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志: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一套2冊)

香港志: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一套2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香港地方志中心
图书标签:
  • 香港史
  • 香港研究
  • 改革开放
  • 港澳关系
  • 历史
  • 地方史
  • 社会发展
  • 经济发展
  • 当代史
  • 文献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是香港地方志中心編修《香港志》計劃的第二卷,凡120萬字,分上下兩冊,將於 2021 年年底出版。這卷志書以專志體例,記述1978年至 2017年7月止,於國家實行開放改革政策後,香港在這個歷史重要轉折階段的「反應與行動」。從港商把生產線北移,形成香港和珠江三角地區之間的「前店後廠」產業分工結構;從CEPA合作,到參與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在此期間,香港發展成為服務型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中國則「變身」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四十年間的變化,專志將分門別類進行記述。

 
抱歉,我无法生成关于“《香港志: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一套2册)”之外的图书简介,同时要确保简介内容极其详尽,并且不包含《香港志: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的任何信息。 根据您的要求: 1. 目标:写一本不包含《香港志: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内容的图书简介。 2. 长度要求:大约1500字。 3. 质量要求:内容详尽,自然流畅,不显现出AI痕迹。 要撰写一篇长达1500字的、关于另一本书的、同时避免提及您指定的那本《香港志》的简介,需要我虚构一本全新的、内容极其复杂的书籍。 由于我无法确定您希望我介绍的是哪一本“不包含”上述《香港志》的书籍,我将为您创作一本关于“近现代欧洲古典哲学与科学革命的交织影响”的虚构学术专著的简介,以满足字数和详尽度的要求。 --- 《理性之光与实验之径: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思想史的重构》 (一部关于早期现代思想与科学范式转型的深度研究) 导言:范式断裂与新世界的构建 本书是对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思想史进行的一次宏大而细致的考察,旨在揭示古典哲学传统在面对新兴的实验科学(特别是天文学、物理学和解剖学)时所经历的深刻断裂、冲突与最终的融合过程。我们不再将科学革命视为一个孤立的技术进步史,而将其置于文艺复兴的哲学思潮、宗教改革的权力更迭以及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全球视野的复杂背景之下。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现代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由一场漫长而痛苦的“重新认识世界”的形而上学争夺战才得以确立。我们聚焦于那些被传统史学常常视为“前科学”或“纯哲学”的领域,展现它们如何成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温床。 第一编:古典遗产的黄昏与危机的酝酿(约1540-1610年) 第一章: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深入剖析了托勒密-亚里士多德宇宙论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所面临的认识论危机。我们考察了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对经院哲学的冲击,以及尼古拉·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引入的数学模型,如何不仅是天文学的修正,更是对“自然目的性”这一核心形而上学原则的动摇。重点分析了佩特鲁斯·拉穆斯(Peter Ramus)对亚氏逻辑学的系统性批判,指出这种批判如何为后来的演绎推理方法扫清了道路。 第二章:人文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共存 在科学方法尚未定型之际,思想探索呈现出高度的混杂性。本章细致梳理了文艺复兴时期炼金术、赫尔墨斯主义(Hermeticism)与新兴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探讨了约翰·迪伊(John Dee)等人的工作,他们试图在魔法、数学和实验之间架设桥梁。这不仅展示了早期科学家的“非理性”侧面,更揭示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统一理解的渴望,这种渴望是驱动早期实验的原始动力之一。 第三章:信仰重塑与知识权威的转移 宗教改革对知识权威的挑战是理解科学革命的不可或缺的维度。本书比较了路德宗和加尔文宗在知识诠释上的不同立场,以及教会对伽利略早期工作的压制背后,是对“谁有权解释自然之书”这一权力核心的争夺。我们考察了改革者对“自然神学”的初步探索,即上帝的属性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来推断,这无意中为后来的自然法理论提供了基础。 第二编:方法的诞生与形而上学的交锋(约1610-1700年) 第四章:笛卡尔的几何化世界与“心灵-身体”二元论的形成 笛卡尔的贡献远超数学解析几何本身。本章着重分析了他如何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论,系统地摧毁了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基础,代之以机械论的世界观。我们详细辨析了《谈谈方法》与《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我思故我在”如何成为知识的最终基石,以及由此衍生的“心灵(Res Cogitans)”与“物质(Res Extensa)”的严格划分,如何为后世的认识论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培根的归纳法与“知识即力量”的实践哲学 弗朗西斯·培根被传统视为实验主义的教父。本章超越了简单的赞扬,批判性地分析了其《新工具》中关于“驱除偶像”(Idols)的论述,探讨了培根对早期经验主义的理论构建,特别是他对知识社会化(如“所罗门之屋”的构想)的强调。我们对比了培根的“净化心灵”的伦理诉求与随后实用主义科学实践的实际操作差异。 第六章:伽利略的数学化实在与实验的制度化 伽利略的工作标志着从“为什么”(Why)到“如何”(How)的根本性转变。本章重点分析了斜面实验和望远镜观测在说服欧洲学术界方面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本书强调,伽利略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物理学发现,更在于他成功地将数学语言提升为描述物理现象的唯一有效工具,并将实验结果视为最终裁决者,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学术权威范式。 第七章:牛顿综合:宇宙机械论的巅峰与潜藏的神秘主义 艾萨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构成了本研究的核心转折点。本章不仅探讨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的优美,更深入挖掘了牛顿本人在解释“引力如何运作”时所诉诸的形而上学立场——即“假说勿造”(Hypotheses non fingo)。我们揭示了牛顿在公开出版物中对机械论的坚持,与他私人研究中对炼金术和神学终末论的狂热追求之间的深刻张力,认为这种张力恰恰体现了启蒙运动早期知识分子在理性与信仰之间的挣扎。 第三编:启蒙的扩张与科学共同体的形成(约1700-1789年) 第八章:洛克、休谟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转向 随着牛顿体系的稳固,思想焦点从自然本身转向了人类如何认识自然。本章详细梳理了约翰·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的“白板说”(Tabula Rasa),以及大卫·休谟对因果律的激进质疑。我们论证了休谟的怀疑论,尽管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对科学基础的威胁,但实际上迫使后来的哲学家(如康德)必须找到一种新的、跨越纯粹经验与先验知识的综合途径。 第九章:莱布尼茨与形而上学的最终抵抗 作为笛卡尔和牛顿时代交界处的另一位巨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代表了对机械论宇宙观最有力的形而上学抵抗。本章分析了莱布尼茨对“充分理由原则”的坚持,以及他如何试图通过“预定和谐”(Pre-established Harmony)来维持一个目的论的、有意义的宇宙结构。我们考察了莱布尼茨与牛顿在微积分发明权之争背后,所蕴含的两种不同世界观的竞争。 第十章:启蒙沙龙中的科学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建立 科学不再是象牙塔内的活动。本章转向社会史,考察了18世纪法国和英国的咖啡馆、沙龙以及百科全书运动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政治议程。我们分析了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如何“普及化”牛顿思想,以及这种普及如何塑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性”身份,从而最终导致了对旧有知识等级制度的颠覆。 结论:从宇宙的秩序到人类的进步 本书最终总结道,16至18世纪的欧洲思想史,是一部关于权威转移的历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迷信推翻理性”的故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古典形而上学不断被新的、基于数学和实验的“有效性标准”所取代。这种取代,最终奠定了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基石,也塑造了我们理解个体、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框架。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不再将哲学与科学割裂的早期现代思想全景图。 --- (总字数:约155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香港地方志中心


  團結香港基金於2019年底成立香港地方志中心,承擔編纂首部《香港志》歷史使命,為香港留存一份珍貴的文化資產。

  香港地方志中心以非牟利機構方式運作,並已成立包括學術界、商界、專業界的翹楚以至政府代表組成的理事會和執行委員。理事會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出任主席,負責指導監督。執行委員會由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擔任主席,下設編審、發展、推廣及審計委員會,協助推廣及審核各項目日常事務及編纂工作。

  編篡《香港志》是一項艱巨浩瀚工程,涵蓋香港千百年社會、人事和風物的發展和變遷,記錄巨細無遺。香港地方志中心訂立目標,以八年時間到2027年香港回歸30周年誌慶時,完成出版《香港志》。


 

图书目录


凡例
出版說明
概述
第一章 製造業北移
第一節 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6
第二節 北上先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
一、順德縣容奇鎮製衣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
二、東莞太平手袋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
三、香洲毛紡廠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
四、中宏制氧廠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
五、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六、廣東光明華僑電子工業有限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七、新南新印染廠有限公司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
八、新疆天山毛紡織品有限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
九、中國迅達電梯有限公司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
十、中國銀利來有限公司、金利來(中國)服飾皮具有限公司_____________ 74
第三節 北上主要地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
一、珠江三角洲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
二、長江三角洲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
第四節 生產管理制度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8
一、用工制度、工資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0
二、管理制度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
第二章 香港與內地貿易
第一節 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6
第二節 轉口貿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5
第三節 離岸貿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0
第四節 服務貿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5
第三章 運輸物流
第一節 航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8
一、港口業務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
二、船舶註冊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7
第二節 空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1
一、往來內地航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
二、航空運輸業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
三、發展多式聯運服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4
四、參與內地機場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8
五、飛機維修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3
第三節 物流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6
第四章 旅遊往來
第一節 旅客互流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
一、入境香港內地旅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
二、出境內地港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6
第二節 旅遊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
一、通關便利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
二、香港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
三、「個人遊」與「一簽多行」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
四、一程多站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
第三節 旅遊設施及景點投資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5
一、酒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5
二、度假村、遊樂園、主題公園、景點/景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6
三、高爾夫球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0
第四節 旅遊消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2
一、香港居民北上旅遊消費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2
二、內地人南下旅遊消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2
第五章 基礎建設
第一節 港商在內地發展的基建項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6
一、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6
二、公路及橋樑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0
三、貨櫃碼頭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3
四、邊境口岸設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3
五、地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5
第二節 跨境基建項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4
一、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4
二、港珠澳大橋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6
第六章 土地與房地產
第一節 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4
第二節 引介香港土地有償使用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8
第三節 港商參與內地房地產市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1
一、酒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2
二、住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4
三、商場及寫字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2
四、物業代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4
五、物業管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6
第四節 中資參與香港房地產市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9
一、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0
二、住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2
三、商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
四、舊區重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5
五、物業管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5
第七章 經濟合作
第一節 CEPA 經貿合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0
一、貨物貿易自由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3
二、服務貿易自由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2
三、貿易投資便利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1
四、經濟技術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4
第二節 區域合作平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4
一、粵港合作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4
二、京港合作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5
三、滬港合作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2
四、泛珠三角區域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4
五、閩港合作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9
六、西部大開發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0
第三節 參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64
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4
二、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7
第四節 參與「一帶一路」發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79
一、特區政府參與「一帶一路」帶路建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0
二、香港商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4
第八章 科技合作
第一節 兩地科技交流概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94
一、院校互訪交流與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7
二、科研資金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3
第二節 官方合作平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5
一、五所研發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5
二、深港創新圈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7
三、河套區港深創新與科技園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3
第三節 學界參與國家科研項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7
一、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7
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
三、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1
四、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2
五、聯合實驗室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3
六、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7
第四節 兩地科研人才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8
一、取得國家科研成就香港人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8
二、南來共同創新內地人才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9
第五節 商業孵化及融資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43
一、政府倡導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3
二、私人界別倡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4
三、創投及上市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5
第九章 在港中資企業
第一節 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62
第二節 香港四大老牌中資企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69
一、招商局集團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9
二、華潤(集團)有限公司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5
三、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0
四、中國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暨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_ _______________ 586
第三節 改革開放後來港中資企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92
一、 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中信泰富有限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2
二、中國光大集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5
三、中國海外集團有限公司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7
四、京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控股有限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 600
五、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2
六、粵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粵海企業(集團)有限公司_ _______________ 605
第十章 銀行
第一節 在港銀行涉內地業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2
一、概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2
二、分支機構經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7
三、入股內地銀行經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1
四、法人銀行經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4
五、村鎮銀行經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9
六、非銀行金融機構經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0
第二節 在港發展中資銀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31
一、成立分支機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1
二、收購在港銀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6
三、上市集資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2
四、成立投資銀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2
五、成立基金管理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5
第三節 銀行政策與監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56
一、跨境監管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6
二、兩地交流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0
第十一章 證券市場
第一節 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64
第二節 內地企業來港融資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67
一、紅籌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7
二、H 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3
三、民企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6
四、非人民幣債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9
第三節 證券市場互聯互通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91
一、北向金融投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1
二、南向金融投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8
三、雙向金融投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0
第四節 在港發展證券公司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12
一、中資證券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2
二、港資外資證券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9
第五節 北上發展證券公司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3
一、 CEPA 實施前時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3
二、CEPA 實施後時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5
第六節 證券市場配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32
一、金融監管與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2
二、證券市場基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8
第十二章 離岸人民幣中心
第一節 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2
第二節 人民幣資產市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5
一、存貸市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5
二、債券市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9
三、股本證券市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8
四、基金市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2
五、外匯市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9
第三節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81
第四節 人民幣直接投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84
一、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RFD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4
二、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ROD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4
第五節 人民幣金融基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85
一、結算清算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5
二、流動性措施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4
三、市場基準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7
四、監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9
第十三章 保險
第一節 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0
第二節 保險機構發展概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2
一、在港中資保險機構發展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2
二、港資外資保險機構在內地發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5
第三節 保險資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30
一、內地資金來港投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0
二、內地保險資金在港運用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2
第四節 保險監管與培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36
一、兩地監管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6
二、人才培訓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0
第十四章 多媒體產業
第一節 音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46
一、流行音樂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6
二、嚴肅音樂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65
第二節 電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80
一、業界交流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1
二、香港與內地合拍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8
第三節 電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08
一、香港與內地互相引進電視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0
二、香港電視業界與內地合作拍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7
三、香港與內地合作製作綜藝節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5
第四節 動畫與漫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7
一、電視動畫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8
二、漫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2
三、電影動畫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5
四、動畫短片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8
第十五章 設計、廣告及公關
第一節 建築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42
一、向內地引入現代化設計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2
二、協助完善內地業界制度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76
第二節 平面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80
一、交流與培訓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1
二、業務參與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0
第三節 廣告及公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0
一、概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0
二、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3
三、公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3
第十六章 培訓與教育
第一節 專業培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28
一、促進現代化專業人士協會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8
二、香港管理專業協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9
三、香港中華總商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0
四、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2
五、經緯顧問研究有限公司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6
六、廉政公署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6
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7
八、京港人才交流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8
九、法律教育基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9
十、香港基督教服務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0
十一、蔣震工業慈善基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1
十二、鄰舍輔導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2
十三、香港城市大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3
十四、香港理工大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3
十五、健康快車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5
十六、新世界哈佛中國高級公務員培訓計劃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7
十七、香港金融管理學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7
十八、社會服務發展研究中心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7
十九、香港工商專業聯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9
二十、香港中華教育基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9
二十一、東華三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0
二十二、亮睛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0
二十三、香港懲教社教育基金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1
二十四、醫院管理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1
二十五、香港公共行政學院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3
二十六、香港文匯管理學院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4
二十七、大公國際傳媒學院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5
第二節 高等教育捐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55
一、叔蘋獎學金基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5
二、邵氏基金會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6
三、方樹福堂基金與方潤華基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59
四、李嘉誠基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0
五、田家炳基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4
六、包氏基金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4
七、王寬誠教育基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6
八、霍英東教育基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0
九、何氏教育基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1
十、蔣震工業慈善基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3
十一、曾憲梓教育基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4
十二、軒轅教育基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4
十三、新鴻基地產郭氏基金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4
第三節 高等教育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77
一、學術知識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7
二、互相招生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85
三、院校合作辦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93
第十七章 環境保育
第一節 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0
第二節 香港與內地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2
一、合作機制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2
二、大氣污染防治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9
三、水環境治理及海洋生態保育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5
四、海洋生態保育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0
五、綠色生產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2
第三節 參與內地環保工作的香港環團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34
一、長春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5
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8
三、香港地球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3
四、嘉道理中國保育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8
五、亞洲動物基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8
六、海洋公園保育基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55
第十八章 參與救災重建
第一節 華東水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65
第二節 汶川地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71
一、特區政府參與救災行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71
二、特區政府參與災後重建行動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73
三、民間參與救災重建行動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80
第十九章 體育
第一節 協助重返國際組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98
一、國際單車聯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99
二、國際足球協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99
三、國際奧委會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0
四、國際羽毛球聯合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0
第二節 支持舉辦國際賽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1
一、參與申辦奧運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
二、參與協辦國際賽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5
第三節 引入體育項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10
一、高爾夫球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2
二、賽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2
第四節 兩地體育交流與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14
一、體育人員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4
二、體育賽事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8
三、其他交流與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4
大事記
附表 外文譯名對照表
附錄一 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 周年訪問團
附錄二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香港委員名單
主要參考文獻
編後記
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760053
  • 規格:精裝 / 1500頁 / 21 x 28.5 x 1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尋根溯源,承傳記憶,是人類的天性,民族的傳統,也是歷代香港人的一個情結,一份冀盼。

  從文明肇始的遠古年代,華夏先民便已在香港這片熱土上繁衍生息,留下了數千年的發展軌跡和生活印記。然而,自清嘉慶二十四年《新安縣志》以後,香港地區便再無編修志書,留下了長達二百年的空白。

  這二百年,正是香港艱苦奮鬥、努力開拓,逐步成為國際大都會的二百年,也是香港與祖國休戚與共、血脈相連,不斷深化命運共同體的二百年。1841 年香港島被英國佔領,象徵着百年滄桑的濫觴;1997 年香港回歸祖國,拉開了民族復興的序幕。

  回歸以來,香港由一個他人心目中「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蛻變成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之下的特別行政區。港人要告別過客心態,厚植家國情懷,建立當家作主的責任意識,才能夠明辨方向,共創更好明天。

  地方志具有存史、資政、育人的重要職能,修志過程蘊含了對安身立命、經世濟民、治國安邦之道的追尋、承傳與弘揚,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大業。

  香港地方志中心成立之目的,正是要透過全面整理本港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物的資料,為國家和香港留存一份不朽的文化資產,以歷史之火炬,照亮香港的未來。
 
董建華

用户评价

评分

總體而言,儘管我還未翻閱內文,但這套書的名稱本身就架構出一個宏大的歷史圖景。它承諾提供一個詳盡、有據可查的視角,去解構香港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對於任何對當代中國經濟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兩冊書無疑是必須納入書單的。我期待的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紮實的數據、清晰的時間軸和對重大決策背後邏輯的深入剖析。閱讀這類型的官方修撰史書,挑戰性在於如何識別出哪些是主要脈絡,哪些是為了特定敘事目的而被凸顯的枝節。無論如何,要理解今日的珠三角乃至整個華南地區的經濟面貌,不讀這套關於香港「參與」的記錄,就如同看戲只看到一半。這是一部關於「連接」與「轉化」的史詩,其價值在於為我們理解過去半個世紀的亞洲變局,提供了一扇堅實的、從香港視角切入的窗口。

评分

這套《香港志》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一股厚重的歷史感。「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這個副標題,立刻勾起了我對於那個時代的諸多想像。畢竟,對於我們在台灣的讀者來說,香港在過去幾十年扮演了什麼樣的關鍵角色,一直都是一個既熟悉又帶著點神祕色彩的話題。書名暗示了這不僅僅是香港自身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關於它如何與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脈絡緊密交織的宏大敘事。我很好奇,這兩冊書會如何描繪這種「參與」的過程——是主動的推動者,還是被動的協作者?抑或是兩者之間複雜的拉扯?我猜想,內容必然會涉及早期的「三來一補」、工業化的轉型,以及後來金融和服務業崛起時,香港如何作為一個獨特的窗口,引進國際資本與管理經驗。這類型的歷史記述,往往最考驗編纂者的功力,需要平衡官方的敘事視角與實際社會脈動的細微差別。從書名來看,這絕對是一套需要細細品讀、反覆咀嚼的重量級文獻,對於理解當代東亞經貿格局的形成,應該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

评分

這套書名帶給我的另一種聯想,是關於制度的對比與學習。在台灣,我們對「地方志」的印象,通常偏向於地方風土民情的記錄或行政區劃的沿革。但這部《香港志》顯然承載了更為宏觀的國家層面的意涵。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與大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改革開放初期是怎樣進行磨合與協商的?特別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特殊地位,如何在實際的經濟合作中被體現出來?我推測,書中應該會詳盡記錄那些早期雙邊協議的文本、談判的過程,以及實際執行中遭遇的制度性摩擦與解決方案。對於一個在民主體制下成長的讀者來說,了解香港如何在高度集權的指導下,巧妙地運用其自由港的優勢,推動國家的對外開放,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研究案例。這種制度間的張力與共存,才是這部志書最引人入勝的內核之一。

评分

看到這套書的編排,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時代洪流中翻騰的香港企業家和普通市民。改革開放對香港的影響,絕非僅限於經濟數據的增長。它更深層次地改變了社會結構、文化認同乃至於生活方式。我期待看到,這套「志」中是否能捕捉到那種「獅子山下」精神在面對巨大變局時所展現出的韌性與機變。例如,那些在邊境設立工廠、最早一批到深圳投資的港商,他們的心態是如何隨著政策的鬆緊而起伏?他們的決策背後,是對中國大陸未來的信心,還是對自身產業轉型的焦慮?如果能深入探討這些微觀層面的故事,那麼這套書的厚度就不再只是頁數上的堆疊,而是包含了活生生的人性掙扎與時代抉擇。坦白說,很多關於香港的論述,總是不免帶有某種預設立場,我非常希望這部官方主導的「志」能夠提供一個更為紮實、基於事實的基底,讓我們得以跳脫過往的標籤,重新審視香港在那個關鍵歷史轉折點的真實定位與努力。

评分

光是「一套2冊」這個描述,就讓人感受到這部作品的體量和企圖心。編纂一部地方志,尤其涉及如此重大的國家戰略轉型,其資料的廣度與深度必然驚人。我非常好奇,在整理這些材料的過程中,編纂團隊是如何界定「參與」的邊界?是所有與大陸經貿往來都算在內,還是僅限於那些被官方認定為具有戰略意義的項目?這會直接影響到讀者對香港在整個改革大棋局中的戰略定位的理解。此外,在呈現歷史事件時,文字的風格想必是經過嚴謹推敲的。它必須既要符合地方志的嚴謹性,又要能敘述出改革開放初期那種摸著石頭過河的複雜性。我們這些在彼岸看著香港起落的讀者,總希望能從這樣的文本中,釐清一些歷史的脈絡,明白那些影響兩岸三地關係走向的關鍵節點,究竟是如何在香港這塊土地上被塑造和執行的。這不只是歷史研究,更像是對一場宏大經濟實驗的深度解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