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修訂版)

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學瀅
图书标签:
  • 藝術治療
  • 圖卡
  • 心理治療
  • 繪畫治療
  • 遊戲治療
  • 諮詢
  • 身心靈
  • 自我探索
  • 情緒調節
  • 創傷癒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土第一本藝術治療圖卡應用書籍,理論與實務兼具
藝術治療圖卡全指南


或中或西,或絢麗或可愛,繽紛多樣的圖卡已經是藝術治療或諮商專業的常見工具。
作者是臺灣藝術治療圖卡應用的先驅者之一,並設計有多種藝術治療圖卡,
本書是她十多年實務經驗的無私分享。
 
市面上的藝術治療圖卡日趨蓬勃發展,幾乎專業人士手邊都有好幾套藝術治療圖卡,但要如何把手邊的藝術治療圖卡綜合運用,不僅能應用圖卡主題,同時應用不同圖卡,還能開發出具有創意的用法。
 
閱讀本書之後,你將可以瞭解:
──為什麼圖卡可以用於藝術治療?
──透過藝術進行會談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臺灣常見的藝術治療圖卡有哪些?可以在哪裡買到?
──藝術治療圖卡和藝術作品應用於會談時有哪些原則?
──不同的藝術治療圖卡,如何交互運用?
──藝術治療圖卡的延伸創作引導方法有哪些?
書中不僅闡明藝術治療圖卡的應用通則,更有延伸使用技巧與應用實例,是專業工作者必備工具書。
 
擁有藝術治療師與諮商心理師證照的作者,在書中不僅說明為何圖卡能用於藝術治療,加上她個人教學開創的獨特設計與用法,引領使用者能統整善用手邊的各類藝術治療圖卡,協助個案探索心理過程與生命故事。

【專文推薦】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管貴貞
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陳盈君

【專業推薦】(按姓名筆畫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田秀蘭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朱惠瓊
心理學家、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藝術治療組助理教授 黃凱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教授 賴念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兼任藝術治療師 蔡汶芳 

【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
王釋逸、李泓、林維良、林盈君、周詠詩、姜亞岑、胡綺祐、陳怡婷、賀孝銘、康依婷、黃子琳、孫守宏、賴麗筠、蘇銘昌

〈好評推薦〉
本書極具實務性,是學瀅將多年在專業工作上的心得,不論是教學、團體或個人諮商的經驗寫入這本書中,造福藝術治療師與相關專業工作者。這是一本藝術治療師必備,心理師更要擁有,助人專業者必看的好書。──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管貴貞
 
藝術治療圖卡的豐富與有趣,只有身歷其中的你才能明白,相信所有喜愛圖卡的朋友們,能透過閱讀學瀅老師的這本書,讓內在產生新的理解,更豐厚扎實有底蘊!──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陳盈君
探索心灵深处的密语:情绪雕塑与叙事重塑的实践指南 导言:打开无声的对话之门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一片广袤而复杂的风景,那里充满了未被言说的情感、潜意识的涌动和难以名状的体验。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基石,有时却显得苍白无力,无法精确捕捉那些深藏于心底的幽微之光与沉重之影。当我们面对创伤、困惑或自我迷失时,传统的言语交流常常遭遇瓶颈。 本书《情绪雕塑与叙事重塑的实践指南》,旨在提供一套革命性的、非语言的探索工具与方法论。它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使用工具”的说明书,更是一部引导个体深入自我内在世界,通过具象化的表达重建心智蓝图的深度实践手册。本书的焦点在于如何利用物质媒介和象征符号,激活被压抑的记忆、梳理混乱的情绪流,并最终重写个体的生命叙事。 第一部分:基石的搭建——从物质到心灵的桥梁 本书的理论基石建立在当代心理动力学、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的核心理念之上,并融合了现象学对“当下体验”的强调。我们认为,任何被忽视或拒绝的情感,都会在身体和心灵中留下“物质残留”。要处理这些残留,我们必须先“看见”它、赋予其形态。 1. 物质的觉知与触感的记忆: 我们将详细探讨不同材料的触感、重量、温度和延展性如何不自觉地呼应着特定的情绪状态。例如,柔软的粘土(Clay)如何承载“脆弱与接纳”,粗粝的沙石(Sand)如何映射“阻碍与僵化”,而流畅的颜料(Paint)又如何象征“流动与转化”。本书会提供详尽的实验指导,教导读者和实践者如何通过有意识地选择材料,来“投射”内在的心理结构。这并非简单的艺术创作,而是深层心理数据的采集过程。 2. 空间布局的心理地图: 我们将引入“容器理论”与“场域理论”,解释容器(如盒子、圆形空间)在心理治疗中的象征意义。个体在被限定的空间内放置象征物,这个空间即成为了一个临时的“内心世界”。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布局方式(例如,中心化、分离式、层叠式)所揭示的自我与环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模式。如何通过观察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解读控制欲、回避倾向或整合程度,将是本部分的核心。 第二部分:情绪的具象化与象征编码 情绪本身是能量的流动,难以被捕捉。本书提供了一系列技术,将这些无形的能量转化为可被观察和对话的“实体”。 3. 情绪的形态学转译: 我们不再使用“悲伤”、“愤怒”这类标签,而是探索它们在三维空间中的“形态”: 棱角与平滑: 棱角代表冲突、界限或攻击性;平滑则指向和谐或麻木。 密度与空洞: 密度高的物体常象征被固化的信念或沉重的负担;空洞则可能指向缺失或渴望。 动态与静止: 倾斜、断裂或螺旋上升的结构,指示着内在的动力或停滞点。 本书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形态-情感对照表”,供实践者参考,但更强调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因为最终,只有创作者自己知道他所塑造成型的究竟是什么。 4. 象征词汇的构建: 每个实践者都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象征词汇库”。我们会指导如何通过重复的材料操作,识别出反复出现的象征物(如钥匙、道路、镜子、迷宫)。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激活”这些象征,让它们从单纯的物件,转变为承载着个人生命故事的“活的符号”。例如,一把生锈的钥匙,在A的叙事中代表“被锁住的童年记忆”,而在B的叙事中则可能代表“尚未开启的未来潜能”。 第三部分:叙事的重建——从被动到主动的书写者 将情绪具象化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疗愈发生在这些“雕塑”开始“说话”之时。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如何引导个体与这些被创造出来的象征物进行对话,并将零散的片段整合为连贯且有力量的生命故事。 5. 对话的技术:投射性对话与角色扮演: 我们教授“投射性对话”技巧,即鼓励体验者站在自己创造的象征物面前,以该象征物的“口吻”说话。例如,如果体验者创造了一个“破碎的塔楼”,治疗师将引导他:“这座塔楼,它想告诉你关于安全感的故事是什么?”通过这种“外化”和“去中心化”的对话,体验者可以更安全地接触到被压抑的观点和感受。 6. 时间线的重构与“未来场景”的预演: 面对过去的创伤叙事时,人们往往陷入被动受害者的角色。本书提供“时间轴重塑”的实践:要求体验者在工作空间中,用不同材料分别表现“过去的事件”、“现在的感受”和“理想的未来状态”。通过物理上移动和重塑这些象征物,体验者实际上在重新协商他们对时间流逝的心理认知。我们特别关注“未来场景的预演”,即创造一个象征着“我希望实现的状态”的雕塑,并将其放置在核心位置,以能量激活未来的可能性。 7. 整合与退出:从工作坊到日常生活: 疗愈的成果必须能够回归日常生活。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详细论述了如何从复杂的象征性作品中提炼出清晰的“行动步骤”和“核心洞察”。我们会探讨如何将一次深刻的材料探索,转化为清晰的自我宣言、边界设定或行为改变的承诺。重点在于,如何保持对内在象征世界的敏感性,使之成为日常决策的辅助罗盘,而非束缚。 结语:持续的演化 本书强调,心灵的探索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终点。我们提供的,是一套强大的、可被个性化定制的工具箱。它鼓励实践者(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自我探索者)学会倾听手中材料的低语,理解身体的微妙反应,最终,将那些曾经将人困住的无形枷锁,雕刻成通往自由的坚实阶梯。这是一场关于“看见自己、命名自己、重写自己”的深刻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學瀅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博士、美國紐約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擁有美國藝術治療學會註冊之藝術治療師資格(ATR),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專業認證會員,高考及格諮商心理師。
著有:《玩藝術,酷思考》(商周出版)、藝術治療圖卡《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商周出版)、《我的任意門:打開心門.看見自己》、《生命樹》、《貝殼卡》等。
合著有:《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商周出版)。

相關著作:《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中英對照)(拆封不退)》《玩藝術,酷思考:親子一起學藝術,培養美力與思考力》

图书目录

〈推薦專文〉既學術又實用的無私分享 管貴貞
〈推薦專文〉在牌卡世界中,我與自己相遇 陳盈君
〈前言〉以圖像引導創作
 
第一部 藝術、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圖卡
 第一章 藝術能應用於治療?
 第二章 臺灣的藝術治療圖卡發展與應用
  BOX 何處找圖卡

第二部 面對作品.理解圖像
 第一章 現象直觀法的藝術治療實務應用
 第二章 現象統整與現象詮釋循環
 第三章 四個濾鏡與其應用
 第四章 強調美學觀點的藝術評論法之應用
 BOX 作品象徵意義的探索
 第五章 藝術治療與諮商會談
 BOX 藝術治療過程的行為觀察
 第六章 圖解藝術治療歷程
 BOX 個別藝術治療與團體藝術治療
 
第三部 不只是圖卡
 第一章 圖卡的藝術治療應用
 第二章 全圖像圖卡應用於藝術治療的原則 
  1.情境引導
  2.象徵性表達引導
  3.投射引導
  4.敘事引導
  5.綜合圖卡應用
  BOX 圖卡基本引導方法
 第三章 以主題為主軸之應用圖卡具體引導
  延伸探究的十種主題:
  1.我
  2.我的內在外在
  3.我的童年
  4.今天我想說OO
  5.我的生涯
  6.我感覺很OO
  7.我對OO(事件)感到很OO(感覺)
  8.我與我的朋友
  9.我的家人
  10.我與我的環境
 
結語:最高境界之自發性創作
附錄:學術性讀本的實務應用範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1823
  • 叢書系列:遊藝。療心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3 x 17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65歲

图书试读

〈推薦專文〉既學術又實用的無私分享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管貴貞
 
我喜歡這本《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

這幾年圖卡(牌卡)在心理治療領域流行,實務界與學術界都有高度的興趣與好奇,實務界的夥伴期待知道有那些好用的圖卡?如何用於工作中?學術界想知道它的理論基礎在那裡?有效嗎?在眾說紛紜中依然有許多治療師紛紛地投入,也覺得運用上是有實用性和意義性的,如何學習這些圖卡只能透過各種工作坊提供大家嘗試的機會,卻沒有相關書籍提供我們在使用這些圖卡的參考工具,讓學術界感到不安,實務界卻又充滿疑惑。

終於出現了契機,學瀅寫了這本書,看到這本書讓我又驚又喜,它為現在這個模糊狀態提供說明,讓藝術治療圖卡的運用有所依據,也讓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於圖卡的運用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本書說明了藝術治療理論基礎,介紹了臺灣目前的圖卡,更有意思的是把會談技術整合於藝術治療圖卡,讓藝術治療師能善用助人技巧的部分,心理師也可以在圖卡中妥善掌握各種助人技巧,讓圖卡能充分發揮其效能,這是這本書非常有意義的部分。透過這本書,完整且清楚地說明如何運用藝術治療圖卡在治療工作上。

那幾年有幸與學瀅共事,那真是美妙的日子。學瀅是一位學養深厚的藝術治療師和諮商心理師,能兼具這兩種身分的大學教師不多,她能把藝術治療概念巧妙的融入教學和實務上,常常令我嘖嘖稱奇。這本書極具實務性,是學瀅將多年在專業工作上的心得,不論是教學、團體或個人諮商的經驗寫入這本書中,造福藝術治療師與相關專業工作者。這是一本藝術治療師必備,心理師更要擁有,助人專業者必看的好書。

 
〈推薦專文〉在牌卡世界中,我與自己相遇
左西人文空間、學爾國際教育機構創辦人/陳盈君
 
從第一次接觸牌卡,我就深深的著迷。從此一頭栽進牌卡的世界,開始自己創作各種牌卡,結合心理諮商、藝術治療、心靈療癒的概念,在台灣開始進行本土化的出版,並在牌卡教學中傳遞力量。

投射牌卡,是擁有魔法般的工具,能夠直接帶出內心想望,引導出潛意識的隱藏訊息,帶領我們進入更深的探索。這是一個與自己相遇的過程,更是一個看見自己的歷程。

在輔導諮商的運用中,經過引導,讓抽卡者能夠有一個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機會,投射出自己內在的所思所感,並進而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帶出解決策略以及智慧力量。透過投射及敘說,內在產生心理位移,說著說著,生命板塊能進行重組,建立新的生活架構。

目前的許多牌卡都自國外進口,而台灣創作者的作品,也在這幾年開始蓬勃發展,產量與輸出,有不小的累積。然而,在使用方式及相關書籍的參考上,目前還是少之又少。

很開心,學瀅老師出版了《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詳細羅列了台灣創作者的出版作品集,不僅解答了我們在使用上可能會有的疑問,並有系統地整理了透過圖像對談的內容,整合了各個層面的資訊,對於牌卡愛好者,真是一大福音。

書中篇章層次分明:藝術能應用於治療、現象學方法之應用、四個濾鏡與其應用、強調美學觀點的藝術評論與其應用、藝術治療與諮商會談、圖解藝術治療歷程⋯⋯等等。

我特別喜歡其中現象學與四個濾鏡的應用,不只滿足了我研究的好奇心,更讓我能從不同層面去思考,帶出新的高度與切入角度。藝術治療圖卡的豐富與有趣,只有身歷其中的你才能明白,相信所有喜愛圖卡的朋友們,能透過閱讀學瀅老師的這本書,讓內在產生新的理解,更豐厚扎實有底蘊!無限祝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点忐忑的,因为市面上关于“疗愈工具”的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流于表面,讲得花里胡哨,但真正用起来却发现毫无章法。我比较务实,我更看重“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100种应用”,这数字听起来就很扎实,让人觉得作者是下了苦功去整理和归纳的。我特别关注它是否能为不同背景的人群服务,比如,我身边的朋友有些是刚接触艺术疗法的新手,他们需要的是清晰的指引,避免在创作过程中迷失方向;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心理工作者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一些创新和进阶的玩法来突破瓶颈。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结构化的框架,让读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比如情绪释放、信念重塑、或者团体动力引导)来选择对应的卡片使用方法,那就绝对是物超所值了。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工具箱,打开后,里面装的不是装饰品,而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精密工具。

评分

说实话,现在的人们对“快速疗愈”抱有过度的期待,仿佛只要翻几页书,所有心结就能迎刃而解。我希望这本书能传递出一种更健康、更负责任的理念,那就是艺术疗法是一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自我觉察。从这本书的命名来看,它似乎强调了“卡片”这一媒介的系统性使用。我最想了解的是,这100种应用是如何围绕这些卡片展开的?是每张卡片都有特定的提问引导?还是通过组合不同的卡片来创造新的情境?如果能对卡片的类别(比如情绪卡、象征卡、叙事卡等)进行一个清晰的分类,并为每种分类设计相应的应用场景,那无疑会大大提升这本书的实操价值。它给我的感觉是,它正在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抽象的内心世界和具体的创作行为,这份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也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柔和的色调和抽象的图形,让人感觉很平静,也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机。我一直对艺术创作和心理学交叉的领域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里,寻找一个出口变得格外重要。我期待看到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毕竟,光是知道“艺术有疗愈作用”是不够的,我更想知道“如何运用这些卡片来激发内在的对话?”。如果它能提供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案例,比如面对职场倦怠、人际关系困扰,甚至是自我探索的迷茫期,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用画笔、色彩或者拼贴这些看似简单的媒介,去触碰那些平时难以言喻的情绪。这本书的“修订版”这三个字也让我有些期待,不知道这次的更新,是不是加入了更多符合当代人心理需求的视角或新的技术。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气质非常吸引我,它承诺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这对于常常“词不达意”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解放。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在相关领域应该是有一定资历的,否则很难支撑起“100种应用”这个庞大的体系。对于我们这些在生活中总觉得自己“被困住”的人来说,最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能够跳脱出既有思维框架的方法。艺术疗法的好处就在于它允许模糊性,允许不完美。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个魔术师的工具箱,里面装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可以立即施展的“魔法公式”。特别是在面对那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问题时,卡片提供的视觉距离和象征意义,往往比直接面对文字更有力量。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如何解读作品中的象征符号,如何将卡片的使用与自我叙事进行整合,那它的深度就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心灵鸡汤”范畴,真正成为一本可以陪伴我们走过人生不同阶段的案头工具书。我期待它带来的,是一种可以被反复使用、每次都能发现新层次的内在挖掘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的感觉是相当专业且有温度的。它没有采用那种过度商业化或哗众取宠的视觉语言,反而呈现出一种沉稳、内敛的气质,这让人觉得内容本身才是主角。我一直认为,好的工具书,其价值在于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路径图,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我期待这本书在介绍每一种卡片应用技巧时,能深入探讨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为什么这个动作能触动潜意识?它和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对于真正想将艺术疗法融入生活或专业实践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做”,更要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做有效”。而且,对于“修订版”,我尤其好奇它在理论与实操的衔接上有没有做出更人性化的调整,比如,增加一些针对亚洲文化背景下,人们在表达情感上的细微差异的讨论,那会更贴合我们的本土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