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不盲從:生而為人,如何有尊嚴地活著——國家能賜死人民嗎?能投票就是民主?防疫就能限制出入境?收入低就該餓肚子嗎?……30堂基本人權思辨課

公民不盲從:生而為人,如何有尊嚴地活著——國家能賜死人民嗎?能投票就是民主?防疫就能限制出入境?收入低就該餓肚子嗎?……30堂基本人權思辨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律白話文運動
图书标签:
  • 人权
  • 公民意识
  • 思辨
  • 民主
  • 自由
  • 社会批判
  • 政治哲学
  • 公共政策
  • 法律
  • 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權不是特權。人權到底是什麼?
一本適合所有人閱讀的人生教科書

納稅者權利法跟我有什麼關係?家長有權利對「同志教育」說不嗎?歌手不能唱自己的歌?紅燈何時亮,幾時可尋芳?……

最實用的人權讀本,30條基本人權的探索與思辨,幫助我們真正理解人權的意涵,成為一個更進步的世界公民。

●特別推薦
一起讀判決 (人氣法律粉絲專頁)/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周威同(國教署兒童權利公約教育人員培力計畫種子教師)/林辰(知識型Youtuber、《臺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邱伊翎(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祕書長)/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祕書長)/張瑜鳯(資深法官,《章魚法官來說法》作者)/許全義(台中一中社會科教師)/黃丞儀(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黃惠貞(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板橋高中歷史科教師)/蔡中岳 (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錢建榮(最高法院法官)/蘭天律師(依姓氏筆劃排序)


人權並非國家所賦予的權利,而是先於國家、任何社會與法律制度出現前就存在了,而人權的內涵就在於體現對人之尊嚴的尊重,每個人都是有自主性的主體,而不會淪為被他人或國家所支配的客體。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那是第一份全球性的人權保障文件,這一天也被訂為人權日。
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地的人們看盡殘暴的國家機器如何輾壓自己或其他國家的人民,因此聯合國成立時,各國即把人權保障視為這個國際組織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並迅速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


人權法典化是為了賦予人民對抗國家暴力和歧視的武器——雖然締約或修改條文都太困難,但我們能透過重新詮釋、擴充文義,讓人權法持續保持其活力和韌性。反之,若任由政府恣意排除或限制人權內涵,將失其最初捍衛個人尊嚴及促進社會正義的精神。這也是一開始想編輯這本書的主要目標,希望提供讀者有關人權與基本自由的基本認識,學習相關語彙後,用以觀察自己與其他人的生活處境,進而勾勒出心目中理想社會的藍圖。——法律白話文運動

本書邀請一群年輕有想法、寫過多部暢銷法普書的「法律白話文運動」執筆,以明確好讀的文字,把嚴肅的法律知識,轉化為一般大眾容易理解的常識。內容以聯合國特別為青少年編寫的《世界人權宣言》簡易版三十條為基礎,從每一則法條的核心精神作闡釋,並援引國內外的案例,輔助說明該法條我們應該具備的正確觀念,探索人權樣貌,傳達人權基本知識,幫助我們更確認與思索人權的重要。

也許我們對這些人權條文並不陌生,但我們對它的內涵確實為何,其實仍然一知半解,甚或明知故犯;在世界仍然到處充斥忽視人權、侵犯人權的情況下,我們如何理解並維護自身的人權,已是一個當代的重要課題。

作為自許尊重人權的台灣,其實我們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空間,這本書深入淺出的書寫,提醒我們正視人權的重要,我們才能更往前成為一個進步的世界公民。

●內容大要

美國知名歌手小甜甜布蘭妮為何害怕父親的監管?性工作者真的不配擁有工作權?反送中運動為何衍生出抗議者被受虐酷刑?維吾爾族被中國奴役生產棉花,引起許多名牌商品抵制,中國真的吃西方人權這套?跨國同婚是否是夢一場?棒球員曹錦輝的假球案如何引用「無罪推定原則」? COVID-19 核酸檢驗報告成了遷徙自由的絆腳石?新加坡少年余澎杉(Amos Yee)在網路上批評李光耀為獨裁者,他是否「傷害他人宗教或種族情感」?土耳其海面上漂浮了一名紅衣小男孩的屍體,他足以召喚難民的無辜嗎?原住民自傳統部落領域取回木材,是否竊盜觸法?禁止穆斯林婦女穿罩袍是錯誤的法令?……

全書談及的領域眾多,包括身心障礙者、遊民、勞工、維吾爾族、人權工作者、難民、愛滋感染者……;議題多元,包括反送中、八仙樂園火燒案、死刑存廢爭議、打假球、隱私權、出版管制、兒少言論權利、集會遊行示威、罷工、迫遷、恐同、受教育權、著作權、國際人權……

從個人到社會,從台灣到世界,各式各樣的基本人權議題,在在凸顯人權脆弱的面向。當大眾被侵權時是否真能知法而保護自己的權利?「法律白話文運動」有條不紊地整理出人類與生俱有的權利,不僅讓普羅大眾閱讀本書而獲得啟蒙,更可以觀照自身本該擁有的權利,避免因為對權利的懵懂與知識的薄弱,進而喪失權利而讓生命深陷恐懼的泥淖之中。

這本書每一章談論的都是人權的缺角,唯有把破碎的缺角拼圖起來,才能更接近人權的真相。

每章末附有「思辨與討論」,延伸引導讀者對該章作進一步思考;書末並有相關人權工作者的筆記(例如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台灣障礙女性平權連線、身心障礙聯盟、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等),作為對照參考,豐富對人權的探討。


●全書30章內容主旨(呼應《世界人權宣言》簡易版三十條)

第1章:我們天生自由而且平等
﹝核心概念﹞:我們生來就是自由的。我們都擁有自己的觀念和想法。我們應該被同等對待。
﹝內容要點﹞:以美國天后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爭取打破被監管的人生為例,談「不能以監護為藉口,限制其他權利」,並擴及台灣的情況作闡述,儘管是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也享有基本人權保障。

第2章:不該有差別待遇
﹝核心概念﹞:不管我們的差異是什麼,這些權利是屬於每一個人的。
﹝內容要點﹞:從古亭「小作所」事件談身心障礙者的困境及反歧視法。

第3章:生存的權利
﹝核心概念﹞:我們都有生存的權利,並且可以自由與安全的生活。
﹝內容要點﹞:身為遊民有罪嗎?從台北市議員應曉薇提議向無家可歸的遊民潑水驅離案例談起。國家能賜死人民嗎?人權法中最難解的爭議之一——死刑存廢的百年論辯。

第4章:不要有奴隸制度
﹝核心概念﹞:沒有人有任何權利把我們當奴隸。我們也不可以把任何人當成奴隸。
﹝內容要點﹞:國家、法律為什麼要管勞雇關係?紅燈何時亮?幾時可尋芳?探討性工作合法化之必要。

第5章:沒有折磨或不人道的待遇
﹝核心概念﹞:沒有人有任何權利傷害我們或折磨我們。
﹝內容要點﹞:從香港反送中運動談「酷刑」,看國家執法界線在哪裡。

第6章:不管到哪裡,你都有被視為人的權利
﹝核心概念﹞:我和你一樣都是人,享有的尊重和權利都一樣。
﹝內容要點﹞:新疆維吾爾族受中國壓迫,引起許多名牌商品抵制所產的棉花,中國說「不吃西方人權這一套」有理嗎?八里媽媽嘴咖啡店命案的判決,為何引發軒然大波?

第7章: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核心概念﹞: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法律必須公平對待我們所有的人。
﹝內容要點﹞:外國人在台工作權益差很大,白領是人才,藍領的人權呢?跨國同性婚姻在台灣的演進情況。

第8章:你的人權應該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核心概念﹞:當我們沒有受到公平對待時,我們可以要求法律的協助。
﹝內容要點﹞:從八仙樂園火災事件訴請國賠,看國家對人民的保護義務。醫療人員於工作場所遭受性騷擾與暴力相對,法律能否保障他們的人權?

第9章:沒有不公平的拘留
﹝核心概念﹞:如果沒有正當理由,沒有人有權利把我關到監獄裡裡,或把我從自己的國家驅逐出去。
﹝內容要點﹞:從台灣人權工作者李明哲入境中國被拘禁談「強迫失蹤」所帶來的傷害。
什麼是羈押?你說羈押就羈押嗎?縱使是重大刑案的被羈押人,因尚未被定罪,其人身自由仍應盡量受到平等保護。

第10章:公平審判的權利
﹝核心概念﹞:如果被審判,就應該公開進行。不該有任何人,告訴審判我們的人應該要怎麼做。
﹝內容要點﹞:即便是犯罪被告,也應享有公平審判的程序權利;情節最嚴重的罪行一定會判死?從湯景華縱火案談起。

第11章:在被證明有罪前,我都是清白的
﹝核心概念﹞:除非有證明,否則任何人都不應該被要求為某件事負刑事責任。當有人說我們做了壞事時,我們有權利去表明那不是真實的。
﹝內容要點﹞:從曹錦輝假球事件談「無罪推定」原則。「無辜人被判有罪,沒有人是自由人。」被誤關了14年的鄭性澤案帶給我們的司法正義省思。

第12章:隱私的權利
﹝核心概念﹞:沒有人可以破壞我們的名聲。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沒有人可以進入我家、拆開我的信件、干擾我或我的家人。
﹝內容要點﹞:祕密被人知道了是侵害我什麼權利?不想被Google不行嗎?——被遺忘權與言論自由的權衡。

第13章:行動的自由
﹝核心概念﹞:在自己的國家裡,我們有權利到我們要去的地方,並且到我們想去的地方旅行。
﹝內容要點﹞:防疫不外人權——可用提供檢疫報告當作國人入台的條件嗎?被陌生人跟蹤了怎麼辦?各國法規大不同,在許多國家甚至無能為力!

第14章:尋求安全居所的權利
﹝核心概念﹞:如果我們在自己國家裡害怕被迫害,我們有權利跑到另一個國家讓自己更安全。
﹝內容要點﹞:新加坡少年余澎杉(Amos Yee)因批評李光耀為獨裁者遭判刑後,他尋求美國的庇護,什麼是庇護?阿拉伯之春到今日,世界上出現了許多難民,更別說以前歷史上不同時期的難民,我們對難民的認知有多少?

第15章:取得國籍的權利
﹝核心概念﹞:我們都擁有權利,屬於某一個國家。
﹝內容要點﹞:從越界者與無國籍人的眼中,看見人權法的極限。從難民到無國籍兒童到台灣的新移民,關於追求國籍保障,歸化移民應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的思索。

第16章:婚姻與家庭
﹝核心概念﹞:每個成年人,當他們想要的時候,都有權利結婚並擁有家庭。男人和女人結婚或分居時,都擁有相同的權利。
﹝內容要點﹞:婚姻平權里程碑:南非Fourie案。從通姦除罪化討論背後暗藏的性別壓迫。防疫時期不讓中配孩子來台是否違反《兒童權利公約》。

第17章:擁有屬於你東西的權利
﹝核心概念﹞:每個人都有權利去擁有東西並分享它們。沒有人可以毫無正當理由就拿走我們的東西。
﹝內容要點﹞: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是什麼?跟我有什麼關係?原住民自傳統領域取回木材,是否竊盜觸法?

第18章:思想的自由
﹝核心概念﹞:我們都有權利相信我們要相信的,有權利信仰某個宗教,或是當我想要的時候,可以改變想法。
﹝內容要點﹞:曾經台灣有部法律控制你的思想。國家該管制宗教嗎?民主國家有辦法讓宗教歸宗教嗎?

第19章:表達的自由
﹝核心概念﹞:我們都有權利自己做決定,去想我們所喜歡的東西,去說我們所想到的,並且與其他人分享我們的觀念。
﹝內容要點﹞:從《出版法》看台灣的民主進程。從烏克蘭感染愛滋病毒的女孩所寫的〈讓世界聽到我們的聲音〉,談兒童也有說話且被聽見的權利。

第20章:公眾集會的權利
﹝核心概念﹞:我們都有權利接觸我們的朋友,並且一起和平地保衛我們的權利。如果我們不願意,沒有人能命令我們加入任何團體。
﹝內容要點﹞:遊行抗議沒錯,除非它造成危險或蓄意破壞法治。從香港反送中事件談「禁止蒙面」上街頭的合法性問題。

第21章:參與民主政治的權利
﹝核心概念﹞:我們都有權利參與我們國家的政治。每個成年人應該被允許選擇他們自己的領袖。
﹝內容要點﹞:從日據時期台灣人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爭取頭一次的民主成果談起。
能投票就是民主嗎?罷免案如何進行?2019年的香港議會選舉給台灣的提醒。

第22章:社會保障的權利
﹝核心概念﹞:我們都有權利負擔得起住宿、醫療、教育與兒童照顧,當我們生病或年老時,有足夠的錢去生活及獲得醫療協助。
﹝內容要點﹞:生計出現困難時,人人都應受到來自國家的支持。礙知與愛滋的無間道:從不歧視原則談起。

第23章:工作者的權利
﹝核心概念﹞:每一個成年人都擁有工作、公平的工作報酬,以及加入工會的權利。
﹝內容要點﹞:談勞工的不合作運動——罷工權。「職業災害」哩干災?

第24章:休息和休閒的權利
﹝核心概念﹞:我們都有放下工作,休息和放鬆的權利。
﹝內容要點﹞:工作誠可貴,身體價更高——談超時工作的法律問題。最陌生的熟悉人:台灣長期照顧政策中的外籍家庭看護工應該有的保障。

第25章:良好生活條件的權利
﹝核心概念﹞:我們都有權利好好過日子。母親和孩子、老人、失業的或有障礙的人,都有權利被照顧好。
﹝內容要點﹞:華光社區的迫遷安置難道是種恩賜,而非權利?從「恐同」現象談性/別少數群體的健康權。

第26章:接受教育的權利
﹝核心概念﹞:受教育是一種權利。上小學應該免費。我們應該了解如何與他人相處。家長能優先選擇我們該學的是什麼。
﹝內容要點﹞:學校與學生間的「特別權力關係」指的是什麼?家長有權對「同志教育」說不嗎?從英國「伯明罕抗議事件」反思台灣現況。

第27章:著作權
﹝核心概念﹞:著作權是用特別的法律,來保護個人的藝術及文學創作;其他人如果沒有得到同意,不可以複製。我們都擁有權利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並享受藝術及科學所帶來的好處。
﹝內容要點﹞:歌手不能唱自己的歌?談林暐哲訴吳青峰案的合約問題。台灣第一起傳統智慧創作侵權事件——奇美部落提告原民會。

第28章:生活在一個在乎人權的世界的權利
﹝核心概念﹞:好的秩序必須要存在,我們才能夠在自己的國家和全世界各地享受權利及自由。
﹝內容要點﹞:人權保障不僅僅靠規範,更有賴健全的監督機制;良善的全球秩序,取決於良善的國內與國際環境。

第29章:責任
﹝核心概念﹞:我們對其他人是有責任的,而且我們應當保護他們的權利及自由。
﹝內容要點﹞:從菲律賓的賈巴里被槍殺案,談「生命權」是一項不得減損之最高權利,即使在武裝衝突和其他威脅國家存亡的公共緊急情況下。對於女性生育與墮胎權利的探討。

第30章:沒有人可以剝奪你的人權
﹝核心概念﹞:人權宣言是最低標準。不應該用保障某一人權當作藉口,合理化對其他人權的侵害。
﹝內容要點﹞:從英國商人林克穎在台酒駕致死案,談台灣監獄的人權問題。人權不是特權:「反毒戰爭」的健康權爭議。

後記:人權工作者的筆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公民不盲從:生而為人,如何有尊嚴地活著——國家能賜死人民嗎?能投票就是民主?防疫就能限制出入境?收入低就該餓肚子嗎?……30堂基本人權思辨課》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将专注于探讨人权、公民责任、民主的边界以及个人尊严的议题,不涉及任何与原书名直接相关或可能被误解为引用原书内容的论述。 --- 图书简介: 尊嚴的基石:公民意識與現代社會的權力邊界 引言:覺醒的呼喚 在信息爆炸、社會結構快速變遷的當代,我們習以為常的權利與義務,往往在不經意間被重新定義。從日常的言論自由到宏觀的國家治理,個體在龐大體系中的位置與價值,成為一個亟待深入探討的議題。這本書旨在為每一位關心自身處境、渴望成為真正自主的公民者,提供一套清晰而深刻的思辨工具,以審視我們生活的世界,並堅守作為「人」的根本價值。 第一部:個人價值與主體性 超越工具性的存在:人的尊嚴不容標價 本書深入剖析了「尊嚴」(Dignity)的哲學根源與社會實踐。尊嚴並非來自於社會地位、經濟貢獻或政治權力,而是與生俱來的、不可剝奪的特質。我們將探討: 主體性的確立: 如何從被動的客體轉變為積極的行動者?我們如何確保自己的思考不被既定的框架所壟斷? 生存權的界限: 探討在極端條件下,個體生存的基本條件與社會的責任。當經濟壓力或社會壓力試圖削減個人基本的生存保障時,我們該如何捍衛「活著的權利」不被簡化為「有價值的勞動」的交換條件。 身體自主權的維護: 探討在健康危機或公共安全名義下,個人對自己身體決策權的邊界。何時國家或群體的利益可以超越個體的意願?這種權力劃分的標準應當依循何種倫理準則? 第二部:民主的深度與局限 程序正義與實質平等:民主不只是投票 許多人將投票權視為民主的終極體現,然而,這本書挑戰了這一簡化論斷。真正的民主不僅關乎多數決的程序,更在於對少數群體的保障、對權力濫用的警惕,以及公民積極參與的深度。 沉默的螺旋與公共領域的腐蝕: 分析在媒體集中化和極化言論盛行的時代,公民如何保持獨立的批判性聲音,避免陷入自我審查或盲目從眾的陷阱。 精英治理與公民知情權: 探討在複雜的現代治理中,專業知識與大眾意志之間的張力。公民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了解決策的細節?知識的壟斷是否會構成對民主的隱形威脅? 問責制的結構性問題: 深入研究問責機制在不同政治體系中的有效性。權力行使後,如何確保有效的監督與制衡,而非僅僅在選舉時進行形式上的清算? 第三部:國家權力與個人自由的張力 邊界線上的博弈:公共安全與基本自由的取捨 國家是保護公民權利的基礎,但其權力的擴張也始終是自由的最大潛在威脅。本書對此進行了嚴謹的法理與倫理分析。 限制移動的倫理: 探討在面對公眾健康威脅時,政府限制人民遷徙、出入境的權力基礎與限制。我們將考察歷史案例,並建立一套衡量「必要性」與「相稱性」的標準。過度的安全措施如何逐漸侵蝕公民社會的活力? 法律的工具化警訊: 檢視法律條文如何在非預期或意圖之外被用來壓制異議或邊緣化特定群體。法律的「中立性」往往是表象,背後潛藏著權力的偏好。 財產與生存的權利義務: 探討在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背景下,個人對基本生活需求的權利主張,以及國家在提供社會安全網時的道德與法律義務。當市場機制無法保障所有人的體面生存時,我們如何界定「社會契約」的底線? 第四部:公民的責任與積極參與 不盲從的實踐:從思想到行動的轉化 真正的公民意識並非僅停留在對現狀的批判,更在於建設性的參與。本書最後聚焦於個體應如何裝備自己,以更有效、更有尊嚴的方式投入公共生活。 批判性閱讀與信息過濾: 建立一套實用的框架,幫助讀者辨識宣傳、偏見和事實,從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認知地圖。 異議的藝術與勇氣: 分析在不同社會壓力下,如何以建設性和策略性的方式表達不同意見,保護發聲者的安全,並讓異議成為社會進步的催化劑。 建立跨界連結: 探討在碎片化的社會中,如何尋找並建立聯盟,將個人的困境轉化為共同的政治訴求,從而匯聚足以撼動結構的力量。 結語:重塑現代公民的身份 這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而是一場邀請讀者進行深度自我對話的旅程。在權力無所不在的時代,捍衛尊嚴與自由的戰場,首先存在於每一個清醒的頭腦之中。唯有透過不間斷的審視與思辨,我們才能真正活出作為一個有意識、有骨氣的現代公民的價值。 --- 適合讀者: 關心社會公義、對政治與倫理議題抱持強烈好奇心、渴望建立獨立思考體系的大眾讀者、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學生、以及所有不願讓自己的價值被體制簡單化的個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法律白話文運動
由一群致力於散播法治種子的法律人成立的媒體公司。對一般人而言,本該為人民服務的法律,因為內容有如文言文難懂,反而離人民愈來愈遠。於是,我們想透過網路與科技,發揮內容媒體的各種想像,提供值得信賴的知識,並減少廉價批評的出現。我們相信,法律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搭起一座理性的橋梁,用共存與共榮連結立場衝突的人們,而法律白話文運動希望為閱聽眾們打造這座橋梁,一同思考議題、關懷彼此,並一起塑造屬於臺灣的法律文化。
網站:plainlaw.me
Facebook粉絲專頁: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Instagram:plainlaw.me
Podcast:《法客電台》


相關著作:《公民不盲從:生而為人,如何有尊嚴地活著(特別簽名版)——國家能賜死人民嗎?能投票就是民主?防疫就能限制出入境?收入低就該餓肚子嗎?……30堂基本人權思辨課》

編者/李柏翰
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對人權與全球衛生政治很敏感。跨領域研究者,是法律白話文運動國際法資深編輯,常常在法律書寫中偷渡性別與解殖觀點。現在亦擔任學術期刊《女性主義評論》(Feminist Review)編輯,成為勞碌日常的逃逸出口。

相關著作:《公民不盲從:生而為人,如何有尊嚴地活著(特別簽名版)——國家能賜死人民嗎?能投票就是民主?防疫就能限制出入境?收入低就該餓肚子嗎?……30堂基本人權思辨課》

图书目录

序論

第1章:我們天生自由而且平等
不論「理性」與否,都不能作為剝奪人權的藉口
人權是為了使人有尊嚴地活著,最低限度的保障

第2章:不該有差別待遇
除去生活中的障礙,努力使所有人平等享有人權
國家應採取一切措施,確保沒有人遭受歧視待遇

第3章:生存的權利
活著不僅是攸關生存與否,更要被視為人地活著
國家能賜死人民嗎?人權法中最難解的爭議之一

第4章:不要有奴隸制度
為調和私領域中失衡的權力關係,法律必須出手
紅燈何時亮,幾時可尋芳?性工作合法化之必要

第5章:沒有折磨或不人道的待遇
禁止酷刑,為了阻止泯滅人性最極端的國家惡行
不合理濫權行為或不人道待遇,應盡速全面禁止

第6章:不管到哪裡,你都有被視為人的權利
人權不是舶來品,而是公民向國家討公道的依據
接受人權法之規範是件謹慎的事,不能因人設事

第7章: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平等保護是人權基本精神,法規若有偏見應修正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相關保障不該只做半套

第8章:你的人權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我們的合法權益應該被積極保護,免受他人侵害
沒有人有義務承擔來自其他人的肢體或情緒暴力

第9章:沒有不公平的拘留
最恐怖的社會控制手段,強迫失蹤應被嚴格禁止
若非必要,國家不能恣意地限制個人的人身自由

第10章:公平審判的權利
即便是犯罪被告,也應享有公平審判的程序權利
「情節最嚴重之罪行」不等於非得判死刑才可以

第11章:在被證明有罪前,我都是清白的
「無罪推定」是刑事訴訟過程最重要的基本原則
若連無辜的人都被判有罪,那麼沒有人是自由人

第12章:隱私的權利
我的祕密我決定,沒有人可以隨便把它洩漏出去
揮別過去,我們有沒有選擇「被遺忘」的權利?

第13章:行動的自由
若要限制個人返國權利,其正當性需被嚴格檢視
我的行動自由被其他人干擾了,國家應該保護我

第14章:尋求安全居所的權利
如果在自己的國家被迫害,其他國家應給予庇護
人人皆有可能一夕之間,成為尋覓棲身處的難民

第15章:取得國籍的權利
從越界者與無國籍人的眼中,看見人權法的極限
追求國籍保障,歸化移民應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第16章:婚姻與家庭
每個人都有結離婚的自由,而這項自由人人平等
家庭為社會基本單元,國家應盡力保全家庭團聚

第17章:擁有屬於你東西的權利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憲法義務,但納稅人權不可少
世界觀之差異,並非所有人看到土地都想到財產

第18章:思想的自由
思想控制,最可怕的地方在人人自危、相互審查
尊重信仰自由,不等於放任宗教組織成法外之地

第19章:表達的自由
對自由意志最大的壓迫,就是不讓人們表達意見
並非大人專屬,兒童也有說話並且被聽見的權利

第20章:公眾集會的權利
遊行抗議沒錯,除非它造成危險或蓄意破壞法治
抗議意見時,非得讓全世界都能看出我是誰嗎?

第21章:參與民主政治的權利
人人都有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利,展現自決的意志
能選舉,就算民主了嗎?能夠投票並不等於自決

第22章:社會保障的權利
生計出現困難時,人人都應受到來自國家的支持
所有人都該受到與其他人一樣之經濟與社會保障

第23章:工作者的權利
集體罷工行動與團體協約成果,由參與勞工共享
因為工作受傷生病,國家應協助康復以重返職場

第24章:休息和休閒的權利
休息是為了走得更長遠:工作可貴,健康價更高
家裡最陌生的熟悉人,需要休息的外籍家庭看護

第25章:良好生活條件的權利
安居立命不是奢侈,而遭迫遷之安置也並非恩賜
不該讓「身為少數群體」成為健康不平等的原因

第26章:接受教育的權利
人人有受教的權利,而學習空間應是自由平等的
教育關鍵之處,在於社會希望培養出怎樣的公民

第27章:著作權
不合理的約定不該導致無法表演自己的詞曲創作
突破著作權的個人主義,原住民的集體智慧創作

第28章:生活在一個在乎人權的世界的權利
人權保障不僅僅靠規範,更有賴健全的監督機制
良善的全球秩序,取決於良善的國內與國際環境

第29章:責任
人權只受法律允許之限制,而該法律須是正義的
你的身體你做主,國家能做的就是支持你的決定

第30章:沒有人可以剝奪你的人權
即便犯了錯,也應該受到人道且保有尊嚴的懲罰
人權非特權,誰都無法否定另一個人的基本人權

後記:人權工作者的筆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2422
  • 叢書系列:不歸類_人文
  • 規格:平裝 / 296頁 / 21 x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0歲~75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探討人權和民主理論的書籍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內容可能會過於學術化,讀起來很枯燥。但這本《公民不盲從》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用極富條理卻又不失溫度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過三十堂既基礎又深刻的思辨之旅。它沒有給你標準答案,而是更著重於「提問」的藝術。像是書中探討「投票權」是不是民主的唯一指標時,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證過程,讓我忍不住拿起筆在旁邊做筆記。它讓我們意識到,民主不只是一張選票,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對權力的監督與反思。更令我讚賞的是,作者似乎很理解台灣當前社會的脈絡,很多案例的選取都非常接地氣,讓原本遙遠的普世價值,瞬間變成了我們日常可以切身體會的考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絕不是輕鬆愉快的午後茶點,而更像是一場需要全神貫注的智力馬拉松,跑完後雖然有點累,但精神上卻得到了極大的充實與洗禮。

评分

讀完這本,我最大的收穫是,它讓我對「尊嚴」有了更立體的理解。過去總覺得尊嚴可能跟財富或社會地位有關,但書中卻將其與個體的自主性、免於被羞辱的權利緊密連結。特別是探討到低收入群體的權利時,那種文字帶來的衝擊力是巨大的。它挑戰了社會上許多隱性的偏見:「收入低就該餓肚子嗎?」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是在問:社會的基本保障和人的基本價值,是否可以被經濟表現所定義?這本書的筆調沉穩有力,它不煽動情緒,卻用邏輯和倫理的重量,把這些社會結構性的不公義攤開來檢視。對於關心社會正義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思辨深度,遠超過一般時事評論能給予的層次,它讓人有勇氣去質疑既定的社會契約。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已經夠震撼了,光是「公民不盲從」這幾個字,就讓人忍不住想拿起書來翻閱。最近這幾年,台灣社會對於自由、權利和國家角色的討論越來越熱烈,很多人都覺得好像很多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背後藏著複雜的權力拉扯。讀完之後,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成功地把一些我們平時覺得太過宏大、難以觸及的哲學思辨,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讓人可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呈現出來。它不只是在談抽象的「人權」,而是真的在質問:「生而為人,我們該如何確保自己能保有那份應有的尊嚴?」書中對不同議題的切入角度非常犀利,常常會讓你讀到一半,突然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然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一些社會現象的判斷。特別是關於國家權力邊界的探討,那種深入骨髓的思辨,讓人不敢再輕易地接受任何單方面的說辭。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強健的思辨工具箱,讓我們在面對紛擾的時事時,能夠保持清醒,不隨波逐流。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像是一步步引導讀者進入一個更廣闊的思辨殿堂。它不是單線性的論述,而是像一個多面向的稜鏡,從不同角度折射出「人權」的複雜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議題時展現的平衡感,它並沒有將議題簡化成「好人」與「壞人」的對立。相反地,它鼓勵我們去理解不同立場背後的倫理基礎,進而找到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共存之道。對於想從根本上理解公民社會運作邏輯、想讓自己的思維更有韌性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佳的入門與進階教材。它訓練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面對灰色地帶時,如何運用理性與良知,為自己和社群做出負責任的判斷,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內功心法。

评分

我對書中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它如何解構「防疫」與「個人自由」之間看似無法調和的矛盾。在過去幾年,我們親身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管制,很多邊界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劃定了。這本書並沒有採取極端的自由主義或極端的集體主義立場,而是非常細膩地權衡了兩者的界線。它提醒我們,當國家以「公共安全」為名義時,我們必須警惕這種權力是否被無限擴張。這種思辨訓練非常關鍵,因為在高度依賴科技和資訊的現代社會,權力更容易在「看不見」的地方運作。我個人認為,台灣的公民社會需要更多這類能深入探討權力結構與個人邊界的著作,它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精準地去質疑那些「為了我們好」的管制措施,確保我們的基本尊嚴不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犧牲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