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介绍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劉俊裕
出版者 巨流圖書公司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22/02/11
语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 ――好評推薦
這是臺灣第一本結合國際文化關係、文化外交與文化交流的學術與實務專書。
本書匯集了學者專家及文化實務工作者的智慧,及寶貴的國際文化交流經驗。從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及藝術節慶、工業遺產與藝術平台網絡、新媒體科技應用的實踐經驗,與跨文化溝通、外交,策展論述與國際軟實力評估等論辯,皆為讀者提供精彩的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這一本專書的出版,就像是一份指南,相信能為臺灣民間與政府在協力共構國際文化關係的各面向提供重要指引與參考。」
(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終於有一種「另類」的聲音,以學術角度來解析臺灣文化外交作為一客體。在工具化、花瓶化之外,客體化文化與文化外交,或許是朝向正確方向的第一步。」(廖新田/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臺藝大藝政所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按篇章順序排列)
劉俊裕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專任教授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
張晴文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盧佳君
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李兆翔
中國科技大學文資中心副研究員暨室內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
郭唐菱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文化、媒體、文創系博士
王紀澤
文化內容策進院高級專員
陳嘉翎
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王慶康
社團法人台灣真善美環境創意交流協會祕書長
郭鎮武
國立故宮博物院展示服務處副研究員
林國平
國立故宮博物院展示服務處處長
黃宇暘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周維強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研究員
王健宇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吳介祥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袁緒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助理
李映霖
工業技術研究院副管理師
魏君穎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
主編簡介
劉俊裕
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歐洲文化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網絡」國際通訊理事,歐洲「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獎」評議委員(2014-2022)。編著有《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Cultural Manage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臺灣文化權利地圖》、《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等書。
劉俊裕曾任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臺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臺灣文化政策智庫中心主任、法國勃根地商學院客座教授、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主任、國際事業暨文化交流研究所籌備處主任、文化部「全球佈局專案辦公室」諮詢顧問。主持專案計畫包括文化部「編撰文化白皮書暨籌劃全國文化會議」、「文化部推動文化基本法立法策略規劃案」、「國內外藝文中介組織串連網絡平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際藝文趨勢觀察與情蒐計畫」等。
魏君穎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創意與文化創業研究所博士、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碩士。研究關注國際文化交流、表演藝術行政及管理。長期關注英國劇場及文化,為《PAR表演藝術》的特約撰述及轉角國際Udn Global的專欄作者。
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RESUME作者簡歷
FOREWORD推薦序
PREFACE編者序
PART I 臺灣國際文化交流論述與路線的思辨
INTRODUCTION緒論
文化作為方法:臺灣國際文化關係的新「另類-主流」路線思辨/劉俊裕
1 前言
2 文化與國際關係的接合與辯證
3 當代文化外交、軟實力與文化關係的理解及反思
4 國際文化關係的範疇與文化網絡平臺的功能
5 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策略與能動者角色定位
6 文化作為方法:臺灣國際文化關係的思維邏輯與實踐
7 專書架構與核心提問
CHAPTER 01
臺灣「亞洲論述」的藝術實踐:亞洲藝術雙年展的策展策略/張晴文
1.1 緒論:未明的「亞洲藝術」「雙年展」
1.2 始終政治:關於亞洲,以及亞洲論述
1.3 亞洲主張下策展的可能
1.4 亞洲藝術雙年展的策展策略與亞洲論述
1.5 結論:作為認識自身的途徑
CHAPTER 02
國際文化交流中臺灣品牌之建立:以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為例/盧佳君
2.1 緒論
2.2 從文化交流到表演藝術
2.3 國際表演藝術節之品牌建立:以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為例
2.4 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 之品牌建立
2.5 結語:品牌永續經營的挑戰與困境
PART II 臺灣國際藝文專業網絡與平臺的建立
CHAPTER 03
工業遺產國際建制之研究:以亞洲產業文化資產平臺為例/李兆翔
3.1 前言
3.2 產業文化資產保存的國際建制
3.3 TICCIH《臺北宣言》的國際建制發展
3.4 ANIH 國際建制的變遷分析
3.5 結論
CHAPTER 04
臺灣政府海外文化據點之運作與轉型:以臺灣當代藝術家之國際專業網絡為例/郭唐菱
4.1 前言
4.2 交流現況
4.3 問題討論
4.4 案例研究:臺灣當代藝術家的國際專業網絡
4.5 未來建議及結論
CHAPTER 05
「文化外交」:建立專業藝術網絡的一種路徑?/王紀澤
5.1 前言
5.2 「文化外交」、「軟實力」、「國際文化關係」
5.3 多樣的「國際交流」樣貌
5.4 於文化外交工作中,建立藝術網絡:亞洲表演藝術節(Asian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5.5 結論
PART III 臺灣文化外交的主體性建構與再造
CHAPTER 06文化的製造與輸出:1970至80年代史博館「中華文物箱」之於臺灣文化外交的見證與轉化/陳嘉翎
6.1 前言
6.2 開端:國立博物館作為文化外交的一種途徑
6.3 史博館:國立博物館為文化外交服務的範例
6.4 中華文物箱:1970 至80 年代政府拓展文化外交的見證
6.5 從文物箱到百寶箱:「文化主體性」的轉化及博物館之於文化外交的能動性
6.6 結論
CHAPTER 07
文物有靈乎:論兩岸故宮競爭與合作/王慶康
7.1 前言
7.2 競爭
7.3 合作
7.4 豁免司法扣押問題
7.5 名稱問題
7.6 競爭與合作的啟示
7.7 結論
CHAPTER 08
博物館新媒體科技與文化外交:以國立故宮博物院郎世寧來華三百周年特展為中心/郭鎮武、林國平、黃宇暘、周維強、王健宇
8.1 緒論
8.2 郎世寧及其藝術成就
8.3 國際學術和館際合作的《銅版記功》紀錄片
8.4 藝域漫遊展覽經緯
8.5 文化外交的實踐與創新
CHAPTER 09
國家符號的文化外交:故宮國際交流展的詮釋與演變/吳介祥
9.1 故宮文物的正統性與象徵性
9.2 象徵系統與外交任務
9.3 文化外交裡的帝國餘暉
9.4 詭譎莫測的兩岸外交競合
9.5 進化的文化外交
PART IV 臺灣國際文化交流未來的現實與想像
CHAPTER 10
建構臺灣在當代東南亞區域發展的文化脈絡:以國立臺灣博物館之跨文化路徑為例/袁緒文
10.1 緒論⸺博物館面對當代多元社會應有之思維
10.2 前言
10.3 文獻探討
10.4 新住民與移工文化平權在國內之發展概述
10.5 邊界與跨界⸺ 東南亞族群的日常
10.6 國際博物館社群趨勢⸺ 作為多元族群對話與跨文化理解的平臺
10.7 多元共存的關鍵⸺ 跨文化理解與能力
10.8 消失的族群界線⸺ 移民社群與臺博館協力共好
10.9 結論與展望
CHAPTER 11
國際軟實力評估框架研析及其對臺灣發展國際文化關係的啟示/李映霖
11.1 前言
11.2 現行國際上三種主流的軟實力評估框架分析
11.3 軟實力在當前國際社會中的運作模式
11.4 對臺灣日後發展國際文化關係的借鏡與啟示
11.5 結論
EPILOGUE
結論給下一輪臺灣國際文化交流的備忘錄/魏君穎
1 (跨)文化的交流與想像
2 全國文化會議與文化白皮書中的國際文化交流
3 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
4 博物館與國際文化交流
5 國際文化交流與專業網絡
6 國際文化交流的現實與未來
7 從家開始的文化交流
8 文化交流工作的新想像
9 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發展
10 疫情下的挑戰與轉機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1 前言
臺灣特殊的國際處境與變動的兩岸關係,使得其正式的外交關係及國際政府組織的參與都難有突破。在文化外交的領域,雖然透過文化部、外交部與許多國家間的雙邊經貿與文化交流協定以及駐外文化單位的運作,使得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與文化交流得以維續,但臺灣希冀加入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國際藝術協會與文化機構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rts Councils and Culture Agencies, IFACCA) 或者亞歐基金會(Asia-Europe Foundation, ASEF)等重要的國際政府間文化組織的嘗試,卻遲遲不見進展,也不見政府文化部門策略性地規劃推動。
不過,礙於嚴峻的國際政治現實情勢,以及臺灣在國際政治、經貿社會中所處的邊緣位置,反而使得臺灣的藝文機構(博物館、美術館、藝術村)、文化中介組織(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文化內容策進院、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等)、藝文團體、專業的民間文化組織和文化工作者等的實質國際文化交流經驗,乃至於由此串聯而成的國際藝術文化關係專業平臺網絡更顯得珍貴而重要。歷經二次戰後數十年的國際關係,政治與外交地位欠缺國際承認的臺灣,從民間文化組織與公私協力模式的嘗試,造就了豐厚的另類國際文化交流經驗,同時也獲得國際文化非政府組織、各領域藝術文化網絡諸多專業肯認,其特殊性值得我們深入梳理探究。
文化在傳統的國際關係中,無論是現實主義為主軸的學術論述,或者國際外交的實務交流中,原來就顯得相對邊陲而另類。儘管1990年代進入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文化轉向」簇擁著文化認同、文明衝突、軟實力、建構主義與跨國文化貿易等新興取徑重返國際事務的論述和實務之中,但仍然難以撼動現實國際關係主流論述中以政治權力和跨國資本的流動為主導的外交與經貿關係結構。文化需要持續介入,方能促使國際關係產生嶄新的詮釋與變化。
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