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與神共舞 (神叢151):神學與生態學對談

大地與神共舞 (神叢151):神學與生態學對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莫特.連恩
圖書標籤:
  • 神學
  • 生態學
  • 環境倫理
  • 大地神學
  • 宗教與自然
  • 生態神學
  • 神學思辨
  • 文化研究
  • 可持續發展
  • 基督教神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麵對今天遍布全球的生態禍患及其相關課題,各界的討論如火如荼;本書值此問世,能帶來什麼「新」的洞見呢?

  本書採取新的途徑,首先源自教宗方濟各的「新」行動策略—《願禰受讚頌》,它是生態生命舞動的推動力與基調,對2015年聯閤國氣候變遷會議〈巴黎協定〉的進行影響甚钜。

  其次,本書超過一半的篇幅,作者突破三四百年來籠罩科學與神學的盲點—二元對立,力圖迴歸「整體」根源,作為神學、生態學,乃至其他領域的探究或直觀悟性的基地。

  最後,有關「生態與禮儀」、「宇宙感恩祭」等,則迴到人類赤誠的情懷。麵對宇宙的神秘、浩瀚,隻有引吭高歌,手足舞蹈;因為,禮儀敬拜先於神學!

  誠然,本書題名《大地與神共舞》,錶明這不是抽象論述,而是有關生命舞動的描繪。這是本書的新穎之處,期盼激發共鳴與省思!

 
書名:星辰之下的低語:古代宇宙觀與當代科學的交匯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虛構齣版日期] --- 書籍簡介 星辰之下的低語:古代宇宙觀與當代科學的交匯,是一部深度探索人類對宇宙理解歷程的宏大敘事。本書並非簡單地將古代哲學與現代物理學並列對比,而是試圖深入挖掘在不同歷史語境下,人類心靈如何構造齣關於“實在”、“秩序”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的複雜圖景。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占星術、古希臘的四元素說,到中世紀的渾天儀模型,再到哥白尼革命的震撼,直至愛因斯坦的時空彎麯理論,本書旨在揭示知識積纍背後的文化動力學。 第一部:破碎的穹頂——古典宇宙的繪圖與神話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到人類文明的搖籃期。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時代,夜空是無窮無盡的課本,它不僅是時間的計量者,更是神祇意誌的直接體現。我們首先考察瞭巴比倫的觀測體係,這種體係如何將天上星體的運行規律編織成一套精密的、服務於王權和預言的符號語言。這種世界觀的特點在於其目的性:每一顆星的移動都有其意圖,宇宙是一個被精心編排的劇本。 隨後,視線轉嚮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從泰勒斯試圖尋找“本原”的嘗試,到亞裏士多德構建齣“天圓地方”的同心圓結構,本書著重分析瞭“理性化”的初期努力。亞氏的宇宙論——以太、完美圓周運動、地心說的堅實基礎——如何巧妙地將經驗觀察(如行星逆行)與形而上學的完滿性(如至高天外的原動者)結閤起來。我們探討瞭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如何為這種層級結構提供瞭哲學上的閤法性,以及這種模型在接下來的一韆多年中對西方思維模式的深遠影響。 本部分還詳細闡述瞭古代天文儀器的製造工藝,例如渾天儀和星盤,它們不僅是科學工具,更是當時社會對宇宙結構認知外化的實體化體現。這些儀器展現瞭古代工匠在有限的數學工具下,如何窮盡心力去模擬他們所理解的“真實”。 第二部:中世紀的羅盤與煉金術的微觀 當羅馬帝國的理性光芒逐漸黯淡時,宇宙的秩序並未消失,而是被更為複雜的神學與哲學體係所吸收和重塑。本書分析瞭中世紀伊斯蘭黃金時代對托勒密體係的保存、修正與發揚光大,特別是在天文計算上的精確度提升,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知識與伊斯蘭信仰相容。 在西歐,基督教神學成為塑造宇宙觀的主導力量。我們探討瞭聖奧古斯丁的“光”的隱喻如何影響瞭對上帝創造的理解,以及中世紀大學如何試圖將經院哲學與既有的宇宙模型進行係統性的整閤。本書將重點剖析“天體和諧”的概念,這是一種將數學美感與神聖秩序緊密結閤的嘗試,它預示著未來科學的數學化傾嚮,但其根基依然是倫理與信仰的結構。 同時,本書也細緻考察瞭煉金術和秘術傳統在微觀層麵的宇宙觀。儘管常被視為“偽科學”,煉金術士對物質轉化和元素共性的探求,體現瞭一種強烈的、萬物相互聯繫的整體觀。他們相信宏觀宇宙(Macrocosm)與微觀人體(Microcosm)之間存在著隱秘的、可操作的聯繫,這與後來十七世紀的“宇宙共鳴”思想有著微妙的歷史連線。 第三部:機械之鐘與無限空間的湧現 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標誌著一個根本性的轉嚮:宇宙從一個有生命的、層級化的有機體,轉變為一個遵循普遍定律運行的巨大機械。本書詳細闡述瞭哥白尼、伽利略和剋蔔勒的貢獻如何係統性地解構瞭地心說。這不僅僅是位置的轉移,更是觀看方式的徹底顛覆——從一個以人類為中心的、封閉的宇宙,轉嚮一個由數學語言描述的、開放的、無限延伸的空間。 核心分析將集中在牛頓力學的建立上。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標誌著普適性法則取得瞭最終勝利。本書探討瞭牛頓如何將天體運行與地球上的物理現象統一於一套清晰的數學框架之下,從而將“神聖目的”從日常運行中剝離齣來。我們考察瞭當時哲學傢(如洛剋和休謨)如何應對這種“機械宇宙”帶來的哲學挑戰,尤其是在決定論與自由意誌之間的緊張關係。 第四部:彎麯的時空與多重可能性的邊界 進入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再次對我們建立在牛頓基礎上的直觀宇宙觀發起瞭衝擊。本書將以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為例,分析空間和時間如何不再是牛頓所描繪的僵硬的“舞颱”,而是與物質和能量相互作用的動態實體。我們將探討“時空彎麯”的觀念如何呼應瞭某些古代哲學中關於“實在”的流動性和非固定性的直覺,儘管其數學基礎截然不同。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量子領域。當我們深入到物質的最基本層麵時,確定性讓位於概率,觀察者的角色變得不可或缺。這部分將比較古代觀察者與現代量子物理學傢在“測量”行為上的區別與驚人的相似性:古代的星象學傢試圖從天體中“讀取”確定的未來,而現代物理學傢卻在觀察中“創造”瞭測量結果的某種實在性。 本書結語將總結人類理解宇宙的歷程,並提齣一個問題:在當代科學的極限邊緣,我們是否正在無意中迴歸到某種更為整體性、相互依賴性的宇宙觀?從神聖的秩序到機械的規律,再到量子糾纏的場域,星辰之下的低語從未停止,它隻是改變瞭我們聆聽的方式。 --- 本書特色: 跨學科的視野: 融閤瞭天文史、哲學史、科學史及文化人類學的視角。 結構化的演變: 以時間為軸,清晰展示瞭人類認知框架的根本性轉變。 概念的深度挖掘: 不僅描述瞭科學發現,更著重分析瞭這些發現背後所依賴的形而上學預設。 豐富的歷史細節: 穿插瞭大量關於古代儀器、文獻和哲學辯論的生動描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德莫特.連恩(Dermot A. Lane, 1941~)


  被廣泛視為愛爾蘭神學傢中最傑齣的其中一位。1967年在都柏林總教區晉鐸;1970年在羅馬取得神學博士,隨後展開教育與研究生涯,曾任都柏林市立大學、天主之母教育學院(Matter D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校長。他在愛爾蘭、美國教授神學45年之久,力倡宗教培育的革新—以「學習者」而非「教義」為中心的方法。身為一名神學傢,他著作等身,膾炙人口,且融入具體的時代性議題,其神學根植於梵二,並強調對話的重要性。連恩近期甫由都柏林巴拉利(Balally)教區牧職退休。

圖書目錄

v        原著作者中譯版序(連恩)
vii      原著麥序(席安.麥多那神父)
xii      劉序(劉錦昌)
1       第一章 神學與生態學
1       《願禰受讚頌》(Laudato Si’)簡介
5       整體生態學
13     生態學與神學革新
20     神學與科學對談
27     第二章 神學人學與整體生態學
29     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
36     為服事生態學而重建的人學
42     拓展相互關係的動力
53     第三章 整體生態學和深層聖神論
53     被忽略的聖神論
58     普遍性的聖神經驗
64     具體性的聖神經驗
71     希伯來聖經中的聖神
76     德日進:精神和物質同齣一元
83     第四章 深層生態學和深層基督論
85     希伯來聖經中的智慧、聖言、聖神的臨在
89     新約聖經中的多元基督論
97     從深層生態學到深層降生論
100  初評格雷格森的深層降生論
105  創世論與降生論的根本結閤
106  結語
108  第五章 末世論與生態學
111  神學指南
113  從起初的創世到基督內的新天新地
122  由梵二省思聖經的一體範疇及《願禰受讚頌》
128  末世論中復活的關鍵性角色
140  第六章 生態學與禮儀
142  宇宙與禮儀之間失去的連結
153  團體創世模式
165  第七章 《願禰受讚頌》和宇宙感恩祭
166  對自然界的神學省思:宇宙感恩祭的主要背景
173  宇宙感恩祭的不同麵嚮
185  迴歸整體生態學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469733
  • 叢書係列:輔大神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5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7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原著麥序

席安.麥多那神父(聖高隆會會士)
Seán McDonagh, SCC
 

  清楚瞭解連恩這本頗受歡迎的書,其中所呈現創世神學演變至今的幅度,是相當重要的。作者追溯自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創世神學到今天演變的歷史背景。大公會議之後,教宗保祿五世(Pope Paul V)在1570年齣版《羅馬彌撒經書》。在這彌撒經書中,將臨期的〈領聖體後經〉如下:「主,請教導我們厭惡地上的事物,而嚮往天上的事物」(Domine, doce nos terrena despicere, et amare celestia)。這樣基於二元對立和逃避意味的神學觀,此祈禱對自然世界的內在價值毫無賞識。幾乎四百年來,天主教會每年的將臨期都誦唸這個經文。整個二十世紀普羅大眾使用的祈禱,充滿瞭像這樣缺乏生態意識之祈禱經文。

  本書中,連恩不僅調整這樣的教導,或許也試圖用更為精緻的方式來呈現舊神學。一反過去的作法,他依據聖經的教導和現代科學的發現,予以挑戰和反駁。與他的神學人學有一緻的基調:人類與今天世上存在的一切息息相關,並且與宇宙約140億年前誕生的所有存在物環環相扣。

  與演化動力觀點相符,也與拉內(Karl Rahner, 1904~1984)和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的學說論述一緻,連恩深信,透過聖神生生不已的作為,整體宇宙都被賦予瞭自我超越之潛能。他談論道:「如果我們嚴肅認真地看待聖神,今日的教會論和創世神學可能有所不同」。「從下而上」的神學具有兩個元素:首先是對猶太神學的「氣 / 神」(ruah / spirit)的意涵,我們必須要有淵博的認識;其次是對「氣 / 神」的探究,我們必須要有切身經驗,不隻是在歷史中,也在自然界中,不隻在過去,也對當前的「氣 / 神」有所體驗。

  連恩不會僅滿足於論述一個嶄新的聖神論(pneumatology);他主張新的聖神論,勢必配閤與自然世界密切結閤的新基督論。基督,正如我們每個人一般,是一名宇宙之子。最重要的是,「氣 / 神」在猶太宗教文化(Judaism)中的意涵,是寓居塵世的一位大地之愛的聖神、是宇宙創生的物質和氣息。「聖言」神學也是關鍵;一旦聖言取瞭血肉,降生在我們中間,聖言的宇宙運行就進入瞭人類歷史中。這樣的宇宙性基督論,為受造界注入瞭嶄新的尊嚴,也恢復瞭宇宙演化過程與係統的內在價值,並且指嚮瞭大地傢園與人類傢庭環環相扣的團結關係。《願禰受讚頌》肯定,若萬物都在基督內,走嚮它們命定要成為新的創造的一部分,那麼,所有的受造物將依其自身的內在價值、而非依其功利理由受到尊重。

  此外,連恩發展的末世論,超越瞭我們對死亡、審判、天堂、地獄等的終極關懷。對於這類稀釋瞭的末世論,他深感不快,它不但給其他神學留瞭個破口,也導緻我們失去瞭神學的「重要元素」,諸如我們對望德所該具備的顛覆性與先知性角色的反省、復活在基督信仰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創世與末世論的關係。

  西方文化和基督信仰對於海洋的尊重極為不夠,值得在此一提。雖然地球錶麵70%為海洋所覆蓋,但我們對火星和月球錶麵的認識,甚至比對海洋的認知還多。若無海洋,我們的地球會如同火星一樣無法居住---沒有草地、牧場、森林、鳥、動物、人類。38億年前,生命始於海洋。生命移居陸地之前,海洋滋養著生命,並在其中演化超過30億年。

  愛爾蘭每個教區都與海洋相接,然而,我卻不知道有任何教區曾經省思過天主在海洋中的臨在,亦未追溯人類長期以來對海洋所造成的破壞,並提齣未來對保護海洋的具體計畫。基督徒團體若能獻身於這樣的行動,連恩相信,這樣的末世論將能激勵並刺激我們保衛生態,進而提升我們共同傢園的福祉。他也主張,這樣的末世論可以填補人類和其他物種、人類團體和大地傢園、宇宙和社會之間的裂痕。這一嶄新的聚焦,擴大瞭復活的範疇,從以人為中心的獨斷視角,延伸至以宇宙為中心。

  連恩處理存在於古典經文中的矛盾,「叫他(人)管理海中的魚……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魚……」(創一26、28)。他指齣經文含糊不清且帶有剝削大地生態秩序的色彩,以緻現代人類認為握有聖經的許可,可以剝削大地的生態秩序。甚至梵二大公會議的神職們,在所撰的《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亦流露齣「掌控神學」(domination theology)的意味,陳述世界是專為人類所用:「按天主肖像而受造的人,曾接受瞭徵服大地及其所有的一切,並以正義及聖德治理一切的命令」(《牧職憲章》34號)。

  禮儀崇拜乃為基督徒經驗和連恩此書的主軸。他引用教父的話「我們怎麼祈禱,就怎麼相信」(lex orandi, lex credendi)。但不幸地,在聖祭禮儀中極少涉及宇宙,可以說,我們的禮儀祈禱幾乎是精神分裂的。我們相信的是一迴事,慶祝的卻是另一迴事,甚至與所相信的背道而馳。這是不幸的,因為從起初,感恩經祈禱(Eucharist prayers)便是為感謝天主降福宇宙而齣現。早在主曆215年,《使徒傳統》(Apostolic Tradition)已有為創世之恩而感謝天主的感恩經祈禱;這段感恩禱文,緊接著感謝聖父派遣救主耶穌,隨即齣現在第二段中。

  如果聖祭禮挑戰我們,不但要與人類夥伴,也要與大地傢園的其他物種分享大地,那麼我們得承認,我們對此挑戰的迴應做得相當貧乏。地球上的每一生態環節,都遭受瞭人類隻為自身利益的剝削。我們根本就漠視與我們共享地球成韆上萬的物種,當然更談不上給予基本的生存權。

  在討論禮儀時,連恩批判聖祭禮儀中使用的性別語言,而這是無法原諒的。同樣的情況也齣現在日課經文中:在第一週週四的晨禱中,聖詠說道「我躺臥在群獅中間,個個都想把人子吞咽」(詠五七5)。同樣的,在〈讚主麯〉(Benedictus)中錶示:「他給我們父親滿溢的愛」,對「母親」則隻字未提!我們如何鼓勵年輕的母親使用此經文呢?悲哀的是,我相信教會領袖,無論在羅馬或是英語係教區主教們,都沒有人意識到教會禮儀崇拜中使用的性別歧視語言,使多少人疏遠瞭福音經驗,特別年輕婦女。 

  這本關於生態和神學的新書,並不涉及學者感興趣的某個特定神學領域。連恩深具說服力地強調,生態課題必須滲透在整個神學領域和基督徒信仰的操練中。這本書處理當代最重要的課題,無論為世界、為教會,或為信徒、非信徒皆然。我們都看到瞭,直到《願禰受讚頌》之前,天主教會針對我們對自然界的蹂躪破壞,其迴應顯得淡薄而零碎。所以很欣慰,看到一位資深勝任的神學傢,透過與其他神學傢的交談,探究聖經根源和現代科學,認真偵查、透視時代訊號,為我們的信仰形塑嶄新的願景。

  本書亦提綱挈領地,為基督徒身處這世界,提齣新的生活方式,而能開始聆聽貧睏者和大地的哀號,並因而可以用嶄新、蛻變的實踐方式來迴應。本書最後,指齣瞭新禮儀的方嚮,信眾相聚為神奇的萬有讚美天主,並因而轉嚮以新的生活方式、行動和感受來迴應自然世界。用教宗方濟各的話,如果我們錯過這個嚴肅的使命,那為下一代,大地將越來越嚴重地形成一廣大的垃圾堆。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不會讓人有那種被強行灌輸知識的壓迫感。我發現自己常常讀完一個段落後,會放下書本,望嚮窗外,試圖將書中的概念連結到眼前的景象。這是一種很難得的閱讀體驗,它不隻是在傳遞資訊,更是在啟動讀者的內在觀照。舉例來說,當書中探討到「有限性與豐盛」的辯證時,我立刻想到瞭我奶奶過去常說的「知足常樂」哲學,那不隻是口頭禪,而是根植於早期物資匱乏年代所形成的生存智慧。或許神學與生態學的對談,最終指嚮的就是如何重新定義「足夠」與「擁有」的邊界。對於我們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而言,這無疑是一劑清醒劑。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更多人從物質的追逐中抽離齣來,重新體會生命本身的豐富,那它的貢獻就太大瞭。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像是在走一趟精神上的「朝聖」之旅。它不是那種一闆一眼、充滿學術術語的教科書,反而更像是一場高層次的對話,充滿瞭啟發性的問答與不斷遞進的思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看似衝突的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溫柔而堅定的態度。你知道,很多時候,當我們談論信仰與科學的拉扯時,總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爭辯,但這本書似乎更著重於尋找共存的縫隙與交織的可能性。這讓我想到前陣子我參加的一個社區環保活動,當時我們在討論要如何說服年長的鄰居們重視資源迴收,那種代溝和價值觀的差異,其實跟書中探討的「傳統觀念與現代衝擊」有異麯同工之妙。如果能從更深層次理解人們對自然的態度是如何形成的,或許我們在推動永續生活時,也能少一些無謂的摩擦。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理論框架,讓我能更清晰地梳理這些複雜的人心。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將自然元素的抽象線條與某種神聖意象巧妙結閤的風格,立刻就抓住我的目光。老實說,我對那些標榜「跨界」的著作通常抱持著一點懷疑態度,總覺得很多時候是為瞭噱頭而硬湊。但光是看到這個書名和副標題,我就隱隱覺得這裡頭可能藏著一些真知灼見。最近生活在都市裡久瞭,總覺得心靈少瞭點什麼,對自然界的連結感也越來越薄弱,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重新連結的契機。我特別期待作者如何處理那種宏大敘事與日常生活之間微妙的張力,畢竟,談論「神」與「大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讓讀者不感到遙遠或說教,纔是真正的考驗。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啟發,讓我重新審視我腳下這塊土地的意義,而不僅僅是把它當成一個生存的背景闆。如果能有些關於颱灣在地生態與信仰交織的觀察,那就更棒瞭,雖然這可能有點強求瞭。

评分

坦白說,我本來擔心這本書的哲學思辨會過於艱澀難懂,但作者展現齣的那種清晰的邏輯推演和富有層次的論證結構,讓我感到既充實又過癮。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勵誌文字,而是真正下瞭苦工去挖掘觀念深處的連結。我最欣賞的是,它似乎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為讀者開闢瞭一條持續探索的道路。這纔是真正的智慧書籍該有的樣子。它鼓勵我們去質疑現狀,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二元對立,例如人與自然、靈性與物質。閱讀完畢後,我感覺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似乎多瞭一層濾鏡,更細膩、也更具包容性。這本書無疑為當代颱灣社會在麵對環境倫理睏境時,提供瞭一個極具深度的思想資源,是值得反覆咀嚼、細細品味的佳作。

评分

翻開書頁時,紙張的觸感和字體的排版也讓我感到相當舒適。這對我這個習慣瞭長時間閱讀的人來說很重要,畢竟眼睛容易疲勞。內容上,我不禁聯想到過去幾年颱灣社會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注度逐漸提升的趨勢。從早期的反核運動到近年的淨零碳排目標,社會氛圍確實正在轉變,但這種轉變往往停留在政策或技術層麵。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試圖將這些外顯的行動,迴溯到更根本的生命觀與世界觀的層麵去探討。它讓我思考,如果我們內在的世界觀沒有跟上我們對外在環境的破壞速度,那麼所有的環保口號最終都可能淪為空談。我希望書中對於不同文化脈絡下的生態觀有更豐富的呈現,特別是那些尚未被主流學術界充分討論的在地知識體係,那種深植於土地的智慧,往往纔是我們當前最需要的解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