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音論樂:聆聽律動的音符【修訂版】

彈音論樂:聆聽律動的音符【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窈慈
图书标签:
  • 音乐理论
  • 音乐欣赏
  • 音乐分析
  • 节奏
  • 音符
  • 音乐教育
  • 音乐史
  • 流行音乐
  • 文化研究
  • 声音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經典曲目,全新詮釋!
  曲調柔和,旋律寧靜溫潤的〈搖籃曲〉
  聽來別具陰影與朦朧效果的〈月光〉
  表現形式多元,故事美麗動人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呈現胡漢關係,悲愁怨嘆的〈王昭君〉
  日治時期台灣人心聲的作品代表〈望春風〉
  新月派現代詩人的〈再別康橋〉
  〈童年的回憶〉、動畫、音樂……

  本書分為六個篇章:第一,西洋音樂小品;第二,西洋音樂歌劇;第三,中國音樂名曲;第四,台灣歌謠名曲;第五,新詩合唱名曲;第六,我的音樂論評。作者從曲式分析、歌辭賞析、音樂欣賞與音樂論評四方面點評賞析,考究樂曲的出處淵源、創作理念、流傳面向及論評唐代樂府詩所改編的清唱劇和台灣新編的童話故事音樂劇,引領讀者進入音樂與文學的深度交流之中。不同作曲家的同名樂曲有何差異的表現方式?同一首樂曲透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又呈現什麼樣的面貌?隨著本書,一起感受音符的律動!

本書特色

  ★無論您是一位有音樂基礎或無音樂基礎的人,都可以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好,並啟發您對音樂的興趣。

  ★本書針對西洋、中國、台灣等樂曲賞析,透過細膩的文字讓讀者與作者一起進入聆聽音樂的世界中。

各界推薦人

  李時銘(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蔡振念(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李美燕(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弦歌不辍:一窺二十世紀西方音樂的風貌與革新 本書精選了二十世紀以來西方音樂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群像與流派變遷,旨在為讀者搭建一座跨越百年聲響迷宮的清晰路徑。我們將深入剖析音樂語言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劇烈轉向,探討技術的突破如何解放了傳統的和聲束縛,並揭示了音樂家們在面對社會動盪與美學危機時所採取的藝術抉擇。 第一部:瓦解與重建——德布西、馬勒的世紀之際 二十世紀的鐘聲敲響,傳統的調性秩序已然岌岌可危。本部分首先聚焦於德布西(Claude Debussy)的印象主義美學。我們不僅探討其對東方音階和自然聲響的汲取,更著重分析他如何通過色彩斑斕的配器和模糊化的和聲,將音樂從嚴謹的敘事結構中抽離出來,轉向對瞬間感受的捕捉。德布西的鋼琴作品,如《前奏曲集》,被視為對浪漫主義晚期感性氾濫的一種優雅反動。 與此同時,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在體量龐大的交響詩篇中,展現了對人類精神困境的深刻拷問。他的作品是古典宏大敘事與個人內心掙扎的混合體。我們將細緻分析馬勒如何運用「異化」(Alienation)的音樂手法——將民間曲調、軍樂節奏與高度複雜的對位結構並置——來表達現代人的疏離感與對終極意義的追尋。馬勒的最後一部未完成作品,成為了那個時代精神焦慮的預言。 第二部:激進的實驗——第二維也納樂派的誕生 如果說德布西是「暗示」,那麼阿諾德·荀伯格(Arnold Schoenberg)及其追隨者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和安東·韋伯恩(Anton Webern)則採取了更為決絕的姿態。本章是全書論述的核心之一:無調性(Atonality)的興起。 我們將釐清從自由無調性向「十二音列技法」(Dodecaphony)的邏輯演進過程。這不僅僅是一種寫作技術的改變,更是對數百年西方音樂美學的徹底顛覆。荀伯格試圖通過建立新的組織原則——音高在十二個半音之間的平等使用——來取代傳統的調性中心。韋伯恩對此體系的極致簡約和精確化處理,使得他的音樂充滿了幾乎不可觸及的冷峻結構感,他被視為將音樂推向了純粹「聲音晶體」的先驅。 貝爾格在繼承了十二音技法的同時,卻展現了驚人的融合能力。他的歌劇《沃采克》和《露露》是現代戲劇音樂的里程碑,他巧妙地將嚴謹的十二音結構包裹在極富表現力的和聲與豐富的情感張力之下,證明瞭「理性」與「激情」並非不可調和。 第三部:對立與融合——法國、俄國與美國的聲音風景 在德奧體系走向極致抽象的同時,其他國家正發展出截然不同的音樂哲學。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代表人物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和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早期的作品,是對浪漫主義過度情感的修正。拉威爾對配器的精雕細琢,追求巴洛克式的清晰輪廓和對位嚴謹,被譽為「工程師般精確的音樂家」。 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特別是《春之祭》,是撕裂世紀的暴力美學。我們將分析其對原始節奏、多重調性(Polytonality)的運用,以及它如何在巴黎引發了著名的「騷亂之夜」,標誌著對古典平衡的徹底反叛。隨後,我們將追蹤斯特拉文斯基晚期轉向新古典主義的歷程,探討他如何從原始的野性中回歸到巴赫與莫扎特的結構秩序中尋找新的穩定。 在俄國,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以其詼諧、抒情與尖銳的對比見長,他的音樂語言在傳統和前衛之間找到了一條獨特的、充滿活力的中道。 而在美國,一場「國民樂派」的覺醒正在發生。查爾斯·艾夫斯(Charles Ives)作為一個孤獨的先知,大膽地將美國民間歌曲、讚美詩與尖端的集群和聲(Tone Clusters)和復調時間(Polyrhythm)相結合,為二十世紀後半葉的自由探索鋪平了道路。 第四部:戰後的回響——序列主義的極致與極簡主義的覺醒 二戰結束後,音樂的實驗進入了更為嚴苛的階段。韋伯恩的嚴密結構獲得了青睞,導致了「全面序列主義」(Total Serialism)的興起。皮埃爾·布列茲(Pierre Boulez)試圖將序列化的原則不僅應用於音高,還擴展到時值、力度和音色上,追求音樂材料的完全控制。本書將剖析這種極度複雜的技術背後所隱藏的哲學意圖,以及它在聽覺體驗上帶來的疏離感。 然而,對「控制」的極致追求很快引發了反彈。卡爾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在電子音樂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特別是他對空間聲音(Spatial Music)和即興演奏的探索,拓寬了音樂的物理邊界。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重點放在對序列主義的反動——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興起。拉蒙特·揚(La Monte Young)、特里·萊利(Terry Riley)以及後來的史蒂夫·賴希(Steve Reich)和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如何通過材料的極度簡化、重複性的過程和緩慢的、漸進的變化,重新將聽眾帶回可感知的時間維度。賴希的「相位」(Phasing)技術,揭示了在簡單結構中蘊含的複雜聽覺幻覺,標誌著戰後音樂對複雜哲學思辨的一次必要回歸。 結語:聆聽未來的餘響 二十世紀的音樂是一部充滿矛盾與張力的史詩:它既是對過去一切美學教條的徹底清算,也是對未來聲音無限可能性的勇敢嘗試。本書旨在提供的不僅是作曲家和作品的名錄,更是理解這些巨大變革背後思想動脈的關鍵視角,引導讀者以更為開放和深入的態度,去聆聽這段「不和諧」卻又充滿創造力的聲音歷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窈慈


  筆名C.Y.T.,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文學博士。曾任國小一般與音樂教師,公私立科大講師與助理教授,公私立大學助理教授。過去曾參與國樂團演出,並擔任現代合唱團女低音,至今仍常樂於參加音樂藝文活動。

  碩博畢業論文,皆以文學與音樂為題材,各章論文發表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評論》,《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報》,《國立臺南大學藝術研究學報》,《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論文集刊》之中。另有單篇音樂文學與音樂美學相關的論文數篇,發表於各大刊物。

  著作有《論趙元任結合新詩與音樂的理論與實踐——以《新詩歌集》的〈秋鐘〉、〈瓶花〉、〈也是微雲〉、〈上山〉為例》、《唐聲詩及其樂譜研究》與《彈音論樂——聆聽律動的音符》。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談音論樂/李時銘 
【推薦序二】 高山流水有知音/蔡振念 
【推薦序三】 文學與音樂的小精靈/李美燕 
出版緣起 

【西洋音樂小品】
搖籃曲 
月光 
小星星變奏曲 
小狗圓舞曲 
小步舞曲 
土耳其進行曲 
黑娃娃步態曲 
第一號華麗曲 
給愛麗絲 
藍色多瑙河 
彼得與狼 
鱒魚五重奏 
藍色狂想曲 

【西洋音樂歌劇】
大黃蜂的飛行 
四季 
阿伊達 

【中國音樂名曲】
渭城曲 
高山流水 
梁山伯與祝英台 
廣陵散 
碣石調‧幽蘭 
酒狂 
梅花三弄 
胡笳十八拍 
泛龍舟 
秦王破陣樂 
霓裳羽衣曲 
王昭君 

【台灣歌謠名曲】
望春風(閩南語歌謠) 
四季紅(閩南語歌謠) 
一個紅蛋(閩南語歌謠) 
補破網(閩南語歌謠) 
花樹下(客家歌謠) 
十八姑娘(客語歌曲) 

【新詩合唱名曲】
再別康橋 
雪花的快樂 

【我的音樂論評】
我看〈長恨歌〉的新詮釋 
新「老鼠娶新娘」音樂劇 
童年的回憶、動畫、音樂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8053
  • 叢書系列:新銳藝術
  • 規格:平裝 / 262頁 / 14.8 x 21 x 1.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談音論樂/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 李時銘教授


  「音樂文學」和「音樂與文學」可以視為兩個關係密切的學科領域,前者探討的對象主要是可以合樂歌唱的文學作品,包括了古代歌謠、《詩經》所錄的樂歌、楚辭、樂府、古近體詩、詞曲,乃至於明清以後的時調小曲;後者則以音樂與文學的關係為主,重在音樂中的文學與文學中的音樂問題。二者在材料、方法、理論及問題側重上互有同異,而詩歌無疑的是其間最大的交集。理論上,凡詩當可歌,「詩歌」這一合義複詞便貼切地顯示了其性質,《尚書‧堯典》謂「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毛詩序〉也說:「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發抒心志的詩,終究要到了被諸音律,才能溥暢其情思。然這只是就詩的一面而言,事實上,歌詞固然藉音樂以暢其情,音樂亦常藉歌詞以曉其意,二者相須為用,乃臻極境。

  由於唐以前的曲譜罕有孑遺,故後人大多僅能論其辭情,而難及於聲情,對於唐宋諸多唱論,亦不易徵驗;唐宋古譜雖間有留存,但除《白石道人歌曲》之旁譜外,主要為器樂曲,元以後則賴有《九宮大成》與琴譜,得窺大要。歌譜之難得,造成了認識與研究上的障礙。雖然亦有將《敦煌琵琶譜》與日本箏譜集《仁智要錄》所收樂曲配上同名唐詩者,但一則譯譜之定調、拍眼仍有異見,再則如何配詞亦未形成相關理論,是亦僅能得其髣髴而已,乃至如今《敦煌曲譜》、《春鶯囀》等古樂專輯,仍懸浮在學術與俗賞間的尷尬位置,這是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難處之一。另一方面,傳統音樂的基礎理論樂學與律學,長期以來,被蒙上太多神秘色彩,其玄虛與複雜,令人望而卻步;若能蕩滌這些迷障,只會留下單純而有規律的聲學現象。

  即便如此,「音樂文學」和「音樂與文學」的研究,並不如想像中的困難。傳世與新出文獻的研究,包括音樂理論、樂譜解譯等,經許多音樂學者之長期鑽研,已經累積了大量的成果;文史學界的投入,相對地較為薄弱。但畢竟事涉「文學」,那些研究成果是否可以完全信從,並以之為進一步探討的基礎,還需多些思辨與論證。音樂如數學般,有較清晰的系統,學習有一定的理路可循,自然較容易掌握;而音樂根植於聲學之物理現象,而這些現象則源乎自然,故聲音之道,古今相通。善於運用當今的音樂知識,對於認識、理解古代樂理有一定的助益。因此,文學研究者接受音樂訓練,再加入這方面的研究,應不至於太困難。

  窈慈在音樂方面立基甚早,也養成了相當的能力,在文學方面,又受過一定的訓練,從事「音樂文學」和「音樂與文學」的研究,自能事半功倍。《彈音論樂》是她對中西方音樂小品長期接觸、聆賞、研究的心得,又能在眾多資料中耙梳董理,發為流暢清晰的論述,展現了她在音樂與學術方面的根柢。尤其中國傳統樂曲方面,不但言之有據,且能回應該領域較新的研究成果;將嚴肅的學術研究從象牙塔中轉化成井水能歌、童子易解的通俗藝術,正是學為世用的體現。本書所述的樂曲,經作者的轉化,在論述可靠的前提下,有較強的資料性、可讀性,相信對於研究與玩賞都能有相當的提振作用。

  如今,本書將要推出修訂版,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一方面反應了市面上這一類著作仍有需求,一方面也顯現出窈慈在這些年內仍然勤耕不輟。從集中所增補的篇章與舊稿的修訂,不難看出她的體會更深刻,表達也更貼切。音樂書寫本有其相當的難度,因為音樂是貼著時間進行的藝術,稍縱即逝。在尚未有錄製保存的技術之前,書寫者依著他們的聆賞、感知、想像與體悟,以各種文字將所聞見的聲情身影書寫下來,這不但涉及文字的表達功力,也關乎個人的音樂素養,甚至音樂史學的認識;閱讀者則藉著他們的書寫,循著文字、語境及其營造的氛圍,回溯作者之所聞所見,同樣的也涉及個人對語文的敏感度與音樂的經驗。現在,多蒙科技之進展,影音的錄製流傳普及,幾乎隨處可得,隨時可聽,大多數的樂曲,甚至還有許多不同的演奏版本可供選擇比較。這對於閱讀者而言,固然可以憑藉實際聽聞的音樂與作者所書交流印證,對於書寫者來說,又何嘗不是新的體驗與挑戰?但音樂書寫與音樂演奏畢竟各有其專業與顯重,我們期盼在這兩者間能迸發出更多絢爛的光彩。

高山流水有知音/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蔡振念教授

  動人情感者莫大於詩歌與樂舞,蓋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手舞之足蹈之,古人早已明言。我們回顧過往的點點滴滴,時過境移,往往想不起那時那刻,為什麼喜,為什麼哀,為什麼感動,為什麼惆悵,人類心靈要保持健康,遺忘是必要的,它讓我們忘了情緒的波峰,也忘了心情的谷底,忘記傷心的往事,忘記迷醉的喜樂,回到一個平常的靜定中,情緒安穩,生活可以如常下去。但總有那麼些時刻,過往的午夜夢迴般就又回到心頭,也許是不經意曾經讀過的一首詩,聽過的一首歌,勾起我們腦中海馬迴的殘骸,想起柔腸曾為之寸斷的一場離別,一段戀情,或心旌動搖,魂授色與的一次邂逅,一次人生的高峰。記憶模糊了,人事變遷了,滄海已為桑田,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群,我們在時間的遷流中老去,但那首你讀過甚或寫過的詩,聽過的歌,堅持回來找你。所有過往的就都回到了眼前,有多少次,你以為你還是當年的你,時間其實不存在,時間是幻象,《金剛經》說的如夢幻泡影。

  我在校園民歌初起的年代上大學,出國讀書,然後回國,前些年突然民歌三十年了,轉眼就又民歌四十年。校園民歌好像是我大學生活記憶的刻痕,一首〈秋蟬〉抑或〈搖搖民歌〉,不經意過耳,是詩也是歌,我就又回到大學生活,其間沒有時間的間隙,恍如昨日。想那青澀的年齡,惘惘的青春,美好的不堪的,無別的都到眼前。詩歌動人情感,但情感以中和為貴,故中國人的詩歌之美在求樂音之中和。高山流水,自有知音者在。但詩樂之欣賞並非天生而然,往往還需要後天長期的學習浸染,詩樂都需要深厚的修養才能登堂入室,得其奧妙之後也才能金針度與人,把詩樂之美介紹給門外漢。眼前張窈慈博士這一本《彈音論樂—聆聽律動的音符》就是度人的金針,張博士自幼學習西洋音樂,後來又在大學主修中文,進入中山大學後,跟我讀書,博士論文定題時,她接續碩士班時的研究課題,在文學研究領域中,不忘對音樂喜好的初衷,寫出了很有水準的《唐聲詩及其樂譜研究》,這本來是吃力不討好的題目,蓋何謂聲詩,幽渺難明,說聲詩,以任二北為發軔者,但我以為時代久遠,文獻不足徵,何況要研究其樂譜。唐代古樂譜,今多不存,今人誃譯之古樂譜,也多有爭議。張博士不畏艱難,居然把論文寫得有模有樣,完全是她勤快的成果。她的博論也很快就出版了。

  博論之後,她又動筆寫了這本《彈音論樂—聆聽律動的音符》,書中除了引介中西許多古典名曲之外,也不忘台灣民眾熟知的許多歌謠,這就看出了張博士對音樂的多方面知識了。在西方的名曲中,她詳細解說了每一首歌曲的寫作背景、風格、調性、彈奏技巧等,即使音樂的門外漢,也很容易從她的文字中感受到歌曲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而欣賞其中美好。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是她在母職工作中,邊帶孩子邊完成的,因此書中我們時時可見她和雙胞胎女兒的互動,以音樂為幼教教材,再適合不過了。書在2015年出版之後,頗受好評,張博士於是踵事增華,這幾年間又增補與修改了許多篇章,論述更加密爾,作品繫年更加精確,許多中外雅俗共賞歌曲的收錄,如〈給愛麗絲〉、〈藍色多瑙河〉、〈大黃蜂的飛行〉、〈梁山伯與祝英台〉,使本書益顯親近音樂門外漢如我者。張博士在增修本書之後,為利益愛樂者,又尋得出版社梓行,吾喜其事,因在原序之上,再敘因緣,聊作數語,希望能有補壁之功。

  本書中時時可見張博士的用功,她發揮了寫博士論文時的精神,找資料與考證功夫都十分到家,讓讀者對每一首歌不同的版本,甚至歷史傳承,都能清楚了然。全書知性感性兼俱,我只能借古人的話嘆賞,吾無間然矣。又序。

文學與音樂的小精靈/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李美燕教授

  文學與音樂之間各有其個性,也有其共性,兩者之間的關聯不論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皆是重要的課題。文學其實是無聲樂,音樂則是有聲文學,音樂與文學之所以為人們喜愛不已,不只是兩者皆屬於時間的藝術,同時,在兩者交會的光景下,還可以營造出空間的藝術,讓人們在心靈中構畫出美善相樂的畫面。因此,在文學與音樂的世界中,可以讓人們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窈慈自幼學音樂,在小學與國中時代曾經就讀音樂班,主修大提琴,進入屏東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讀碩士班時,即以《論趙元任結合新詩與音樂的理論與實踐—以《新詩歌集》的〈秋鐘〉、〈瓶花〉、〈也是微雲〉、〈上山〉為例》作為畢業論文。其對趙元任於1982年發表的〈新詩歌集〉結合詩樂作曲的音樂風格與特色寫出很好的研究成果。爾後,窈慈在中山大學攻讀中文博士班,依然本乎其對「文學與音樂」的愛好,繼續深入開拓此一課題,而以《唐聲詩及其樂譜研究》的課題取得博士學位。

  如今,樂見窈慈以《彈音論樂—聆聽律動的聲音》這本書將古今中西之文學與音樂的作品分享給愛好者,透過她深入淺出的介紹,導引讀者既能享有專業知識的認知,也能用愉悅的心情進入文學與音樂的殿堂。這本書就像是一位魔法小精靈帶領讀者跳躍穿梭於古今中外的時空中,讓讀者飽享文學與音樂結合的千姿百態。從西洋音樂小品、歌劇、中國音樂名曲、台灣歌謠、新詩合唱名曲到音樂評論,每一篇作品都為讀者開啟一扇門,開拓讀者的眼界,照亮讀者的心靈,本人特為讀者推薦此書,當您擁有這本書時,將徜徉在文學與音樂結合的美好饗宴中。

2022.02.22

出版緣起

張窈慈


  「音樂與文學」一直是我生活中最熟悉的議題,然而市場上以「音樂與文學」為題所出版的書籍,卻少之又少。今筆者將中西方的音樂小品,它的出處、淵源、創作理念、樂曲的流傳和賞析後的心得等,寫出自己最期待、最美好的「音樂文學」創作,集結成冊。

  內文分為六個部分,第一,西洋音樂小品;第二,西洋音樂歌劇;第三,中國音樂名曲;第四,台灣歌謠名曲;第五,新詩合唱名曲;第六,我的音樂論評。筆者將這六部分從曲式分析、歌辭賞析、音樂欣賞與音樂論評方面來深入咀嚼「音樂文學」的精髓與創新意義,這是一興趣與心靈分享的一場盛宴。

  這本書融入了筆者的育兒生活記事,也加入了幼兒律動的豐富天地,西洋音樂小品的律動元素,使得年僅周歲的幼兒,也能感動且自然的隨著律動的音符,前後前後、左右左右地擺動他(她)們小小的身軀,聆聽著這多首經典的西洋音樂小品和西洋音樂歌劇。

  而中國音樂名曲的部分,經筆者考究它的故實後,筆者將其樂曲古今發展的脈絡,以及當今樂曲的創新內涵,重新賦予新的意義,使得舊曲不再只是封塵的古曲,它們是久經未被關注的經典,當重拾舊經典的菁華,再轉化為當今的新元素,將會是一脫胎換骨、煥然一新的嶄新面貌。

  至於台灣歌謠名曲的部分,這數首台灣老歌曾經在街頭巷尾流傳數十多年,包含閩南語和客家語等;新詩合唱名曲的部分,亦是眾人耳熟能詳的詩作,再加上新編的合唱曲目,樂曲風格不但輕盈優美,而且歌唱者亦感受到詩歌新創的溫柔與奔放;我的音樂論評部分,〈我看〈長恨歌〉的新詮釋〉、〈新〈老鼠娶新娘〉音樂劇〉與〈童年的回憶、動畫、音樂〉三文,亦道出唐代樂府詩所改編的清唱劇、台灣新編的童話故事音樂劇,以及風靡世界各國動畫的童年回憶。

  至今每當提及文創,仍聽聞得到它們的蹤跡。這數十首舊樂曲幾經數十年的洗淨鉛華後,而今仍有許多劇團、合唱或表演藝術單位,常常懷念著它們,讚頌著它們,或是紀念著它們,更有大型團體將其改編為歌舞劇,試圖為其承傳後世與傳播久遠。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彈音論樂:聆聽律動的音符【修訂版】》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質感,那種帶著歲月痕跡卻又不失現代感的排版,讓人一拿在手就感覺到作者對於音樂美學的深厚底蘊。我特別喜歡它選用的那個略帶霧面的紙質,翻閱起來非常舒服,不像有些學術書硬邦邦的,讓人光是翻書就覺得有壓力。從書名就能嗅出,這不是一本教你怎麼彈琴的工具書,更像是引領我們進入一個聲音哲學的殿堂。我猜想,作者在重新修訂這個版本時,一定在文字的錘鍊上下足了功夫,希望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律動」與「音符」間的微妙關係。台灣的讀者對於這種深入探討藝術本質的著作,通常都會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戰戰兢兢的心情,期待它能提供新的視角,同時又擔心它過於艱澀難懂。不過,光是看到「論樂」兩個字,我就知道這本書企圖心不小,它大概試圖將聽覺的體驗提升到心靈的層次,而不是停留在技巧層面。希望這次的修訂版,能在保持原有的學術深度之餘,增加更多貼近日常聆聽經驗的引例,讓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更立體、更可觸摸。這種對聲音本質的探討,往往需要非常細膩的筆觸,才能讓讀者真正「聽見」文字的旋律。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太多關於音樂理論的書,內容都像是直接從國外的教科書翻譯過來,雖然正確,但總覺得少了點台灣這塊土地上獨有的生活氣息和情感連結。我對這本《彈音論樂》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是因為它強調「聆聽律動」,這簡直是直指當代聽覺疲勞的核心問題。我們現在聽音樂太過碎片化了,手機裡塞滿了上萬首歌,反而不知道什麼是「好好聽一首歌」。我猜想,作者或許會深入探討華語樂壇中,那些常被忽略的節奏結構,或者探討在傳統器樂與現代電子音效交織的過程中,我們如何重新定義「律動」這件事。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解析台灣流行音樂甚至獨立音樂中獨特節拍模式的框架,那對許多音樂愛好者和創作者來說,絕對是如獲至寶。它必須要能打破那種「聽音樂只是背景音」的習慣,讓人重新用一種近乎冥想的狀態去捕捉每一個鼓點、每一個Bass Line的細微擺盪。畢竟,聆聽本身就是一種主動的創造行為,這本書如果能喚醒我們這方面的感知,它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了。

评分

每次看到修訂版的字樣,我都會忍不住去想,這次改動了多少?是針對讀者回饋加強了某些章節的闡述,還是加入了新的學術觀點來回應時代的變化?《彈音論樂》這個標題聽起來很古典,但若是以「修訂版」的名義出現,必然是想要跟上時代脈動。我個人非常在意的是,作者如何處理「彈音」這個概念。在傳統的樂理中,「彈」這個動詞通常指向特定的撥弦樂器,但若放到更廣泛的「論樂」範疇,它是否意指一種「瞬間的、爆發性的」聲音觸發?例如,一個突兀的鋼琴高音,或是一個電子音樂中極短的白噪音切片,這些「彈」的瞬間,如何建構起整個樂曲的骨架?如果作者能將這種「觸發點」的分析,延伸到對數位音樂製作中時間感和空間感的操控,那將會非常精彩。希望修訂版能提供更豐富的案例分析,最好能是不同音樂風格之間的跨界對照,讓我們看到無論是巴赫的對位,還是Trip Hop的破碎節拍,其底層邏輯可能都共享著某種「彈奏」的哲學。

评分

這本書如果真的講得好,它應該具備一種超越學術的「詩意」。台灣的文化圈對於這種將理性分析與感性體悟結合的著作,向來是相當推崇的。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關於「聽覺記憶」與「律動感知」的心理學觀察,畢竟,我們對某個時代音樂的熱愛,往往是透過特定的節奏模式固定下來的。例如,某一種特定的搖擺感(Swing),它不只是數學上的比例問題,更是一種文化集體潛意識的體現。那麼,對於新世代聽眾來說,新的「律動」是什麼?是極簡主義的重複,還是更加複雜、多層次的疊加?我希望修訂版能勇敢地提出一些批判性的觀點,去質疑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好聽」的定義。不要只是描述音樂的現象,更要挑戰聽者,去思考我們為什麼會被某種聲音結構所吸引或排斥。這種由內而外的反思,才是真正能讓一本音樂論著歷久彌新的關鍵。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類主題書籍的閱讀體驗常常是兩極化的:要不就是過於空泛的抒情,讓人摸不著頭緒;要不就是過於技術化,讓我這個非科班出身的樂迷望之卻步。《彈音論樂:聆聽律動的音符【修訂版】》的書名讓我有種微妙的平衡感,彷彿在極端的技術與純粹的情感之間找到了一條中道。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文字上呈現「律動」的?因為律動是動態的、時間性的,而文字是靜態的、線性的。也許作者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符號系統,用文字的排列組合來模擬音符的錯位與張力。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作者對於不同錄音室技術對律動影響的觀察,那就更棒了。例如,類比錄音的溫暖感與數位採樣的銳利感,是如何在根本上改變我們對「拍子」的感知。這類深入錄音現場的洞察,往往比純粹的樂理探討更能打動人,因為它觸及了音樂製作最真實的一面,那種「聲音如何被捕捉與建構」的過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