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續篇,邁入21世紀

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續篇,邁入21世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英華
图书标签:
  • 臺灣都市
  • 都市研究
  • 城市规划
  • 社会地理
  • 21世纪
  • 城市发展
  • 空间结构
  • 区域研究
  • 台湾研究
  • 城市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巨流,1995)之續篇。以人口與住宅普查及工商普查資料為主要素材,配合其他資料與文獻,呈現1990年以後約二十年間四大都會內之鄉鎮市區在各個面向的變化。結合前篇的結果,以都會成長的變化、中心都市與外圍環帶的社經分化、住宅類型的變化以及公共運輸與個人機動運具的成長,總結臺灣都會發展的特性;並就西方都會發展的大趨勢,反思臺灣都市與都會發展的經驗。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南美洲原住民部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韧性的著作的详细简介: --- 亚马逊雨林深处的低语:从传统到全球化冲击下的部落社会重塑 导言:失落的边界与未竟的未来 本书深入亚马逊河流域广袤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内部,聚焦于五个长期处于相对隔离状态的原住民部落——特有的社会结构、知识体系以及他们面对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浪潮时的复杂反应与适应策略。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民族志,而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田野调查的结晶,旨在揭示在外部压力(包括采矿业扩张、气候变化、国家政策变动以及数字媒体渗透)下,这些古老社群如何进行痛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自我重塑。 我们摒弃了将原住民视为静止的“文化标本”的传统视角,转而采用动态的、内在驱动的分析框架,探讨部落长老、青年活动家以及女性领袖们在维护文化身份与追求现代生活机会之间的张力与平衡。 第一部分:生态知识与生存的基石 本部分详述了构成这些部落社会稳定性的核心要素:他们与雨林环境之间世代相传的、高度精密的互动关系。 章节一:活着的地图:非欧几里得的空间认知 详细考察了卡亚波人(Kayapó)对领地边界的定义方式。不同于欧洲式的线性地籍划分,卡亚波人的“地图”是基于谱系、神话路径和季节性资源流动的网络。本章通过对口述历史的详细记录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的对比分析,展示了传统知识在土地管理中的精确性,以及当这些知识与国家法律体系发生冲突时的困境。重点探讨了部落中“歌谣记忆者”的角色,他们如何通过吟唱来维持对特定地点生态历史的集体记忆。 章节二:物种的语言:植物医学的系统性衰减与转译 本部分聚焦于阿瓦(Awá)部落的植物知识库。在经历了大规模的疾病爆发和外来干预后,传统巫医(Pajé)的数量锐减。本书细致记录了残存的几位资深治疗师所掌握的关于罕见药用植物的配方和使用禁忌。更具挑战性的是,我们分析了年轻一代如何尝试将这些草药知识“翻译”成现代医学的术语,并探讨了这种转译在知识保护和商业化风险之间所产生的伦理拉锯。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身份的流动性 原住民的社会结构并非铁板一块,本部分着重探讨权力、性别以及代际关系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重组过程。 章节三:长老的权威与青年的“越界” 在全球化信息流的冲击下,传统权威结构面临挑战。本书对比了阿苏里尼(Asurini)社区中,部落会议(Council of Elders)的决策机制如何被具有初等教育背景的年轻成员利用互联网进行外部资源动员的过程。我们关注“数字赋权”——年轻群体通过社交媒体传播部落议题,绕开地方政府,直接与国际非政府组织(NGOs)接轨的做法。这引发了内部的代际冲突:效率与传统的冲突。 章节四:边界的重塑:性别角色在经济转型中的位移 在许多部落,女性传统上负责农业和家庭经济,男性则主导狩猎和政治。然而,随着外部经济的介入(例如小型手工艺品贸易或社区旅游),这种分工正在模糊。本章以沙瓦诺(Shavante)女性为例,分析她们如何利用新兴的经济机会建立起非正式但有力的权力网络,同时她们必须应对家庭结构稳定性的新压力。书中包含了对多位社区“女强人”的深度访谈,揭示了她们在维持传统服饰、仪式参与等文化领域同时,如何驾驭资本逻辑。 第三部分: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能动性 最后一部分将焦点从部落内部转向他们如何与外部世界进行复杂的、充满博弈的互动。 章节五:圣地与资产:法律斗争中的象征资本 深入分析了部落为保卫被非法侵占的土地而进行的法律抗争。本书提供了对图卡诺人(Tukanoan)在巴西最高法院进行的一场标志性案件的详尽案例研究。我们不仅关注法律条文的攻防,更关注部落如何将他们的创世神话和宇宙观融入法律论证,将“神圣的土地”转化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化资产”。这涉及对“原住民文化例外论”在现代法治体系中可行性的深刻探讨。 章节六:媒介、仪式与身份的再编码 面对全球媒体的镜头,原住民的文化表演往往被简化或异化。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部落如何主动参与到“文化展演”中。例如,马库西(Makuxi)青年如何利用纪录片制作工具,重新剪辑和发布他们自己的丰年祭典影像,目的在于纠正外部对他们仪式的误读,并将其重编码为一个具有政治宣言性的文化符号。章节探讨了这种“自我记录”在构建当代部落身份认同中的双刃剑效应——既是赋权,也可能导致仪式体验的“舞台化”。 结语:在持续的“成为”中寻找锚点 本书的结论认为,亚马逊原住民社会并非在“衰亡”或“被同化”,而是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场中进行剧烈的、持续的“重塑”(Metamorphosis)。他们的未来不在于回到某个假设的“纯粹过去”,而在于他们能否在保留核心价值的同时,有效掌握现代工具,为自己定义一个可接受的、有韧性的“二十一世纪生存模式”。这本书为理解全球南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能动性提供了深刻的案例和理论工具。 --- 关键词: 亚马逊流域、原住民社会学、文化韧性、生态人类学、土地权、代际冲突、全球化冲击、知识转译、身份政治。 适用读者: 人类学、社会学、环境研究、发展研究、拉丁美洲研究的学者、学生,以及关注原住民权益与文化变迁的公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章英華


  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2015~)。長期於中央研究院工作,歷任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主任,另曾任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教授。研究專長為都市社會學、社會調查、家庭研究,主持並參與推動多項大型全臺問卷調查計畫。

  臺灣大學社會學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博士。

  著有《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1995),《洞見都市:臺灣的都市發展與都市意象》(2015);合著有《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1996);《社會學》(2006);《學術自主與控管之間》(2013)等;合編有《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下冊)》(1986),《台灣的都市社會》(1997),《凝聚台灣生命力》(2005);《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2010);《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2011);《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家庭與婚姻,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三之1》(2012)等;譯有:《社會的演化》(1991),《應用性社會研究的倫理與價值》(1999)。

  有關都市與家庭的研究論文主要散見國內主要社會學刊物與相關編書。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前言
一、都市內部結構的變遷
二、走向後工業化與全球化的臺灣
三、研究的議題與資料
 
第二章──臺北都會
一、人口成長與分布
二、產業結構與變遷
三、社會與經濟地位
四、年齡組成與外省族群
五、住宅建築類型
六、小結
 
第三章──臺中都會
一、人口成長與分布
二、產業結構與變遷
三、社會與經濟地位
四、年齡組成與外省族群
五、住宅建築類型
六、小結
 
第四章──臺南都會
一、人口成長與分布
二、產業結構與變遷
三、社會與經濟地位
四、年齡組成與外省族群
五、住宅建築類型
六、小結
 
第五章──高雄都會
一、人口成長與分布
二、產業結構與變遷
三、社會與經濟地位
四、年齡組成與外省族群
五、住宅建築類型
六、小結
 
第六章──摘述、比較與補述
一、人口成長
二、產業結構與變遷
三、社會經濟地位
四、年齡與族群組成
五、住宅建築類型
六、居住地、工作地與日常交通模式
 
第七章──結論
一、臺灣的都會發展與內部結構的變遷
二、一些反思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6331
  • 叢書系列:社區/都市計畫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5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2015 年出版《洞見都市: 臺灣的都市發展與都市意象》論文集時,即擬簡單增修《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巨流,1995 年出版),不意在撰寫期間,想較完整呈現臺灣都會發展的面貌,竟至可以單獨成書的狀態。在與巨流出版公司主編與責編們商議之後,決定以《續篇》出版,而視1995 年一書為《前篇》。

  整體大致延襲《前篇》的分析架構,以人口與住宅普查及工商普查的資料為素材,呈現1990 年以來各都會鄉鎮市區層級在各個面向的長期變化。由於這期間的普查資料,很難建構村里的數據,僅利用「綜合所得總額」的數據呈現鄉鎮市區內村里間的所得分布與差異。最後則結合《前篇》分析的結果,以「都會成長的變化:優勢不墜的臺北、活力不斷的臺中、科技動力緩發的臺南,猶待新動力的高雄」、「中心都市與外圍環帶的社經分化:中心都市的優勢仍在」、「住宅類型的變化與主要仰賴私部門建設的住宅發展」及「弱勢的公共運輸與強勢的機車地位」,總結臺灣都會發展的特性;再進一步以都市研究中所呈現西方都會發展的大趨勢,反思臺灣都會與都市發展的經驗。就社會生態研究的一些面向探討都會的發展,當然有其侷限,不過就相同面向藉經驗資料呈現近六十年來臺灣的各都會的變貌,應仍具參考價值;再則,以表格留下的經驗數據,也可讓有興趣的讀者自行解讀。

  五年多前在我將屆即退休之前,蘇碩斌、劉千嘉、尤美琪與曾凡慈四位博士的提議,促成了這本《續篇》。這幾年來,要感謝社會學研究所讓我以兼任身分還享有研究空間與支持,以及同事傅仰止教授與吳齊殷教授在研究資源的協助。黃惠貞小姐多年來擔任我的研究助理,在資料收集與處理的用心,是這項工作得以完成的重要因素。圖表都是惠貞製作的,在繪製都會圖與里所得分布圖上也要感謝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專題研究中心工作人員的協助。個人有關都市研究的編書與專著都由巨流圖書出版公司出版,而在沈志翰總編與邱仕弘編輯的督促與協助下,再出版此一《續篇》,這樣的緣份,都銘感在心。一如往昔,能夠安心於工作,都拜我無後顧之憂的家庭所賜。
 
章英華
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21.5.14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