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新約背景主題辭典(上下冊)

21世紀新約背景主題辭典(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文斯
图书标签:
  • 新约背景
  • 圣经研究
  • 圣经注释
  • 背景研究
  • 历史文化
  • 宗教研究
  • 神学
  • 早期基督教
  • 希腊罗马文化
  • 犹太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任何真心想要深入認識新約的人,一定要擁有的工具書!
 
  新約誕生於什麼樣的社會文化背景?在回應什麼議題?對今日的讀者又有什麼意義?
  100多位新約學者、200多篇深度專文,用饒富趣味的易讀筆法,
  帶你掌握關鍵背景知識,打通讀懂新約任督二脈!
 
  資訊發達的今天,已有許多的讀者注意到「上下文」的重要性。為了正確理解訊息,不造成誤會或遺憾,無論解讀日常對話或新聞事件,都需要上下文。閱讀聖經更是如此。我們已經知道聖經經文不能片面解讀、要盡量減少金句式閱讀,各教會也推動大量讀經、每日靈修材料推陳出新……這些運動都經常強調,掌握上下文脈絡,才不至於誤讀聖經。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聖經脈絡,《21世紀新約背景主題辭典》將為整個新約帶來上下文脈絡,讓你的研經生活翻天覆地!本書處理從兩約之間到初代教會為止的重要背景知識,涵蓋希臘文化、古地中海文化、羅馬帝國文化、傳統猶太信仰等眾多主題的條目介紹,為新約的三種文類——福音書、書信、啟示文學——帶來新約成書時期的文化背景。本書特別適合想要深化讀經生活的信徒專文閱讀,牧長、神學工作者、神學生書架必備,小組長、主日學老師、查經帶領者亦可收錄。一次擁有近30年西方聖經研究成果,補足華人聖經研究領域的缺憾,一起進入最瘋最狂最威猛的讀經新世界!
 
  |內容特色|
  ■ 主題專文──共313篇,針對與新約或早期基督教發展有關的重要主題,由國際知名學者,就其專精領域,撰寫濃縮研究菁華、深入淺出的專文。
 
  ■ 交互參照──類型豐富,指引讀者縱橫新約各大主題之間,掌握其中豐富關聯與脈絡。
 
  ■ 三大索引──經文索引、主題索引、專文索引,協助讀者快速找出論及新舊約聖經某章節經文的段落、與某個具體主題有關的資訊、想要研讀的主題專文。
 
  ■ 縮略語表──不僅可用來查詢,更有助於認識新約世界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作家、知識領域。
 
  ■ 撰述人名單──利於讀者搜尋自己關注的學者或主題來閱讀,更可藉此認識各大領域或主題有哪些重要的研究者。
 
  ■ 參考書目──每篇專文最後,有撰寫該文的學者提供詳盡完整的參考書目,為研究該主題的人指點迷津,不必再茫茫然大海撈針!
 
  |使用方法|
  ★ 主題式閱讀──本書特製〈中文版使用說明〉,將全書313篇主題專文分為五大類:政治史、猶太信仰、希臘文化、羅馬政治、新約文體與語言,其下更再細分為幾個子類,便於讀者依照自己想探索的範疇,快速找到適切的主題專文來研讀。
 
  ★ 查經式閱讀──無論是為了個人讀經,還是要預備講道、主日學備課,都可利用經文索引,找到與目標經文有直接關聯的主題專文,了解經文的來龍去脈;再利用主題索引或專文索引,擴大對於經文背後世界的認知,增加解經的廣度與厚度!
 
  |適用對象|
  ■ 牧長、傳道人──解經講道。
  ■ 成人主日學老師、小組查經帶領人──查經備課。
  ■ 神學生、人文科系學生──研究報告。
  ■ 一般信徒、想深入了解新約的人──讀經進深。
 
名人推薦
 
  |華人學者、牧者 一致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吳存仁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院新約副教授
  林盈沼 中華信義神學院新約專任教師、信徒神學教育處長
  孫寶玲 台南浸信會恩慈堂顧問牧師
  莊信德 播種國際事工台灣分會執行長
  陳季讓 沙鹿聖教會主任牧師
  陳鳳翔 信望愛聖經網站執行長、聖經老師
  曾思瀚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特約教授、加拿大安布羅斯大學(Ambrose University)兼任新約教授
  劉加恩 中華福音神學院助理教授、內湖信友堂牧師
  蔡維倫 台北和平基督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蔡銘偉 台灣神學院哲學博士主修新約、高雄羅雅長老教會牧師、台灣聖經公會《研讀本》聖經新約撰述委員
  謝樂知 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副教授
《跨越时空的对话:古代文明的智慧与现代精神的交汇》 一部探索人类思想精髓,追溯文明源流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为当代读者构建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精神的桥梁。它并非单纯的文献汇编,而是一场跨越数千年的深度思想对话,聚焦于人类历史上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持久的哲学命题,以及驱动不同文明发展的核心精神力量。我们将从宏观的视角审视古希腊的理性光辉、古罗马的制度构建、东方哲学的内省之道,以及三大一神教的伦理基石,力求呈现一幅包罗万象的文明演进图景。 第一部分:理性的曙光与城邦的构建——地中海世界的精神源泉 本卷深入剖析了古希腊文明的独特精神内核。我们首先聚焦于爱奥尼亚学派的自然哲学,探讨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人如何首次将世界的解释从神话转向了理性探究,这标志着西方科学和哲学的起点。随后,我们将详细解读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诘问精神如何彻底改变了哲学的重心,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的伦理与知识。 柏拉图的《理想国》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哲学背景下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永恒理念的追求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形而上学思潮。紧随其后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系统性构建,他的逻辑学、伦理学(如“中道”学说)以及对自然世界的细致观察,构成了古典世界知识体系的集大成者。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西方教育体系和思维模式,尤其是在公民美德与城邦政治的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进入希腊化时代,本书阐述了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兴起。这些学派的出现,反映了个人在宏大帝国体系下面临的焦虑与对内在平静的渴望。斯多葛派的“顺应自然”与“克制欲望”,以及伊壁鸠鲁派的“友爱与宁静生活”,共同为后世的个人主义伦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紧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古罗马的实践智慧。罗马人或许不擅长纯粹的理论思辨,但他们在法律(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区分)、工程学和军事组织上的成就,展现了一种卓越的实用主义精神。本书强调了西塞罗等思想家如何将希腊哲学本土化,特别是将斯多葛主义融入到罗马的政治伦理中,形成了维护帝国秩序和个人责任感的独特结合。 第二部分:信仰的崛起与世界的重塑——三大宗教的伦理范式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在罗马帝国晚期兴起的,并最终塑造了中世纪和现代世界格局的一神教信仰体系。我们摒弃简单的教义罗列,而是深入挖掘这些信仰体系中蕴含的社会功能、伦理张力和对“超越性”的理解。 犹太教部分,侧重于其“立约”的概念,探讨《出埃及记》所体现的解放主题,以及先知文学如何确立了一种强烈的社会正义批判传统。律法(Torah)如何构建了一个围绕独一上帝的完整生活规范,成为分散的民族凝聚的粘合剂。 关于基督教,我们分析了早期教会如何将耶稣的教导(如登山宝训中的爱与宽恕)与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进行融合,从而在思想上站稳脚跟。圣奥古斯丁对“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的区分,不仅是神学上的划分,更是对人类历史进程中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洞察。他的内在性反思,为后来的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意识觉醒埋下了伏笔。 伊斯兰教的兴起,则被视为连接古代东西方知识体系的强大动力。我们探讨《古兰经》所强调的“认主独一”(Tawhid)如何重塑了人类的宇宙观和行为准则。阿拔斯王朝时期,伊斯兰学者对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等古希腊经典的翻译和注释工作,是保存和发展人类知识遗产的里程碑事件。阿维森纳和阿威罗伊等人的工作,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发展,展示了文明交流的动态过程。 第三部分:东方的内观与秩序的维护——亚洲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本书的第三卷将视野转向了东方,探寻与西方理性主义并行发展的,侧重于和谐、内省与社会秩序的哲学传统。 在中国部分,重点分析了儒家思想如何作为一种“实践哲学”构建了东亚社会的政治与伦理框架。孔子强调的“仁”与“礼”是如何通过“孝道”这一核心家庭纽带,扩展到国家治理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工程。我们还将对比研究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理解中央集权制度下对效率与绝对权威的追求,及其与儒家伦理之间的长期张力与融合。 老庄的道家思想,则作为一种对儒家过度社会化的反动,提供了对“自然之道”(道)的体认。其“无为而治”的理念,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深刻的政治智慧——顺应事物本性,避免人为干预的过度消耗。 在印度文明方面,本书着重阐述了印度教中“业报”(Karma)和“轮回”(Samsara)的概念如何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社会伦理系统。毗湿奴、湿婆等诸神的形象,反映了宇宙生灭循环的哲学观。随后,我们会详细考察佛教的兴起,特别是佛陀对于“苦”的洞察和“八正道”的实践路径。佛教如何通过对缘起性空的阐释,挑战了婆罗门教的等级制度,并在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如禅宗)的深刻互动,最终演变成影响深远的东方精神实践。 结语:永恒的人类困境与未来的视野 全书最后将所有线索收拢,探讨了这些古老智慧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的适用性。无论是古希腊对民主理想的追求,三大宗教对个体救赎的承诺,还是东方哲学对内心安宁的强调,都指向了人类面对有限生命时所产生的共同困境:意义、正义、秩序与自由。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狭隘时代限制的视野,让读者认识到,我们今日所思所行,无不根植于这些跨越千年的思想沃土之中。理解这些源头,方能更清晰地审视我们自身的处境,并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文斯(Craig A. Evans)
 
  美國克萊蒙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哲學博士,現任美國休斯頓浸會大學(Houston Baptist University)神學系基督教思想學院的約翰比撒諾教席基督教起源傑出教授(John Bisagno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Christian Origins)。
 
  艾文斯專精歷史耶穌、新約時代猶太背景的研究,著作等身,至今已出版七十多本書,包括:
  ●《耶穌與手抄本》(暫譯,Jesus and the Manuscripts, Hendrickson: 2020)
 
  ●《古代猶太教與基督教經典》(暫譯,Ancient Jewish and Christian Scriptures,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20,與John J. Collins、Lee Martin McDonald合著)
 
  ●《文士的手澤》(暫譯,Scribes and Their Remains, T&T Clark: 2019與Jeremiah J. Johnston合編)
 
  ●《猶太教根源與基督教信仰概論》(暫譯,A Handbook on the Jewish Roots of the Christian Faith, Hendrickson: 2019,與David Mishkin合編)
 
波特(Stanley E. Porter)
 
  英國雪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哲學博士,現任加拿大麥克馬斯特神學院(McMaster Divinity College)的新約教授,兼任校長暨教務長。
 
  波特的研究範圍廣泛,專長領域包括希臘文、語言學、釋經學、詮釋方法、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蒲草紙古文稿學、希羅背景等,至今已有二十多本著作出版,主編的書籍與期刊更多達一百餘本,包括:
 
  ●《新約裡的神聖傳統:福音書與書信中的舊約主題》(暫譯,Sacred Tradition in the New Testament: Tracing Old Testament Themes in the Gospels and Epistles, Baker: 2016)
 
  ●《使徒保羅的生平、思想,與書信》(暫譯,The Apostle Paul: His Life, Thought, and Letters, Eerdmans: 2016)
  
  ●《福音是好消息嗎?》(暫譯,Is the Gospel Good News? Wipf and Stock: 2018,與Hughson T. Ong合編)
 
  ●《語言學與聖經:回顧與展望》(暫譯,Linguistics and the Bible: Retrospects and Prospects, Pickwick: 2018,與Christopher D. Land、Francis G.H. Pang合編)

图书目录

※上冊目錄※
序言
中文版使用指南
縮略語表
原文音譯對照表
撰述人名單
導讀
辭典條目及主題專文A~L
經文索引
主題索引─依英文字母檢索
主題索引─依中文筆畫檢索
專文索引─依英文字母檢索
專文索引─依中文筆畫檢索
 
※下冊目錄※
中文版使用指南
縮略語表
原文音譯對照表
撰述人名單
辭典條目及主題專文M~Z
經文索引
主題索引─依英文字母檢索
主題索引─依中文筆畫檢索
專文索引─依英文字母檢索
專文索引─依中文筆畫檢索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89310
  • 叢書系列:研經叢書
  • 規格:精裝 / 2128頁 / 25.9 x 19.1 x 1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新約辭典系列的前三冊,以新約書卷的研究為主,包括︰《21世紀耶穌與四福音辭典》、《21 世紀保羅書信辭典》、《21 世紀新約主題辭典:後期書卷及其發展》。這三冊鉅著審視新約的內容、新約的主要人物、新約對神學的貢獻,以及批判釋經法。本書的目的,旨在補充前三冊未能充分著墨的重要背景資料。
 
  新約辭典系列的前三冊直接研究新約書卷,本書為第四冊,獨具特色,介紹與新約和早期基督教有關的文學、歷史、社會及宗教背景,廣泛涉獵新約時代的考古學、地理學、貨幣學、相關文獻、相關歷史人物、政治制度、歷史事件和風土人情。
 
  有些重要的文獻,對本書有極大的貢獻。巴列特(C. K. Barrett)的《新約背景》(The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1987 年修訂本)提供重要的新約文獻,其註解極有幫助。艾文斯(C. A. Evans)的《非正典文獻和新約解釋》(Noncanonical Writings and New Testament Interpretation, 1992)簡述對新約有貢獻的文學作品。波特(S. E. Porter)編的《新約解經手冊》(Handbook to Exegesis of the New Testament, 1997)包含許多有助於解經的新約背景長篇論文。此外還有一些註釋書。拉赫茲(S. T. Lachs)的《拉比新約註釋》(A Rabbinic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1987)非常實用,但只限於對觀福音書,焦點集中於與拉比文獻平行的經文。波林(M. E. Boring)、伯格(K. Berger),柯皮(C. Colpe)編輯的《新約希臘文註釋》(The Hellenistic Commentary to the New Testament, 1995)探討全本新約的註釋,但僅限於廣義希臘時期的平行文獻。馬里拿(B. J. Malina)和羅赫鮑(R. L. Rohrbaugh)的著作《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看對觀福音書》(Social-Science Commentary on the Synoptic Gospels, 1992),從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角度專題解經,只限於對觀福音書的簡短討論。最為全面的新約背景,當數季納(C. S. Keener)的《新約聖經背景註釋》(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on the NewTestament, 1993,中譯本:校園出版社,台北,2006 初版),介紹全本新約每一段經文的背景資料,以一般的讀者為對象,雖然為了註明原始資料出處,還是會引經據典,但是為要達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效果,並沒有引用古代的參考文獻。
 
  與上述重要文獻相比,本書僅限於300 項與新約世界或「背景」息息相關的主題,是要了解新約時代背景不可或缺的資訊。「背景」一詞或許並非最佳用語。有些學者主張採用另外的用語,例如:來龍去脈、場景、世界等同義詞。這些用語當然有其獨到之處,但我們仍然採用「背景」一詞,因為這是通用語,令人一目了然,而其他用語各有其模糊難解之處。本書的目的,是要介紹新約時期的風土人情和思維模式,幫助讀者從初代教會的角度來認識新約書卷。
 
  本書將深入討論大部分的死海古卷、希臘文蒲草紙抄本、各種的碑文、次經與偽經,以及聖經語言。近期的考古新發現,包括區域考古調查報告,會介紹一些重要人物,例如該亞法、希列、煞買、柯西巴之子西門(Simon ben Kosibah),巴勒斯坦的羅馬巡撫,還包括異國人物,例如:提亞納的亞波羅尼、猶太聖人亞拿尼亞之子耶數(Jesus ben Ananias)。有些論文探討猶太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制度,以色列和羅馬帝國的重要城巿,異教的敬拜儀式、商業、地理,等等。本書有兩百多位的論文作者,都是當代傑出的新約學者,貢獻其畢生所學,提供深入淺出的文章,其中有許多人學有專精、經驗豐富,也有些近期完成的博士論文,在許多專業領域中有突破性的新發現。
 
  本書論文都是深入淺出,按照其複雜程度及對新約研究的關鍵性而有長有短。有些論文只有500 字,大部分從1,000 到7,500 字不等,有些超過10,000 字。每篇論文都有豐富而詳盡的參考書目,為想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讀者指引前路。每篇論文均全面地呈現學者有關此一論文主題的探討及最新的研究。有些論文探討的文獻是幾年以前無法得到的資料。有些考古方面的資訊是本書出版當年或前一年才出現的全新資訊。編者和發行人戮力同心,絞盡腦汁,但求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正確並完整地解讀新約文獻和早期教會的背景。
 
  編者在此要向貢獻專業論文的學者表示感謝,有些學者提供了數篇寶貴的論文。有些學者在極短的時間內寫成論文,鼎力相助,令編者不勝感激。參考文獻的編輯里德(Daniel G. Reid)自始至終主導本書的進展,孜孜不倦,樂此不疲,美國校園團契出版社(IVP)的編者及製作部門的同工細心又及時的工作,使得本書得以順利付梓,在此向他們表達最深的謝意。最後,我們要謝謝專案經理金妮.艾文斯(Ginny Evans)的勞苦,處理了無數的通信、電話、電子郵件,千頭萬緒,鉅細無遺,無怨無尤。若非她的忠心勞苦,堅持不懈,本書勢必難以成形。
 
艾文斯(Craig A. Evans)
波特(Stanley E. Porter)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聖經時,最常遇到的困擾就是「術語黑洞」。很多關鍵詞,像是「公義」、「恩典」、「律法」、「聖靈」等等,在當時的希伯來文或希臘文脈絡中,承載的意義遠比我們現代的理解要豐富得多。如果沒有一本詳盡的「概念辭典」來輔助,我們很可能會用當代的、扁平化的定義去套用這些詞彙,結果自然是誤解連篇。我一直尋找的那種書,是能夠針對這些核心概念,提供從舊約到新約的演變脈絡,並與當時的周邊文化(例如希臘化世界的倫理觀)進行對照解析的。它必須能像一把鑰匙,打開這些術語背後所隱藏的整個思想世界。如果只是簡單地給出幾個同義詞解釋,那對我這個想鑽研文本的人來說,幫助實在有限。畢竟,理解一個詞彙的「邊界」和「張力」,比知道它的翻譯要重要一萬倍。

评分

唉,這年頭要找到一本真正能讓人深入了解聖經背景的工具書,簡直比在夜市裡撈到真珍珠還難。最近翻了幾本號稱「新約背景解析」的書,內容不是過於學術化到讓人昏昏欲睡,就是流於表面,只是一些泛泛而談的歷史軼事,根本無法真正扎實地理解當時猶太社會的脈絡。尤其是在討論某些關鍵教義或耶穌的比喻時,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化、地理和政治背景知識作為支撐,讀起來總是覺得霧裡看花,難以體會作者當初寫作的真正用意。我特別希望那種能把羅馬帝國的行政體系、希臘化世界的哲學思潮,以及猶太教內部法利賽人、撒都該人、艾賽尼派之間的張力,都條理分明地梳理出來的書籍。畢竟,新約的故事不是懸浮在空中的,它深深植根於那個特定時空,少了這層「底片」,看再多經文都像是看黑白片,顏色出不來啊。這種缺失,讓我對市面上大部分的背景資料書都抱持著高度懷疑的態度,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到位」的精髓。

评分

每次看到那種動輒數百頁,試圖涵蓋新約所有背景資訊的書,我總會有點焦慮,因為內容的取捨非常考驗編者的功力。最怕的就是那種「包山包海」卻「什麼都不精深」的通俗讀物。例如,當我們談到《啟示錄》的末世論時,是該多花篇幅解釋當時小亞細亞七個教會的地理位置和他們面臨的經濟壓力,還是該著重於巴比倫文學的文學類型和異教崇拜的對照?我更看重的是那種能根據主題,做深度挖掘的工具書。它不應該只是羅列事實,而是要能提供不同學術觀點的交鋒,讓讀者理解,即便是「背景事實」,在學術界也常有爭議。例如,關於「低階社會結構」對早期教會發展的影響,如果能有條目清晰的分析,而不是簡單地提到「早期信徒多為貧窮人」,那種深度閱讀的滿足感才會真正被滿足,這種對知識的精準度和層次感的追求,是判斷一本參考書是否「耐讀」的標準。

评分

近幾年來,隨著聖經研究的視野擴大,越來越多人開始強調「猶太觀點」的重要性。畢竟,耶穌和門徒都是猶太人,他們的世界觀、價值體系,乃至於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深受舊約和猶太傳統的影響。但是,很多介紹新約背景的書籍,往往偏重在希臘羅馬的影響力,對於猶太教內部複雜的詮釋傳統、聖殿的運作機制,以及「彌賽亞盼望」在不同猶太派別中的細微差異,著墨不夠深入。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種能細膩區分「拉比猶太教」與「早期基督教」之間微妙張力的著作,能夠清晰地展示,當早期信徒在引用舊約經文時,他們是從哪種猶太學派的濾鏡去看待這些文本的。如果缺乏對「第二聖殿時期猶太教」的紮實掌握,光靠外來的希臘哲學或羅馬政治史來解讀,那對新約的理解,恐怕終究是隔靴搔癢,抓不到核心精髓。

评分

說真的,現在坊間的聖經輔助讀物,常常給我一種「拼湊感」。它們可能引用了幾篇不錯的考古發現,或者介紹了幾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但缺乏一種宏觀的、貫穿始終的敘事線索。例如,談到保羅書信的某些論點時,如果不能清楚地勾勒出當時哥林多教會內部因文化衝擊而產生的倫理困境,或者以弗所有關「在基督裡」的身份認同危機,讀者很容易就把它當成一套抽象的道德訓誡來消化,而不是一封充滿情感、針對特定處境的「實戰指導」。我總覺得,一本好的背景辭典或參考書,應該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不只是指給你景點看,還會跟你解釋這棟建築蓋起來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建築師是受到誰的影響,甚至連當時人們住在裡面是怎麼生活的細節都能描繪出來。這種立體感和空間感,才是真正能讓經文「活」起來的關鍵要素,可惜,許多書在這一點上總覺得意猶未盡,像是只給了地圖,卻沒附上詳細的城市導覽手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