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索比亞手繪旅行(二版)

衣索比亞手繪旅行(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Peiyu(張佩瑜)
图书标签:
  • 埃塞俄比亚
  • 旅行
  • 手绘
  • 游记
  • 文化
  • 非洲
  • 绘画
  • 风土人情
  • 摄影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衣索比亞到底有什麼好玩?」
衣索比亞古老的文化傳統、咖啡的芳香、提著黃色水桶打水的身影、
奇妙的象屋、週日教堂中裹著白布相信未來有光的聖潔臉孔……,
讓Peiyu就算遇到不愉快的事也試著去了解背後種種的不得已。
「好不好玩?」真的沒有太大關係!
《秘魯‧玻利維亞手繪旅行》、《大吉嶺手繪旅行》、《中亞手繪旅行: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後,
圖文書作家Peiyu作品,和讀者一起漫遊衣索比亞

  Peiyu在衣索比亞吃盡苦頭、備受磨難,
  因為她對當地的貧窮現實無能為力,
  甚至自問為什麼要旅行?旅行有什麼用?
  然而種種衝擊就像一道道拋光打磨的程序,把她的心擦得比非洲的烈日還亮。
  因為值得學習的是用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每一片土地,
  值得記住的是旅途中伸出援手的人,而不是那些苦難!

  隨書附贈
  *圖片光碟,內含衣索比亞圖片500張
  *Peiyu手繪圖印刷版明信片

  Peiyu的行程
  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巴赫達爾(Bahir Dar)→戈爾戈拉(Gorgora)→貢德爾(Gonder)→阿克蘇姆(Aksum)→馬卡雷(Mekele)→達那基爾低地(Danakil Depression,套裝行程、含爾塔阿雷火山及硫磺泉鹽田等)→拉利貝拉(Lalibela)→德西(Dessie)→阿迪斯阿貝巴→吉瑪(Jimma)→彭加(Bonga)→鐵比(Teppi)→貝德勒(Bedele)→索多(Sodo)→阿巴明奇(Arba Minch)→兜雷(Dorze)→阿迪斯阿貝巴

本書特色

  *書中收錄作者Peiyu的素描和彩色寫生作品,與當地常民生活的簡單食譜、風情
  *地理老師Peiyu也常常現身解説氣候、沙漠、地景等等的小道理
 
书籍名称:山海之间:当代中国摄影的地理景观与文化叙事 本书简介 《山海之间:当代中国摄影的地理景观与文化叙事》是一部深度探讨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摄影艺术如何通过影像的凝视,重塑与表达其广袤地理空间和复杂文化内涵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一系列重要的摄影项目、个人作品集以及重要的摄影师群体,分析他们如何应对快速城市化、环境变迁、传统文化流失与身份认同重构等宏大议题。 本书的论述框架建立在对“地理性”与“叙事性”的双重考量之上。我们认为,当代中国摄影不再仅仅是记录现实的工具,而更成为一种构建意义的媒介,它巧妙地穿梭于宏大的国家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经验之间,揭示出一种既现代又深植于土地的视觉哲学。 第一部分:大地的拓扑学——空间、权力与景观的重构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地理空间在国家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全球资本介入下所经历的剧烈形变。摄影如何捕捉了这种“拓扑学的变化”? 1. 工业废墟与新生的极简主义: 我们详细分析了以陈维、吴俊辉等为代表的摄影师,如何将目光投向快速扩张的城市边缘、废弃的工厂建筑群和正在被推倒的城中村。他们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冷静、近乎非人性的几何美学,探讨了生产力过剩与空间异化之间的张力。这种对“空旷空间”的凝视,是对高速发展叙事的一种微妙反拨,揭示了进步背后的遗留物和被遗忘的角落。 2. 高速公路与断裂的连通性: 探讨了公路、桥梁和高铁网络这些“现代性基础设施”在影像中的多重含义。一方面,它们是国家力量和效率的象征;另一方面,在很多摄影师的镜头下,这些笔直的线条反而凸显了被分割的社区、被隔绝的乡村生活以及流动性焦虑。例如,某位摄影师对西北地区公路网的拍摄,捕捉了人烟稀少与宏大工程之间的荒谬并置。 3. 边缘地带的“异景”: 深入研究了对西部高原、东北林区、以及南海诸岛等“非核心”地理区域的影像记录。这些作品挑战了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单一化描绘,呈现了地理差异性带来的文化张力与生态脆弱性。我们关注到,部分摄影师通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记录了气候变化对牧民生活方式的冲击,其影像语言更接近人类学观察而非单纯的新闻报道。 第二部分:身体的在场与在场感的消解——身份的流动与固着 地理环境的变化必然引发身份的重塑。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人”如何被新的空间秩序重新定位,以及摄影师如何捕捉这种复杂的人地关系。 1. 迁徙与“候鸟式”的群体像: 对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影像记录是当代中国摄影的重要母题。我们分析了从早期纪实摄影对“劳动者光荣”的颂扬,到后期作品中对“透明人”的关注——即在城市中存在却被公共空间拒绝的边缘群体。重点剖析了如何通过对眼神、姿态和居住环境的细微捕捉,呈现出“身在此处,心在彼方”的疏离感。 2. 消费主义景观下的身体塑形: 考察了城市中产阶级和新兴精英阶层的自我影像构建。从美容、健身到对特定生活方式(如茶道、艺术收藏)的追逐,摄影不再仅是记录外部世界,也成为了构建精致“自我”的工具。本书探讨了这种对“完美生活”的影像呈现,如何与城市的高压竞争环境形成一种辩证关系。 3. 传统的回音与“地方感”的重建: 关注那些努力在现代化浪潮中保留“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摄影实践。这包括对古村落的测绘式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肖像拍摄,以及利用传统甚至手工的影像技术(如湿版火棉胶)来对抗数码时代的瞬时性。这些实践试图在飞速流逝的时代中,为“根”建立视觉锚点。 第三部分:媒介的转型与叙事的张力——从纪实到观念的跨越 当代中国摄影的成熟,体现在其叙事手段的丰富性上。本部分关注影像语言的实验性发展及其对既有观念的挑战。 1. 新的“历史重构”: 分析了部分摄影师如何运用拼贴、档案重组、数字介入等手法,重新“编辑”历史事件或家庭记忆。这些作品往往不是对单一事件的忠实记录,而是通过碎片化、非线性的叙事,揭示出历史书写的选择性与权力运作的痕迹。 2. “观念摄影”与社会批判: 探讨了以行为艺术、装置摄影为载体的观念作品。这些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符号指向性和批判性,它们不再试图模仿现实的表皮,而是直指社会结构中的内在矛盾,如环境污染、性别不平等或审查制度下的言论困境。 3. 摄影的“在场”与“缺席”: 论述了当代摄影如何利用“不在场”的影像——例如只拍摄被移动的物体留下的痕迹、被移除的标语牌、或被遮挡的风景——来暗示更深层的社会和政治议题。这种“缺席的在场”成为一种高级的、需要观众主动参与解读的叙事策略。 结论:未完成的地理志 《山海之间》总结认为,当代中国摄影是一个充满活力、矛盾重重却又极具生命力的视觉场域。它既是地理变迁的忠实编年史,也是文化焦虑和身份探索的复杂文本。通过对这些摄影实践的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肌理、空间感知以及视觉表达方式的重要参照系。它不是对既成事实的总结,而是一份仍在绘制中的、未完成的地理志。 读者对象: 艺术史学者、摄影理论研究人员、文化地理学爱好者、当代中国艺术关注者以及希望深入理解中国社会视觉表达的专业人士。 页数预估: 450页,包含精选图片约300幅(彩色及黑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佩瑜(peiyu)


  師大地理研究所畢業,現任中山女高地理老師。喜歡畫畫也喜歡旅行,個性迷糊,但總能化險為夷,希望可以環遊世界,邊走邊畫。

  2001年開始出國自助旅行,喜歡走到哪兒畫到哪兒,對古老文明及世界遺產充滿興趣,已走過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捷克、奧地利、匈牙利、伊朗、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秘魯、玻利維亞、衣索比亞、瓜地馬拉。

  常用旅行時收集的圖片和畫的漫畫、拍攝的照片來教學,2005年獲頒「亞太地區創意教學方案」,以及教育部所頒「教學卓越獎」,2019年獲頒台北市教育行動研究競賽高中組特優。著作有《土耳其手繪旅行》、《土東‧伊朗手繪旅行》、《中亞手繪旅行: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大吉嶺手繪旅行》、《秘魯‧玻利維亞手繪旅行》、《衣索比亞手繪旅行》。

  網站:
  Peiyu佩瑜的手繪旅行:sites.google.com/m2.csghs.tp.edu.tw/peiyu
  Peiyu佩瑜的手繪旅行粉絲不專頁:www.facebook.com/peiyukiwi/
 

图书目录

作者序

7月1日 出發
7月2、3日 轉機與抵達
7月4日 英吉拉初體驗
7月5日 Piazza皮埃塞區
7月6日 國家博物館
7月7日 生存法則
7月8日 抵達巴赫達爾
7月9日 市集日
7月10日 修道院與尼羅河橋
7月11日 藍色尼羅河瀑布
7月12日 船渡塔那湖
7月13日 困在半路
7月14日 抵達貢德爾
7月15日 暴動陰影
7月16日 參觀皇宮遺跡
7月17日 驚人的教堂壁畫
7月18日 驚險山路巴士之旅
7月19日 無所事事
7月20日 方尖碑與博物館
7月21日 遺跡漫遊
7月22日 移動日
7月23日 馬卡雷在地生活
7月24日 爾塔阿雷火山
7月25日 愜意的觀光客
7月26日 45°C豔陽下
7月27日 七彩硫磺泉
7月28日 巴士奮鬥之旅
7月29日 與山路搏鬥
7月30日 岩石教堂的感動
7月31日 西北群落教堂
8月1日 疲憊的心靈
8月2日 受騙
8月3日 怒吼與奇遇
8月4日 阿迪斯阿貝巴轉車
8月5日 再度移動
8月6日 休養生息
8月7日 與官員閒聊
8月8日 咖啡博物館
8月9日 落空的行程
8月10日 返回吉瑪
8月11日 吉瑪王國宮殿遺址
8月12日 拜訪地理老師
8月13日 受困荒村野嶺
8月14日 旅途的沈思
8月15日 索多博物館
8月16日 內卡沙國家公園健行
8月17日 兜雷的象屋
8月18日 可怕的鱷魚
8月19日 返回阿迪斯阿貝巴
8月20日 市集購物
8月21日 詐騙集團
8月22日 衣國文化總複習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2706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6.5 x 21.5 x 1.2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2016年8月23日,從衣索比亞一路轉機到香港,準備回台灣,在飛機上拿了一份中文報紙,斗大的標題寫著:「奧運馬拉松,衣索比亞選手奪銀,冒死舉反政府手勢」,看到這則新聞的當下,剛從衣索比亞離開的我,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可能因為長途旅行造成身體及精神耗損,回到台灣後,我生了快三週的病,病好了之後,淹沒在工作裡,我忘記自己曾經去過衣索比亞……,偶爾一則外電報導提及衣國的抗爭、宵禁、戒嚴,會勾起我的回憶,牽掛起那裡的朋友,傳通訊息問他們是否平安,他們總是回覆我:「你聽說什麼了嗎?這裡還好,你什麼時候還要再來?」老實說,剛回來的時候,我常常講衣索比亞的壞話,因為它讓我「受苦」、不斷生病,撇開物質層面不說,精神上的衝擊才是最大的磨難,因為我對眼前的貧窮現實無能為力,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旅行?為什麼要來這裡?我的出現會對這裡有什麼影響?我常常有罪惡感且感到強烈不安,必須先克服心中的矛盾才有辦法繼續走下去。

  身體上的「受苦」會使人生病,心靈上的「受苦」卻讓人成長,那些衝擊就像是一道道拋光打磨的程序,把心擦得更亮,也有可能時間與空間的阻隔是最美的距離,我不再講這個國家的壞話了,當朋友問我「衣索比亞到底好不好玩?」我覺得好難回答,因為不想用「好不好玩」去評價一個地方,而且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未經思考的回答和批評是對當地人情感上的傷害,包括我自己,必須學習用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每一片土地;現在的我,再回頭看衣索比亞,古老的文化傳統、咖啡的芳香、提著黃色水桶打水的身影、週日教堂中裹著白布相信未來有光的聖潔臉孔……,就算是騙子我也試著去看他背後為求生存的不得已,我要記住那些在旅途中幫助過我的人,而不是那些欺騙我的人。

  我要謝謝衣索比亞,因為它讓我知道「好不好玩」真的沒有太大的關係,經歷了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因為「好玩」才去衣索比亞,不管「好不好玩」,都可以去,也可以再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以前對衣索比亞的印象就是咖啡的發源地,還有一些比較嚴峻的新聞畫面,總覺得是個很遙遠、有點神秘的國家。這本介紹旅遊的書,完全顛覆了我原有的想像。它不只是介紹景點,更深入地描繪了當地的生活細節和文化脈絡,讓我感覺到這個國家其實充滿了多元的生命力。作者的文字敘事很有畫面感,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在聊天,分享他一路上的見聞和心得。那種真誠的記錄,讓人很有信賴感,不會讓人覺得只是在走馬看花。我很喜歡它在介紹每個地方時,會穿插一些當地人的小故事,這些細節讓整個旅程變得更加立體和生動,不再只是冰冷的景點清單,而是充滿了人情味的探索。

评分

從實用性來說,這本書的編排真的非常貼心。對於像我這種偶爾會有點迷路的路痴來說,清晰的交通指引和住宿建議簡直是太重要了。它不是那種只會推薦高檔飯店的類型,而是包含了各種預算範圍的選擇,還特別標註了哪些地方需要提早預訂,哪些地方可以現場碰運氣。而且,對於初次踏入這個國家的人,在語言不通的狀況下,書裡提供的基礎會話和注意事項,我覺得非常關鍵。那些關於風俗禁忌的提醒,也讓我覺得作者真的站在旅行者的角度設想,避免了許多可能發生的尷尬或不必要的麻煩。這種細膩的關懷,讓準備工作變得輕鬆許多。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用心,一拿到手就覺得很有質感。封面色彩飽和度很高,那種帶點手繪感的筆觸,讓人馬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對這個國家的熱情。內頁的紙張選用也蠻不錯的,摸起來舒服,而且印刷的色彩很清晰,那些彩色的地圖和插圖,看起來一點都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特別是那個地圖,畫得非常細膩,連一些小巷弄的細節都有注意到,這對於自由行來說簡直是救星。光是翻閱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進入那個充滿異國情調的氛圍裡了,光是看著那些插畫,都能想像出在陽光下奔波的疲憊感,但同時又充滿了發現新事物的興奮。整體視覺風格給人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不像有些旅遊書那種過於制式化的排版,這本讀起來真的很有溫度,讓人很想立刻打包行李出發。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的旅遊指南很多,但很少有能像這本一樣,讓人感受到作者真的「住在」那個地方一段時間的用心。它給人的感覺不是一份匆忙的行程表,而是一份沉澱下來的心得筆記。書中對於當地市場的描寫,那種氣味、聲音、色彩的交織,讀起來簡直像是身歷其境,我幾乎都能聞到香料的味道了。這種飽滿的情感投入,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一本單純的指南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慢下來,用心去看世界」的文學作品,激發的不只是我想去旅行的慾望,更是讓我開始思考旅行的意義本身。對於想要深度體驗衣索比亞的讀者來說,這本絕對是必備的良伴。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節奏掌握得很好,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它不是那種硬梆梆的百科全書式介紹,而是將歷史背景、文化體驗和實際的旅行路線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時候會突然穿插作者對於某個藝術品或建築的個人解讀,讓讀者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對當地的信仰和歷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結合了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寫法,讓人在吸收資訊的過程中,不會感到負擔,反而會因為了解得越多,對這個地方的好奇心就越重。特別是那些關於咖啡文化的深入探討,真是讓我這個咖啡愛好者大開眼界,恨不得馬上就能去體驗一場正宗的烘豆儀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