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 增修版(下)[軟精裝]

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 增修版(下)[軟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景林
图书标签:
  • 臺灣染色
  • 天然染色
  • 植物染料
  • 傳統工藝
  • 文化研究
  • 大地之華
  • 染織
  • 手作
  • 增修版
  • 軟精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介紹藍染工藝的範疇,包括藍植物種類、色素萃取、染纈技法(蠟染、型染、絞染、夾染,以及臺灣42種優質的植物染材,分別以蠶絲及棉布染色後,並經由無媒染,以及石灰、醋酸鋁、醋酸錫、醋酸銅、醋酸鐵等5種媒染劑進行媒染處理,以呈現不同的發色試樣,並補充相思樹枝葉染、印度茜染、澀柿染、世界重要紅色染料-胭脂蟲染等染色打樣及過程記錄等內容,探討更多臺灣在地色彩資源,逐步建立臺灣色彩資料庫體系。
走過臺灣的色彩記憶:一場關於自然染料的深度探索 本書並非探討臺灣天然染料的專著,而是帶領讀者深入臺灣豐富的地理環境、歷史脈絡,以及人文生活之中,透過一場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文化之旅,理解「色彩」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所承載的深刻意義。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在歷史長河中被遺忘、卻又在當代尋求重生的傳統技藝、工藝美學,以及它們如何形塑出臺灣獨特的視覺語彙與生活哲學。 第一部:山海之間的色相——臺灣的地理與物產風景 臺灣,一座島嶼,其地理的多樣性孕育了豐富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無疑是所有色彩的源頭。然而,本書將不著墨於特定植物的染色應用,而是從宏觀角度描繪臺灣山川形貌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對色彩的感知與運用。 一、季風與光影的劇場: 臺灣獨特的亞熱帶與熱帶氣候,使得光線的穿透性與色彩的飽和度呈現出強烈的地域性。從東北季風帶來的清冷灰調,到夏季午後雷陣雨後的清新綠意,這些自然現象形塑了早年人們對於「環境色」的基調判斷。我們會探討,在缺乏現代照明的時代,生活在不同氣候帶的先民,如何透過建築材料的選擇與生活器物的色彩配置,來適應與平衡這些光影變化。例如,在多雨的東北角,建築材料(如石材與木料)的紋理與色澤,如何在濕氣中呈現出獨特的年代感與肌理變化,這些都在無形中構成了臺灣早期的「自然色譜」。 二、從高山到平原的垂直景觀: 臺灣島嶼的垂直落差極大,從熱帶的海岸紅土,到中央山脈的高海拔針葉林,每一海拔高度都對應著不同的植被群落與土壤色澤。本書將追溯歷史文獻中對這些「地域色彩」的記載,例如不同山區的礦土、泥土的顏色,如何被早期拓墾者用作基礎的塗料或建材。這是一種不依賴植物提取的色彩運用,而是直接利用大地本身所提供的基礎調性。我們將分析,這種對「地色」的依賴,如何在早期社會中確立了物料的可得性與實用性。 三、邊緣的色彩哲學: 臺灣的海岸線與離島,如澎湖、金門、馬祖,因其特殊的地理與地質條件,呈現出與本島截然不同的色彩基調。例如,花崗岩、玄武岩的灰白與深褐,以及海蝕地形所帶來的特殊紋理。這些地方的工藝品與生活用品,其色彩選擇往往更為純粹和直接,反映了與海洋抗衡的堅韌精神。我們將考察這些地區的傳統建築與生活器物,如何將環境的色彩轉化為一種對抗惡劣氣候的堅固符號。 第二部:時代的紋理——工藝、社會與色彩的隱喻 色彩不僅是視覺的感知,更是社會結構、階層劃分以及文化符號的載體。本書將跳脫單純的技術描述,轉而探討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臺灣社會是如何使用和理解這些「非植物性」的色彩意涵。 一、器物與階級的色彩語言: 在清代至日治時期,不同社會階層對「顏色」的偏好與使用有著嚴格的規範,儘管這些規範未必直接指涉植物染料的稀有性,但卻體現了對色彩象徵意義的重視。例如,官府使用的特定塗料色澤、士紳階層對「雅致」色調的追求,以及庶民生活中對耐用、耐髒的深沉色調的偏愛。我們將分析,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人們如何透過對特定「色相」的模仿或替代,來表達社會地位與文化品味。 二、傳統建築的彩繪與紋飾: 臺灣的傳統廟宇、街屋,是色彩運用最為集中的場域之一。這些建築上的裝飾,除了使用礦物顏料外,許多紋飾的背景色或基底色,是建築結構本身帶來的顏色(如紅磚、石材的天然色澤)。本書將聚焦於這些「背景色」如何襯托出裝飾圖案的鮮明性。例如,閩南式建築中常見的「出磚入石」工法,其紅磚與白灰的強烈對比,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張力的色彩構圖,這種構圖遠比單純的顏料調配來得複雜與深刻。 三、殖民與現代性的交會點: 日治時期引進的現代化材料與工藝技術,對臺灣既有的色彩觀念帶來了衝擊。水泥、玻璃、鋼材等新材料的引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工業灰」與「幾何線條」。本書將考察這些新舊色彩在城市景觀中的衝突與融合,例如,在傳統木構架上塗抹的現代油漆色與傳統礦物顏料之間的視覺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反映了臺灣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身份認同掙扎。 第三部:記憶的轉譯——從手作到數位時代的色彩延續 進入當代,隨著天然染色技術的復興,人們重新審視過去的色彩遺產。然而,本書的關注點在於,當我們回望那些沒有被系統記錄的「大地色系」時,我們真正尋找的是什麼? 一、失落的色譜與口述歷史: 許多傳統技藝的色彩配方並非以精確的化學比例流傳下來,而是融入了長輩的經驗、口訣與生活習慣中。這些色彩的運用往往與特定儀式、節慶或生命階段緊密相關。本書將探討,在口述歷史中,某些「難以言喻的顏色」究竟代表著何種情感、禁忌或祝福。例如,某些特定場合必須避免的顏色,其背後的原因可能與物料的稀缺性、宗教禁忌,而非僅是美學偏好有關。 二、工藝的當代解讀: 現代設計師與藝術家在重新詮釋臺灣傳統色彩時,往往面臨著如何平衡「歷史真實性」與「當代審美」的挑戰。我們將分析,當代藝術創作中對「素色」、「極簡」的推崇,是否是對過去繁複色彩的一種反動,或是對臺灣土地最原始、最樸素色彩的重新致敬。這是一種對「不著色」的色彩的探索,即物料本身未經人工干預所呈現出的、最為純粹的自然狀態。 三、色彩與永續的對話: 在追求環境友善的今日,人們重新關注天然材料。然而,本書強調,真正的永續並非僅是重複過去的技術,而是理解過去人們在資源有限下對色彩的節制與珍視。對色彩的珍惜,源於對物料來源的深刻理解。本書最終試圖建立的,是一種跨越技法層面的「色彩素養」——一種能讓我們在面對任何材料時,都能夠感知其背後所蘊含的地理、歷史與文化厚度的視覺能力。 總而言之,本書旨在引導讀者以更宏大、更具歷史縱深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臺灣這塊土地上「色彩」所編織出的複雜網絡。它是一部關於環境感知、文化記憶與材料哲學的思辨集,而非單純的技術手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01745
  • 叢書系列:文化藝術
  • 規格:軟精裝 / 280頁 / 21.7 x 30.3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意思,特別是「軟精裝」這個選項,兼顧了耐用性和翻閱的舒適度。想像一下,在光線柔和的工作室裡,鋪開這本厚實的書,旁邊放著剛從田裡採回來的植物材料,那種沉浸式的體驗,光想就覺得療癒。台灣的在地知識,常常被過度西化的教育體系所忽略,能夠有一本如此紮實且聚焦於「臺灣」這片土地的染色事典,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保存工作。我衷心希望透過這樣深入的書籍推廣,能讓更多年輕一輩意識到,我們腳下踏著的土地,擁有如此豐富且可貴的色彩寶庫,而不必向外尋求。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簡直是讓人愛不釋手,那種樸實中帶著一絲精緻的感覺,就好像直接能聞到植物染料散發出來的天然香氣。光是看到書名「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心裡就湧起一股親切感,因為這塊土地上孕育的生命力,是我們台灣人最深刻的連結。我常常在想,那些傳統的染色技藝,究竟承載了多少祖先的智慧與汗水?翻開書頁,那些用不同植物萃取出來的色譜,色彩飽和卻又溫潤,不像化學染料那樣的刺眼,而是有一種沉靜的美感,讓人忍不住想去觸摸、去感受那份自然的回饋。這種對土地情感的連結,是現代社會中越來越難得的體驗,讓人期待能從書中找到更多關於這份「華」的秘密。

评分

說實在的,我最近正好在整理家裡的舊衣物,心裡盤算著如何用環保的方式賦予它們第二春。這本「增修版(下)」聽起來就非常對味,專注於實作層面,想必能提供我許多靈感。我以前嘗試過用薑黃染色,結果顏色鮮豔是鮮豔,但洗了幾次就褪得差不多了,那種挫敗感真是讓人洩氣。所以,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有非常詳盡的固色技巧分析,哪種媒染劑適合哪種植物,以及不同纖維(棉麻絲毛)的吸色特性差異,如果能有圖文並茂的步驟說明,那就太棒了。畢竟,對我們這種業餘愛好者來說,清晰易懂的指導勝過於艱澀的理論,能讓我們真正動手做出來,才是最實在的。

评分

我總覺得,顏色本身就是一種語言,它不需透過文字翻譯就能直接觸動人心。這本《大地之華》系列,我相信絕對不只是一本技術手冊,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台灣色彩的詩集。從最基礎的植物辨識,到複雜的染色配方,它應該完整勾勒出了一條從自然到藝術品的完整脈絡。對於想深入研究台灣美術史或工藝史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文獻價值也極高,它記錄了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轉化。能夠擁有這樣一本集大成之作,對於任何一位熱愛台灣、熱愛傳統工藝的人來說,都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

评分

我一直對傳統工藝有種莫名的執著,尤其是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天,天然染料的復興簡直是及時雨。這本「大地之華」光是看到「增修版」三個字,就知道作者群一定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去鑽研和修正,這份專業度是值得肯定的。對於我們這些關心永續發展的讀者來說,了解染料的來源、萃取過程,乃至於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實用的知識。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地區、不同族群在運用天然染料上的差異?畢竟台灣的生態多樣性這麼豐富,不同山脈、不同氣候條件下生長的植物,染出來的顏色想必也各具風情。如果能看到更多田野調查的細節和職人訪談,那就更完美了,那種活生生的歷史感,是書本文字難以取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