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街道故事

九龍街道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魯金
圖書標籤:
  • 香港
  • 九龍
  • 街道
  • 故事
  • 城市生活
  • 地方誌
  • 文化
  • 曆史
  • 民俗
  • 社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資深香港專題作者魯金,繼《香港中區街道故事》、《香港東區街道故事》及《香港西區街道故事》的另一部街道掌故作品。九龍半島自1861年正式割讓予英國政府,自此成為瞭華夷混雜之地。以往的九龍半島隻包括界限街以南至九龍群山以北的土地,歷經多年發展及填海工程,擴展瞭部分以往屬於新界的土地,麵積亦不斷擴大,背後充滿著有趣的歷史及故事。

  作者藉豐富的史料及淺白的文字,揀選九龍區多處名勝、地點及街道,詳述其命名由來及歷史,當中包括“宋王臺”、“九龍城砦”及“廟街”等華人建築及街道的故事,同時亦有英人帶領發展的“昂船洲”、“九龍塘”及“柯士甸道”等地,給予讀者一個有關九龍半島發展歷程的全麵認知。
《香江浮沉錄:百年風雲下的獅子山下》 一本關於香港百年變遷的史詩,一部記錄社會脈搏與人情冷暖的眾生相。 引言:潮起潮落,映照獅城滄桑 香港,這座被譽為“東方之珠”的城市,其魅力不僅在於維多利亞港的璀璨夜景,更在於其復雜而深刻的曆史底蘊。從一個小漁村到國際金融中心,這條道路上灑滿瞭汗水、淚水與不屈的意誌。《香江浮沉錄:百年風雲下的獅子山下》並非僅僅記錄宏大的政治事件或經濟數字,它深入肌理,聚焦於那些構成香港精神的微小單元——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奮鬥、最終紮根的普通香港人。本書試圖描摹一幅立體、飽滿的香港畫捲,探究是什麼力量塑造瞭今天的“港人精神”,以及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全球格局中,堅守那份獨特的身份認同。 第一部:殖民初啼與漁村的蛻變(1841-1941) 本書的開篇,將時間撥迴到開埠之初。維多利亞港的早期圖景與想象中的繁華都市大相徑庭。這一部分詳盡考證瞭早期華人移民湧入香港的動機、族群構成及其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我們關注的焦點並非僅僅是英方的政策,而是華人社群如何自發建立起新的秩序、如何與殖民政府進行微妙的博弈與閤作。 三閤會與江湖規矩: 探討早期底層社會中,維持秩序的非官方力量——會黨——的角色,他們如何介入勞工糾紛、物業分配,以及在缺乏現代法律保障下的社會“潤滑劑”作用。 米埠與洋行: 深入剖析早期貿易的核心——大米、鴉片等必需品的買賣,如何催生齣第一批本土的華人富商階層,以及他們與外籍洋行之間復雜且充滿張力的關係網絡。 地域性與方言群落: 描繪早期九龍、港島、新界在文化和經濟上的差異,例如福佬(閩南語係)、廣府人(本地及廣府移民)、客傢人的聚居地與他們各自的行業專長,這些地域性的劃分如何影響瞭後來的城市發展格局。 第二部:烽火洗禮與戰後重建的韌性(1941-1960年代初) 日占時期,是香港曆史上最為黑暗卻也塑造瞭集體記憶的關鍵時期。本書將重點還原普通市民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智慧。 淪陷日子的口述曆史: 收集並梳理瞭大量關於“三年零八個月”的親曆者迴憶,著重於食物配給、黑市交易的運作,以及知識分子和基層民眾在恐懼與抵抗中的精神麵貌。 難民潮與城市脈動: 抗戰勝利後,大量內地人口湧入,香港瞬間膨脹。本部分重點分析瞭“寮屋區”的興起,這些非正式聚居地如何成為戰後香港經濟奇跡的“孵化器”,以及政府在應對大規模城市化壓力時的被動與主動作為。 早期工業的萌芽: 紡織業、玩具製造等勞動密集型産業如何在戰後初期迅速崛起,以及第一代産業工人(很多是隨難民潮而來的壯年勞動力)如何以極低的成本支撐起香港的初步積纍。 第三部:左派與右翼的角力及社會運動的萌芽(1960年代中後期) 六十年代是香港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也是本土意識開始萌芽的關鍵十年。 雙十暴動與文革的漣漪: 詳細梳理瞭1967年大罷工及隨後的騷亂,這不是簡單的政治對立,而是社會資源分配、勞資矛盾以及意識形態衝突的總爆發。我們探討瞭這場動蕩對香港社會結構和殖民政府治理模式産生的深刻影響。 “大牌檔”的江湖與人情: 從街頭文化切入,描寫瞭在社會動蕩中,小商販、茶餐廳老闆如何成為連接社區、傳遞信息、甚至提供援助的“微型社會組織”。他們構建的“人情賬戶”,是比官方救助更有效的安全網。 公共房屋的革命: 探究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後來的廉租屋邨如何開始改變香港人的居住狀況,以及這種“居者有其屋”的理念如何奠定瞭社會穩定的基石。 第四部:經濟騰飛與身份焦慮的交織(1970年代至1997迴歸前夜) 隨著經濟的起飛,香港社會結構發生巨變,中産階層崛起,文化身份認同問題浮齣水麵。 廉政公署的誕生與“重塑道德”: 調查貪汙問題如何滲透到警察、公務員體係的各個角落,以及廉政公署(ICAC)的成立,如何不僅僅是一項反腐行動,更是一場自上而下的香港社會道德重建工程。 本土文化的反思與興盛: 許冠傑的粵語歌如何突破瞭傳統戲麯和英文歌的壟斷,成為大眾錶達心聲的載體;麗的電視、無綫電視等本土電視颱如何塑造瞭共同的視覺記憶和語言習慣。 移民潮與人纔流失的暗湧: 深入分析瞭九七迴歸臨近,社會對於前途的普遍焦慮如何體現在移民數據上,以及這種“預先的告彆”心態如何反過來催生瞭更強烈的“活在當下”的消費主義和奮鬥精神。 結語:曆史的厚度與未來的迴響 本書最後將視角拉迴當代,總結瞭百年曆史如何凝練齣香港人特有的“獅子山精神”——那種在逆境中堅韌不拔、靈活變通、重視實用主義的文化基因。它探討瞭這種精神在麵對新的全球化挑戰時所麵臨的內外部壓力,以及香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交匯點上,持續尋求其獨特的定位與生存之道。 《香江浮沉錄》是一部獻給所有關心香港命運的人的深度史詩,它以人代史,以小見大,試圖還原一個有溫度、有血肉、有掙紮的百年香江。 本書特色: 非政治化視角: 側重於社會結構、基層生活、文化變遷而非純粹的政治角力。 口述曆史與檔案結閤: 大量引用當事人迴憶、早期報刊、地方誌和經濟數據進行交叉驗證。 地域文化脈絡清晰: 細緻分析瞭不同地域群體(如筲箕灣的漁民、油麻地的腳夫、中環的洋行職員)的生活差異與貢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魯金


  原名梁濤,香港著名報人、作傢。七十年代起,以筆名魯金、魯言及夏歷,為報章、雜誌撰稿,同時齣版瞭一係列環繞香港題材的著作,包括地方掌故、民生習俗、街道考源等。由於文字通俗,內容豐富,故廣受讀者歡迎。除寫作外,亦經常進行地區考察,及齣席不同學府及團體的講座,對推動香港歷史文化的普及,貢獻良多。

圖書目錄

柯士甸道和柯士甸 2
柯士甸執行開賭政策 2
社會風氣因開賭敗壞 3
決意開賭的原因 8
宋王臺與宋王臺花園 12
宋王臺的由來 12
神聖不可侵犯的山崗 14
日軍破壞宋王臺 17
廟街、廣華街與廣華醫院 22
廟街有座天後廟 22
小販夜市場的形成 26
廣華醫院的創建過程 29
天後廟廟產成為廣華醫院經費來源 33
廣華醫院贈施中藥的由來 38
廣華醫院的擴建與廣華街 40
新蒲崗與佛堂門 49
新蒲崗原名蒲崗村 49
蒲崗村林氏建南佛堂 50
北佛堂之興建 55
港英政府接管天後廟 59
坑口的發展歷史 61
佛堂門附近的古蹟 64
新蒲崗的變化 66
九龍城與龍津路 70
龍津路與龍津石橋 70
接官亭又名龍津亭 74
龍津義學的建立 77
“南武號輪船”械劫案 80
大鵬協副將張玉堂的軼事 83
地位特殊的九龍城 86
1948年“九龍城事件” 93
戰後九龍城的發展 104
獅子山與飛鵝嶺 109
獅子山又名煙墩山 109
飛鵝嶺古名虎頭山 115
清朝“遷海”的痛苦歷史 118
九龍塘發展史 127
從花田到貴族住宅區 127
置業公司的清盤訟案 130
香港街坊會的先河 133
成為日軍佔領的鹿島區 136
花園城市的麵貌轉變 138
廣播道與廣播電颱 141
廣播道是龍翔道附屬支路 141
香港電颱的最初 143
港府接辦香港電颱 147
香港電颱設立中文廣播電颱 151
涼茶店成小廣播站 153
戰時的香港廣播事業 154
香港電颱的全麵改革 161
百花齊放的香港廣播事業 163
電視廣播的發展 167
各廣播機構遷到廣播道 169
電視颱三颱鼎立 171
尖沙咀和大包米 176
尖沙頭村林維喜命案 176
鴉片戰爭源起之地 185
巴夏禮嚮勞榮光租藉九龍半島 200
尖沙咀的“大包米” 204
香港天文颱在尖沙咀成立 209
侯王道與侯王廟 213
侯王廟不在侯王道 213
侯王廟和“廟道”的由來 214
侯王應是土地神 220
侯王廟內的牌匾 227
米埔也有侯王廟 231
大澳寶珠潭侯王廟 235
東湧古城下的侯王廟 238
被水淹沒的石壁侯王廟 241
西洋菜街與旺角 249
旺角原名芒角 249
西洋菜街與西洋菜 251
通菜街與通菜 256
油麻地避風塘的軼事 260
旺角的中心街道:山東街 268
昂船洲又名鑿石島 272
形似鎚子鑿在石頭上的小島 272
香港的“西麵門戶” 274
曾作英軍天花隔離醫院 278
昂船洲與九龍半島的命名 288
建監獄遇風災 290
昂船洲成為市民遊覽的熱地 295
香港的火藥庫 299
土瓜灣與二黃店村 303
土瓜灣的海心廟 303
官富鹽場與官富司 306
北帝廟與宋王臺 314
二黃店村原名二王殿村 320
馬頭角、馬頭圍與學田製度 325
二黃店村的消失 335

 

圖書序言

  • ISBN:9789620448058
  • 叢書係列:新古今香港係列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4 x 21 x 1.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香港,作為中國南部海濱一個重要的海港城市,有著特殊的社會經歷和文化特質。它既是中華文化值得驕傲的部分,又是具有強烈個性的部分。尤其在近現代時期,由於處於中西文化交匯的前沿地帶,因而還擁有融匯中西的大時代特徵。迴顧和整理香港歷史文化積纍的成果,遠遠超齣整理一般地域文化歷史的意義。從宏觀的角度看,它在特定的時空範疇展現瞭中華文化承傳、包容的強大生命力,從而也反映瞭世界近代文化發展的複雜性和多麵性。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對有係統地收集史料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曾作這樣的論述:

  大抵史料之為物,往往有單舉一事,覺其無足輕重;及彙集同類之若乾事比而觀之,則一時代之狀況可以跳活錶現。比如治庭院者,孤植草花一本,無足觀也;若集韆萬本,蒔已成畦,則絢爛炫目矣。1

  近三十年來香港歷史文化研究,已有長足的進步,而對香港社會歷史文化的認識,到瞭一個全麵、深入認識、整理和繼續探索的階段,因而《香港文庫》可視為時代呼喚的產物。

  (一)

  曾經在一段時間內,有些人把香港的歷史發展過程概括為從“小漁村到大都會”,即把香港的歷史過程,僅僅定格在近現代史的範疇。不知為甚麼這句話慢慢成瞭不少人的慣用語,以緻影響到人們對香港歷史整體的認識,故確有必要作一些澄清。

  從目前考古掌握的資料來看,香港地區的有人類活動歷史起碼可以上溯到新石器中期和晚期,是屬於環珠江口的大灣文化係統的一部分。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香港的地理位置從遠古時期開始,就決定瞭它與中國內地不可分割的歷史關係。它一方麵與鄰近的珠江三角洲人群的文化互動交流,同時與長江流域一帶的良渚文化有著淵源的關係。到瞭青銅器時代,中原地區的商殷文化,透過粵東地區的浮濱文化的傳遞,已經來到香港。2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香港位於中國東南沿海,處於東亞古代海上走廊的中段,所以它有著深遠的古代人口流動和文化交流的歷史痕跡。古代的這種歷史留痕,正好解釋它為甚麼在近現代能迅速崛起所具備的自然因素。天然的優良港口在人類歷史的“大航海時代”被發掘和利用,是順理成章的事,而它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根源,正是香港必然迴歸祖國的天命。

  香港實際在秦代已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而在秦漢之際所建立的南越國,為後來被稱為“嶺南”的地區奠定瞭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3 香港當時不是區域政治文化中心,還沒有展示它的魅力,但是身處中國南方的發展時期,大區域的環境無疑為它鋪墊瞭一種潛在的發展力量。我們應該看到,當漢代,廣東的重要對外港口從徐聞、閤浦轉到廣州港以後,從廣州齣海西行到南印度“黃支”的海路,途經現在香港地區的海域。香港九龍漢墓的發現可以充分證實,香港地區當時已經成為南方人口流動、散播的區域之一瞭。4 所以研究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不應該完全忘卻對香港古代史的研究。

  到瞭唐宋時期,廣東地區的嶺南文化格局已經形成。中國人口和政治重心的南移、珠江三角洲地區進入“土地生長期”等因素都為香港人口流動的加速帶來新動力。所以從宋、元、明開始,內地遷移來香港地區生活的人口漸次增加,現在部分香港原住民就是這段歷史時期遷來的。5 香港作為一個地區,應該包括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個部分,所以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香港絕對不能說“隻是一條漁村”。

  我們在迴顧香港歷史的時候,常常責難晚清政府無能,把香港割讓給英國,但是即使是那樣,清朝在《南京條約》簽訂以後,還是在九龍尖沙咀建立瞭兩座砲颱,後來又以九龍寨城為中心,加強捍衛南九龍一帶的土地。6 這一切說明清王朝,特別是一些盡忠職守的將領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國傢的土地和百姓,而到瞭今天,我們卻沒有意識到說香港當英國人來到的時候隻是“一條漁村”,這種說法從史實的角度看是片麵的,而這種謬誤對年輕一代會造成歸屬感的錯覺,很容易被引申為十九世紀中期以後,英國人來瞭,香港纔開始它的歷史,以緻完整的歷史演變過程被隱去瞭部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看,懂得古代香港的歷史是為瞭懂得自己社會和文化的根,懂得今天香港迴歸祖國的歷史必然。因此,緻力於香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歷史的研究和整理,是我們《香港文庫》特別重視的一大宗旨。

  (二)

  麯摺和特別的近現代社會進程賦予這個地區的歷史以豐富內涵,所以香港研究是一個範圍頗為複雜的地域研究。為此,本文庫明確以香港人文社會科學為範籌,以歷史文化研究資料、文獻和成果作為文庫的重心。具體來說,它以收集歷史和當代各類人文社會科學方麵的作品和有關文獻資料為己任,目的是為瞭使社會大眾能全麵認識香港文化發展的歷程而建立的一個帶知識性、資料性和研究性的文獻平颱,充分發揮社會現存有關香港人文社會科學方麵資料和成果的作用,承前啟後,以史為鑒。在為人類的文明積纍文化成果的同時,也為香港社會的嚮前邁進盡一份力。

  我們希望《香港文庫》能為讀者提供香港歷史文化發展各個時期、各種層麵的狀況和視野,而每一種作品或資料都安排有具體、清晰的資料或內容介紹和分析,以序言的形式齣現,錶現編者的選編角度和評述,供讀者參考。從整個文庫來看,它將會呈現香港歷史文化發展的宏觀脈絡和線索,而從具體一個作品來看,又是一個個案、專題的資料集閤或微觀的觀察和分析,為大眾深入瞭解香港歷史文化提供線索或背景資料。

  從歷史的宏觀來看,每一個區域的歷史文化都有時代的差異,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呈現齣不同的狀況,歷史的進程有快有慢,有起有伏;從歷史的微觀來看,不同層麵的歷史文化的發展和變化會存在不平衡的狀態,不同文化層次存在著互動,這就決定瞭文庫在選題上有時代和不同層麵方麵的差異。我們的原則是實事求是,不求不同時代和不同層麵上數量的刻闆均衡,所以本文庫並非麵麵俱到,但求重點突齣。

  在結構上,我們把《香港文庫》分為三個係列:

  1. “香港文庫.新古今香港係列”。這是在原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於1988年開始齣版的“古今香港係列”基礎上編纂的一套香港社會歷史文化係列。以在香港歷史中產生過一定影響的人、事、物和事件為主,以通俗易懂的敘述方式,配閤珍貴的歷史圖片,呈現齣香港歷史與文化的各個側麵。此係列屬於普及類型作品,但絕不放棄忠於史實、言必有據的嚴謹要求。作品可適當運用注解,但一般不作詳細考證、書後附有參考書目,以供讀者進一步閱讀參考,故與一般掌故性作品以鋪排故事敘述形式為主亦有區別。

  “香港文庫.新古今香港係列”部分作品來自原“古今香港係列”。凡此類作品,應對原作品作認真的審讀,特別是對所徵引的資料部分,應認真查對、核實,亦可對原作品的內容作必要的增訂或說明,使其更為完整。若需作大量修改者,則應以重新撰寫方式處理。

  本係列的讀者定位為有高中至大專水平以上的讀者,故要求可讀性與學術性相結閤。以文字為主,配有圖片,數量按題材需要而定,一般不超過30幅。每種字數在10到15萬字之間。文中可有少量注解,但不作考證或辯論性的注釋。本係列既非純掌故歷史叢書,又非時論或純學術著作,內容以保留香港地域歷史文化為主旨。歡迎提齣新的理論性見解,但不宜佔作品過大篇幅。希望此係列成為一套有保留價值的香港歷史文化叢書,成為廣大青少年讀者和地方史教育的重要參考資料。

  2.“ 香港文庫.研究資料叢刊”。這是一套有關香港歷史文化研究的資料叢書,齣版目的在於有計劃地保留一批具研究香港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要資料。它主要包括歷史文獻、地方文獻(地方誌、譜牒、日記、書信等)、歷史檔案、碑刻、口述歷史、調查報告、歷史地圖及圖像以及具特別參考價值的經典性歷史文化研究作品等。齣版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大、中學生與教師,學術研究者、研究機構和圖書館。

  本叢刊齣版強調以原文的語種齣版,特別是原始資料之文本;亦可齣版中外對照之版本,以方便不同讀者需要。而屬經過整理、分析而撰寫的作品,雖然不是第一手資料,但隨時代過去,那些經過反復證明甚具資料價值者,亦可列入此類;翻譯作品,亦屬同類。

  每種作品應有序言或體例說明其資料來源、編纂體例及其研究價值。編纂者可在原著中加注釋、說明或按語,但均不宜太多、太長,所有資料應注明齣處。

  本叢刊對作品版本的要求較高,應以學術研究常規格式為規範。

  作為一個國際都會,香港在研究資料的整理方麵有一定的基礎,但從當代資料學的高要求來說,仍需努力,希望叢刊的齣版能在這方麵作齣貢獻。

  3. “香港文庫.學術研究專題”。香港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經歷,決定瞭這部分內容的重要。無論在古代作為中國南部邊陲地帶與鄰近地區的接觸和交往,還是在大航海時代與西方殖民勢力的關係,以至今天實行的“一國兩製”,都有不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人們常用“破解”一詞去形容自然科學方麵獲得新知的過程,其實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麵也是如此。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地區差異和時代變遷,都需要不斷的深入研究和探討,纔能比較準確認識它的過去,如何承傳和轉變至今天,又如何發展到明天。而學術研究正是從較深層次去探索社會,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把人們的認識提高到理性的階段。所以,圍繞香港問題的學術研究,就是認識香港的理性錶現,它的成果無疑會成為香港文化積纍和水平的象徵。

  由於香港無論在古代和近現代都處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人口的交匯點,東西不同的理論、價值觀和文化之間的碰撞也特別明顯。尤其是在近世以來,世界的交往越來越頻密,軟實力的角力和博弈在這裡無聲地展開,香港不僅在國際經濟上已經顯示瞭它的地位,而且在文化上的戰略地位也顯得越來越重要。中國要在國際事務上取得話語權,不僅要有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麵的實力,在文化領域上也應要顯現齣相應的水平。從這個方麵看,有關香港研究的學術著作齣版就顯得更加重要瞭。

  “香港文庫.學術研究專題”係列是集閤有關香港人文社會科學專題著作的重要園地,要求作品在學術方麵達到較高的水平,或在資料的運用方麵較前人有新的突破,或是在理論方麵有新的建樹,作品在體係結構方麵應完整。我們重視在學術上的國際交流和對話,認為這是繁榮學術的重要手段,但卻反對無的放矢,生搬硬套,隻在形式上抄襲西方著述“新理論”的作品。我們在選題、審稿和齣版方麵一定嚴格按照學術的規範進行,不趕潮流,不跟風。特別歡迎大專院校的專業人士和個人的研究者“十年磨一劍”式的作品,也歡迎翻譯外文有關香港高學術水平的著作。

  (三)

  簡而言之,我們把《香港文庫》的結構劃分為三個係列,是希望把普及、資料和學術的功能結閤成一個文化積纍的平颱,把香港近現代以前、殖民時代和迴歸以後的經驗以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視角作較全麵的探索和思考。我們將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以融匯穿越時空和各種文化的氣度,實事求是的精神,踏踏實實做好這件有意義的文化工作。

  香港在近現代和當代時期與國際交往的歷史使其在文化交流方麵亦存在不少值得總結的經驗,這方麵實際可視為一種香港當代社會資本,值得開拓和保存。

  毋庸置疑,《香港文庫》是大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是匯聚百川的中華文化大河的一條支流。香港的近現代歷史已經有力證明,我們在世界走嚮融閤的歷史進程中,保留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香港今天的文化成果,說到底與中國文化一直都是香港文化底色的關係甚大。我們堅信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一定如此。

鄭德華

  1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69頁。

  2 參看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近年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載《考古》第6期(2007),3–7頁。

  3 參看張榮方、黃淼章:《南越國史》(廣州:廣東人民齣版社,1995)。

  4 參看區傢發:〈香港考古成果及其啟示〉,載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增訂版)〔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7〕,3–42頁。

  5 參看霍啟昌:〈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香港〉,載《香港史新編》(增訂版),43–66頁。

  6 其實我們如果細心觀察九龍城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形成的過程,便可以看到清王朝對香港地區土地力圖保護的態度,而後來南九龍的土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失去,主要是因為軍事力量對比過於懸殊。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文體上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像記者寫的新聞特寫那樣簡潔有力,時而又像一位老者在黃昏時分對孫輩講述的傢常話,帶著特有的韻律和拖腔。這種不拘一格的語言運用,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變數和驚喜。我尤其佩服作者在描述群體情緒時的精準把握,比如一次小小的意外引發的街區集體行動,那種從個體恐慌迅速蔓延到整體團結的過程,被描述得如同一部微縮的社會學實驗報告,但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它沒有刻意追求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用最貼閤生活、最接地氣的詞匯,構建起堅實的情感基礎。這種“去雕飾”的寫作手法,在當代文學中是越來越稀缺的瞭,它更接近於一種“記錄”而非“創作”,這給予瞭文本極高的可信度。讀完後,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具體的句子,而是一幕幕動態的、有聲音的、帶著特定氣味的畫麵。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綫性、按時間推進的故事,更像是無數個散落在各個角落的碎片,通過作者精妙的剪輯手法,最終拼湊齣一個完整又迷離的社區輪廓。有時候讀著讀著,你會突然被拉到某個特定人物的內心深處,體會他們麵對時代洪流時的掙紮與堅韌。我欣賞作者沒有過度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種近乎冷峻的、卻又飽含溫情的筆調,去審視曆史的重量。特彆是關於一些老行業消亡的片段,讀來令人唏噓,但也明白這是時代的必然。這種敘事上的留白和留白中的張力,使得讀者必須主動參與到文本的構建中去,去填補那些未言明的空白。對於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多一點耐心,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種被故事緩緩包裹的感覺,是其他書籍難以提供的。它考驗著讀者的共情能力和對復雜人性的理解深度。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拿起手機查閱一些背景資料,因為作者在文字中埋藏瞭太多隻有“在地人”纔懂的典故和隱喻。這種“圈內人纔懂”的敘事方式,反而激發瞭我更深入探索的欲望。它不像某些旅遊文學那樣刻意迎閤外來者的目光,而是非常坦然地展示瞭其內部世界的運作邏輯,甚至帶著一絲不被理解的驕傲。這種“土味”的真實感,纔是它最寶貴的地方。書裏對不同族群、不同階層之間微妙的互動描寫,更是精彩絕倫。那種看不見的階級界綫,在日常的買賣、問候和衝突中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沒有宏大的理論,隻有活生生的場景。這讓我想起我們這邊老一輩鄰裏間的復雜關係,錶麵上和和氣氣,骨子裏卻藏著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恩怨情仇。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樣本,讓我們得以窺見不同社會結構下,個體是如何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股濃厚的年代感撲麵而來,立刻把我拉迴瞭小時候在巷口玩耍的時光。那種錯綜復雜又充滿人情味的老街景象,光是看著圖片,就能想象齣空氣中混雜著鍋氣、煙火氣和潮濕氣息的味道。作者的文字功力實在瞭得,他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在城市快速發展中漸漸褪色的場景和人物。我特彆喜歡他捕捉細節的方式,比如老式鐵皮窗戶上銹跡斑斑的痕跡,或是某個不起眼的小店裏,老闆娘熟練地切著鹵味的手勢。讀起來,感覺就像是翻開瞭一本塵封已久的傢族相冊,每一頁都跳齣瞭鮮活的生命力。雖然我不是在那個特定的街區長大,但那種對“地方”的依戀和記憶的追溯,是颱灣人普遍擁有的情感共鳴。這種對庶民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整本書的質感非常厚重,絕非市麵上那些浮光掠影的懷舊之作可比。它不僅僅是在記錄一個地方,更像是在為那些沉默的大多數留下一份寶貴的口述曆史檔案。

评分

這本書的後勁非常強,並非讀完就束之高閣的那種。它像一顆種子,在你心裏悄悄發芽,讓你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周遭的環境和生活。它讓我思考,在快速被資本和科技重塑的城市麵貌下,我們正在以多快的速度失去那些支撐起社區靈魂的微小元素。那些被高效取代的舊式服務、那些被拆除的老建築背後的故事,真的就隨著水泥的澆築而煙消雲散瞭嗎?作者通過這部作品,提齣瞭一個深刻的問題:一個地方的“魂”究竟藏在哪裏?是地理坐標,還是人與人之間持續建立起來的情感網絡?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一般的地方誌或迴憶錄的範疇,它更像是一份對“存在感”的深刻探討。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扇門,邀請讀者自己走進去,去尋找屬於自己社區的“九龍街道故事”。這種啓發性,纔是一本真正的好書應有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