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總則(6版)

刑法總則(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書楷
图书标签:
  • 刑法
  • 刑法总则
  • 法律
  • 法学
  • 教材
  • 六版
  • 理论
  • 犯罪
  • 刑罚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透過簡明清晰的敘述方式來詮釋刑法總則之基礎理論與概念,每章節均以導引案例作為問題思考的開始,逐步解說刑法之架構與相關理論,再輔以為數眾多的案例加以對照說明,使刑法初學者不致因刑法理論的抽象而造成學習上的障礙。另外,針對刑法總則之重要學理爭議,本書亦詳細介紹學說與實務之相關見解並加以說明評論,書末附有刑法犯罪結構之檢驗模型供作考試解題之架構參考,不論係對刑法的進階學習者抑或國家考試的參與者而言,均有相當之助益。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不包含《刑法总则(6版)》内容的、关于另一部法律著作的详细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图书名称:《民法典适用与前沿问题探析:理论构建与司法实践的融合》 作者: 张伟 教授,王丽 博士 出版社: 华东法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第一版) 页数: 1280页 定价: 228.00元 --- 著作导言:时代的呼唤与民法的基石重塑 在全球化与数字经济浪潮的深刻影响下,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法治体系迈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调整着从胎儿出生到生命终结、从家庭关系到财产往来、从合同订立到侵权救济的方方面面。然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典章颁布之后,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准确理解和适用这些宏大而精密的条文,如何处理新业态、新技术带来的法律空白与冲突,成为了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共同挑战。 《民法典适用与前沿问题探析:理论构建与司法实践的融合》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对既有法条的简单梳理或教科书式的重复阐述,而是聚焦于民法典生效后的核心争议点、适用难点以及新兴领域的理论重构。本书的撰写团队,由国内资深民法学教授张伟与专注于前沿法理研究的青年学者王丽共同领衔,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厚的实务经验为支撑,为法律工作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适用指南。 本书的价值定位在于“融合”——理论构建的深刻性与司法实践的前沿性相统一。我们深知,脱离司法场景的纯粹学理探讨往往流于空泛,而缺乏法理支撑的机械化裁判则可能损害法律的整体和谐性。因此,本书每一个章节的探讨,都紧密围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新司法解释、典型案例,力求在理论高度上解释“何为正义”,在实践层面上指导“如何实现正义”。 核心内容模块深度解析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囊括了民法典在人身、财产、债权、物权、继承等核心领域中的最新发展与冲突治理。 第一部分:人格权编的价值重塑与边界划定(约300页) 人格权作为民法典新增的独立成编,体现了国家对个体尊严的最高保障。本部分重点关注以下前沿议题: 1. 数字人格权的构建与保护: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普及,个人信息保护已超越传统隐私范畴。本书详细剖析了“数据主体权利”的法律属性,探讨了“算法偏见”与“画像权”的侵权认定标准,并对《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民法典人格权编的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特别是对于“非接触式”信息采集的合法性边界,提供了详细的法律论证模型。 2. 生命决定权与医疗自主权的延伸: 聚焦于高龄、重病患者的医疗决定困境。探讨了预立医疗指示(Advance Directives)在我国的法律效力问题,涉及对“无行为能力人”的代理决定权如何平衡亲属利益与患者意愿的复杂情形。 3. 名誉权与隐私权的交叉冲突治理: 针对网络舆论事件中,名人或公众人物的公共利益陈述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冲突,本书构建了一套“必要性-比例性”的审查框架,指导法院在信息自由传播与个人声誉维护之间进行精细化裁量。 第二部分:物权编的能动性与用益物权的发展(约250页) 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体系的基石,但如何应对新型财产形式和土地使用权的高效利用,是当前物权法面临的挑战。 1. 居住权的新设与实践障碍: 居住权作为法定用益物权,在保障弱势群体居住安全方面意义重大。本书着重分析了居住权设立的登记要件、期限的确定、以及居住权与抵押权等他物权之间的顺位冲突问题,并分析了当前实践中对居住权合同效力的认定误区。 2. 区分所有权与业主共有权的精细化管理: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空间利用等热点,本书深入阐释了《民法典》对区分所有权(即业主对专有部分的权属)与业主共同共有部分的界定,重点探讨了公共收益的分配原则,以及业主大会决议效力可能被撤销的法定情形。 3. 占有保护的强化与善意取得的再审视: 强调了占有作为事实状态受到的更高保护,特别是在非基于所有权转移的占有场合。同时,对于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结合最新的司法判例,探讨了线上交易中“交付”的法律意义如何被重新理解。 第三部分:债权编的“意思自治”与公平原则的调和(约350页) 债法是民法典内容最为庞杂的部分,本书将其核心聚焦于合同自由与社会公平的张力关系。 1. 格式条款的审查标准: 针对“霸王条款”现象,本书系统梳理了格式条款提供方的告知说明义务的内涵,并从“公平原则”的角度,剖析了哪些条款因“不合理地免除或减轻了提供方主要责任”而被认定为无效。重点引入了反垄断法视野下的合同条款审查思路。 2. 情势变更原则在通货膨胀与疫情冲击下的适用: 详细论述了情势变更原则的构成要件(“不能预见”、“非商业风险”、“显失公平”),并通过案例对比,明确了其与不可抗力之间的界限。对于合同履行中成本剧增的情形,提供了具体的利益衡平计算模型。 3. 不当得利与法定孳息的界限: 针对大数据时代“信息使用权”的价值认定,本书探讨了如果一方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另一方本应获得的商业机会或信息收益,是否构成不当得利,以及如何量化这种“利得”。 第四部分:侵权责任编的过错推定与新型侵权形态(约200页) 侵权责任编承担着救济受损方、平衡社会风险的重要功能。本书侧重于技术发展带来的侵权责任主体认定的难题。 1. 医疗损害责任的因果关系判定: 针对复杂医疗行为,本书深入分析了“替代性因果关系”在医疗事故中的适用可能,以及医疗机构在病历管理、术前告知中的注意义务标准,特别关注了新技术(如机器人手术)带来的责任归属问题。 2. 环境污染与生态损害的惩罚性赔偿: 不仅关注传统人身损害,更强调对环境的整体修复。探讨了环境公益诉讼中“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基础,以及非直接受害者能否基于环境恶化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 3. 网络运营者与用户的共同侵权: 明确界定了网络平台在用户发布侵权信息时的“避风港”原则的适用条件,并论证了在何种情况下,平台因算法推荐或未及时删除行为,需要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总结与读者定位 《民法典适用与前沿问题探析》是为法官、律师、企业法务、法学研究生及关注民生法治的社会人士量身打造的深度阅读材料。本书的行文风格力求做到论证清晰,逻辑严密,术语精准,避免晦涩的纯理论术语堆砌,而是将复杂的法律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则。 通过系统研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准确把握《民法典》的最新司法解释动向,更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活动时,建立起一套严谨的、符合法典精神的裁判思路与法律分析框架。本书是实现从“知法”到“会用法”的关键桥梁。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書楷
 
  現職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學歷
  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博士
  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法學碩士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士
 
  經歷
  國家考試命題、題庫、閱卷委員
  國家文官學院講座
  台灣刑事法學會理事、祕書長
  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兼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興國管理學院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系主任
  南台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台灣首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導論 
第一章 刑法之基本概念與罪刑法定原則 

第一節 犯罪行為及其法律效果 
第二節 罪刑法定原則 

第二章 刑法的效力與解釋 
第一節 時的適用範圍(時的效力) 
第二節 地的適用範圍(地的效力) 
第三節 人的適用範圍(人的效力) 
第四節 刑法之解釋 
第五節 空白刑法 

第三章 犯罪類型與刑法的行為概念 
第一節 犯罪之類型(構成要件類型) 
第二節 刑法的行為概念 

第二部分 故意之作為犯 
第四章 構成要件該當性 

第一節 構成要件之概念 
第二節 客觀構成要件 
第三節 行為與結果間之因果關係 
第四節 行為結果之客觀歸責 
第五節 主觀構成要件 
第六節 構成要件錯誤 
第七節 包攝錯誤 

第五章 違法性 
第一節 違法性概說 
第二節 正當防衛 
第三節 緊急避難 
第四節 依法令之行為 
第五節 依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 
第六節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 
第七節 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 
第八節 可罰違法性 

第六章 有責性 
第一節 罪責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責任能力 
第三節 原因自由行為 
第四節 罪責型態(故意、過失) 
第五節 不法意識與禁止錯誤 
第六節 容許構成要件錯誤 
第七節 減免罪責事由 

第七章 其他可罰性要件與訴訟條件 
第一節 其他可罰性要件 
第二節 客觀處罰條件 
第三節 個人阻卻或解除刑罰事由 
第四節 訴訟條件──告訴與請求 

第八章 未遂犯 
第一節 故意犯罪行為之實現階段 
第二節 未遂犯之處罰根據 
第三節 未遂犯之成立要件 
第四節 不能犯 
第五節 中止犯(中止未遂)

第九章 正犯與共犯 
第一節 正犯概念與參與型態 
第二節 區別正犯與共犯之理論 
第三節 間接正犯 
第四節 共同正犯 
第五節 共犯概論 
第六節 教唆犯 
第七節 幫助犯 
第八節 共犯之錯誤問題 
第九節 共犯與身分 
第十節 必要共犯 

第三部分 過失之作為犯 
第十章 過失作為犯 

第一節 過失犯概論 
第二節 過失犯之構成要件該當性 
第三節 過失犯之違法性 
第四節 過失犯之有責性 
第五節 故意與過失之結合──結果加重犯 

第四部分 不作為犯 
第十一章 不作為犯 
第一節 不作為犯導論 
第二節 不作為犯之構成要件該當性 
第三節 不作為犯之違法性與有責性 
第四節 不作為犯之未遂 
第五節 不作為犯之正犯與共犯 

第五部分 犯罪競合與刑事制裁 
第十二章 犯罪競合與選擇確定 

第一節 法條競合 
第二節 想像競合 
第三節 不罰之前行為與不罰之後行為 
第四節 數罪併罰 
第五節 罪疑唯輕原則與選擇確定 

第十三章 犯罪的法律效果──刑事制裁 
第一節 刑事制裁概論 
第二節 刑罰 
第三節 保安處分 
第四節 沒收 

附錄:犯罪檢驗結構模型 
主要參考書目 
德文略語索引目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3595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7 x 23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6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修訂第六版序
 
  自本書上次改版迄今約二年的時間,期間法律變動頻繁,有些是因為憲法法庭的解釋而導致,例如釋字第796號解釋導致刑法第78條假釋撤銷規定的修法、釋字第812號宣告強制工作處分違憲而失效、刑法第185條之4肇事逃逸罪配合釋字第777號解釋之要求所為之修訂等;有些則是為解決實務問題所為的修法,例如刑法第87條增定監護處分延長執行期間、刑法第98條也配合刑事訴訟法暫行安置的新制度增訂無執行必要而得免刑之規定、刑法第266條第2項增定處罰網路賭博之規定等,相關論述以及法律變動本書都在此次改版中一併予以增刪填補。
 
  此次改版也將一些近期的實務見解納入,例如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號判決對身分公務員的依法令概念採最廣義的理解、110年度台上字第2280號判決認為代收稅款之金融機構人員係屬刑法上之委託公務員並進而定性蓋有銀行收款章之暫繳稅額繳款書收據為公文書、110年度台非字第54號判決明確採取「可罰違法性」概念及其判斷基準、111年度台上字第171號判決否定繼續犯的夾結效應、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954號裁定對於追訴權時效的本質則認為兼具實體與程序性質,相關實務見解與筆者所採觀點有相同、亦有不同,藉由理論與實務見解的對照期能有助於讀者有不同面向的觀察與思考。
 
  與前次改版相同,此次亦針對在教學經驗中學生覺得比較難以明瞭或產生疑問的地方,希望藉由文字與案例的改寫讓本書的內容能更易於理解。個人一直深信教學相長的道理,經由持續授課的經驗以及教學上與學生的討論,對自己不管在教學或學術思考上均有很大的助益,這些課堂上的互動經驗對於本書的改版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筆者一直希望落實「減法思維」在本書的寫作與改版上,此次改版因強制工作處分已遭宣告違憲失效,乃順勢將此部分全部刪除,書後的參考文獻考量期刊論文可以在隨頁附註中得知出處因此也加以刪除,僅保留教科書與專書部分。另由於刑法教科書或註釋書改版頻繁,囿於個人時間因素無法再一一重行比對檢視並修改版次,故相關修訂處如有引用不同版本之教科書或註釋書均特別再註明引用版本,以利閱讀者進行檢索,如有造成不便之處也請海涵。書的每次改版總是無法周全,往往會有未盡之處,留待日後再予以改進提升的空間。
 
林書楷
2022.09.05 於高雄家中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號稱「新版」的民事訴訟法教科書,坦白說,讀起來感覺就像是作者在既有框架上塗了層新的油漆,期待讀者能因此覺得耳目一新。我從頭到尾翻閱了一遍,發現對於那些在實務界摸爬滾打了幾年的律師或司法官來說,裡頭的論述深度實在是有些「薄弱」。尤其在講述證據保全與調查的章節,對於近幾年法院在科技應用上的一些新挑戰,例如數位證據的鑑定標準模糊地帶,著墨不多,多半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書證與人證的解析上。書本的編排邏輯雖然還算清晰,但對於不同學派(例如實務學說與學界通說)之間關於訴訟權能的爭議點,往往採取一種比較「和稀泥」的態度,沒有給出一個強有力的立場或深入的批判性分析。買這本書的用意是想了解最新的修法動態如何影響既有判決見解的演變,但讀完後,最大的收穫反而是更堅定地認為,還是得回頭去啃那些更紮實、更具爭議性的判例集和碩博士論文才能真正掌握精髓。對於初學者來說,或許可以當作入門磚,但若想在「國考」或是專業領域有所突破,這本教材的幫助可能有限,它更像是一份比較制式、安全過關的參考資料,缺乏讓人拍案叫絕的見解。

评分

我對刑法分則中關於「經濟犯罪」的這本新修訂版本抱持著非常審慎的態度。經濟犯罪的領域,其構成要件的解釋往往與經濟學上的「市場失靈」理論緊密相連,但這本書在處理「內線交易」或「操縱市場」等概念時,雖然引用了大量的判例,卻缺乏對經濟模型背後核心邏輯的深入剖析。例如,對於某些複合型的金融詐欺案件,當行為人利用多層次的紙上公司進行資金移轉時,如何精確地認定「著手」的時點,以及如何克服跨國調查取證的困難,書中提出的見解多半是轉述現行學說的觀點,沒有提出任何具有原創性的體系化思考。更具體地說,對於近年來洗錢防制法與刑法如何有效連動,以打擊資恐和境外資產移轉的問題,作者只是將兩部法律的條文並列呈現,卻沒有針對兩者之間可能的競合或排除關係做出有說服力的判斷。總結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整理了現行法條下的既有見解,但它未能提供足夠的穿透力,去面對當代複雜、高科技化的金融犯罪挑戰,讀完後,對於如何精準地適用這些嚴厲的刑罰規定,我的疑惑反而更深了。

评分

這本關於消費者保護法的論述,給我的感覺是極度偏向「保護方」的視角,對於經營實體的權益幾乎是完全忽視了。當然,維護弱勢的消費者權益是立法的目的,但現代市場經濟的複雜性,使得「優質服務」與「不當促銷」之間的界線越來越難劃分。書中花了很大篇幅去闡述團體訴訟的啟動要件,但對於如何平衡集團訴訟的高昂成本與實質救濟效果的比例原則,論述得非常單薄。特別是在探討「預付型消費」的風險轉嫁問題時,作者似乎預設了所有業者都抱持惡意,卻沒有深入分析金融保險業在面對監理法規不斷收緊時,經營上面臨的實際困境與成本轉嫁的合理性。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當電子商務平台的演算法推薦構成「不公平交易行為」時,現行法規如何適格地介入,然而,這本書對於演算法的內部機制幾乎沒有觸及,只停留在傳統的「廣告不實」的範疇內進行討論,顯得過於保守且脫節。這是一本可以讓消費者團體在倡議時引用的文本,但對於需要精準掌握法律風險的企業法顧來說,恐怕會因為資訊的不對等而產生誤判。

评分

翻閱這本關於行政救濟程序的參考書,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那種異常嚴謹的「德式」寫法,每個概念都必須追溯到其最原始的法理基礎,這對於想建立完整體系的讀者來說或許是種享受,但對於我這種急著想知道「實務上如何操作」的人來說,未免過於冗長和抽象。書中對於「原處分作成」與「訴願程序」之間的連動關係,花費了大量的篇幅去拆解學理上的爭議,但當我翻到關於「行政訴訟類型選擇」的章節時,卻發現其對於「給付訴訟」與「確認訴訟」在實務上的界線區隔,描述得相當模糊。例如,當申請人面臨國家不作為(逾期不予處理)時,究竟是該提起怠為行政處分之訴,還是另有更適合的救濟途徑?這類關鍵的實務選擇題,作者並沒有提供清晰的決策樹或足夠的司法實務指引。此外,對於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數位治理」所衍生的行政爭議(如大數據分析下的隱私權侵害),這本書幾乎是完全空白,顯示出其內容更新的腳步跟不上時代的變遷速度。整體來說,它像是一部靜態的、關於既有法制結構的精美圖解,卻缺乏動態的、關於爭議解決機制的實用智慧。

评分

收到這本關於公司法修正的專書時,心裡是既期待又有點怕受傷害。畢竟,公司法近年來改動得太頻繁,理論跟不上實務的速度,是個公認的難題。這本書的優點,我必須承認,在於它試圖將增資減資、公開發行等程序性規定,盡可能地與《證交法》的規範做對照分析,這對於需要處理複雜股東結構的公司法務人員來說,確實提供了不少便利的指引。然而,它在探討「非典型公司類型」,例如閉鎖性公司或有限合夥的治理結構時,卻顯得相當保守且學究氣十足。書中對於如何利用這些新興架構來平衡少數股東權與經營效率之間的永恆矛盾,僅僅是做了一筆帶而過的論述,沒有足夠的案例去支持其觀點的實用性。更讓我感到不滿的是,對於近期最高法院在解釋「重大性的判斷標準」時,那種搖擺不定的態度,書中沒有給出任何獨到的見解來指導讀者如何預測未來的發展方向。總體而言,這本書在程序細節的羅列上表現尚可,但在需要高度整合和批判性思考的治理議題上,力道明顯不足,讀來感覺像是在看一本「法條解釋彙編」的加強版,而非真正有見地的學術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