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的方式: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颱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旁觀的方式: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颱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正翔
圖書標籤:
  • 攝影理論
  • 文化研究
  • 視覺文化
  • 自拍
  • 手機攝影
  • Instagram
  • 班雅明
  • 桑塔格
  • 颱灣攝影
  • 斜槓青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沒有在拍照的時候,我身處在人群之中,
看見瞭他們眼中#不是老街 #也不是景點的颱北

硃宥勳│作傢
何經泰│攝影傢
林君燁│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共同主持人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阿潑│文字工作者
紀金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張亦絢│作傢
黃亞紀│亞紀畫廊創辦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黃崇凱│小說傢
黃麗群│《新活水》總編輯
溫若涵│《BIOS monthly》總編輯
廖偉棠│詩人、攝影師、評論傢
鄧九雲│演員/作傢
鄭弘敬│攝影師
鍾宜傑│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係 助理教授
顧玉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 助理教授
──一緻推薦

做為一名攝影師貌似浪漫,彷彿時時都與生活中美好的那一麵為伍,能捕捉到一般人所不能見的世界。

然而在這影像環繞、美照充斥的時代,做為一名攝影師也代錶要交齣客戶滿意的照片,就必須永遠在主流所謂的「好照片」及自身主觀的感性間奮力一搏,在銳利畫素、修圖app、橡膠玩偶似的皮膚中,要不趨於麻木,要不就獻身努力去迎閤各種攝影類型對一張好照片的要求。

本書為颱灣攝影師汪正翔,繼《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颱灣風景》後,又一本以攝影師之眼觀察颱灣攝影文化熱熱鬧鬧又奇異的各種現象,思考影像如何改變現代人的行為與思維,也分析颱灣社會如何定義什麼是「美」──

自拍的盛行,如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旅遊模式?

從明星小卡、無名小站到IG,
我們對「美照」的想像有什麼改變?


如果小學生也能拍攝齣百萬畫素的昆蟲照片,
攝影師跟一根隻會按快門的手指又有什麼不同?


一場在網路上看似歡樂的典禮,會不會隻是攝影師很會主持活動?

作者同時也以肉身搏鬥,穿梭於公關活動、記者會、婚禮攝影各式需要「攝影大哥」的活動現場。一邊思考構圖、卡位、光線與視角,一邊還要負責控製活動現場的秩序、擺位,一切行禮如儀,隻為用影像印證一場活動的美好。

看一名攝影師/藝術創作者如何在傳統攝影與數位影像的交界,在社會大眾對「美」的既定印象與創作自主之間,保有思考的可能及感性的靈光,以文字及影像記錄下那些繽紛多元、眾聲喧嘩的颱灣風景。

本書特色──

●草根版《東京漂流》
●颱灣數位時代攝影文化點評

國內讚譽──

◎《旁觀的方式》不隻是一本自由攝影師的當代浮生錄,此書是一頂霍格華茲的分類帽,以略顯怪誕的歌聲吟唱、碎念、解析,逐一掃描我們的時代裡,各種由影像衍生齣的,光怪陸離的行為與現象。每日起床滑開手機,影像分秒交叉繁殖,一張照片的意義日漸稀薄,如何觀看、如何思考、如何自我解嘲——腦袋清空,戴上這頂《旁觀的方式》分類帽。
──林君燁│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共同主持人

◎說起攝影傢、評論者汪正翔,他還有個祕密身分,就是颱灣視覺藝術界 的「蜘蛛人」彼得帕剋──不知道的人,可能誤會他隻是普通攝影大哥(外觀酷似被火車輕輕擦撞的彭於晏),然而在那些用單眼相機去捕捉「實在」 的夜晚,這位自由攝影師,就變身為又編織又解構概念迷宮的圖像哲學傢, 而且,講話還很好笑!

《旁觀的方式》是一本充滿思想史趣味的攝影文集,是人類製造齣影像? 還是影像決定瞭文明樣貌?攝影是窺淫般消費弱勢?還是獵奇地再現少數? 如果我們拿起相機,就自信可以「留住」真實或瞬間,這種情感恐怕是邪惡「現代攝影」統治地球的黑暗陰謀。要如何在從事攝影藝術的同時,能夠免疫思想貧弱?絕不唬爛,本書可謂「腦洞式攝影」最佳讀本!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的一位前輩跟我說,高手的境界是可以將哲學悄無聲息地化於生活的每一寸肌膚之中,直到你的所見、所思、所言無一不是哲學。

那個時候的我,根本聽不進去。在我還是學生的那個時代,追求的是另一種哲學,也就是做為學術體製的哲學。那時,我們追逐的是一種思想菁英的形象,我們自傲於自己說著俗人聽不懂的語言,在想像裡,那種桀驁的姿態是漫漫長夜裡遙遠天際中的一顆寒星,獨自璀璨。

直到我畢業後走進瞭社會,成瞭一名哲學教授,纔知道,生活纔是最艱難的試煉。

當學術氛圍的結界在生活世界裡被剝得一乾二淨,你纔發現,別人不會等你擺開陣仗大談理論,相反的,會以委婉而不失禮的方式盡速全身而退。 課堂裡情形也一樣。

尷尬的局麵有點像是一個想當俠士而跑去鑽研潛修武功的孩子,一齣山門,纔發現外麵的世界其實並不存在江湖。

一切都被打迴原形,最終你遭遇的還是生活。

我們的生活裡有很多的專業,哲學也好,攝影也好,都隻是韆百種專業的其中之一。別人不會因為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傢,就非得停下來聽你說說你對世界的看法,除非,你是個有意思的人。除非,從你的視角看齣去,原先平淡無奇的世界開始變得有趣深邃。

閱讀《旁觀的方式》給我感覺汪正翔就是那種大隱隱於市的高手。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眼看他好像隻是聊聊手機攝影和私攝影的微妙區 別,可其實他早已不動聲色地將拉岡的鏡象理論化於其中。你讀他輕描淡寫地聊著手機攝影的潤飾功能和美圖秀秀軟體,可是筆鋒一轉,他其實已經將布希亞的擬象概念分析布置其中。你聽他談外拍文化,靈光一現,隨即已經調度上桑塔格對於觀看與權力關係的犀利見解。

當齣版社將原稿寄給我時,我原先以為自己閱讀的是攝影,可是除瞭攝影,其實更多的觸動來自於哲學,來自於生活,來自於汪正翔巧妙地揉閤這一切。

我自己天天的日常就是講授哲學,唯有深受其苦,纔會知道能做到這些會有多難。隻有那種理論思想早已化作內力,因此齣手可以完全不拘泥於招 式、套路的人纔能做到這種看似雲淡風輕卻又韻味跌宕的境界。

汪正翔曾對我說,自己是一個哲學係的逃兵,現在充其量隻能算是一個哲學發燒友。在反覆閱讀《旁觀的方式》過後,我想,我是再也不會相信他這個說法,下次在他麵前講哲學一定要小心,免得被他看齣什麼破綻、一招斃命。

「我就是棲身在這個環境的人,隻是想說齣我看到的世界。」

汪正翔的新書《旁觀的方式》就以這樣平淡質樸的方式開場,然而,我覺得他看齣去的風景真的不一樣,很不一樣。

那看似簡單、看似清爽的一切,實則內蘊深邃。
──紀金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汪正翔除瞭會寫,也很敢寫。在這本偽裝成自白體的對話錄中,有散文最根本的真情流露,評論最有趣的一針見血,見聞錄最珍貴的險中求勝。或許,我們正迎接一個攝影與當代藝術的藤森照信的到來吧!雖然某種「攝影者的歷史反身性」是他的強項,但我覺得閱讀這本書的體驗,也像「跟著聰明人聰明,跟著好玩的人好玩」,而有什麼比這更美的嗎?關於藝術倫理、颱灣性或階級敏感度,《旁觀的方式》都讓我想到八爪章魚,絕不僵化與教條,總是非常靈動、有力與多嚮度。
──張亦絢│作傢

◎超級好看的攝影論,因為汪大不隻是評論傢、觀察傢、社會學傢,更從藝術傢的靈魂,寫齣帶著情感的攝影思考──他使攝影更迷人瞭。
──黃亞紀│亞紀畫廊創辦人

◎在每個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當攝影,和在每個人都是寫作者的時代當編輯,誰比較廢?我想我愛看汪正翔的廢文,他思考圖像爆炸時代裡身為攝影的意義,有時也像我被問到寫字能當飯吃嗎?我們以為自己朝著靈光走去,卻成為瞭一個作業員。

可悲的是,這也是我們僅擁有的。會不斷思索書裡的這些問題,意念也很簡單:想拍一張很好的照片。想寫一篇很好的文章。但當「好」的定義逐漸遠離人的本質,人該如何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例如不完美,例如獨一無二。

如果未來人們可以心電感應,不需文字傳達意念,不需圖像呈現畫麵,我希望那時的博物館裡還有一本《旁觀的方式》,這記錄瞭我們最後的掙紮。

末代武士改拿相機,那就是攝影大哥。
──溫若涵 │《BIOS monthly》總編輯

◎汪正翔的文字讓我們驚覺藝術傢的理性也可以成為他們的創造,他常常給藝術和藝術圈袪魅,三言兩語戳破皇帝的新衣,犀利如同他攝影中不知從何而來的光。
──廖偉棠│詩人、攝影師、評論傢

◎我喜歡給正翔拍照,因為他鏡頭底下的我最像自己。讀他的攝影文章, 總是奇妙地給我許多創作的靈感,可以關於文學關於電影。或許因為攝影的凝結,打破瞭約定俗成的「時間」,又或許正翔的存在(如同他的視覺),在模糊的曖昧裡透見我們忽略的那些最純粹的事物。
──鄧九雲│演員/作傢

◎大部分的人喜歡把看似複雜的事情簡化成白話,甚至歸納分類。

而汪正翔卻是擅長讓事情擴展開來,讓它們肆意膨大,最後再撿一些漂浮在空中的塵埃來討論。

因此我跟汪的討論永遠不會到達目的地,不過我們卻都在過程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想法。
──鄭弘敬│攝影師

◎如同曾經爭論一時的現代與後現代議題,數位攝影究竟與底片攝影是不是同一件事,在這世代交替的節骨眼,也成為爭論的顯學。在生活逐漸被數位化全麵覆蓋的當代,我們既想擺脫傳統以證成現在與過去的不同,卻又不願徹底與傳統切斷以解釋自己來自於何方。這是當代人的矛盾與含混,是 我們與過去的自我所存在的曖昧關係。汪正翔透過瞭多年的實務經驗與深刻的經典閱讀,為這個議題提齣瞭深刻卻不燒腦的反思;他既說明瞭攝影是什麼,也說明瞭攝影不是什麼;他說明瞭當代攝影活動的社會性,也道齣瞭這項技術或藝術在當代的文化與政治性。
──鍾宜傑│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係 助理教授

◎敘事有詩意,議論有機鋒,有獨到的勞動視角與批判視野,這一係列有主題的、富知識含量的抒情筆記,緊扣當下的颱灣社會現實,既在地,又及時。汪正翔充滿好奇,聯想不斷,既往內挖掘,也嚮外展延:他帶著睏惑, 不做定義,使明確的評論顯得可疑;他自我挖苦,從外部視角檢視自身的攝 影專業,同時也以內部考查評估擺盪在藝術與技術之間的攝影角色,對創作 與現成指涉的質疑,拋齣未解的謎團,邀請讀者共同思索。
──顧玉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 助理教授
好的,以下是一份針對您提供的書名和作者背景,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具體主題(班雅明、桑塔格、自拍、手機攝影、IG等)的圖書簡介,旨在展現一種獨立的、關於圖像與觀察的哲學思辨。 --- 《迷失的凝視:在光影的邊界地帶》 一個關於觀看、時間與存在狀態的深度探索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攝影技法指南,也非對特定媒體潮流的批判。它是一次對“觀看行為”本身的哲學溯源與現象學考察。我們生活的時代,信息洪流以光速衝刷著每一個瞬間,圖像的生産與消費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飽和狀態。然而,在這種過載的視覺經驗中,我們是否真正“看見”瞭?抑或是僅僅被光綫與像素的錶象所捕獲,成為被動的信息接收者? 《迷失的凝視》試圖在當代日常的碎片化敘事中,錨定一種古老而迫切的提問:何謂“在場”的觀看?作者以一種遊走於社會學觀察、曆史考古學路徑與個人記憶殘片的獨特視角,展開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全書結構鬆散卻邏輯嚴密,如同穿梭於一座被遺忘的城市廢墟,每一章都是一次對特定“凝視場域”的深入挖掘。 第一部:消逝的景觀與記憶的殘骸 本部分著重探討早期圖像技術,如濕版攝影、幻燈片乃至更早的蝕刻版畫,在構建集體記憶方麵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考察瞭十九世紀末期,城市化進程對人與環境關係造成的根本性斷裂。麵對機械復製時代的開端,藝術與現實的界限是如何被重新定義的? 我們討論瞭“風景”這一概念的脆弱性。在工業革命的鐵錘下,那些曾被視為永恒的自然奇觀,如何迅速轉變為可被量化的旅遊資源?書中通過對早期旅行指南和遺址記錄的細緻比對,揭示瞭“被觀看的”與“真實經曆的”之間的鴻溝。此處,凝視不再是主動的捕捉,而是一種對已逝去之物的徒勞搜尋。重點分析瞭“靈光”(Aura)概念在麵對批量化生産時,如何從物質實體中剝離,轉而依附於敘事結構。 第二部:時間錯位與觀看的倫理 此部分將焦點轉嚮時間性在視覺媒介中的扭麯。我們如何通過靜態圖像來體驗時間的流逝?作者引入瞭“延遲的瞬間”這一概念,探討瞭在即時通訊盛行的背景下,我們對“等待”和“沉思”的感官能力如何退化。 倫理學的探討在此處占據核心位置:當圖像的生産變得廉價且無門檻時,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之間的權力關係發生瞭何種微妙的變化?我們是否因過於容易獲得圖像,而喪失瞭對圖像背後人物尊嚴的尊重?書中細緻剖析瞭“偷窺”與“揭示”的界限,並援引瞭早期人類學影像的案例,反思攝影師的“異域凝視”在無意中如何固化瞭偏見與刻闆印象。這是一場對視覺倫理的嚴肅追問,旨在喚醒觀者對自己判斷力的責任感。 第三部:主體性的重構:光影中的自我肖像 最後一部分超越瞭外部世界的觀察,深入到主體對自身存在的確認。作者摒棄瞭對傳統自拍或身份政治的討論,轉而關注更深層的“自我編碼”過程。我們如何通過對自身形象的審視、編輯和呈現,來建構一個連貫的自我敘事? 書中詳細分析瞭鏡子、窗戶以及任何反射物在心理學意義上的作用。這些反射的界麵不僅是我們觀察世界的媒介,也是我們與自身進行對話的場所。通過對藝術史中“拿著畫筆的藝術傢”與“手持反光物體的個體”的對比,本書勾勒齣個體如何在不斷的自我投射中,試圖抓住一個稍縱即逝的“真實自我”。最終,本書提齣一個略帶悲觀的結論:我們對完美影像的永恒追逐,或許正是我們深陷於“迷失”狀態的最有力證明。 核心價值: 《迷失的凝視》提供瞭一種慢速閱讀的體驗。它要求讀者暫停對最新技術和潮流的追逐,轉而重拾一種審慎、遲疑且充滿曆史縱深的“觀察的耐心”。本書適閤所有對視覺文化、哲學、社會變遷及其對個體意識影響深感興趣的讀者,它不僅是關於“如何看”的思辨,更是關於“為何看”的深刻探問。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正翔
颱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創作碩士(肄業),接案維生,也從事攝影評論與創作。著有《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颱灣風景》、閤著《認同的例外:他們的飛行紀事》、《攝影泡沫紅茶》。目前看得見,會按快門。

相關著作:《旁觀的方式【限量簽名版】: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颱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圖書目錄



一個發瞭那麼多廢文的攝影師,的寂寞難耐 陳亭聿(文字工作者、《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作者)
我看到的世界

輯一:當我(不)在現場
永不泛黃的記憶
齣門以前,旅遊就已經完成
當我做為攝影師,參加一百場活動
美照小史:從明星小卡到無名小站到網站評測到IG到
有瞭iPhone與修圖app,我們還需要攝影師嗎?
大傢關心記者會,我隻聽到攝影大哥開罵
做為一種補償心態的外拍文化

輯二:那些(不)美麗的風景
要拍一張好看的照片,還是單純講一個故事
攝影比賽要比什麼?怎麼比?
在城市中尋找奇觀
如何拍攝一個人
凝聚一種時間
拍攝受難
郭婞淳的兩種照片
如何在影像中呈現「亞洲」
怪異的女攝影師、大師一般的男攝影師

輯三:如何(不)被影像馴服
看不見的城市:劇照師筆記
每一張藝術品照片背後都有一位展場攝影
參加藝術比賽紀實
當人們有一百張臉
華國美學
複製畫,複製的中產階級生活

我喜歡走在路上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50799
  • 叢書係列:藝術叢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9 x 13 x 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圖書試讀

一個發瞭那麼多廢文的攝影師,的寂寞難耐 

文/陳亭聿(文字工作者、《妖姬.特務.梅花鹿》作者) 

要為正翔的書寫一篇側記啊,這件事情特別的難,何以難呢?每次一起齣去訪問,他總是在我身後拍照。我是阻隔他和受訪對象,要繞道的,最好越過的,比前景還之前的景。 

在訪問時刻,我嚮來是一麵刻意忽略他,也求受訪對象淡忘他,好和受訪者進入某種神祕的兩人世界;另一方麵,我則是毫無意圖地掩護他,讓他順利於照相機背後隱遁自己,以冗長訪問拖遲,無意間剛好換取對他而言,恐怕仍顯得短暫的構圖時間。說好聽是這樣的:我為他掙得按快門機會,撩動對方情緒讓畫麵有譜。但最好的時候,我們兩相忘於彼此。所以說寫攝影師側記的難,是他們始終專業地位在你的視野之外。在那些時刻,我不知道,也不該知道,拍照是什麼樣的形象輪廓,如何的邏輯理路。當然,也未有能耐分神留意,岔心覺察,這位身後的攝影者既想隱沒自己,又怕隱沒自己的種種身分焦慮。 不過,正翔不是那種取得畫麵後,便跟你一拍兩散的攝影師,也並非他老愛調侃自己的,那種好像無時不刻氣噗噗地請你「藉過」的攝影大哥(事實是我從未知覺到正翔是一位攝影大哥)。隻是忘記從哪一次開始的後來,訪問結束,正翔會請我拿著他小小的打光器具從他後方、側身探照受訪者,請我權充他的打光師(從他輕輕交付的動作手勢,便知他無意濫用職權,卻更像在忙亂中不忘遞給夥伴以微幅的信任與親暱)。 

我終於得到機會,看正翔施展他的隔玻璃,或藉縫隙偷光雲雲,他所謂找無門路時還能使齣必殺的「大絕」、「大法」。我遁後打亮,以及打量,攝影師腦內可能的運轉軌跡,並且詫異於,他如何在我對文章尚未有一點頭緒時,已能從容凝鍊與落定對象的氣神於一紙。 

又忘記是哪一次,他也請過我擔任光替,事先讓他試試現場亮暗光影,從而叫我體察受訪者暴露在鏡頭下的種種羞赧和赤裸。正翔以許多有趣的移形換位,鬆動瞭嚮來固定的,受訪者—訪問者—攝影師三點一線的相對關係。從這些時刻,他開始悄悄地挪動至我的前景。一如臉書上,一如此書裡, 他總是會用他的方式,讓人開始正視,所謂攝影。 

——

所謂攝影,或者所謂攝影師,在人手一機,人盡可拍的年代,還有誰沒些身分地位,膽敢妄談所謂攝影?或因如此,訪問過為數不多的攝影師,有的確實帶著我或不能全然明白的精神焦慮,他們往往愈急著要說明,說法常常是:「要知道這是從我開始係列性拍攝的。」筆記:前無古人。「你看這張,沒有其他人曉得要這麼拍的。」筆記:後亦無來者。「你看過我的那本沒有? 居然沒有。」筆記:還差一本沒看。 

後來依稀感覺有的攝影師不談攝影,談的都是在人盡可拍的年代之前 「我早做過」、「你別忘瞭」雲雲。至於正翔,從認識他以來,我感覺他的攝影與藝術傢身分焦慮也異常濃厚,從他臉書上大量的「廢文」創作,便可見他釋壓緩解的大小動作頻頻。我不懂這種焦慮何來,因此便開口問瞭,欸,你為什麼那麼愛發文啊? 「不知道,好像已經是慣性瞭,身體和頭腦有東西需要排齣來。」那為什麼你要做這樣的人設(愛開玩笑)?「一方麵是社交平颱性質是這樣,談得很嚴肅沒人看啊。」不過正翔的深層焦慮,似乎不真正在自己是否被當作攝影大哥,在現場又被遺忘或反過頭被教該怎麼拍,你知不知道颱灣攝影我也榜上有名,亦或者四十歲男人中年危機一類而已。 

老是不懂,直到後來。又或可說真的直到看瞭這本書整理集結的文章,我纔慢慢懂得此二種攝影師焦慮的差異。正翔的焦慮更準確來說,應該是:我們怎麼再也不,或愈來愈少有人再這樣,既嚴肅(但也搞笑地)一起談談,所謂創作,所謂攝影。 

我遂明白,身為一個攝影師,一個發瞭那麼多廢文的攝影師,自然有一個攝影師,一個發瞭廢文的攝影師的寂寞難耐。 

——

這就說到我們輕微熟絡起來,幾乎是從每次訪問末瞭,一同乘車至捷運站、高鐵的時刻開始。比方說,在計程車上坐在彼此身側,正翔會朝自己不設防地拋丟一些問題過來,像是他想換成做訪問的試試看似的。有時候與工作有關,「你聽到他/她剛剛那樣講,感覺怎麼樣?」「你不覺得他講話很好笑嗎?」大部分時候與工作無關,「你喜歡看什麼小說?」「欸欸,那你看瞭他齣的那本小說瞭嗎?」或者是,「你們有看《愛的迫降》嗎?」

也有幾次從正翔的展覽或聚餐離開,或是一同參加工作坊後去買午餐,他小快步追上來,「欸,我最近在想,如果人記得很清楚,會不會其實隻是記得瞭一個目錄,卻無法真的迴去?」「欸你覺得非虛構寫作是什麼?我最近在想攝影的非虛構跟文字的非虛構有何不同。」 與正翔的談天時光,多關於他最近在想的問題,不僅於此,好玩的是, 他也好奇你怎麼想這個問題。對我來說,那些時刻是日漸產業化、專業化、世俗化的世界裡所寡少的時刻,成為日後讓我反覆琢磨,進入有意思辯證遊戲的觸媒與邀請。 

雖然,免不瞭有時覺得正翔都幾歲瞭,怎麼老帶著念藝術史時所熟習,好像藝術傢必備,但或於當今藝術傢也有些過時的,對主流世界或既有現成觀念的挑釁(當然有時候反過來肯定商業性也是某種反思高度或反叛的極緻體現)。若沒事有人在忙亂之餘扯著你聊攝影,談創作,說觀念,也難免覺得此人吃飽太閒。可我雖不曾正麵對他承認,實際卻暗暗珍惜,覺得與他相處,有種即使已在藝文產業工作,仍和人聊天多在工作或現實框範內打轉不同的,能讓車的後座,散步同走的一段,充滿罕聞難覓的清新。
 
——

麵對正翔的發問,我有的時候會忽然產生「好多想法終於有人能言說」的興奮,並因此頭腦轉個數日數月不停;有時摸不透他問這個想幹嘛,隨便膝跳式應兩句敷衍瞭事,便覷見他有點失望或果真多數人皆如此的神情;有時當下愣住無法現場應聲,事後或丟messenger,或以剛好在寫的文章裡,鬍亂夾帶一些也不算是認真整理過的想法,頗慢半拍或揮空拳式地隔空喊話;又或者也有換我拿疑惑去煩他,但當下他似乎未能答好答滿的時候。
 
不知是否我多心,偶爾我好像也會在正翔的臉書、雜誌文章或網路專欄裡,猛然見到他對某個曾互相刺激的論題,以文章做齣更長串且完整的迴答與思索。譬如我曾經歷一次令我挫敗的訪問,當時正翔也在場,自尊打擊之後情緒高張的我,不小心就把不能直接對受訪對象問的問題,通通轉移與拋砸到他身上,開地圖炮似地霹哩啪拉質問:為什麼那些知名導演,或攝影大師,或是有現代主義傾嚮的創作者,都長那個樣子? 

或許是這類訪問的刺激,又或者是長久以來在藝術領域,或生活中碰見一些人事物常有種莫名的教育姿態,常讓我費解到底其優越感何來?很長時間裡,我對始終自帶高度的人,或假客觀距離的評論姿態很是反感。外加時 逢公投加大選等颱灣政情激昂而我亦然,一反淡然常態認為坐壁上觀者不可理喻而恕難認同,彼時對創作探索未知或入世或接地氣與否,我展開其實拙劣且陳腔的,輕微的攻防姿態。而多數攝影師置身事外的抽離姿態,未納入自己於景框的位置,加上正翔更有評論者的身分,又頻繁在社交平颱上發言的慣性,剛好處於易挑起我敏感神經的位置。我把臉書關瞭,交際量裁減瞭,加上後來轉做更多口述歷史或研究工作,雜誌採訪數量下降,一路退到淡水住處,又逢疫情三級警戒開啟,遂名正言順與這紛擾世界、可畏人言隔著社交安全距離,跟正翔之間的聯繫也就跟著斷瞭。然而,在沒和正翔閤作,也隻字未能交談,更無讀看他臉書廢文的這段日子,我卻在網路平颱上偶然看到正翔談《薩爾加多的凝視》這部電影的文章,主題是「為何攝影大師都是那個樣?」我熊熊想起當時那篇讓我尊嚴挫傷的專訪,以及夾帶情緒的文章刊齣後,有另一位資深攝影師為受訪者説話,指責為文者像一位怨婦,咒罵作者不懂訪問倫理,那時正是被我無辜拋丟「為何攝影大師都是那個樣?」提問的正翔,率先鍵打齣理性冷靜的戰文來為我發聲,我想起當時的正翔説,訪問與受訪者各有各的堅持,作者如實呈現這樣的差異,我們應該正麵觀之雲雲。 

事實是無論我如何試圖封閉自己,不時地在這裡、那裡,還是會瞥見正翔的文字從短小淩亂的臉書奇想連綴成章,有時候幾乎不必看攝影是誰,就大概猜到那是齣自他眼下與手筆時,我會感到莫名的熟悉與溫暖,也從此知道正翔對世界的觀點與思考還在閃爍,還在漫溢,在收束,也在擴張。慶幸自己多少能夠通過這些側漏的訊息,見證瞭這些想法的混沌,碰撞,偏誤與校準,慶幸自己還能追蹤到它們來時的軌跡與通嚮的未知,更慶幸自己認識瞭這樣一個,長得不像攝影大師都長的那個樣的,攝影師。 

——

再次見麵的時刻,已經時隔一年,若以《愛的迫降》起算或已兩年有餘。轉眼間來到正翔已經改看韓劇《以吾之名》,也準備齣書,將所謂的「廢文」 迴收再編整成冊的這一刻。從他書中我重溫,也認識不少錯身的正翔,原來他不僅還在拍肖像照,還在發廢文,辦展覽,也去電影劇組裡走踏過,在眾多商展和婚宴中穿梭過,並因此刺激齣瞭這樣厚厚一落的東西。 

為寫側記,翻看那些他仍浮動著,沒有打算定論,但仍稍微落定於紙上的思路。為寫側記,我又該訪問我覺得最難訪問的類型:老想把自己的作品跟自己的生平一刀切的創作者,想置身事外、位在最外圍那層的攝影師與評論者。於是乎,我和正翔去瞭他最常去的咖啡廳海邊的卡夫卡,如今的他還是那個老樣子,隻見他每逢話題乾涸或太嚴肅,又召喚陽颱上抽根菸並湊近問自己:「欸,你有看《華燈初上》嗎?」「欸,那個誰的第二本小說你看瞭嗎?」他還是那個老樣子,話題會隨最近的齣版事件更新。 

說是要做些訪問,但還沒問上任何問題,正翔更逕自對我沒頭沒腦地自我分析起來,「欸,我後來覺得我不是什麼現代主義的攝影師,我以前也曾經以為我是。」喔?此話怎講?「我發現我好像不太去拍攝對象,這樣看起來好像很在意形式,可是後來我發現,我對形式一直都沒有那麼講究。」嗯 嗯似乎是……。「我發現我一直在做的,和感興趣的都是去探查事情背後的那個運作機製……。」 

直到這裡,我終於聽齣正翔是在澄清和試圖讓我理解他攝影的意圖,以及輕柔地修正我對攝影師混亂的分類,還有或許迴應關於良久以前,我曾經朝他拋砸的那個,關於「現代主義創作者,或是你們攝影師為什麼都那個樣?」的疑惑。我想起正翔厚厚一落的新書文稿,他無日如貓吐毛球般連發 的「廢文」,想起原來他想過將此書名為「以攝影之名」,終於懂瞭這除瞭刻 意和他的愛劇《以吾之名》有關之外,還有一層影像與文字互為錶裡的深意。 

我突然驚覺,當我以為我用文字工作者的身分掩護攝影師時,有的攝影師拍照,或許其實同時也正在用攝影掩護他文字工作者的身分。不過,跟正翔的友誼好玩的點不在於真正的解謎與永恆的定論,值得期待的,大概仍會是兩個,或數個寂寞難耐的好問者,對彼此的睏惑和思考都上瞭心,後續展開一係列「以攝影之名」啟動的思想更新遊戲。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結構,就像是作者腦中不斷閃爍的靈感火花被仔細地串聯起來,雖然主題看似龐雜,但整體脈絡卻異常清晰。我特別喜歡他對「絮語」這個詞的運用,它暗示著一種非線性的、碎片化的錶達,這恰恰反映瞭我們現在接收資訊的方式。它不是線性敘事,更像是在不同時間點拋齣觀點,然後讓你自己在腦中去拼湊齣完整的圖像。對於習慣快速閱讀的我來說,這本書迫使我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轉摺和隱喻。它成功地將高深的理論「在地化」與「日常化」,讓影像不再是遙遠的藝術品,而是我們呼吸的空氣、指尖滑動的介麵,這種親近感,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也讓我對未來自己的影像創作多瞭一層更審慎的考量。

评分

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作者那種「斜槓」身份帶來的獨特視角。他既是創作者,又是思辨者,這種雙重身份讓他對影像產製的每個環節都有著深刻的體悟。他寫的那些關於手機攝影的段落,簡直像是對我這種重度使用者的一記警鐘。我們以為手機讓攝影變得民主化瞭,人人都能成為記錄者,但書中提齣的反思卻是,這種「方便」是否反而稀釋瞭「觀看」的重量?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靈活,有時候是精準的分析,有時候又像是隨筆的喃喃自語,這種跳躍感反而更貼近我們當代資訊爆炸的接收狀態。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拍齣好照片的指南,而是一本讓你重新思考「為什麼要拍」的哲學書,而且是用最不哲學的方式講齣來的。

评分

對於一個在影音串流和短影音時代長大的颱灣年輕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及時雨。它沒有過度美化或批判科技,而是帶著一種務實的、觀察者的姿態,去剖析這些新媒介對我們認知世界的影響。特別是關於「自拍」的章節,作者的論述讓我跳脫瞭過去將自拍視為膚淺娛樂的刻闆印象,轉而看到其中隱藏的身份建構和自我展示的複雜性。他把一個颱灣攝影師在麵對全球化影像浪潮時的焦慮與嘗試,坦誠地攤開來,那種真誠感,遠勝於許多高高在上的評論傢。讀完後,我會更願意花時間去審視自己手機裡那些數不清的照片,它們究竟是「記錄」,還是某種「錶演」的殘餘。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之下就很有意思,那種帶點復古又混閤著數位時代的視覺衝擊,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瞧瞧。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選材上的那種跨度,從文學巨擘到我們每天滑手機的社群媒體,這種橫嚮的連結,對我這個習慣在不同領域間跳躍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瞭。尤其身為一個在颱灣這個影像文化非常活躍的地方生活的人,看著作者如何梳理這些看似毫不相乾的元素,試圖在「旁觀」與「介入」之間找到平衡點,真的很有啟發性。這不是那種硬梆梆的學術論述,而是像一場老朋友在咖啡館裡跟你分享他的觀察與睏惑,語氣中帶著一種颱灣特有的、有點戲謔又非常認真的生命力。他把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影像細節,重新框選、放大,讓我們意識到,原來「看」這件事,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接收,而是一種主動的建構。

评分

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攝影」這個詞的理解被徹底刷新瞭。過去總覺得攝影是捕捉瞬間、是留住美好,但書中似乎在挑戰這個傳統的定義。作者對班雅明那些經典概念的轉化,用一種非常貼近在地脈絡的方式去解讀,讓我這個對理論有點距離感的讀者也能輕鬆入甕。而且,他並沒有隻停留在理論層麵,他把這些深刻的反思,直接丟到當下最熱門的IG世界裡去檢視,這點非常接地氣。我常常在滑限時動態時,腦中就會自動跳齣書裡的某些觀點,思考那些「被選擇的真實」背後的權力關係和凝視的機製。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工具,讓我在日常的影像消費中,能更清醒地保持一點距離感,不至於完全被演算法牽著鼻子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