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方劑學

圖解方劑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家雄
图书标签:
  • 方剂学
  • 中医
  • 中药
  • 图解
  • 教材
  • 医学
  • 中医方剂
  • 学习
  • 参考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圖解方劑學》以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學、中醫診斷學、中藥學爲基礎,是學習中醫藥處方的入門經典。
  ․透過圖示與表列,提供多元的中醫藥診治觀念,值得為醫者於臨床上處方反覆參酌,據以提升醫療診治功力。
 
  《圖解方劑學》奠基於《醫方集解》、《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各中醫藥經典之藥方內容,闡明方劑之配伍規律,融合現代臨床實用性,醫生可藉此獲取多元處方資訊,進行辨證與辨病,有效提高醫療品質。
 
  自2014年出版《圖解內經》,之後《圖解傷寒論》、《圖解金匱要略》、《圖解溫病學》、《圖解中醫診斷學》、《圖解難經》……,此圖解系列兼顧作學問與教本之效,《圖解方劑學》延續其實用性,除可施之於臨床診治外,確實可因應研究所及中醫師國家考試。
《方剂精要:中医药方剂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中医药方剂学的核心理论、基本原则以及临床应用。我们深知方剂是中医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精髓所在,是中医师安身立命之本。因此,本书力求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为中医药从业者、中医药专业学生及对中医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既具学术深度又贴近临床实践的权威参考书。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内容涵盖方剂学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理论的构建到具体方剂的解析,再到临床应用中的灵活变通,无不力求详尽精确。 第一部分:方剂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 本部分是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基石。我们首先深入探讨了方剂学的概念、历史沿革及其在中医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着重阐述了“方”与“剂”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了方剂的整体观念和配伍思想。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配伍规律: 详细分析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这是中医药方剂的灵魂所在。我们不仅阐述了传统意义上的君药主导、臣药辅佐,还结合现代药理学视角,探讨了配伍中的协同增效、减毒增效、反佐制约等复杂关系。通过大量的实例解析,使读者能够透彻理解为何“一剂药,千般味”,每一味药的加入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方剂的剂量与用法: 剂量学在中医药实践中至关重要。本书探讨了古代剂量与现代剂量的换算与考量,强调了根据患者体质、病程、病情轻重来灵活确定剂量的原则。同时,对汤、丸、散、膏、丹等不同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差异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和分析。 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指导思想: 深入剖析了方剂与证候之间的本质联系。方剂是针对特定证候的“处方”,证候是指导方剂选择的“地图”。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四诊合参形成的“证候”来精准对接相应的经典方剂,避免了“有方无证”或“有证无方”的困境。 第二部分:方剂的分类与核心方剂的精讲 本书严格按照中医药的辨证体系,对数以百计的经典方剂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类和深度解析。分类标准主要依据其所主治的证候属性和方剂的功用特点。 一、解表剂:祛邪外出,开腠理 本部分重点解析了治疗外感病的各类解表方剂。 辛温解表: 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详述了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机制,以及桂枝汤调和营卫、扶正祛邪的精妙之处。深入探讨了麻黄与桂枝在发汗力量和适应证上的显著区别。 辛凉解表: 以银翘散、桑菊饮为例,阐明了辛凉解表适用于卫热壅盛或风温初起之证。重点解析了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药物协同作用,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机制。 兼顾表里: 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分析了其在表寒未解兼有里寒或里饮的情况下,如何做到解表与内治并重。 二、泻下剂:荡涤肠胃,攻下积滞 本节着重于攻下药的应用,强调“急下存阴”的原则。 寒下与热下: 对比大承气汤(热性攻下,针对实热积滞)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组成差异及其在热势轻重上的应用选择。 润下与咸泻: 讨论了济川煎等方剂在治疗阴血亏虚、肠燥便秘时的温和攻下策略。 三、和解剂:调和气血,兼顾表里 和解剂是体现中医药“中正平和”思想的典范。 和解少阳: 以小柴胡汤为核心,详细分析了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等药物如何协同作用于少阳半表半里的病机,特别是柴胡的疏泄、和畅作用。 调和肝脾: 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解析了其通过疏肝解郁、健脾和中的方法,治疗情志失畅、肝气犯胃(脾)的临床应用。 四、清热剂:清泄里热,滋阴存阴 清热泻火与清热燥湿: 对比白虎汤(重在清气分之热)与黄连解毒汤(重在清解三焦湿热)的药味结构和适应证。 清虚热与滋阴清热: 重点阐述了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在治疗阴虚内热、五心烦热时的“顾护阴液”思想。 五、温里剂与回阳剂:祛寒助阳,复脉固脱 温里祛寒: 详述了四逆汤(干姜、附子、炙甘草)的峻猛温里回阳之力,强调其用于亡阳证或里寒极盛的指征。 回阳救逆: 对比四逆汤与理中丸,分析其在寒邪深浅程度上的用药差异。 六、补益剂:扶正固本,气血阴阳并重 本部分内容庞杂而重要,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方。 补气方剂: 从四君子汤(补脾气之本)出发,引申至补中益气汤(提倡升阳举陷)的临床价值。 补血方剂: 重点分析当归补血汤(气血同补,以气生血)与四物汤(养血活血,调经之主方)的配伍奥秘。 阴阳双补: 详细解析了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方剂,辨析熟地、山茱萸、泽泻、山药等药物在滋阴、固涩、渗泄中的平衡关系,以及温补肾阳的策略。 七、固涩剂与安神剂:收敛固摄,宁心安神 固涩药的运用: 讨论了敛汗、涩精、止泻的方剂,如玉屏风散(固表止汗)与金锁固精丸(收敛固涩)。 安神方剂: 区分了重镇安神(如磁朱丸)与养心安神(如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的临床取向。 第三部分:方剂的变通与临床应用思维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罗列经典方剂,更在于引导读者掌握灵活变通的临床思维。 辨证的动态性与方剂的调整: 阐述了疾病在发展过程中,证候会发生“正邪易位”或“兼夹”的变化,要求方剂必须随之调整。例如,在麻黄汤证中,若见咳嗽加重,则需加入杏仁、桔梗等以兼顾肺气;若见口渴,则需加入生石膏等以清热生津。 加减化裁的艺术: 提供了大量临床上常用的加减案例,例如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化裁治疗脾虚湿盛(加茯苓、薏苡仁)或脾虚气滞(加陈皮、砂仁)的思路。 方剂的合方与拆方: 探讨了当病情复杂,单一方剂无法涵盖所有证候时,如何依据“方证相应”原则,审慎地进行合方治疗;以及在病情简化时,如何根据主体证候拆分方剂,以减少冗余药物。 结语 《方剂精要》力求成为一座连接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坚实桥梁。我们坚信,只有深刻理解每一味药在方剂中的特定角色和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使中医药方剂学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学科,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发挥出更大的光和热。本书详尽的理论阐述与丰富的案例分析,定能助益于所有致力于弘扬和实践中医药事业的同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家雄醫師
 
  1951年生,1980年中醫特考及格,現為李家雄中醫診所所長及負責人、臺北市體會總會鐵人三項協會名譽理事長。
 
  經歷: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遼寧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客座教授、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廣播節目主講、日本、新加坡各地巡迴演講中醫、養生操、從臉看病等健康主題。
 
  著作:
  《幸福素女經》、《妙用經穴養生DIY》、《從氣色看病》、《經絡診治》、《關節診治》、《十二種要你命的病》、《從臉看男人女人》、《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圖解金匱要略》、《圖解溫病學》、《圖解中醫診斷學》、《圖解難經》……等超過一百本著作,目前仍每日持續不斷寫作中。

图书目录

第1章|總論
1-1 方劑形成和發展
1-2 方劑與治法
1-3 方劑的組成與配伍
1-4 方劑的加減變化(一)
1-5 方劑的加減變化(二)
1-6 成方之應用及化裁
1-7 服法(一)
1-8 服法(二)
1-9 服法(三)

第2章|解表劑
2-1 辛溫解表劑:麻黃湯
2-2 辛溫解表劑:荊防敗毒散
2-3 辛溫解表劑:九味羌活湯
2-4 辛溫解表劑:桂枝湯
2-5 辛溫解表劑:小青龍湯
2-6 辛溫解表劑:香蘇散
2-7 辛涼解表劑:銀翹散、桑菊飲
2-8 辛涼解表劑:柴胡解肌湯、麻杏石甘湯
2-9 辛涼解表劑:升麻葛根湯
2-10 扶正解表劑:麻黃附子細辛湯
2-11 扶正解表劑:人參敗毒散
2-12 扶正解表劑:參蘇飲
2-13 扶正解表劑:再造散
2-14 扶正解表劑:蔥白七味飲
2-15 扶正解表劑:加減葳蕤湯

第3章|瀉下劑
3-1 瀉下劑概說
3-2 寒下劑:大承氣湯
3-3 寒下劑:小承氣湯
3-4 寒下劑:調胃承氣湯
3-5 寒下劑:大黃牡丹皮湯
3-6 寒下劑:大陷胸湯
3-7 溫下劑:三物備急丸
3-8 溫下劑:大黃附子湯
3-9 潤下劑:麻子仁丸、濟川煎
3-10 逐水劑:十棗湯、舟車丸
3-11 攻補兼施劑:新加黃龍湯、黃龍湯
3-12 攻補兼施劑:增液承氣湯、溫脾湯

第4章|補益劑
4-1 補血劑:歸脾湯
4-2 補血劑:四物湯
4-3 補血劑:當歸補血湯
4-4 補氣劑: 四君子湯
4-5 補氣劑:參苓白朮散
4-6 補氣劑: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
4-7 補氣劑:益氣聰明湯、人參蛤蚧散
4-8 補氣劑:生脈散
4-9 補氣劑:玉屏風散
4-10 補陽劑:腎氣丸、右歸丸
4-11 補陰劑:六味地丸
4-12 補陰劑:左歸丸
4-13 補陰劑:大補陰丸、一貫煎
4-14 補陰劑:補肺阿膠湯
4-15 補陰劑:百合固金湯、益胃湯
4-16 氣血雙補劑:八珍湯、炙甘草湯
4-17 陰陽並補劑:地黃飲子
4-18 陰陽並補劑:龜鹿二仙膠、七寶美髯丹

第5章|清熱劑
5-1 清氣劑: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5-2 清營涼血劑:清營湯
5-3 營涼血劑:犀角地黃湯
5-4 熱解毒劑:黃連解毒湯
5-5 熱解毒劑:普濟消毒飲
5-6 熱解毒劑:龍膽瀉肝湯、五味消毒飲
5-7 熱解毒劑:仙方活命飲、導赤散
5-8 熱解毒劑:左金丸
5-9 清熱解毒劑:瀉青丸
5-10 清熱解毒劑:當歸龍薈丸、瀉白散
5-11 清熱解毒劑:葦莖湯
5-12 清熱解毒劑:清胃散、瀉黃散
5-13 清熱解毒劑:玉女煎、白頭翁湯
5-14 清虛熱劑:青蒿鱉甲湯
5-15 清虛熱劑:秦艽鱉甲散、清骨散

第6章|溫裏劑
6-1 清中祛寒劑:理中丸
6-2 溫中祛寒劑:吳茱萸湯
6-3 溫中祛寒劑:大建中湯
6-4 溫中祛寒劑:小建中湯
6-5 回陽救逆劑:四逆湯
6-6 回陽救逆劑:參附湯
6-7 回陽救逆劑:回陽救急湯、黑錫丹
6-8 溫經散寒劑:當歸四逆湯、黃耆桂枝、五物湯
6-9 溫經散寒劑:陽和湯

第7章|實和解劑
7-1 和解少陽劑:小柴胡湯
7-2 調和肝脾劑:白朮芍藥散
7-3 調和肝脾劑:逍遙散、四逆散
7-4 調和膽胃劑:蒿芩清膽湯、半夏瀉心湯

第8章|固澀劑
8-1 固表止汗劑:牡蠣散、當歸六黃湯
8-2 澀精止遺劑:金鎖固精丸、桑螵蛸散、縮泉丸
8-3 腸固脫劑:桃花湯
8-4 澀腸固脫劑:四神丸、真人養臟湯
8-5 固崩止帶劑:易黃湯
8-6 固崩止帶劑:完帶湯、固沖湯、固經丸

第9章|安神劑
9-1 重鎮安神劑:朱砂安神丸、磁朱丸酸、棗仁湯
9-2 重補養神劑:天王補心丹甘麥、大棗湯

第10章|開竅劑
10-1 涼開劑:安宮牛黃丸
10-2 涼開劑:至寶丹、紫雪丹
10-3 涼開劑:小兒回春丹、蘇合香丸

第11章|理氣劑
11-1 行氣劑: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
11-2 行氣劑:越鞠丸、瓜蔞薤白白酒湯、天台烏藥散
11-3 行氣劑:暖肝煎、橘核丸
11-4 行氣劑:四磨湯、良附丸
11-5 行氣劑:厚朴溫中湯、半夏厚朴湯
11-6 降氣劑:蘇子降氣湯、定喘湯
11-7 降氣劑: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
11-8 降氣劑:旋覆代赭石湯

第12章|理血劑
12-1 活血劑:血府逐瘀湯、丹參飲
12-2 活血劑:鱉甲煎丸、復元活血湯
12-3 活血劑:溫經湯、生化湯
12-4 活血劑:桂枝茯苓丸、桃仁承氣湯
12-5 活血劑:補陽還五湯、十灰散
12-6 活血劑:槐花散、小薊飲子、咳血方
12-7 活血劑:黃土湯

第13章|治風劑
13-1 疏散外風劑:川芎茶調散、大秦艽湯
13-2 疏散外風劑:消風散、小活絡丹
13-3 疏散外風劑:牽正散、玉真散
13-4 平息內風劑: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
13-5 平息內風劑:羚角鉤藤湯、大定風珠

第14章|治燥劑
14-1 輕宣潤燥劑:杏蘇散、桑杏湯、清燥救肺湯
14-2 滋陰潤燥劑:養陰清肺湯、麥門冬湯、增液湯

第15章|祛濕劑
15-1 香化濕劑:平胃散、藿香正氣散
15-2 利水滲濕劑:防己黃耆湯、五苓散
15-3 利水滲濕劑:豬苓湯、五皮散
15-4 祛濕清熱劑:三仁湯、茵陳蒿湯
15-5 祛濕清熱劑:甘露消毒丹、八正散
15-6 祛濕清熱劑:宣痺湯、四妙丸
15-7 祛濕清熱劑:當歸拈痛湯、苓桂朮甘湯
15-8 祛濕清熱劑:真武湯、實脾飲
15-9 祛濕清熱劑:雞鳴散、萆薢分清飲
15-10 風勝濕劑:羌活勝濕湯、獨活寄生湯

第16章|祛痰劑
16-1 燥濕化痰劑:二陳湯、溫膽湯
16-2 燥濕化痰劑:導痰湯、滌痰湯
16-3 燥濕化痰劑:指迷茯苓丸、順氣消食化痰丸
16-4 清化熱痰劑:清金化痰丸、清氣化痰丸
16-5 清化熱痰劑:小陷胸湯、礞石滾痰丸
16-6 清化熱痰劑:消瘰丸、海藻玉壺湯
16-7 溫化寒痰劑:苓甘五味薑辛湯、三子養親湯
16-8 溫化寒痰劑:冷哮丸、瓜蔞貝母散
16-9 治風化痰劑:半夏白朮天麻湯、定癇丸
16-10 治風化痰劑:止嗽散

第17章|祛暑劑
17-1 祛暑清熱劑:清絡飲
17-2 祛暑解表劑:新加香薷飲、香薷飲
17-3 祛暑利濕劑:六一散、桂苓甘露飲
17-4 清暑益氣劑:清暑益氣湯

第18章|消導劑
18-1 消食化滯劑:保和丸、枳實導滯丸
18-2 消食化滯劑:木香檳榔丸、健脾丸
18-3 消食化滯劑:肥兒丸、枳朮丸
18-4 消痞化積劑:枳實消痞丸

第19章|表裏雙解劑
19-1 解表攻裏劑:大柴胡湯
19-2 解表攻裏劑:防風通聖散、葛根黃芩黃連湯
19-3 石膏湯、五積散

第20章|驅蟲劑
20-1 驅蟲劑:烏梅丸
20-2 驅蟲劑:化蟲丸、布袋丸

第21章|涌吐劑
21-1 涌吐劑:瓜蒂散救急稀涎散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5235
  • 叢書系列:圖解系列
  • 規格:平裝 / 440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方劑學》是編輯群:彭主榮、謝慶良總編輯,唐娜櫻主編,游智勝副主編的著作,中國醫藥大學與長庚大學聯合出版。一如《方劑學》原序:「方劑學是基礎與臨床的橋樑,必須懂得如何組方與運用,否則診斷精準,療效差或甚至無效,不能解除病患之疾苦。」深深感動,傳承以續。《圖解方劑學》延續造橋鋪路,組成部分,讀者若能反覆背頌歌訣,以(導讀之二百二十六字訣)穿針組方,引線於臨床上運用,必可強化《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於診治方法及調劑運用,這裡的基礎觀念之自我期許訓練,是臨床上用方前進的基本動力,《圖解方劑學》的架構,深根於《傷寒論》、《金匱要略》與《溫病條辨》,反覆閱讀《圖解方劑學》,更可將之融會貫通於臨床運用。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西元前407-310年;倉公,西元前205-128年):「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病有六不治:(1)驕恣不論於理;(2)輕身重財;(3)衣食不能適;(4)陰陽並藏氣不定;(5)形羸不能服藥;(6)信巫不信醫。有此一者重難治。」醫者父母心,驕恣不論於理,試導之以理與情。輕身重財,導之以情與愛。衣食不能適,循循善誘以生命珍貴。陰陽並藏氣不定,試之以導引按蹻。形羸不能服藥,試之以針灸與導引按蹻。信巫不信醫,試導之以理、情和愛。重難治還是要診治,乃醫生之使命,醫者不可輕言不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在診所幫忙的助理,每天接觸到的病人症狀五花八門,很多時候需要的不是一套死板的標準處方,而是針對個人體質的細微調整。我之前為了快速熟悉藥櫃裡幾百個常用方劑的組成,試過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太理想,總覺得抓不到重點。直到同事推薦了《圖解方劑學》,我才發現原來「看圖」對記憶的幫助這麼大。這本書的編排風格非常注重「對比」和「層次感」。它不會把所有方劑堆在一起,而是會將同源(例如:解表劑類)或功能相近(比如:補氣劑)的方子放在一起比較。這樣一比較,你會非常清楚地看到,為什麼「人參湯」和「理中丸」雖然都是溫補脾胃,但一個偏重益氣,一個偏重散寒止瀉,差異就在於某兩味藥材的取捨。這種並列比較的方式,讓學習的效率瞬間提升了好幾倍,因為大腦更容易在建立關聯和區別中進行知識的固化。而且,它的配圖風格很簡潔,不會過度花俏,重點突出,讓人一看就知道這個方子的「戰略目標」是什麼,非常實用。

评分

最近迷上研究一些比較偏向「內科雜病」的治療思路,結果翻到一本專門講述「脾胃論」的古籍,裡頭提到不少關於升降、收斂、燥濕這些概念,但坦白說,單看那些文言文的描述,總覺得少了點實際操作上的對應感。後來偶然看到朋友在討論《圖解方劑學》,我就去書店找來瞧瞧。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對「劑型變化」的呈現。我們都知道,同樣一個藥方,煎煮出來的湯劑、做成散劑、丸劑,效果會有細微的差別,但傳統教科書通常只會附註一下,不會深入探討。這本書卻很認真地花篇幅去解釋,比如同樣是「逍遙散」,在不同的劑型下,它的藥性如何因為載體(水、酒、蜜)的不同而產生微妙的偏向。雖然它可能沒有非常深入到藥理學的層次去探討,但至少在「臨床應用思維」上提供了很重要的啟發。它讓我意識到,方劑不只是配藥的組合,更是與「如何服用」緊密相關的一套系統。我特別喜歡它用一些比較現代的圖示語言去解構古代醫家的佈局巧思,讓我覺得中醫的智慧傳承並非是僵硬的古董,而是可以與時俱進地被理解和轉譯的。

评分

我對中醫的興趣比較偏向藥材的「藥性」研究,所以對方劑的記憶常常感到頭痛,因為藥材太多,背到後面幾味就開始模糊了。這本書在介紹每一個方劑時,除了基本的組成和主治,它還加入了一個我認為非常創新的「核心藥物功能群」區塊。這個區塊會用簡潔的圖標標示出該方劑中,負責「行氣」、「活血」、「清熱」等主要功能藥材的比例分佈。舉例來說,在看補血湯劑時,它會用不同的顏色深淺來表示當歸、熟地、芍藥這幾味藥在補血方面的權重。這讓我在記憶時,就不再是單純背誦「A+B+C+D」,而是理解成「這個方子是以藥材A為主導,藥材B和C作為輔助強化,藥材D用來制衡藥材A的副作用」的動態平衡。這種「功能權重」的呈現方式,遠比單純的君藥、臣藥劃分要來得更符合現代科學的分析思維,也讓我覺得中醫的配伍邏輯是建立在嚴謹的藥性互動之上,而不是隨意組合。

评分

這本《圖解方劑學》我之前在醫藥大學的圖書館翻過,老實說,它的編排方式真的蠻有意思的。那時候我正在煩惱中藥方劑的記憶問題,尤其是那些看起來很像的方子,常常搞混藥材的比例和君臣佐使的關係。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把每一個經典方劑拆解得非常細緻,不只是把藥材列出來而已,更透過大量的圖示和流程圖,把方劑的組成邏輯視覺化了。舉例來說,對於像「四君子湯」或「八珍湯」這種基礎方,它會用像是建築藍圖一樣的方式,讓你清楚看到哪個藥材是主幹、哪個是輔助,這樣一來,就算不用死記硬背,光看圖就能抓到這個方的核心思想。我記得有一張圖特別讓我印象深刻,那是關於「加減法」的說明,它清楚地標示出在原方基礎上,因為病情變化(比如加重了濕氣或火氣),會在哪幾個藥材上做替換或增減,這個邏輯連結比單純背誦口訣來得更直觀、更符合臨床思考的脈絡。對於初學者或是想把基礎打得更穩固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圖文輔助是很有幫助的,它讓抽象的方劑概念變得具象化,大大降低了入門的門檻。我個人認為,它在「理解」層面做得比市面上很多純文字的方劑學書籍更出色。

评分

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有位教授提到中醫方劑的學習,應該要從「臨床證型」去逆推「方劑選擇」,而不是單純從「方劑」去套用「證型」。當時我就在想,有沒有哪本書可以很好地體現這個概念。後來接觸到《圖解方劑學》,發現它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到位。這本書沒有採用傳統教科書那種「先分臟腑,再列方劑」的線性結構,而是設計了一種「問題導向」的索引系統。雖然它還是涵蓋了所有基礎方劑,但它的編排邏輯更傾向於模擬臨床問診的過程。例如,它不會直接給你一個「清熱劑」的章節,而是會在開頭用流程圖引導你判斷病人是「外感熱證」還是「內傷積熱」,每走一步,圖表就會引導你到對應的方劑群。這種從「現象」到「方劑」的逆向工程學習法,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現代邏輯思維的人來說,接受度非常高。它讓我跳脫了死記硬背的框架,而是真正學會了如何用一套「決策樹」的方式去篩選和運用方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