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瞭解樹木(書衣海報特別收錄12幅精緻針筆植物繪)

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瞭解樹木(書衣海報特別收錄12幅精緻針筆植物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衛.喬治.哈思剋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樹木
  • 氣味
  • 自然
  • 博物學
  • 園藝
  • 繪畫
  • 科普
  • 環境
  • 森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每一種氣味都是一次邀請,吸引我們去探索樹與人的相互關係……

金鼎獎科普作傢  胖胖樹王瑞閔
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  李偉文
《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作者  凃翠珊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溫佑君
――療癒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樹的詩人哈思剋,以十三則人與樹的親密故事開啟情緒與記憶之門,
引領我們踏上由科學、歷史、文化所交織而成的氣味之旅……


從你初次翻開的書頁氣息,到橡木深沉暢快的氣味,到森林大火散發的窒悶煙氣,到豐富食物滋味的月桂與橄欖油,再到一杯匯集三大洲香氣與美味的琴通寧……且跟著哈思剋乘著氣味的翅膀,踏上人樹與共的悠遠旅程。

好評推薦:
從祕境探索、聆聽聲音,哈思剋總是能夠用獨到的方式帶領大傢認識樹木,接近大自然。這一次,請大口吸氣,跟著哈思剋,感受樹木帶給人類世界的諸多美好氣味。
――金鼎獎科普作傢  胖胖樹王瑞閔

樹木有味道,它們透過味道彼此對話,人依樹而活,也與樹一起演化,因此樹的味道能活化人的免疫係統,讓身體強健,心靈安定。可惜都市生活讓我們忘瞭嗅聞大樹,幸好有這本書,喚起我們的嗅覺記憶,引領我們迴到生命源頭,那個萬物互相連結的世界。
――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  李偉文

跟著作者詩意的文字與豐富的自然生態故事,走進由氣味交織而成的世界,氣味在扉頁之間有如涓涓長河串連時空,喚起遠古的身體記憶,將人與萬物連結,原來森林早已化為氣味藏匿於生活微細角落,隻待我們重新開始嗅聞。
――《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作者  凃翠珊

閱讀這樣的一本書,除瞭能收獲硬核但可口的科普果實,作者閃爍著哲思的文字,更宛如十七世紀的法蘭德斯織錦壁毯,繁密而繽紛,使人流連忘返。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溫佑君

兼容並蓄、言之有物、辭藻優美,大衛.哈思剋喚醒我們的氣味記憶,讓我們迴想起人類的生命與樹木的奇異密不可分。值得細細品嘗的盛宴。
――英國皇傢學會院士  彼得.剋萊恩(Sir Peter Crane)

一段令人忘我的嗅覺旅程,帶領讀者穿越觸動感官的森林。每一章召喚一種新的氣味:落葉和燃木煙;鬆脂和單寧;奎寧和月桂葉。並且展現生命的繽紛多彩。大衛.哈思剋是個知識豐富、機智淵博的同伴,引領我們走遍世界各地,提醒我們嗅聞一切。本書為我們帶來一陣清新氣息。
――《廢棄島嶼》(Islands of Abandonment)作者  凱兒.弗林(Cal Flyn),

如果你喜歡鑑賞文學、探索真相,或者你是環保人士,這本書是寫給你的。簡言之,這本書探討人與樹的關係,適閤所有人閱讀。
――英國廣播公司《鄉村檔案》(BBC Countryfile)
芳香的編年史:自然氣息中的時間與記憶 本書並非探究植物的科學分類或生態學原理,而是一次對氣味——尤其是與人類曆史、文化和情感緊密相連的“自然氣息”的深度沉思與考古。我們聚焦於那些無形的、卻又無比具象的芳香粒子,它們如何在無聲中記錄瞭時間的流逝,塑造瞭文明的記憶,並觸動瞭人類最原始的感知。 第一章:琥珀的迴響——化石之香與遠古的呼吸 我們啓程追溯氣味的曆史,從地質年代深處尋找蛛絲馬跡。本章著重探討樹脂和礦物質在漫長地質變遷中如何凝固成具有特定氣味的物質,例如柯巴樹脂或鬆香的早期形態。 這些“化石之香”並非僅僅是植物遺骸,它們是遠古生態環境的快照。我們研究瞭考古學傢和古生物學傢如何通過分析古代遺址中殘留的揮發性有機化閤物(VOCs)來重構古代的氣味景觀——彼時的空氣中彌漫著怎樣的濕度、溫度和植被類型。這不是關於植物本身,而是關於環境的“氣味指紋”。 討論將深入到人類早期使用這些物質的記錄中。在沒有文字的時代,香料、熏香或有氣味的泥土是部落間交流、祭祀儀式和標記領地的媒介。我們細緻梳理瞭早期人類如何通過嗅覺來建立對世界的認知框架,以及氣味如何成為一種比視覺更持久的記憶錨點。 第二章:市集中的芬芳政治——貿易路綫與氣味的權力結構 氣味是推動全球貿易體係形成的強大推手之一。本章避開植物的生物學屬性,轉而關注香料、樹膠和芳香木材如何成為引發戰爭、建立帝國和定義社會階層的關鍵商品。 我們將目光投嚮古代的香料之路——不僅僅是香料的物理路綫,更是其在不同文明中價值的劇烈波動。例如,丁香、肉桂和乳香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賦予神聖或世俗的意義,以及控製這些氣味源頭的國傢如何積纍財富和影響力。我們分析瞭早期煉金術士和藥劑師如何試圖模仿或閤成稀有氣味,揭示瞭科學萌芽時期,對“完美氣味”的追求如何與權力緊密結閤。 此外,本章探討瞭“清潔”與“腐敗”的氣味標準如何在社會轉型期中被重新定義。例如,當城市化進程加速,特定的動物性氣味如何被視為“低等”或“危險”,而通過焚燒芳香物質産生的氣味則被視為“文明”的象徵。這是一種關於社會階層和品味的嗅覺政治學。 第三章:儀式中的彌散——宗教、哀悼與無形的建築 氣味在人類精神生活中扮演瞭構建“神聖空間”的關鍵角色。本章不涉及宗教教義,而是專注於宗教儀式中對特定氣味材料的運用方式及其對參與者心理狀態的影響。 我們審視瞭不同文明中,熏香(如沒藥、乳香)是如何被用來“淨化”空氣,從而在物理空間中人為地創造齣一種“非日常”的感知體驗。這種氣味的彌散作用,被用來模糊現實與精神世界的界限。 重點分析將放在哀悼儀式上。許多文化習慣在葬禮中使用強烈的芳香來掩蓋腐敗的氣味,但更深層次上,這些氣味本身成為瞭記憶的載體。特定香膏或香灰的氣味,一旦與失去的親人綁定,便能在多年後通過嗅覺瞬間喚醒復雜的情感序列。這不是關於死亡本身,而是關於如何用氣味來“保存”逝者的存在感。 第四章:煉金術士的私語——人造芳香與感官的錯覺 隨著化學和蒸餾技術的進步,人類開始不再完全依賴自然界現成的芳香。本章探討瞭早期化學傢、蒸餾師和香水師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來“捕捉”和“重現”自然界中稍縱即逝的氣味,以及這種人工乾預如何改變瞭人們對“真實”的認知。 我們研究瞭早期提取精油的技術演變,以及由此産生的問題:當人造的玫瑰香精取代瞭真正的玫瑰時,我們失去或獲得瞭什麼?這涉及到一個哲學層麵的討論:氣味作為一種“欺騙性”的感官輸入,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和體驗。 本章還收錄瞭一些對“怪誕氣味”的記錄,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被追捧或厭棄的、由復雜化學反應産生的氣味。這些氣味往往與新興的工業革命、新的染料或早期的化學實驗相關聯,它們是技術進步的副産品,也是感官史上的重要裏程碑。 第五章:感官的拓撲學——氣味、地圖與身份的重構 氣味如何幫助人類在物理空間中建立方嚮感和歸屬感?本章超越瞭單一的“芳香”概念,關注氣味構成的環境整體圖景。 我們探討瞭“傢鄉的氣味”這一現象的本質。一個地方的氣味往往是土壤、濕氣、特定季節的植被(而非特指某一種樹木)、烹飪習慣和地方性材料混閤而成的復雜“氣味地圖”。當一個人離開傢鄉時,對這些混閤氣味的懷念,實際上是對其身份認同穩定性的懷念。 最後,本章考察瞭當代社會中,氣味如何被“符號化”並用於市場營銷和身份構建。例如,特定的“木質調”香水如何被用來象徵沉穩或權威,而這種象徵意義的建立,是建立在對自然界復雜氣味經驗的簡化和提煉之上的。我們分析瞭這種符號化對我們感知自然氣息能力的侵蝕與重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喬治.哈思剋David George Haskell
作傢暨生物學傢,擅長以精微動人的文字,融閤科學、詩文與其對有生命的世界之關注。前作《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和《樹之歌》(The Songs of Trees)榮獲諸多獎項,包括美國國傢學院最佳圖書獎、普立茲獎非小說類決選、裏德環境寫作獎(Reed Environmental Writing Award)、國傢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愛爾蘭圖書獎(Irish Book Award)和約翰.巴勒斯獎章(John Burroughs Medal)。哈思剋齣生在倫敦,成長於法國,過去三十年來居住在美國各地,比如田納西州、科羅拉多州和紐約州,在每個地方的樹木上尋找氣味的新樂趣。哈思剋畢業於牛津大學,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是古根漢會士(Guggenheim Fellow),目前在田納西州塞瓦尼的南方大學任教。

相關著作:《森林祕境(暢銷改版):生物學傢的自然觀察年誌》《樹之歌:生物學傢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譯者簡介

陳錦慧
自由譯者。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教育碩士,曾任媒體記者。從事翻譯十餘年,譯作包括《米德鎮的春天》《感官攻略》《大腦逆齡指南》等四十餘冊。
賜教信箱:c.jinhui@hotmail.com

繪者簡介

過山貓.小佾
中央山脈常客,喜歡在箭竹草坡打滾,和趴在檔車油箱上兜風曬太陽。2016年深鞦,登山夥伴稱呼「過山貓」沿用至今。過山貓是蕨類植物、部落野菜、小鏟土車;也是貓的名字。
*facebook官方粉絲團:過山貓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氣味是樹木的語言,不但能夠帶我們走入自然之中,更是開啟記憶的鑰匙/胖胖樹王瑞閔
推薦序  聞到是無價的水晶/溫佑君

引言
放慢腳步,聞一聞樹木的氣味,我們會感到愉悅,卻也生齣好奇。這棵樹為什麼是這個味道? 如果我循著這個味道往上追溯,探尋它的生態與文化根源,答案會是什麼?

1、七葉樹,又稱「馬栗」
樹木既在我身上,也在我體內, 可以說賴上瞭我,在我體內悠遊。視覺與聽覺至少識大體,懂得利用光子和聲波做為媒介,將我們和外界連接起來。嗅覺這最無禮的感官卻並非如此。

2、美洲椴樹
當清新的椴花香氣進入我們體內,將我們擁抱,椴樹等於伸齣綠色的手平撫因焦慮而鬱結的前額、鎮靜疼痛的神經路徑,用香氣填補我們中樞神經係統裡的裂痕。

3、綠白蠟
我們嗅聞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餽贈時會感到愉悅,不隻是因為我們得以擺脫都市單調可憎的典型氣味。也因為這些樹木的化學物質進入我們的細胞和血液,從內在安撫我們。

4、琴通寧
琴通寧嚮我們的鼻子與上顎揭示我們生命中全球樹木的糾葛。我們坐的椅子是由世界另一端不知名的森林組裝起來……這隻冒著冷汗的高球杯,是一麵鏡子。

5、銀杏
我喜歡銀杏的味道,不隻是因為它們讓人不舒服,還因為它讓我的感官直接連結上生命悠遠的歷史。大約兩億年來,銀杏幾乎沒有改變,是植物界最令人敬畏的譜係。

6、西黃鬆
西黃鬆帶給我的愉悅,讓我得以加入這片森林的對話中心。樹木對彼此吐露祕密,昆蟲側耳傾聽,從中圖謀。大地和天空盡情交談。

7、掛在後視鏡的鬆樹
後視鏡上的香氛小樹,像掛在神職人員手上的晃盪香爐。車子前進時,它對我們送來一波波香氣,傳送這個時代曖昧不明的祝福。

8、威加爾加樹,又名南極山毛櫸
這棵樹和生長在它上麵的植物從雲霧裡汲取水分。樹枝上的苔蘚和蕨類保留它們的一部分收穫,飲用來自天空的水。其他的水分往下掉,在每一棵樹底下形成一圈溼地。

9、白橡木
我站在吧颱前,端著威士忌酒杯緩緩吸一口氣:安撫人心的氣味。橡木的味道就像堆放的柴火和在木桶裡陳化的紅酒,是傢與避風港的標誌。

10、月桂
月桂葉的氣味帶領我們迴味無聲的記憶。沒錯,它讓我憶起童年的美味餐點,卻也帶領我走進地中海植物的歷史。我嗅聞一口燉菜那滿溢月桂氣味的誘人香氣,也喚醒關於人與生態的記憶。

11、燃木煙
我嗅聞大火時,吸入的是動植物遺體僅剩的殘餘,那些都是我上山散步時認識的朋友,如今都變成一團團氣體和微細的灰燼碎屑。呼吸等於哀悼。

12、橄欖油
在這碗橄欖油的美好香氣中,我瞭解橄欖樹所傳來的訊息:神聖的事物並非從天而降。和平與富足也不是單靠人類獨力取得。生命中的善是一股來自有生命的地球的氣味,是人類與樹木閤作的豐碩成果。

13、書
書本的氣味就如同它們紙頁上承載的故事,有著許多層次。無論舊書或新書,都不會隻有單一氣味。書香花束混閤瞭數種氣味,以豐富的層次邀請我們進入複雜的感官體驗。

樹木的氣味、六個練習
停下腳步嗅聞,是為瞭重拾我們生而為人的一部分特質,重新迴到我們的身體,與我們周遭的生命體連結。

後記、樹木的樂麯
謝辭
參考書目
關於後記作者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83025
  • 叢書係列:科學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9 x 1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氣味是樹木的語言,不但能夠帶我們走入自然之中,更是開啟記憶的鑰匙  
――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傢  胖胖樹王瑞閔


打開新書《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瞭解樹木》前,我腦海中自然浮現過往的經驗。或是在棲蘭山上,誤踩到腐朽的檜木,此後每一步都帶著檜木的芬芳,步步生香。又或是花蓮颱九線旁樟樹造林地疏伐作業現場,樟樹精油瀰漫在空氣中,彷彿天然的結界,蚊蟲皆退避三捨。更有意思的是細雨時的美濃雙溪熱帶植物園,伴著雨水纔會齣現在高大樹冠層中,彷彿瓦斯中所添加的硫化物,那是大葉巴剋豆的葉片所產生的臭味,淡淡的,如同魅影一般時有時無,需要靜下心來大口呼吸纔能發覺。

這些味道是我記憶這些大樹的方式,總會在特別的時候想起。不過,除瞭嗅覺所感知的味道,樹木還有一種與人類的歷史與文化所交織而成,難以言喻的複雜滋味,縈繞在我們日常之中。這是我特別喜歡樹木、喜歡植物的主要原因。

或許氣味本身還是得親身嗅聞,纔能有屬於自己的感受,但是在大衛.喬治.哈思剋筆下,這些氣味有瞭生動的畫麵感。無論是亞洲原生的銀杏、歐洲的馬栗、北美洲的椴樹、南美洲的金雞納、中美洲的多香果、喜馬拉雅山麓的檸檬……每篇文章的主角,以及相關聯的樹木,或在青草地上,或在雨水之中,也可能就是大傢每日的餐桌、書房、酒窖、材火堆,甚至是混閤其他化學物質的汽車密閉空間中。興許是自然產生,又或是伴隨著人工。樹木與氣味,突然之間離我們好近,近到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會忍不住起身想去聞一聞。

當然,味道不一定都是香氣,還有刺鼻或是不舒服、不愉快的臭味。卻會讓人想起學生時期校園的一隅,或是某個下過大雨後的夏夜,大樹下、草地上,那股帶點酸腐,甚至令人作噁的氣息。是有那麼一點破壞氣氛,卻也是植物味道在我們腦海中留下印記的方式。

延續先前兩本著作《森林祕境:生物學傢的自然觀察年誌》與《樹之歌:生物學傢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的風格,哈思剋藉由在美國各地或其他國傢對樹木氣味的觀察與描述,將樹木的自然生態、演化、生物化學,乃至歷史文化,巧妙的融閤在你我熟悉的生活場景。當然,散在各篇文章之中,如樹木的化學分子與人類器官之間的連結與作用方式、地景的描述,種種關於氣味的知識,或是哈思剋生命裡的吉光片羽,也都十分精彩。

對我而言,這不隻是一本關於樹木氣味的著作,博物學的書籍,更是優美的散文。藉由哈思剋生動的文字:「『氣味,是樹木的語言。』我們嗅覺聞到植物的味道,就彷彿是在偷聽植物傳遞給彼此或其他物種的訊息。可是我們卻用『青翠』、『刺鼻』、『苦澀』、『鬆香』等等拙劣的轉譯方式,不精準的描述以分子作為單字,『以有機化學文法書寫的植物意嚮』。」一次又一次,我彷彿真的聞到瞭氣味,甚至感覺到樹木正在溝通。

從祕境探索、聆聽聲音,哈思剋總是能夠用獨到的方式帶領大傢認識樹木,接近大自然。這一次,請大口吸氣,跟著哈思剋,感受樹木帶給人類世界的諸多美好氣味。


推薦序  「聞到」的奧義是無價的水晶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溫佑君


《療癒之島》齣版以後,有一次硬著頭皮用離離落落的客語接受講客廣播電颱的採訪。談到樟樹與客傢族群曾是怎麼樣的生命共同體時,我突然恍然大悟,自己對樟樹的依戀愛慕從何而來。長年纍月的採樟煉腦,使樟樹的氣味滲入客傢人的血液,乃至DNA的編碼。即使自幼在都市成長,與客莊的心理距離比到地中海還要遠,我的細胞依舊承載著祖先的記憶。

正如大衛.哈思剋所說的:「每一種氣味都是一次邀請,吸引我們去探索樹與人的相互關係。」他也真的調動所有視角,細細耙梳那些關係。十三個篇章中,七葉樹透露植物怎麼跟隨人做洲際旅行,美洲椴樹指齣我們和昆蟲的同質性,白蠟樹示範人可以如何學習樹的語言,琴通寧裡的三種植物揭發化為氣味的全球貿易,銀杏的肉感性事鼓舞人熬過毀滅,西黃鬆吐氣成雲來融化人心,其他鬆樹則成為化學傢模仿遊戲的靈感,威加爾加樹在地層幫人類考古,白橡木催生嗜好性飲料,月桂豐富我們的菜單,焚燒的樹建構最初的社會,橄欖樹打造輝煌的文明,製書之木則讓人吸進整個世界。

閱讀這樣的一本書,除瞭能收穫硬核但可口的科普果實,作者閃爍著哲思的文字,更宛如十七世紀的法蘭德斯織錦壁毯,繁密而繽紛,使人流連忘返。例如,提到西黃鬆帶給他的愉悅感,「讓我得以加入這片森林的對話中心。樹木對彼此吐露祕密,昆蟲側耳傾聽,從中圖謀。大地和天空盡情交談。」。而在刻劃森林大火後的情景時,他說,「我化成瞭煙……我嗅聞大火時,吸入的是動植物遺體僅剩的殘餘,那些都是我上山散步時認識的朋友,如今都變成一團團氣體和微細的灰燼碎屑。呼吸等於哀悼。」這位生物學傢根本就是一個詩人!

光看目錄,有些朋友可能會感受到一種文化隔閡,畢竟書中大部分的樹種都不容易在這座亞熱帶島嶼遇見。但《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並不是充滿異國風情的植物圖鑑,哈斯剋寫的是一個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官,而人類又是如何用這個感官和一群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物種隔空傳情。他拿這本書來詮釋歌德在1790年敲齣的暮鼓晨鐘:不能與大自然投契同感的人,不會找到大自然的珍寶。 

哈斯剋的暢銷書《森林祕境:生物學傢的自然觀察年誌》齣中文版時,吳明益教授為之寫瞭一篇推薦序,題為「『看見』的祕密是高價的珍珠」。在我看來,這本《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則是揭示瞭「『聞到』的奧義是無價的水晶」。本書最後列齣的六個邀請,亦即六道嗅聞的習題,讀者如果時常演練,絕對可以貼近樹木的心靈,也必能體會 :「生命中的善是一股來自有生命的地球的氣味,是人類與樹木閤作的豐碩成果。 」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書後,我發現自己對「等待」這件事的態度也產生瞭一些微妙的變化。書中描述的許多自然現象,都需要時間的積纍纔能顯現其精華,這不禁讓我反思起自己在生活中對效率的過度追求。它教會我,有些美好的事物是無法催促的,必須耐心地守候,纔能捕捉到最動人的瞬間。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直接的說教都來得深刻。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成功的勵誌書,而是一本引導你慢下來、重新建立與時間和自然連結的「慢活哲學書」。光是這種能重塑讀者心境的力量,就足以讓這本書在我心中佔據一個特別的位置。

评分

翻閱這本書的過程,我發現它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引導讀者去關注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細微之處」。現代生活步調太快,我們習慣於看宏觀的景象,卻忘瞭大自然最迷人的奧秘往往藏在邊角末節裡。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成功地放慢瞭我的腳步。它讓我開始留意窗邊那棵老榕樹的樹皮紋理,或者公園裡那棵不知名小樹散發齣的獨特味道。這種從「大」到「小」的視角轉換,對我來說是一種心靈上的洗滌。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身邊的自然界,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豐富多彩得多,隻是我們缺少瞭那把解鎖這些秘密的鑰匙。閱讀的體驗,更像是一場與自然導師的私密對話,低聲細語,卻字字珠璣。

评分

我特別喜歡那種在介紹事物時,能把看似平凡的元素,用一種非常詩意又精確的方式呈現齣來的寫作風格。這本書的文字鋪陳,就像是走進瞭一條鋪滿青苔的幽靜小徑,每一步都充滿瞭驚喜和發現。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重新賦予瞭全新的視角。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說教,也不是過於矯情的文學渲染,而是恰到好處地在知識性與感性之間找到瞭完美的平衡點。讀起來非常舒服,不需要費力去解讀,但又時時能觸動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敬畏感。這種流暢又富有層次的文字功力,讓我一口氣讀瞭好幾頁,完全沉浸其中,彷彿真的能透過文字聞到那股清新的氣息。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太有品味瞭,那種低調的質感,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設計師的用心。書脊上的字體選擇也相當別緻,搭配那種啞光紙的觸感,讓人忍不住一再摩挲。光是這本書的「物」的質感,就已經值迴票價瞭。我很少看到這麼講究實體書製作的齣版品,從紙張的選用到裝訂的工法,每一個細節都在訴說著「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作品」。這絕對不是那種快速印製、隨手可得的書籍,它散發著一種需要時間細細品味的氛圍。對於熱愛植物和自然觀察的朋友來說,光是收藏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放在書架上,就像一件低調的藝術品,隨時都能吸引你的目光,讓人想再把它拿齣來翻閱一番。這種對書籍本身的重視,讓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和齣版社對待內容的態度,必然也是極其認真的。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真是看得齣齣版團隊的用心良苦。內頁的留白處理得非常大氣,沒有那種「塞滿」資訊的壓迫感,讓讀者的眼睛有足夠的空間去呼吸。字體的大小和行距,都經過精密的計算,即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勞。而且,文字和視覺元素的搭配非常協調,它不是那種圖文分傢的書籍,而是讓文字像是在引導你去看圖,圖則像是在佐證文字所描述的意境。這種視覺上的享受,讓閱讀不再是單純的接收資訊,而變成瞭一種全方位的感官體驗。對於喜歡在閱讀中尋求美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在美學絕對會讓你驚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