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客家俗諺•學客語字音字形

讀客家俗諺•學客語字音字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明中
图书标签:
  • 客家话
  • 客家文化
  • 谚语
  • 方言
  • 语言学习
  • 客语
  • 字音
  • 字形
  • 文化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客語長期受到國語及閩南語強勢影響而日漸瀕危,教育部與客家委員會為傳承與發展客語,其中統一客語字音字形更是客語傳承與發展的重點環節,也是「全國語文競賽」及「客語能力中級暨中高級認證」的重點項目。

  本書有兩個重點:一是介紹經典客家俗諺,二是藉由客家俗諺教導客語字音字形拼寫。全書共七章:

  第一章:簡述本書撰寫緣由及各章內容。

  第二章:介紹客語字音。說明客語的音節結構,並以國語為輔,詳述「客家語拼音方案」中客語的聲調、聲母、韻母。

  第三章:介紹客語字形。說明漢字書寫的筆順原則,點出客語書寫時應特別注意事項,並列出教育部公布的兩批客語書寫推薦用字。

  第四章、第五章:利用客家俗諺的客語字形、字音練習,練習同時輔以四縣腔、海陸腔客語拼音及中文解釋,以便讀者在書寫時以音辨字。

  另,客語字形、字音練習的解答,放在QRCODE,以利讀者練習後之參考對照。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客家文化和语言的图书简介,不涉及您提到的具体书名《讀客家俗諺•學客語字音字形》的内容。 --- 《客家文化史略与精神传承》 导言:时代的印记与文化的坚守 客家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其历史是一部充满迁徙、开拓与坚韧的史诗。他们以“四海为家,筚路蓝缕”的精神,将中原文化与所居之地的风土人情深度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体系。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客家历史的脉络、精神内核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为读者描绘一幅立体、鲜活的客家文化画卷。 第一部分:迁徙与定居——客家历史的地理坐标 客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每一次迁徙都重塑了他们的生存哲学和文化面貌。 一、早期播迁与“客”的身份认同 本书首先追溯客家先民的起源,探讨从中原黄河流域向赣南、闽西、粤东等地的早期迁移路径。重点分析在不同地域,客家人如何从“外来者”逐渐融入并最终形成“客家”这一独特的身份认同。这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迁,更是文化适应与自我维护的过程。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客家聚居地形成的原因,以及与周边族群的互动关系。 二、四大古州:客家文化的摇篮与辐射中心 详细考察了以宁都、赣州、汀州、梅州为代表的客家四大古州的历史地位。这四个区域不仅是客家文化的保存地,也是向外辐射的重要基点。通过分析这些区域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揭示它们如何为客家文化的特有表达提供了土壤。例如,山区环境对客家建筑(如围屋、土楼)的影响,以及对农业生产和防御体系的塑造。 第二部分:物质文明的智慧结晶 客家文化在其物质载体上,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实用性和防御性。本书将重点考察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产。 一、客家建筑:凝固的历史与生存哲学 客家民居,尤其是宏伟壮观的围屋和福建土楼,是客家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本书将从建筑学、社会学角度剖析这些建筑的结构特点: 1. 防御性考量: 墙体的厚度、门窗的设置、内外部的布局如何反映了历史上频繁的社会动荡和族群间的互动需求。 2. 家族结构与空间组织: 围屋内部的祠堂、天井、卧室的分布,如何映射出客家宗族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祖先为中心”的社会组织方式。 3. 材料选择与环境适应: 分析客家人如何利用当地的夯土、石材、木材等,结合精巧的设计,实现冬暖夏凉的生态目标。 二、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客家菜肴以“咸、香、肥、醲”著称,体现了艰苦创业时期的食物保存智慧和对食材的充分利用。详细介绍几大经典菜式的烹饪哲学,如盐焗、酿制、腌渍技术,探讨这些技术背后蕴含的节俭精神。同时,分析客家茶文化、米酒文化在日常生活和礼仪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精神内核与非物质遗产 客家精神是维系这个群体在长期迁徙和发展中不离不弃的内在动力。本书着重阐释支撑客家文化长青的无形资产。 一、客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深入剖析“客家精神”的核心要素: 1. 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面对陌生环境和资源匮乏,不畏艰险,白手起家,开山辟地的勇气。 2. 尊师重教的传统: 客家人对知识的极度渴望,视教育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由此催生了大量文人学士。 3. 忠诚与团结的宗族观念: 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维护家族内部的和谐与凝聚力,是生存的基石。 二、客家文学与艺术的独特面貌 探讨客家地区特有的戏曲、音乐和民间文学,如山歌、汉剧等。分析这些艺术形式如何在内容上反映客家人的喜怒哀乐、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注近代以来客家知识分子在文学创作中对地域文化的反思与表达。 第四部分:当代客家文化的传承与未来展望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浪潮下,客家文化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文化认同的重塑 分析现代客家人(包括海外客侨)在保持传统与适应现代社会间的平衡。探讨宗亲会、同乡会等组织在维系跨区域文化联系中的作用。 二、文化产业化与学术研究 考察当代客家文化在旅游、文创、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关注如何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让客家文化“活”起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确保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持续焕发光彩,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结语 本书不仅是对客家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种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生存哲学的致敬。通过对客家物质与精神遗产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理解这个群体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篇章,并为当代社会贡献出宝贵的文化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明中


  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語言學博士,目前為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學術專長在於國語、閩南語、客語之語音與音韻研究。鄭明中教授長期致力於客語語音研究,目前已發表客語語音與音韻相關期刊論文五十餘篇。

張月珍

  為英國Ulster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語言學碩士,目前為國立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學術專長在於英語教學及客語語音研究。張月珍老師曾獲108年度全國語文競賽客家語字音字形社會組全國特優、101年及108年全國語文競賽苗栗縣複賽客家語字音字形社會組第一名、及多次全國語文競賽苗栗縣初賽(鄉賽)客家語字音字形社會組第一名,同時並指導學生參加客家語字音字形競賽,屢獲佳績。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熟能生巧/彭欽清 (3)

第一章 導論 001

第二章 客語字音 007

第一節 聲調 008
第二節 聲母 011
第三節 韻母 012
第四節 客語拼音練習 017
一、客語十二生肖拼音練習 017
二、客語數詞拼音練習 017
三、客語方位詞拼音練習 017
四、客語二十四節氣拼音練習 018

第三章 客語字形 021
第一節 漢字筆順原則 021
第二節 客語字形書寫應注意事項 023
客語字形練習一 025
客語字形練習二:人體器官 026
第三節 臺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 027
一、教育部公布臺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第一批) 027
二、教育部公布臺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第二批) 040

第四章 客家俗諺字形練習 049
A 049
B 054
C 066
D 088
F 111
G 130
H 173
I 191
J 227
K 229
L 251
M 272
N 299
O 336
P 339
Q 348
S 360
T 407
V 430
X 439
Z 449

第五章 客家俗諺字音練習 471

---------------
解答目錄:

第二章 客語字音 002
一、【答案】客語十二生肖拼音練習 002
二、【答案】客語數詞拼音練習 002
三、【答案】客語方位詞拼音練習 003
四、【答案】二十四節氣拼音練習 003

第三章 客語字形 005
【答案】客語字形練習一 005
【答案】客語字形練習二:人體器官 005

第四章 客家俗諺字形練習答案 007
A 007
B 007
C 008
D 010
F 012
G 013
H 017
I 018
J 021
K 021
L 023
M 024
N 027
O 029
P 030
Q 031
S 032
T 035
V 037
X 038
Z 039

第五章 客家俗諺字音練習答案 041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4450
  • 規格:平裝 / 576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熟能生巧 Practice makes perfect


  鄭明中教授和張月珍老師的《讀客家俗諺.學客語字音字形》一書的問世,對有意學好客語字音字形的人來說,等於是有了一本葵花寶典,讀者只要能依照寶典勤於練藝,必能達到本書2017則所說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 的境界。

  鄭教授在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授課有年,雖然是閩南人,但對客語的語音與音韻用力甚深。張月珍老師是外省人,客家心舅,從事英語教學多年後參與客語教學,客、英語能力強,本身得過地方政府客語字音字形競賽第一名,且在108年贏得教育部舉辦的客語字音字形競賽特優獎,並輔導學生參與該項競賽屢得佳績,目前就讀於國立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經歷俱佳,可謂集研究及實務於一身。

  《讀客家俗諺.學客語字音字形》的客家俗諺取自1926年出版之《客英大辭典》,該辭典是在傳教士Donald Maclver於1905年出版的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Vernacular of the Hakka People in the Canton Province的基礎上,再由另一位傳教士 M. C. Mackenzie 進行增補和重排而成。這本辭典收錄大量的客家俗諺,包括俚語、歇後語、師傅話等,這些都是傳統民間文學的重要成分。《客英大辭典》也收錄許多常見的四字格成語,本書也將成語列入客語字音練習。

  此外,張月珍老師以自己教學及參賽經驗所得,將取材自《客英大辭典》的諺語及格言皆以臺灣四縣及海陸腔客語標示音標。由於該辭典主要是記錄廣東河婆腔客語,是大陸原鄉的四海腔,隨着時空的變化,有些字音字形也不同,如本書的an31好承頭的an31,在辭典中有an31音無字,但只有兩個例詞,都有音無字,而英文有說也發khan31的音,查該音即查得口柬字,且有三十多個例句或詞,讀者如果要查原典英文釋義或其它訊息時需要注意此情形。

  諺語是先人生活經驗錘煉出來的語言精髓,本人相信透過《讀客家俗諺.學客語字音字形》這本書的引領,讀者除了可以經由不斷地練習熟悉客語字音字形外,還可以學到客家先人生活的智慧,如此屙屎合挖芋仔,一舉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

彭欽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後,把它擺在客廳的書櫃上,有好幾個親戚朋友來家裡看到,都會忍不住拿起來翻閱。其中有一位阿姨,她雖然是純客家人,但因為從小在都市長大,很多傳統的俗諺聽得懂,卻說不出口,更別提寫出來了。她看到書裡對某些常見俗語的詳細解說後,馬上就驚呼:「唉呀!這個我細漢時陣阿嬤成日掛在嘴邊!」這本書神奇的地方就在於,它擁有跨世代的共鳴。它不只是給年輕人學客語的工具,它更像是一座橋樑,讓不同年齡層的客家人,可以重新連結起那些被時間沖淡的共同記憶。這種文化上的黏著劑作用,是很多生硬的教科書無法達到的境界,我非常欣賞這一點。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客家教材選擇其實不少,但很多都偏向於口語會話的實用性,對於文字和語音的深度探討,往往就草草帶過。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沒有忽略掉「字形」和「字音」這兩個基石。我特別留意了它在處理一些在地化、很難在標準國語字典裡找到的詞彙時的處理方式。它不只是告訴你「這個字怎麼唸」,更進一步地去解釋了這個詞彙背後的文化意涵,以及它在不同腔調中可能產生的細微差異。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群絕對是對客家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學者,他們不是在「翻譯」,而是在「傳承」。對於想要真正扎根、理解客家語言的骨幹,而不是只會講幾句簡單問候語的人來說,這種深度分析簡直是無價之寶。

评分

我在書店裡隨意翻閱了幾頁,立刻被那種排版的清晰度給震懾住了。你知道,有些語言學習書,為了塞進太多內容,字體小得像螞蟻,排版又擠在一起,看了兩分鐘就想闔上。但這本完全不會!它的字體大小適中,留白拿捏得恰到好處,每一條俗諺和它的解釋,都用區塊分得很清楚。尤其是當它介紹到特定的字形變化時,那種「對照組」的呈現方式,真的非常直觀好懂。不會像有些書一樣,只是單純列出字,然後讓你猜測它真正的意義。這裡的編排邏輯,很明顯是站在初學者的角度去思考的,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有「卡住」的感覺,這對於我們這些客語底子不算太厚的人來說,簡直是救星。這種體貼的設計,讓學習的過程變得更像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枯燥的任務。

评分

如果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衡量,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乎想像。它不只是文法書或詞典,它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客家文化百科。我發現自己並不是「被動地」在看書裡的內容,而是「主動地」會去找尋生活中的例子來對照書中的解釋。比方說,當我聽到某個長輩用了一個比較古老的說法時,我會馬上想起書中關於語源演變的討論,然後就能更精準地理解對方想表達的語氣和態度。這種「知識內化」的過程,才是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它讓你從一個「使用者」提升到一個「理解者」的層次。對於我們這些在現代社會中努力保存自身文化認同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體系,簡直是太及時、太全面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和裝幀質感,光是拿在手上就覺得很有份量,那種樸實中帶著傳統韻味的感覺,立刻就吸引了我。顏色搭配上,用了很耐看的深藍和一點點朱紅作為點綴,不會過於花俏,卻又顯得很有深度。書脊的字體選擇,雖然是楷書,但筆觸有力道,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隨便編印的小冊子,而是經過用心製作的。裝訂得也很紮實,即使常常翻閱,也不擔心會鬆脫,這點對於經常需要查閱的工具書來說非常重要。光是從外觀來看,就能感受到出版團隊的用心,這讓我對內容抱持著更高的期待。畢竟,一本好的客家語言學習書,外在的吸引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它能讓人願意時常親近、把它放在手邊隨時翻閱,而不是束之高閣。總之,光是捧著它,就彷彿聞得到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非常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