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金融

澳門金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鄧偉強
图书标签:
  • 澳门
  • 金融
  • 经济
  • 投资
  • 博彩
  • 银行业
  • 金融市场
  • 澳门经济
  • 葡萄牙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澳門知識叢書」之一種。澳門金融史是一部政治史,也是經濟史和社會史,不可相互分割。本書以4個發展階段合共16個標誌性事件,跨越180多年時間維度展現澳門金融業的發展歷程。從萌發時期,到抗戰時期處於“中立地”而迎來金融盛世,再進入成長期,澳門金融體系制度逐步完善,到回歸以後澳門金融業注重“錯位發展”,形成一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讀這本《澳門金融》,有助於我們審時度勢,更好地把握在全球大變局和中國前進步伐背景下的澳門金融業的發展路向。
跨越藩篱:全球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与区域发展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地理区域的金融实践,而是以宏大的全球视野,深入剖析当代金融体系所面临的结构性变革、技术驱动的颠覆,以及不同经济体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战略选择。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金融复杂性的框架,重点探讨那些跨越国界、影响深远的金融趋势,以及新兴技术如何重塑资本的流动、风险的评估与监管的范式。我们相信,理解当今世界金融的脉络,必须跳出单一市场的局限,从全球互联互通的角度进行审视。 第一部分: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重塑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全球金融架构的脆弱性与韧性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全球化进程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我们详细分析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关键机构在推动全球审慎监管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遗留的挑战。 一、 货币主权与超主权货币的博弈: 探讨了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地位的持续性及其面临的挑战。书中对比了欧元区的整合进程,并引入了对“数字主权货币”(CBDC)可能对现有国际清算体系产生的深远影响的预测性分析。我们没有探讨任何特定亚洲城市的案例,而是着重于不同国家央行在维护货币独立性与参与全球流动性网络之间所做的权衡。 二、 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套利与趋同: 分析了税收管辖权、反洗钱(AML)和恐怖主义融资(CFT)合规标准的全球差异如何催生监管套利空间。重点阐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导的“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BEPS)倡议在跨国金融活动中引发的合规成本上升,以及这对跨国银行和投资基金的运营模式带来的压力。 三、 系统性风险的地理分散化: 传统的系统性风险评估多集中在单一国家的银行体系。本书则将分析的焦点转移到全球供应链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场外交易(OTC)风险积聚,以及新兴的影子银行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渗透路径。特别是,对信用违约互换(CDS)市场透明度不足如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系统性风险源进行了深入的量化讨论。 第二部分:技术浪潮:颠覆与重构金融基础设施 金融科技(FinTech)不仅仅是效率提升的工具,它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价值的创造、转移和储存方式。本部分专注于那些具有颠覆性、且跨越地域界限的技术应用。 一、 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应用边界: 跳脱出对特定应用场景的描述,本书着重于DLT在提升跨国贸易融资的透明度、降低跨境支付的延迟与成本方面的潜力。分析了私有链与联盟链在机构间信息共享中的技术障碍与治理难题,例如数据隐私与可验证性的矛盾。 二、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 探讨了AI在识别全球市场异常交易、预测宏观经济冲击方面的应用。书中详细阐述了算法交易的“黑箱”问题如何加剧市场波动性,以及监管机构如何试图制定能够有效监督复杂机器学习模型的框架,确保模型的公平性和可解释性。我们对比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在数据本地化要求与模型验证标准上的差异。 三、 网络安全:数字金融时代的“新型核威慑”: 随着金融活动的全面数字化,网络攻击的威胁已升级为全球性的金融稳定问题。本书从信息安全架构的角度,分析了金融机构在应对勒索软件、供应链攻击以及国家级网络间谍活动时所需的全球协同防御策略。重点讨论了“弹性”(Resilience)而非单纯的“防御”(Defense)在现代金融安全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可持续金融与资本的再定向 气候变化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已不再是边缘议题,而是直接影响资本配置决策的核心要素。本部分关注全球资本如何在环境压力下重新流向,以及这一转变对不同经济体的长远影响。 一、 气候风险的量化与定价: 深入分析了物理风险(如极端天气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和转型风险(如政策变化导致的搁浅资产)如何被纳入主流的信用评级和压力测试模型中。本书引用了欧洲、北美等成熟市场在气候压力测试方面的领先经验,讨论了如何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气候风险披露标准,以避免“漂绿”(Greenwashing)行为。 二、 转型金融的全球挑战: 探讨了如何为高碳排放行业提供足够的“转型融资”而不损害金融稳定。本书着重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获取绿色技术与基础设施融资时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以及国际开发银行在设计创新性风险分担机制方面的努力,而非关注任何单一主权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政策。 三、 负责任的投资:从意愿到执行的鸿沟: 考察了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在ESG整合方面的实践障碍。这包括对不同国家ESG评级体系的不兼容性、数据获取的难度,以及在追求短期财务回报与长期可持续目标之间的内在冲突。 结论:走向更具韧性的全球金融未来 本书总结认为,未来的全球金融体系将是高度互联、技术驱动且受制于非传统风险(如气候和网络风险)的。成功的金融参与者和监管者需要具备跨越文化、技术和司法管辖区的整合思维。本书最终希望提供的不是对任何特定市场或地域的详尽描述,而是一套用于理解全球金融脉搏跳动与未来走向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 这种视角要求从业者必须持续关注全球趋势的交汇点,预判那些尚未被传统金融模型完全捕捉到的系统性变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鄧偉強
 
  澳門大學博士,四川省青聯委員、江門市僑聯委員、鶴山市政協委員、新會區人才顧問,擁有金融機構、公共行政、高等院校、基礎教育等工作經驗,發表金融、經濟、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政策等領域著作、論文、社論等50餘種。

图书目录

導言 / 007
金融業的萌發時期 / 012
抗戰時期的金融業 / 042
進入成長期的金融業 / 058
回歸以來金融業的發展 / 078
展望 / 101
結語 / 106
附錄 / 110
一、保險公司清單(2021年9月) / 110
二、銀行清單(2021年9月) / 112
三、每1外幣單位兌澳門元 / 114
四、澳門貨幣供應 / 116
參考書目 / 118
圖片出處 / 122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448973
  • 叢書系列:澳門知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2 x 20.4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外地朋友驚嘆,一個只有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小城澳門,為何有兩家銀行有實力打入《亞洲週刊》公佈的2017 年亞洲銀行300 強內,其中澳門排名最高的是大豐銀行,其總資產比菲律賓國家銀行高,其純利亦比總資產大1.5 倍的北海道銀行為高。澳門金融業為何如此興盛呢?
 
  相信這是歷史的選擇。澳門金融業的真正萌發,可追溯至開埠之初,葡萄牙人自16 世紀中葉逐步佔領澳門,各國商人紛紛進泊,澳門從一個簡陋的泊口發展成一個以葡萄牙商人為主,閩粵商人聚集謀生的繁榮港口城市,中西文化在澳門交匯融合,逐漸形成澳門高度開放、資金充裕和進出自由、低稅,但金融工具較為單一、對鄰近地方金融業依附性較強的微型金融體系。
 
  澳門金融史是一部政治史,也是經濟史和社會史,不可相互分割。清政府實行海禁,一向依賴海上貿易的澳門雪上加霜,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弛禁開海後,粵海關設總口七處,外國船隻紛紛進泊澳門港。1720 年代,葡萄牙人在澳門有從事向華人和日本人提供商船抵押的業務。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各路商販已聚集石閘門街、關前街、草堆街這三街。傳統的錢莊和銀號在清朝之前已經存在。澳門與內地和香港大致相同,早期錢莊主要從事銀兩和制錢的兌換,多為個體戶式經營。隨著類似現代的現金支票的錢票的使用和流通,錢莊亦開拓了信貸業務,澳門政府採用壓、票、銀,而民間亦通行香港銀行發行的銀紙。至於票號,出於解決遠距離不同地區資金調撥和結算需要,大致產生於19 世紀20年代初,也給商業匯兌帶來便利。
 
  19世紀中期,清政府和英國在鴉片走私和禁煙問題上陷入僵局,英國政府下令英商撤離廣州,于仁洋面保安行隨之遷至澳門,揭開了澳門早期保險業發展史。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開放多個沿海口岸,香港開埠,澳門失去中國唯一轉口港的獨佔優勢,澳門經濟隨之走向下坡。這時期,澳門政府尋求以博彩業和鴉片貿易推動經濟轉型,故成立一家彩票發行站發行彩票,博彩業從此成為澳門財政稅收的重要來源。1851 年初,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澳門成為大批華人富紳、名流避難之地,澳門的經濟再度好轉起來。由於澳門政府一直沒將發行鈔票納入議事日程,中外貨幣在澳門並存流通,催生了早期的找換店,亦由於博彩業和鴉片貿易的發展,功能性質類似現代銀行的銀號逐漸增多。
 
  1902年,大西洋國海外匯理銀行澳門分行開業,成為澳門金融業萌芽發展的標誌。隨著華人人口日漸增多,博彩業和銀號互相依托,各類銀號、典當業走進居民的生活之中。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在葡萄牙管治下的澳門屬於“中立地”,鄰近地方商人紛紛來澳避難,直接推動了各類金融機構進入黃金階段,澳門亦成為亞洲黃金交易中心。隨著戰爭的結束,金融業又回復往昔在狹縫中生存發展的狀況。
 
  直到1970年代,澳門頒佈首部銀行法(又稱舊銀行法),規範銀行和信貸業務,促使為數不少具有資本的銀號、錢莊、找換店等註冊升格為銀行,大豐銀行成為澳門歷史上首家獲命名為銀行的商業銀行。1980年代,扮演著中央銀行和貨幣發行局角色的澳門發行機構設立,早於香港設立金融管理局13年。代表銀行同業的澳門銀行公會於1985年成立,時任大豐銀行常務董事兼總經理何厚鏵被推選為理事會主席。1990年代,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成為法定發鈔銀行,打破大西洋銀行一直以來的單一發鈔特權。
 
  澳門特區政府成立以後,遭受亞洲金融風暴的餘波、澳門滙業銀行擠兌、全球金融海嘯等衝擊,但在博彩業開放、自由行實施以及國家惠澳政策的疊加因素下,澳門金融業的發展腳步沒有停頓,在中葡金融服務、融資租賃、資產管理、巨災保險、人民幣國債發行等多個領域立下里程碑,金融業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大灣區金融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不難發現,澳門金融業是“被錯位”發展,也是被時勢推動發展。當然,上述的簡單回顧只是開場白,不足以說明澳門金融業的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優。
 
  下面,筆者將以更多的筆墨來介紹澳門金融的演變和重要的里程碑,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不但關乎典當、銀號、銀行、保險公司、現金速遞公司、兌換店、政府擁有的郵政儲金局等古今金融機構,亦牽涉澳門元、外匯、黃金、債券等不同金融產品。全書將分四個時期為讀者介紹每個時期的標誌性事件,現在就一起來看看200 年前的保險公司——于仁洋面保安行吧。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小而美」金融中心的策略分析,這跟我們台灣追求「區域金融中心」的口號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的實戰案例。台灣的金融業體量龐大,談策略時總不免帶點「大象翻身」的沉重感,但澳門的案例卻展現出一種極致的靈活性與精準度。書中深入探討了其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路徑,特別是針對高淨值人士的服務模式,那種如何利用自身的獨特性——例如與葡語國家的聯繫——來開發利基市場的章節,讀來簡直像是一場精彩的戰略推演。我特別留意了他們如何處理外匯管制和資本流動的議題,畢竟在兩岸三地這個敏感的地理位置上,資金的「進」與「出」往往是決定性的命脈。不得不說,作者對於法規層面的掌握度非常高,他不是在敘述法律條文,而是在解釋這些條文背後,金融決策者們所面臨的權衡與取捨。這使得整本書雖然主題嚴肅,但閱讀體驗卻是充滿了智識上的探索樂趣,遠超我一開始對「澳門金融」這個標籤的刻板印象。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歐式」地嚴謹,但同時又保有亞洲對於數字的敏感性。它最讓我讚賞的一點是,它沒有將澳門描繪成一個完美無瑕的金融典範,反而很誠實地揭示了其結構性風險和潛在的脆弱環節。例如,對於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博彩相關服務)所帶來的金融風險敞口分析,著墨甚深。這讓我開始反思,台灣在發展特定產業聚落時,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單點故障」風險。而且,作者的論述邏輯非常清晰,即使是對於非金融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透過層層遞進的解釋,逐步理解其複雜的金融工具和監管哲學。行文之間,雖不見台灣常見的那種輕鬆的語氣轉折,但那種沉穩的、基於數據和案例的推導,反而建立了一種更深層次的信任感。讀完後,我對「金融中心」的定義,似乎有了一個更為多元、更具彈性的理解,不再侷限於那些傳統的、規模龐大的國際金融城。

评分

如果說前頭的內容讓我看到的是體制建構的骨架,那麼後面探討的風險管理與科技應用部分,則像是注入了血液與神經。在現今這個數位轉型的大浪潮下,任何金融中心都必須面對FinTech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紙上談兵,它具體分析了澳門金融業在引進新科技時所遭遇的現實阻礙,例如數據隱私的保護、跨境數據流動的法律難題,以及如何平衡快速創新的需求與維護金融穩定的責任。對台灣讀者來說,我們總在討論開放第三方支付或開放銀行,但澳門在更小的體量下,如何進行這種底層的基礎設施升級,其決策的效率和思路顯然更為直接。作者在論述中,偶爾會穿插一些對於宏觀經濟波動的敏感性分析,例如油價變動或國際地緣政治緊張對其業務的實質影響,這些細節的描繪,讓讀者能感受到那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金融實務的真實感,讀起來絲毫沒有學術論文的空泛感,反倒像是在聽一位資深觀察家娓娓道來這座城市的金融脈動。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嗯,坦白說,初看之下有點像某種硬邦邦的學術專刊,用色保守,字體排版也比較傳統,讓人第一直覺會覺得內容可能會比較枯燥乏味,充滿了那些看不懂的金融術語和複雜的圖表。我原本是抱著「應該是去查資料時才會翻閱的參考書」的心態去接觸的,畢竟台灣的讀者對於「澳門」這個地名,通常連結到的是娛樂事業和博弈產業,對於它背後那套複雜的金融體系運作,坦白說,是相當陌生的領域。我期待的,或許是某種深入剖析亞洲博弈產業金融鏈的秘辛,或者至少能有點關於資金流動的八卦,結果這本書的切入點顯然是更為宏觀、更具體系的。它試圖描繪的是一個在特定地緣政治和歷史背景下,如何逐步建立起一套與國際接軌,同時又保有自身特色的金融服務體系,這對習慣了台灣相對穩定、由特定幾家大銀行主導的金融格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全新的視角衝擊。書中對於監管框架的建立過程描述得尤為細膩,光是理解他們如何平衡「國際化」與「本地化」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目標,就已經讓人花了不少時間去消化吸收了。

评分

總結來說,這本探討澳門金融的著作,提供了一個極為獨特且珍貴的視窗,讓我得以從一個截然不同的地理和歷史脈絡下,重新審視金融體系的建構與韌性。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投資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揭秘的野史,而是一部關於如何在特定限制下,發揮極致戰略智慧的案例分析。書中對於法規調適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深度解析,尤其值得台灣的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業者參考。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對亞洲區域經濟整合、特別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的金融特殊性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無法用市面上一般財經書的標準來衡量的。它迫使你跳脫出慣有的思維框架,去思考金融服務的本質,以及如何將地緣政治的限制,轉化為獨特的競爭優勢。閱讀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了一次高強度的智力訓練,非常充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