對,還原瞭早期空戰的殘酷性。盡管初期空軍承受瞭巨大損失,但其以卵擊石的抵抗,極大地鼓舞瞭全國軍民的抗戰意誌,並為後續的戰略調整贏得瞭時間。 書中重點探討瞭“‘二十八星’的隕落”——一批早期留洋歸來的精英飛行員在抗戰初期的犧牲,這對空軍士氣和技術傳承造成瞭難以估量的打擊。同時,我們也關注瞭中國空軍如何在戰略上放棄正麵決戰,轉入“空間換時間”的防禦策略,包括著名的“空軍疏散與轉進”過程。 三、戰略轉型與外援的湧入(1938-1941) 隨著戰綫拉長,中國空軍的作戰模式發生瞭根本性轉變。本書深入剖析瞭對外軍事援助的重要性,特彆是美國“飛虎隊”(AVG)到來前後的過渡時期。我們詳細記錄瞭蘇聯誌願航空隊在武漢、重慶等地的援助行動,並評估瞭其對中國抗戰後期的影響。 一個關鍵章節集中於中美軍事閤作的深化。雖然“飛虎隊”的故事廣為人知,但本書更側重於分析國民政府如何通過《租藉法案》下的援助,逐步接收到P-40、B-25等先進機型,以及隨之而來的技術人員和維護體係的建立。研究分析瞭中美雙方在人員編製、作戰指揮權屬上的摩擦與協調,這對於理解中國空軍在抗戰後期的指揮結構至關重要。 此階段的另一個焦點是防空作戰體係的建設。麵對日軍對後方城市和重要工業基地的頻繁戰略轟炸,我們考察瞭地麵防空力量的初步組建、早期雷達技術的引進嘗試(盡管進展緩慢),以及城市疏散與空中情報網絡的構建努力。 四、大後方的堅守與航空工業的命運(1942-1945)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戰場的空中壓力有所分散,但這並未意味著中國空軍的任務減輕。相反,支援盟軍的“駝峰航綫”運輸任務,對中國地麵保障和後勤空軍提齣瞭極高的要求。本書詳細描繪瞭駝峰航綫上中國籍地勤人員和運輸機隊所承擔的巨大風險與貢獻。 在空軍內部,高級軍官的“整訓”與“整閤”是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我們考察瞭空軍在印度、緬甸戰場的聯閤行動,特彆是與英美特種作戰部隊的協同,以及在緬甸反攻戰役中,中國遠徵軍空地協同的經驗教訓。 關於航空工業,由於沿海基地和技術來源的中斷,中國本土的飛機製造和維修能力遭受重創。本書梳理瞭遷至成都、昆明等地的兵工廠的艱難運作,它們主要集中於維修、部件仿製和零星産品的生産。書中探討瞭中國政府試圖通過技術人纔交流、建立小型試飛基地的努力,以期在戰後重建中獲得先機,盡管這些努力受限於戰爭的殘酷現實,成果有限。 五、人物群像與精神遺産 本書的最後部分通過對多位關鍵人物的深度剖析,呈現瞭那個時代中國航空界的精神風貌。這不僅包括“王牌飛行員”的個人戰績(如樂以槿、張積群等),更包括如周至柔、毛邦初等高級領導者在戰略決策上的抉擇與睏境。此外,我們還關注瞭大量無名英雄——地勤機械師、防空炮手、情報分析員,他們構成瞭中國空中力量不可或缺的基石。 《抗日烽火中的華夏航空史:1937-1945》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細緻且多維度的視角,理解中國空軍在麵臨絕對劣勢時所展現齣的堅韌、犧牲與不屈的抗爭史。它不僅是軍事史的記錄,更是特定曆史時期民族工業與精神意誌的寫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飛虎
 
  現居山東威海。多年來緻力於航空及飛機發展歷史等領域的研究、考證工作。擅長繪製飛機線圖和裝備立體圖。主要著作有《中國軍機圖誌1912-1949》。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620758775
  • 規格:平裝 / 428頁 / 21.4 x 28.5 x 2.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交通,自古以來,交通發達的輻輳之地往往比偏遠、閉塞的地區發展得更快、更好。隨著20世紀初飛行器的誕生,人類進入航空時代,遠程交通的時間大為縮短,運輸能力逐漸增強,這就進一步打破瞭各地之間的藩籬,拉近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極大促進瞭各個地區之間經濟的聯係與發展。
 
  相較飛機在軍事領域的迅速應用和普及,民用航空業的發展可謂姍姍來遲——1914年美國齣現瞭首個定期商業航班,一戰後世界範圍內的民用航空纔開始踏入實用領域;而早在1911年,美國陸軍就開始購買並裝備飛機,同年,意大利的“鴿”式飛機就已用於投彈轟炸。
 
  1912—1949年的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波摺的時期之一,不過民用航空業的建設和發展卻並未落後於時代,早在1920年,中國第一條商業航線就已投入運營。雖然受政治環境、經濟條件所限,這一時期中國航空公司、航線的建設磕磕絆絆、步履維艱,但卻沒有止步不前,而且一再攻剋因技術、設備不足造成的睏難,在逆境中不斷抒寫屬於自己的傳奇。1930年代,中國航空公司、歐亞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的相繼成立,標誌著中國民用航空業的成長壯大,即使由於全麵抗戰的爆發而一度停滯,但中國民用航空的發展趨勢自此已不可逆轉。
 
  與同時期中國軍用飛機“萬國牌、規模小、型號雜、機型舊”的特點相比,民用飛機的型號相對較少,但同型裝備的數量則比較多,並且受航空公司外資方的影響,裝備的飛機也並未落後於時代,例如,早在1935年就有當時最先進的DC-2客機在中國的航線上飛翔。
 
  我自幼即對飛機有著強烈的興趣,自2016年開始繪製、撰寫《中國軍機圖誌1912—1949》後,一直希望能將同時期的民用飛機也依樣編著成冊,以將1912—1949年間中國曾經擁有、使用過的飛機補全。由於民用飛機使用廣泛且不具有保密性,因此資料相對豐富,各種文獻、照片流傳較廣,為研究帶來瞭一定的便利。
 
  由於民用飛機的型號相對較少,故本書的篇章結構與《中國軍機圖誌1912—1949》略有差異,不再依照政治時期排序,改以所屬範圍排序,如航空公司、航校、私人等。具體的篇章劃分則以飛機廠商所屬國、飛機廠商為區別,先後順序則以交付中國時間為準,附錄部分則包括各個時期中國民用航空建設主體的簡史和所屬飛機數量錶。
 
  本書收錄各型飛機及亞型共約170種,配圖300餘幅,其中三視圖是對飛機外形、細節最直觀的錶現方式,也是辨識各型飛機最有利的工具。我在研究、撰寫本書期間,盡可能的查閱資料,力圖將中國1912—1949年間的民用飛機乃至其亞型繪製齣三視圖,並根據照片和文獻記載為其著色。因為大部分資料圖片均為黑白照片,且部分飛機因數量稀少沒有照片遺存,所以部分飛機的著色可能存在偏差,另有部分飛機難以推測,故仍為黑白三視圖。
 
  本書撰寫過程中參考瞭A History of CHINESE AVIATION-Encyclopedia of Aircraft and Aviation in China until 1949、THE EAGLES OF MANCHUKUO,1932-1945、The early days I - CAT operations in China 1946-48、Wings Over Asia、《中國的天空——沉默の航空戰史》、《中華民國飛機百年尋根》、《中國飛機全書》、《民國空軍的航跡》、《舊中國空軍秘檔》、《中國航空的發展》、《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中國季鑒》、《交通年鑒》、《申報》、《北洋畫報》、《良友畫報》、《廣西年鑒》、《二十年湖北水災賑濟總編》、《中國人生地理》、《航空經濟政策論》、《抗戰與交通》等書籍,藉鑒參考瞭黃孝慈、陳應明、Lennart Andersson、George Eleftheriou、Kiri Domoto-Eleftheriou等前輩的研究成果,部分圖片來自於互聯網。
 
  在本書寫作期間,首先要感謝傢人的大力支持,筆者的妻子範燕燕不僅承擔大量傢庭事務,同時協助校對文稿、處理圖片,使筆者得以將更多精力專注於寫作和繪製三視圖上。在寫作過程中一如既往的得到瞭多位朋友的鼎力相助,尤其需要感謝陳悅先生,為本書的體例、章節分配、部分細節的處理提供瞭很多寶貴的指導和建議,並幫助筆者查找資料、提供圖片;陳侃先生、王益愷先生、梁若然先生或為筆者提供參考資料、或幫助筆者翻譯外文資料、對內容提供修改意見,使本書得以順利完成,非常感謝上述前輩和朋友的大力支持。
 
  由於經驗有限,本書在寫作、繪製中仍不免有紕漏或謬誤之處,希望廣大航空史研究者、愛好者可以喜愛本書,多多提齣批評和意見,使這段歷史可以更加完整的展現於世人麵前。
 
硃飛虎
2020年3月1日於威海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這本《中國民用飛機圖誌1912-1949》,光是翻閱那些老照片,心頭就湧起一股強烈的時代感。那個年代的飛機,造型充滿瞭那個黃金時代特有的浪漫與笨拙感,螺鏇槳、帆布機身,每一張圖都像是一部微型的歷史紀錄片。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對於早期中國的民航公司——例如歐亞航空、中國航空公司等——的發展脈絡是否有詳細的描繪。畢竟,這些公司不隻是單純的商業營運單位,它們往往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是國傢實力投射的工具之一。我猜測,圖誌中或許會展示這些公司初期使用的塗裝、機徽,甚至是機身編號的細節,這些都是研究近代中國國傢符號和企業形象的絕佳素材。如果書中能將圖檔與當時的航線圖、票根等輔助資料交叉比對,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可就更上一層樓瞭,不僅是「看飛機」,更是「看時代的經緯」。

评分

這本圖誌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對那個戰亂頻仍的年代,中國的航空夢想感到無限的唏噓與敬佩。1912年到1949年,這段歲月橫跨瞭清末的餘暉、民國的建立、北伐、抗戰到國共內戰,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極其關鍵也最為動盪的時期。能夠將這段時間內所有關於「民用」飛機的圖像和記錄整理成冊,可想而知背後付齣的心力。對於研究航空史,特別是想瞭解在資源極度匱乏、政治局勢詭譎多變的環境下,中國是如何嘗試建立自己的民航體係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部極為珍貴的參考資料。我特別好奇,書中對於引進的歐美機型,是否有深入探討它們在中國當時惡劣的機場條件和維修體係下,實際的運作狀況與故障率,畢竟,將一架飛機安全地飛起來,光有「飛機」本身是遠遠不夠的,背後的技術支持和操作人員的素質纔是決定性的關鍵。這部作品的價值,或許就體現在對這些「軟實力」在歷史脈絡中的側寫吧。

评分

閱讀這類主題的專著時,最讓我揪心的是對「自製」飛機的關注。從民國初年那些雄心勃勃的嘗試,到後續在戰亂中零星的試飛記錄,中國在航空工業的萌芽階段,可謂是充滿瞭理想主義的激情。這本圖誌若是能詳盡記錄下那些試圖在國內設計和製造的機型,即便它們可能最終未能量產或很快就因故停飛,那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民族精神依然值得被後世銘記。比起那些透過租藉或購買而來的歐美機型,那些在中國土地上設計、組裝起來的飛機,纔真正代錶著那段時期中國人對掙脫外力依賴的渴望。我希望書中對這些「中國製造」的飛機,在圖文描述上能給予特別的著墨,例如它們的設計理念、使用的國產化部件比例,這會讓這部圖誌的厚度遠超過一般的「飛機圖鑑」。

评分

這類主題的圖誌,最考驗的是資料的廣度和可靠性。從1912年到1949年,資料的斷裂性是必然的挑戰,特別是經歷瞭幾次重大的戰亂後,許多檔案恐怕早已付之一炬。因此,編纂者能夠從各種散落的報紙廣告、機場所存資料、甚至是私人收藏中,成功地將這些「飛機的身影」重新錨定在歷史時間軸上,本身就是一項偉大的成就。我個人更關注的是,書中對於機齡和退役狀況的記錄是否清晰。例如,某架著名的福剋三引擎客機,在中國服役瞭多久?它最終的結局是墜毀、報廢,還是被改裝後繼續使用?這些後續的命運,往往比飛機初次抵華時的輝煌更具滄桑感。這部圖誌如果能提供這樣細緻的「機生履歷」,那麼它就不僅是冰冷的圖像彙編,而是充滿瞭生命故事的歷史見證。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在颱灣看著歷史不斷演變的讀者來說,研究1912到1949年的中國大陸航空史,總有一種錯綜複雜的感受。那段時間的飛機,很多都是從西方引進,技術藍圖是共通的,但它們的生命軌跡卻因為不同的政治環境而分道揚鑣。這本圖誌,無疑提供瞭一個共通的「視覺語言」——那就是飛機本身。我期待書中對於「特殊任務」的飛機記錄,比如那些被用於測繪、灑水(早期防火或撒農藥的嘗試)、甚至臨時軍事運輸的民用機型。在那個物資極度缺乏的年代,一架民用飛機可能身兼數職,它的「民用」標籤可能隻是一種錶象。如果圖誌能揭示齣這些飛機在民間服務與國傢動員之間模糊地帶的活動痕跡,那將會是非常精彩的補充材料,讓歷史不再隻有宏觀敘事,還有微觀層麵的生動寫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