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

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俊裕
图书标签:
  • 臺灣文化
  • 國際文化關係
  • 文化研究
  • 文化方法論
  • 臺灣研究
  • 文化交流
  • 跨文化研究
  • 地緣政治
  • 文化認同
  • 後殖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 ――好評推薦

  這是臺灣第一本結合國際文化關係、文化外交與文化交流的學術與實務專書。

  本書匯集了學者專家及文化實務工作者的智慧,及寶貴的國際文化交流經驗。從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及藝術節慶、工業遺產與藝術平台網絡、新媒體科技應用的實踐經驗,與跨文化溝通、外交,策展論述與國際軟實力評估等論辯,皆為讀者提供精彩的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這一本專書的出版,就像是一份指南,相信能為臺灣民間與政府在協力共構國際文化關係的各面向提供重要指引與參考。」
(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終於有一種「另類」的聲音,以學術角度來解析臺灣文化外交作為一客體。在工具化、花瓶化之外,客體化文化與文化外交,或許是朝向正確方向的第一步。」(廖新田/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臺藝大藝政所教授)
書籍簡介 《東亞文明的重塑與連結:後冷戰時代的文化外交與身份建構》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陳志明] 出版社: [虛構出版社名稱,例如:亞太學術出版社] 出版年份: [虛構年份,例如:2024年] --- 內容概述 本書深入探討了後冷戰時代,東亞區域內外部的文化互動、權力轉移與身份重塑的複雜網絡。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文化不再僅是國家軟實力的附庸,而是成為主權實踐、外交斡旋乃至社會內部張力釋放的核心場域。本書採取跨學科路徑,融合了國際關係理論、文化研究、社會人類學與歷史分析,旨在揭示東亞國家如何運用文化符碼、歷史敘事和媒介傳播,來定義自身在世界體系中的位置,同時應對內部社會變遷與外部壓力。 全書結構圍繞三大核心軸線展開:文化主權的爭奪、跨國文化流動的動力學、以及歷史記憶的當代政治化。作者摒棄傳統上將文化視為單一、靜態實體的觀點,轉而關注文化實踐在不同社會層級、歷史節點以及媒介平台上的生成性與衝突性。 --- 第一部分:文化主權的重構與外交實踐 本部分聚焦於東亞主要行為體(包括國家、非國家行動者及跨國社群)如何在新的國際秩序中爭奪和界定文化詮釋權。 第一章:冷戰遺緒與文化安全觀 探討冷戰結束後,東亞國家對「文化安全」概念的重新定義。本書區分了傳統上以外來意識形態滲透為核心的安全觀,與當代強調文化主體性維護的內涵。重點分析了在美中戰略競爭的宏大敘事下,東亞各國如何謹慎地平衡對外開放與文化自律之間的關係。例如,探討了特定文學、影視類型(如科幻或歷史劇)在國家意識形態宣傳與民間接受度之間產生的張力。 第二章:儀式與空間的政治學 本章分析了國家層級的公共儀式(如重大紀念日、外交接待、體育賽事)如何被用來建構民族共同體,並向國際社會傳達特定的國家形象。通過對特定「文化地標」的空間分析,揭示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元素如何在城市景觀中被篩選、重組,並被賦予特定的政治意義。這裡特別關注了「文化遺產」在促進旅遊經濟與維護意識形態純潔性之間的權衡。 第三章:智庫、智庫與知識生產的外交戰場 本章超越了傳統的外宣機構研究,轉向關注知識生產的場域——大學、研究機構及非政府智庫在文化外交中的隱形作用。探討了知識的「在地化」與「全球化」之間的拉鋸,以及國際學術合作項目如何成為潛在的文化影響力輸出管道。探究了特定學科(如區域研究、比較文學)的發展路徑,如何間接反映或挑戰既有的地緣政治認知。 --- 第二部分:跨國文化流動與身份的流動性 本部分著重於文化要素(如藝術形式、消費趨勢、語言變體)如何在國界間移動,以及這種流動性如何影響個體及群體的身份認同。 第四章:數位媒介下的次文化傳播網絡 深入剖析了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如何催生新的東亞次文化集群。本書重點分析了「粉絲經濟」與「創作者經濟」如何模糊了文化消費與文化生產的界限。以特定數位內容(如網路小說、獨立音樂、遊戲社群)的跨區域傳播為案例,研究了這些流動如何創造出既非單一國家化,也非全然全球化的「區域性數位身份」。探討了這些數位社群在面對國家審查或商業資本介入時的韌性與調適策略。 第五章:飲食、時尚與品味的政治地理學 飲食文化與時尚風格,作為最貼近日常生活的文化表現,是身份建構的敏感地帶。本章追蹤了特定烹飪技術或服裝風格在東亞不同都會間的傳播路徑,並分析了「異國情調」(Exoticism)的消費如何被用來區隔「現代」與「傳統」,或「本地」與「他者」。特別關注了「健康飲食」和「永續時尚」等全球趨勢在本土語境下的變形與商業化。 第六章:僑民社群與「中間地帶」的文化協商 研究戰後東亞移民社群(包括歷史上的勞工移民和近代的技術移民)在新的居住國中,如何進行文化協商與身份維護。本書側重於僑民如何成為文化「轉譯者」,在原生地與新生地之間建立起複雜的文化橋樑。分析了語言的流失與變異,以及家庭儀式在跨代傳承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創新。 --- 第三部分:歷史記憶的當代政治化與詮釋權的鬥爭 歷史敘事是國家合法性的基石,也是當前文化衝突的熱點。本部分審視了歷史記憶如何被動員、篩選和重塑,以服務於當前的政治目標。 第七章:戰爭記憶的選擇性遺忘與強調 細緻比對了東亞不同國家在處理二戰及冷戰相關歷史事件(如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問題、韓戰/朝鮮戰爭)時的官方敘事差異。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這些差異不僅是歷史事實認知的不同,更是當代國家利益和身份定位的投射。分析了歷史教科書的編撰過程,以及公共紀念碑的設置與爭議,如何成為社會內部和國家間的緊張焦點。 第八章:傳統經典的再詮釋與文化民族主義 探討了對古代哲學、文學經典或藝術傳統的「文藝復興式」的挪用。在追求文化自信的時代,國家機構和知識精英如何重新挖掘和詮釋傳統,以賦予當代社會一種深厚的歷史根源感。分析了「國學熱」或特定歷史人物的形象翻新,如何被納入國家軟實力建構的框架內,以及這種工程學式的文化復興對民間文化生態的影響。 第九章:文化衝突中的敘事反擊 本章聚焦於邊緣群體和非主流聲音,如何利用文化生產手段對抗主流的國家敘事。通過分析獨立紀錄片、批判性戲劇、和社群媒體上的歷史修正運動,展示了文化權力並非單向灌輸,而是持續處於協商和對抗之中。探討了如何通過「微觀歷史」的挖掘,來挑戰宏大的、由上而下的歷史觀。 --- 結論:東亞文化場域的未來走向 本書結尾總結了東亞文化關係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與互依性(Interdependence)並存的現實。在後全球化時代,文化不再是單一強權的單純工具,而是一個充滿能動性、不斷自我調適的複雜生態系統。未來的文化外交將更依賴於跨越國家邊界的社群網絡、數位媒體的影響力,以及對歷史記憶進行靈活詮釋的能力。 本書適用讀者: 國際關係學者、文化研究專家、東亞區域研究人員、外交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對當代亞洲社會、文化與政治互動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按篇章順序排列)

劉俊裕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專任教授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

張晴文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盧佳君

  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李兆翔

  中國科技大學文資中心副研究員暨室內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

郭唐菱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文化、媒體、文創系博士

王紀澤

  文化內容策進院高級專員

陳嘉翎

  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王慶康

  社團法人台灣真善美環境創意交流協會祕書長

郭鎮武

  國立故宮博物院展示服務處副研究員

林國平

  國立故宮博物院展示服務處處長

黃宇暘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周維強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研究員

王健宇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吳介祥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袁緒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助理

李映霖

  工業技術研究院副管理師

魏君穎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

主編簡介

劉俊裕


  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歐洲文化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網絡」國際通訊理事,歐洲「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獎」評議委員(2014-2022)。編著有《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Cultural Manage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臺灣文化權利地圖》、《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等書。

  劉俊裕曾任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臺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臺灣文化政策智庫中心主任、法國勃根地商學院客座教授、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主任、國際事業暨文化交流研究所籌備處主任、文化部「全球佈局專案辦公室」諮詢顧問。主持專案計畫包括文化部「編撰文化白皮書暨籌劃全國文化會議」、「文化部推動文化基本法立法策略規劃案」、「國內外藝文中介組織串連網絡平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際藝文趨勢觀察與情蒐計畫」等。

魏君穎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創意與文化創業研究所博士、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碩士。研究關注國際文化交流、表演藝術行政及管理。長期關注英國劇場及文化,為《PAR表演藝術》的特約撰述及轉角國際Udn Global的專欄作者。

图书目录

RESUME作者簡歷
FOREWORD推薦序
PREFACE編者序

PART I 臺灣國際文化交流論述與路線的思辨
INTRODUCTION緒論
文化作為方法:臺灣國際文化關係的新「另類-主流」路線思辨/劉俊裕

1 前言
2 文化與國際關係的接合與辯證
3 當代文化外交、軟實力與文化關係的理解及反思
4 國際文化關係的範疇與文化網絡平臺的功能
5 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策略與能動者角色定位
6 文化作為方法:臺灣國際文化關係的思維邏輯與實踐
7 專書架構與核心提問

CHAPTER 01
臺灣「亞洲論述」的藝術實踐:亞洲藝術雙年展的策展策略/張晴文

1.1 緒論:未明的「亞洲藝術」「雙年展」
1.2 始終政治:關於亞洲,以及亞洲論述
1.3 亞洲主張下策展的可能
1.4 亞洲藝術雙年展的策展策略與亞洲論述
1.5 結論:作為認識自身的途徑

CHAPTER 02
國際文化交流中臺灣品牌之建立:以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為例/盧佳君

2.1 緒論
2.2 從文化交流到表演藝術
2.3 國際表演藝術節之品牌建立:以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為例
2.4 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 之品牌建立
2.5 結語:品牌永續經營的挑戰與困境

PART II 臺灣國際藝文專業網絡與平臺的建立
CHAPTER 03
工業遺產國際建制之研究:以亞洲產業文化資產平臺為例/李兆翔

3.1 前言
3.2 產業文化資產保存的國際建制
3.3 TICCIH《臺北宣言》的國際建制發展
3.4 ANIH 國際建制的變遷分析
3.5 結論

CHAPTER 04
臺灣政府海外文化據點之運作與轉型:以臺灣當代藝術家之國際專業網絡為例/郭唐菱

4.1 前言
4.2 交流現況
4.3 問題討論
4.4 案例研究:臺灣當代藝術家的國際專業網絡
4.5 未來建議及結論

CHAPTER 05
「文化外交」:建立專業藝術網絡的一種路徑?/王紀澤

5.1 前言
5.2 「文化外交」、「軟實力」、「國際文化關係」
5.3 多樣的「國際交流」樣貌
5.4 於文化外交工作中,建立藝術網絡:亞洲表演藝術節(Asian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5.5 結論

PART III 臺灣文化外交的主體性建構與再造
CHAPTER 06文化的製造與輸出:1970至80年代史博館「中華文物箱」之於臺灣文化外交的見證與轉化/陳嘉翎

6.1 前言
6.2 開端:國立博物館作為文化外交的一種途徑
6.3 史博館:國立博物館為文化外交服務的範例
6.4 中華文物箱:1970 至80 年代政府拓展文化外交的見證
6.5 從文物箱到百寶箱:「文化主體性」的轉化及博物館之於文化外交的能動性
6.6 結論

CHAPTER 07
文物有靈乎:論兩岸故宮競爭與合作/王慶康

7.1 前言
7.2 競爭
7.3 合作
7.4 豁免司法扣押問題
7.5 名稱問題
7.6 競爭與合作的啟示
7.7 結論

CHAPTER 08
博物館新媒體科技與文化外交:以國立故宮博物院郎世寧來華三百周年特展為中心/郭鎮武、林國平、黃宇暘、周維強、王健宇

8.1 緒論
8.2 郎世寧及其藝術成就
8.3 國際學術和館際合作的《銅版記功》紀錄片
8.4 藝域漫遊展覽經緯
8.5 文化外交的實踐與創新

CHAPTER 09
國家符號的文化外交:故宮國際交流展的詮釋與演變/吳介祥

9.1 故宮文物的正統性與象徵性
9.2 象徵系統與外交任務
9.3 文化外交裡的帝國餘暉
9.4 詭譎莫測的兩岸外交競合
9.5 進化的文化外交

PART IV 臺灣國際文化交流未來的現實與想像
CHAPTER 10
建構臺灣在當代東南亞區域發展的文化脈絡:以國立臺灣博物館之跨文化路徑為例/袁緒文

10.1 緒論⸺博物館面對當代多元社會應有之思維
10.2 前言
10.3 文獻探討
10.4 新住民與移工文化平權在國內之發展概述
10.5 邊界與跨界⸺ 東南亞族群的日常
10.6 國際博物館社群趨勢⸺ 作為多元族群對話與跨文化理解的平臺
10.7 多元共存的關鍵⸺ 跨文化理解與能力
10.8 消失的族群界線⸺ 移民社群與臺博館協力共好
10.9 結論與展望

CHAPTER 11
國際軟實力評估框架研析及其對臺灣發展國際文化關係的啟示/李映霖

11.1 前言
11.2 現行國際上三種主流的軟實力評估框架分析
11.3 軟實力在當前國際社會中的運作模式
11.4 對臺灣日後發展國際文化關係的借鏡與啟示
11.5 結論

EPILOGUE
結論給下一輪臺灣國際文化交流的備忘錄/魏君穎

1 (跨)文化的交流與想像
2 全國文化會議與文化白皮書中的國際文化交流
3 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
4 博物館與國際文化交流
5 國際文化交流與專業網絡
6 國際文化交流的現實與未來
7 從家開始的文化交流
8 文化交流工作的新想像
9 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發展
10 疫情下的挑戰與轉機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6416
  • 叢書系列: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
  • 規格:平裝 / 552頁 / 17 x 23.5 x 2.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嗯,这个切入点很有意思。现在的国际关系,早就不是光靠军事实力的硬碰硬了,更多的是软实力、是文化影响力的较量。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台湾在国际场域中,如何将自己的独特文化元素,比如我们特有的生活美学、电影叙事,甚至是夜市文化这种看似琐碎的东西,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外交工具,那绝对是值得一读的。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文化作为方法”的?是说我们主动地去“输出”文化,还是在与他者互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台湾性”,从而赢得尊重或理解?如果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台湾的文创产业如何成功地打入某个特定市场,或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台湾的学者如何运用文化视角来解读复杂的政治困境,那就更好了。毕竟,在国际社会上,我们常常被贴上各种标签,而文化或许就是撕掉这些刻板印象,建立全新认知连接的关键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超越表面叙事的深刻见解,让我们看到文化能量背后的运作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地方性”力量。《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如果它能成功地将“国际”的宏大视野,与台湾各个县市、社区中那些鲜活的、未经主流包装的“草根文化”连接起来,那就具有非凡的意义。通常,我们谈国际关系,想到的是台北的“国家级”项目,但真正的文化生命力,往往藏在乡镇的庙会、巷弄里的老店、或是偏远社区的传统技艺中。这本书是否挖掘了这些“微观文化单元”,如何通过特定的网络或平台,被提炼和放大,成为具有国际传播潜力的“文化种子”?我尤其想知道,在数字时代,这种地方文化的“自下而上”的国际化进程,是如何被现有理论所捕捉和解释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个框架,让我们看到,原来我们身边最日常的生活细节,才是我们最坚实的国际“名片”,那真是太鼓舞人心了。这种“由下而上”的文化自觉,比任何官方的宣传口号都来得真实和有力。

评分

读到书名,我脑中立刻浮现出我们过去在国际场合那种“努力解释”的姿态。是不是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向世界证明“我们是谁”?《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如果能颠覆这种“被动解释”的困境,转向一种“主动建构”的叙事,那将是一场重大的思维转变。我猜想,作者可能在探讨,如何让台湾的文化输出,不再仅仅是对外回应(Response),而应该成为一种引领(Initiative)。举个例子,我们不必总是在国际上强调我们“多么民主”或“多么不同”,而是通过我们创造的艺术品、我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让对方主动去发现和理解我们的价值体系。这需要极高的文化自信和精准的策略布局。我希望书中能看到一些关于“去政治化”的艺术化表达的讨论,也就是如何将复杂的政治议题,巧妙地融入到艺术或生活美学的展现中,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渗透。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即方法”,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评分

从出版市场来看,这类主题的书籍往往有两种走向:要么是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流于大众化的“励志”或“旅游推广”文案,缺乏学理支撑。我非常关注《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这本书,它到底站在哪个位置?如果它能成功地搭建起理论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桥梁,那就太棒了。我更看重“方法”这两个字。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文化策略的“方法论”远比具体策略的成功与否更重要。它是否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让我们可以系统性地评估任何文化行动的潜在效果和风险?比如,在面对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时,同一项文化活动,其产生的影响力是否会产生巨大的“失真”?作者是否探讨了如何建立一套“情境化”的文化操作流程?对于我们这些关心台湾未来发展方向的普通读者来说,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指导未来行动的“工具箱”,而不是仅仅回顾历史的陈列馆。这本书要是能做到这一点,绝对值得我拿出钱包来买。

评分

坦白说,我对“国际关系”这种宏大叙事常常感到有点疏离,觉得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远,但《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这个角度,让我觉得它可能触及到更本质的东西。我们台湾人,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已经是一个高度“文化交织”的产物,融合了闽南、客家、原住民、日治、美援等各种复杂的印记。那么,当我们将这个复杂的文化基因推向国际舞台时,它究竟是以何种形态出现?是“多元并存”的包容性,还是在特定压力下被“简化”成单一符号?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这种内在的张力。如果这本书只是停留在歌颂台湾文化的优美,那就太流于表面了。真正的高手,应该是能揭示出这种文化实践背后的权力动态——谁在定义我们的文化?谁从中受益?文化策略的制定,是否真正反映了岛内主流的期待,还是被某些特定利益集团所操纵?如果它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去审视我们如何“表演”我们的文化给世界看,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一份文化研究报告,而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认同焦虑的镜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