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請:信仰與文化的綻放

拜、請:信仰與文化的綻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振傑
图书标签:
  • 信仰
  • 文化
  • 宗教
  • 仪式
  • 民俗
  • 传统
  • 社会学
  • 人类学
  • 历史
  • 亚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拜、請。不僅是請神明的降臨賜福。
  我們敬拜、甚至迎請神明入厝供奉,那份虔誠與信念,就如同生活般的自然。
  人會老去,而歷史文化與包含著思念記憶的香火將永傳。
 
  六十年前,施振茂先生因為對廣澤尊王虔誠的信仰,向臺南西羅殿分靈一尊廣澤尊王三太保回家供奉,並建造了一間小舘,依據三太保專屬的堂號命名為「尊敬堂」。而曾經香火鼎盛的尊敬堂,隨著振茂伯的逝世,無人經營而逐漸沒落,甚至曾經考慮過將神像燒化。就在此時,振茂伯的孫女婿毅然決然地接下了這份責任。
 
  尊敬堂要如何找回往日的光輝?
  隨著時間的推進,尊敬堂又該如何與時代接壤?
  面對傳統文化的流失,應該怎麼樣去保存呢?
  信仰之於現代人,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在這座小舘裡,一切正在發生……
 
  樸實的光彩,臺南傳統信仰文化攝影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民俗攝影特約攝影師洪振傑,長年關注於傳統民間信仰活動,累積多年作品震撼呈現。
 
  燒王船、問事、出巡、賜福……
  他們的習以為常,或許是我們鮮少接觸的文化,
  隨著鏡頭捕捉的影像,當我們深入探索的同時,才更深刻體會它的意義。
  信仰與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扎根、茁壯、變化後,然後綻放。
 
  這片土地的影像,集結在此。
 
本書特色
 
  ▍雙封面、雙主題!右翻是故事紀實、左翻是攝影集。
  ▍專業攝影紀錄,文字與圖像雙重享受。
  ▍長年的採訪與參與,真實記錄的古往今來。
 
各方好評推薦(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府城西羅衍派書齋 許森凱
  佳里玉敕吉和堂主任委員 陳席閔
  全臺開基永華宮主任委員 楊宗保
  大地藝術文化協會理事長、普濟文史研究協會執行長 蔣文正
瀚海拾贝:一部探索全球艺术与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 本书简介: 《瀚海拾贝》并非一部聚焦于单一地域或特定宗教信仰的著作,而是一部跨越时空、横亘五大洲的文化地理学考察报告。它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关键节点为锚点,深入剖析了艺术形式、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之间复杂交织的互动关系。全书分为上下两卷,结构宏大,视野开阔,旨在描绘一幅全球文化景观的动态图景。 上卷:符号的起源与物质的羁绊 (The Genesis of Symbols and Material Bonds) 上卷聚焦于人类早期文明中,符号系统如何从原始的实践中脱胎而出,并与赖以为生的物质基础紧密结合。 第一章:泥土与神谕: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文明与神权政治 本章详述了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早期城市国家,如何因掌握复杂的灌溉技术,构建起由祭司阶层主导的社会结构。重点分析了楔形文字的演变,它如何从早期的记账符号,一步步发展成为记录神谕、王室法令乃至早期史诗的载体。我们审视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文明留下的泥板档案,揭示了在缺乏明确产权概念的早期社会中,艺术——特别是建筑(如金字形神塔 Ziggurat)——如何成为巩固统治合法性的最直接的物理宣言。本书认为,早期艺术的“实用性”远超其“审美性”,它首先是权力分配与资源调度的工具。 第二章:丝路初探:物种交换背后的观念流动 这一章将目光投向公元前后的欧亚大陆内部,重点关注连接东西方的贸易网络——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态。我们探讨的并非仅仅是丝绸、香料的贸易,而是作为“信使”的物质载体所携带的文化“病毒”。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洲遗址中出土的壁画和雕塑的细致比对,展示了希腊化艺术风格、印度佛教母题以及中原道家哲学思想如何在地理的阻隔下发生奇特的融合与变异。例如,犍陀罗艺术中佛陀形象的塑造,便是对古希腊人形雕塑传统的彻底“挪用”与“重构”,这标志着一种跨地域的视觉语言开始形成。 第三章:海洋的法则:地中海商业帝国与法律精神的萌芽 本部分转至地中海世界,聚焦腓尼基人、希腊城邦及后来的罗马共和国的商业扩张。作者着重分析了商业契约的出现,如何催生了对抽象概念(如“公正”、“契约精神”)的哲学探讨。在艺术层面,这一时期的雕塑和建筑,如雅典卫城的建造,不再仅仅是为了取悦神祇,而是为了彰显城邦的集体智慧与公民的政治参与感。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罗马法在帝国扩展过程中如何将经济效率置于文化多样性之上,并讨论了早期罗马艺术(如凯旋门浮雕)如何将军事胜利转化为可量化的政治叙事。 下卷:现代性的悖论与全球化的回响 (The Paradox of Modernity and the Echoes of Globalization) 下卷将时间推进至近现代,探讨工业革命、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全球化进程对人类文化认同产生的深刻冲击。 第四章:启蒙的阴影:科学理性与艺术的疏离 本章深入剖析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成果——科学方法的推广——如何反噬了传统艺术的权威性。当世界可以通过数学和物理定律来解释时,艺术的角色从“揭示真理”转变为“表达情感”或“批判现实”。我们详细考察了浪漫主义运动对自然和个体内在世界的回归,将其视为对过度理性的逃逸。同时,本书分析了摄影术的发明,这一技术对肖像画和风景画构成了颠覆性的挑战,迫使画家们转向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更加主观的表达方式,预示着艺术创作主体性的彻底解放与迷失。 第五章:殖民的遗产:全球商品链中的文化挪用 这一章节是本书的核心批判部分,聚焦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全球权力结构。通过对“异域风情”(Exoticism)在欧洲艺术中的流行现象进行解构,本书揭示了殖民掠夺与文化欣赏之间难以分割的血缘关系。例如,探讨了非洲面具和雕塑如何被纳入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的创作视野,分析了艺术家们在不知情或刻意忽视其原始文化语境的情况下,如何将他者的文化符号“去语境化”并转化为自身的“现代性”表达。这种“挪用”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借鉴,更是权力不对等关系在文化层面的投射。 第六章:数字迁徙:身份的碎片化与后人类景观 最后一章展望了21世纪的文化图景,重点关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生物技术对人类“何以为人”这一基本命题的挑战。本书考察了虚拟艺术(如NFT、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它们如何进一步瓦解了艺术品的“物质性”和“稀缺性”的传统定义。我们讨论了全球范围内的身份政治运动,个体如何在信息洪流中构建和维护自己的“叙事领地”。最终,本书提出一个开放性的思考:在全球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时,人类的文化连接点究竟是更趋于同质化,还是在更微观的层面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表达?《瀚海拾贝》试图提供一个不带预设立场的框架,邀请读者共同在历史的深海中,拾取那些被主流叙事遗漏的、闪耀着文明之光的海贝。 本书特色: 《瀚海拾贝》的写作风格严谨扎实,融合了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史和社会学的方法论。它避免了对任何单一文明的赞美或贬抑,而是着重于“连接”与“张力”。全书没有引用任何宗教教义或神话故事作为解释世界的终极依据,而是始终将目光锁定在物质生产、权力结构与符号创造三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力求呈现一种去中心化、多线索并行的全球文化史观。书中收录了大量跨学科的案例分析,例如分析古罗马硬币的金属纯度与帝国财政政策的关系,或考察19世纪德国工厂背景下的工人歌谣与国家民族主义话语的形成。本书的语言精准而富有节奏感,旨在引导读者跳脱出习惯性的地域限制,以一种广阔的、批判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宏伟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振傑
 
  臺南歸仁人,自小生活在民間信仰充沛活絡的臺南,經過環境薰陶,之後又經歷了數年的北部生活。回到臺南後,開始反思傳統民間信仰的重要與傳承。經過十年的觀察及實際的參與,積累大量的資料、照片與心得,期望未來透更多的途徑,帶給大眾不同的傳統信仰文化面觀,找尋傳統信仰保存與發揚的新契機。
 
  目前是園藝家、攝影師、傳統信仰維護者。
 
  經歷:
  景聖園藝x窩仔底基地 主理人
  2015年國家地理攝影大賽 人物組佳作
  2016年國家地理攝影大賽 人物組佳作
  2018入選臺南國際攝影節
  2019 入選臺北國際攝影節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民俗攝影特約攝影師

图书目录

004 各界好評
010 不凡的身世――西羅殿尊敬堂的今生前緣
014 再續前緣的老地方――五妃街443巷
020 束人永遠尊敬――振茂伯與他傳奇的一生
026 尊敬堂鎮殿三太保
031 尊敬堂的轉捩點――傳奇人物的殞落
038 轉機――復興、復刻與尊敬堂的再起

042 人情世故――尊敬堂與他們的故事
044 手足情深――銀帽匠師郭春福
050 再續前緣――張家人與尊敬堂四十年的牽絆
053 鎮殿三應公的孿生兄弟
055 後甲敬信堂
064 西羅殿廣濟堂
078 再度蒞臨尊敬堂的感動
087 振茂伯的摯友――吳正雄老先生
096 亦師亦友――洪福星先生
102 鬼斧神工――曾應飛匠師與三應公
108 舊照片裡的回憶――屏東叔許文德先生

112 走出443巷――尊敬堂的新時代、新旅程
120 一路向北――開基三應公掛帥
123 第一站・嘉義朴子配天宮
126 第二站・彰化田尾湯家
130 第三站・大甲威興堂、新廣庄張公舘
133 第四站・基隆和平島天顯宮
137 第五站・三重汾陽堂
141 第六站・三重河南堂
145 第七站・蘆洲地母廟
152 終站・阿罩霧囍轎班會
158 一路向北――賦歸圓滿安座
162 東方武士會問世
163 443巷好物交流日
170 浴火鳳凰――正式邁向建廟之路

信仰與文化的綻放
004 外關帝厲王宮――睢陽忠烈
012 臺灣第一香――西港刈香
024 學甲上白礁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94351
  • 叢書系列:社會紀實
  • 規格:平裝 / 216頁 / 20 x 21 x 1.0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府城西羅衍派書齋/許森凱
 
  身為聖王公子弟的我,一段上一代的緣分,牽繫至今。尊敬堂的名稱,從孩提時期的印象就是「大尊欸恩公祖」;振茂伯的名字、豪爽性格一直烙印在我心。今天振傑兄致力於堂史發揚,喚起記憶及內心的澎湃,猶如昨日印象。今日尊敬堂踏上整建之路,或許多少坎坷,相信在後起等輩的努力下,會再續起振茂精神「束人尊敬」!
 
佳里吉和堂主任委員/陳席閔
 
  得知有幸為聖王公信仰的書寫下一些文字時,內心十分的雀躍。當翻開這本書後更是猛然發現作者的筆猶如催眠師手上的玻璃球吊墜,一下子就帶著我進入一甲子前的五妃街443巷。更是讓我參與其中跟著開基三應公一路向北給信眾賜福,其中在阿罩霧囍轎班會那地點告別時,車旁轎班會成員賣力揮手喊加油的畫面,那份感動猶如一顆核子彈在我胸膛炸開!或許,這就是廟會人的浪漫吧!最後,同樣在重建的吉和堂想跟振傑和尊敬堂說:「重建的路上很辛苦,但,絕對不孤單!束人尊敬~吉和愛你~」
 
全臺開基永華宮主任委員/楊宗保 
 
  以前剛參與永華宮,就聽到朋友說五妃街茂伯的尊敬堂有一尊最大的廣澤尊王,去看的時候廟總是關著,前幾年聽說神尊要化掉時總覺得特別的不捨和惋惜,好在最後有保存下來。然而更讓我注目的是有一群年輕人默默的在辦活動做記錄、開發文創、走出去和各方交流,就像二十多年前我剛參與永華宮時辦的活動一樣,廟埕烤肉、音樂會、小朋友的呼拉圈比賽、戰鬥陀螺比賽,讓小朋友提著花燈陪聖王公繞境,看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參與非常溫馨的場面。廟是需要改變的,不能讓人覺得廟都是喝酒賭博吵架鬧事的地方。
 
  一個強風豪雨的夜晚將永華宮的大樹吹倒,在不知如何處理時,朋友介紹了有園藝專業的振傑,他也非常熱心的辭掉所有行程,全心全意的搶救,因為這個緣份和他認識了,也一起交換參與廟宇的心得和努力的目標。
 
  廟一直就是政經文教的中心,也是心靈的寄託,有許多不能和親友說的都能向神明傾訴,是大家心靈的依靠。祈望借著這本紀錄能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於廟宇有更深刻的瞭解並一同參與,一起來推動廟與社區的結合,社區總體營造、社區關懷、老人長照等,都是廟可辦演的重要角色,讓廟發揮更大的功能。
 
大地藝術文化協會理事長、普濟文史研究協會執行長/蔣文正
 
  認識振傑是從他攝影作品開始,年紀輕輕就從自己角度為傳統信仰文化注入一股清新力量,令人眼睛一亮,接到邀約誠惶誠恐。
 
  我在廟邊長大,因為地域關係常常到西羅殿看「鬥蟋蟀」,原來小時候在西羅殿看見比我身高還高大尊廣尊澤尊王,就是尊敬堂的三恩公,後來得知還頗有緣份。
 
  振傑文字與圖片,沒有華麗辭藻,文中引經據典說明一些信仰專業名詞,深入淺出訴說尊敬堂故事,是一部活生生現代紀實。振茂伯從純粹信仰,開舘濟世到興學、公益,過程篳路藍褸,讓人深深感受到信仰的價值,真是「束人尊敬」。
 
  信仰的初衷是為了相信「奉神」而不是為了「風神」(臺語,有威風之意),現在私人舘如雨後春筍四處林立,振茂伯一生足以樹立典範讓後輩好好的省思借鑑。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人际关系复杂性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现。它没有用生硬的理论去套用生活,而是将各种社会互动中的张力、妥协与和解,描摹得淋漓尽致。看到书中那些角色的挣扎与选择,我常常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那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很多作品难以企及的。特别是在处理代际差异和文化冲突时,作者展现了极大的同理心和洞察力,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深刻揭示出每一个立场背后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出了普通小说的范畴,它成了一面映照我们自身社会结构的镜子。对于渴望理解台湾社会脉络和人情冷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质的文本样本,值得反复研读和体会其中的微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融为一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时代变迁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对特定物件的描绘,或者对某个场景氛围的烘托,都显得格外到位,让整个故事的质感立刻提升了好几个层次。很多章节的转折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一点也不突兀,却又能精准地抓住读者的心弦,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这种叙事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和思考。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台湾社会变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视角,让我们能从更深层次理解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和文化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和演进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力量,远胜过任何激昂的口号,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华丽而不失真挚,充满了古典韵味却又紧贴着现代人的情感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那种精准度,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状态。读起来,你会感觉到一种文字的韵律感,仿佛在欣赏一首精心编排的乐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很多篇章读完后,会让人陷入沉思,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文字本身的美感和其中蕴含的深意,需要时间去慢慢咀嚼。与市面上很多追求快餐式阅读体验的作品相比,这本书展现了作者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和深厚功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用文字雕刻一幅幅精致的画卷,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与情感,让人在赞叹之余,也对作者的文学造诣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可以说是极其巧妙和富有野心的。它似乎不是线性叙事的简单堆砌,而更像是一个精密编排的万花筒,不同的时间线、不同的叙事声音,在特定的节点上相互交织、相互呼应,最终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图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策略,对读者的专注度和理解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信息量的控制上也拿捏得非常到位,该留白的地方留白,该详述的地方则笔墨酣畅,使得整部作品张弛有度,绝无冗余之感。每次重读,似乎都能发现之前忽略掉的、埋藏在字里行间的关联和伏笔,这充分显示了作者在构思之初就有着极高的整体把握能力。这种复杂的结构,反而成就了作品的深度和耐读性。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哲学意蕴是深沉的,它并非只停留在表面的故事层面,而是不断叩问着关于存在、记忆与时间这些宏大命题。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将那些关于“我们是谁”和“我们从哪里来”的终极疑问,融入到角色的日常琐事之中。阅读过程中,你会感觉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原本以为是看别人的故事,到头来却发现是在审视自己内心的图景。尤其在处理“失去”和“传承”这一主题时,作者的笔触既有份量的沉重,又不失对生命韧性的肯定,这种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构成了全书最动人的核心张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娱乐读物,而是会像一粒种子一样,在你心里生根发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让你重新思考某些早已习以为常的观念。这是一次非常触及灵魂的阅读旅程,让人感到充实而震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