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修訂二版)

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修訂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英華
图书标签:
  • 臺灣都市
  • 都市研究
  • 社会生态
  • 历史地理
  • 城乡规划
  • 社会变迁
  • 文化地理
  • 臺灣研究
  • 城市空间
  • 区域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係應用都市社會學中因子生態分析的方法,探討臺灣都市內部的空間結構。

  基本上,臺灣四大都會居住的空間模式,可以從社會經濟地位、地區生命循環、省籍以及商業取向等因素去描述。配合一些較長期的都市發展資料,我們的分析顯示,因素生態結構與整個社會的變遷與性質有所關聯。

  我們的觀察指出,在四個都會顯現類似空間分化的因素;但同時也發現,不同規模的都會區因為在臺灣所占的政治經濟位置的差異,在不同的因子上的空間分布呈現不同的樣式。這樣的發現讓我們可以檢討西方都市生態結構的發現與解釋。
 
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修訂二版)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臺灣都市空間的形成、演變及其所蘊含的複雜社會結構與歷史脈絡。這不僅是一部關於地理空間的描述,更是一部藉由空間理解社會變遷的深刻論述。全書以嚴謹的學術視角,結合豐富的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勾勒出臺灣從殖民時期到當代社會轉型過程中,都市內部如何被建構、區隔與重塑的歷程。 第一部:都市的基石與生成 本書的開篇著重於奠定理解臺灣都市結構的基礎。不同於傳統的城市規劃史觀點,本書將都市視為一個動態的「社會生態系統」,其結構的形成深受外部歷史事件與內部社會力量的交互作用。 殖民遺緒與空間奠基: 追溯日治時期都市規劃的藍圖,探討其如何確立了臺灣城市(如臺北、臺中、臺南等)的核心骨架。此階段的空間佈局,不僅是現代化工程的展現,更是殖民統治權力結構的具象化。本書細緻分析了行政中心、工業區、居住區的早期劃分,並指出這些早期規劃如何為後來的社會階層分化埋下伏筆。例如,如何區分出「官舍區」與一般民居的空間隔離,以及早期市區街道的寬窄與機能差異。 戰後遷入與空間的重塑: 隨著國民政府遷臺,大量人口的湧入,特別是眷村的興建,對既有都市空間結構造成了劇烈的衝擊。本書詳述了眷村如何以一種「臨時性」或「過渡性」的面貌,嵌入或包圍在既有的市中心周緣,形成獨特的「邊緣聚落」。這些聚落不僅是居住空間,更是特定族群與記憶的容器。同時,工業化進程中新興的工廠與周邊的勞工住宅區的形成,也揭示了戰後臺灣經濟起飛背後,空間發展的非均衡性。 都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分化: 本書論述了都市化過程中,社會階層如何透過空間選擇來實現區隔與認同。不同經濟能力的居民,如何選擇特定的居住地——從市中心的傳統街屋到郊區的新興社區——這種選擇背後隱含著對交通、教育資源以及社會地位的權衡。此部分著重於分析都市中「新貧階層」與「新富階層」的空間棲居模式,以及他們之間的張力。 第二部:內部結構的微觀解析 第二部分將焦點從宏觀的城市輪廓,轉向都市內部的微觀結構,探討核心區域的機能演變與邊緣地帶的社會動態。 商業核心的轉移與機能替換: 深入考察傳統的「商圈」如何因應現代消費主義與都市擴張而發生遷移或轉型。從早期以步行與公共交通為導向的「老城區」商業活動,到戰後興建的「現代百貨公司」及後來的「購物中心」,這種轉變不僅是商業模式的更新,更是城市生活節奏與市民行為模式的反映。本書特別關注舊城區的「空洞化」現象,以及部分區域如何透過文創化或保存運動,尋求空間記憶的再定位。 住宅區的異質性與空間正義: 住宅區是都市內部結構中最能體現社會差異的場域。本書細緻比對了不同類型的住宅空間:從高密度的公寓、集體開發的社區大樓,到隱密的豪宅聚落。分析指出,住房的可及性與品質,直接關聯到居民的社會資本與下一代的發展機會。同時,探討了都市更新政策在空間操作上可能帶來的「排擠效應」,如何使得低收入戶或原有住戶被迫遷離其熟悉的社會網絡。 邊緣地帶的「韌性」與空間政治: 探討都市邊緣地帶,如違章建築聚落、非正式聚落或長期被忽視的工業殘餘地帶。這些空間往往是社會弱勢群體賴以生存的場域。本書分析了這些「非正式空間」在法律規範下的模糊地位,以及它們如何透過居民的自發性組織,展現出強韌的社會支持網絡。同時,也討論了地方政府在這些區域進行的空間治理嘗試,及其背後的政治考量。 第三部:歷史的疊層與未來的空間想像 結語部分將時間軸拉長,將都市的結構視為歷史不斷疊加的產物,並展望未來的挑戰。 時間的褶皺:空間中的歷史殘跡: 臺灣都市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空間上同時承載了多重歷史的記憶。本書強調,走在當代都市中,人們經常不經意地穿梭於不同時代留下的空間符號之間——可能是日式木造建築、戰後的水泥官署,或是近期的玻璃帷幕大樓。分析這些歷史殘跡如何被現代社會「選擇性地保留」或「徹底抹除」,以及這種選擇如何影響當代市民的集體認同。 流動性與都市的未來: 隨著全球化與後工業化的影響,臺灣都市的結構正經歷新的變動,特別是在交通基礎設施(如高鐵、捷運)的擴張下,都市的邊界被重新定義。本書探討了通勤模式的改變如何稀釋了傳統的「市中心」概念,並分析了「衛星城鎮」的興起對核心都市的內部結構所帶來的壓力與機遇。 總結而言,本書試圖揭示臺灣都市內部結構的「非自然性」——它不是依賴單一規劃藍圖形成的,而是由複雜的社會經濟力量、歷史的偶然性以及不同群體對空間的爭奪與使用共同雕塑而成的有機體。這部修訂二版,在既有基礎上,進一步納入了近二十年來社會變遷的最新案例,使分析更貼近當前的現實脈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章英華


  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2015~)。長期於中央研究院工作,歷任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主任,另曾任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教授。研究專長為都市社會學、社會調查、家庭研究,主持並參與推動多項大型全臺問卷調查計畫。

  臺灣大學社會學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博士。

  著有《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1995),《洞見都市:臺灣的都市發展與都市意象》(2015);合著有《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1996);《社會學》(2006);《學術自主與控管之間》(2013)等;合編有《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下冊)》(1986),《台灣的都市社會》(1997),《凝聚台灣生命力》(2005);《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2010);《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2011);《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家庭與婚姻,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三之1》(2012)等;譯有:《社會的演化》(1991),《應用性社會研究的倫理與價值》(1999)。

  有關都市與家庭的研究論文主要散見國內主要社會學刊物與相關編書。
 

图书目录

二版序
序言

第一章──導論
一、人文生態觀點的都市空間模式:從古典生態到
因素生態
二、都市生態理論的反省:由社會文化生態學到新
都市社會學
三、都市空間的變遷:從郊區化(suburbanization)
到縉紳化(gentrification)
四、本研究的觀點與策略

第二章──臺北都會區的都市發展與內部結構
一、臺北都市發展簡史
二、人口成長、人口移動與人口分布
三、產業結構與變遷
四、人口組成特質
五、臺北都會的生態因子分析

第三章──臺中都會區的都市發展與內部結構
一、臺中都市發展簡史
二、人口成長、人口移動與人口分布
三、產業結構與變遷
四、人口組成特質
五、臺中都會的生態因子分析

第四章──臺南都會區的都市發展與內部結構
一、臺南都市發展簡史
二、人口成長、人口移動與人口分布
三、產業結構與變遷
四、人口組成特質
五、臺南都會的生態因子分析

第五章──高雄都會區的都市發展與內部結構
一、高雄都市發展簡史
二、人口成長、人口移動與人口分布
三、產業結構與變遷
四、人口組成特質
五、高雄都會的生態因子分析

第六章──比較與討論
一、人口的成長與分布
二、產業結構的變遷
三、人口性質的變遷
四、因子生態結構

第七章──結論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6447
  • 叢書系列:社區/都市計畫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5 x 1.3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二版序

    2015 年出版《洞見都市: 臺灣的都市發展與都市意象》論文集時,曾擬同時推出《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一書的修訂版,因想增補後續都市發展部分而擔擱下來。最後本書仍維持1995 年的面貌,僅為簡單修訂的二版,增補部分則獨自成書為《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續篇:邁入二十一世紀》,由巨流圖書公司同時出版。

    依巨流圖書公司編輯們的建議,在本書修訂版中將年代一致改為西元,僅在1895 年之前的,附加清朝的朝代與年期,讓書中的時序更簡潔明白;其餘則是更正書中一些文字的錯誤以及敘述不夠明確或謬誤之處。很慶幸能有這次再版的機會,首先感謝國立編譯館在初版時的支持,以及併入國立編譯館業務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同意本書修訂再版,也很感謝巨流圖書公司的沈志翰主編與邱仕弘編輯兩位先生,在與國家教育研究院協商再版與編輯上的用心。我多年的研究助理黃惠貞小姐,和我一起仔細閱讀初版,才能就初版稍加潤飾,訂正錯字,並改正一些嚴重的錯誤。在我退休之後,她還願意協助改版事宜,銘感在心。

章英華
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21.4.15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