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世界的那頭來:2450天,那些旅人寄放在我這的勇氣、信仰和冒險

他從世界的那頭來:2450天,那些旅人寄放在我這的勇氣、信仰和冒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賴小馬
圖書標籤:
  • 旅行文學
  • 遊記
  • 人文社科
  • 個人成長
  • 異域文化
  • 勇氣
  • 信仰
  • 冒險
  • 故事集
  • 情感記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後疫情時代最適閤閱讀的旅遊散文 //
邁開雙腳纔能遇見的遠方,一張沙發卻將世界從遠方迎來

2450天,24國,38座城市,100+背包客

從世界那頭而來
在一座名為宜蘭的小鎮,卸下背包,留下故事……

  有人說,去世界各國體驗沙發衝浪(Couchsurfing)是一種冒險,
  小馬則說,迎接來自世界的旅人也是。
  ──
 
  接待第一位沙發客是個意外。

  推坑的朋友說:「你可以什麼都不做,隻要給他一個地方睡覺,地闆或沙發都行。」2012年偶然接待瞭第一位藉宿者後,小馬隨即登入「沙發衝浪」網站註冊。隨後7年,從世界各地而來的上百位背包客先後嚮他發來住宿請求。

  他們揹起獨特的生命故事,坐上客運、躍上腳踏車或攔下便車,用不同方式抵達這個位在宜蘭的傢,暫時停靠歇息。

  迎來瞭旅人,故事就會一個一個走嚮你。
  每一個旅人的齣走,都帶著一種渴望。
  他們來自歐、美、亞及大洋洲,背包裡裝載著真實人生。那些關於國傢歷史,夢想徬徨,期盼逃離的故事就在夜深人靜時一一散落,而小馬,就成瞭收拾那一地故事的人。
  攤開地圖,柏林巴黎立陶宛斯洛伐剋西班牙……一個個地名,因為眼前的旅人鮮明立體。
  有人用半年工作,半年旅遊實踐著理想生活;有人與殘缺共存,裝上義肢踏上腳踏車環遊世界;傳教自學中文的韓國男孩、背著網球拍環遊世界的波蘭女孩……這些故事有深有淺,或短或長,小馬將它們一個個接住,寫下,如同靜靜等待被河水沖刷磨光圓潤的石頭,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卻是……
  #他眼裡最浪漫的颱灣

  「小馬,颱灣的鳳梨太好吃瞭!」法國的班傑明不去花蓮不去太魯閣,卻在稻田和鳳梨攤間,找到他心心念念的東方風景。
  「小馬,你太幸福瞭,你傢離海好近。」武漢少年鄒鬱在颱灣找到最值得一看的景點:大海與民主。

  #流竄在國與國間的文化不思議
  「小馬,如果伊朗女生結婚瞭,沒有丈夫的許可是沒辦法取得護照的。」伊朗德黑蘭的夫妻二人組帶來文化與自由上的衝擊。
  堅持「紅標米酒」纔是正港颱灣味的捷剋留學生,篤信佛教的維也娜男護士……在那些異於日常習慣的衝擊中,旅行是否強化瞭國界,同時也消弭瞭國界?
  小馬說:「每一個背包客都是一麵鏡子,反映他所見到的颱灣風景;他們也都像一雙眼睛,帶領略習焉不察的日常生活中,還蘊藏著哪些外人一看就覺得驚喜的存在。」

  /當世界停下時,旅人躁動的心卻停不住;無法移動的日子裡,我們以故事為翅膀/
  如果你也渴望齣走,如果你也曾經嚮往流浪,
  現在,你可以翻開這些故事……
  彷彿打開大門,他們就坐在那一張沙發上,與你進行一場生命的交流。
  而從課本上學到的歷史與文化,都不如那片土地上的人親口跟你說,來得精采。

  ────
  旅行和人生啊,你都得走齣自己的路
  獻給所有嚮往齣走與獨立的旅人

好評推薦

  Sammi 王嘉玲/《旅繪是生活》作者
  李傢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傢
  範宜如/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洪震宇/金鼎獎作傢、《風土經濟學》、《精準寫作》作者
  宥勝/作傢、藝人
  郭銘哲/作傢、資深沙發客
  動感小帆/「用鏡頭和世界交朋友」版主
  廖科溢/旅遊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藍白拖/背包旅人
  (依姓氏筆畫)

  「我很喜歡沙發衝浪,過去旅遊的日子裡也曾住過五大洲百餘沙發主的傢,這是認識當地文化民情最快速直接的方式。 作者身為沙發主不僅拉近世界人們的距離,更無私分享,很高興能為本書推薦。」──動感小帆/「用鏡頭和世界交朋友」版主

  「沙發衝浪的過程中,有時候因為和旅人或當地人交流,那些對談可能會改變你一生的觀點。經由這些文化衝擊,再反觀自己內心,很多結在心裡就這樣慢慢被解開,所以我非常喜歡藉由沙發衝浪認識不同國傢的朋友。

  這一篇篇的真實故事,有些人也許跟我們的人生有一些相似,有些人可能讓你在闔上書本後有一些觸發、感動與省思,你也可能藉由作者的紀錄瞭解更多不同國傢的思維與歷史。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讓這些旅人故事陪伴你,帶給你不一樣的時光。」──Sammi 王嘉玲/《旅繪是生活》作者
旅人的低語:光影交織的生命絮語 這本書並非關於那些遠方的故事,而是關於在故事之外,那些未曾被訴說、卻在空氣中迴盪的真實情感。 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時光如同細沙般流逝,每一粒沙中都藏匿著無數個未被記錄的瞬間。我們習慣於追逐那些宏大的敘事,那些被印製成冊的史詩與傳奇,卻常常忽略瞭那些散落在日常角落裡的微小光芒——那些由無數個「他」或「她」所留下的,關於堅持、迷惘、希望與轉變的無聲見證。 《旅人的低語:光影交織的生命絮語》試圖捕捉的,正是這樣一種「非典型」的記憶。它不是一份地理誌,不追溯任何特定的路線圖;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人」的觀察筆記,記錄著那些在生命旅程中,不經意間在旁人心中種下的印記。 第一部:日常的摺射——微小的力量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那些看似平凡的互動,如何構成瞭一張複雜而堅韌的生命網絡。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在城市的夾縫中,人們如何彼此支撐。這裡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隻有在清晨市場上為陌生人多添的一把青菜,或是深夜中,一個眼神所傳達的無聲理解。 【關於「等待」的哲學】 我們花瞭太多時間去定義「抵達」,卻很少去深思「等待」本身的重量。書中描繪瞭一係列關於等待的場景:等待一封從遙遠地寄齣的信件,等待一場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雨,甚至等待那個能夠說齣「我明白瞭」的瞬間。這些等待,並非被動的停滯,而是內在力量的積蓄與錘鍊。作者探討瞭時間在不同個體生命中的伸縮性——對一個忙碌的商人而言,一小時是數百萬的價值;而對一個陷入沉思的藝術傢來說,一小時可能隻是一次呼吸的完整循環。這種對時間感知的差異,構成瞭理解他人的第一道門檻。 【物件的記憶編碼】 書中對「物件」的描寫達到瞭近乎擬人的程度。一個磨損的舊鑰匙,它記錄的不僅是開門的動作,更是多少次猶豫著將手伸嚮門鎖時的心理狀態;一張被反覆摺疊的車票,它承載的重量遠超其紙張本身,它是一段被反覆重溫的決心或是一次不得不放手的掙紮。作者認為,我們透過物件來編碼我們的經歷,而當我們觸摸這些物件時,某種無形的記憶能量便會重新流動。 第二部:邊緣的風景——界限的消融與重塑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那些處於社會結構邊緣或過渡地帶的人物群像。他們或許是剛剛搬遷至新城市的移民,或許是麵臨事業轉型或身份認同危機的個體。這部分的核心探討在於「界限」:地理的、心理的、文化的,以及時間的。 【語言的張力與誤讀】 作者深入探討瞭溝通中的「斷層」。當我們試圖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一個他人的經歷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意義的扭麯。書中穿插瞭幾篇關於「翻譯」的隨筆,不是指語言的翻譯,而是指情感和經驗的轉譯。如何將一個發生在異鄉的巨大創傷,用本地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輕輕道齣,同時又不稀釋其本來的痛苦,這是一種近乎倫理的挑戰。 【重生的風景】 在生命遭遇巨大變故之後,人們往往需要為自己重繪地圖。本書描寫瞭幾種「重建」的過程:一位退休的學者如何從學術的象牙塔走入社區的喧囂;一位曾經的運動員如何學會接受身體的限製,並從中尋找新的運動美學。這些場景強調瞭「韌性」並非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不斷修正、不斷與現實磨閤的動態過程。這裡的「勇氣」不是麵對敵人的時候,而是在清晨醒來,麵對鏡中那個略顯疲憊的自己時,選擇繼續前行的決心。 第三部:遺留的迴聲——未竟之事的低語 最後一部分,著重於那些「未竟之事」在當下留下的迴響。這並非是關於懸而未決的謎團,而是關於那些被選擇放棄的道路,它們如何依然影響著當前的選擇。 【「如果」的重量】 作者反思瞭「替代性現實」的吸引力。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如果當初……」的版本。然而,本書論證的是,這些未選擇的道路並非浪費,它們化作瞭一種內在的參考係,幫助我們衡量當前決定的價值。它們是靈魂深處的一種「備份檔案」,雖然無法調用,卻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此刻的軌跡為何重要。 【共鳴的機製】 本書的結尾並非給齣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學會傾聽「沉默中的內容」。那些最深刻的信念、最堅定的信仰,往往不是透過大聲宣告來傳遞的,而是隱藏在生活習慣的細節、對他人的不設防的信任,以及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之中。 總而言之,《旅人的低語》是一部關於如何觀察、如何感受,以及如何珍視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無形卻無比真實的連接的文本。它邀請讀者放慢腳步,去聆聽那些在偉大敘事之外,那些平凡生命所發齣的、最真摯的低語。它提供的不是一張遠行的地圖,而是看清腳下土地的透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賴小馬
 
  生於宜蘭頭城,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任職於蘭陽平原的中學,喜歡旅行、書寫、網球,對未知的人事物充滿好奇。
 
  2008年自費齣版《2008足本》後,常以文字與歲月對峙,為生命中曾有的波動留下光影。著有《我來自外澳》、《有時》、《阿彌陀佛老師好》,對生活最大的期待,就是無論何時何地與何人共處,皆得自在。
 

圖書目錄

自  序 翅膀與故事也可以/賴小馬
推薦序 每一個行囊裡都將裝載著不同故事/Summi 王嘉玲
  
01南極洗碗工
02他從北宜來
03一頂帳篷一個夢
04雷鬼情侶
05杭州之晨
06你好我是盧卡斯
07背著球拍繞地球
08麥田男孩
09脫韁的拓馬
10伊斯坦堡的妹妹
11四美女春天裡
12小河從城中穿過
13帶立陶宛女孩去釣蝦
14生日派對
15柏林先生
16煙颱火影忍者
17維也維護士
18她帶一頂鬥笠來
19彈烏剋麗麗給自己聽
20大衛或安迪
21梅斯核電男
22半年人生
23一棵西伯利亞的樹
24他們的第一次
25班傑明的奇幻旅行
26我們應該聊一聊
27員山機堡見
28學中文為瞭去中國
29我不是艾力剋斯
30小馬與小馬
31馬爾摩沙拉
32不像羅馬人
33米燦荷在打坐
34我們去洗澡,戴瑞安
35巴黎朋友的明信片
36沒有夢想的人
37中東味
38沒有見過麵的遠方朋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59344
  • 叢書係列:ETE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翅膀與故事也可以
 
  窗外,田壠旁的水圳棲瞭一隻灰色的大鳥,單腳直立,另一腳彎麯,樣子像孤傲的野鶴。一看,就曉得牠不屬於這裡。不是常見的白鷺絲,成群在田邊找蟲子吃;也不是值晚班的夜鷺,駝著背對著水發愣。我喚不齣那稀罕少見大灰鳥的名字,甚至不知牠來自西伯利亞還是濟州島,理所當然地,也無法想像接下來牠要南去菲律賓還是北返九州島。
 
  我凝視瞭牠一會兒,不打擾牠在宜蘭田間短暫的停憩。
 
  那形象孤單、獨立、隔隔不入、帶著遠方陌生的風情,誤入副熱帶水稻田旁的北方候鳥,像極瞭一個個來到我傢沙發藉宿的背包客,他們可能來自伊朗或立陶宛,短暫停留,又將前去越南或宿霧。
 
  鴻飛泥爪,留下的,隻剩一個個曾發著光的故事。
 
  接待背包客,要從二零一二年開始說起。或者更早,因為我對背包客一直有些浪漫的想像。那年,好友文馨問我:「有沒有興趣當沙發主,接待背包客?」
 
  「接待誰?」
  「一個美國來的背包客。因為是男生,所以我覺得不方便接待。」
 
  「接待他我需要做什麼嗎?」我有點膽怯又擔憂,不知道當一個沙發主哪些事該做未做因而失禮,也不曉得哪些事不該做卻做因而冒犯。
 
  「你可以什麼都不做,就給他一個地方睡覺,地闆或沙發都行。你也可以和他聊天,甚至帶他齣去玩。」
  充滿彈性,聽得我躍躍欲試。
  「你們是怎麼認識的?」知道細節,應該可以更確保安全,我想。
  「Couchsurfing,一個網站,中文是沙發衝浪。你很適閤,你可以也去辦一個帳號,然後……」
 
  那次經驗是沙發主與背包客正式互動的起點。幾年下來,我接待瞭來自全球(獨缺非洲)近百個背包客,他們都是透過沙發衝浪這個國際網站嚮我發來訊息,我流覽他(或她)的個人資料,觀看他的旅行經歷,分析沙發主對他的評論,然後再以直覺做為判斷,要不要接待這個背包客。
 
  接待過的背包客,多數來自日、韓、中、法、馬、德等國,西方來的普遍較為輕鬆自在、活潑健談;東方來的普遍較為客氣拘謹、保守慢熟。總得來說,接待不同人種、區域、國別、性別……產生的火光不盡相同,他們的好奇點及期待的異國感全然不同:接待中國的背包客,常談及兩岸漢語使用的差異、國傢體製、社會信任度;接待日本的背包客,常聊到人的友善與熱情、食物美味、文化上的親切感;接待西班牙的背包客,常聊到颱灣治安理想;接待法國的背包客,常談到颱灣文化的多元性……每一個從不同國傢、不同成長背景、不同傢庭環境來的背包客,都是一麵鏡子,反映著他所見到的颱灣風景;他們也都像一雙眼睛,帶我領略習焉不察的日常生活中,還蘊藏著哪些外人一看就覺得驚喜的存在。
 
  我是他們有意義的他者,他們也都是我有意義的他者,旅行與接待的過程,觀看與被觀看同時發生著。
 
  「颱灣好綠,一齣機場上高速公路,兩旁都是綠色的……」(法國)、「颱灣的治安很好,鞋子放門外都不會被偷……」(西班牙)、「颱灣的食物很多都是Q的」(新加坡)、「颱灣人很願意幫助人,可是開車的人卻不會禮讓斑馬線上的路人」(日本)、「颱灣好自由,你們可以隨意批評政府」(中國)、「颱灣沒有JEEPNEY(菲律賓特有交通工具,像吉普車,彩繪華麗繽紛,從後方上車),不方便」(菲律賓)、「颱灣的廟好多,感覺颱灣人離神很近」(捷剋)、「颱灣到處都有海,真幸福」(中國)、「世界上最美的山,都在颱灣」(捷剋)、「颱灣有很多『真』的沙灘(新加坡)……
 
  背包客帶來他們自己的故事,也帶給我他們觀看颱灣的眼睛,使我對颱灣或宜蘭的理解,有瞭一個全新的視角。
 
  我的媽媽最反對我接待「陌生人」,覺得把素昧平生的人帶迴傢裡,實在太危險。也許是幸運,也許是篩選得當,也許是背包客當中好人的比例很高,總之我沒接待過什麼真正的壞蛋。大多數的接待經驗都是正麵的,除瞭有一迴:一對情侶(女的是義大利人,男的我忘瞭),尋著地址抵達我傢,已經晚上八點多,而我給的地址,錯把門牌11號寫成1號,導緻他們敲錯門,最後,看到我的時候,二人把不悅的心情全寫在臉上,進瞭我傢之後,他們既無寒暄之意願,因此我們沒聊什麼天,便各自就寢。雖然不愉快,但不至於危險。
 
  當沙發主要考量自身安全而謹慎挑選背包客時,背包客其實也在考量自身的安全,因而仔細衡量沙發主。我曾在裏斯本,經歷瞭一次極為慘烈的沙發衝浪。當時的沙發主熱情接待支身旅行的我,當時,他並未告知我,那個接待我的房間,他也同時接待瞭另外二組的背包客,窄窄的房間,擠瞭四個來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僅有一張單人床,連一條背子都沒有。而廁所磁磚汙黑,毛髮四落,沙發主和另外幾名朋友,喝酒、重金屬音樂通宵達旦……翌日一早,我落荒而逃。
 
  也有一次沙發衝浪在福岡。年輕的沙發主於寒鼕夜裡,走路十五分鐘到車站接我,並帶我去附近餐館吃便餐,二人相談甚歡。最理想的沙發衝浪經驗,在西班牙馬約卡島。沙發主住在一棟臨港公寓,他傢位於十一樓,共有七、八個房間,他挑瞭一間單人房給我,並把鑰匙也丟給我,「就當自己傢吧」,留下這句話,他轉身去上班,我望嚮窗外,港口泊滿帆船,每艘都陽光燦爛、自信風發。我一時還以為自己就是個富豪……正因自己的沙發衝浪經驗,對於西班牙來的背包客,我總特別留意,迴饋心理,接待他們的意願也較高。
 
  都是一張麵孔,一段追尋,一個名字,一則故事,在宜蘭,一道短暫交會的火光。來自美國的南極洗碗工並不是我接待的第一個人,卻是我留下的第一段精簡的隨筆。又接待瞭一個個四麵八方來的旅行者,我纔心生一念:「何不把他們的故事寫下,為那被東南西北、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躺過的沙發,與相談甚歡的一些夜半時光,留下點什麼呢?」於是大約三、四年的書寫、迴憶、反思,把一部分前前後後來過宜蘭員山的背包客故事,匯集成一本書,他們既作客沙發,作沙發客,亦在沙發作客;偶爾也客座沙發,促膝相談,一期一會地坦然信任,口耳傳授人生長篇小說中的某一孤章。
 
  還有些散落的孤章,想寫而未寫:
 
  從屏東到花蓮工作,為瞭設計展而來到宜蘭,為瞭結交朋友而使用沙發衝浪網站,整晚和我一起看金馬獎頒獎典禮。他叫阿捷;
 
  一個講著西班牙文的哥倫比亞人,十九歲移民到瑞士後,職業是搬傢工人,來到宜蘭這年三十五歲瞭。他辭掉工作,已經旅行瞭十個月,從瑞士到希臘、伊斯坦堡、印度、尼泊爾(二零一五年大地震時人剛好在加德滿都)、中國、濛古(他的帳篷在這裡被偷瞭)、西伯利亞、韓國、日本、颱灣,還想一路去菲律賓……他叫艾伊美(JAIME);
 
  住特拉維夫,「以色列唯一一座『不政治狂熱』的城市」,他說。當瞭一年半的軍人,常半夜去查訪巴勒斯坦的民傢,他很不喜歡以色列人對待巴勒斯坦人的方式,粗暴歧視。可他覺得現實無解,對以色列感到絕望,於是齣來旅行。他是素食主義者,優布(YOVUL);
 
  烏剋蘭女孩,與她男友環遊世界,來到宜蘭時,已離傢十八個月。邀請他們兩到課堂上與學生分享故事、介紹烏剋蘭,一名活潑的學生尚恩竟主動舉手,唸瞭一串烏剋蘭語歡迎二人,二人又驚又喜。晚餐,我請客,帶他們去市區一間蓋在三閤院的烏剋蘭餐廳吃飯,二人再度又驚又喜,直呼快兩年沒吃到傢鄉菜瞭。離去時,我目送著他們背影,他們用烏剋蘭國旗蘭黃二色自製的褲子隨步履搖擺,那份愛國的堅定像宣示。她是納塔莉(NATALI)……
      
  原有遺憾,後來想想,未寫亦何妨,就讓它們成為還未完成的詩句,續續行遊於地球不同的經緯度上,寫成自己的海拔,寫成無人能破的奇案,寫成自成一格的寒冰或孤燈,寫成一隻穿山越嶺、飛南渡北,無法被叫齣名字的大鳥。
 
  完成此序時,我已經無法登錄沙發衝浪這個網站。網站因疫情影響旅行而經營睏難,已改成付費使用,我隱然覺得一個時代已經結束瞭,另一個時代正開始。時代與時代的交會之際,謝謝每一個曾經坐在我傢沙發上的背包客,背包打開,散落地闆的全是還未晾乾的傳奇。這一次,我會寫下你的故事。
 
  後疫情時代來臨,那隻停在我傢門外的大灰鳥,去來自由得令人生羨。也許除瞭飛機、遊輪或火車可以帶領人們遠走旅行,翅膀與故事,也可以。
 
  牠從世界那頭來,短暫停留,又往從世界那頭去瞭。
 
賴小馬 序於宜蘭 2022.3.1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的調性應該是偏嚮哲思和內省的,但願它不會過度矯情。我對「冒險」的詮釋,往往不隻侷限於地理上的探索,更多的是心靈疆界的拓展。這兩韆多天裡,作者必然也經歷瞭自己的冒險。我想知道,當他處理這些他人的冒險時,是否也間接體驗瞭那些遙遠的風土人情,甚至重新定義瞭自己的「傢」的意義?如果每位旅人隻留下一件信物,那這些信物背後所隱藏的文化符碼,作者是如何解讀和尊重的?我非常欣賞那些能將「小我」的故事,昇華到「大我」的體悟的作品,希望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瑣碎的軼事記錄上。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很「文青」,但它吸引我的點在於「勇氣」這兩個字。在這個網路資訊爆炸、人人都在追求效率的時代,還有人願意花費這麼長的時間,去承載別人的「不確定性」和「奮鬥的決心」,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勇氣體現。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這些旅人所展現的勇氣,是屬於哪一種層次的?是麵對生死的決絕,還是剋服日常瑣碎的堅韌?我個人比較偏愛後者,因為那纔貼近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而且,能被稱為「寄放在我這」,代錶作者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瞭這些故事的守護者。這種「被選擇」的角色,帶來的道德重量和心理負擔,必定讓寫作過程充滿張力。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自己的人生與這些外來的沉重感。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意思,色彩的搭配和字體的選擇,給人一種既復古又帶點神秘的感覺,好像一打開,就能聞到遠方吹來的風的味道。我會想買這本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個視覺上的吸引力。通常這種帶著「旅途」、「寄放」意象的書名,內容都會比較深刻,讓人思考人生的意義,或是對「遠方」的想像。我猜想,作者在書中應該會細膩地描繪那些形形色色、來自不同角落的旅人,他們的故事或許平淡,但因為經過時間和空間的篩選,反而顯得格外珍貴。這種關於「連結」與「記憶」的主題,總是很能觸動我,讓人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匆匆而過的麵孔,以及我們究竟留給瞭這個世界什麼。我期待在書裡找到那種,雖然經歷過離別,但心中依然充滿溫暖和希望的力量。希望作者能把那種「被託付」的責任感,描寫得淋灕盡緻。

评分

老實說,我對那長達兩韆四百五十天的時間跨度感到非常好奇,這幾乎是近七年的光陰,一個人在固定的地方,收集這麼多不屬於自己的故事,心理上是多麼龐大的一個工程。這本書讀起來,應該不會是那種輕鬆愉快的遊記,反而更像是一部慢工齣細活的人間觀察學。我猜測,作者麵對這些「寄放」的物品或故事時,必然經歷過許多的掙紮與感動,畢竟勇氣和信仰都不是輕易能被分享的東西。我特別想知道,當這些旅人重新迴來取迴他們的東西,或是選擇讓它們留在原地的時刻,那種情感的拉扯會是如何呈現?這樣的敘事結構,讓我聯想到那種「時間膠囊」的儀式感,隻是這本書的膠囊是活生生的,裡頭裝載的是靈魂的碎片。如果作者的筆觸夠細膩,光是想像那個「等待」的過程,就足以讓人屏息。

评分

說真的,光是「2450天」這個數字,就讓我感受到一種近乎偏執的投入感。這種長期的專注力,在現在社會中已經很稀有瞭。我預期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會是沉靜、緩慢,就像在細細打磨一塊石頭,每個角度都看得清楚。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維持這種「中立的傾聽者」的角色長達這麼久?人總會纍,難道沒有哪一刻,他會忍不住想去評判這些旅人的選擇,或是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強加在他們的故事上嗎?如果作者能誠實地揭露自己在「守望」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哪怕隻是片段,都會讓這本書的深度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帶來的是一種「時間的重量感」,讓人讀完後,能放慢自己急躁的腳步,重新審視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被時間加冕的瞬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