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科學中的度量分析與應用

網路科學中的度量分析與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增強
图书标签:
  • 网络科学
  • 度量分析
  • 网络分析
  • 复杂网络
  • 数据分析
  • 信息科学
  • 应用研究
  • 图论
  • 社会网络
  • 引文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共分10章,第1章介紹了網路相關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見的複雜網路模型。第2章敘述了進行複雜網路研究所需的圖論領域的基礎知識。第3章介紹了與距離相關的一些度量。第4章提出了一些爲研究網路的聚類和圈結構而建立的度量。第5章主要研究了網路的度分佈及相關關係。第6章介紹了網路熵的相關內容。第7章利用特徵譜研究了網路的一些特性。第8章介紹一些常見的衡量網路相似性的度量。第9章介紹了一些常見的複雜網路度量。第10章列舉了複雜網路度量的一些相關應用,包括網路度量的極值問題、網路度量在分子網路中的應用、網路度量在社會網路中的應用等。

  本書不僅對從事網路科學理論的研究人員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能爲從事智慧物聯網、智慧電網、智慧交通網以及智慧製造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提供很好的理論指導與幫助。
跨越边界:现代信息系统中的复杂性建模与优化策略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信息科学、计算科学与运筹学交叉领域的前沿课题,聚焦于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学工具和计算方法来理解、量化和优化日益复杂的现代信息系统。全书内容涵盖从基础理论构建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多个层面,旨在为研究人员、高级工程师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复杂网络结构与拓扑特性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理解大规模系统的基础。我们不再将系统视为孤立的组件集合,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相互作用节点和边构成的动态网络。 第一章:基础拓扑度量与演化模型 本章详细阐述了刻画网络结构的基础工具。除了传统的节点度分布、聚类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之外,我们重点介绍了社群结构识别的算法(如模块化优化和谱聚类方法),并对比了它们在不同规模网络中的适用性。特别地,本章深入分析了小世界现象的形成机制,并引入了基于优先连接(Preferential Attachment)和适应性连接(Adaptive Rewiring)的动态网络演化模型。我们探讨了这些模型如何解释互联网、生物网络乃至社会互动网络的结构涌现。 第二章:信息的传播与鲁棒性分析 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行为是衡量系统功能性的核心指标。本章侧重于传播动力学模型,如SI、SIS和SIR模型在异构网络中的推广和求解。我们使用平均场理论(Mean-Field Theory)和重整化群方法来分析级联故障和信息扩散的临界点。同时,系统地研究了网络的鲁棒性:如何通过节点或边的随机移除、针对性攻击(如针对高中心性节点)来评估系统的抗毁性。我们引入了可靠性多项式和网络韧性指标来量化这种抗毁能力,并提出了在网络设计阶段优化连接结构以增强抗毁性的设计原则。 第二部分:大规模数据流与性能评估 现代信息系统,特别是云计算和数据中心,以极高的速率处理海量数据。本部分将视角转向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资源管理。 第三章:排队论在高并发环境中的应用扩展 传统的M/M/1排队模型已不足以描述现代数据中心和通信网络的复杂性。本章将焦点置于随机服务时间(G/G/1)和多服务器系统(M/G/c)的分析。我们深入研究了有损系统(Lossy Systems)和有限缓冲系统(Finite Buffers)的稳态解,并探讨了网络编码对服务率和吞吐量的潜在增益。关键讨论集中在延迟的尾部分布分析,采用大偏差理论(Large Deviation Theory)来精确估计极端拥塞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对于确保服务质量(QoS)至关重要。 第四章:资源调度与优化算法 在多用户、多任务环境中,如何高效分配计算、存储和带宽资源是性能优化的核心。本章探讨了经典调度算法(如最短剩余处理时间SRPT、轮转调度)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变体。我们引入了凸优化和半定规划(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SDP)方法来解决资源分配中的非线性约束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带宽竞争和能效优化的场景中。此外,还讨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性调度,如何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负载峰值,从而提前调整资源分配策略,以最小化平均等待时间和最大化系统吞吐量。 第三部分:新兴领域的计算范式 信息系统的发展正引导我们进入新的计算和分析范式,如分布式账本技术和边缘计算。 第五章:分布式一致性与共识机制的数学模型 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依赖于复杂的共识机制来维护数据的一致性。本章从博弈论和随机过程的角度审视了工作量证明(PoW)、权益证明(PoS)等机制的安全性与效率权衡。我们构建了拜占庭容错(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 BFT)模型的数学框架,分析了恶意节点的攻击阈值和最终确定性的概率。重点在于理解网络延迟对共识速度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区块传播和验证过程来加速交易确认。 第六章:边缘计算与移动性管理 随着物联网(IoT)设备数量的激增,将计算能力推向网络的边缘成为必然趋势。本章关注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中的任务卸载优化问题。我们建立了移动用户与边缘服务器之间的能耗-延迟模型,并利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来确定最佳的任务卸载策略。这包括对任务计算量、网络带宽和能耗参数的动态感知和实时决策。此外,本章还涉及移动性管理中的负载均衡问题,如何有效地将移动用户群体的计算需求映射到地理分布的边缘资源上,以避免局部过载。 第七章:安全与隐私增强的计算模型 信息系统的安全和隐私保护不再是事后补救,而是内嵌于设计之初的考量。本章探讨了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 DP)在数据收集和模型训练中的应用。我们分析了不同DP机制(如拉普拉斯机制、高斯机制)在引入噪声和保持数据效用之间的平衡点。同时,我们引入了安全多方计算(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 MPC)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如何通过秘密共享方案实现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联合分析,这对于敏感信息(如医疗数据、金融交易)的处理至关重要。 总结与展望 全书贯穿了从微观层面的连接特性到宏观层面的系统性能,强调了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工程挑战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回顾了成熟的理论,更展望了在量子计算和AI驱动的系统管理下,信息科学领域未来需要关注的新兴度量和分析方法。本书旨在激发读者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去设计、分析和优化下一代复杂信息基础设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增強


  大學資訊技術科學學院自動化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图书目录

第1章 複雜系統與複雜網路
1.1 複雜系統與複雜網路簡介
1.1.1 複雜系統
1.1.2 複雜網路
1.2 隨機圖模型
1.3 小世界網路
1.4 無標度網路
1.5 社團結構的網路
1.6 網路的網路
1.7 大數據時代的網路分析
1.8 複雜網路度量簡介
參考文獻

第2章 圖論簡介
2.1 基本概念和符號
2.2 度和距離
2.3 圖矩陣
2.4 圖的連通性
2.5 樹
2.5.1 樹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2.5.2 深度和寬度優先搜索
2.5.3 最小生成樹
2.6 獨立集與匹配
2.7 控制集
2.7.1 連通控制集
2.7.2 弱連通控制集
2.7.3 r-步控制集
參考文獻

第3章 距離相關的度量
3.1 圖的距離和與平均距離
3.2 距離計數度量
3.2.1 幾類基於距離的拓撲指數
3.2.2 幾類距離度量的一些性質
3.3 冪律隨機圖的平均距離和直徑
參考文獻

第4章 聚類和圈
4.1 聚類係數
4.2 圈係數
4.3 無標度隨機圖的聚類係數
參考文獻

第5章 度分佈及相關關係
5.1 度分佈
5.2 度相關性
5.3 度相關的度量
5.3.1 幾類度相關的度量
5.3.2 度相關度量的推廣
5.4 關於廣義Randic指標的給定度序列的極值樹
參考文獻

第6章 網路熵
6.1 網路熵簡介
6.2 基於度的熵
6.3 基於距離的熵
6.4 基於子圖結構的熵
6.5 基於特徵值的熵
6.6 加權網路的熵
6.7 隨機圖的馮·諾依曼熵
參考文獻

第7章 譜度量
7.1 網路的特徵值
7.1.1 網路的譜密度分析
7.1.2 特徵譜在網路的中心性和二分性中的應用
7.2 分子網路的能量
7.3 隨機圖的譜
參考文獻

第8章 相似性度量
8.1 相似性度量介紹
8.2 圖同構
8.3 圖相似
8.3.1 編輯距離
8.3.2 路長的差
8.3.3 子圖比對
8.4 基於拓撲指數的相似度量
8.5 鏈路預測
參考文獻

第9章 其他度量
9.1 中心度量
9.2 網路複雜性
9.3 統計度量
9.3.1 度量集中趨勢的平均指標
9.3.2 度量離散程度的指標
9.3.3 度量偏差程度的指標
9.3.4 度量兩種數值變量關係的指標
9.4 社團等同度量
9.4.1 非重疊社團度量
9.4.2 重疊社團度量
9.5 同步現象
參考文獻

第10章 複雜網路度量的相關應用
10.1 網路度量的極值問題
10.1.1 具有極值Randic指標的圖
10.1.2 關於基於度的廣義圖熵的極值
10.1.3 關於HOMO-LUMO指標圖的極值
10.2 網路度量在分子網路中的應用
10.2.1 胡克分子軌道理論
10.2.2 苯系統和亞苯基的廣義Randic指標
10.3 網路度量在社會網路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1199
  • 規格:平裝 / 178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人類社會是由複雜網路交織而成的,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網路的存在,如網路、交通網路、代謝網路、社交網路、合作網路、生物網路、電力網路、智慧物聯網路、智慧製造網路等,複雜網路的研究是當今科學研究中的一個焦點,與現實中各類高複雜性系統的研究有密切關係。複雜網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36年的哥尼斯堡七橋問題,複雜網路研究的熱潮源於兩篇著名的文章。1998年,Nature發表了兩位年輕的物理學家D. J. Watts和S. H. Strogatz關於網路的一篇論文。一年多之後,Science發表了另外兩位年輕的物理學家A. L. Barabasi和R. Albert關於網路的另一篇論文。這兩篇論文引發了關於複雜網路的研究熱潮,這個熱潮迅速席捲全球,涉及數學、物理學、計算科學、控制科學、管理科學、社會科學、金融經濟科學等許多科學領域和通信、交通、能源、製造等工程技術領域。

  複雜網路的表示、分析、比較和建模都十分依賴於對網路拓撲結構的屬性進行定量地刻畫,這些定量的描述和刻畫,就是所謂的複雜網路度量。基於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需求,引入了很多的度量,Costa等於2007年年初在Advances in Physics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全面系統地綜述了複雜網路中的各種度量。隨著學者們對網路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度量被挖掘、定義和研究,但是目前還沒有見到有一本專門介紹複雜網路度量的專著。

  本書共分10章,第1章介紹了網路相關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見的複雜網路模型,並對複雜網路度量進行了簡要闡述。第2章叙述了進行複雜網路研究所需的圖論領域的基礎知識。第3章介紹了與距離相關的一些度量,並對特殊的距離度量:平均距離和直徑,給出了幂律隨機圖的一些經典結果。第4章提出了一些為研究網路的聚類和圈結構而建立的度量,並討論了一個無標度隨機圖的聚類係數。度分布是網路的一個重要拓撲特徵,第5章主要研究了網路的度分布及相關關係,並總結了與度相關的度量。熵在離散數學、通信科學、電腦科學、資訊理論、統計學、化學、生物學等不同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學者們引進網路熵來衡量網路和圖的性質,第6章我們將簡要介紹網路熵的相關内容。第7章首先概述了近年來在網路特徵譜方面的進展,然後利用特徵譜來研究網路的一些特性。在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中,我們經常需要知道個體間差異的大小,進而評價個體的相似性和類别。相似性度量,即為綜合評定兩個事物之間相近程度的一種度量。第8章介紹一些常見的衡量網路相似性的度量。第9章進一步叙述了一些常見的複雜網路度量。第10章列舉了複雜網路度量的一些相關應用,包括網路度量的極值問題、網路度量在分子網路中的應用、網路度量在社會網路中的應用等。

  本書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從圖論和數學的角度為大家呈現一個網路度量的深入描繪,全面系統地介紹複雜網路的各種度量及其性質,對於從事圖論、網路科學以及相關工程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會買這本書,主要是衝著作者在學術圈的名氣去的,希望能從中窺見大師級的思考脈絡。拿到手後,我花了很長時間在對照書中的術語與我先前閱讀的幾本英文原著,發現在翻譯和術語選用上,作者團隊做了相當大量的在地化努力,這點非常值得肯定,畢竟在我們這個領域,專有名詞的統一性非常重要,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到位,減少了許多跨文獻比對的困擾。然而,這種高度的專業聚焦也帶來了局限性,書中對於一些新興的、應用層面的討論,比如近期討論度很高的邊緣計算網路的度量指標,著墨就相對較少,感覺內容比較偏向奠基性的理論,對於想馬上將知識應用到新專案的工程師來說,可能需要再額外尋找補充資料。它是一本「打地基」的好書,但「蓋大樓」的設計圖,可能還需要自己去構建。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實在的,初看之下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那種深藍配上簡潔的白色線條,雖然符合學術書籍的風格,但對於想快速抓住重點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多花點心思去理解它的核心。內容的編排上,作者似乎採取了一種循序漸進,但有時又跳躍式的寫法,這對已經有些基礎的讀者來說,或許是種挑戰與樂趣並存的體驗。我特別留意了書中對一些核心概念的定義,像是「連通性」與「中心性」的闡述,有些段落的文字密度非常高,需要反覆咀嚼才能體會其精髓。舉例來說,在探討複雜網路的模組化結構時,作者引用了幾個國外的研究案例,這些案例的背景介紹雖然詳盡,但對於習慣本土化範例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花更多精力去想像其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對應情境。整體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一種「深度與廣度兼具,但需要高度專注」的過程,非常適合那些想在特定領域深耕的專業人士,但對於剛入門的新鮮人,可能得先做好「爬坡」的心理準備。

评分

翻開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它在結構化資訊呈現上的用心,雖然主題聽起來十分硬核,但作者透過大量清晰的圖表和公式推導過程,努力地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特別喜歡它在闡述演算法邏輯時所使用的流程圖,那種圖文並茂的解釋方式,對於我這種比較依賴視覺輔助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不過,話說回來,雖然視覺化做得不錯,但在某些複雜數學推導的章節,筆墨的轉折還是顯得有點倉促,有幾處關鍵的矩陣運算,如果能多一兩步的詳細說明,讓讀者知道「為什麼」要這樣轉換,而不是直接跳到結果,那會更顯得體貼。整體而言,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上是毋庸置疑的,它確實能作為一本紮實的參考書放在書架上,只是在某些需要「陪跑」的教學環節上,稍微欠缺了那麼一點點耐心。我認為,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授在快速帶領你走過一遍研究的關鍵路徑,而不是一位耐心的導師在你身邊細細引導。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老實說,對於經常帶著它在捷運上閱讀的我來說,有點太「厚重」了,紙張的磅數很高,內頁的排版雖然清晰,但整體拿在手上閱讀久了,手腕負擔不小。內容層面,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對「尺度效應」(Scaling Effect)的討論,作者用非常哲學性的角度去剖析數據規模變化對網路結構度量的影響,那幾段文字讀起來,讓人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彷彿在探討的已經不只是數學公式,而是世界的本質。不過,書中某些章節的實務案例似乎有點過時,例如提到的一些網路架構,在今日的雲端時代看來,已經顯得有些陳舊,如果能更新一些近年來主流的網路服務架構作為範例,對讀者理解現實世界的應用會更有幫助。總體而言,它成功地將嚴謹的數學工具應用到現實的網路分析中,但對「即時性」的案例捕捉略顯不足。

评分

收到書時,我立刻去翻閱了附帶的光碟(如果有的話,或是網路資源連結),發現作者提供的程式碼範例是基於一套相對基礎的程式語言環境來編寫的,這對於習慣使用最新工具鏈的開發者來說,可能需要額外花時間去調整和對接。從內容的廣度來看,這本書涵蓋了拓撲分析、動態演化、資訊傳播等多個面向,試圖建立一套完整的「網路度量分析」知識體系,這種「大一統」的企圖心值得肯定。然而,正因為想涵蓋得全面,導致在某些單點的深入探討上,筆墨不夠淋漓盡致,像是某一特定的異常檢測演算法,書中僅僅是點到為止,沒有提供足夠的參數敏感度分析或不同環境下的表現對比。它像是一份非常詳盡的「地圖集」,標示了所有主要的路徑,但對於某些偏僻小徑的詳細駕駛指南,則需要讀者自行摸索或參考其他更專精的文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