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齡開發腦力的185個寶寶遊戲提案:東大嬰兒學專家26年研究數據統合!

不分齡開發腦力的185個寶寶遊戲提案:東大嬰兒學專家26年研究數據統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開一夫
图书标签:
  • 育儿
  • 早教
  • 亲子游戏
  • 大脑开发
  • 婴幼儿教育
  • 0-3岁
  • 智力开发
  • 教育心理学
  • 东大
  • 宝宝游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獻給新生兒父母的最佳禮物!
  透過輕鬆、好玩的小遊戲,感受寶寶的能力發展程度吧!

  數字 會算簡單的加法、減法!?
  物理 理解什麼是「重力」!?
  社會 會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
  語言 明白發音和詞彙的意思!?

  ‘‘你好,寶寶!我們終於見面了!
  看著成天睡覺的你、軟綿綿的你、不會說話走路的你,
  即使有好多好多想一起做的事情,也只是孤掌難鳴……。’’

  你也是個不知如何與寶寶互動、玩耍的新手父母嗎?就讓東大嬰兒研究室的開 一夫教授為你解決上述煩惱!

  親子遊戲、居家遊戲、實驗遊戲、生活遊戲……收錄各種能與寶寶開心互動、激發大腦與身體潛能的玩耍提案,讓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充滿愛與成就感!

  沒有一個嬰兒是一模一樣的,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速度、感興趣的事物都各不相同。育兒書上雖然經常會寫「孩子到了第幾個月就會○○」,但實際上,寶寶們都是以自己的進度在努力地成長,讓那些標準根本派不上用場。因此,本書不是以月齡或年齡,而是以「頸部硬挺的時期」、「會站的時期」這類寶寶成長里程碑為標準來介紹遊戲。

  不需要為了「我的孩子已經○個月了,卻還不會○○!」而感到著急。最重要的是,和眼前的寶寶開心地交流互動,而且自己本身也能夠樂在其中。一邊嘗試本書所介紹的各種遊戲,一邊觀察寶寶的反應,從中找出孩子喜歡的遊戲吧!

本書特色

  .《摩咿摩咿》系列台、日累計銷售超過66萬冊、開設日本0~2歲節目之先河、研究超過7000位寶寶的東京大學研究所 開 一夫教授監修!

  .翻身、爬行、站立、走路,依發展里程碑而非月齡所設計的遊戲更貼近寶寶需求。0歲起就能玩,激發大腦與身體潛能、增進親子感情的185種居家、互動、生活、實驗遊戲提案!
 
智慧啟蒙的金色鑰匙:潛能開發的親子實踐指南 本書旨在為廣大家長、幼兒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關心兒童早期發展的讀者,提供一套系統化、科學化且極具操作性的潛能激發與心智培育方法論。我們深信,兒童心智的發展是一個連續且多面向的過程,良好的早期引導,如同為未來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石。本書聚焦於如何運用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與巧妙設計的活動,全面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情感智能、身體協調性及創造性思維。 第一部:奠基與覺察——理解兒童發展的關鍵視窗 本部分深入探討兒童早期發展的科學基礎,從新生兒到學齡前的各個階段,呈現發展里程碑的細微差別與重要性。我們不只是列舉數據,而是著重於家長如何觀察、解讀這些訊號。 一、大腦高速公路的搭建:神經科學入門 關鍵期與敏感期: 詳細闡釋特定技能(如語言、視覺追蹤、動作協調)在何時最易於學習和鞏固。我們將提供實用的圖表,幫助父母識別自家孩子正處於哪些主要的敏感期,並相應調整互動策略。 環境塑造心智: 探討豐富化環境對突觸連接的積極影響。重點不在於昂貴的玩具,而在於環境的質量——聲音的層次、視覺的對比度、觸覺的豐富性。我們將分析如何將居家空間轉化為一個「學習的巢穴」,而非單純的生活場所。 壓力與依附關係的影響: 闡述穩定、充滿愛意的依附關係如何調節兒童的壓力反應系統(HPA軸)。介紹正向回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區分健康的挑戰與過度的焦慮。 二、感知世界的精妙網絡:五感統合的訓練 兒童通過感官來建構對世界的理解。本書詳細解析如何有意識地訓練並協調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使其功能最大化。 視覺空間能力的培養: 介紹基礎的圖形識別、深度感知和顏色辨識遊戲,強調這些能力如何與未來的數學和閱讀能力掛鉤。提供利用自然光影、鏡像遊戲來增強空間推理的具體範例。 聽覺辨識與語言的連結: 不僅限於聽故事,更深入探討音高、節奏和語音的區分能力。設計一系列「聽力偵探」遊戲,以提升兒童對環境中細微聲音的捕捉與記憶。 觸覺的精細化藝術: 探討不同質地(粗糙、光滑、濕潤、乾燥)對神經系統的刺激作用。提供安全、衛生的材料選擇指南,引導家長自製感官箱(Sensory Bins),並說明如何透過觸摸來區分物體的屬性(硬度、彈性)。 第二部:認知躍升——邏輯、記憶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深化 本部分著重於如何通過結構化的遊戲來促進兒童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的發展,這是未來學術成就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石。 三、邏輯思維的種子:排序、分類與因果關係 基礎分類學的建立: 從最簡單的顏色、形狀分類,逐步過渡到更抽象的屬性分類(如功能、大小、溫度)。提供多層次的分類任務設計,確保難度適中,既不使兒童感到挫敗,又能激發其深入思考。 序列與模式識別: 強調模式(Patterns)在數學和語言學習中的核心地位。本書提供大量的「接續下一個」遊戲,從視覺圖案到聲音節奏,訓練兒童預測和規律探尋的能力。 因果關係的實踐: 鼓勵兒童進行簡單的「如果…那麼…」的實驗。例如,水的蒸發、積木的堆疊與倒塌。重點在於引導孩子描述觀察到的現象,並嘗試解釋其發生的原因,而非直接給出答案。 四、記憶力的拓展與運用 我們探討短期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的區別,並提供強化工作記憶的實用技巧。 視覺與聽覺記憶的遊戲化: 設計「記得在哪裡」的配對遊戲、重複指令序列的遊戲。重點在於如何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增加資訊的複雜度和數量,以持續挑戰記憶極限。 情節記憶與敘事建構: 強調故事在記憶固化中的作用。指導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複述故事的順序,或加入自己的元素,從而將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重組知識的過程。 第三部:創造力與表達——情感智能與社交技能的培養 成功的成年人不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與靈活的應變能力。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培養兒童的自我意識、同理心和無限的創造潛能。 五、情感的詞彙庫:建立高情商的基礎 情緒的命名與理解: 教導家長使用精確的詞彙來描述複雜的情緒(例如,區分「生氣」和「沮喪」、「興奮」和「焦慮」)。提供鏡子遊戲和面部表情卡,幫助孩子將內在感受與外在表達聯繫起來。 同理心的萌芽: 透過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引導孩子設身處地思考他人的處境。我們提供一系列「如果我是他/她,我會…」的引導性問題,以培養其換位思考的能力。 挫折容忍度的訓練: 討論如何處理「失敗」。鼓勵將錯誤視為學習的機會,並提供「重啟按鈕」策略,幫助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學會自我調節和堅持。 六、藝術與表達的自由流動 創造力不是天賦,而是需要練習的肌肉。本書提倡開放式(Open-ended)的藝術活動,而非著重於結果的完美。 材料的無限可能: 介紹如何利用回收材料、自然材料(樹葉、石頭、泥土)進行創作。強調過程比成品重要,鼓勵孩子探索材料的物理特性。 即興表演與角色扮演: 鼓勵孩子自編自導小劇本,這不僅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極大地提升了他們在他人面前展現自我的信心。提供簡單的道具和情境引導,激發即興表演的熱情。 音樂與身體律動: 探索音樂如何連接情緒與動作。提供基礎的節奏模仿練習和自由舞蹈指導,幫助孩子通過身體來表達內心感受,達到身心和諧。 第四部:實用策略與家長角色——構建支持性的成長環境 本部分是將理論轉化為日常實踐的橋樑,強調家長在整個過程中的定位與心態調整。 七、遊戲的設計與引導原則 主動性與自主權: 強調「跟隨孩子的興趣」是最高指導原則。提供如何觀察孩子當前興趣點,並圍繞該興趣點設計延伸學習活動的方法。 提問的力量: 區分封閉式問題(只能回答是/否)和開放式問題(引導思考)。提供一系列能激發深度思考的高階提問範例,取代簡單的指令。 活動的過渡與結束: 許多親子衝突發生在活動轉換時。本書提供平穩過渡的技巧,如預告時間、儀式化結束,以幫助孩子建立時間感和預期性。 八、營造健康的生活節奏 規律作息與自由探索的平衡: 討論固定的睡眠和飲食時間如何為大腦提供穩定的生理基礎,從而更好地進行認知活動。 數位產品的智慧取捨: 提供一套實用的「螢幕時間」管理框架,區分內容的教育價值與娛樂性,確保科技使用是輔助而非替代真實的互動與探索。 總結: 本書旨在賦予每一位父母工具和信心,讓他們明白,每一次溫和的引導、每一次精心設計的遊戲,都是在為孩子的心智結構添磚加瓦。我們相信,通過理解兒童發展的科學原理,並將其融入充滿愛與耐心的日常互動中,每一位孩子都能夠最大化地發揮其內在的學習潛能。這是一本關於「如何陪孩子一起成長」的實踐指南,而非僅僅是一本遊戲列表的集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監修:開 一夫


  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所廣域系統科學系教授。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結業,博士(工學)。專攻嬰兒學、發達認知神經科學、機械學習。成立東京大學嬰兒研究室,專門研究「嬰兒學」。監製深受寶寶喜愛的電視節目「Shinapushu」(東京電視台)。因為想製作出寶寶真正喜歡的圖畫書,也發起了「嬰兒學圖畫書計畫」,監修《摩咿摩咿》、《嗚嚕西》(以上為台灣東販出版)、《摩咿摩咿與奇力(モイモイとキーリー)》(Discover 21)等圖畫書。著有《嬰兒不思議(赤ちゃんの不思議)》(岩波新書),共著有《讓東大教授為你解答寶寶的各種為什麼(ミキティが東大教授に聞いた赤ちゃんのなぜ?)》(中央法規出版)。

繪者簡介

倉田けい


  插畫家、漫畫家。2019年誕下長子。每天在SNS上投稿的孩子成長記錄漫畫《365天育兒生活(365日アカチャン満喫生活)》(KADOKAWA)成為首次出版的單行本。對於嬰幼兒時期特有的可愛舉止和行動的描繪、成長的分析等,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和討論。

图书目录

前言

遊戲方法的POINT

何謂「嬰兒學」?

寶寶的能力
○1寶寶懂數字!?
○2寶寶能夠理解物理!?
○3寶寶能夠區分善惡!?
寶寶有比較的能力!?
○4寶寶聽得懂話!?
○5寶寶知道自己是誰!?

本書的使用方法

CHAPTER1一直睡覺→會扶站時期的遊戲

一直睡覺的時期
漫畫 日常的一切對寶寶而言都是遊戲!?

1讓寶寶握緊手
2用媽媽語和寶寶說話!
3互相注視,模仿手掌開合
4抱著搖一搖
5學寶寶的發音
6床邊吊飾搖來晃去
7玩具在哪裡?
8享受戶外空氣♡
9 看得見真好玩♪
10抓抓塑膠袋

讓一直睡覺時期的日常更有趣
提升幸福感的肌膚接觸技巧

頸部硬挺的時期
漫畫 首先從嘴巴開始!

11找出喜歡的東西~
12發出聲音的玩具
13拿得到玩具嗎?
14趴在身上晃啊晃
15大塊布也能玩遊戲
16球球滾來滾去
17從腿上跳起來

讓頸部硬挺時期的日常更有趣
換好尿布後的伸展體操

會翻身的時期
漫畫 初次移動的目標是……

18自己拿拿看
19趴著摸得到嗎?
20在吊床上晃來晃去
21報紙演奏會
22好多擬聲擬態詞♪
23自製沙鈴搖一搖
24從腿上跳高高
25拿得到腳上的手帕嗎?
26外出悠閒地散步♡

讓會翻身時期的日常更有趣
寶寶的最愛!「沒有人沒有人,哇~」的各種變化

會坐的時期
漫畫 向寶寶界的常識學習

27寶寶的最愛♡面紙遊戲
28好多有趣的聲音♪
29滾球球
30滾來滾去摸玩具
31「飛高高」解禁!
32「給我」、「請」、「謝謝」

讓會坐時期的日常更有趣
能夠模仿大人的動作嗎?

會爬行的時期
漫畫 每天都在變化的爬行

33第一次玩積木
34追逐遊戲
35爬呀爬呀過山洞
36坐紙箱兜風去
37紙張撕碎碎!
38猜猜看是哪隻手

會扶站的時期
漫畫 終於會扶站了……

39爬到背上吧♪
40搖搖晃晃捉迷藏
41最~喜歡聽音樂了♡
42撕膠帶遊戲
43把沙包放進桶子裡♪
44模仿打電話
45換衣服真好玩♪

CHAPTER2 會站→會走路時期的遊戲

會站的時期
漫畫 爬行時期要結束了!?

1一二一二起步走♪
2大量活動身體吧
3利用圖畫書多和寶寶對話
4撲通一聲掉進去

搖搖晃晃走路的時期
漫畫 送來的是愛與垃圾!?
5第一次穿鞋散步
6玩水嘩啦啦
7你好,大自然!
8好棒的平衡感!
9轉一轉,扭一扭
10能夠拿過來嗎?

讓搖搖晃晃走路時期的日常更有趣
在浴室也能玩遊戲

走得又穩又快的時期
漫畫 成長速度爆炸快……

11沙坑挖挖挖
12互動時間的雙人運動
13紙杯保齡球
14蠟筆隨意畫
15又夾又扯的洗衣夾
16幫忙遊戲♡
17「角色扮演」遊戲

附錄圖畫書
附錄實驗

在家實驗看看吧!
○1寶寶的視力如何呢?
○2寶寶的「記憶力」能維持多久?
○3做得到嗎?「尋寶遊戲」大挑戰
○41歲的「模仿能力」  寶寶的學習能力如何呢?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1256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4.8 x 18.8 x 1.3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剛出生的寶寶是如此嬌小可愛、柔弱無力,一嚎啕大哭就讓人好想盡全力保護這弱小的生命。

  但是,寶寶真的柔弱無力嗎?真的是什麼也不會、什麼也不懂,有如一張白紙的存在嗎?說不定,寶寶其實從出生起就懂得許多事情。這麼想的我,每天都埋首於嬰兒的研究中。

  「何時學會語言?」、「何時理解自己的存在?」、「何時知道鏡子裡面的人是自己?」……雖然有好多問題想要釐清,但是寶寶當然不會回答,也沒有人還保有嬰幼兒時期的記憶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所以,我透過各種方法想要了解寶寶,時而提出假設、進行實驗,日復一日地從事「嬰兒的研究」。

  自我1995年開始研究嬰兒至今,轉眼要邁入第26個年頭了。在這段期間,協助過我進行研究的寶寶已超過7000人。

  在和眾多嬰兒接觸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沒有一個嬰兒是一模一樣的。長相和體格自然不用說,就連成長過程、速度、感興趣的事物等,也都各不相同。即使是許多人認為可以讓寶寶停止哭泣的塑膠袋揉搓聲,實際上也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有效。有的孩子喜歡可以看見父母臉孔的橫抱法或豎抱法,有的孩子則喜歡多多觀察外面的世界,只要面朝外抱著就會笑瞇瞇的。育兒書上雖然經常會寫「孩子到了第幾個月就會○○」,像這樣顯示出具體的標準,但是實際上,寶寶們都是以自己的進度在努力地成長,讓那些標準根本派不上用場。

  因此,本書不是以月齡或年齡,而是以「頸部硬挺的時期」、「會站的時期」這類寶寶成長里程碑為標準來介紹遊戲。不需要為了「我的孩子已經○個月了,卻還不會○○!」感到著急。再說,並沒有什麼是寶寶做了,就一定會發展得更好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和眼前的寶寶開心地交流互動,而且自己本身也能夠樂在其中。請各位一邊嘗試本書所介紹的各種遊戲,一邊觀察寶寶的反應,從中找出孩子喜歡的遊戲。

東京大學研究所教授  開 一夫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對育兒品質有要求,但又不想被「完美父母」標籤綁架的家長,我對這本書的「研究數據統合」這幾個字特別有感。這意味著它不是哪個學者心血來潮寫出來的單一理論,而是匯集了多年觀察與驗證的結果。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是經過時間篩選的精華,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新潮玩法。我個人比較偏愛那種能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和發現的遊戲,而不是純粹的模仿指令。我期待在書中看到更多如何設計「開放式結局」遊戲的指導,讓孩子在玩樂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好奇心。畢竟,真正的聰明不是背得多,而是懂得如何提問和嘗試。如果這185個提案能做到這一點,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思考」的樂趣,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取代了。這種從根本上培養內在驅動力的方法,遠比短期的技能訓練來得重要得多。

评分

我這個人比較務實派,買書一定要看它的「CP值」。一本育兒書如果只能用半年,那真的很不划算,畢竟孩子長得太快了。這本強調「不分齡」,就讓我看到了長期投資的潛力。我得承認,一開始看到「185個」這麼多提案,我還有點懷疑,會不會很多都是換湯不換藥的重複設計?但仔細研究了一下,發現它似乎是從不同的認知發展層面去切入,而不是單純地把遊戲難度往上調。這代表它更注重的是「腦力開發」的全面性,而不是單純的體能鍛鍊或語言刺激。如果真能做到這麼細膩的分層和多樣性,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它的定價了。對於想給孩子最好的啟蒙,但又不想把家裡塞滿昂貴教具的家庭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條更聰明、更經濟實惠的道路。我已經開始盤算著,哪些舊的家用品可以拿來搭配書裡的建議一起使用,光想著就能感到一股期待感,這比直接去買一堆玩具來刺激來得更有意義。

评分

這本《不分齡開發腦力的185個寶寶遊戲提案》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東大嬰兒學專家的背書更是讓人覺得這內容絕對有料。我最近剛好在物色一些可以和家裡那個精力旺盛的小寶貝一起玩的活動,傳統的那種老掉牙的把戲早就讓孩子膩了,想找些真正能激發他潛能,又不至於太複雜、準備一堆雜七雜八東西的點子。翻開書的時候,我最期待的就是那些「不分齡」的設計,畢竟每個階段的孩子發展速度都不一樣,如果能找到一些彈性的遊戲,一套書就能用比較久,對荷包來說也是一大福音。我特別留意了那些強調科學根據的部分,畢竟現在資訊爆炸,網路上傳的五花八門,真假難辨,有經過長期研究累積出來的數據做基礎,感覺就像是多了一份安心的保證,知道自己花的精力不是在玩無效的「假實驗」。整體來說,光是從目錄和介紹就能感受到編輯的用心,它不像一般育兒書那樣只列出一堆活動,而是像一本實戰手冊,讓你馬上就能上手,這對忙碌的現代父母來說,簡直是救星!

评分

坦白說,現在的父母親壓力都很大,時間更是寶貴到可以拿來換錢。所以,任何聲稱能有效利用時間的工具,都會立刻抓住我的目光。《不分齡開發腦力的185個寶寶遊戲提案》聽起來就像是為了解決「我該怎麼在陪玩的時候,順便幫他大腦升級」這個世紀難題而誕生的。東大專家的研究背景,讓我傾向相信這裡面的遊戲設計不會是虛無飄渺的口號,而是真正有助於神經網絡建立的實用技巧。我特別好奇,在那麼多提案中,有沒有一些是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但效果卻出奇地好的「微遊戲」?畢竟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有五分鐘的空檔,但又不想浪費掉。如果這本書能提供這種「高效率、高回報」的遊戲策略,那它在我的育兒工具箱裡,絕對會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這種兼顧學術深度與日常操作便利性的平衡感,才是真正打動我的地方。

评分

說真的,市面上太多育兒書籍都是那種看了很開心、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呵呵」的類型。很多時候,那些所謂的專家建議,距離我們家實際的混亂場面簡直是天壤之別。不過這本《不分齡開發腦力的185個寶寶遊戲提案》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好像真的懂父母在想什麼。我比較欣賞的是它那種務實的精神,不是空談理論,而是直接給你一百多個「菜單」,讓你照表操課。我猜想,光是想出這麼多種變化,背後絕對下了不少功夫。而且,「東大」這個名號確實有它的份量,讓人在選擇時會不自覺地更信任它的內容。我特別想嘗試看看那些關於「感官統合」的遊戲,因為我家那小傢伙最近對某些聲音特別敏感,希望能透過這些活動,循序漸進地幫助他建立更穩固的感官連結。這種由專家系統性整理出來的結構,比起我自己東拼西湊的玩法,在效果上應該會有顯著的提升,期待看到實際操作後,孩子的專注度和反應會有什麼樣的進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