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行為(第七版) 

消費者行為(第七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志堅
图书标签:
  • 消费者行为
  • 市场营销
  • 消费者心理学
  • 购买决策
  • 行为科学
  • 营销管理
  • 消费者研究
  • 第七版
  • 教材
  • 营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整合消費者行為的基礎概念與實務,蒐羅豐富本土個案,藉由華人觀點,分析市場特色、消費者決策及影響、闡明關鍵議題等,內容實用、難易適中,案例解析呼應理論,是初學者極佳的入門寶典。
  第六篇「個案篇」以情境故事帶入消費話題,深入探討消費者行為。
  新版設計「創意思考」書末教學活動單元,引導學生以六頂思考帽、用不同角度思考,討論各種消費與行銷主題,增添學習趣味。
  全書將理論融合於社會趨勢及實務應用中,力求讀者能夠將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本書特色

  1.消費新觀點專欄:章前個案,帶領讀者透過不同的角度探索消費者行為。
  2.條列敘述:將內文重點清楚條列,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更有條理。
  3.圖表化:大量的圖表呈現於全書之中,使內容變得生動活潑、淺顯易懂。
  4.豐富個案:本書個案篇,以生活話題帶入消費案例,如「降級普通會員」、「網路錯價事件」等,引發讀者共鳴和興趣。
  5.章後習題:試題演練,立即驗收學習成效。
  6.創意思考活動:藉由分組互動式學習,讓同學以六頂思考帽換位思考,用不同角度探討消費者行為,更能活躍課堂氣氛。
好的,这是一本专注于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优化的图书简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践导向的视角,理解如何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构建高效、敏捷且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 ---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全球化时代的精益与韧性 导言:重塑现代商业的命脉 在全球化浪潮与技术革命的双重驱动下,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更是端到端供应链效率与韧性的较量。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产品的交付,每一个环节的优化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控制、市场响应速度乃至客户满意度。《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全球化时代的精益与韧性》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时代挑战而编写的权威性著作。 本书全面摒弃了传统物流“运输与仓储”的狭隘定义,将其提升至战略资产与价值创造中心的高度。我们聚焦于如何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数据分析工具以及新兴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构建一个既精益(Lean)又具备强大韧性(Resilient)的现代供应链体系。 第一部分: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与战略定位 本部分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清晰界定现代物流在企业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章:物流管理的战略转型与价值链整合 从成本中心到价值驱动: 探讨物流功能如何从单纯的费用发生地转变为驱动客户价值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供应链的本质与边界: 深入剖析供应链(Supply Chain)与价值链(Value Chain)的相互关系,界定物流活动在价值链中的具体定位与影响点。 全球化背景下的物流环境分析: 分析地缘政治、贸易协定、环保法规等宏观因素对国际物流网络的冲击与重塑。 第二章:运输管理:效率、合规与多式联运的艺术 本章深入探讨运输环节的复杂性与优化策略。 运输模式的深度剖析: 详细分析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的成本结构、服务特点及适用场景。重点讨论海铁联运、内河航运在构建多式联运网络中的关键作用。 运力规划与动态调度: 介绍先进的运输管理系统(TMS)在路线优化、装载率提升和实时追踪方面的应用。讨论“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如无人机、自动导引车AGV的应用潜力)。 承运商管理与绩效评估(SCM): 建立科学的承运商选择模型,并探讨基于KPI(如准时交付率、货损率、运输碳足迹)的绩效合同设计。 第三章:仓储与库存管理的精益之道 库存是双刃剑——过多造成积压,过少导致缺货。本章致力于实现库存的“恰到好处”。 仓库战略选址与网络设计: 运用运筹学方法,评估客户密度、运输成本和土地成本,确定最佳的仓库网络结构(集中式、分散式或混合式)。 仓储操作的精益化: 详细阐述先进的仓储管理系统(WMS)功能,包括区域划分、动态库位管理、先进拣选策略(如波次拣选、路径优化)。 库存控制的科学决策: 深入研究EOQ(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ROP)模型,并扩展到考虑需求波动性、提前期不确定性下的安全库存计算,特别是针对高价值、易腐烂货物的特殊库存策略。 第二部分:供应链的集成、数字化与韧性构建 现代供应链管理强调跨职能、跨企业的集成协作,并要求系统具备抵御冲击的能力。 第四章:供应链集成与协作:从串行到并行的转变 S&OP(销售与运营规划): 阐述S&OP在平衡供需、统一跨部门目标的流程和机制,是实现供应链同步的关键工具。 供应商关系管理(SRM)的深化: 从交易型关系转向战略伙伴关系,探讨供应商早期参与(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 ESI)在产品开发中的价值。 信息共享与可见性: 强调供应链可见性(Visibility)的重要性,讨论如何利用API接口和共享平台打破企业间的“信息孤岛”。 第五章:数字化转型:物流与供应链中的前沿技术应用 本章聚焦于支撑未来物流体系的关键技术。 工业物联网(IIoT)与实时监控: 分析传感器技术(温度、湿度、震动)如何实时反馈货物状态,以及如何将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洞察。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预测中的角色: 介绍机器学习算法如何提升需求预测的准确性,优化补货计划,并实现异常检测。 区块链技术在可追溯性与信任建立中的潜力: 探讨其在保证原产地、合同执行透明度以及简化清关流程中的应用前景。 第六章:供应链风险管理与韧性(Resilience)构建 在疫情、贸易战和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供应链韧性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底线。 风险识别与建模: 运用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工具,系统性识别中断点(如单一来源依赖、关键节点拥堵、自然灾害热点)。 构建敏捷与冗余策略: 探讨如何在不显著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通过“近岸外包”(Nearshoring)、“多源采购”(Multi-sourcing)和建立战略缓冲库存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供应链恢复规划(Recovery Planning): 制定详细的危机响应手册,包括快速切换供应商、临时调配运力以及与保险机构的协同机制。 第三部分:可持续性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绿色物流与可持续供应链实践 碳足迹核算与减排策略: 介绍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并具体指导企业如何通过优化包装、提高车辆装载率和采用新能源运输工具来减少碳排放。 循环经济在物流中的体现: 探讨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的设计,从产品回收、翻新到再制造(Remanufacturing)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结语:面向未来的物流领导者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运用系统思维和数据驱动的方法,设计、实施并管理面向21世纪复杂挑战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它不仅是理论的参考手册,更是实践操作的蓝图,旨在帮助企业在效率、成本和服务之间找到最优的战略平衡点。 本书适合对象: 供应链管理专业学生、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采购与运营部门专业人士,以及任何致力于推动企业实现精益化和全球化运营的商业决策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志堅


  現職:台北大學教授
  學歷:中興法商(台北大學前身)企管博士
  經歷:主要研究領域為網路消費者行為,曾於國內外發表數十篇消費行為領域之論文,並參與多本相關學術期刊之編輯工作。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緒論
Chapter 01 概論
1-1 消費者行為的範圍
1-2 消費者行為是行銷的基礎
1-3 有哪些消費者行為
1-4 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
1-5 了解消費者行為的優點

第二篇 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個人因素
Chapter 02 知覺、學習與記憶
2-1 感官刺激
2-2 知覺的暴露階段
2-3 知覺的注意階段
2-4 知覺的解釋階段
2-5 行為學習
2-6 認知學習
2-7 記憶

Chapter 03 動機與價值
3-1 動機
3-2 動機的相關理論
3-3 價值觀

Chapter 04 人格與生活型態
4-1 何謂人格特質
4-2 早期的人格理論
4-3 人格特質
4-4 生活型態

第三篇 消費行為
Chapter 05 態度
5-1 態度構成的三要素
5-2 態度的理論
5-3 態度的功能與承諾

Chapter 06 資訊搜尋
6-1 購買決策類型
6-2 問題確認(消費需求確認)
6-3 資訊搜尋
6-4 影響資訊搜尋的原因
6-5 消費者的資訊來源
6-6 說服溝通

Chapter 07 購買
7-1 評估準據
7-2 評估的模式
7-3 購買行動
7-4 購買情境
7-5 購後行為
7-6 產品的處置

第四篇 影響消費行為的外部因素
Chapter 8 群體影響
8-1 參考群體
8-2 口碑
8-3 意見領袖

Chapter9 家庭與組織購買決策
9-1 家庭與家計單位
9-2 家庭購買決策
9-3 組織購買決策
9-4 購買決策角色

Chapter10 財富、階級、性別、年齡
10-1 財富
10-2 社會階級
10-3 心理上財富
10-4 性別
10-5 年齡

Chapter 11 種族、宗教、文化
11-1 種族與消費行為
11-2 宗教與消費行為
11-3 文化
11-4 文化與消費
11-5 文化的涵化與變遷

第五篇 消費行為的新興課題
Chapter 12 創新的採納
12-1 創新的種類與程度
12-2 創新的特性
12-3 創新擴散
12-4 創新擴散的影響因素
12-5 科技採用

Chapter 13 網路消費行為
13-1 各種網路行為課題
13-2 網路迷因
13-3 網紅影響力行銷
13-4 社交媒體的使用動機

Chapter 14 消費者行為研究
14-1 研究的程序
14-2 量表的選擇與發展

第六篇 個案
CASE 01 您搶到衛生紙了嗎?
CASE 02 該買新車嗎?
CASE 03 降級普通會員
CASE 04 結婚金飾用租的
CASE 05 印表機贈品
CASE 06 畢業旅行記
CASE 07 到國外拍婚紗
CASE 08 商業午餐定價
CASE 09 網路錯價事件
CASE 10 品牌的選擇
CASE 11 週年慶滿三千送三百
CASE 12 誰搭商務艙
CASE 13 到網路買墨水匣:罕銷商品的網路銷售
CASE 14 你不再是我的網路好友了!?
CASE 15 鬼月婚宴大促銷

參考文獻
索引
創意思考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39097
  • 叢書系列:大專商管
  • 規格:平裝 / 536頁 / 19 x 26 x 2.6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七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讓我感到「頭痛」但最終卻受益匪淺的地方,那大概就是它在「量化研究方法」上的要求了。畢竟,很多台灣的行銷人習慣了直覺和經驗法則,但這本第七版非常強調建立在嚴謹科學基礎上的消費者洞察。它對於問卷設計的信度、效度,以及如何從行為數據中推導出內在態度的部分,講解得極為詳盡。雖然一開始看那些統計模型會有點吃力,但一旦掌握了這些分析工具,你就能真正跳脫「我覺得」的思維陷阱。舉例來說,它教你如何利用區隔變數(Segmentation Variables)去建構更精準的目標客群模型,而不是只靠年齡和性別這種粗略的劃分。透過書中提供的矩陣分析工具,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哪些消費者對價格最敏感,哪些對功能性要求最高,這讓廣告預算分配變得更有依據。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正因為它的這種學術上的「嚴謹性」,才確保了它在快速變動的消費市場中,始終能提供最可靠的指導方針。讀完這本書,你才真正有底氣說,你懂「消費者行為」,而不是只懂「市場促銷」。

评分

這本《消費者行為》(第七版)簡直是台灣行銷人、公關人,乃至於商學院學生的聖經啊!我記得我當初在準備研究所考試的時候,架上所有參考書裡,只有這本的厚度和重量讓我有點望之卻步,但一旦翻開,那種紮實的學術底蘊跟全球市場的實例穿插,真的讓人欲罷不能。特別是它對「決策過程」的拆解,從問題認知、資訊搜尋、方案評估,到最後的購買決策與購後行為,每個環節都探討得鉅細靡遺。舉例來說,它裡面提到「涉入程度」(Involvement Level)對搜尋行為的影響,在台灣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尤其受用。你看現在網紅開箱文滿天飛,高涉入產品(像買車、買房)消費者會去爬大量專業論壇,低涉入產品(像日常零食、飲料)則很容易被廣告或通路陳列影響。這本書不是只在講理論,它讓你清楚知道,面對不同產品屬性,行銷策略的著力點在哪裡。很多國內教科書或坊間翻譯書,常常把一些歐美案例生硬地套用過來,但這本第七版在修訂時,明顯加入了更多亞洲、甚至特定區域市場的思考框架,讓我在面對本土化行銷挑戰時,能夠找到理論依據去解釋那些「台灣人就是這樣想」的現象。對我這種在實務界摸爬滾打的人來說,它就像一本永遠不會過期的工具箱,每次重讀都能從舊的知識點裡,挖掘出新的操作靈感。

评分

我必須坦白講,市面上很多行銷學書籍都顯得有點「過時」,它們的案例還停留在五十年前的廣告黃金年代,但這本《消費者行為》第七版,在數位轉型這塊著墨非常到位。對於千禧世代和Z世代的消費特性,書中做了非常前瞻性的探討。以前我們談「通路」,就是指實體店面和電視廣告,現在呢?「數位足跡」、「數據隱私」、「演算法推薦」才是戰場核心。這本書成功地將傳統的心理學模型(像是認知失調理論)嫁接到現代的數位場景中,讓你看得清楚,當一個消費者在Facebook上看到廣告後,他會如何透過Google搜尋做二次驗證,最終在電商平台上完成結帳。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深入探討了「虛擬社群」中的消費者互動模式,這對於現今台灣品牌經營官方LINE群組或Dcard社團時,提供了極大的理論支持。它不只是教你如何下數位廣告,而是教你理解,消費者在數位世界裡「渴望被看見」和「尋求社群認同」的根本動機是什麼。這本書不只是一本課本,它更像是一部不斷更新的「數位消費者行為白皮書」,讓你永遠走在市場分析的最前端。

评分

我得說,這本《消費者行為》第七版的編排邏輯,真的是教科書界的典範,完全不是那種把一堆名詞硬塞給你的那種無聊讀物。它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對於文化、社會階層和次文化影響的深度剖析。在台灣這個小島上,南北文化差異、閩客原住民的區隔,乃至於都會與鄉鎮的消費習慣差異,都大到足以影響行銷策略的成敗。書裡提到「社會階層」對品牌形象認知的建構,簡直就是神來之筆。你想想看,過去台灣社會對於「進口車」跟「國產車」的態度轉變,背後不就是社會經濟地位(SES)的變遷在推動嗎?第七版對此的論述,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社會學定義,它深入探討了這些符號如何被消費者解讀和內化。更棒的是,它還會討論到「參考群體」(Reference Groups)的影響力,特別是在社群媒體時代,那些意見領袖(KOLs)扮演的角色,已經遠遠超過傳統的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s)。這本書不是停留在「告訴你文化很重要」,而是細緻地拆解出,文化如何形塑了消費者的價值觀,進而影響他們對風險的承擔意願和對新產品的接受速度。對想在台灣市場玩精緻行銷的業者來說,理解這些看不見的社會規範,比會背多少個理論模型來得重要得多。

评分

翻閱這本書,最讓我感到紮實的是它在「情感與知覺」章節的處理方式,這部分往往是其他教材最容易流於表面論述的。在台灣,產品的「美感」和「感官體驗」在許多產業,特別是美妝、食品和設計產業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這本第七版對於「知覺的組織化」和「情感的建構」有非常深入的探討。它不只是提到「視覺很重要」,而是解釋了人類大腦如何篩選、組織和解釋感官輸入,這對於設計產品包裝或店面陳列至關重要。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公司推出一款新茶飲,原本市場部堅持使用最搶眼的螢光色包裝,但根據這本書的「顏色心理學」原則,我們決定換成較為沉穩的莫蘭迪色系,結果在消費者訪談中,後者被普遍認為更「健康」、「有質感」。這就是理論指導實務的最好證明。此外,書中對「動機衝突」(如趨避衝突)的分析,也讓我更理解為什麼台灣消費者在面對「價格便宜但成分不明」的產品時,會表現出猶豫不決的狀態。這種對人類潛意識運作的精確描繪,讓行銷活動不只是戰術性的操作,更提升到了策略層次的文化溝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