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厚教授紀念集:慶壽紀念聯璧

蔡仁厚教授紀念集:慶壽紀念聯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仁厚教授紀念集編輯委員會
图书标签:
  • 蔡仁厚
  • 纪念集
  • 学术
  • 史学
  • 文化
  • 联璧
  • 庆寿
  • 中国史
  • 史料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好的,以下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 --- 《翰墨丹青:中国近现代艺术史论集》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填写其他学者的名字,以符合“不包含原书内容”的要求]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个假想的出版社名称,例如:东方文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 [此处可填写一个与原书不同的日期,例如:2023年10月] 定价: [此处可填写一个价格,例如:RMB 128.00] ISBN: [此处可填写一组与原书不同的ISBN号] --- 内容简介 《翰墨丹青:中国近现代艺术史论集》汇集了国内外多位资深艺术史学家和评论家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与精辟分析。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自晚清以来,中国艺术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与自身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剧烈变革、风格演变与理论建构,填补了该领域部分专题研究的空白。全书内容涵盖绘画、书法、雕塑以及艺术教育体系的转型等多个维度,力求提供一个多角度、多视角的学术观察平台。 本书的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风潮之始——晚清至民国初期的艺术转型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艺术在传统与西风交汇处的早期探索。重点探讨了“中西融合”思潮的酝酿与实践。详细分析了以杨守敬、吴昌硕为代表的传统文人画在面临新的审美挑战时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革新路径。特别关注了“金石学”对书画创作的反哺作用,以及对传统笔墨语言的重新阐释。 在美术教育方面,本书深入剖析了苏绣、杭州等地的早期美术学校的建立过程,考察了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如何将西方的素描、解剖学知识系统性地引入国内,并对比了不同学派在初期对艺术“现代性”理解上的差异。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商业艺术和新兴摄影技术对传统肖像画和风俗画领域产生的冲击与互动。 第二部分:学院的建立与风格的竞逐(1920s-1940s)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心之一,聚焦于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力量介入艺术建构的关键阶段。本书详细梳理了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等艺术大师的学术思想与实践,并对其“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徐悲鸿体系的建立,被置于国家救亡图存的宏大叙事之下,分析其对素描基础和人体解剖学的推崇如何塑造了一代美术学子的基本功。同时,本书亦给予刘海粟和上海美专体系足够的关注,探讨他们如何以更自由、更具包容性的姿态,引入野兽派、后印象派等多元元素,强调艺术的个性解放。 本部分还特别设置了对“新艺术运动”在城市文化中的传播机制的研究,探讨了装饰艺术、月份牌在市民阶层中扮演的文化角色,以及这些“通俗艺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精英艺术家的创作取向。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下的艺术语境重塑(1950s-1970s) 本部分致力于剖析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创作如何适应和响应新的社会结构与政治要求。重点分析了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本土化过程。本书通过对当时的官方文件、画报以及重要展览的文献分析,展现了艺术如何被赋予“教育人民、鼓舞士气”的使命。 书中详细考察了“工农兵”题材的绘画风格演变,对比了不同时期(如抗美援朝时期、大跃进时期)的艺术语言如何服务于特定的宣传需求。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在这一时期,那些努力在主流框架下保持传统笔墨独立性的艺术家的工作,例如在国画领域,对“四王”传统与长安画派等流派的梳理与评价的转变。 第四部分:改革的曙光与多元的回归(1980年代至今的先声)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思想解冻与艺术观念的爆发期。重点研究了“星星美展”、“八五新潮”等标志性事件,分析了青年艺术家如何通过吸收西方后现代主义、现象学等思潮,对既有的艺术规范发起挑战。 本书对这一时期抽象表现主义、观念艺术的引入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梳理,探讨了艺术家们对“笔墨本体论”的反思,以及如何将对个人生命体验、城市化进程的关注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同时,也对比了在改革开放初期,传统书画界如何逐步恢复传统学术交流,并在国际舞台上重新确立自身的价值。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不局限于纯粹的绘画史,将艺术史置于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史的框架下考察。 文献扎实: 引用了大量首次被系统性整理和研究的档案资料、私人信札和期刊文本。 平权叙事: 给予了上海、广州、四川等不同地域的艺术中心以应有的关注,避免了“唯北京/中央”的叙事倾向。 《翰墨丹青》是所有从事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艺术教育工作者以及对中国文化转型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参考书。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为理解中国艺术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再迈向当代,提供了一份全面而深刻的指南。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蔡家和■序
照片選集——生平照
——九十慶壽照
——蔡仁厚先生紀念會照
 
第一部  蔡仁厚教授慶壽論文集
 
3梁承武■蔡仁厚教授對當代新儒學的貢獻——以蔡教授的著作爲中心
7關子尹■賀仁厚師兄德英師姊九秩雙壽 己亥暮春吉日
9鄭仁在■蔡仁厚先生《中國哲學史》韓譯後記
13千炳敦■《孔孟荀哲學》在韓國的反響
18陳明彪■從〈儒學的常與變〉簡述馬來西亞中華經典的推行概況
26陸達誠■靈魂有根層
28王鎮華■興尚道,雅惪行,中道風!
35黃漢光■讀蔡老師中國哲學論著一得之見
39楊祖漢■蔡老師在朱子學的研究上給我的啟發
46王慶光■仁厚老師闡揚儒家禮 法思想智慧的印可
50王興國■略評蔡仁厚著《中國哲學史》
55王文瑞■蔡仁厚老師與麗澤
60廖崇斐■蔡仁厚教授與元亨書院
 
三 ▔目  錄
 
四 ▔蔡仁厚教授紀念集
 
66鄧克銘■敬祝蔡老師九十大壽
67蕭宏恩■仁者順天應人厚德載物││醫療情境內的實踐
72鍾彩鈞■儒學與信仰——敬賀蔡仁厚先生九秩華誕
79許忠源■從佛家的角度談「大學」的推廣與「三統並建」的落實
84許忠源■恭讀蔡老師「王陽明龍場悟道之真相」之感悟
89樊克偉■詩聯
90劉蓁鴻、林上河■長風萬里
93台中一中代表■回憶與蔡老師、楊老師相處的點滴
 
第二部  蔡仁厚教授逝世紀念集
 
東海大學蔡仁厚先生紀念會講辭
101王邦雄■向蔡老師致敬話別
106曾昭旭■剛健知止的仁厚先生
110李瑞全■敬悼蔡兄仁厚先生:一生志業在儒統
114林安梧■醇醇仁厚澤,浩浩德英風
123蔡維天■儒者印象
124蔡維音■我父親的任俠之氣與赤子之心
125蔡浩天■謙謙君子
127楊德英■永恆的溫馨
 
《鵝湖》紀念專刊
135楊德英■唯吾德馨的蔡仁厚先生
138李瑞全■仁者風長,厚德載物:痛悼吾兄仁厚先生
 
143楊祖漢■家國時代與歷史文化││敬悼蔡仁厚老師
145陳榮灼■「君子曰終」│敬悼蔡仁厚教授
147鄺錦倫■仁心厚學
148翟志成■新儒學的見證者蔡仁厚先生
153林安梧■深仁厚澤:敬悼蔡師仁厚先生,虔誠祝禱中華文運
166賴賢宗■追憶蔡仁厚教授
168王鎮華■興 尚道,雅 惪行,中道 風!
170蔡家和■懷念仁者蔡仁厚老師
172黃麗娟■治學篤實、為人寬厚│緬懷 蔡教授仁厚先生
175王采淇■真學問,真生命
177賴柯助■追憶蔡老師仁厚先生
179廖崇斐■蔡仁厚先生在元亨書院
182林秀茂■憶蔡仁厚教授
184梁承武■追憶蔡仁厚先生
187金周昌■深痛仙逝蔡仁厚先生
189黃甲淵■懷念恩師蔡仁厚先生
191金基柱■追念吾師蔡仁厚教授
193千炳敦■懷念我的恩師蔡仁厚教授
195郭齊勇■懷念蔡仁厚先生
198王興國■追懷蔡仁厚先生
209彭國翔■仁心爭剝複  厚德育薪傳
216吳  光■唁  函
217王巧生■悼念蔡仁厚先生
 
五 ▔目  錄
 
六 ▔蔡仁厚教授紀念集
 
220張晚林■獎掖後學,德音宛在
221郭  坦■蔡仁厚先生論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生命特色
223王新春■蔡師仁厚教授千古
224韓  星■挽蔡仁厚先生
225高柏園■對三統說的理解與反省
231王  菡■遊於藝——紀念蔡仁厚老師
240龔開喻■拜謁蔡仁厚先生小記
246孔令宜■蔡仁厚先生肫肫其仁的學術慧命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547437
  • 規格:平裝 / 286頁 / 20.6 x 25 x 1.7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蔡仁厚老師離開我們已近兩年了,對他很是思念,這兩年多時間,歷經了九十壽慶的舉行,逝世紀念會的舉辦,鵝湖月刊社的專刊悼念,及現在的紀念集的刊行,其中所收的文章,大致是以當時九十壽慶的祝壽文,及月刊專刊悼念文為主。主要是東海哲學系與鵝湖月刊社承辦。由於事情繁多,在東海有兩個大評鑑,及國際會議等事的影響,進度落後了。期間,另一位當代新儒家成員,也於二○二○年去世,新儒家之花果飄零,令人唏噓。在鵝湖方面,也感謝魏美瑗執編的編輯,及賴柯助主編於悼念專刊的用心。期中出力尤多者,除了主編、楊祖漢老師外,以周博裕執行長特別辛苦,在編輯期間,還發生重大病況,所幸在療養後,恢復正常。
 
  當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開其緒,單傳到港台,牟宗三先生以精神領袖之姿,引領鵝湖,做出文化的傳承之貢獻;其大弟子,蔡仁厚老師,一生守其精神,在中國文化之基礎上,加上三統並建,以學統、道統、政統,為國族與文化未來立其百年大計,返本開新。蔡老師的一生,可謂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為人極之標竿,以生命做學問,為人處事間,感人無數,吾無法道盡其光風霽月之風範,只能為序以記其萬億分之一,而希望其精神事業能永存。
 
鵝湖月刊社社長  蔡家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對於這種集結了眾多學者心血的紀念性著作,我通常會抱持著一種「朝聖」的心態去對待。它代表了一個學術世代的集體記憶。這套《慶壽紀念聯璧》的出版,勢必會在學術圈引起一陣討論,大家都會想知道哪些重量級的人物參與了這次的祝壽與撰稿。從書的編排方式來看,我推測內容的編排邏輯,可能不是完全依據學科分類,而是按照某種時間軸或影響力層級來組織的。我特別關注那些不太常在公開場合發表的學者所貢獻的文章,因為這些文章往往最能展現出對蔡教授最私密、最深刻的學術連結。總之,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文獻,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臺灣學術界過去幾十年的風貌與情誼。

评分

翻開這本《慶壽紀念聯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莊嚴肅穆的氣氛,這並非指內容枯燥,而是指它所承載的重量感。這類紀念文集,往往是各領域菁英共同的致敬,因此內容的廣度與深度都是經得起考驗的。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這次的文集收錄了多少與臺灣在地知識體系相關的研究?畢竟蔡教授的學術影響力不限於象牙塔內,他的觀點對於理解本土社會的文化結構與價值觀的演變,想必有著關鍵性的啟發。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保存了蔡教授及其友儕的學術成就,更在於它提供了一條線索,讓後來的學子可以追溯臺灣學術發展的源頭活水。我猜測裡面應該會有不少關於文獻考證、思想史梳理的長篇大論,這些內容需要仔細推敲,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精髓。

评分

這本慶壽紀念集的厚度與份量,光是用手掂量就能感受到其分量——這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學術積澱的重量。在台灣,出版這樣的書,通常意味著出版方對這位教授的學術地位有著極高的評價與推崇。我個人希望,書中能收錄一些關於臺灣早期學術發展史的珍貴材料,例如早期的學術書信往返、未公開的研討會記錄等。這類一手資料,對於後來的研究者,尤其是在進行口述歷史或思想傳承研究時,是無價之寶。畢竟,紀念集的目的不只是「紀念」,更是為了「傳承」與「啟發」。我會仔細尋找那些看似枝微末節,實則蘊含深層學術意圖的篇章,因為大師的氣魄,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地方。

评分

光是看書名中的「聯璧」二字,就知道這套書在結構上必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寓意著美玉的完美結合。這讓我聯想到,這種紀念集往往是不同學派、不同世代學者觀點交匯的平台。我非常期待看到不同領域的專家如何從各自的視角,來論述他們對蔡教授學術精神的理解與傳承。或許會有幾篇是針對特定理論的深度批判與補充,這對我這種時常在不同學術邊界遊走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享受。這種跨領域的對話,往往能激發出新的火花,突破傳統學科的藩籬。而且,我預期在後綴部分,應該會有許多溫馨的側寫文字,描寫教授在課堂上、在田野中不為人知的軼事,這些小故事,往往比冰冷的理論更能體現一位大師的人格魅力。

评分

這本蔡仁厚教授的紀念集,光是書名《慶壽紀念聯璧》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濃厚的敬意與隆重感。身為一個長久以來關注臺灣學術發展的讀者,對於蔡教授這樣德高望重的學者,他的紀念著作自然是書櫃裡不可或缺的一本。雖然我還沒深入細讀內文,但從書籍的裝幀和排版上,就能感受到這套書在編輯上的用心良苦。通常這種紀念文集,內容涵蓋的面向會非常廣泛,不僅僅是學術論文的匯集,更可能包含許多前輩、同儕對蔡教授的懷念與回憶,甚至會有他早期未曾發表的珍貴手稿。我期待能在其中找到一些關於臺灣傳統文化或特定學科領域的深刻見解,那種歷經數十年學術磨礪後沉澱下來的智慧結晶,是現今浮躁的學術環境中難得一見的寶藏。這樣的書,不是用來看熱鬧的,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品的,每一頁都可能藏著一個時代的縮影與學術思想的脈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