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耕心:楷書心經

妙筆耕心:楷書心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中慧
图书标签:
  • 书法
  • 楷书
  • 心经
  • 佛教
  • 文化
  • 艺术
  • 传统文化
  • 字帖
  • 修身养性
  • 妙笔耕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楷書心經,練字中耕耘心田◆
 
  ‧最受歡迎、跨越宗教的《心經》魅力。
  ‧全方位解析《心經》內容及鈔經心法,平安又靜心。
  ‧楷書是習字的基礎,新手也可輕鬆入門,寫出安定、寫出禪味。
  ‧《心經》全260字的中楷範帖,逐字解析筆法與結構重點。
  ‧字練好了,人也會更有自信,漸漸地,鈔經鈔出一片寧靜祥和,面容都更莊嚴呢!
  ☆特別收錄:小楷《心經》拉頁,可臨摹、可供佛、可結緣。
 
  很多人覺得自己很忙,沒有時間鈔經,一旦開始鈔經,卻愈鈔愈歡喜,心情更安定、思緒更清晰。
  經典文字似乎有種力量,撫平了塵勞,也重燃了繼續前行的動力。
 
  ◎心經的魅力
  《心經》僅260字,卻蘊含了解脫智慧及強大神咒,自古便是流通最廣、最受歡迎的經典,撫慰了無數心靈。它的魅力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的影響力。
 
  ◎鈔經的力量
  現代人習慣滑手機和電腦打字,少了透過書寫沉澱的時刻,學習以毛筆寫《心經》,從鈔經前準備經書、用具開始,就能收攝心志。身心放鬆後,全神貫注於經文與紙筆間,能使人寧靜安詳、身心專注淡定,產生強大的心念力量。
 
  ◎「觀字在」中「觀自在」
  練字其實就是鍊心,從第一筆到最後一筆,筆筆有始有終,寫出穩定與擔當。運筆、調順筆鋒與紙墨之間,每一個細節都像打太極般,有其自然呼吸節奏,心手紙筆在專一的書寫過程中,慢慢合而為一。
 
  ◎祈願與祝福
  鈔經完成可祝福迴向,不只將功德迴向給親人和自己,更能為一切眾生祈福。當世界封閉的時候,面對世界災難與巨變的時候,當親友遭受病苦之時,都能懷抱著對無量眾生的祝福,靜下心來祈願鈔經。
 
  本書作者崔中慧老師,為英國倫敦大學中國藝術史碩士、香港大學佛學博士,
  課餘教授書法鈔經超過二十年,首度出版多年來鈔經課程之精華。
笔墨丹青:宋词意境探微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单纯的宋词选本或鉴赏词典,而是一部深入探究宋代文学巅峰——宋词背后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情趣、历史风云与个体心绪的专题研究著作。它以宋词为核心载体,穿透字句的表层意象,力求还原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景观与生活图景。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细密,旨在为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宋词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新且深入的解读视角。 第一部:时代之音——宋代的社会与审美变迁 本部分着重剖析了宋词得以繁荣的社会历史背景。宋代,一个重文抑武、市民阶层兴起、理学思潮萌芽的复杂时代。作者首先探讨了“士大夫”这一社会群体的角色转变。从唐代诗歌的宏大叙事转向宋词的细腻婉转,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对个体情感表达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详细分析了宋代城市生活(如瓦肆勾栏的兴盛)对词体形式与内容的影响。词的“艳科”底色如何逐渐被文人雅士吸纳,并最终升华为探讨哲理、寄托家国之思的载体。我们讨论了“雅”与“俗”的张力,宋词如何在市井的生命力与文人的内敛追求之间寻求平衡,从而形成其特有的“平易而深远”的艺术风格。 特别深入研究了“尚简”的审美倾向。宋瓷的简约素雅、宋画的留白写意,与宋词的炼字锤句,共同构成了宋代独有的“含蓄美学”。通过对比唐诗的磅礴气象,本书阐释了宋词如何通过对“情”与“景”的精确捕捉,实现对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 第二部:词牌的密码——形式背后的结构美学 许多宋词研究往往聚焦于内容,而忽略了其载体——词牌的结构力量。本书将词牌视为一种“音乐的骨架”或“情感的模具”。 我们将细致解构主流词牌(如《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等)的句式、平仄、韵脚对词人情感流露的制约与激发作用。平仄的交替如何模拟心跳的起伏?长短句的错落如何营造出回环往复的叙事节奏? 例如,分析北宋婉约派大师的词作时,会探讨他们如何巧妙利用小令的紧凑结构,将一瞬即逝的幽微情感凝固于有限的音节之中。而在南渡后的豪放词中,长调的舒展则为抒发愤懑与壮志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本书通过对音律的细致考察,揭示了形式如何服务于内容,使得宋词的感染力远超文字本身。 第三部:词人的心路——个体情感的深度剖析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通过选取不同风格的代表词人,进行深入的个体心理侧写。 柳永与市井烟火: 不仅是“凡有井水饮处皆能唱柳词”的流行现象,更是对都市个体生命力的率先肯定。我们探讨柳永笔下那些流动在街巷间的男女情感,如何折射出宋代市民阶层的物质追求与精神困顿。 苏轼与“旷达的哲学”: 重点分析苏轼被贬谪后的词作,他如何将个人的政治失意转化为对宇宙人生的哲学反思。他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并非简单的乐观,而是一种历经磨难后达到的精神超脱境界,本书尝试勾勒出这种旷达背后的挣扎。 李清照的“闺中史学”: 对李清照的词作进行分期研究。从早期的明快烂漫到国破家亡后的凄婉沉郁,她的词是记录个人生命轨迹与时代命运交织的最鲜活的“心灵史料”。重点分析她如何运用白描手法,将宏大的悲剧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细节(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辛弃疾的“剑与笔”: 聚焦于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新,以及他词中强烈的“忠义”情结与“壮志难酬”的矛盾。探讨其词作中如何将军事术语、历史典故融入婉约的词体,实现艺术上的“破格”与“革新”。 第四部:意象的流变——核心母题的符号学解读 宋词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系统,这些意象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携带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书尝试对这些核心母题进行符号学层面的解读: 月与夜: 月亮不再仅仅是自然的点缀,而是与孤独、思乡、怀人紧密相连的“时间载体”和“情感投射面”。分析不同词人笔下月亮的阴晴圆缺如何对应其心境的起伏。 酒与愁: 宋词中的“酒”往往是解愁的工具,但“酒醒之后”的清醒更令人痛苦。探讨酒在宋词中从盛唐的豪迈释放,到宋代的内敛苦涩的意义转变。 残荷与凋芳: 这些与秋景相关的意象,不再是简单的时令描写,而是对“逝去的美好”、“无法挽回的韶华”的集体性哀悼,体现了宋人对“无常”的深刻认知。 结语:宋词与现代人的精神对话 本书的最后,将回归到宋词对当代读者的意义。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宋词的“慢哲学”——那种对细节的体察、对情感的沉淀以及对人生的深层思辨,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庇护所。宋词的精炼与含蓄,恰恰是现代人对抗浮躁、重拾内心秩序的有效途径。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文学描摹,带领读者走进宋词的深邃世界,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笔墨温度与心声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崔中慧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藝術史碩士,香港大學佛學博士。自1989年教授書法,2001年開設書法鈔經班,至今已超過二十年。長期在臺灣與香港教授書法寫經,以及佛教藝術公益講座。
 
  於2011年任教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現為榮譽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香港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香港佛法中心客座副教授,專業教學敦煌石窟及佛教藝術等課程。學術研究領域包括:絲路佛教石窟藝術、敦煌佛教藝術與文化、敦煌與吐魯番佛教寫經書法研究。
 
  除教學研究外,亦從事佛教遺跡田野調查,考察印度、斯里蘭卡、中國、韓國、日本等地區重要佛教聖地、佛教寺院及石窟遺址,致力推廣佛教藝術文化研究。

图书目录

自序:以筆耕心寫《心經》
 
第一篇  鈔經鍊心有妙方
佛教書法鈔經源流
鈔經與修行合而為一
楷書鈔經筆法要點
鈔經十大心法
 
第二篇  鈔經定課好修行
鈔經須知
鈔經儀軌
養成鈔經日課的方法
 
第三篇  和《心經》心心相印  
《心經》介紹
名家《心經》墨寶賞析
 
第四篇  範帖及筆法說明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989538
  • 叢書系列:琉璃文學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9 x 26 x 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以筆耕心寫《心經》
 
  多年來教書法鈔經,曾寫了幾套不同字體的《心經》書法,每期新班都需複印幾十份的《心經》稿子,所以動念想要出版成書,卻因忙於學校教學,書稿就一直擱在書架上。最近因著疫情關係,授課也採用線上教學,面對世界的災難與巨變,心想自己還能為社會提供什麼安心的力量?除了網路學習,鈔經或許可以陪伴更多人安住當下。
 
  因此,重新整理舊稿,希望能和大家分享鈔經的平安喜悅。這疊《心經》稿子原是當年為了教學,用半天時間一氣呵成寫好的。時隔多年,從筆墨的字裡行間,還讀得到當時筆觸的溫度,還能感受當時自己教學生的那份熱情與喜樂。這份稿子雖然並不是最完美的一份書帖,但覺得保留一份真實的紀錄,可見證這些年來與香港結緣的一個足跡。透過這次的出版因緣,不只重新整理舊作,並新增《心經》的基本知識,同時提供更多鈔經心法和筆法重點的詳細說明,以及鈔經修行的方法,令讀者更易入門。希望大家在世界封閉的時候,可以在有限的空間裡,讓心靈悠遊在筆墨法海中。
 
  大學時期,總覺得學校裡的知識,無法滿足自己對心靈的追求,因著對書法的熱愛,開始尋師訪道。因緣際會之下,有機會跟隨幾位老師學習書法與國畫,其中一位啟發我開始鈔經的是王壽蘐老師。王老師一生命運傳奇而坎坷,十六歲在父親的安排下結婚,婚後育有四名子女,但有兩個身體殘疾,所以她大半生為了子女奔波於各大醫院。看著老師窘迫的遭遇,我經常去她家裡幫忙,後來還把在圖書館的正職都辭去,前後大約有十年。 
 
  我在王老師的鼓勵下,不但開始鈔經,也教兒童書法班。老師告訴我:「中慧,你以後就教孩子寫書法,可以這樣與人結緣。記得要教孩子禮貌規矩,進來教室,教導孩子們見到佛像要先禮敬。」從此,寫書法與教書法成了我多年業餘的興趣,也練了一手好字。
 
  學佛的過程,難免進進退退,年輕時對佛法還沒有堅定信心,遇到挫折困難時,也不懂如何調適,難免有怨惱。後來遇到一位善知識,釋疑解惑,她建議我可以鈔經、誦經、念佛。在其鼓勵下,我開始認真抄寫《藥師經》與《地藏經》。也因此,不安的心逐漸穩定,慢慢克服了一些現實的困難,婚後單獨一人遠赴倫敦進修碩士,除了研讀敦煌佛教藝術,有空也持續鈔經。
 
  回臺灣工作之餘,也幾乎天天鈔經,若有假期,甚至一寫就是一整天,彷彿進入一種境界,可以一輩子就這樣寫下去,沉浸在法海中。尤其每當抄寫《華嚴經》的偈頌時,經典文字似乎有種力量,撫平了塵勞,也重燃繼續前行的動力。
 
  在生活中難免會有逆緣,令自己不堪負荷,若遇到心有懈怠或疲乏時,我一想起王老師的艱苦,及聖嚴師父艱辛的弘法之路,便會提起正念,激勵自己。這些年,鈔經陪伴我度過許多人生起伏,腦海裡深深刻著師長的身影,讓我知道人生的方向,每個人的「心『徑』」是不同的。
 
  剛接觸佛教時,讀到《華嚴經》,發現文字不但優美,讀誦其音韻時,可以感受到字句的節奏感,便隨手將一些經句抄寫在筆記本中,一得空就會再三閱讀鈔經筆記,這是自己最早開始鈔經的方式。後來參訪佛寺時,有位法師結緣了一本《金剛經》和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就此開啟了和法鼓山的因緣。
 
  後來,曾在安和分院教書法鈔經的蘇子修老師,由於忙到分身乏術,便推薦我去教課。二○○三年接到農禪寺法師的電話,希望我能協助大殿落成時,佛像裝藏佛經的抄寫。由於沒有裝藏寫佛經的經驗,我便詢問了幾位愛好書法的好友,一起來鈔經供佛。在大家互相激勵之下,二○○三年自己也花了半年時間專注鈔寫多部佛經,其中的《阿彌陀經》、《金剛經》、《藥師經》,在二○○四年法鼓山大殿佛像落成時,裝藏供佛。
 
  當時大家抄完經,並全部裝裱完成,法師建議在裝藏之前於安和分院舉辦一次展覽,聖嚴師父也特地來參觀。在裝藏和鈔經展前,二○○四年中,我申請到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再進修讀書的機會,到了香港,才完成以佛教寫經研究的博士論文。
 
  那時得知香港道場還沒有老師教鈔經,於是我就開始了書法鈔經班。某一期鈔經班開課,有位師兄帶著兩個兒子來上課,他非常認真地問我:「老師,可不可以請您教我兩個兒子寫他們的名字?」當時我很詫異,難道連名字也不會寫嗎?原來,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中小學校教育是以英文為主,許多人閱讀與書寫中文的訓練不足,也沒有機會學習書法。從那以後,每次課堂,除了鈔經,必定會教他們寫自己的名字。後來,這一家人都非常認真來上課,從未缺席,讓我心裡深受感動。
 
  我有次拜訪仰慕的書法家林隆達老師,見他的書櫃裡保存了一疊小楷《心經》,那是林老師多年旅行途中所寫。他只要出去旅行,必定隨身攜帶筆墨紙,準備大約A4大小的宣紙,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寫一遍蠅頭小楷的《心經》。在旅行的路途中,一般人的心多半是浮動的,而他卻能寫出二百六十字沒有一筆敗筆的《心經》,這也是動中禪的實踐。
 
  佛教的法門中,無論念佛、禪修或鈔經,任何一門都是鍛鍊我們安心的法門,即使不會打坐,以筆耕心寫《心經》,這支筆,可以是毛筆、畫筆、硬筆,方寸之中,千萬塵勞如「涓滴細流匯江海,此心安處是吾鄉」。這當下心安之處,就是佛國淨土!
 
  鈔經不但可以鍊心,可以安定身心,更可以結合修行,實現六度萬行,希望藉此
 
  《楷書心經》的出版,分享多年書法鈔經的心得與筆法。鈔經一點都不難,只要你願意靜下心來拿起筆,就能從一筆一畫之中,體會到佛法的醍醐之味。

用户评价

评分

### 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感」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尋找個人節奏的旅程。我發現自己很容易被外界的聲音拉著走,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匆忙前進。這本書像是一劑溫和的定心丸,它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那些我們常常忽略掉的生活細節,像是光影的變化、空氣的流動,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才是構成我們生命質感的基石。 作者在描述心靈狀態時,大量運用了自然界的意象,讓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可感,讀起來完全沒有距離感。特別是書中有一段講到「允許自己有空白的時間」,這對我這個把行程表塞滿的人來說,簡直是當頭棒喝。它不是鼓勵懶散,而是強調留白的重要性,就像畫布上的空間,才能凸顯主題。讀完這本書,我沒有急著去「做」什麼,而是選擇在通勤時,將手機收起來,只是單純地「存在」著,感受周遭的環境。這份由內而生的平靜,比任何成就感都來得更持久、更真實。

评分

### 重新認識「書寫」這件小事的力量 我一直認為,寫字這件事,在數位時代幾乎快要被淘汰了,沒想到這本書讓我對傳統書寫產生了新的敬意。書中的某些章節,對於筆跡、書寫的節奏感,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它不是教你寫得多漂亮,而是強調書寫當下那種「動手」的過程,如何與大腦產生更深層的連結。我發現作者在描寫書寫的氛圍時,那種筆尖劃過紙面的聲音、墨水擴散的紋理,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好想立刻找支鋼筆來試試看。 而且,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死板,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展覽,每一部分都有其獨立的看點,但串聯起來又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尤其喜歡它穿插的那些關於「時間感」的哲思,在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常常追著時間跑,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如何讓時間為我們服務,而不是我們被時間奴役。讀完後,我對「效率」這個詞有了全新的定義,它不再是塞滿行程表,而是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真正能滋養心靈的事物上。

评分

### 翻開這本書,我的心也跟著靜了下來 最近在書店裡翻到一本讓人忍不住駐足的書,書名就很吸引人,「妙筆耕心」,光是這四個字,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沉澱下來的氣質。我平時工作壓力不小,眼睛常常盯著電腦螢幕,肩頸也僵硬得像石頭,總想找點方式讓自己喘口氣。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內心其實沒抱太大期待,以為又是另一本談心靈雞湯或勵志文字的書,沒想到它的內容完全超乎我的想像。 首先,排版設計非常用心,那種留白與字體的搭配,讓人一眼看過去就覺得舒服。我特別喜歡它在每個章節開頭選用的引文,不是那種老生常談的句子,而是很有深度、讓人會心一笑的哲思。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跟一位很有智慧的前輩聊天,他不會直接給你標準答案,而是用溫和的方式引導你思考。書中對於生活中的小細節觀察得非常細膩,像是早晨第一杯咖啡的溫度、午後陽光灑落的感覺,透過文字,我彷彿重新感受到了這些日常的美好。它不是要你立刻去改變什麼,而是讓你先慢下來,好好品味現在所擁有的。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心靈的SPA,讓緊繃的思緒得到舒緩,非常值得推薦給跟我一樣忙碌的現代人。

评分

### 質感,從內到外的體現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厚實」。不是說它很重,而是摸起來的紙質和裝幀,給人一種很可靠的感覺,這點在現在的出版品中已經很少見了。這份用心,其實也反映在內容的打磨上。作者對於文字的錘鍊,達到了近乎苛求的程度,讀起來完全沒有贅詞,每一個句子都像經過千錘百鍊的寶石,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的穩定感。 內容方面,它探討了很多關於「自我對話」的層次。我們每天都在跟外界溝通,但很少真正花時間傾聽內心的聲音。書中提供了一些溫和的提問和反思的空間,讓你不得不停下來,誠實地面對自己。它不像有些心靈書籍那樣過於強調「正向思考」,而是接受人性的複雜與陰影,並學會與之和解。這種成熟、不帶批判的視角,讓我讀起來格外感到安心。對於那些對生活品質有要求、並且願意為此投入時間去探索的人,這本書絕對是精神層面的豐盛饗宴。

评分

### 一份送給自己、關於「慢活」的禮物 說真的,現在人手一機,資訊量爆炸,要找到一本能讓人專注讀完的實體書越來越難,但這本《妙筆耕心》讓我找回了那種「沉浸感」。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對文字的掌控度很高,用詞精準卻不生硬,讀起來非常流暢,讓人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看下去。我特別欣賞它對於「專注力」的探討,並非用生硬的學術語言,而是從生活經驗出發,闡述為何我們容易分心,以及如何透過簡單的練習找回內心的寧靜。 書裡提到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就是「寫作不只是紀錄,更是一種自我對話的儀式」。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寫下的每一個字、每一份待辦清單,究竟是在跟誰對話?讀完這本書,我決定開始在筆記本裡,用更慢、更有意識的方式記錄生活。它沒有提供速效解方,而是提供了一個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這種不急不徐、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讓我感覺自己好像在跟一位藝術家學習如何打磨自己的思緒。對於追求生活質感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書架上不能或缺的一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