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台語曆日仔詩

日子:台語曆日仔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胤
图书标签:
  • 台语
  • 闽南语
  • 方言
  • 诗歌
  • 历日
  • 传统文化
  • 台湾
  • 文学
  • 民俗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你ê每一工,掖一寡愛ê種子。
  一字一句,是時間ê跤跡;
  一逝一葩,是祝福ê心聲;
  一日一日,性命流轉,粒積牽連;
  化做一本台語曆日仔詩,
  陪你走揣時間ê意義,生活ê滋味。
 
  以「愛」作為探索的基點,一天一首的三行台語短詩,仿日本俳句神貌,仿照日曆,企圖在日常生活的體悟中找到屬於每一天該有的詩篇。366首,是每天小日子的自我救贖,從此,也可拓展到往後的日日月月,歲歲年年。《日子》,是詩的萬年曆,是台語的每日發聲,也是詩的溫暖陪伴。
 
本書特色
 
  1.仿照日曆形式,一天一首簡單的三行台語短詩。有詩日日陪伴與祝福,昇華日常感受。
  2.本詩集採用教育部頒訂的台語羅馬字與推薦漢字,初學者閱讀無負擔,逐漸告別火星文。
 
  ◎本詩集榮獲國藝會出版獎助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不包含《日子:台語曆日仔詩》的内容,并力求详实自然: --- 《风声雨声入画声:宋代山水画的意境探微》 一、 引言:画卷之外的宋韵流转 宋代,一个文人精神与审美高度成熟的时代,其山水画不仅是技法的巅峰,更是哲学思想、生活情趣与自然观照的集中体现。不同于唐代山水画的雄浑大气,宋代山水追求的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强调“卧游”的体验。本书《风声雨声入画声:宋代山水画的意境探微》,旨在深入剖析笼罩在这些墨色之中的微妙情感与文化内涵,探究它们如何超越单纯的摹写自然,成为宋人精神世界的投射。我们将聚焦于那些被笔墨“听见”与“看见”的声音——风的低语、雨的淅沥、泉水的喧哗,以及隐藏在静谧画面背后的哲思。 二、 时代的脉络与山水的自觉 宋代的政治哲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兴起,对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士大夫阶层将个人的修身养性与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寄托于山水之间。 2.1 从摹古到师法自然:北方与南方的分野 本书将首先梳理北宋与南宋山水画在地域和风格上的差异。北宋山水,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其巍峨的层峦、密布的皴法,展现了“可行”的宏大叙事,是对天地之大德的敬畏。这种“可行”并非指物理上的穿越,而是指精神上的沉浸与领悟。 而南宋的李唐、刘松年等人,则在江左之地发展出更为内敛、抒情的风格。他们更侧重于“可居”与“可游”的小景,笔墨间多了一份南迁后的沉郁与对故土的怀想。这种转变体现了宋人对“在世出世”之间微妙平衡的追求。 2.2 笔墨的“声响”:皴法与渲染的听觉暗示 宋代山水画的精妙之处,在于其笔墨语言具备了超越视觉的听觉暗示。例如,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其线条的疏密、轻重变化,如何模仿出山石表面的潮湿感和植被的茂盛,使观者仿佛能“听”到水汽蒸腾的细微声响。 重点分析: 雨声的描摹: 探讨如何通过淡墨的晕染和湿笔的运用,营造出烟雨迷蒙的氛围。画中的“雾气”不仅是空气湿度,更是一种心境的弥漫,观者仿佛能嗅到泥土的清香,听到远方隐约的雨声。 风声的塑造: 研究那些被刻意“留白”的空间——云雾缭绕之处,正是风在树梢间穿梭留下的痕迹。树木的向背、藤蔓的飘扬,无不暗示着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画面中流动。 三、 意境的构建:游赏者的“在场” 宋代山水画对“意境”的追求,核心在于将画中的空间转化为观者的精神空间。我们必须探讨“点景人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3.1 隐士与高士:精神坐标的设置 画面中的舟子、山中独坐的文人、茅屋内的煮茶者,他们并非纯粹的叙事元素,而是为观者设置的“精神替代品”。他们指引着观者如何在庞大的自然面前,找到个体安放自我的位置。 我们将详尽分析那些“不可见”的元素: “游”的维度: 传统山水画强调“卧游”,即眼睛在画卷上移动的过程,即是心神在山水间漫步的过程。这种移动是有时间性的,它模拟了真实的行进体验。 “静”的哲学: 许多画面展现出极度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并非死寂,而是万物和谐共处的“动中的静”。这种静,是对喧嚣俗世的一种对抗和疏离。 3.2 画论中的印证:巨碑式的理论体系 本书将结合郭熙的《林泉高致》、沈括的《梦溪笔谈》等重要理论文本,佐证当时的画家是如何有意识地建构这种意境的。郭熙提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并非仅仅是观赏指南,而是一套完整的审美法则,它要求画家在二维平面上完成对三维世界的心理映射。 四、 细节的微观审视:物质与精神的交织 宋代山水画对物质世界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微程度,这种精微本身也蕴含着哲理。 4.1 石、水、树的“生命力” 树木的个体化: 探讨不同树种(如松、竹、柳)在不同季节、不同光照下的描绘方式,以及它们所象征的品格。例如,遒劲的松树如何象征坚韧不拔的士人风骨。 水的形态哲学: 瀑布的笔法代表了力量的爆发与释放,而湖面的平静则代表了心境的澄明。水流的曲折,也是人生道路的隐喻。 4.2 光影与时间感:墨色的情绪光谱 宋人不太追求西方油画那种明确的焦点光源,他们更偏爱“漫射光”或“迷失的光”。这种光影的模糊处理,使得画面时间感被拉长,仿佛一切都处于永恒的黎明或黄昏。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宋人追求的禅意。 五、 结论:永恒的对话 《风声雨声入画声:宋代山水画的意境探微》试图证明,宋代山水画并非对自然的简单记录,而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何以为人”与“何以为道”的深刻回答。通过对笔墨、结构、点景的细致剖析,我们得以穿越历史的尘埃,再次进入那片水墨氤氲的境界,聆听来自八百年前,那些风声、雨声、以及画笔下的哲思之声。本书期望为热爱中国艺术史,并对传统文人精神世界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条通往宋代审美核心的路径。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胤
 
  本名陳利成,彰化縣永靖鄉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國、高中教師,目前為柳河文化工作室負責人,專事藝文創作。著有台語詩集《戀歌》、《月光》、《台南詩行》、《台北,詩leh著災》;華語詩集《流螢》、《島嶼凝視》、《青春浮雕》、《詩的旅行》、《聆聽寂靜》;散文《半線心情》、《悲歡歲月》、《放牛老師手札》、《咖啡.咖啡》、《經口之春》、《鳥的旅行》;拼貼創作《秋末冬初》;長篇小說《狗臉歲月》等書。作品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鍾肇政文學獎、台灣閩客語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數十獎項。詩作,多次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與出版獎助,並入選國內外重要詩選。2014/2015年曾舉辦《愛的進行曲》台語詩畫個展。目前極力關注台灣母語與生態議題。
 
  陳胤的文學部落:blog.udn.com/inriver/article
  臉書:www.facebook.com/river.chen.50746

图书目录

詩集簡介|詩的萬年曆
主編ê話|一日一日,用詩共台語抾轉來
踏話頭|Gâu早!日頭光
 
日子(1-12月)
 
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網路工具書資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6132
  • 叢書系列:台語文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0.5 x 15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一日一日,用詩共台語抾轉來
鄭清鴻
 
  對濟濟人來講,「文學」這兩字,差不多等於是國文課本,或者是專屬「文青」ê物件,離「普通人」ê生活淡薄仔遠。免講是「詩」,雖然干焦短短幾逝,煞袂輸是「有字天書」,成做一種看無嘛聽無ê語言。但是這兩項,可能猶慘袂過咱ê本土語文離生活遮爾遠ê事實……
 
  毋過,敢真正是按呢?
 
  咱回顧台語文學百年ê粒積,無論是白話字ê起鼓,或者是漢文古典、新文學傳統,詩、小說、散文、戲劇……其實攏非常倚近台灣人ê日常生活,是真普遍ê娛樂。上無,咱到今猶捷捷聽著,會當綴咧哼幾句ê經典台語流行歌謠,有真濟嘛是對日本時代創作、變化、流傳到今。遮ê歌詞,對台灣土地、歷史環境孵出來,有台語深刻ê文化底蒂,嘛有台灣人特別ê情意kah話語。遮ê歌詩,敢真正有離咱蓋遠?抑是咱ê喙舌予殖民者切斷,無法度朗讀母語ê字句,歌詩才來失去意義?
 
  詩人陳胤以「曆日仔詩」ê概念,一工一首,完成366工ê「修行」。伊將日常生活當中ê幼路觀察kah體驗、感動kah刺激,仿日本俳句ê短形式表現做三逝ê短詩,追求生活化ê用語kah直覺ê感受連結。溫暖是伊ê性格,溫柔是伊ê氣質,微觀是伊ê角度,引𤆬讀者浸入伊宏觀ê大千世界,化做詩境ê萬項事物,心隨形變。
 
  「曆日仔詩」是詩人ê祈禱、文學ê儀式,用正向ê意念陪伴讀者,紀錄逐工ê滋味,牽做長遠ê人生,嘛用親切樸實ê詩語言來復健台語。每一首詩前後接力(後一首/工用前一首/工出現ê詞來做詩題)ê互文關係,毋但表現日子ê流轉、意義ê繼承kah性命ê延續,用「跨頁」ê形式同時表現兩工前後兩首詩,詩題之間,嘛有時間kah故事性ê聯想或者對比。比如一月有「大海-曠闊」、「歲月-皺痕」、「虛名-假仙」、「失禮-斟酌」,透由詩題ê關係創造意象kah畫面ê跳接,予「曆日仔詩」加添真濟閱讀ê趣味kah深度。
 
  設計上,以「日期」取代「頁碼」,意思是,咱若欲揣某一首詩,是真正咧「看日子」,毋是將詩ê位置用順序號碼來取代。為欲方便讀者查揣,正手爿設計月份ê引得(index),予這本詩集好親像是一本「年度手帳」,加強「曆日」ê性格。向望咱台語出頭天,未來是好日,一日一日,一年一年,一代一代,生湠傳承。
 
 
詩的萬年曆
 
  詩,是一種祝福,也是禱告。每天早晨寫一首詩,給自己,給朋友,也給全世界,隨即利用臉書(Facebook)平台上網,虔誠遞上一天的問候,祈求有個美好的開始。把它當成一種宗教儀式,天亮之時,用心點燃一炷無煙清香,讓情意裊裊上升,與天地合而為一,心靈遂在注目凝視中,漸漸得以安頓、洗滌。
  
  台灣各族母語,因為它瀕危,語言本身的存在、流行,就是一首動人的行動詩。用母語寫詩,最溫暖,每天把它當成生活的功課,當成人間的修行。從復振母語的坎坷路上觀之,寫詩,又近乎苦行,薛西弗斯(Sisyphus)式的輪迴,希冀成為自己呼吸的節奏,在單調寧靜中能得到淡淡的歡喜與了悟。
  
  本詩集,詩的內容,以「愛」作為探索的基點,盡量從意象中擠出正向的能量,像微微晨光,透著希望。雖偶有些許愁緒,正如同陰雨天氣,在自然歲月中在所難免。人生也是。悲喜交集,更有生命滋味。
  
  而在詩的整體意念上,一天一首,象徵祝福禱告不間斷,仿照日曆,隨著季節遞嬗,企圖在日常生活的體悟中找到屬於每一天該有的詩篇。366 首,是每天小日子的自我救贖,從此,也可拓展到往後的日日月月,歲歲年年。《日子》,是詩的萬年曆。
  
  至於詩的形式上,每個詩題,加上三行台語短詩,仿日本俳句神貌,簡短易讀的生活化用語,在台語書寫剛邁入標準化的進程中,有推廣普遍化的期望。其中較特別的設計是,每首詩的詩題,都來自前一首(天)詩中的一個詞,其精神,如同基督教創世神話,上帝造人後,再從亞當身體中取一根肋骨化造夏娃,象徵生命綿延不絕。每天日子,都有前一天的遺緒,人,就在牽連流轉當中,活了下來。曆日仔詩的意義,就在時間河流裡探求其中意義,讓自己活得更歡喜,至少更有勇氣。
  
  再者,每一首詩題,設定上都是不同的字詞,期許自己,在台語用字遣詞上能更精進,把先祖們的生活詞彙從文獻裡挖掘出來,然後在詩中再現;語言是活的,沒用沒講沒有書寫,只是個死標本。也由於整首詩只有三行,為賦予它更大的張力,詩題也將之設定為詩的首句,是意象的統整也是開場,讓架構更趨完整。
  
  本詩集,採用教育部頒訂的台語羅馬字與推薦漢字,初學者每天讀一首詩,不僅能漸漸告別火星文,也能獲得詩的祝福,文學不在高不可攀的神殿,而在我們生活日常,每個人都可以是詩人或讀詩的人。沒有了母語,文學永遠有缺憾;每天的《日子》,希望喚醒血液裡一些母親般的溫暖。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看到一些文青朋友在討論一本台語詩集,叫做《日子:台語曆日仔詩》,聽說反應還不錯,我就開始對它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在地性」與「儀式感」的巧妙融合。你知道嗎,我們小時候對日子的感知,往往是跟著節氣走的,而不是手機行事曆上的冷冰冰的條目。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捕捉到了那種隨著季節更替而產生的內心波動。比如說,在寫到「清明」或「中元」時,詩句中流露出來的情感,肯定比制式的文字來得更貼近我們心底的敬畏與追思。而且,用台語來寫詩,那種音韻上的抑揚頓挫,本身就帶有一種音樂性,讀起來肯定比純粹的文字更有畫面感。我期望這本書能成為一種生活上的陪伴,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爾停下來,隨機翻開一頁,讓那幾句台語詩像一陣清風拂過心頭,提醒我們慢下來,感受當下的「日子」是如何被書寫和度過的。這種深度的文化連結,是現在很多快餐式閱讀無法提供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初看之下就給我一種濃厚的台灣味,色彩的搭配和字體的選擇,都很有復古的韻味,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瞧瞧裡頭到底藏著什麼寶貝。光是名字「日子:台語曆日仔詩」,就已經點出它不只是一本記錄時間的工具書,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我猜想,裡頭肯定收錄了許多充滿生活氣息的詩句,或許是描寫著四季更迭的風景,抑或是那些平凡日子裡的小確幸與小感觸。對於像我這樣,平日裡習慣用國語溝通,卻對台灣話懷抱著一份親切感的人來說,能夠透過詩的語言來重溫那些熟悉的台語詞彙和語氣,絕對是一種溫暖的體驗。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將曆日與詩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是按照農曆節氣走,還是有其他獨特的編排方式?這種將時間的流動和文學的韻味融合在一起的嘗試,著實讓人感到驚喜,也讓人好奇,那些被時間沖淡的在地記憶,會不會因為這本書而重新鮮活起來。總之,光是從外觀和書名,就能感受到這是一部用心製作,充滿人情味的文學作品,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從「曆日」與「詩」這兩個詞的組合來看,《日子:台語曆日仔詩》這本書的企圖心非常大,它試圖在現代的快節奏生活中,重新建立起人與時間之間更具人文關懷的連結。我個人對於這種結合了傳統曆法知識與文學表達的嘗試,抱持著高度的讚賞。我推測,書中的每一首詩,可能都緊密地圍繞著該日特定的氣候特徵、農事活動,甚至是傳統的民間傳說。這種緊密性,讓詩歌不再是空中樓閣式的抒發,而是紮根於土地和生活經驗的結晶。這就如同在翻閱一本有生命的歷史書,只不過它的語言是詩意的、充滿聲調起伏的台語。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在某些特殊的日子,比如「驚蟄」或「冬至」,作者是如何運用台語的精確詞彙,描繪出那種獨特的自然現象和社會氛圍。這不僅僅是對語言的保存,更是一種對台灣在地生活美學的深度挖掘與讚頌,希望能讓讀者在讀完後,對「過日子」這件事產生全新的、更豐富的體悟。

评分

我最近在書店裡看到一本好像是叫《日子:台語曆日仔詩》的書,它的裝幀風格很特別,不是那種很現代、很銳利的設計,反而是帶點懷舊的樸實感,讓人聯想到以前家裡那種舊舊的、泛黃的日曆本。這種風格,很能觸動我心底深處對於「在地感」的渴求。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東西都轉得太快,很多傳統的美好似乎都漸漸被忽略了。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試圖用台語詩歌來記錄和詮釋「日子」的流轉,我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文化搶救行動。我猜想,書裡面的內容,肯定少不了對傳統節慶的描繪,比如過年過節的熱鬧、端午中秋的習俗,透過詩的語言,這些儀式感或許會被賦予更深的層次。而且,台語本身就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語言,它的聲調和用詞,比起書面化的國語,更能傳達出生活中的溫度和情感。我真心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在收集文字,更是在保存一種生活哲學和情感的連結,讓年輕一代也能透過這些詩句,間接感受到我們過去的生活樣貌。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市面上關於台灣本土語言的書籍選擇相對有限,尤其能將「詩歌」和「曆日」這樣看似嚴肅的主題結合得優雅自然的,更是鳳毛麟角。當我聽聞有這樣一本《日子:台語曆日仔詩》問世時,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我推測,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過一般的文學創作,它更像是一本活著的文化檔案。想像一下,翻開每一頁,也許對應著農曆的某一天,上面不僅有日期,還有那個日子裡蘊含的特定節氣意義,再配上一首用道地的台語寫成的詩,那種感覺肯定非常奇妙。這種結合,無疑是對時間本身的敬意。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在選材上會不會偏重於描寫鄉村的恬靜,還是也會觸及城市變遷中的滄桑?無論如何,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能從「詩」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時間」。它不只是用來閱讀的,更應該是隨身攜帶,在特定日子裡拿出來對照、沉思的物件,讓日子不再是單調的數字流逝,而是充滿詩意的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