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行銷傳播:全方位理論架構與本土實戰個案(五版)

整合行銷傳播:全方位理論架構與本土實戰個案(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國良
图书标签:
  • 整合行銷傳播
  • 行銷傳播
  • 整合行銷
  • 行銷理論
  • 本土案例
  • 傳播學
  • 行銷學
  • 品牌傳播
  • 傳播策略
  • 個案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實務應用為主,理論為輔。納入所有與IMC相關的理論與實務內容,兼顧經營及行銷的各個面向。
  ☆改版加入本土企業最新案例,包含社群行銷、關鍵字行銷、LINE行銷等最熱話題,緊扣時事,便於讀者實際應用。
  ☆更多實際企劃案與分析報告案的全文內容,是學生撰寫報告、上班族提交企劃的最佳指南。
 
  整合行銷傳播自1990年代即被廣告公司及消費品公司所大量運用,其帶來的效益包括:品牌形象塑造、業績目標達成。
 
  所謂「整合行銷」就是將各種與消費者溝通的手法發揮整合效應,透過媒體、公關、促銷、活動、包裝、網路、定價、通路等所有消費者可接受的傳播形式,全面統合起來。
 
  作者以其十多年的行銷企劃及執教經驗,提供豐富的實務案例,深入淺出闡述整合行銷的應用,為初學者扎下厚實的根基。
品牌新势力:数字化浪潮下的消费者心智重塑与全景式营销策略 导语: 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市场营销范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碎片化,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边界日益模糊,单一的促销信息已无法有效触达目标群体。本书《品牌新势力:数字化浪潮下的消费者心智重塑与全景式营销策略》正是应运而生,它聚焦于在全新的媒介生态下,企业如何重构其品牌叙事、理解深度用户需求,并构建一套能够穿透噪音、实现心智占领的立体化营销体系。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或案例汇编,而是一套旨在帮助营销决策者和实操者完成“认知升级”的战略蓝图。 第一部分:解构“后真相”时代的消费者心智 在这一部分,我们深入剖析了当前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心理模式。我们不再停留于人口统计学(Demographics)的简单划分,而是转向对“兴趣图谱”(Interest Graphs)和“情感连接”(Emotional Resonance)的深度挖掘。 1. 信任的迁移与重塑: 数字化平台赋予了用户前所未有的发言权,意见领袖(KOL/KOC)、圈层文化以及用户生成内容(UGC)正在取代传统广告成为新的信任中介。本书详细探讨了如何识别和驾驭这些“去中心化”的信任网络,构建起由真实用户驱动的品牌口碑循环。我们提出“社群共创信任模型”(Community-Driven Trust Model),强调品牌角色的转变——从“指挥者”变为“赋能者”。 2. 注意力经济下的“信息过载”应对: 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无休止的信息流,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如何设计能够在毫秒间抓住用户眼球的“微体验”(Micro-Experiences)?本书系统梳理了认知心理学在营销中的应用,解析了叙事结构(Story Spine)、视觉冲击力(Visual Salience)和即时反馈机制如何协同作用,有效降低消费者的认知负荷,实现信息的高效吸收。 3. 价值体验的“前置化”与“后置化”: 现代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购买前期的信息透明度以及购买后的售后服务体验。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如区块链追踪、虚拟试穿体验)在购买前建立高度的“预体验”信任感,并设计精妙的售后关怀路径,将每一次售后互动转化为一次“品牌增值服务”的机会。 第二部分:数字化营销生态的立体化构建 本篇是全书的核心,它超越了单一渠道的优化,旨在搭建一个能够相互驱动、数据打通的立体化营销架构。 1. 渠道的“柔性整合”而非“机械堆砌”: 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需要适应数字化环境的动态变化。本书引入了“全景式触点矩阵”(Panoramic Touchpoint Matrix),区分了“发现触点”(Discovery)、“评估触点”(Consideration)和“转化触点”(Conversion)的功能定位。我们强调的是内容如何在不同平台间“流动”和“演化”,而非简单地在所有平台重复投放。例如,一篇深度分析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作为“基石内容”,可以被拆解成短视频的三个关键论点,再转化为小红书的快速种草笔记,形成一个闭环的内容梯队。 2. 数据驱动的“动态用户画像”: 传统的静态用户画像已经失效。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整合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数据,构建能够实时更新的“动态用户画像”(Dynamic Persona)。重点探讨了归因模型(Attribution Modeling) 的升级,从简单的“末次点击归因”迈向“多触点加权模型”,确保营销预算分配能够真正反映用户决策路径的复杂性。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最大化数据的应用价值。 3. 营销自动化与超个性化(Hyper-Personalization): 自动化不再仅仅是发送生日邮件。本书深入阐述了营销自动化(Marketing Automation, MA)如何与客户关系管理(CRM)深度集成,实现对用户生命周期(Customer Lifecycle)的精细化管理。案例分析展示了企业如何利用AI驱动的推荐引擎,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向单个用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产品或内容建议,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沟通体验。 第三部分:品牌叙事与体验经济的融合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市场中,品牌的故事和提供的体验是区分竞争者的关键。 1. 叙事的“沉浸式”升级: 品牌叙事需要从单向灌输转向沉浸式体验。本书探讨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元宇宙(Metaverse)等前沿技术如何被整合到品牌体验中。我们聚焦于“互动式故事线”的设计,让消费者不再是故事的旁观者,而是决策者和共同创作者。这极大地增强了品牌记忆度和情感粘性。 2. 目的驱动型营销(Purpose-Driven Marketing)的落地: 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要求品牌不仅要盈利,还要对社会和环境负责。本书提供了将企业社会责任(CSR)与核心品牌价值进行深度绑定、避免“漂绿”嫌疑的实践框架。我们强调,目的驱动必须是“内化于产品与服务”而非“外加的公关行为”。 3. 组织能力的重塑: 成功的全景式营销需要打破营销、销售、产品部门之间的“筒仓效应”。本书最后强调了组织架构的敏捷化(Agile Marketing)转型,以及建立跨职能团队的重要性。有效的营销不再是单一部门的KPI,而是需要全公司上下对“用户体验”负起责任的文化重塑。 结论: 《品牌新势力》旨在为企业提供一套适应未来十年市场环境的战略工具箱。它强调的不是某一个新工具或新平台,而是思维的转型——从关注交易到关注关系,从关注渠道到关注生态,从关注信息推送转变为关注用户心智的重塑。成功属于那些能够构建弹性、数据驱动、并能与消费者进行深度情感对话的品牌新势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戴國良
 
  現職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暨管理學院兼任副教授
  企業界經營管理諮詢顧問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企管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企管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企管學士
 
  國家考試
  民國74年高考企管人員及格
  民國71年普考財務行政人員及格
 
  經歷
  曾任職民間「策略規劃」及「行銷企劃」部門副總經理、策略長、首席顧問等16年實務資歷
 
  著作
  企劃案撰寫實務:理論與案例
  經營策略企劃案撰寫:理論與實務
  廣告學:策略、經營與實例
  一看就懂管理學:全方位精華理論與實務知識
  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實務與個案
  通路管理:理論、實務與個案
  定價管理
  產品管理 
  數位行銷
  觀光行銷學
  品牌行銷與管理
  國際企業管理實務個案分析
  促銷管理:實戰與本土案例
  企業管理實務個案分析
  國際行銷管理:實務個案分析
  顧客關係管理:精華理論與實務案例
  策略管理:實務個案分析
  圖解行銷學
  圖解人力資源管理
  圖解管理學
  圖解企劃案撰寫
  圖解企業管理(MBA學)
  圖解財務管理
  圖解領導學
  圖解顧客關係管理 
  圖解彼得杜拉克:管理的智慧
  圖解策略管理
  圖解服務業經營學
  圖解整合行銷傳播
  圖解品牌學 
  圖解第一品牌行銷祕訣
  圖解式成功撰寫行銷企劃案
  圖解顧客滿意經營學
  超圖解企業管理成功實務個案集
  超圖解行銷個案集:成功實戰個案分析

图书目录

目   錄
作者序

Part 1 整合行銷傳播(IMC)實務架構綜述篇
第1章 360度整合行銷傳播(IMC)實戰架構
第1節 從「經營管理」層面看IMC實務全方位架構
第2節 360°全方位整合行銷&媒體傳播策略圖示
第3節 成功IMC(整合行銷傳播)最完整架構內涵模式
第4節 「整合」行銷傳播的涵義、對象及IMC價值鏈
第5節 整合行銷傳播崛起的因素及現象

Part 2 整合行銷傳播理論篇
第2章 整合行銷傳播的模式規劃、執行與效益評估

第1節 整合行銷傳播概念的形成背景
第2節 整合行銷傳播的核心概念與特性
第3節 業界對IMC的認知調查
第4節 行銷傳播工具研究
第5節 近年頗為成功的整合行銷傳播案例(5個案例)
第6節 IMC模式規劃
第7節 整合行銷傳播的執行
第8節 整合行銷傳播之效益評估
第9節 IMC的潛在障礙及問題點

Part 3 與IMC相關的行銷傳播工具篇
第3章 整合行銷傳播工具介紹

第1節 代言人行銷
第2節 促銷活動
第3節 紅利集點卡
第4節 廣告行銷
第5節 公關行銷
第6節 事件行銷
第7節 通路行銷與店頭行銷
第8節 展場行銷
第9節 旗艦店行銷
第10節 公益行銷
第11節 異業結盟行銷(聯名行銷)
第12節 網路行銷
第13節 直效行銷
第14節 服務行銷
第15節 記者會、發表會、媒體餐敘會
第16節 人員銷售組織行銷
第17節 各式業務行銷活動
第18節 公仔行銷
第19節 吉祥物行銷
第20節 體驗行銷
第21節 主題行銷
第22節 福袋行銷與運動行銷
第23節 降價行銷
第24節 口碑行銷
第25節 Line行銷、贊助行銷、置入行銷
第26節 社群行銷
第27節 網紅行銷
第28節 臉書粉絲專頁經營要訣
第29節 高忠誠度行銷
第30節 集點行銷
第31節 VIP行銷
第32節 戶外(家外)廣告行銷
第33節 會員卡行銷
第34節 高CP值行銷
第35節 高品質行銷
第36節 飢餓行銷
第37節 冠名贊助行銷
第38節 嚴選行銷
第39節 多元價格行銷

Part 4 廣告概述、媒體企劃與媒體購買篇
第4章 廣告概述

第1節 廣告的基本認識
第2節 廣告主(廠商)與廣告代理商、媒體購買商、媒體公司、公關公司及整合行銷公司五者間之關係圖示
第3節 最主流媒體電視廣告分析
第4節 廣告決策內容(Advertising Decision)
第5節 廣告製作的步驟
第6節 戶外媒體:躍升中的第五大媒體
第7節 電視廣告提案實務案例──東森房屋電視廣告提案(BBDO黃禾廣告)
第5章 媒體企劃與媒體購買
第1節 媒體分析(Media Analysis)
第2節 媒體企劃與媒體購買(Media Planning & Media Buying)
第3節 東森房屋○○○年電視購買計畫

Part 5 其他篇
第6章 整合行銷(廣告)預算概述

第1節 行銷(廣告)預算的意義、功能、目的、提列及花在哪裡
第2節 電視廣告預算如何花費
第3節 網路廣告預算如何花費
第4節 總計年度行銷預算數字
第5節 年終行銷預算效益評估方向
第6節 行銷預算檢討及調整
第7節 對委外公司的加強點
第8節 六大媒體年度廣告量
第9節 消費品廠商大者恒大
第10節 消費者市調執行
第11節 行銷預算成功運用九大點
第12節 SOGO 百貨週年慶行銷(廣告)預算
第13節 和泰汽車全車系行銷預算
第14節 行銷4P/1S/2C 全方位的努力及加強

第7章 整合行銷傳播實務個案研究
〈實務個案1〉統一超商City Café的整合行銷傳播
〈實務個案2〉OSIM品牌的整合行銷傳播
〈實務個案3〉統一茶裏王的整合行銷傳播
〈實務個案4〉味全林鳳營鮮奶的整合行銷傳播
〈實務個案5〉SOGO百貨忠孝館的整合行銷傳播

附件1 「跨媒體整合行銷傳播」期末分組報告內容說明
附件2 「整合行銷傳播」期末重點摘要總複習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29825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9 x 26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五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本書緣起
 
  整合行銷傳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簡稱IMC)自1990年代以來,即被行銷傳播學界及實務業界所熱烈討論與執行。事實上,很多廣告公司及消費品公司的行銷活動,都紛紛強調「整合行銷」或「整合行銷傳播」的重要性及運用性。而就效益而言,它所帶來的成果,亦是顯而易見的,包括品牌形象的塑造及業績目標的達成。既然大家都知道整合行銷傳播的重要性,為什麼有些公司做得好,有些公司卻又做不好呢?顯然,IMC 並非只是行銷傳播理論面而已,而且還涉及到公司各種實際面運作與組織面的部分,這可能不是理論面所能全然理解到與想像到的。
 
  另外,長久以來,「整合行銷傳播」教科書,大部分都是翻譯美國英文版教科書,有時候看起來有些生澀,而且也不易適用於國內企業界。因此,就實務應用能力培養而言,似乎也有一些障礙存在,令人惋惜。作者本人過去十多年在企業界從事於行銷企劃與策略企劃領域的工作,後來從事教職後,亦以行銷傳播與策略經營的授課為主,長期以來,亦聽到了學生們對一本本土化與應用性的整合行銷傳播教科書強烈的需求,而這就是本書撰寫的根本緣起。我深深感受到「學生們需要一本更加實務取向(而非理論取向)的IMC教科書。」的心聲,而我也體會到撰寫一本不同風格與內容IMC教科書的使命及責任,於是,著手撰寫成形。
 
  本書六大特色
 
  本書在撰寫內容上,展現與傳統翻譯IMC教科書有六點的不同,此為本書的特色,說明如下:
 
  一、堅守實務應用導向,非僅理論內容而已。
 
  本書在內容取材上,除了兼顧必要的理論內容外,事實上理論內容占的比例很少,作者儘量以實務及應用為取材撰寫導向。換言之,希望培養學生們對於如何有效運用及發揮理論架論於未來實務工作上的一種專業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只懂得一些或背一些也不是看得很懂的國外專屬IMC理論名詞而已。重要的是,如何應用及發揮這些靜態理論的思維價值、創新價值與企劃應用價值。
 
  正因為基於這樣的價值信念,使作者必須打破傳統教科書的撰寫框架,而發揮出新型態教科書的實用性、價值性與創新性。
 
  二、力求本土導向,發揚本土應用價值。
 
  IMC的領域,基本上還是以適用在本土市場的行銷活動與業界競爭的面向上居多。因此,本書內容的取材,在每一章節後面,都儘可能對相關的國內本土實際案例加以補充說明,有些比較短,有些則比較長。透過這為數不少的本土案例,可以更進一步使我們真正理解行銷與IMC 在企業應用的價值。
 
  三、重視完整性與周全性,納入與IMC 效果發揮的「全部相關」構面內容。
 
  就企業實務面向而言,IMC 並非是獨立運作的,它必然是結合企業的所有相關部門組織、人力與功能的一種「大結合」與「同時間的結合」,才能真正對公司最終營運績效成果帶來正面與有效的助益。
 
  因此,本書在撰寫架構思考上,特別納入了與IMC相關的理論與實務的章節內容。
 
  四、納入最新的內容,並且要求與時俱進,日日新,又日新。
 
  本書在理論內容或實務案例方面,均力求納入最新的訊息內容,希望能做到好像發生在昨天及今天一樣的新。這樣的知識感覺就會更加強烈、貼近、深刻及有效。
 
  五、本書可以視為「行銷管理」教科書的「升級版」及「整合版」。
 
  本書內容的完整性與周全性,可以把它視為是「行銷管理」必修基礎教科書的「升級版」與「整合版」內容,也是行銷管理教科書的下集。
 
  六、本書第4 章加入了7 個品牌經營與整合行銷傳播模式實務個案研究,這些知名品牌的研究結果的資料都是很珍貴的。
 
  感謝、感恩與座右銘贈言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必須特別感謝我的家人、世新大學的長官、同事及同學們,以及所有渴望看到本書的所有授課的老師們、同學們或是企業界上班的朋友們。由於您們的鼓勵、指導與需求心聲,才使我有體力與精神上的支撐完成編著撰寫本書的持續性動機。
 
  最後,願以作者所最喜歡的幾句座右銘,贈送給各位讀者參考:
  ‧渡過逆境,就會柳暗花明。
  ‧終身學習,必須是有目標、有計畫與有紀律的。
  ‧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
  ‧成功的人生方程式=觀念(想法)×能力×熱忱。
 
  最後,誠摯獻上作者本人最衷心的祝福,希望所有的老師、學生及上班族朋友們,您們都會有一趟健康、平安、幸福、進步與豐收的美麗人生旅途,在您們人生的每一分鐘歲月中,深深祝福大家,並感謝大家。
 
作者
戴國良
敬上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這種「五版」的教材,我心裡總會打個問號:**它的更新速度到底跟不跟得上台灣的網路生態變化?** 整合行銷傳播的精髓在於「整合」與「傳播」,而傳播的載體(媒體)每年都在大洗牌。從過去的電子媒體、平面廣告,到現在的Podcast、Threads,乃至於各種新型態的內容農場與意見領袖(KOL)合作模式,每一次迭代都需要對「傳播路徑」進行徹底的重構。如果這本書的「實戰個案」還是圍繞在傳統的媒體購買、大型公關活動的模式,那麼對於新生代行銷人而言,它提供的價值大概就僅限於歷史背景的介紹了。我們真正需要理解的是,當訊息在去中心化的社群網絡中傳播時,傳統的「預算分配」和「訊息控制權」如何被解構和重塑。我個人對那些試圖用舊框架去套用新媒體現象的分析感到非常警惕。如果作者不能清晰地闡述數位原生的傳播特性,如何影響了傳統IMC的每一個步驟,那麼這本「五版」的更新可能只是換了幾張近期的照片,內核的思維可能還是停留在上一個世代的媒體操作邏輯中,這對我們追求前瞻性的行銷策略來說,幫助實在有限。

评分

對於非本科系的行銷人來說,這本書的「理論架構」可能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看起來很壯觀,但要攀登上去卻需要極大的毅力和時間。我的日常工作節奏非常快,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緊急的KPI和即時的危機公關。我需要的知識是那種可以被「碎片化」吸收、並且能馬上應用到下一個小時的簡報中的「工具」。如果一本書的敘述方式過於學術化,充斥著大量的術語和複雜的文獻引用,那麼它就自動將自己鎖定在了圖書館的書架上,而非行銷企劃的辦公桌上。我希望看到的「本土實戰個案」是那種**赤裸裸的、不加美化的問題描述,以及團隊是如何在資源不足、時間緊迫的情況下,硬是擠出爆點的過程。** 如果這本書的案例只是成功後的美化總結,缺乏那種「前一天還在罵髒話,隔天就爆紅」的真實感,那麼它對於正在焦頭爛額的基層行銷人來說,提供的鼓勵和實質幫助都不大。總之,我期待的是一本「用了就會有感」的書,而不是一本「讀了會顯得有水準」的書。

评分

老實說,台灣市場的行銷操作,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彈性」和「創意」。我們常說行銷就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的不僅是邏輯,更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對「在地文化符碼」的精準運用。我曾經參與過一些產品發表會,那些完全依照教科書SOP走、缺乏驚喜、沒有台灣味的活動,最終的結果往往就是石沉大海。反觀那些成功的本土案例,往往是某個團隊抓住了一個社會熱點、一句網路流行語,然後在極短時間內以極低的成本,製造出了病毒式的傳播效果。這才是台灣行銷的精髓所在。所以,當我看到這本著作強調「理論架構」時,我會忍不住懷疑:**它會不會把那種天生的、野生的行銷直覺,用過度的結構分析給扼殺了?** 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是「怎麼做」,更是「為什麼這個做成功了」,並且能夠深入剖析在台灣特殊的人際脈絡、審美觀和幽默感下,哪些理論會失效,哪些技巧必須變形。如果它只是一個標準化的、可以被全球任何地方拿來使用的通用模型,那麼對於追求差異化競爭的台灣品牌來說,它的實用價值就會大打折扣,變成一種「參考資料」而非「作戰指南」。

评分

坦白講,第一次翻閱這本厚重的「整合行銷傳播」專著時,我腦中浮現的不是「哇,好深入」,而是「哇,好重」。對於我們這些實際在市場前線衝鋒陷陣的行銷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我更傾向於那種精煉、直指核心、能立即在下一次的提案會議上拿出來用的「戰術手冊」,而不是需要花費好幾個週末才能啃完的學術巨著。我承認,理論的基礎是重要的,但當你已經花費了數百小時在觀察市場、分析數據、應對突發危機之後,你需要的往往是**「這個現象背後的行銷邏輯是否可以用現有框架解釋」**,而不是**「我要如何把我的實務操作,硬塞進這個理論架構裡」**。我懷疑這本書裡面的「全方位理論架構」是不是已經趨近於百科全書式的堆砌,導致讀者在面對實際的行銷難題時,反而會因為資訊過載而產生選擇性癱瘓。畢竟,我們做IMC(整合行銷傳播)不是為了寫一篇博士論文,而是為了讓那個產品的聲量在對的時間、對的管道,用對的訊息觸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如果理論的包裝太過華麗,反而讓人看不清裡面的實質價值,那可就本末倒置了。

评分

這本號稱「全方位」的行銷聖經,說實話,光是翻開目錄就讓人覺得這本是給那些想在學術界混飯吃的人準備的,或者,你是那種喜歡把複雜的事情弄得更複雜的行銷企劃,非得要一套嚴謹的「理論架構」才能安心上工。坦白講,在現今這個瞬息萬變、演算法說變臉就變臉的數位時代,太多紮實的教科書架構,一旦搬到實際的市場操作層面,往往會顯得僵硬、水土不服。我最擔心的就是那種標榜「本土實戰個案」的部分,因為台灣市場的特殊性,從網路社群的生態到傳統通路的生態,跟歐美日韓的案例往往存在巨大的文化鴻溝。我們需要的不是那種把AIDA模型畫得漂漂亮亮,然後跟你說照著做就會成功的SOP,我們需要的是看那些行銷人如何在預算有限、競爭白熱化的環境下,用創意和接地氣的溝通方式殺出血路。如果這本書的案例還停留在十年前的廣告全媒體操作,那對我這種天天在跟直播、短影音和KOL打交道的業務來說,大概只能當作睡前讀物,用來回味一下行銷的「黃金年代」了。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真正能反映當前台灣消費者心態轉變、社群媒體聲量操作的細膩手法,而不是一堆課本上才有的定義和分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