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選擇法:腦科學專家親授,教你如何直擊問題本質、突破思考盲點、一秒找出最佳解!

最高選擇法:腦科學專家親授,教你如何直擊問題本質、突破思考盲點、一秒找出最佳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茂木健一郎
图书标签:
  • 决策力
  • 思维方式
  • 脑科学
  • 问题解决
  • 高效思考
  • 自我提升
  • 商业思维
  • 个人成长
  • 逻辑思维
  • 最佳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經腦科學證實,能獲致結果的選擇,都有必經的程序和主軸!
一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任何人都能一秒得出結論。
 
6個步驟X7種訓練方式=「瞬間得出BEST ANSWER的大腦」
由日本腦科學專家親授,「找出最佳解的大腦」改造計畫大公開,
你也能擁有比AI更令人讚嘆的秒速決斷力!
 
  你會花多少時間下一個決定呢?
  耗費越長的時間思考,得出來的結論真的會越好嗎?
 
  人生由一連串的選擇所組成,生活中的每一個決策,方方面面都影響著我們的未來。因此只要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自然能夠有所成就。
 
  做事成功與否,基本上都取決於一開始的選擇。選擇正確,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本書作者以腦科學的角度出發,僅需6個步驟&7種訓練,便可助你掌握「選擇力」。從此告別拖延病,不再恐懼後悔,讓你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是最好的決定!
掌控決策的藝術:直達核心、超越直覺的思維導引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無數的選擇。從簡單的日常瑣事到攸關事業前途的重大決策,如何確保每一次的「選擇」都能導向最佳結果?本書並非探討任何特定的決策工具或方法論,而是深入剖析人類決策機制的底層邏輯,揭示一套超越傳統線性思維的、更具洞察力的思維框架。我們將一同探索那些潛伏在我們意識之下的認知偏誤,學習如何系統性地將複雜性拆解,直抵問題的真正核心。 第一部:洞察思維的迷霧——解構你的決策預設 我們的大腦並非一台完美的邏輯計算機。它依賴經驗、情感和快速反應來建立捷徑,這些被稱為「啟發法」(Heuristics)。雖然這些捷徑在演化過程中幫助我們生存下來,但在需要精準判斷的現代情境中,它們往往成為我們識別真相的巨大障礙。 章節一:認知的陷阱與心智的盲點 確認偏誤的潛流: 探討人們如何不自覺地篩選資訊,只接收那些強化既有信念的證據。本書將提供一套嚴謹的「對立觀點測試法」,教你如何主動尋找那些挑戰你判斷的論據,從而建立更堅固的決策基礎。 錨定效應的隱形枷鎖: 深入分析第一個接收到的數據點如何不合理地影響後續的估算和判斷。我們將介紹如何有效地「重設錨點」,在分析開始前,主動建立多個、相互獨立的初始參考值,避免過早地陷入單一視角的框架內。 可得性偏差的誘惑: 鮮活、容易回憶的事件(例如新聞報導或個人劇烈經驗)往往被高估其發生的機率。本書將引導讀者建立一套「機率事實庫」,用穩定的數據取代情緒化的記憶,確保對風險的評估更貼近真實。 章節二:從現象到本質的階梯式拆解 許多決策失誤源於對問題邊界定義不清。我們處理的往往是「症狀」,而非「病灶」。 問題的層次結構分析: 學習區分「表層問題」、「結構性問題」和「根本原因」。我們將應用類比於工程系統故障排除的流程,逐步剝離不相關的干擾因素,直到觸及那個一旦解決,其他所有問題都會隨之消融的關鍵節點。 「如果…會怎樣?」的反向工程: 成功的決策往往來自於對失敗場景的預先模擬。本書著重於建立「最差情況分析模型」,從預期的負面結果出發,逆向推導出導致該結果的必要條件。這不僅能強化預防措施,更能清晰界定決策的容錯邊界。 聚焦於「作用力」而非「結果」: 區分哪些因素是我們可以控制的「輸入變量」,哪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輸出結果」。真正的決策智慧在於優化可控的輸入過程,而非焦慮於不可控的最終成果。 第二部:超越直覺的框架構建——系統化決策路徑 當我們理解了思維的局限性後,下一步是建立一套能夠系統性引導我們趨近優選解的框架。這不是一套僵硬的公式,而是一個靈活、適應性強的思維工具箱。 章節三:多維度權衡與價值矩陣的建立 複雜決策的難點在於標準的不一致性。本書強調將無形的概念轉化為可比較的指標。 標準的去模糊化處理: 如何將「好的客戶體驗」或「長期的可持續性」等抽象概念,轉化為具備可量化標準的評估維度(例如:回應時間、用戶留存率、資源消耗效率)。 權重分配的哲學與實用性: 探討如何為不同的評估維度賦予合理的權重。這涉及對自身價值觀和目標優先級的深刻反思。我們將引入「配對比較法」,用更具體和穩定的方式來確定各要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避免主觀臆斷。 效益與成本的動態平衡: 決策不僅是效益最大化,也是資源消耗的最小化。本書提供一套「邊際效益遞減分析法」,用於評估投入更多資源後,所能帶來的額外增益是否仍具備合理性,從而在投入產出比上找到甜蜜點。 章節四:決策情境的動態適應性 沒有一種決策方法適用於所有情境。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環境需要不同的工具,與低風險、資訊充足的環境截然不同。 模糊性下的決策韌性: 在資訊嚴重不足時,過度分析反而會導致癱瘓。這裡探討「足夠好原則」(Satisficing)的適用時機,以及如何建立一套快速反應的「試錯迴圈」,將決策視為一次實驗,而非最終判決。 群體決策的提煉與整合: 當團隊面臨決策時,如何避免群體迷思(Groupthink)?本書專注於建立機制,確保少數人的專業意見能夠被充分聽取,並有效整合進入最終方案,而非被多數意見淹沒。 時間維度的納入考量: 成功的決策往往是時間的藝術。我們將分析短期滿足感與長期戰略目標之間的權衡。建立「時間折現模型」,評估現在的收益相對於未來收益的價值衰減,從而在當下與未來之間架起一座穩固的橋樑。 第三部:從選擇到行動——優化執行與迭代反饋 一個「最佳選擇」的價值,完全體現在其執行的效果上。本書最後一部分關注如何確保決策能順利落地,並從執行結果中持續學習。 章節五:實施路徑的清晰化與風險預警 從藍圖到行動步驟的轉換: 優秀的決策方案必須能被清晰地分解為可執行的任務鏈。本書提供「依賴性與關鍵路徑分析」,確保資源投入的順序和時機是優化的,避免因執行順序錯誤而導致整個計劃停滯。 建立主動的風險監測機制: 僅僅識別風險是不夠的,必須建立持續監控的「哨兵指標」。這些指標應當是能夠在問題爆發前發出預警的早期信號,從而允許決策者及時修正航向,而不是等到災難發生後才反應。 章節六:持續優化與決策的自我修正 決策是一個循環過程,而非終點。 回溯分析(Post-Mortem)的建設性應用: 如何在決策結果揭曉後,進行一次不帶指責、純粹以學習為導向的回顧?本書提供結構化的回顧框架,幫助個人或團隊區分「決策品質」與「結果運氣」的差異,從而真正提升未來決策的系統性品質。 累積決策智慧的知識庫: 將每一次重要的選擇、思考過程、遇到的干擾因素和最終學到的教訓,系統性地歸檔,形成個人或組織獨有的「經驗萃取庫」。這使得每一次新的選擇,都能站在前人(或昨天的自己)的肩膀上,而非重複犯錯。 總結:掌握思維的主權 本書旨在賦予讀者一種強大的、可遷移的思維能力:一種能夠穿透表象的迷霧,精確捕捉問題核心的能力。通過理解自身的認知偏誤、建立嚴謹的分析框架,並將決策視為一個持續學習的動態過程,你將能更自信、更有效地在任何複雜情境中,穩健地引導自己走向最優化的方向。這是一場關於如何更清晰、更深刻地思考的深度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茂木健一郎(mogikenitirou)
 
  1962年出生於東京。腦科學家。東京大學理學院、法學院畢業後,進入東京大學研究所理學系研究科攻讀物理學博士課程,取得理學博士學位。曾任理化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劍橋大學研究員、SONY電腦科學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二〇二一年四月就任屋久島大空高中校長。
 
  二〇〇五年以《腦和假想》(新潮社)獲得第四屆小林秀雄獎。二〇〇九年,《此刻,從這裡去所有地方》(筑摩書房)獲頒第十二屆桑原武夫學藝獎。著作有《有效運用大腦的學習法》(PHP研究所)、《引出最佳結果的提問力》(河出書房新社)、《不再「喏!就是那個啊、那個」之書》(與羽生善治合著)、《最強的閒聊力》、《不生氣的腦》(德間書店)等。(以上書名皆為暫譯)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一秒就得出答案!
1    日本現正發生的嚴重分裂......16
2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20
3    不會選擇的你是個非常好的人......22
4    你不想選擇的理由①    太費事......27
5    你不想選擇的理由②    要負責任......30
6    你不想選擇的理由③    有風險......33
7    自己動腦思考、做決定......36
8    活在「當下」......40
9    選擇不過是個假設......43
10    憑直覺和閃現的念頭做決定也行......46

第二章    做出勝過AI的選擇!
1    人類能得出比AI更好的答案......54
2    伊隆.馬斯克的選擇軸......59
3    「做喜歡的事」並不會一帆風順……65
4    大腦最喜歡做別人會開心的事……68
5    挑戰難以實現的事……72
6    人生充滿「偶有性」……75
7    這就是選擇矩陣……78
8    促使大腦釋出多巴胺的三要素……82
9    棉花糖實驗中所見高度利他性和不確定性的選擇法……85
10    因為一個選擇即改變人生的前田裕二……88
11    偶爾利己沒關係……92

第三章    提高選擇品質的兩種手法
1    提高選擇品質需要時間……100
2    提高選擇品質的情資……103
3    每個人都能取得情資......106
4    日本人為何不擅長收集情資?……109
5    增強情資收集的三種方法……112
6    提高選擇品質的問題……117

第四章    獲得最佳結果的六道程序 
1    選擇的過程舉世通用……130   
2    選擇的過程①    研究……132
3    選擇的過程②    縮小範圍……135
4    選擇的過程③    發呆……139
5    當你無所事事時,大腦會全速運轉……142
6    從潛意識逐一牽引出創意……146
7    選擇的過程④    制定「B計畫」……149
8    選擇的過程⑤    即刻執行……152
9    言出必行是雙面刃……155
10    選擇的過程⑥    堅持不懈……157
11    增加確定性,因應不確定性……160
12    未放棄想做的事的堀江A夢……163
13    機會之神會對堅持不懈的人微笑……168

第五章    使大腦會做選擇的七項訓練
1    日日是選擇,訓練在任何情況下都有用……174
2    訓練①    迅速選定點餐……176
3    訓練②    不斷嘗試新事物……178
4    訓練③   當場回答……180
5    訓練④    直接正式上場……182
6    訓練⑤    在社群網站(SNS)上發文……185
7    訓練⑥    擔任活動幹事……187
8    訓練⑦    幻想……189

第六章    幫助組織獲得成果的決策法
1    會做選擇的組織需具備的要件……196   
2    組織做決策需要什麼①    提出明確的方向……199
3    組織做決策需要什麼②    規定期限……202
4    組織做決策需要什麼③    以全體一致為目標….206
5    組織做決策需要什麼④    以全體的利益優先……209
6    組織做決策需要什麼⑤    匯集多樣的人才……212
7    組織做決策需要什麼⑥    權力下放……214
8    組織做決策需要什麼⑦    事前疏通……217
9    組織做決策需要什麼⑧    閒聊......220
10    領導者與第一線追求的目標不同……223

結語…...228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2550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7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升學、就業、離職、換工作、結婚、生小孩、搬家、移居......。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許多像這樣的轉折點,每一次都必須選擇怎麼做比較好。
 
  有些情況單純地用YES或NO就解決了;有些則必須考慮所有細節,具體決定何時、何地要做什麼、怎麼做。有時一個決定就會大大左右往後的人生,因此實在不得不審慎為之。
 
  連日再三苦惱;整晚沒睡地仔細思索......。
 
  拿起本書翻閱的人也許有過多次這樣的經驗;似乎也有人是抱著「如果能輕易得出答案,大家就不用這麼辛苦,可以活得更輕鬆......」的想法。
 
  有時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想法,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只是想到也許可以這麼做就去嘗試,結果竟然就成功了。世界上確實有人全憑「直覺」過生活,儘管被人嘲笑「腦袋完全沒在想事情」,但常常出乎意料地順遂。這種人有時會被人酸說:「真羡慕那傢伙,沒半點煩惱!」
 
  本書的主題是選擇。說到選擇,似乎不少人的印象就是在開頭所舉的人生轉折點上所做的決定,但其實並非如此。人平時就一直在做選擇。
 
  比方說,決定午餐要吃什麼也是在做選擇。要吃咖哩、炸豬排, 還是拉麵......。每樣看來都很美味,要從中挑選一個是很苦惱的事。午餐時間有限,必須很快做決定,然而現實中卻有許多人要考慮好幾分鐘才能決定。
 
  順帶說一下,我不禁覺得「咖哩豬排」、「咖哩拉麵」就是為了這類無法選定一樣的人所想出的菜單。因為這樣就能同時品嘗到兩種想吃的餐點,設計它的人應該是想到「如果是咖哩豬排就能兩種都吃到,客人肯定會很開心」,於是真的去做了。
 
  這類「拼盤式」餐點的出現絕對是基於客人會喜歡的「利他精神」。
 
  一直在猶豫的話,時間會不夠用
 
  先不談午餐菜單,工作和人生中遇到要選擇時,由於伴隨著責任,必然會承受壓力。有時自己明明有想做的案子,但上司另有其他計畫。若試圖貫徹自己的意志,有可能因為上司強烈反對而導致關係緊繃。因而產生「揣摹上意是不是比較好?」的掙扎。
 
  這麼一來便更難抉擇,也許只能提出像「咖哩豬排」那樣的折衷方案,上司雖然不情願也只好勉予同意。不過並不保證這樣就會順利,而且這跟咖哩豬排不同,有多少人會喜歡完全是未知數。
 
  更何況那方案原本就不是你想要的。萬一進行得不順利還可能被推卸責任:「都是你的提議才會失敗!」完全不講道理。
 
  而且要做的選擇多得是,不是只有一、兩件而已。每個人一天的工作中都要做無數的選擇,如果每個選擇都要煩惱半天,時間會不夠用。
 
  因不會選擇而使工作延宕,情況變得更糟。選擇果然很難......。
  許多人會這樣想,說不定你也是其中一個。本書就是為了這樣的你而寫的。
 
  任何人都能掌握的技能
 
  先說結論,選擇並不是件困難的事。任何人都能輕易做出選擇。
 
  選擇是一種技能。掌握必要元素,按照程序進行,就能在任何情況下做出選擇。本書會根據大腦科學的發現,為各位介紹掌握選擇這項技能的方法。 
 
  也許有人會覺得「好像很難」,但那只是一開始。習慣了就能很快地做出選擇。
 
  至少我可以肯定地說,選擇「閱讀(購買)本書」的你用不著擔心。你是有能力做出好選擇的人。只要繼續閱讀本書,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玩笑先講到這,讓我們趕緊開始吧!歡迎來到選擇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剛好在看一些關於決策心理學的講座,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其實是被情緒或無意識的偏見牽著走的,這讓我們在追求「客觀最佳解」的路上充滿了陷阱。這本書既然強調是「腦科學專家」的視角,我非常希望它能深入探討這些認知偏差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品質的。例如,沉沒成本謬誤、確認偏誤等等,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見了。我期待看到書中不只是點出這些問題,而是提供一套具體的、基於大腦運作原理的校準方法。如果能學到如何在情緒高漲或壓力大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清醒的判斷力,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大大提升了。我希望它能成為我工具箱裡的一個「抗雜訊」濾鏡,幫助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過濾掉那些會誤導我的心智噪音,直接針對問題的核心去思考。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場上的自我成長書籍很多都給人一種「過度包裝」的感覺,內容可能很豐富,但實操性不強,讀完一堆心得,感覺自己好像什麼都懂了,但真到要用時卻無從下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夠提供一套「可複製」的思維流程。我希望這不是那種看完就放著積灰塵的書,而是可以隨時翻閱、應用到各種不同類型問題上的框架。尤其是在「直擊問題本質」這一點上,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結構化的提問工具,讓我們在面對任何複雜情境時,都能有系統地拆解問題,直到找到那個最根本的著力點。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練習題或者情境分析,讓我實際動手操作看看如何應用這些「腦科學」的洞見來解決現實中的難題,那就太棒了。我追求的是一種可以內化、成為自己思考習慣的工具,而不是曇花一現的讀後感。

评分

我對那些強調「突破思考盲點」的書籍一直很有興趣,因為我發現自己常常陷入一種模式化的思考迴圈,尤其是在面對創新或者需要跨領域整合的時候。很多時候,問題卡住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我們被過去的成功經驗或既有的認知框架限制住了。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一些訓練大腦靈活度的實用技巧,像是如何刻意地去挑戰自己的假設,或者如何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個數據。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展示那些「專家」是如何在關鍵時刻跳脫框架,找出那個出乎意料但卻完美的解決方案,那一定非常受用。我特別想知道,所謂的「盲點」是不是跟我們大腦的慣性有關?如果能了解這個機制,或許就能從源頭上預防自己掉進去。我對那種能讓我產生「原來如此!」頓悟感的內容非常期待,而不只是看過就算了的知識點。

评分

這本書我光是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強調「腦科學專家親授」這幾個字,讓我蠻好奇裡面到底會分享哪些不同於一般成功學書籍的觀點。身為一個在職場上打滾多年,常常覺得很多決策卡關的人,我真的很需要一些新的視角來幫助我跳脫框架。市面上教你如何提升效率、如何做決策的書已經很多了,但大多都是給出一些很通用的SOP,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深度」。我希望這本書能真正帶領我理解大腦在做選擇時的潛在機制,而不是只教我表面功夫。比如說,當我們面對選擇困難症的時候,是不是大腦的某些迴路被卡住了?或者說,那些所謂的「直覺」其實是大腦快速處理大量資訊後的結果?如果能從科學的角度來拆解這個過程,或許我能更有效地訓練自己,讓決策過程更順暢。我很期待能看到一些具體的腦科學實驗結果,用來驗證書中提出的方法,這樣讀起來會更有說服力,不會讓我懷疑這只是空泛的理論。希望它能提供的不只是「怎麼做」,而是「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底層邏輯。

评分

最近生活上遇到不少需要做重大決策的關卡,無論是工作上的專案走向,還是生活中的一些個人規劃,總覺得自己好像在原地打轉,很難找到那個「最佳解」。很多時候,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蒐集資料、聽取各方意見,最後還是覺得哪個選項都不是最完美的,最後乾脆拖延不決。這本書的標題「一秒找出最佳解」聽起來有點誇張,但卻正中我的下懷。我需要的不是花費數小時去比較兩個優劣差不多的方案,而是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透過一套有效的方法,快速聚焦到那個最能解決核心問題的切入點。我猜想,這可能跟如何快速排除干擾資訊、或者如何辨識出真正關鍵的變數有關。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教我如何「直擊問題本質」,那對我來說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能學到如何快速地將複雜的狀況簡化,看到事物最核心的矛盾點,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而不是在枝微末節上打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