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光看書名就知道是寫給我們這些正在經歷失智症照護的家屬的心聲啊!我最近剛好在處理家裡長輩的狀況,那種每天提心吊膽、擔心一個小動作就會引發衝突的壓力,真的不是外人能體會的。我特別想知道書裡有沒有提到一些實用的技巧,怎麼應對那種突如其來的失智行為?像是明明早上才說過的話,下午就完全不記得,然後還會指責我們在騙他,那時候真的很想大吼出來。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心法」,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真正能在現場派得上用場的「SOP」,讓我這個做晚輩的,在面對這些挑戰時,不是光靠意志力硬撐,而是有更聰明、更溫和的方式去化解僵局。畢竟,照顧失智親人,就是一場耐力賽,我們需要的真的是能夠讓這場賽跑跑得更久、更穩健的裝備,而不是只會讓我們自己精疲力盡的雞湯。
评分坦白講,我對這類型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五五分開的態度,一半期待,一半害怕。期待的是能找到一絲慰藉,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害怕的是,這些書常把「愛與包容」講得太過理想化,好像只要我們做得夠好,失智症就不會惡化,或者親人就能一直保持溫和的狀態。但現實是,照護工作經常是一連串的挫折累積,有時候真的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才會讓長輩的狀況越來越難收拾。我比較想了解的是,這本書如何處理「照護者的界線」?當親人的需求已經嚴重侵犯到我的個人生活,甚至影響到我的睡眠和工作時,我該怎麼在「愛他」和「救自己」之間找到平衡點?如果書中有提到如何有效地向外尋求資源,例如社區日照中心或喘息服務的使用心法,那對我來說,絕對是無價之寶。
评分說真的,光看書名裡面的「停止傷害」這幾個字,就很有感觸。我現在最怕的就是,在日復一日的疲憊和不耐煩中,說出傷害性的話,或者做出讓自己事後後悔的行為,結果反而加速了與親人之間的疏離。失智症的照顧,很像一場慢動作的告別式,你眼睜睜看著對方慢慢離開,卻無能為力。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情感疲勞」的層面。它是不是有提供一些「自我急救包」的建議?像是,當我感覺自己快要爆炸的時候,有哪些簡單、快速、不需花大錢的技巧,能讓我瞬間抽離當下的情境,重新找回我的「理性防線」?如果它能幫我建立一套快速的情緒調節機制,讓我不用每次都要等到崩潰後才後悔,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乎想像了。
评分我從事護理工作快二十年了,雖然不是直接面對失智症的專科,但多少也接觸過一些相關的案例。現在家父的情況也逐漸明顯,我發現,臨床上的教科書教的那些標準流程,在面對「情感」的拉扯時,常常顯得蒼白無力。尤其是在處理家屬之間的意見分歧,或是照護者本身的心理負擔時,那種「無力感」才是最折磨人的。我比較好奇這本書在「臨床實踐」這塊著墨多少?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從醫護角度出發,但又非常貼近家庭情境的溝通腳本?例如,如何向不理解病情的其他親戚解釋,我們現在做的決定是基於專業判斷而非一己私利?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讓照護者能「安心放手」或「分擔責任」的實務操作指南,那對我這種習慣凡事都要自己扛下來的專業人士來說,會是很大的幫助。
评分我對「走出情感疲勞,找回生活平衡」這部分特別有興趣。很多人都只談怎麼「照顧」失智者,卻很少有人真正討論「照顧者」如何「復原」。我身邊認識的照護者,幾乎都把自己活成了一個「被遺忘的病人」,生活重心完全被照護的責任佔滿,連和老朋友喝杯咖啡的時間都沒有。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提供一套「找回生活平衡」的藍圖,我會非常期待。這個藍圖不該是叫我們「多休息」,而是具體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擠出時間來重新連結「我是誰」,而不是「我是某某人的照顧者」。比如,它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與配偶或子女協商,重新分配照護責任的溝通範本?畢竟,要「留住相愛」,前提是自己得先好好地「活著」。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教人如何扮演好角色的指南,更是一本讓我重新拾回「自我」的說明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