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照心理師的沙發:餘命管理的學習與自覺

無照心理師的沙發:餘命管理的學習與自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浩一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臨終關懷
  • 生命意義
  • 自我成長
  • 心理谘詢
  • 餘命管理
  • 生死觀
  • 情緒支持
  • 人際關係
  • 正念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扭轉「隻是近黃昏」的衰老逼近
樂活「夕陽無限好」的豐美年紀

  ★王浩一繼《孤獨管理》《嚮夕陽敬酒》後,關於餘命管理終部麯之作!
  ★關於新時代、新老人(New Old)從初老慢老到終老態度的樂活之書!

  今天,就是餘生管理第一天!

  2025年,颱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將超過人口比例20%,衍生齣的世代衝突問題不可小覷。身為橘世代的你我,從與內心對話開始,主動學習「餘命管理」、麵對孤獨,掌握退休主導權,刻不容緩。

  「無照心理師」王浩一,站在歷史長河岸邊,深情瞭望。他以逆嚮工程,邀請七位生命精采的古人,坐在沙發上,以虛擬的輕鬆對談,建構齣他們的哲思,在一杯茶飲的時間裡,感受到風捲殘雪之後仍沁潤的餘溫,進而學習「倍萬自愛」,聚焦在自適而正確的方嚮,迎接人生圓潤豐美的時刻。

  你可曾理清,生命的最終齣口究竟為何?

  「孤靜終老」/蘇轍。晚年靜居潁川十二年。訣別、學禪、思念兄長、讀書。
  「相思終老」/薛濤。中年後創立紙坊謀生。愛情、失戀、思想自由、種花。
  「熱血終老」/左宗棠。帶著棺材齣徵的種樹老人。貧窮委屈、氣節、傲氣自負。
  「隱居終老」/王維。一個人的小旅行。長期單身、佛教、繪畫、獨居。
  「孀居終老」/李清照。二十多年的靜寂獨居。喪夫、流離失所、再婚、離婚。
  「自適終老」/馮道。跌宕五十年職場的老宰相。亂世、使命、《道德經》信仰。
  「寫詩終老」/陸遊。愛喝粥與養貓的老先生。養生、情傷、喝茶、寫詩。

  王浩一邀請大傢與他們喝杯茶,收藏他們「耳順」與「從心所欲」的人生大智慧!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圍繞其他主題,力求詳細且自然: 《時間的織錦:古代文明的宇宙觀與時間敘事》 導言:曆史的鍾擺與人類的凝視 在人類文明的漫長畫捲中,時間始終是一個既神秘又至關重要的議題。它不僅是衡量生命流逝的刻度,更是構建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和哲學思辨的基石。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古代文明如何理解、測量和敘述時間。我們拒絕將時間視為一個客觀、綫性的物理量,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在文化、宗教和政治權力交織中被不斷重塑的復雜敘事。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星辰觀測到古印度的永恒循環,再到古希臘對“綫性時間”的初步構建,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數韆年的曆史長河,審視不同文明如何將自身的命運與宇宙的宏大節奏相連接。 第一部分:泥闆上的星辰——美索不達米亞與周期性的宇宙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特彆是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為後世留下瞭關於時間記錄的最早、也最精密的遺産。他們的時間觀植根於對天象的精確觀測。巴比倫的祭司兼天文學傢發展齣瞭復雜的數字係統和曆法,用以預測洪水、指導農業生産,並最終服務於王權的閤法性。 我們首先將詳細考察楔形文字泥闆上記載的歲差觀測和月食預測。這些知識並非純粹的科學探索,而是與神諭緊密相連。時間並非均勻流逝,而是周期性的,充滿瞭神祇的乾預與循環往復的命運。巴比倫人將一年劃分為十二個部分,並奠定瞭六十進製的基礎,這些痕跡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時間單位的劃分。本章將剖析“神諭時間”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解釋為何對精確日期的記錄(而非抽象的綫性時間)對他們而言至關重要。他們的宇宙觀是封閉的、可預測的,但這種預測的目的是為瞭順應神意的安排,而非主宰自然。 第二部分:輪迴的沙漏——印度教與佛教中的時間本體論 當我們將目光投嚮印度次大陸時,時間的概念發生瞭一次根本性的轉變。古印度文明(包括吠陀時期、奧義書和後來的佛教)發展齣瞭一種宏大而循環的時間模型,與西方哲學中對“始與終”的執念形成鮮明對比。 本書將深入解析“劫波”(Kalpa)的概念,這一時間單位之宏大令人咋舌,它代錶著宇宙的創造、存續、毀滅與再生,其尺度遠遠超越瞭人類曆史的想象。我們將比較不同印度教派係對“摩訶劫”(Maha-Kalpa)的計算差異,以及這些計算如何反映瞭哲學上對“幻相”(Maya)的理解——如果一切都在不斷重復,那麼個體生命的意義何在? 在佛教的敘事中,時間則與“緣起性空”的教義緊密結閤。時間不是宇宙的框架,而是心識活動的結果。每一個瞬間都是“刹那”,是因緣聚閤的産物。本章將聚焦於如何通過禪修實踐來“超越時間”,而非簡單地記錄時間。我們將探討佛教文本中對“無常”的強調,以及這種對時間本質的洞察如何塑造瞭其倫理觀和解脫之道。 第三部分:城邦的刻度與羅馬的雄心——古典地中海世界的時間構建 古希臘和羅馬世界在時間觀上錶現齣一種過渡性。早期希臘人,如荷馬史詩中描繪的,更傾嚮於“英雄時間”——事件的意義超越瞭其在具體時間框架中的位置。然而,隨著城邦政治和曆史學的發展,對客觀、可量化的時間需求日益增加。 我們將分析古希臘哲學傢對“動”與“變”的討論,尤其是赫拉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論斷,以及柏拉圖對時間是“永恒的活動的影像”的界定。 隨後,視角轉嚮羅馬。羅馬人是傑齣的組織者和記錄者。他們發展瞭復雜的曆法改革(如儒略曆),並將時間視為一種公共資源和國傢權力的延伸。羅馬的曆史編纂(如李維和塔西佗的著作)緻力於建立一個清晰、連續的“國傢時間綫”,以證明羅馬共和國和帝國的閤法性和曆史必然性。本章將探討羅馬的“紀年法”(Ab Urbe Condita,自建城以來)如何將城市起源置於神話性的時間起點,從而服務於帝國擴張的敘事。時間在這裏不再是神祇的周期,而是人類功績的纍積。 第四部分:時間作為工具——中世紀神學對時間的重構 基督教的興起,尤其是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為西方世界帶來瞭最激進的時間觀變革:絕對的、綫性的、具有明確開端(創世)和終結(末日審判)的時間。 本書將詳細分析奧古斯丁對“現在”的哲學難題的探討——過去已逝,未來未至,那麼“現在”究竟是什麼?奧古斯丁的結論是將時間內化為人心的經驗和記憶。這種神學上的綫性時間觀,徹底取代瞭希臘的循環論,並為科學革命提供瞭思想框架——如果曆史有一個確定的方嚮和目標,那麼人類的進步和發現就有意義。 我們將考察中世紀修道院在計時中的作用,如日晷和水鍾的廣泛使用,這些工具的精確維護是保證每日祈禱和彌撒準時的需要。時間在此時成為瞭服侍於“神聖計劃”的精確工具,任何“浪費”時間的行為都被視為道德上的過失。 結語:被塑造的時間與被遺忘的維度 《時間的織錦》最終將迴歸到對現代性時間觀的反思。古代文明對時間的不同理解,揭示瞭人類社會在麵對不確定性、死亡和秩序構建時的根本差異。從巴比倫的周期性預言到羅馬的功績纍積,再到印度的永恒輪迴,我們看到時間並非一個單一的實體,而是不同文化嘗試錨定自身存在的努力。理解這些古老的時間敘事,有助於我們反思當前社會對效率、速度和綫性進步的近乎偏執的追求,並重新審視那些在現代快節奏中被無意間抹除的時間維度。本書提供瞭一個跨學科的視角,將天文學、哲學、宗教史和政治史編織在一起,共同描繪齣人類與時間永恒的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浩一


  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是歷史。對於知識的輸入,像是油井的挖井工人,從一個點鑽入之後,一直深入到最根底處開採。對於文字的輸齣,則像是一位數學傢的橫嚮思考,習慣把不相關的東西,找到新關係。

  雜學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中年過動兒;寫古蹟建築,總先拭去歷史塵痕,尋訪古人的風水與文化密碼;寫食材美食,喜歡帶著筷子,用胃來上地理、歷史課;寫城市旅行,總從菜市場小農的夏瓜鞦果開始,記錄古廟老街和文創小店;寫珍貴老樹,往往另闢蹊徑,探討昔日種樹人的心思;寫歷史筆記,則是把各種英雄的智慧,對照《易經》每個卦的心理情境;寫心理哲學,孤獨心事總在一個人的旅行之後,開始飛翔。

 

圖書目錄

【自序】 今天,是我的餘生管理第一天
 
【第一篇】生死,怎麼說再見?
蘇轍vs王浩一,談「孤靜終老」
 
【第二篇】愛情,就是自我價值在戀人身上的反映
薛濤vs王浩一,談「相思終老」
 
【第三篇】如何定錨人生的最後姿態
左宗棠vs王浩一,談「熱血終老」
 
【第四篇】看靜水流深,聽清風徐來,可好?
王維vs王浩一,談「隱居終老」
 
【第五篇】愛不是縮小自己,而是打開世界
李清照vs王浩一,談「孀居終老」
 
【第六篇】有時書一捲,酒一杯
馮道vs王浩一,談「自適終老」
 
【第七篇】守住最後一盞燈
陸遊vs王浩一,談「寫詩終老」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72687
  • 叢書係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5 x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今天,是我的餘生管理第一天


  一

  孤靜終老:蘇轍—晚年靜居潁川十二年。訣別、學禪、思念兄長、讀書。
  相思終老:薛濤—中年後創立紙坊謀生。愛情、失戀、思想自由、種花。
  熱血終老:左宗棠—帶著棺材齣徵的種樹老人。貧窮委屈、氣節、傲氣自負。
  隱居終老:王維—一個人的小旅行。長期單身、佛教、繪畫、獨居。
  孀居終老:李清照—二十多年的靜寂獨居。喪夫、流離失所、再婚、離婚。
  自適終老:馮道—跌宕五十年職場的老宰相。亂世、使命、道德經信仰。
  寫詩終老:陸遊—愛喝粥與養貓的老先生。養生、情傷、喝茶、寫詩。

  我喜歡閱讀古人的故事。年輕時,愛看他們風起雲湧的英雄成就。中年後,則關注他們如何卸下肩膀上的「社稷與使命」,轉變成雲淡風輕的心態,關鍵點是什麼?他們的生命何時齣現拐點?退休後,我開始研究他們的晚年生活,發現有許多智慧亮點與人性溫度蘊藏其中,值得我藉鏡參考,甚至收藏他們的「耳順」與「從心所欲」的大智慧與態度。

  二

  心理學者喜歡說「創傷」,臨床心理師分析創傷,論述心理創傷特徵與分類,也教導人們「如何麵對成長中的創傷」,解惑「心理創傷能復原嗎?」我們除瞭有大師的心理理論可以依循,也有好多心理相關平颱,他們推薦著不同書籍「教你麵對創傷與孤寂」,正如《凝視創傷》這本書的的副標題所言,「不是每一種傷痛,都能被看見」。

  我問,現代的「心理學」可以套用在古人身上?那些古人們、英雄們他們有創傷嗎?有一些人「抑鬱而終」,有一些人卻可以「凝視創傷後,瞭悟屋矮不礙雲」的哲理,他們是怎麼「治癒生命的創傷」?現代的心理師怎麼看待?

  蘇轍自號「潁濱遺老」,享壽七十四歲。個性澹泊汪洋,卻在仕途上與兄弟蘇東坡屢屢受到政敵攻擊,貶謫多處多年。蘇東坡驟逝常州,悽涼悲痛。所有元佑年間同好、朋友皆前後離世,他是最後關燈的人,已無摯友交往,他有創傷……。

  薛濤人稱「薛校書」,享壽六十五歲。父親早死,生活窘迫,與母親相依為命,十六歲時因頗有姿色,通音律、善詩文,迫於生計,而淪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樂妓。二十八歲脫離樂籍,成為自由身。但是她的交際圈中有權傾一方的節度使、著名文人、幕府佐僚、貴胄公子和禪師道流,可謂名動一方。她的詩作以清麗見長,四十一歲與元稹相戀甚篤,無果而終,情傷依依。之後深居簡齣,她有創傷……。

  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享壽七十四歲。個性孤傲,父親早逝,十五歲時湘陰縣試第一,次年長沙府試第二。二十一歲因傢貧入贅妻傢,深引為恥,但是三次赴京科舉不中,無力翻身命運,僅以擔任傢庭講師為生。三十八歲時在長沙開館授課,當時在雲南的林則徐有意聘用他擔任雲貴總督幕府,結果因傢事纏身無法前行,錯失良機,「西望滇池,孤懷悵結」。他自視甚高,自覺中年無成,他有創傷……。

  王維自號「摩詰居士」,享壽七十歲。十七歲離開傢鄉蒲州,遊學長安,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政治抱負,作品有邊塞、遊俠的雄渾氣派。政治上的挫敗,加上獨子早夭,妻子哀慟病逝,造成心靈上的破洞。因為受母親影響,精通佛學,哀慟後作品風格丕變,轉成濃濃的佛道和退隱思想,歌詠山水。晚年居輞川,他有創傷……。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享壽七十二歲。四十二歲時遭逢北宋的靖康之禍,她與夫婿渡江逃難,四十六歲在驛站,丈夫死在她的懷裡。國破傢亡令她飽受打擊,她隻身輾轉逃難,當年與丈夫收集的金石古捲,全部散佚。四處飄零期間大病、改嫁、離婚、入獄。種種不幸接連不斷,她的寫作內容已多是對現實的憂患。暮年獨居生活,她有創傷……。

  馮道自號「常樂老」,享壽七十三歲。生在華麗、黑暗、血腥的五代十國,前後五十多年,人口數銳減瞭五分之二。那是朝不夕保、人人自危的地獄時代。他卻在如同走馬燈的時期,擔任瞭四個朝代的宰相,侍奉過十個皇帝,聽似風光。當時、後世的文人都罵他無恥。錶麵上,馮道有悖儒傢忠君思想,毫無節操,卻滿滿都是委屈,他有創傷……。

  陸遊自號「放翁」,享壽八十六歲。與新婚妻唐琬恩愛,卻被強勢的母親以「科舉考試為重」逼迫離婚,陸遊無力反抗。赴京考試,在開封的會試得瞭第一,卻被宰相秦檜硬拉下馬來,連殿試都無法參加,氣恨難消。迴到傢鄉,卻與再婚的唐琬夫婦在瀋園偶遇,懺悔哀痛之餘,留下〈釵頭鳳〉詞以寄深情。次年春天唐琬再度遊園,看見壁上〈釵頭鳳〉,迴傢後也迴瞭〈釵頭鳳〉,不久哀慟而死。他有創傷……。
 
  三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有一則新聞:二○一二颱北國際書展將有一場相當特別的活動「英雄也需要心理醫生」。王浩一老師與王浩威醫師這對兄弟檔,難得聚首,公開進行非常精湛而別開生麵的對談暨新書發錶會。

  所謂新書發錶會,是因為我發錶瞭「易經與英雄係列二」的《英雄的十則潛智慧》。當天主持人是好友蘭萱,她先引言「關於英雄」觀點:「英雄是所有人可能一輩子所崇拜或是夢寐以求的對象。我們總是希望知道英雄故事背後有哪些可以成為英雄的潛在特質,他可能是命運、時勢所然。有些時候,我們迴過頭來,卻發現英雄其實跟人格特質有關。所以,英雄到底為什麼能成為英雄?為什麼有英雄最後變成狗熊?其實,都跟一些心理狀況有些關係的……。」

  我的開場白說道:「……我對歷史人物,最近有更深入涉獵,也多瞭一些心理學的念頭,加上我從事的是職場管理、商業行銷的工作,在職場時心裡總有一些人性透視,在腦袋裡多瞭一些心理解析。所以,當我透過書寫那些古人時,總覺得古今,或是我的成長過程之間,想找到有一些吻閤『心理學』的東西……在擔任管理人的時候,想要知道個性與心理相關連的東西……。」

  精神科醫師兼心理師王浩威,除瞭診斷成人的心理問題,他更專研青少年的心理,因為它可能會成為某個程度的傢庭問題、社會問題。除此之外,浩威也試圖診斷公眾人物,談信任與背叛。浩威從很純粹的心理學,跨足到青少年,之後再跨足到試圖診斷政治人的心理成分。

  浩威接著說:「大概可以說,沒有人是百分之百完美,如果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他大概很無趣瞭。所以可以說每個人多少都有點『病』,而那個病從另一個角度看,可能變成一種纔華、一種能力。迴應蘭萱所提,這幾年看瞭很多青少年……應該說,我看青少年很多,談青少年也很多。但是沒有談的部分就是我大部分的個案都是男性,其中也有高收入、高成就的男性……。

  「心理治療領域,中外都一樣,女性求助者比較多。至於在颱灣的專業人員,傑齣的女性專業人員相當的多,男女比例失衡,造成男性求助得少……其實男性問題更多,所以怎麼讓他們願意求助,這個過程比較複雜。

  「我接觸瞭很多企業傢,這些企業傢之所以成功是有道理的,但是相對來說,他們可能犧牲瞭很多,包括他的傢庭、他的婚姻等等。有很多企業傢,適閤做朋友,不適閤做傢人。或者說適閤做他的仰慕者,不適閤做他的下屬等等……這種狀況下,如果他的傢庭、婚姻有問題求助於我們的時候,總會感慨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個代價太大瞭……所以,英雄的確需要心理學傢的。

  「另一個角度,這十幾年來,世界經濟尚未泡沫化之前,所有的CEO變成最金光閃亮的那個階段,當時所有股東、董事會們都知道,眼前的這位CEO薪水實在是太高瞭,可是又找不到『完美的』CEO取代。其實,每個CEO都有毛病,都有他的缺點,這個點子快可是脾氣衝,那個想法好、執行力佳,可是不聽別人勸……所以,在此情形下,西方企業早在十多年前,發展齣一套Executive Coaching,也就是高階主管的教練。這些教練會坐在這位CEO旁邊看著他怎麼開會,怎麼管理員工,然後再給他feedback。在此之際,董事會則命令這位CEO『你要聽這個心理學傢的話』……。」

  四

  這本《無照心理師的沙發》,是我繼《孤獨管理》、《嚮夕陽敬酒》之後的著作,想談談中年後,大傢必須開始「認真思考」退休生活的藍圖。時間沙漏已經所剩有限,「夕陽無限好」是人生圓潤豐美的年紀,但是「近黃昏」究竟是充滿危機感的「衰老的逼近」。

  我曾經寫下〈立鼕〉節氣小詩,背後的心思是纔過瞭五十歲,日子怎麼變快瞭?蘇東坡說「最是橙黃橘綠時」,說這是「一年好景」,然而初鼕怎麼就來瞭?中年後,未來的終老真讓人忐忑啊。

  鞦天臨去的時候,我貪看瞭晚雲
  在朗晴的谿石上烹茗、聽泉、聽鬆籟
  怎麼纔雲淡瞭、風輕瞭,沒幾天
  那個新寡的鼕夜就來瞭

  這本書我「邀請」瞭幾位精采、有意思、活到高齡的詩人、政治傢,透過「我與他們輕鬆對談的方式」,企圖建構他們的終老生活態度。我在對談中,先聊聊他們年輕時的趣味生活,也提到他們不凡的成就,再慢慢引導他們談談生命深處的創傷。我不是諮商心理師,但是我知道「要怎麼安慰受傷的朋友」。

  諮商心理師陳彥琪在她的臉書上談到「那些創傷跟痛苦,一定要說齣來纔會好嗎?」她寫著:「許多人帶著惶恐不安的心走進諮商室,他/她知道自己哪裡不對勁,但不知道從何開口,擔心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裡頭滿溢而齣的脆弱與不堪,是會被踐踏與忽略,還是能夠被穩穩地承接?」「諮商室」一詞,聽起來讓人卻步,所以我與古人對談時,悉心準備瞭茶飲或是輕食,以微妙的味覺設計,卸下心防:

  蘇轍—龍井茶、東方美人茶。
  薛濤—洛神花茶。
  左宗棠—君山銀針茶。
  王維—徽州貢菊茶。
  李清照—茉莉花茶。
  馮道—唐代庵茶。
  陸遊—杉林溪烏龍茶。

  我是「無照」的心理師,無法諮商任何現代人,但是那些老靈魂的精采一生,我企圖用「逆嚮工程」梳理他們的「創傷跟痛苦」,將他們麵對「餘命管理」之際的哲學與作為推齣結論。我知道,所謂哲學,就是「使你在思想的迷宮裡認識星座」,重新對焦那個終極閤適又正確的方嚮。人生在不同成長階段,有摸索、有突破、有迷失、有奮起……《無照心理師的沙發》想多談一些初老族的睏惑,多談一些餘命管理的學習與自覺,也關注現代人麵對超高齡社會的問題。我無法提齣答案,但是我知道在網路時代,即將或是已經是的橘世代們,那些戰後嬰兒潮的人們所身處的「現代」,是漸漸「不友善的」終老環境。

  五

  歷史散文集《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祝勇繼《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的隱秘角落》後的最新歷史散文作品。他凝視蘇東坡《寒食帖》之後,從作品得到的啟發是「貶謫在黃州的中年蘇東坡『有尖銳的痛感,卻沒有怨氣。』」透過蘇東坡的性情與作品,細細品味之後,他更進一步道齣他的社會觀點:「我不喜歡怨氣重的人,具體地說,我不喜歡憤青,尤其是老憤青。年輕的時候,我們對很多事物心懷激憤,還可以理解。但人到中年以後,仍對命運忿忿不平,就顯得無聊、無趣甚至無理瞭。怨氣重,不是在錶明一個人的強大,而是在錶明一個人的猥瑣與虛弱。」

  祝勇罵得淋灕!真的,我看過年長者嚮老天咆哮:生不逢時、懷纔不遇、嫉世憤俗、沒有伯樂等……心裡充滿怨天尤人的憤恨。甚至,他們對新世代諸多不滿、嘲諷、刻薄……。另一方麵,日本導演北野武也說:「當個體貼的大人,不要老愛提『當年勇』啦。好好聆聽別人說話吧。」

  國傢發展委員會推估,颱灣在二○二五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依國際定義,六十五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七%稱為「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達十四%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達二十%稱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換句話說,屆時颱灣每五人,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這些長者搭公車免費、高鐵半價、領敬老津貼、老花眼鏡補助、假牙補助、健保補助……可以想像,未來生活睏厄的年輕人會殘酷地做結論:「太多長者在透支社會資源。」甚至說齣「照顧不事生產的老人,浪費國傢資源」這類偏激的語言。社會學傢警告,颱灣的老年歧視會愈來愈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超高齡社會」提齣警訊,他們認為年齡歧視(Ageism,又稱老年歧視、年齡主義)會快速加劇。所以我說:「各位長者們,請倍萬自愛,依老賣老的年代已經消逝瞭。」長者心態不能任性、偏狹瞭,養壽、養心之外也必須學著「養德」,更多體貼未來年輕人的付齣。

  有無建立「消除世代衝突」的良方?這是迫不容緩的社會議題。我以為除瞭老年相關教育不可少、推廣世代交流活動之外,每個人的「餘命管理」必須從自己與內心對話開始,勇敢麵對,然後學習孤獨,透過主動學習,掌握退休主導權。

  不要活成過去我們自己不喜歡的老人傢。

  六

  「一個人的高貴,不是體現為驚世駭俗,而是體現為寵辱不驚、安然自立。」這句話真是爽朗,展現齣清雅的晨蓮姿態。我喜歡站在歷史長河岸邊,深情瞭望,自覺在古人的終老故事裡,如果是經歷過風捲殘雪的人生,又從苦痛之中超越齣來者,相信他的靈魂一定仍保有著「足以沁潤我們的餘溫」,足以讓我們仰望。這也是我希望透過「在舒適沙發上,一杯熱茶之後,侃侃抒發與緩緩梳理人生的過往」的書寫方式,凝鍊齣他們「永恆的溫度與亮度」,最終能懂得陶淵明〈歸園田居〉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給自己多一點餘閒。

  筆下的他們,創傷後的漫漫人生,有動人的人生最後姿態,有經過事件後的反思,或是徹底沉澱後的靈光乍現,或是得自一個生命信號,皈依田園……今天的我們要如何透過學習、思考,纔可以握拳說:「今天,是我的餘生管理第一天!」

  我永遠相信,「世界是用我們的思想創造的」,不是抱怨控訴,不是委麯求全。這本書寫瞭七位「倍萬自愛」的古人,透過他們的終年生活與餘命管理,我知道,我最終追尋日子是「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老實說,一開始有點讓我摸不著頭緒,那個「無照」的詞彙,在醫療體係裡聽起來總是讓人心頭一緊。不過,真正吸引我翻開書頁的,是標題裡那份沉甸甸的「餘命管理」感。我身邊有親戚年紀大瞭,最近也開始麵對類似的議題,談起來總是有種說不齣的沉重和無力。我看過不少坊間探討安寧緩和醫療的書,大多偏嚮學理或感性敘事,這本如果能從一個比較「務實」的角度切入,探討那些我們平時不好意思問、但又必須麵對的實際問題,那絕對是值得推薦的。特別是「學習與自覺」這幾個字,暗示瞭這不是單方麵的灌輸,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和界線。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議,例如在溝通障礙發生時如何應對,或者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做齣取捨。畢竟,麵對生命的終點,我們需要的不是雞湯,而是清晰的路線圖和堅定的心。

评分

收到這本書時,我第一個念頭是,這年頭連心理師都開始「無照」瞭嗎?聽起來有點像在挑戰體製內的標準作業流程。但轉念一想,或許這正是颱灣社會現況的縮影——在傳統醫療體係僵硬的規範之外,齣現瞭更多元、更貼近個人需求的聲音。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平衡這種「非正規性」與專業倫理的界線?畢竟,牽涉到生死議題,信任感是基石。如果這本書能分享一些在非傳統場域中,如何建立起那種深層次信任的訣竅,那對我們這些在現實夾縫中尋找支持的人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書名裡的「沙發」意象,很溫暖,讓我想像那是一種不必穿白袍、沒有距離感的對話空間。我期待看到一些真實案例的剖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論,讓我能從中偷師幾招,應對我未來可能要麵對的傢庭討論。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其實更多是來自於對「灰色地帶」的好奇。社會上充斥著太多「標準答案」,但人生的最後一程,往往是最沒有標準答案的。這本書如果能坦率地討論那些「不完美」的選擇——比如,當我們知道最好的治療方案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摺磨時,如何優雅地拒絕?或者,如何處理傢人之間對於「放手」程度的不同步?「無照」或許代錶著一種不受拘束的自由,但也可能意味著缺乏權威背書。因此,作者必須具備極高的說服力與同理心,纔能讓讀者信服。我希望看到的,是誠實的辯證,而不是單方麵的說教。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心理協商」的技巧,教我們如何在充滿愛與掙紮的關係中,談齣最少遺憾的結局,那這本書就值得我嚮身邊所有正在為父母、為自己做規劃的朋友們強力推薦瞭。

评分

從書名結構來看,這本書試圖揉閤三個看似遙遠的元素:非主流的「心理諮商」(無照心理師)、最親密的個人空間(沙發),以及最宏大的主題(餘命管理)。這種組閤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我個人對「沙發」這個意象特別有共鳴,它代錶著放鬆、信任和非正式性。在傳統的醫療場景裡,病人往往是被動的接受者,但「沙發」暗示瞭對話的主導權可能正在慢慢轉移到案主手中。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者如何將艱澀的「生命末期決策」概念,轉化成可以在日常對話中被討論的內容。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甚至是帶點幽默感的溝通腳本,幫助我們在餐桌上或深夜裡,不至於讓氣氛凝結到無法收拾,那可真是太實用瞭。這本書若能成功地把「死亡」這件事去魅,將它還原成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必須被恐懼的黑洞,那它就成功瞭。

评分

說真的,這年頭讀書,如果不能帶給我一點點「顛覆性」的思考,我寧願去看影集。這本《無照心理師的沙發》光是「無照」兩個字就已經夠吸睛瞭。我總覺得,颱灣的生命教育做得太過隱晦,總是在大事發生後纔手忙腳亂。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將「餘命管理」這件事,從一個充滿禁忌、隻在病房裡進行的嚴肅儀式,轉化為生活的一部分,一種主動的「生活規劃」,那它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我尤其關注它如何處理「自覺」的部分。很多人活到老學到老,卻從來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是誰,想要什麼。如果這本書能透過心理師的視角,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自我探詢工具,幫助讀者在還保有力量的時候,就為自己畫好最終的藍圖,那簡直是功德一件。希望它不是那種讀完後「心裡很感動,但生活沒改變」的類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