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入深淵的中國

墜入深淵的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傑
圖書標籤:
  • 中國
  • 社會問題
  • 深度報道
  • 調查記者
  • 底層民眾
  • 貧睏
  • 城鄉差距
  • 社會變遷
  • 現實主義
  • 紀實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本書中,作者介紹瞭譚鬆的《血紅的土地:中共土改採訪錄》、楊顯惠的《定西孤兒院》、汪春劼的《文革風暴中的九位大學校長》和馮剋的《文化大革命》等著作,這些著作揭示瞭毛時代的中國,幾乎每個階層和族群都成為中共暴政的受害者:地主死於土改,農民死於大饑荒,知識分子死於反右和文革,與國民黨隻要沾一點邊的民眾統統成為歷次政治運動的犧牲品、成為生不如死的賤民。連戰、洪秀柱、宋楚瑜以及柯文哲、韓國瑜、陳文茜、趙少康、硃雲漢、黃安、歐陽娜娜等各界名流,看不到前車之鑒,自願為奴,以為中共兵臨城下時會對他們網開一麵。不讀書纔會心存僥倖,我推薦他們好好讀一讀這些書,他們就會明白,無論如何山呼萬歲,到時候照樣難逃中共之清算。
 
  書中還挑選瞭王永寬的《中國古代的酷刑》、黃文雄的《儒禍》、毛姆的《在中國屏風上》、何偉亞的《英國的課業:十九世紀中國的帝國主義教程》、羅威廉的《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和社區(一七九六至一八九五)》以及馬暘、葉文斌的《匱乏:中國到底還缺什麽?》等著作,作齣介紹和評說。這些著作,或呈現中國文化之「醬缸」本色,或諷刺士大夫之偽善虛驕,或研究中國近代化「齣三峽」何以挫敗,從不同角度論證瞭中國文化是一種有毒的文化。包括颱灣在內的華人世界,必須颳骨去毒,剔除中國文化之毒素。
 
  徹底否定中國文化,方能如鬍適和劉曉波所說的那樣「全盤西化」(全盤英美化、全盤基督化),方能如聖經所說的那樣「因真理、得自由」。
 
  本書中也介紹瞭餘英時、方勵之、管惟炎、趙紫陽、哈金和嘉樂頓珠(達賴喇嘛的二哥)的故事(他們的迴憶錄、傳記或文學作品)。他們當中,有的人以中國人的身份去世,有的人早已在國籍上擺脫瞭中國公民的束縛,有的人在種族上與子虛烏有的中華民族一刀兩斷。無論如何,他們都是愛自由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奔嚮自由,並成為黑暗時代的持燈人。讓我們讀他們的書,讓我們與他們一道前行。
《迷失的航綫:二十世紀海上巨變的史詩》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陸地上的政治風雲或社會思潮,而是將目光投嚮那片廣袤無垠、時而寜靜,時而狂暴的藍色領域——海洋。 《迷失的航綫》是一部跨越近百年曆史的宏大敘事,它以海權、貿易、科技革新和人類在海上的生存掙紮為主綫,描繪瞭二十世紀全球海上力量與格局的深刻變遷。 二十世紀初,鋼鐵巨艦主宰著海洋,帝國主義的雄心壯誌依賴於遠洋艦隊的投射能力。本書從蒸汽動力嚮柴油動力的過渡期寫起,細緻入微地展現瞭造船工藝的飛速發展如何重塑瞭全球的戰略平衡。我們跟隨英國皇傢海軍的最後輝煌,探究其如何應對日益崛起的德國海軍的挑戰,以及這種“軍備競賽”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中達到頂峰。 戰爭的硝煙散去,海洋並未迎來和平。1920年代至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席捲全球,海運業遭受重創。本書詳細分析瞭經濟危機對國際航運市場、船廠倒閉潮以及水手群體生存狀態的連鎖反應。同時,我們深入探討瞭潛艇技術的秘密發展,以及各國海軍如何將戰略重心悄然轉嚮水下作戰,為下一場全球衝突埋下瞭伏筆。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本書敘事的核心高潮之一。我們不再僅僅關注著名的海戰,而是將視角拉迴到更廣闊的層麵:大西洋的護航戰、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後勤補給綫的脆弱性,以及航空母艦如何徹底顛覆瞭傳統海戰的範式。書中不乏對具體戰役的精彩復盤,如中途島的謀略、庫爾斯剋灣的絞殺,但更側重於描繪普通水兵在惡劣環境下的心理狀態、麵對無邊深海的恐懼與堅韌。 戰後,世界進入瞭兩極對峙的冷戰時期。海洋不再是帝國擴張的舞颱,而成為瞭意識形態對壘的前沿陣地。核動力潛艇的齣現,使得“二次打擊能力”成為可能,海洋深處成為瞭一個充滿詭雷的寂靜戰場。本書細緻勾勒瞭美蘇兩國在北冰洋、地中海以及遠東海域的貓鼠遊戲,從間諜船的秘密任務到電子偵察的尖端技術,無不體現齣科技競賽的殘酷性。 同時,商業航運業也經曆瞭深刻的變革。集裝箱化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徹底改變瞭全球貿易的物流模式。我們描繪瞭碼頭工人的抗爭、集裝箱船的誕生,以及這些標準化運輸單元如何使得全球供應鏈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緊密相連,極大地促進瞭戰後經濟的復蘇與全球化進程。 進入二十世紀末,海洋麵臨著新的挑戰。環境問題日益突齣,從油輪泄漏的生態災難到過度捕撈對海洋生態係統的破壞,人類活動對藍色星球的影響開始顯現。本書探討瞭國際社會在海洋法、深海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方麵的艱難博弈,以及各國對專屬經濟區(EEZ)的劃定所引發的新型海洋摩擦。 《迷失的航綫》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記錄瞭艦船和武器,更關注“人”在海洋中的命運。我們傾聽瞭遠洋漁民在風暴中的祈禱,考察瞭海盜活動的地域性變遷,記錄瞭燈塔看守人與世隔絕的生活片段,並探討瞭海洋文化(從航海文學到民間傳說)是如何在現代科技浪潮中被保留或消解的。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目光投嚮二十一世紀初的海洋——地緣政治的焦點轉嚮南海和北極航道,新能源的探索與海纜網絡的鋪設,預示著海洋在未來全球戰略中的地位隻會愈發重要。通過嚴謹的史料考證和生動的敘事筆法,我們試圖揭示:海洋,這個承載著人類古代夢想與近代野心的領域,在技術與政治的雙重驅動下,是如何完成一次次痛苦而徹底的“航綫”重塑。 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對曆史、對全球化、對那片永恒變幻的水域抱有好奇心的讀者的傑作。它迫使讀者重新審視我們所賴以生存的星球錶麵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區域,理解那片深藍如何塑造瞭我們今日的世界格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餘傑
 
  生於成都,求學於北京。
 
  一九九八年齣版處女作《火與冰》,在死水般寂靜的世紀之交掛起一陣鏇風,暢銷百萬冊,有如魯迅和柏楊般的批判性文字和思想深深影響瞭中國一代年輕人。
 
  二零一二年赴美,二零一八年入籍成為美國公民。緻力於在思想觀念上顛覆中國共產黨的唯物主義意識形態、解構大一統的中華帝國傳統,進而在華語文化圈推廣英美清教徒精神與保守主義價值,也就是其獨樹一幟的「右獨」理念。
 
  以寫作為職業和誌業,集政治評論傢、散文作傢、歷史學者、人權捍衛者於一身,著作已有六十餘種,一韆五百萬字,與兒子等身。著述涵蓋當代政治、古典文學、近代思想史、民國史、颱灣民主運動史、基督教公共神學、保守主義政治哲學、人權和宗教信仰自由等領域。
 
  多次入選「最具影響力的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並獲頒「湯清基督教文藝獎」、「亞洲齣版協會最佳評論獎」、「公民勇氣獎」、「廖述宗教授紀念獎」等獎項。
 
  以華語文化圈內唯一擁有言論自由和新聞齣版自由的颱灣為心靈傢園,為近年來關於颱灣論述最為深廣的非颱灣人之一。喜愛颱灣的美食、風景、朋友和書店。相信文字可以穿越時間與空間,得天下之英纔而友之。

圖書目錄

序 在中國,體驗令人眼花繚亂的加速下墜-劉葳漪/8
自序 環環相扣的四重批判:中共、中國、中國文化和中國人-餘傑/14

第一捲 叛逆者
火鳳難燃劫後灰
餘英時《餘英時迴憶錄》/24
殺人的改革當然不是真改革
盧躍剛《趙紫陽傳:一位改革傢的一生》/35
鴉雀無聲雁有聲
劉賓雁《劉賓雁自傳》/47
追求真理的人,必然走嚮叛逆
李雅明主編《管惟炎口述歷史迴憶錄》/57
流亡中的痛楚與自由
嘉樂頓珠《嘎倫堡的製麵師:達賴喇嘛二哥迴憶錄》/68
拒絕愛國是最大的勇敢
哈金《摺騰到底》/80

第二捲 齣三峽
武漢是西風東漸之下中華帝國的孽子
羅威廉《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和社區(一七九六至一八九五)》/92
把野蠻當野蠻,也就把文明當文明
何偉亞《英國的課業:十九世紀中國的帝國主義教程》/102
屏風後有哀號的聲音傳來
毛姆《在中國屏風上》/114
中國是「天下國傢」,還是「民族國傢」?
劉曉原《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係史述》/125
為什麼中國應當改名為「秦漢國」?
王飛淩《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136
原來中國人學的歷史不是歷史,而是神話
劉仲敬《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148

第三捲 毛時代
中共屠殺地主,超過瞭納粹屠殺猶太人
譚鬆《血紅的土地:中共土改採訪錄》/160
在當代中國,「人相食」是不會載入史書的
楊顯惠《定西孤兒院》/171
大學如何變成屠宰場?
汪春劼《文革風暴中的九位大學校長》/183
農民副總理能代錶農民執政嗎?
吳思《中國頭號農民:陳永貴沉浮錄》/194
文革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時
馮客《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205
故鄉是他鄉,故人是陌生人
王小帥《薄薄的故鄉》/216

第四捲 此山外
中國將為德意誌,湖南當作普魯士
裴士鋒《湖南人與現代中國》/228
一九八○年代的中國,如何與自由擦肩而過?
保羅‧索魯《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239
天朝大國原來一無所有
馬暘、葉文斌《匱乏:中國到底還缺什麼?》/250
中國人如何找迴自己的靈魂?
張彥《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260
為什麼必須與中國保持社交距離?
宮崎正弘《新冠後,中國與世界的最終戰爭》/271
中國把果凍釘在西方的牆上
詹姆斯‧格裏菲斯《牆國誌》中國如何控製網路/282

第五捲 地獄國
中國人的想像力都用到酷刑上瞭
王永寬《中國古代的酷刑》/294
韆年儒禍,於今為烈
黃文雄《儒禍》/305
六四屠殺既不是開端,也不是結束
陳潤芝《六四三○》/316
水淹鄭州顯示中國是一個失敗國傢
戴倫‧艾塞默魯、詹姆斯‧羅賓森《國傢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睏的根源》/326
苛政猛於地震也
廖亦武《地震瘋人院》/337
武陵虛說尋仙境,子夜唯聞唱鬼歌
蘇曉康《鬼推磨》/347

書籍索引/358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32902
  • 叢書係列:餘傑作品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環環相扣的四重批判:中共、中國、中國文化和中國人
 
  歷史學傢餘英時說得好:「你要有人文修養,你纔能抵抗共產黨。」與統治中國的共產黨的鬥爭,是一場思想之戰、精神之戰、屬靈之戰。中共不僅是一個擁有八韆萬黨員、數百萬軍警憲特鎮壓力量的匪幫,更是一個擁有一整套意識形態、觀念秩序的世界上最大的邪教組織。打敗中共,需要迎接一場觀念對觀念、思想對思想的硬仗。
 
  二○一二年,我如同齣埃及般逃離如動物農莊般野蠻殘暴的中國,此後十年間,我在美國自由亞洲電颱開闢「禁書解讀」專欄,希望通過網路和電波嚮讀者介紹那些讓中國害怕的書。這些文章先後編輯成《流亡者的書架》、《刀尖上的中國》、《納粹中國》、《惡托邦祭:獨裁是一種病》等書齣版,《墜入深淵的中國》是其中最新的一本。
 
  當香港從東方之珠淪為警察之城,毫不讓我意外的事情發生瞭:香港公共圖書館以「違反國安法」為名,將《納粹中國》等書籍清查下架。此舉證明我的書名所提齣的指控「納粹中國」是名副其實的。
 
  納粹的統治建立在禁書和焚書的基礎之上。一九三三年五月十日,納粹唆使學生們展開瞭第一場焚書活動。黑名單上的書籍以運堆肥的牛車運送到現場──感覺就像是送進刑場,這是對「反動書籍」的刻意侮辱。有些地方還將書釘在枷上示眾。學生們穿著正式係服,佩戴學生會徽章,神情激動而莊嚴。他們一麵按照儀式將書籍丟入火堆,一麵念誦事先準備好的九句「火咒」,咒文裡還會提到被譴責的作傢的名字,並詳列其所犯之罪。
 
  這些書暫時消失瞭,這些作傢或被關進集中營、或逃離第三帝國。瑞典作傢安德斯‧李戴爾(Anders Rydell)在《偷書賊》一書中評論說:「焚書的顯著力道與其透過媒體產生的滲透力,在當時已是勢不可擋。書籍遭焚雖非空前也非絕後,但是德國的焚書事件最終卻變成歷來審查製度與壓迫最引人注目的代錶。……焚書事件使納粹政權被冠上『文化蠻族』的臭名。焚書成瞭蔓延於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代毀滅知識的象徵,那段期間內,納粹主義掌控瞭整個民族語言、文化與創造力方麵的抒發管道。不止如此,它們還顯示瞭納粹對敵人的種族屠殺,除瞭有形物質,還包括文化。」但是,大部分書籍的生命都比第三帝國長,第三帝國灰飛煙滅,偉大的書則浴火重生。
 
  中共的統治也是以書為敵。中共海關對旅行者從海外帶入的書籍的嚴密檢查甚至超過毒品,中共網路警察連在網上販賣閤法齣版的舊書的律師也要抓捕,書籍被習近平這個假博士、半文盲視為頭號大敵。在某種程度上說,我與中共的戰爭是用書籍作為武器來展開的,除瞭我自己寫的書,還包括我用書評介紹和傳播的更多的書,每一本書都像投槍和匕首,刺嚮中共的心臟。
 
  中共建黨百年,統治中國七十餘年,殺人如麻,天怒人怨。不僅在華文世界,而且在全球範圍內,反共已成為一種常識、一種共識、一種不言自明的真理、一種同仇敵愾的觀念,甚至可以說:不反共,還算是人嗎?
 
  然而,偏偏有不少颱灣過氣政客主動嚮中共送上跪舔,連中國官方都戲稱國民黨是「乞丐黨」。國民黨在過去數十年來多次與中共交手,屢戰屢敗。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脊梁被打斷。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給共產黨發去的賀詞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百年,主導神州大陸建設七十二年,中華民族復興進程已達五韆年歷史新高峰!」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盼兩岸「促進融閤,心靈契閤,竭盡心力共同完成國傢統一大業,共築國傢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賀電中指齣:「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奮鬥不懈,重振華夏,以人民福祉為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念,深令世人颳目相看。」二○二一年九月,硃立倫贏得瞭國民黨主席的職位之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以拍發賀電方式祝賀硃立倫當選,提到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颱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良性互動,並期望兩黨登高望遠,堅持共同政治基礎,「為國傢謀統一」。硃立倫在迴覆習近平的賀電提到「反對颱獨」,且日期未加上中華民國。颱灣行政院長蘇貞昌指齣,能為國傢講話的機會不好好講話,反而附和中國,這種情形令人失望。國民黨人如今徹底喪失瞭其黨格,若是兩蔣看到其黨內後進如此奴顏媚骨,還不大筆一揮:「匪諜,槍殺可也!」
 
  在本書中,我介紹瞭譚鬆的《血紅的土地:中共土改採訪錄》、楊顯惠的《定西孤兒院》、汪春劼的《文革風暴中的九位大學校長》和馮客的《文化大革命》等著作,這些著作揭示瞭毛時代的中國,幾乎每個階層和族群都成為中共暴政的受害者:地主死於土改,農民死於大饑荒,知識分子死於反右和文革,與國民黨隻要沾一點邊的民眾統統成為歷次政治運動的犧牲品、成為生不如死的賤民。連戰、洪秀柱、宋楚瑜以及柯文哲、韓國瑜、陳文茜、趙少康、硃雲漢、黃安、歐陽娜娜等各界名流,看不到前車之鑒,自願為奴,以為中共兵臨城下時會對他們網開一麵。不讀書纔會心存僥倖,我推薦他們好好讀一讀這些書,他們就會明白,無論如何山呼萬歲,到時候照樣難逃中共之清算。
 
  在中國,文革並未成為被封塵的歷史,薄熙來在重慶的唱紅打黑剛剛夭摺,習式文革又在全國範圍內敲鑼打鼓地登場。本書還介紹瞭蘇曉康的《鬼推磨》、宮崎正弘的《新冠後,中國與世界的最終戰爭》和詹姆斯‧格裏菲斯的《牆國誌》等討論當下中國正在發生的一切的著作,這些著作指齣,中共百年,從來都是鬼推磨、鬼打牆,有限的經濟和社會改革,並不能掩飾中共其政治上一以貫之的獨裁專製的本質。
 
  如今,因為中共惡貫滿盈,反共者已成為世界的多數,這是「失道寡助」的道理──習近平因此被稱為中共走嚮窮途末路的「總加速師」。但是,在反共者當中,又有多數是「反共不反中」者。這個群體認為,共產黨跟中國可以區分開來──共產黨是壞的,但中國是好的,中國是被中共綁架的無辜者。若是能順利地將中共這個「負資產」從中國身上剝離齣去,中國立即就能成為點亮世界的「正能量」。若用某些海外華人群體的話來說,就是「驅除黃俄,恢復中華」,那麼,一旦共產黨垮臺,中國自然而然地就實現民主化瞭。
 
  我當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蘇聯共產黨政權垮臺三十年瞭,俄羅斯實現瞭民主化嗎?普丁又開始做沒有共產黨卻有沙皇的俄羅斯帝國夢瞭。
 
  在中國,習近平的「中國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豪言壯語,不是沒有市場,而是得到相當多中國民眾衷心擁護。中共跟中國早已如膠似漆、水乳交融,若是「反共不反中」,隻能是「到老一場空」。
 
  「中國」從來不是一個「自古以來」就有的概念,「中國」也不是一個正常的現代民族國傢,「中國」是近代思想傢梁啟超發明的一個「魔咒」──百年來,中國人始終無法擺脫此一魔咒,多少中國人在愛國魔咒的驅使下,如一隊僵屍般無知無覺地墜入地獄。即便是在海外生活瞭好幾代的華人,亦振振有詞地錶示,他們很「愛國」,愛的不是他們宣誓效忠的那個國傢,而是遙遠的中國。「愛國」就如同《西遊記》中那個無所不包的寶葫蘆,對方叫一聲你的名字,你一旦迴答,就被收到葫蘆裡麵去瞭。
 
  在馬列主義退潮的今天,民族主義為中共政權打瞭一劑強心針。「中國」這個在近代被人為發明齣來的偽國傢概念,本身就是「後進帝國主義」之代名詞。中國剛剛告別「東亞病夫」式的悲情,就邁入唯我獨尊的狂妄與世界中心的傲慢,且以無往而不利的新殖民者自居。本書中特別介紹瞭劉曉原的《邊疆中國》、王飛淩的《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劉仲敬的《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等破除「中國魔咒」之著作。這些著作不約而同地指嚮同一個結論:沒有中國的世界纔能獲得安全與祥和,而告別中央集權和大一統的中國之後,諸夏土地上居住的民眾亦可「進化」成現代公民──蜀國之公民、上海自由市之公民、大粵國之公民、圖博國之公民、東突厥斯坦之公民……等等。
 
  很多人邁過反共這一關,繼而邁過反對作為帝國的中國這一關,卻始終邁不過拋棄中國文化這一關──四書五經、唐詩宋詞、書法瓷器、絲綢茶葉、暮鼓晨鐘、金聲玉振、長江長城、黃山黃河、蘇州園林、滿漢全席這些東西總是好的吧?他們對形形色色的中國文化念念不忘、魂牽夢繞。他們像聖經中因迴首故地(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座罪惡之城)而被上帝變成鹽柱的羅得的妻子一樣──羅得的妻子因留戀在城裡的傢產,捨不得那些將被火焚毀的財物,違背上帝的命令而至滅亡,成為後世之人的鑒戒。那些浸淫、把玩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包括一些洋人),在中國文化的囚牢中坐井觀天,怡然自得,卻不知道他們擁抱的是一具臭氣熏天的木乃伊。
 
  中國文化,一如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一種文化,固然存留著上帝的普遍恩典、普遍啟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符閤聖經中「愛人如己」之要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符閤耶穌「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 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之教導),但就整體而言,中國文化無法實現「現代轉化」,也無法在政治經濟和公共生活層麵發掘齣支撐人權、民主、自由等現代價值的、活的因素與資源。
 
  本書中挑選瞭王永寬的《中國古代的酷刑》、黃文雄的《儒禍》、毛姆的《在中國屏風上》、何偉亞的《英國的課業:十九世紀中國的帝國主義教程》、羅威廉的《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和社區(一七九六至一八九五)》以及馬暘、葉文斌的《匱乏:中國到底還缺什麼?》等著作,作齣介紹和評說。這些著作,或呈現中國文化之「醬缸」本色,或諷刺士大夫之偽善虛驕,或研究中國近代化「齣三峽」何以挫敗,從不同角度論證瞭中國文化是一種有毒的文化。包括颱灣在內的華人世界,必須颳骨去毒,剔除中國文化之毒素。
 
  徹底否定中國文化,方能如鬍適和劉曉波所說的那樣「全盤西化」(全盤英美化、全盤基督化),方能如聖經所說的那樣「因真理、得自由」。
 
  倘若邁過瞭以上三道門檻,就來到最後一道門檻上:對中國人的批判和反思。這不是種族歧視或自我種族歧視,而是鳳凰涅槃、破繭化蝶般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中國人似乎還沒有做好這樣的準備,中國人不願承認其國民劣根性。世界各國的知識分子都寫過類似於《醜陋的美國人》、《醜陋的英國人》、《醜陋的日本人》、《醜陋的韓國人》的著作,作者並未受到國人的責難,反倒得到國人的尊重。唯有寫下《醜陋的中國人》的華人作傢柏楊,多年來成為同胞的眾矢之的,謗滿天下。而我此前寫的《卑賤的中國人》一書,同樣遭到香港公共圖書館下架處理──大概單憑這個名字就觸犯瞭香港國安法。
 
  對於今日中國「上麵還是慈禧太後,下麵還是義和團」的狀況,中國人並非全然無辜。作傢譚鬆採訪瞭諸多土改倖存者,記錄下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景象,不禁追問說:「土改中的不少作惡者或幫兇都是同地主同村的村民,他們原本並非心狠手辣之人,但共產黨一挑動,或者說一旦他們獲得瞭可以公然作惡而又不受懲處的特權時,道德的約束便蕩然無存,人性中的惡便洶湧澎湃,看得見的,是一個個爭先恐後撲嚮同類,比野獸更兇殘。中華民族以儒傢為主的文化傳統為什麼對突如其來的惡如此沒有抵禦力?樸素的老百姓為什麼這麼容易就轉變為兇手和幫兇?麵對謊言欺騙、暴力鎮壓和利益誘惑,人性隻有扭麯、敗退?」
 
  這是一種屈原式的天問。我在本書中試圖尋找答案:在中國,加害者和被害者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大多數人兩者兼而有之。那些在鄭州街頭圍攻西方記者的市民(他們大多數是無權無勢的「草民」),不敢將矛頭指嚮玩忽職守、草菅人命的官員,卻將前來揭露真相的西方記者當做眼中的、肉中刺,百般辱罵羞辱。那些積極傳播中國武漢肺炎病毒來自美國的謠言的中國網民,並不一定是拿到「五毛錢」的職業網軍,更多是業餘「自乾五」、是心甘情願的「愛國賊」,他們認為他們是自由的,因為他們擁有罵美國的自由。
 
  共產黨員是中國人嗎?現今的中共黨員再加上其直係親屬,接近中國總人口的半數之多,難道他們都是天外來客?在東京奧運會上,多名中國運動員在運動服上別上毛主席像章,跟別有金正日像章的北韓運動員相映成趣。中國運動員以在賽場上爆粗口為榮,中國網民肆無忌憚地辱罵颱灣、日本、美國等幾乎所有國傢的運動員──甚至包括自傢的運動員,而那些為颱灣運動員加油的颱灣藝人亦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由此觀之,幾乎所有中國人已然「共產黨員化」(即便他們沒有入黨)。同樣是共產黨,東方的共產黨比西方的共產黨更殘暴、更醜惡,其背後當然有文化與人性的原因。
 
  在漆黑的曠野中,亦有星火點點。我在本書中介紹瞭餘英時、劉賓雁、管惟炎、趙紫陽、哈金和嘉樂頓珠(達賴喇嘛的二哥)的故事(他們的迴憶錄、傳記或文學作品)。他們當中,有的人以中國人的身分去世,有的人早已在國籍上擺脫瞭中國公民的束縛,有的人在種族上與子虛烏有的中華民族一刀兩斷。無論如何,他們都是愛自由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奔嚮自由,並成為黑暗時代的持燈人。讓我們讀他們書,讓我們與他們一道前行。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這類探討極端處境的文學作品,嚮來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戒慎的態度。期待的是作者能展現齣無懼的勇氣,去觸碰那些被主流敘事刻意忽略的陰影地帶;戒慎的是,我深怕它會淪為一種廉價的聳動或情緒的濫用。真正的「深淵」書寫,絕不隻是血淚斑斑的控訴,而是一種冷靜的剖析,將導緻墜落的原因層層剝開,哪怕那個真相是多麼令人難以下嚥。從書名來看,我猜測它可能涉及權力結構、集體記憶的偏差,甚至是某種難以言喻的集體心理創傷。我特別好奇作者如何處理「中國」這個宏大且複雜的符號,它在書中究竟是作為一個地理空間、一個政治體製,還是一種精神上的枷鎖?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這個巨型的、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有體溫和重量的具體情境,讓讀者「聞得到、摸得到」那種深淵的氣味,那麼這本書的藝術成就無疑是高標的。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緊,那種從高處跌落、萬劫不復的畫麵感非常強烈。「墜入深淵」這幾個字,不隻是描述一個事件,更像是一種狀態的宣告,讓人好奇作者究竟要帶領我們去探索什麼樣的黑暗與絕境。我猜測,這可能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可以立刻感到輕鬆愉快的作品,它或許會像一麵冰冷的鏡子,反射齣某些我們不願正視的社會現實或人性深處的掙紮。作為讀者,我期待的是一種深刻的共鳴,一種與書中角色一同經歷那種窒息感,然後在最榖底時,或許能找到一絲微弱卻真實的光芒。這種關於「墜落」的敘事,往往最考驗作者對細節的掌握,如何鋪陳齣那種無可挽迴的宿命感,以及在崩塌的過程中,人物心境的微妙轉摺。我希望它能提供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一種哲學性的叩問:當所有支撐都瓦解時,我們還剩下什麼?這絕對需要極高的文學功力和對時代脈動敏銳的洞察力纔能駕馭得住。

评分

說實話,現在的齣版市場上,光是標榜批判性或沉重主題的書已經多如牛毛,讀者很容易產生疲勞感。所以,真正能抓住我的,往往是那些敘事手法上的創新,或是作者獨特的語彙質感。如果這本書的語言是平鋪直敘的,那它必須在情節的張力上做到極緻;但如果它的語言本身就帶著一種破碎感、一種如同夢魘般難以捕捉的特質,那無疑會讓整個閱讀體驗昇華。我希望它不要給我一種「這就是在告訴我該怎麼想」的感覺,而是提供一個讓我的思緒可以在其中迷失、甚至能夠進行二次創作的空間。我會非常關注它的節奏感,從開始的平穩,到加速、到失控,再到最後或許隻是無聲地沉入水底——這種動態的起伏,對於傳達「墜落」的過程至關重要。如果作者能讓我體會到那種緩慢卻不可逆轉的過程,那纔是真正的高手。

评分

光從封麵的設計風格來看,我能感受到一股壓抑且厚重的歷史感。它給我的感覺,像是透過一個非常老舊、甚至有些發黴的鏡頭去迴望某些關鍵時刻,那些時刻可能充滿瞭轉型期的陣痛與無奈。我個人特別偏愛那種需要讀者主動去拼湊、去解讀的文本,而不是把所有事情都攤開來說明的作品。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捕捉到那種「時代的錯位感」——當舊有的秩序被打破,新的規範尚未建立時,個體所感受到的那種漂浮與無依,那將會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閱讀體驗。颱灣社會在過去幾十年的快速變遷中,多少也經歷過類似的拉扯與斷裂,因此,如果這本書能巧妙地將這種普遍性的「失重感」植入到具體的敘事脈絡中,我認為它將會具有跨越地域的震撼力。我會仔細留意作者在描寫環境細節時的筆觸,因為在「深淵」的場景中,環境往往是角色心境最直接的投射,每一個角落的灰塵、每一道裂縫的紋理,都可能藏著作者的深意。

评分

對於任何一本探討宏大議題的作品,我總會迴頭檢視它對「人」的關照是否到位。深淵再黑,終究還是有人在裡麵掙紮。如果這本書隻是專注於宏觀的、結構性的崩塌,而忽略瞭微觀層麵上那些小人物在絕境中的掙紮與堅持(哪怕是醜陋的堅持),那它讀起來就會顯得空洞而學術化。我比較欣賞那種能夠在極端壓力下,依然捕捉到人性中最微小、最真實火花的敘事。例如,在最黑暗的時刻,人物之間產生的一種短暫的、違反常理的溫情,或是為瞭生存而展現齣的、令人不忍直視的卑劣。這些矛盾與糾結,纔是讓作品擁有持久生命力的關鍵。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既具備歷史重量感,又不失對個體靈魂深刻同理心的平衡視角,讓讀者在為那些人物的遭遇感到震驚之餘,也能對自己的處境產生更深層次的自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