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

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明松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建筑理论
  • 张肇康
  • 现代建筑
  • 台湾建筑
  • 建筑设计
  • 文化批判
  • 城市规划
  • 建筑艺术
  • 建筑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浪漫與理性,是共存於張肇康創作中的雙重力量;
他以「現代之眼」拾取傳統精華,
致力尋找華人建築之現代性的出路。
 
  張肇康是華人建築師中少見畢業自哈佛、師承葛羅培斯的直系弟子,
  也是與貝聿銘、陳其寬共同實踐東海大學校園規劃的關鍵推手。
 
  身為兼容包浩斯教誨與華人文化的浪漫主義者,
  收放、陰陽的雙重力量,在張肇康畢生創作中皆相伴而生,
  有時酒神似的浪漫狂放,有時又理性的自我節制。
 
  張肇康接受包浩斯設計教育的洗禮,
  先是在創作、實驗了一系列的「中國現代建築」,
  試圖將所學的包浩斯現代性,努力嫁接到華人傳統建築,
  而有了東海校園建築、臺大農業陳列館、香港太平行大樓等佳作;
  晚年則以「現代之眼」進行民居的測繪與記錄,
  著成《中國:建築之道》一書,既傳達他對現代建築與傳統對話的看法,
  也寄寓了他在艱困創作環境中持續找尋出口的浪漫奮戰。
 
  建築學者徐明松歷經數年深入研究、蒐集、探訪,終將張肇康散落香港、美國、中國各地的建築作品梳理清晰,分為「東海時期1954-1959」、「後東海時期1959-1975」以及「沉潛時期」三輯,共二十多件精選作品,深入淺出地介紹張肇康其人其作的發展歷程、職業環境與作品特色。由此,可清楚看見一條脈絡的成形:張肇康試圖將他所學到的包浩斯現代性,努力嫁接到華人傳統的木構建築,創作、實驗一系列的「中國現代建築」,而後更以「現代之眼」進行民居的測繪與記錄。讀者不只能認識個別作品,也可以更有系統性地理解作品在時代中所象徵的意義。
 
  本書不僅是一本透過作品來述說的建築師傳記,也不單純是一部經典現代建築指南,徐明松亦想透過張肇康一代的建築師生命,探討建築師與社會相容的可能性與困厄處──為何頂著顯赫文憑與歷練、年方43歲的張肇康,就已完成此生最好的作品?之後僅能透過民居的研究,作為在這種充滿磨難的創作環境裡唯一的救贖與出口?一如王大閎晚年提筆寫起小說,陳其寬拿起顏料揮灑。作者拋出提問,勾畫巨匠身影,只希望能讓來者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得更廣、更遠。
 
本書特色
 
  1. 首部以作品為經、以年代為緯,勾勒出張肇康的創作生命、思想與人生的建築傳記。
  2. 深入扼要的東海大學建築賞析指南,收錄珍貴的創建初期舊照與各式建築設計圖紙。
  3. 透過解說導讀、建築地圖、建築師作品年表,帶領讀者認識五、六○年代台灣現代建築的設計脈絡。
《喧囂都市的靜默迴響:當代建築的空間哲學與社會關懷》 本書深入探討了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建築領域在面對快速都市化、氣候變遷以及社會結構轉變等重大挑戰時,所展現出的多元美學取向與深刻的倫理思索。全書摒棄了對單一風格流派的固守,轉而聚焦於建築如何作為一種介入現實、引導生活、甚至重塑社群記憶的媒介。 第一章:失序與重構——都市紋理的批判性審視 本章首先回顧了二戰後以來,全球城市化進程中對傳統聚落結構的劇烈衝擊。作者以「空間失序」為核心命題,分析了巨型城市中出現的同質化、功能分區僵化以及公共空間的私有化現象。 景觀的異化: 探討了玻璃幕牆與鋼筋混凝土在塑造現代都市天際線時,如何犧牲了與人體尺度的親近感。特別分析了幾處標誌性摩天大樓群落,指出其在視覺上的壓迫性與在功能上的低效性。 底層邏輯的挖掘: 通過對亞洲與拉丁美洲部分舊城區的田野調查,闡述了在非正式發展中蘊含的生命力與自發秩序。強調了「殘留空間」(leftover space)在縫合城市裂痕中的潛在價值,而非僅僅被視為待開發的邊角料。 批判性地域主義的再詮釋: 挑戰了早期地域主義僅著重於形式模仿的局限性,主張當代地域主義必須與在地材料、氣候響應機制以及地方工藝傳統進行深層次的知識對話,從而建構出具有歷史縱深感的當代建築語言。 第二章:材質的詩學與觸感的倫理 建築的本質,最終回歸到材料與光影的交織。本章將材料的選擇與處理提升到哲學層面,探討建築師如何透過材質的「表達性」來傳達情感與意圖。 時間性的敘事: 分析了混凝土、磚石與木材在時間流逝中的變化。探討了「風化之美」(patina)作為一種有機的設計元素,如何記錄建築與環境的共存歷史。對比了那些試圖永恆不變的超光滑表面與那些擁抱鏽蝕、開裂的粗獷結構之間的張力。 觸覺的復興: 在高度數位化的設計時代,本章倡導重新找回建築的觸感。研究了手工藝技術在預製化浪潮下的地位,並介紹了幾位運用現地攪拌土、竹編結構等傳統技術,創造出極具溫度的當代建築案例。強調建築的「可感知性」是建立人與空間情感連結的關鍵。 透明度與遮蔽的辯證: 深入剖析玻璃作為當代建築的基礎材料,其所帶來的視覺穿透性與隱私剝奪感之間的矛盾。探討了如何運用穿孔板、格柵或水景等元素,實現光線的過濾與空間的界定,達到「有節制的透明」。 第三章:人居的尺度——流動性與臨時性空間的設計 面對不斷變動的居住需求與突發的社會危機,本章聚焦於探討超越傳統永久性結構的建築解決方案。 模組化與適應性建築: 介紹了可快速部署、易於拆卸和重組的建築體系。這些系統不再追求堅不可摧的永恆性,而是追求在不同場域和功能轉換中的高適應能力。案例分析集中在應對難民危機、城市更新中的過渡性住房。 流動的生活路徑: 探討了在強調「步行友好」與「慢交通」的設計趨勢下,如何重新佈置城市中的公共動線。分析了連續的公共平台、架空步道以及半室外的過渡空間,如何鼓勵人們走出私人領域,參與到城市的集體生活之中。 身體性與空間體驗: 借鑒現象學的空間理論,分析了光線的變化、空氣的流動、聲音的迴響如何影響居住者的心理狀態。強調成功的建築設計是能夠引導使用者身體移動、產生特定情感反應的「體驗劇場」,而非僅是功能的容器。 第四章:永續性不再是口號——生態學與責任建築 本章將氣候緊急狀態視為當代建築設計的核心約束條件,探討如何從「使用能源」轉向「生產能源」的設計範式轉移。 低碳的實踐: 深入剖析了循環經濟在建築材料選擇上的應用,從「搖籃到墳墓」的線性思維轉向「搖籃到搖籃」的閉環系統。重點研究了在地採購、廢棄物再利用以及低能耗施工技術的實際成效。 生物氣候設計的深度整合: 區分了表面裝飾性的「綠色建築」與真正將自然系統融入結構本身的「生態建築」。分析了如何透過建築朝向優化、自然通風系統設計、以及植被立面的選擇,實現對外部環境能量的智慧汲取與排導,從而大幅降低對機械設備的依賴。 遺產與未來的對話: 探討在推動新建案的同時,如何對現有建築進行負碳改造,延長其生命週期。強調對歷史建築的修繕不僅是文化保護,更是極致的永續行為,因為其已完成了主要的碳排放積累。 結論:建築作為一種「持續的提問」 本書最終主張,當代最優秀的建築作品,往往是那些勇於提出複雜問題,而非提供簡單答案的作品。它們不追求單一的宏大敘事,而是接受都市的複雜性、材料的局限性以及社會的流動性。成功的建築師是哲學家、工程師,更是對周遭環境保持著高度警覺與謙遜態度的文化觀察者。這部作品集旨在提供一種批判性的工具箱,引導讀者去觀察和理解那些在喧囂中,依然能夠為我們提供心靈安歇之所的靜默空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明松
 
  建築史學者、策展人、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著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2002)、《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2003)、《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2007)、《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2008,與王俊雄)、《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2010)、《王大閎先生:靜默的光,低吟的風》(2012,與倪安宇)、《蔡柏鋒: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2012)、《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2015,與劉文岱)、《可傳承的日常:從葛羅培斯到Philipp Mainzer,一條始於包浩斯的建築路徑》(2021,與倪安宇)。
 
黃瑋庭
 
  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研究生。2017年,體驗王大閎先生的建國南路自宅與閱讀其生命歷程後,發覺建築史的迷人之處,開始與徐明松老師研究王大閎、陳其寬、張肇康等臺灣戰後建築師,並協助策劃《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2019)、《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2020)、《空間、文化與手工性:微觀王大閎先生的建築世界》(2021)、《現代之眼:張肇康誕辰百年建築紀念大展》(2022,共同策展人)、《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2022,共同策展人)和《洞洞與花牆:臺灣戰後建築的文化情調》(2022,共同策展人)。

图书目录

作者序
 
一 東海時期(1954-1959)
導讀|烏托邦的尋回與想像的華人現代性
東海大學男生宿舍計畫案 1954
東海大學附設小學 1956-1957
東海大學理學院 1954-1957
東海大學東海書房 1954-1958
東海大學女生宿舍|第8-10棟 1954-1958/1959
東海大學舊圖書館 1955-1958
東海大學體育館 1956-1958
東海大學學生活動中心倒傘計畫案 1958
東海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1958-1959
 
二 後東海時期(1959-1975) 
導讀|抽象隱喻與現代鄉愁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 1959-1962
香港多福大廈 1959-1963
紐約時裝店室內設計 1960
香港陳樹渠紀念中學 1961-1963
香港太平行大樓 1962-1965
香港九龍塘別墅 1962-1966
臺北嘉新大樓 1965-1967
臺北士林牧愛堂 1966
新竹新豐高爾夫俱樂部計畫案 1967-1970
紐約汽車酒吧室內設計 1970
 
三 沉潛時期(1975-1992)
「禮失求諸野」:尋找與確認來時路
《中國:建築之道》與布雷澤
以現代之眼審視民居
 
曲終
 
張肇康生平與作品年表
 
建築作品Map
謝辭
圖片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1957
  • 叢書系列:木馬建築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5.5 x 22 x 1.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徐明松
 
  張肇康何許人也
 
  日本知名坂倉準三建築研究所大阪支所長西澤文隆(Fumitaka Nishizawa, 1915-1986)建築師,亦是日本1950年代最優秀的優秀建築師之一,曾在1960年代初因鹽野義製藥場廠房設計來臺兩次,並在1964年建築師公會的邀請下公開演講,隨後由吳明修建築師翻譯刊登在《建築》雙月刊的〈臺灣現代建築觀後雜感〉,文中給予張肇康先生(以下簡稱張肇康)設計的臺大農業陳列館極高的評價,「臺灣現代建築中有Details而設計密度較高的一例」、「農業陳列館的設計,有超人之處」;貝聿銘亦是在一封回函提及非常喜歡這棟建築。在那個時代,張肇康是臺灣戰後無人不知的風雲人物,因東海大學校園規劃案,1956年首次來臺,對建築比例的精準掌握、構造細部設計的堅持及施工品質的要求,業界有目共睹,亦是當年重要建築師沈祖海、虞曰鎮、蔡柏鋒爭相邀請的合作對象。
 
  張肇康對建築的敏感度,可追溯至顯赫家世和專業養成。他生於1922年,祖籍廣東中山,長居香港和上海,曾祖父是清朝的道臺,祖父在香港經營地產,如安蘭街、蘭桂坊、啟德機場和一些碼頭,多位受訪談者皆提及,盛傳蘭桂坊是以張肇康祖父之名來命名,外祖父則經營船務,由此可知其先輩在香港商界的顯赫地位;至於父親亦在金融界服務,曾任職上海廣東銀行,這點與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有類似的背景。張肇康自稱,父系母系的家庭雖都是大商賈,自己卻不擅經商,喜好文學、藝術,又祖父喜愛收集古董,並受私塾教育,自幼親近華人文化。父親對建築甚感興趣,曾貸款給營造廠陶桂記興建呂彥直設計的廣州中山紀念堂,或許因此啟發張肇康對建築的熱愛。除此之外,成長過程經歷抗日戰爭(九一八、一二八、八一三等事變)、祖父事業在日本占領香港期間於戰火中付諸流水,因此對自己的國家及文化如何振衰起敝有著特殊的責任與情感。
 
  專業養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張肇康進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系,是中國第一所採用包浩斯教學系統傳授建築技藝的學校,與當時大陸境內多數仍以法國布雜系統(Beaux-Arts)傳授的方式非常不同,在新思潮的感染下,他的內心很早就埋下了華人建築現代化使命的種子。1946年畢業後,在當年規模甚大的基泰工程司的上海分部工作,由華人現代建築史上的傳奇人物楊廷寶建築師帶領,推測張肇康早年的建築專業養成始自於此。1949年,至美國留學,先進伊利諾理工學院(IIT)研究所學習一年,受教於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 1895-1983),對建築的骨架系統的重要性有較完整的認識;隨後至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GSD),師從包浩斯第一任校長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後者亦是王大閎、貝聿銘的設計論文指導教授,期間亦受到馬塞爾.布魯爾(Marcel Breuer, 1902-1981)在建築與家具設計等領域上不斷創新的影響;同一時間還到麻省理工學院(MIT)輔修都市和視覺設計,1950年畢業,並取得GSD建築碩士學位。畢業後,進葛羅培斯與一夥年輕建築師領軍的協同建築師事務所(TAC),工作到1951年,期間亦與陳其寬(1951-1954)的任職期重疊。留美時期,是張肇康開拓視野的重要時期,此刻又恰逢美國的現代藝術和建築蓬勃發展階段,身邊的老師、同學、同事都是建築史上的開拓者、繼承者、或熱愛者,可以想見原本體內深厚的華人文化與西方的現代思潮衝撞後,必定激起炫麗的火花。從王大閎、貝聿銘、陳其寬身上,亦可印證此段養成的重要性。
 
  張肇康圖紙的發現
 
  在大閎先生的研究之後,就有一條隱隱的路引領著我們前行。2007年,我們已注意到張肇康作品的不同凡響,多方徵詢後,都說他身後留存的文獻得問港大建築系的龍炳頤教授,但大閎先生的研究出版,包括建國南路自宅的異地重建,的確讓我們分身乏術,一直要到2017年建國南路自宅重建完成,移交給臺北市立美術館,才算告一段落。2017年正式開啟陳其寬(1921-2007)、張肇康(1922-1992)與陳仁和(1922-1989)等三位先生百年誕辰的研究計畫與展覽。同年11月中,我們就因張肇康的研究第一次前往香港,期間訪談了龔書楷建築師,以及港大的龍炳頤、鄭炳鴻教授。最特別的是,短短的幾天時間,經由M+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引介,拜訪了在香港定居的張肇康太太徐慧明女士,師母年紀僅七十初頭,且身體硬朗,因此透過訪談,也得知了張肇康離開臺灣之後更多的訊息。
 
  不僅如此,這趟行程還有兩項驚人的發現。其一是,鄭炳鴻老師在1992年張肇康過世後,於1993年幫他在香港辦了一場展覽,隨後也在臺北巡迴展,臺北展場就位於他自己設計的臺大農業陳列館;臺北展覽結束後,寄回兩件大包的展覽內容,竟二十五年都未曾開封,堆放在鄭老師辦公室的角落。很難想像,這兩件大包裹是如何跟著鄭老師「流離遷徙」,1993年他也仍因學業的關係,美國、香港兩地跑,回港後亦先在中文大學任教,這兩大包東西就這樣跟著他四處搬遷。到了2018年10月中,第二次前往香港,鄭老師當著我們的面開封,剎那間,我真覺得有股冥冥的力量帶我們來到這裡,就像多年前我們在陳仁和建築師身後的事務所發現他生前留下的圖紙是一樣的。
 
  另一個驚喜是,得知徐慧明女士剛將張肇康後半生保存的設計圖紙寄放在M+,這個發現燃起我們提早啟動全面研究張肇康作品的想望。無奈,由於M+工作人員的輕忽,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批圖紙文獻才在龔書楷建築師的協助下,暫由M+轉到港大建築系,並由港大建築系掃描後提供我們研究。
 
  《時代建築》專欄
 
  2019年年底,感於「百年誕辰」時間將近,有必要逼迫自己專注於研究,因此跟上海同濟大學《時代建築》雜誌的責任編輯彭怒教授商量,是否可以讓我們連載八篇有關陳其寬、張肇康百年誕辰的研究文章,隨後很快獲得內部編輯會議的支持,並於隔年的第二期開始刊登。《時代建築》是雙月刊,看似有足夠的時間,實際上卻是交完一篇近兩萬字的稿件,就得立刻啟動下一篇;別說這一年半有多折騰人,期間還得授課,及持續性的社會教育(導覽、演講等)。不過我們知道生命即是在這樣的壓力下自我昇華,如今這本張肇康的建築導覽書及今年七月的百年大展都是以此為基礎完成的。
 
  狂喜與節制
 
  本書書名《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中的「狂喜與節制」,是我們詮釋張肇康一生創作所使用的兩個對偶的詞,也像華人儒道所形成的一剛一柔的世界觀,這種收放與陰陽的力量在張肇康所有的創作中都是相伴而生,有時是酒神似的狂放,有時又是理性的自我節制,因此用以詮釋其作品是恰當的。
 
  本書另一位作者是從碩士班時期就跟著我研究建築的學生瑋庭,她的優秀表現在剛完成的八篇專欄文章裡已展露無疑,因此本書我們再次攜手合作,希望藉由她的女性觀點可以有更多的發現。
 
  我們將書分成三個部分:東海時期、後東海時期與沉潛時期,前兩個時期在進行個別作品論述前,我們都會寫一篇導讀,將歷史脈絡、職業環境與作品特色進行總體的交代,方便想深入探究的讀者不只可以認識個別作品,也可以較有系統地理解作品在時代裡的意義。最後的「沉潛時期」是談張肇康晚年的思考與工作,這段時間他做了許多有趣的事情,除了從事建築師的職業外,也在港大建築系兼課教書,更在大陸改革開放後,帶學生進入中國各省分進行民居測繪與研究,因此該時期就不再分列作品討論,而是以一篇長文綜合論述。
 
  本書的寫作,也不是沒有遺憾,就是現階段張肇康晚年建築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主因是,他在香港或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許多委託案,目前都只有圖紙,但無法確定建築準確的位置、有無執行、按圖施工與否等問題,這部分可能需要香港在地的建築院校帶領研究生持續地追蹤。再者,張肇康家族脈絡對他後期建築事業的影響,特別是他與香港職業界的關係,也都有待進一步釐清。截至目前,我們的研究只能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力量能投入這個行列,為張肇康所帶來的華人建築之現代性建立一個完整的資料庫,方便日後建築文化的傳承。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一生努力為華人建築現代性尋找出路的張肇康先生,希望他在天之靈,能夠分享我們努力的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张肇康先生的作品,代表了台湾建筑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连接了战前与战后,也连接了传统与现代。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为一位建筑大师立传,更像是为我们重新梳理了一遍台湾现代建筑的“基因图谱”。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建筑艺术,不是堆砌昂贵的材料或者追逐短暂的潮流,而是关于如何用结构、光线和尺度,来回应人类永恒的需求和精神寄托。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台湾本土建筑精神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都无法取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口吻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带着我们走过他漫长而精采的职业生涯。那些关于设计过程中的挣扎、与业主的沟通细节、甚至是对材料选择的执着,都被描述得有血有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的时代背景描述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客观,既肯定了前辈的贡献,也坦诚地指出了历史的局限性。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让张肇康先生的形象变得立体而真实,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不断在实践中成长的建筑师。对于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来说,光是读这些“幕后故事”,就能学到比在学校里更宝贵的实战经验。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图文对照做得相当出色。以往的建筑画册,往往是图片很美但图纸很简陋,或者图纸很专业但照片质量跟不上。但这本处理得非常平衡。无论是早期的手绘草图,还是后期的精确测绘图纸,都得到了高质量的呈现。而且,很多关键节点的放大图和剖面图,都巧妙地结合了当代的彩色照片,让读者能立刻将二维的平面信息与三维的实体感受联系起来。这种清晰的视觉引导,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空间逻辑的门槛。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回顾,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建筑“使用说明书”,让你能透过纸面,真正“走进去”感受那些空间的气流和光影变化。

评分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台湾战后建筑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张肇康先生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像某些理论家那样只谈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他亲手参与的项目,把那个时代台湾社会、文化与空间需求的碰撞展现得非常到位。特别是他对于如何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地化”的探索,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书中对几个标志性建筑的解构,不仅仅是分析了结构和形式,更深入探讨了背后的哲学思辨——比如如何在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中,保持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预算下,实现最大化的美学价值。这种务实的理想主义,在今天的建筑界里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它让人反思,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创新”是否正在抛弃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优秀原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排版,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对建筑美学的敬意。封面那张照片选得妙啊,光影的对比把建筑的结构线条勾勒得淋漓尽致,让人立刻想一头栽进张肇康先生的那个世界里去探个究竟。说实话,现在很多建筑书为了追求时髦,往往把设计搞得花里胡哨,但这本完全没有那种浮躁感,它传递出的是一种内敛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内页的纸质也很有讲究,文字的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解和文字描述,也能让人看得清楚明白。感觉出版团队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下了苦功,不是随便应付的“作品集”,而是用心打磨的“艺术品”。这对于我们这些真正热爱建筑艺术的读者来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能让人感受到对领域前辈的尊重,也让这本书本身提升了一个层次。光是看着这本书放在书架上的样子,都觉得格调都跟着上去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