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言並立.儒義新詮:對先秦儒家之哲學思考

德言並立.儒義新詮:對先秦儒家之哲學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進安
图书标签:
  • 先秦儒家
  • 儒家哲学
  • 哲学史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中国哲学
  • 儒义
  • 德论
  • 文本解读
  • 学术专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儒家哲學是先秦顯學之一,引領風潮,對時代問題提出文化反思與批判,試圖建立人間的理想國度。千百年來儒者的使命感與綻放盎然生命的花朵鋪墊著我們的人生大道與方向,經典所蘊涵的人生哲理,上至形上之理、天人關係,下至人倫日用與生命氣象之展開,皆是儒者情懷,理性與感性的激盪,這些主題思考的關切與追問正是儒者的生命熱情之寫照。

  本書共分八編:
  1.天命、王道與正義: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儒學傳承尋覓立論根基與價值根源。
  2.經典詮釋:藉由經典詮釋演繹其中的義理內涵,開發儒學的共命慧與自證慧,以及面對當代問題的挑戰及回應。
  3.政治哲學:為理想的生活世界提供價值與生活方式之選擇,揭櫫政道與治道真諦。
  4.孝道實踐:檢視儒家孝道的實踐及因應之道,成就和諧有溫度的社會。
  5.終極關懷:探索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宗教向度,為生命意義和價值提供另一思考。
  6.荀學探析:反思儒家所欲建立的理想家園,荀子哲學當有其貢獻及可借鏡參照之處,在制度實踐上開出外王之可能。
  7.易經抉微:探討《易經》的思維方式、《易傳》的性命觀、易之聖人之道以及高師懷民教授《易》學理論及體系等為儒家建構人文世界的形上預設。
  8.臺灣儒學:詮釋臺灣儒學的意涵、旨趣及其挑戰,期待臺灣儒學的「體、用、文」之建立。

  附錄:敬附恩師羅光總主教的生命哲學的探討專文,他可稱是當代思想界的博學鴻儒,建構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融滲、理解與會通之道的傑出哲學家。
《儒学思想的多元展开与现代诠释:从先秦经典到当代语境》 导言:探寻儒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哲学体系,历经数千年演变,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变、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新诠释。我们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或流派,而是力求展现儒学思想体系的复杂性、内在的张力与持续的生命力。 本书将重点关注儒家思想在以下几个核心维度的展开: 第一部分:先秦儒学的根基与差异——奠基时代的思想光谱 本部分聚焦于儒学诞生的初始阶段,即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思想家对“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范畴的界定与阐发。 1. 孔子思想的实践性与人伦关怀: 深入分析孔子如何从周礼的衰微中提炼出“仁”作为核心的道德实践准则。探讨“克己复礼为仁”的具体路径,以及“君子”、“小人”的伦理分野。 考察孔子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其如何通过“因材施教”构建起早期儒家知识分子的培养体系。 关注孔子对政治理想的描绘——“为政以德”,及其对早期政治哲学的奠基作用。 2. 孟子的性善论与政治理想的激进性: 详细梳理孟子“性善论”的哲学论证基础,特别是“四端”的发现与扩充,探讨其对人性本质的乐观判断。 剖析孟子的“仁政”理论,分析“民贵君轻”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超越性。 探讨孟子在面对墨家、杨朱等学派时的辩驳策略,展现其作为“亚圣”的理论建构能力。 3. 荀子的性恶论与后天教化的重要性: 对比孟子,系统阐述荀子的“性恶论”,分析其对社会秩序维持的必要性论证。 重点分析荀子对“礼”的定义与功能,认为“礼”是规范人心、构建社会结构的根本工具。探讨“化性起伪”的教育哲学。 考察荀子对“名分”和“法度”的强调,展现其儒学中偏向于制度化、社会工程学的一面。 4. 先秦儒学内部的张力与互补: 比较孔孟荀三家在“性”、“礼”、“政治”等议题上的异同,揭示先秦儒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充满内部对话和辩论的思辨场域。 第二部分:儒学的承继、转化与经典化——汉宋时期的宏大叙事 本部分着眼于儒学如何从先秦的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并在此过程中经历的深刻的哲学转型。 1. 汉代“独尊儒术”的政治哲学意涵: 分析董仲舒如何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家伦理相结合,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理论框架,以维护皇权的神圣性。 考察汉代经学对经典的注释方式,即如何通过“章句之学”来确立经典的权威地位和解释的规范性。 2.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冲击与反思: 探讨玄学思潮(如竹林七贤、王弼、郭象)如何以“贵无”、“自然”等概念挑战汉儒的繁琐与僵化,迫使儒家进行自我调适。 分析受玄学影响的儒者如何试图重新激活儒家思想中的“超越性”与“个体精神自由”。 3. 宋明理学的发生与“心性论”的转向: 详细考察宋代理学家(如周敦颐、邵雍、二程、朱熹)如何回应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实现儒学的“内在化”与“本体论化”。 深入探讨朱熹的“理一分殊”和“格物致知”,解析其如何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宇宙本源——“理”。 比较陆九渊的“心即理”与朱熹的理学,分析心学思潮的兴起,标志着儒家研究重心从外部世界向人类主体意识的回归。 4. 明代王阳明心学的革命性贡献: 重点阐释“致良知”学说的内涵及其在实践层面的意义。探讨“知行合一”如何重塑了传统儒家的修身进德之道。 分析心学对个体能动性的强调,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思想解放力量。 第三部分: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与当代重构 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涌入,传统儒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着眼于儒家思想如何在近现代的社会变革中寻求自我定位和价值重建。 1. 晚清民初的“中体西用”与文化冲突: 分析儒家在面对“科学”、“民主”等新观念时的防御性姿态和适应性尝试。 考察早期学者如何试图在传统伦理与现代国家建构之间寻找平衡点。 2. 当代新儒家的谱系与目标: 梳理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徐复观、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代表人物的学术脉络。 聚焦新儒家在本体论、知识论和实践论上的重建努力,特别是牟宗三先生对康德哲学的参照与对“良知坎陷论”的阐发。 探讨新儒家如何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人类文明贡献具有普适性的东方智慧。 3. 儒家伦理在当代治理中的启示: 探讨“仁爱”、“义利之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构如何为现代社会治理(如企业伦理、公共道德、家庭关系重塑)提供新的参照系。 分析儒家思想中关于“和谐共生”和“责任伦理”的理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中的当代价值。 结语:走向未来的儒学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超越对儒学的刻板印象,认识到其思想资源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儒学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被阐释和激活的思想传统。通过对这一思想谱系的梳理,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形成逻辑,并从中汲取智慧,以应对现代世界的复杂挑战。本书倡导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即在坚守儒家核心价值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進安


  臺灣省雲林縣人,一九五七年生,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系以及擔任課外活動組主任。現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教授兼人文與科學學院副院長,曾擔任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學生事務長、校發中心主任、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多年來從事先秦儒學、臺灣儒學、易經哲學、墨家哲學與儒墨哲學比較等專題之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孔子之仁與墨子兼愛比較研究》、《墨家哲學》、《儒墨哲學比較研究》、《哲學導論》、《哲學與人生》、〈墨翟與《墨子》〉(與孫中原教授、李賢中教授合撰)等書,並發表相關上述主題與領域之研究論文數十篇。2020年擔任中國哲學會理事長,推動哲學研究與社會推廣等活動,提供學界交流平台,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图书目录

自序 (3)

第一編 天命、王道與正義 001
「天命」觀念的詮釋 002
儒家王道思想探析 015
先秦儒家正義觀 029

第二編 經典詮釋 045
儒學的共命慧與自證慧 046
傳統經典詮釋與現代生活 062
儒家安身立命的意涵與當代的挑戰 079

第三編 政治哲學 095
儒家政治哲學之分析與批判 096
儒家政治權威合法性之探討 113

第四編 孝道實踐 125
曾子「吾道一以貫之」之認知、體悟與實踐 126
對儒家孝文化的哲學思考 138
文化失調與調整—從傳統孝道之實踐困境解讀 155

第五編 終極關懷 167
儒家的宗教性 168

第六編 荀學探析 183
荀子「明分使群」之意涵與價值 184
荀子哲學中「禮」與「法」的關係建構探究 207
荀子管理哲學研究 229

第七編 易經抉微 245
《易經》的思維方式 246
《易傳》性命觀—從儒家觀點探析 257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探析 278
高懷民教授《易》學理論之研究 299

第八編 臺灣儒學 331
清領時期臺灣書院教育的儒學思想 332
清朝臺灣儒學中的朱子學意涵與詮釋 360
臺灣儒學的回顧與前瞻 375

附錄 391
羅光總主教生命哲學的創化、發展與意義 392
參考文獻 417
謝辭 425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6003
  • 規格:平裝 / 436頁 / 17 x 23 x 2.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儒家是先秦顯學之一,引領風潮,對時代問題提出文化反思與批判,試圖建立人間的理想國度。透過經典的詮釋,演繹存在之理,構建人生哲理與彰顯生命的強度與韌性,在自然與人文的兩重世界中巍然而立而稱頂天立地,一直是儒家形塑吾人性命個性與生命情懷的價值根源之一。千百年來儒者的使命感與綻放盎然生命的花朵鋪墊著我們的人生大道與方向,經典所蘊涵的人生哲理,小自個人生命境界的淬勵與提升,大至安邦定國的治國方略,儒家思想無不是大傳統與小傳統的活水源頭;儒家哲學的內涵上至形上之理、天人關係,下至人倫日用、人我關係之展開,儒家他所關注的層面,以自我德性的陶成為同心圓之圓心,建立道德人格(君子)為起點,逐圈逐層向外擴散,迄及生命最後投射的終極關懷,這些主題思考的關切與追問正是儒者的生命熱情之寫照。

  就哲學史的發展而言,依時代而分,有先秦、兩漢、宋明與近現代等時期,雖然每個時期的儒學思想,有其因應時代環境與問題而有不同的見解與詮釋,但是儒學的核心價值卻是一以貫之,即是宋儒張橫渠(1020-1077)之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稱是儒學的慧命之所在。而開啟儒家哲學之洞見,即源自孔、孟、荀三子所構建的先秦儒學,聖人體天地之心,民胞物與,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先秦儒學之精華,觸及宇宙論、人性論、倫理學與政治哲學諸多層面問題的本質澄清、理與事的一體考察以及應用於政治事務之觀點及願景等。

  本書之內容簡述如下:第一章即先以「天命、王道與正義」為破題開始,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尋覓立論根基;繼之在第二章藉由經典詮釋演繹其中的義理內涵,開發儒學的共命慧與自證慧,以及面對當代問題的挑戰及回應。儒學關心生命意義以及存在之價值理念的實踐,則落在第三章「政治哲學」的議題上,為理想的生活世界提供價值與生活方式選擇。第四章即以孝道實踐為討論中心,檢視儒家孝道的實踐及因應之道。第五章即以「終極關懷」之角度,探索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宗教向度。

  宋明之後中國民間「儒教」信仰所繼承者,概發揮及補充原始儒家之宗教觀而續予傳承,在本質上當予澄清與辨正。吾人反思儒家所欲建立的理想家園,荀子恰好補足制度面之理念與設計,荀子的哲學當有其貢獻及可借鏡參照之處,在本書第六章即以「荀學探析」加以討論。孔子曾言「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本書的第七章以「易經抉微」為題,探討《易經》的思維方式、《易傳》的性命觀、易之聖人之道以及高師懷民教授《易》學理論及體系。第八章為臺灣儒學專題,是本人在雲科大漢學應用研究所開設「台灣儒學專題」課程的心得論文三篇。最後為附錄,敬附恩師羅光總主教的生命哲學的探討。

  老子《道德經》六十四章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今本書既成,感謝五南圖書公司楊發行人榮川之青睞,黃副總編輯惠娟之出版規劃,吳佳怡責任編輯之費心,以及雲林科大教學卓越辦公室秀靜助理的編輯協助,還有多位可愛又可敬的雲科大同學,財金系李宮竹同學、文資系張芩瑄、王玉華、李芳瑜、蕭詩俞等數位同學熱情相挺,協助文稿之蒐集、繕打、編輯與校對,方能在最短的時間完成這本專書。在付梓前夕,特為之序並於篇末再署謝辭,以饗讀者,疏漏之處恐難避免,博雅君子,亦請指正是幸。

吳進安謹序
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
2022.1.9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德言並立.儒義新詮:對先秦儒家之哲學思考》真是讓人拍案叫絕,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儒家思想的理解又上了一個層樓。作者的筆觸細膩,對比了不同學派的觀點,那種對比之精妙,彷彿帶領讀者走進了諸子百家的辯論現場。特別是對於「德」與「言」在儒家體系中的權重分析,跳脫了傳統二元對立的框架,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釋中融入當代哲學視角,讓古老的智慧煥發出新的光彩,這對於習慣現代思維的台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及時雨。書中對於「義」的詮釋,更是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人感受到儒家倫理的實踐性。整本書的結構清晰,論證嚴謹,讀起來雖然需要投入相當的心力,但那種獲得新知的喜悅是無可替代的,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東方哲學有興趣的朋友,尤其是那些不滿足於教科書表面論述的讀者。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對不只在於它對先秦文本的考據或詮釋有多麼精確,更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活化」儒學思想的視角。在當代台灣社會,我們經常在談論傳統文化的回歸,但往往流於口號式的宣傳。這本著作卻是實實在在地從哲學根源上,去探討儒家思想如何建構一套自我圓滿的體系。作者在處理那些經常引起爭議的文本片段時,展現出的那種深思熟慮的平衡感,著實令人敬佩。我特別喜歡它如何巧妙地避開了過度政治化的詮釋陷阱,專注於思想本身的內在邏輯。對於想要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如何從哲學層面支撐起一整套道德實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為紮實的基礎框架,讀完後,對許多經典段落都會有茅塞頓開之感。

评分

坦白說,我會對這本《德言並立.儒義新詮》產生如此高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成功地「去魅」了某些被神化的儒家概念。作者的論述風格充滿了批判性的思辨,他沒有將先秦諸子視為不可侵犯的聖人,而是將他們還原為在特定歷史情境下進行艱難哲學探索的思想家。這種現代性的解讀,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快速變動社會中的人來說,非常有啟發性。它讓我們意識到,儒學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套充滿張力與辯證的思考體系。書中對各種概念的釐清,如「修身」如何與「治國」產生連動,其論證路徑之清晰,讓過去我心中許多模糊不清的點瞬間變得銳利起來。這是一本能夠真正「訓練」讀者思辨能力的優質學術著作。

评分

說真的,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還擔心會不會太過學術化,畢竟先秦儒家這塊領域的書,有些真的看得我頭昏眼花。但這本《德言並立.儒義新詮》的文字風格,坦白講,相當有親和力,雖然內容深度絕對是頂尖的,但行文間卻處處可見作者試圖「對話」讀者的用心。那種將繁複的經文解釋梳理得條理分明,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在身邊引導,讓你不會在浩瀚的文本中迷失方向。特別是對於「仁」與「禮」的相互關聯性的剖析,作者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動力學的變化,這才是真正高明的做法。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漫步,每一次轉折都能發現新的風景,讓人不禁思考,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如何能更貼近那份純粹的儒家精神。

评分

這部作品最讓我感到驚豔的地方,是它在處理極為複雜的先秦哲學問題時,所展現出來的磅礴氣勢與縝密結構。不同於一些只注重概念梳理的學術論文,作者似乎在試圖重構一個完整的儒家世界觀。閱讀的過程,我彷彿跟著作者一起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視野不斷開闊,能看到不同學派之間錯綜複雜的影響與回應。尤其在對比墨家與儒家在「義」的理解上的歧異時,那種層層遞進的分析,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學養深度。對於台灣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高水準的對話平台,讓我們得以用更為成熟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文化根源中的精華。這不只是一本研究先秦儒家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進行嚴謹哲學思考的典範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