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寂滅時:黑格爾思維的符號與禪問

語言寂滅時:黑格爾思維的符號與禪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家任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哲学
  • 黑格尔
  • 禅宗
  • 符号学
  • 文化研究
  • 语言灭绝
  • 思維
  • 精神分析
  • 现象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黑格爾辯證法為基礎,創造出一種以符號的表意、排列與運作次序所形成的辯證法符號。辯證法所探究的對象,是哲學中的形上學對象,而形上學對象包含了上帝、本體與心靈等等被現代科學排除在外、卻仍被人類情感與理性強烈需求的對象。
 
  本書在哲學上所嘗試的努力,在於通過符號的規劃再次賦予理性一種清楚與明晰的方法,以求正確地掌握形上學對象,並以佛教的觀念界定出這種理性需求對於人類身心的有效範圍。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符号学在当代艺术与文化中的应用”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主题: 符号的迷宫:解析当代世界的视觉、语言与权势结构 作者: [此处可自行署名] 出版社: [此处可自行署名] 页数: 约 650 页 定价: [此处可自行署名] 内容简介: 在信息洪流以光速奔涌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不再是线性的,而是被无数屏幕、图像、代码和模因(meme)所重塑。我们以为自己在观看世界,但事实上,我们正深陷于一个由符号构建的巨大迷宫之中。《符号的迷宫:解析当代世界的视觉、语言与权势结构》,正是为那些渴望穿透表象、审视支撑我们日常生活的底层逻辑结构的人们准备的深度工具书。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符号学经典理论(如索绪尔和皮尔斯的遗训)的梳理,而是将其视为基石,专注于考察符号学如何精确地诊断和揭示当代文化、数字传播、政治宣传以及消费主义驱动下的权力运作机制。 全书共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带领读者完成一场从微观的文本分析到宏观的文化批判之旅。 --- 第一部:符号学的现代回响:从文本到算法 本部分着重于更新和拓展符号学的应用领域。我们首先回顾了经典结构主义符号学如何被后结构主义思潮(如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所挑战,并探讨了这种挑战在数字时代的具体体现。 核心议题包括: 1. 超文本与非线性意义: 探讨超链接(Hyperlink)如何颠覆了传统书籍的线性阅读模式,以及这种结构变化如何影响了意义的生成与消散。我们分析了网页设计中的导航系统、按钮和图标如何构成一套新的、瞬时的符号系统。 2. 图像的自主性与算法的偏见: 深入研究了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模型在图像识别中的作用。书籍详细拆解了“训练数据集”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建构过程,它如何无形中将特定的文化偏见(如种族、性别刻板印象)固化为“客观”的识别标准。 3. 表情符号(Emoji)的语境政治: 表情符号看似是跨文化交流的万能钥匙,但本书指出,它们在不同操作系统、文化群体中的解释差异,恰恰暴露了意义的脆弱性和权力对符号解释权的争夺。 --- 第二部:消费景观与拟像的重构 这部分将焦点集中于消费主义对符号的掠夺与重塑。我们借鉴了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但将其置于全球供应链和社交媒体的背景下进行重新评估。 本书的突破性分析在于: 1. 品牌叙事的空心化: 分析高端品牌如何通过一系列高度程式化的视觉符号(如特定的色彩光谱、字体设计和极简主义的排版),构建出一种“价值感”,而这种价值感与产品本身的物理实体日益脱钩。我们考察了“可持续性”或“真实性”等词汇如何被快速符号化,并成为新的消费诱饵。 2. 体验经济中的符号消费: 探讨博物馆、音乐节、网红打卡地等“体验式”消费场所,如何精心设计其环境符号,迫使用户通过摄影和分享行为来完成对该体验的“符号确认”。用户购买的不再是体验本身,而是体验被他人认可的符号价值。 3. 模因(Meme)的符号瘟疫: 模因作为信息传播的最快载体,其意义的快速迭代和消亡机制揭示了当代注意力经济的本质。书中提供了对“梗”的结构分析,揭示了它们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意义的构建、泛滥、饱和直至死亡的全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周期性释放。 --- 第三部:政治传播中的隐形代码 权力机构如何利用符号来控制叙事、动员民众或制造信息茧房?本部分是全书最具批判性的篇章,着重于政治宣传与信息战中的符号操作。 关键案例分析包括: 1. “去语境化”的修辞策略: 分析政治话语中对特定历史词汇、民族符号的截取和重新放置,如何瞬间扭曲其原意以服务于当前的政治目标。例如,对“自由”、“安全”等宏大词汇的反复轰炸,如何消磨了听众对其具体内涵的追问能力。 2. 信息茧房的视觉边界: 探讨社交媒体平台推荐算法如何根据用户的历史互动数据,形成定制化的“视觉过滤系统”。这种系统通过不断提供强化用户既有世界观的符号流,无形中强化了认知隔阂,使不同群体生活在不同的符号现实中。 3. 灾难报道中的“受害者”符号: 深入剖析媒体在报道冲突或灾难时,如何选择性地呈现受害者形象(如特定的服装、面部表情、光线处理),以引导公众的同情流向,并讨论这种符号选择如何影响国际援助与政治干预的合法性。 --- 第四部:重建意义的主动性:批判性符号的实践 最后一部分,本书转向实践层面,探讨如何在被符号淹没的世界中重新夺回意义的主动权。这不是呼吁抛弃符号,而是呼吁更具意识的参与。 本部分提出了若干方法论: 1. 反向工程解读(Reverse Engineering): 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分析框架,教导读者如何解构广告、新闻标题、公共标识等日常符号,追溯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来源和经济驱动力。 2. 符号的“去魅”与“挪用”: 探讨当代艺术和街头文化中,如何通过故意扭曲、戏仿或过度复制已有的商业符号,来实现对主流叙事的解构与嘲讽。例如,对商标的恶搞(Parody)如何成为一种有效的反抗姿态。 3. 数字素养的符号基础: 强调在数字时代,真正的素养不再是识别字母和数字,而是识别算法逻辑、数据可视化中的隐藏假设,以及信息流中的权力痕迹。 《符号的迷宫》 是一部对我们所生活的“意义时代”的必要诊断书。它不仅为符号学研究者提供了前沿的分析工具,也为关注文化、媒体、政治和消费现象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双能够看穿表象、洞察结构深度的慧眼。阅读本书,即是开始一场关于“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的深刻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家任
 
  一九九六年生,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自高二時習禪至今,多年間,寄情理於黑格爾哲學思想之中,最終在《阿含經》裡尋獲真理在人間的親切感與真實感。夢想是過著一輩子好好讀書,與人真誠交流的生活。

图书目录

序言 04
導言 07
邏輯與思想
符號的要素介紹
符號的使用範例
思想與自由
自由與出世
自由與本心

I. 存在論 
存在,是思維的開始 22
概念之返回存在:論主體性 24
純有與變易 27
直接的思維指令
類聯繫
定在 31
異在
自為存在與數 37

II. 本質論
超越感官的反思 46
同一 48
差異 51
對立 52
根據與實存 53
實存著的世界
物 58
質料 63
形式 66
現象 68
現象世界
內容 72
全體與部分的關係 80
力 83
內外關係 88
現實界 92
可能性與偶然性 93
實體關係 99
作為符號的「我」
我與我所(的)
先驗主體與經驗主體
因果關係 111
相互作用 118

III. 概念論
概念 126
概念進展到判斷與推論
概念返回存在

IV. 佛教理念論
自我覺知:四聖諦與十二因緣 138
出世間:三十七道品 149
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結語 16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56246
  • 叢書系列:典藏文創叢書
  • 規格:平裝 / 164頁 / 14.8 x 20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國際禪學大師 洪啟嵩
 
  佛法是對緣起的完全體悟。在緣起的現象中所產生的符號、語言,基本上都是空的,因為空才有運動性的可能。如是在現象認知上,則產生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三法印以現觀實相,展現在實相自身則是「不生不滅」,展現在時間上則是「不常不斷」,在空間上則是「不一不異」,在運動上則是「不來不去」。因此,一切緣起即是空,即是假名,如是體證所行,即是中道。希望本書及作者,相續掌握此核心的本質,以了悟實相。
 
作者自序
 
  這本書的符號創造起源於對統一性的追求,這種追求意在尋找當今無論肇因個人經驗,或早已因知性方法的習慣而處於分裂狀態的知識中,一種統一性的要素。希望本書符號化了的思辯邏輯方法,能使這種要素的力量得到釐清。這種符號創造的企圖,類似於提供一種使各種日常觀念用語與學門專業術語,能夠彼此聯繫起來的普遍語言;且希望這新的符號安排不會讓希望追求這種統一性的使用者再度陷入彼此化約的困境,而是能自然而然地,使各種特殊與個別用語得到辯證性的綜合。
  
  一般來說,對於運用這種思辯方法追求統一性事物的精神,根源且續存於我們攏統意義的哲學領域。在哲學領域之外的生活範圍與領域分野中不存在這種始終如一且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這就是哲學領域的特殊所在。當我們以追求世俗目標的角度來看待哲學,便會產生一種哲學無用論的態度,而所謂的哲學無用,在於哲學精神所要求認識並加以運用的對象,並非世俗角度下的意之所向。然而凡是意識到生命需要一種統一性力量的人,便會在哲學領域中找到他得以使力的種種觀念。
 
  這種具思辯統一色彩的精神傳統,至今仍維繫著已經在表象上攏統化了的哲學領域,但不知何因故,攏統的哲學領域縱然承襲這樣的精神,亦已走向用語與術語繁雜且細分至難以統合的階段。造成此類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我認為是缺乏一種普遍語言,所以我從影響力廣泛的黑格爾哲學中轉化出了一種新的符號以供嘗試。我相信縱然並非所有已分門別類的哲學,都願意嘗試在自身的觀念與術語所構成的範圍之外尋求統一性,但客觀上來說,這些特殊觀念與術語,何以還稱作一種哲學,便會是無可迴避的問題。
 
  假設這個問題存在,且探索這個問題的需求存在,那我認為需要重振哲學傳統精神的崇高意識。這高尚意識即對真理、本體與上帝的認真探索,盡管這種認真探索在效用至上的現代社會中可能顯得幼稚可笑,並再度引起哲學無用論的普遍輿論——特別是從黑格爾哲學的立場出發,對於真理、本體與上帝的認真探索所蘊含的宗教情感是不可迴避的。而若說各種宗教在現世之中仍普遍引起信仰者的興趣,那對宗教情懷進行哲學反思,將是哲學有用性的證據之一。可以說單純的宗教情感雖然深刻,但卻無法普遍地解釋人類精神的所有方面,而哲學性的反思,則可以使這股宗教力量普遍化。
 
  基於這種崇高的意識是維繫哲學領域的重要要素,為了回應這無所不包的宗教情感,必須對哲學提出一種思想要求,即哲學思想一般是為了使人從各種異化了的現實處境中回歸自由而發生的活動,而哲學思想為了回應崇高的宗教意識,必須力求提供自由思想系統的完備性。而我對自由思想系統的完備性提出的界說是:這自由包含了世間與出世間的自由,所以我在本書中會引入佛教當作符號系統的理念論。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