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空‧空即色:上田義文唯識學論文集

色即空‧空即色:上田義文唯識學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田義文
图书标签:
  • 唯识学
  • 上田義文
  • 佛教哲学
  • 色即空
  • 空即色
  • 日本佛教
  • 意识哲学
  • 宗派研究
  • 佛教思想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日本當代重要唯識學者上田義文學術論文的選譯,就其所選之論文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論文,這些論文選集的譯出對於台灣乃至以所有中文為母語的佛學學者,在研究唯識學上都是一大福音,可以看到唯識學的另一個深刻的哲學樣貌與思考觀點。
 
  譯者陳榮灼先生在唯識學與哲學各領域,都有傑出的造詣,在此論文選集的翻譯上,亦能精確的譯出作者的原意,並詞語通順易讀。
 
  上田義文對於唯識思想的解讀,可說獨樹一格,亦相當有爭論性,其對於唯識重要思想概念的解釋,即便對於已熟悉唯識思想的學者而言,仍是相當艱難的,陳教授將其論文譯為中文,得減除日語上的一重障礙,大有助於對其思想的理解......能使唯識思想的研究再臻一層。
禅思的澄澈:当代禅宗与般若思想探微 书名:禅思的澄澈:当代禅宗与般若思想探微 作者:[此处填入一位假想的、符合学术风格的作者姓名,例如:中村哲夫] 出版社:[此处填入一家假想的、专业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东瀛宗教文化研究社] --- 内容简介: 《禅思的澄澈:当代禅宗与般若思想探微》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在东亚乃至全球范围内,禅宗思想如何与传统般若学(特别是《心经》与《金刚经》的核心义理)进行对话、演变与重构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对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表层理解,聚焦于其思想内核的哲学深度,以及在现代性冲击下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批判性。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当代禅宗的实践与理论,其生命力并非仅仅源于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如坐禅、公案),而是深度依赖于对般若波罗蜜多(Prajñāpāramitā,究竟般若)的持续阐释与内化。作者通过精细的文本考证与跨学科的比较分析,揭示了般若思想如何为禅宗提供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并帮助其应对现代性的诸多挑战,如科学理性主义的冲击、个体主体性的迷失,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断裂感。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般若溯源与禅宗的形塑”、“空性论的现代演绎”、“公案禅的本体论维度”与“当代实践中的觉醒与伦理”四大板块,共计十二章。 第一部分:般若溯源与禅宗的形塑(第1-3章) 本部分首先对早期般若经典,尤其是《心经》中的“五蕴皆空”与《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作者不同于将般若简单视为虚无主义的解读,而是将其阐释为一种“缘起性空”的动态把握。重点探讨了龙树菩萨中观学说如何经由天台、华严等思想体系,最终融入禅宗六祖惠能的顿悟法门。 着重分析了唐代禅宗典籍,如《坛经》中对“自性本空”的论述,如何巧妙地回应了般若学中关于“空”的层级划分(如世俗谛与胜义谛)。作者指出,禅宗的贡献在于将抽象的般若智慧,转化为可被“当下体验”的直观事实,从而完成了般若学的“实践化转向”。 第二部分:空性论的现代演绎(第4-6章) 此部分是本书最具挑战性的论述之一,探讨了二战后,禅宗思想如何被引入西方哲学语境,并与现象学、存在主义产生深刻的交集。作者详细梳理了铃木大拙等先驱者如何运用西方概念来阐释“空性”。 重点剖析了“空”的能动性与消极性。作者认为,当代禅宗对“空”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破除执着”层面,更深入到对语言、概念结构本身的解构。通过对几位重要当代禅师文集的研究,本书揭示了“空”如何被用以消解现代主体性哲学所构建的僵硬的自我中心,提倡一种“无我的临在”。 此外,本部分还对“空”与“不空”(即缘起现象的真实显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证,强调了禅宗并非鼓励对现实世界的逃避,而是要求在现象界中观照到其无自性的本质,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智慧。 第三部分:公案禅的本体论维度(第7-9章) 禅宗公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工具,其核心价值往往被简化为“机锋”或“棒喝”。本部分则试图还原公案的本体论深度。作者通过对临济宗和曹洞宗代表性公案的精选分析,论证了公案实际上是“截断圣解,直示真如”的语言陷阱。 尤其深入探讨了曹洞宗“只管打坐”与临济宗“看话禅”在“体”与“用”上的异同,并将其与般若学中的“照见五蕴皆空”与“不着空相”的对立统一进行比对。作者提出,公案的终极目的,在于打破学人对“开悟”概念本身的执着,使主体在语言的绝境中,自行证入“无言之真言”。这种对语言极限的挑战,与般若学者对名言概念的破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部分:当代实践中的觉醒与伦理(第10-12章)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转向实践与应用。面对环境危机、社会不平等和心理健康挑战,当代禅宗如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者讨论了禅修在认知科学领域的新进展,但更强调禅修带来的伦理觉醒。如果“空性”是终极实在,那么所有的分别心和对他者的隔阂都失去了本体论基础,由此导向的便是无差别的慈悲。本书探讨了当代禅师在社会运动、医疗关怀中所展现的“活的般若”——即一种不言不语,但体现在行动中的智慧。 最后,本书总结了禅宗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维持其批判性和生命力的关键——即持续地、批判性地从般若核心汲取能量,而非满足于流于形式的教条主义或异国情调的消费。 --- 本书特色: 1. 跨越文本与实践的鸿沟: 本书不仅是文献研究,更是对当代禅修现场的深刻洞察,力求“知行合一”地解读思想。 2. 哲学思辨的严谨性: 运用西方哲学工具(如现象学、语言哲学)对东方概念进行精确剖析,论证充分,逻辑缜密。 3. 对“空性”的动态诠释: 避免将“空”简单化为虚无,而是将其视为缘起万物得以展现的先决条件,极具启发性。 4. 适切的学术范式: 写作风格沉稳、考据扎实,引用了大量一手日文与中文文献,体现出高度的学术素养。 适合读者: 佛教学者、宗教学研究者、对东方哲学感兴趣的跨学科研究人员,以及寻求深入理解禅宗核心智慧的修行者。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刻的地图,导向般若与禅思交汇的澄明之地。 --- (字数统计: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上田義文(1904-1993)
 
  著名日本佛學學者,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梵文學系,後取得大學文學博士,歷任名古屋大學教授,筑紫女子短期大學校長等職,研究專長為真諦唯識學、初期瑜珈行派的哲學、親鸞思想及其理論體系。著有《佛教思想史研究》[初版](1951)、《大乘佛教思想的根本構造》(1957)等書。
 
譯者簡介
 
陳榮灼
 
  加拿大渥太華哲學系博士,布洛克哲學系榮譽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科技部贊助客座研究員、法鼓文理學院特聘教授,曾師事唐君毅、牟宗三、卡爾-奧圖‧阿培爾與尤根‧哈伯馬斯等教授,研究專長為現象學、佛學、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著有Heidegger and Chinese Philosophy(1986)、《上田唯識思想之研究:現象學的道路》(2022)等書。

图书目录

譯者導言
代序:何謂「唯識」(Vijñaptimātratā)?

一、初期瑜伽行派哲學之研究方法問題
二、關於「識」之兩種見解¬──「能變」與「能緣」
三、關於「Pariṇāma」
四、「識轉變」之意義
五、「顯現」的原意
六、彌勒、無著、世親的「顯現」意義
七、「虛妄分別」之廣狹二義
八、敬答長尾雅人教授
九、「安慧說」與「護法說」之根本相違何在?
十、瑜伽行派之根本真理

附錄一 上田義文與陳榮灼的通信
附錄二 上田義文之著作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67027
  • 叢書系列:歷史‧宗教+國學‧哲學
  • 規格:精裝 / 232頁 / 15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厚厚的佛學專著,光是書名《色即空‧空即色》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面而來,坦白說,我雖然對佛教哲學抱持著濃厚興趣,特別是唯識學這個領域,但接觸起來總覺得門檻有點高。不過,光看目錄和內封的簡介,就能感受到這套論文集絕對是研究上田義文先生學術思想的重量級文獻,它收錄的想必是他在唯識學領域深耕數十年的精華結晶。對於真正想深入理解大乘佛教,特別是唯識宗義理的人來說,這類彙編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我預期書中的內容會非常紮實,邏輯推演嚴謹,即便對於我這種非科班出身的讀者,或許需要反覆咀嚼才能消化,但那種在艱澀文字中逐步撥開迷霧、直達核心義理的樂趣,是其他淺碟式佛學讀物難以比擬的。它不是用來快速翻閱的,更像是需要耐心對待的智慧寶庫,對於深化對「心物一元」或「緣起性空」更深層次的理解,應該能提供極佳的參照與啟發。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風格,看起來就是那種適合放在書房裡、隨時可以翻閱參考的「鎮館之寶」。它給我的感覺是:這不是給你用來打發時間的消遣品,而是要你投入心力去啃食的「硬骨頭」。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論文集這種形式,時間跨度會比較大,不知上田先生的學說在不同時期的演變是如何體現的?是從早期的對印度原典的考據,逐漸轉向對日本佛教思想的融合與批判?或者說,他對於現代社會中的精神焦慮,是如何試圖透過唯識學的架構來提出解方?儘管我還沒開始閱讀內文,但單從這「論文集」的標題就可以推斷,內容的連貫性或許會依循著特定的研究主題推進,而非單純的時間線索。這種結構上的組織,反而更有利於讀者建立起對某一特定學術領域的全面認知。

评分

對於長期關注台灣佛教研究圈的讀者來說,上田義文教授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種品質保證。他的研究向來以細膩和對比性著稱,尤其擅長比較不同派系或不同時代的論述異同。因此,這本論文集的價值絕不僅在於「解釋」唯識學,更在於「呈現」唯識學在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張力與論辯。想像一下,他如何處理「有境」與「空識」之間的微妙關聯,或者如何透過不同論師的觀點來辯證「真如」的地位,這些都是極度考驗學術功底的議題。對於想寫論文或者進行深度佛學研究的人來說,這本集結了數十年心血的文獻,其參考性、索引的完整度,以及論證的周延性,都將是無可取代的基石。這類著作的價值,在於它能提供「研究的深度」,而不是「知識的廣度」。

评分

翻開書頁時,那種滿滿的印刷文字量就讓人心生敬畏,這顯然不是坊間那些圖文並茂、輕輕鬆鬆就能讀完的「入門指南」。這本《色即空‧空即色:上田義文唯識學論文集》散發出來的氣味,是典型的嚴謹學術著作的風格,光是那種對術語的精準使用和對印度哲學源流的追溯,就足以看出作者在學術上的功力。我個人對於那些習慣用白話文來「翻譯」佛經的書籍已經有點審美疲勞了,真正有價值的是能將複雜的脈絡梳理清楚的論述。我期待這本論文集能夠在現代語境下,為我們重新審視傳統唯識學的某些關鍵概念提供新的視角,例如「三無性」的辯證,或是如何將唯識的「轉識成智」與當代心理學的一些概念進行對話,畢竟,真正的學問就是要不斷與時代對話才能保持生命力,而不是僵化在歷史的陳腔爛調裡。

评分

光是看到書名中並列著「色」與「空」這兩個看似矛盾卻又互為表裡的關鍵詞,就知道這絕不是一本會給出簡單答案的書。它要求讀者必須跳脫「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唯識學的精髓正在於它那種綿密的、層層遞進的分析體系,而上田教授的論文集想必會將這種複雜性展露無遺。我預期書中會對「識」如何變現出「色」的過程,進行極其詳盡的邏輯拆解。這對於習慣了快速資訊接收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但這也是佛教哲學的魅力所在——它強迫你慢下來,去審視每一個概念背後隱藏的龐大結構。我認為,對於真正渴望超越表象、探究存在本質的讀者而言,這本書將是一場思維上的洗禮與鍛鍊,其深度與廣度,遠超乎一般所謂的「佛教導讀」書籍所能企及的範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